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株州市语文八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湖南省株州市语文八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湖南省株州市语文八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湖南省株州市语文八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湖南省株州市语文八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湖南省株州市语文八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B.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然后能自强(qiǎng)也C.屋舍俨(yǎn)然下者飘转沉塘坳(ào)D.佁(yǐ)然不动凄神寒骨,悄怆(cāng)幽邃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雪》)B.我平生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这两句话常常让我强聒不舍。(《敬业与乐业》)C.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D.当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安塞腰鼓》)3.(2分)下列作品以作者的字来命名的一项是(

)A.《柳河东集》 B.《韩昌黎文集》 C.《东坡乐府》 D.《王子安集》4.(2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藩篱酷冬维维连声君子固穷B.斑斓轩蔽独占鳌头发愤忘食C.财赋支调优柔寡断背信弃义D.拙病服辩主一无适飞皇腾达5.(2分)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缄默(jiān)旷野(guǎng)褶皱(zhě)戛然而止(gá)B.绚丽(xuàn)簌簌(shù)欺侮(wú)风雪载途(zài)C.幽悄(qiǎo)砂砾(1ì)蛮横(hèng)怒不可遏(è)D.糜子(mí)萦绕(yín)瞭望(liào)接踵而至(zhǒng)6.(2分)给空缺处选填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它们雀跃着,嬉闹着,显得那么可爱。A.好像是一把把雨伞B.好像是一只只彩蝶C.好像是一些雏鸡D.好像是一群圣洁的天使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小题。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②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注释)①志:通“识”,记。②冀:希望。③炯戒:警戒。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或谓君不善学或:______(2)吾悉能志之悉:_____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3.请结合选文概括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8、(3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2.作者借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心境和人生志趣?9、(7分)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①大道之行,_____________。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礼记》)②野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白居易《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_____________《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⑥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⑦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空气中的污染物都到哪儿去了袁越①你有没有想过,空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跑到哪里去了?一个简单的答案是向上方扩散,然后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直至被分解。②要想详细解释这件事,必须先科普一下大气分层的概念。我们头顶上的大气层是分层的,最底下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厚度大致在8~20公里。位于地表的空气被土壤反射的太阳光加热变轻,向上移动,上升途中逐渐变冷,再沉降下来,如此反复循环,变化莫测,我们常说的“天气”就发生在这层大气里。③空气中的人造污染物,比如雾霾的主要成分气溶胶,就是被这股上升气流带到高空的。之后会在对流层中反复循环,通常在几周的时间里便会被分解掉,或者变成酸雨重新降到地面。④对流层上方的大气层叫作平流层,这层大气的温度下低上高,和对流层正相反,因此对流层中的大气很难进入到平流层当中。以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只有火山爆发的强大力量才能把水蒸气和火山灰喷到平流层的高度,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溶胶类污染物很少能影响到平流层。⑤1996年,科学家们通过气象卫星发现在青藏高原的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溶胶层,范围大致在地中海东岸、中国西部和印度南部之间,高度大致在13~18公里,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不过当时这个气溶胶层的浓度很低,气象学家们并没有太在意。