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评价卷(教师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评价卷(教师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评价卷(教师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评价卷(教师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评价卷(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六单元评价卷(教师版)

第六单元评价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运用(18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

A.独行其道(方法)与民由之(遵从)

B.人恒过(犯错误)惩山北之塞(苦于)

C.惧其不已也(停止)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

D.必敬必戒(谨慎)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

导析:A“道"应解释为“道路”。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D)

A.已而之细柳军行天下之大道

B.帝感其诚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上自劳军劳其筋骨

D.面山而居居天下之广居

导析:DA项,到,往/助词,的;B项,诚心/真正,确实;C项,慰劳/使……劳累;D项,都解释为“居住"。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C)

A.军士吏被甲B.往之女家

C.安居而天下熄D.衡于虑

导析:CA项,“被”同“披",穿着;B项,“女”同“汝",你;D项,“衡”同“横",梗塞、不顺。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B)

A.丈夫之冠也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入则无法家拂士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导析:BA项,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行冠礼”;C项,动词用作状语,解释为“在国内";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巩固”。

5.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导析:AB项,句子的节奏应划分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项,句子的节奏应划分为“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D项,句子的节奏应划分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D)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

“亚圣”。

B.《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

C.《孟子》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D.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他所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导析: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二、古诗文阅读(66分)

(一)文言文阅读(4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②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贤:有德行,有才能。②善:很好地。③事:服侍,侍奉。④进:举荐,推荐。

7.下列对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B.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C.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D.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导析:C根据句意断句。本句句意为;齐桓公凭借着管仲善于治国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A.困于心,衡于虑_子孙世禄于齐

B.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行拂乱其所为常为名大夫

D.所以动心忍性以身下人

导析:AA项,均为介词,可译为“在”;B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C项,名词,行为/动词,成为;D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动词,用。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甲】文先从个人事例说起,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最后卒章显志,推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在【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持续生存发展,应具备“入有法家拂士"和“出有敌国外患者”的条件。

C.【甲】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召力。

D.【乙】文通过“鲍管之交"的故事,叙述了鲍叔牙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管仲任齐国国相后,辅佐齐桓公征服各个诸侯国,最终统一了中原地区的史实。

导析:D齐桓公没有征服各个诸侯国,统一中原地区。

1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贤能,但都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参考译文:【乙】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游玩,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那时)管仲家境贫寒,他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牙于是就(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善于治国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鲍叔牙推荐了管仲(担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贤能,但都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2022绵阳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张机,字仲景,南阳人也。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汉灵帝时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少时与同郡何颙客游洛阳,颙探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

尝见侍中王仲宣,仲景曰:“君年至四十当有疾,须眉脱落,脱落后半年必死,宜豫服五石汤,庶几可免。"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仲景曰:“观君气色,非饮药之诊,何轻命欺人如此邪”仲宣益深恶之。后二十年果有疾,须眉皆脱落。越一百八十七日卒。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

加也。

著《伤寒卒病论》①十卷行于世。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探赜钩玄,功侔造化,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仲景又著《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寔为“千古医方之祖”。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肄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论者推为医中亚圣,而范晔《后汉书》乃不为仲景立传,是故君子有遗憾焉。

(选自明·李濂《医史》,有删改)

【注】①《伤寒卒病论》:即《伤寒杂病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起:治愈

B.宜豫服五石汤豫:事先

C.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加:超越

D.家肄户习,诵读不暇习:练习

导析:D句意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习:学习。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B.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C.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D.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

导析:B此句句意为:王仲宣当时二十多岁,听了张仲景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喝药。过了几天,(王仲宣)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根据句意断句为:仲宣时年二十余/闻其言恶之/虽受方而不饮/居数日/复见仲景/乃佯曰/五石汤已饮之矣。故选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张仲景曾经跟同郡张伯祖学习医术,何颙认为张仲景青出于蓝,堪称一代神医。

B.《金匮玉函要略方》研究了伤寒与杂病,记载了相关医方,被尊为“千古医方之祖”。

C.从汉魏起,张仲景的医学著作就得到民间的极大推崇,被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D.张仲景在医学理论上成就很大,有“医中亚圣"之称,《后汉书》却没有给他立传,令人遗憾。

导析:C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与六经相比,只是说得到了民间的极大推崇,不能说提高到了与六经相等的地位。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工于治疗,尤精医方,遂大有时誉。

译文:(张仲景)善于治疗疾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

(2)盖推本《素问·热论》之旨,兼演伊尹《汤液》而为之。

译文:(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

参考译文:张机,字仲景,是南阳人。(张仲景)跟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得到了张伯祖的全部真传。(张仲景)善于治疗疾病,特别精通医方,于是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名声。汉灵帝时选拔他为孝廉,他做官做到长沙太守。(张仲景)年轻的时候与同乡何颙一起到洛阳游玩,何颙经探听知道了他在医学方面的才学,对人说:“仲景的医术要比张伯祖精通,治愈疾病的灵验即使鬼神也不知道是怎样,真是一代神医啊!”