⑥2009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气象学家让-保罗·威尼尔(Jean-PaulVernie)在分析气象卫星发回来的数据时惊讶地发现,这个神秘的气溶胶层的浓度大大增加了,竟然达到了1996年时的3倍。威尼尔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因为一旦气溶胶进入到平流层,就可以随着平流层特有的强劲侧风迅速扩散到整个地球大气层,并给臭氧层带来严重的破坏。众所周知,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膜,阳光中的紫外线如果没有被臭氧层吸收,而是直接照射到地表的话,将会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毁灭性的打击。⑦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现象,NASA向中国和印度政府发出申请,试图派飞机进入青藏高原上空进行采样调查,但一直没有得到批准。于是威尼尔只好退而求其次,和印度气象学家合作,通过高空气球来研究这一神秘现象。2014年,威尼尔在印度的三处地点释放了高空气球,之后他又在2015和2016年进行了两次重复测量,终于得到了可靠的数据。⑧2016年9月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召开的气象学大会上,威尼尔向全世界公布了他的测量结果。他发现这层气溶胶当中90%都是直径小于0.2微米的液态污染物,其中大部分是硫酸盐,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灰尘和碳基污染物,其成分和人类活动(比如汽车尾气或者火力发电厂)产生的污染物十分相似。⑨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产生于地表的污染物究竟是怎样跑到如此高的地方去的呢?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气象学家威廉·刘(WilliamLau)通过分析气象模型给出了答案。原来,青藏高原的高海拔使得那块地方上空的大气层被加热,温度比低海拔地区同样高度的大气层温度还要高,这个温差在夏季格外突出,导致青藏高原上方在每年夏天都会出现一个高空气泵,把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空气吸过去,这就是著名的亚洲季风的来源。来自印度和中国平原地区的大气污染物随着这股强劲的季风被吹到了青藏高原上空,再被这个高空气泵吸到了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交界处。⑩这股季风当然自古以来就有,但1996年正好是中印两国经济开始腾飞的时刻,于是两国工业化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终于被气象卫星发现了。这个解释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证,但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广泛关注。大家知道气溶胶一旦进入平流层的话就很难被降解了,而是会停留在那里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带来持续性的破坏。这一现象如果最终被确认的话,这就意味着中印两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不再是地区性的了,而是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灾难。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这件事”指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3.第④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第⑤段中“几乎已经达到了对流层的最高点”。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5.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11、(15分)阅读黄愿的《直到看见香味为止》一文,完成小题①朋友是一间盲人重建中心的长期义工,因为他的邀请,我们聚集了一伙人前去进行为期一天的盲人体验生活。②在众人的鼓励下,我成了第一个志愿者。我被允许先对周围环境做一番了解,用所有可以想到的法子尽量去记忆。朋友糊涂,忘了我具有惊人的3D立体感,建构、解构无题的面貌是轻而易举的事。我自信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在脑海中绘制一份这房子的缩小平面图,顺利通过考验。③十分钟不到,我准备妥当。按照吩咐我闭上眼睛,眼睛套入罩子内,罩子外再紧紧缠绕一层深色不透光的长巾,世界被缩短到仅仅于我的眼前、布巾之间,里头除了黑暗一无所有。④漆黑中,有人牵起了我的手,带着我一步一步踏到再熟悉不过的房间外。记得右转左侧是会客厅,左转到底是餐厅,直行是漱洗室,即便失去观察景物的工具,我仍能保持空间与距离的敏锐感官,对此我引以为傲,并对牵引我手的人说:“这有什么难的?瞎了有什么可怕的?”⑤为了证明我所言不假,我挣脱了她纤细柔嫩的小手,谨慎维持着步伐,一会儿就到了会客厅,顺利绕过了沙发,避开了短凳,伸手抓起一个置于茶几中央水果盘内的橘子,送了一瓣酸甜的橘子到嘴里,我算准位置往后倾倒,安稳躺在搁着靠枕的椅子内,虽然看不见自己,但知道脸上的表情一定得意,心中态度肯定轻佻。⑥“分我吃一点可以吗?”那人提出了要求,要求不过分,但问题出现了,我听见声音来源,锁定她的方位,可我不清楚她的身材,手不知道往哪个高度摆。于是我拿着橘子的手在半空中试探,试遍上中前后左右下,次次落空,直到她的手握住我的手腕,引导我失措慌乱的手指到定点,等她摸到一块饱满富有弹性的肉块,才确定我的手已到达了她的唇边。⑦“谢谢你,很甜,很好吃。”她的音色细而婉转,就像山涧中的干净泉水,明知我出糗而不嘲讽我。⑧“好像不是那么轻松。”我搔搔头,想找个台阶下,企图解开布巾,却被她阻止。⑨“再等一下下好吗?”谁能拒绝一个语带乞求,且诚恳待己的人呢?至少我不行。“转几圈回到刚刚来的房间,一切就结束了。”她轻描淡写地说着,似乎没注意到我踌躇的脚步。