(张仲景)曾经有一次拜见侍中王仲宣,张仲景说:“您到了四十岁会患有疾病,胡须和眉毛会脱落,脱落后半年一定会死,应当事先服用五石汤,或许可以避免。"王仲宣当时二十多岁,听了张仲景的话很是讨厌,虽然接受了药方却不喝药。过了几天,(王仲宣)又见到张仲景,于是谎称说:“五石汤已经喝了。”张仲景说:“观看你的气色,不是喝药后的样子,怎么轻视自己的生命并且欺骗别人到这种地步呢"王仲宣更加讨厌他。二十年后(王仲宣)果然有了疾病,胡须和眉毛都脱落了。过了一百八十七日(王仲宣)死了。当时的人认为扁鹊、仓公都不能超越(张仲景)。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其中十卷流行在世间。(这本书是张仲景)推究《素问·热论》的主要思想,并发挥伊尹《汤液》的(相关主张)而写成的。探索幽隐,求取深意,成就与天工之巧相辅相成,华佗读了后称赞这本书说:“这真是救活人的书啊!”张仲景又著有《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论述伤寒,中卷论述杂病,下卷记载他的药方治疗女病人,这是“千古医方之祖"。从汉魏以来,一直到现在,全国学医的人,家家户户都在学习,时时刻刻在记诵朗读,好像读书人在诵读六经。做评论的人推崇(张仲景)是医学界的亚圣,然而范晔《后汉书》竟然没有给张仲景立传,所以有德行的人感到遗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⑤,卖得数斛米,斫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⑦诸荐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选自《世说新语·褒赏篇》,有删改)

【注】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⑤下为二髲(bì):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zhuó):用刀斧砍。⑦锉(cuò):碾碎。⑧荐:草垫子。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B)

A.陶公少有大志_____少时,一狼径去

B.侃室如悬磬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与母湛氏同居居天下之广居

D.吾自为计自三峡七百里中

导析:BA项,年少/一会儿;B项,都解释为“像";C项,居住/居所;D项,自己/在。

16.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B.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C.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D.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导析:C此句的意思是: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据此可以推断出应选C项。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陶侃母亲让儿子只管留客,其他事情自己会安排好。她卖发购米,砍柱为柴,为范逵一行准备了精美的食物。

B.陶侃虽然家里贫穷,但他从政后能做出成绩,为人称颂。这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还和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C.范逵既佩服陶侃的才能和口才,又有感于陶侃母子的厚谊与热情。离别时陶侃依依不舍,相送百里左右。

D.离别时,陶侃送了又送,直到范逵说要为他传颂美名时,陶侃这才返回,可见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

导析:D“陶侃对范逵是有所求的”有误,属于强加因果。文意“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返回。"没有体现出陶侃对范逵有所求。

1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译文:到了傍晚,(母亲)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

(2)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

译文: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

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却非常贫寒,(他)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投宿到陶侃家。当时,冰霜满地已经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可是范逵车马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用卖头发得的钱换到几斗米,又把支撑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到了傍晚,(母亲)便摆上了精美的饮食,随从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顾。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辞,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说:“路已经走得很远了,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肯回去。范逵说:“你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给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返回。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侃,(使他)广泛地得到了好名声。

(二)古代诗歌阅读(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诗起笔描写暮春景色,春水运流,春花凋谢,诗人感叹春光易逝。

B.颔联写“春夕",用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

C.颈联写遥想故国,揽镜自照白发满头。感叹岁月无情,表达了诗人要珍惜时光的感慨。

D.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真,因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

导析:C颈联“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意思是:家乡的来信长年断绝,春天万物萌生,镜中的“我”却已是满头白发了。战争年代书信的传递是比较困难的,颔联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春天万物焕发生机,诗人却白发满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愁。“表达了诗人要珍惜时光的感慨"表述有误。

20.赏析“送尽东风过楚城”中“送"字的表达妙处。(4分)

答案:“送”的意思是送别,诗人把春光拟人化,依依为她送别,由送春而牵动了思乡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①,胜作一书生。

【注】①百夫长,旧时指统领百人的小头目。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速度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导析:D“烽火”指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用这个词来代指战争,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而“照”字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实际上在西京是不能看到烽火的,故“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表述有误。故选B。

22.意象是诗歌中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两首诗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使用了共同的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雁门太守行》和《从军行》都使用了“旗”和“鼓"这两个意象,写出了激烈紧张的战斗场景,表达作者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忠君爱国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名著阅读(6分)

24.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6分)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