⑩意外总是出现在意想不到的诡异角落,正当我接近房间,以为再不久便能逃出这窘境时,竟然误踩中一支滚落在地板上的圆珠笔而摔倒,四脚朝天的姿势狼狈可笑,羞耻让我勃然大怒。⑪“说好只是体验而已,你们玩真的?”明明她就在我身旁,却没有扶我一把,任凭我跌倒而不顾。我不在意受伤,难过的是这女孩的险恶,她分明是乘机报复。⑫于是我咆哮,用力扯下眼睛上的遮挡物,恢复我的视线与光亮,却从此噤声不再言语。⑬在我眼前的她,是位盲眼的女孩,她着急地弹开棒子到处探查我的所在。等她颤抖的手捧住了我的脸,那时她才流出眼泪哽咽地说:“对不起,你没事吧?”⑭朋友和中心的人听见骚动从远处的楼梯跑下。⑮“怎么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⑯“我没事,只是看见久违的光亮,不过被感动罢了。”⑰失明后,我居然看见了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那是属于心的独特芳香。1.通读全文,根据“我”参加盲人生活体验的过程及心情的变化填空。准备体验,自信满满——初次成功,___——判定不准,____——____,勃然大怒——扯下眼罩,____2.结合语境,回答相关问题。(1)第⑤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2)第⑫段中被“捉弄”的“我”为什么“噤声不再言语”?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链接材料)这一次(指看戏回来)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选自鲁迅《社戏》)试分析本文第⑦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修辞手法上的相同点及这种修辞表达效果的不同点。修辞手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效果不同点:本文__________________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5分)读名著,品人物。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人物形象。请从下面两组题目中任选一组,完成各题。题目一:1.突然一声炮响,两边五百名校刀手摆开,中间冲出一匹赤兔马,马上一员大将,提着青龙刀,正是关云长。2.曹军见了,个个丧魂落魄。曹操说道:“既然到了这种地步,只有死拼了。”但众将都说人马已经困乏,不能再战。3.程昱说道:“我知道关云长素来吃软不吃硬,很讲交情。当初丞相待他不错,如今亲自去求他,也许能放我们过去。”4.曹操一想也只能如此,便硬着头皮,放马上前,拱手说道:“将军!好久不见!”关羽欠身答道:“我奉了军师的将令,等候丞相半天了。”5.曹操说道:“将军熟读《春秋》,最重信义,我曹操死在别人手里一点也不冤,却料不到死在将军手里啊!”说罢,泪水直滚下来。6.关羽听了,想起当年自己,曹操都不予追究。又见曹军个个衣甲不全,浑身泥浆,越发心中不忍。7.关羽勒回马头,喝道:“军士们,散开!”曹操立刻从关羽马前冲了过去,后面的人也都抱头鼠窜,冲过大路。8.关羽猛然记起军令,忙又勒转马头,大喝一声:“你们哪里走!”曹军听罢,一齐滚下马来。9.曹军对着关羽一边哭求,一边乞拜。关羽迟疑了一阵,长叹一声,转过身子,放走了曹军。1.这组连环画讲述的是关羽___的故事,体现出其___的特点。根据小说内容,第6幅连环画中横线处的情节是___。2.许劭评价曹操是“乱世之奸雄”,请结合《三国演义》的一个情节,谈谈你对许劭这句话的理解。题目二:3.下面是有关《水浒传》的一段京剧唱词,这段唱词是作品中___(人物)唱的,唱词中涉及的情节有___和___。唱词:当年关西把人伤,五台山上改僧装。醉打山门把祸闯,师父荐某到此方。老方丈对我来言讲,他言说,紧提防,菜园里面有强梁。4.“醉打山门把祸闯”一句道出了酒与英雄有着某种联系。请结合《水浒传》的另一个情节,谈谈酒与英雄的关系。13、(5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古代神话传说中出现的凤凰、大鹏等神鸟,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象征。凤凰在神话传说中为群鸟之长,它身型长大、色彩鲜艳、尾羽华美,代表高贵祥瑞、和谐美满。大鹏鸟是神话传说中最大的一种鸟,庄子《逍遥游》中记载:“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大鹏体形庞大、高飞于天,因而人们用其象征志向高远、气概豪放。自然界中的鸟儿们也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鹤为长寿之禽,因此象征着健康、高寿,后世常以“鹤寿”“鹤龄”等作为祝寿之辞。喜鹊叫声婉转动听,常寓意喜事将近;杜鹃和鹧鸪叫声凄苦哀伤,所以往往和思归、哀怨、愁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乌鸦浑身乌黑,又喜食腐,于是成了不祥的象征。(材料二)燕和雁是中国古诗词中极为重要的吟咏对象。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诗人们把它作为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1)”便描绘了莺飞燕舞、春意融融的景象。人们还借燕子的来去表现时序的更迭、年华的流逝,表达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如晏殊《浣溪沙》中所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此外,燕子总是成双成对,雌雄颉颃,因而也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传达的就是有情人渴望比翼齐飞、双宿双栖的情愫。入秋南徙的大雁,是诗人描绘秋景时常用的意象。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2),”,借秋高气爽、风送秋雁之景,抒精神振奋、高楼畅饮之情。不过,成群结队的鸿雁在肃杀的秋季南飞,更多时候则会勾起游子思乡的愁绪,如范仲淹《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3)”,即是借雁去人留抒发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注:社日:农民在立春、立秋之后祭祀土地神的节日。颉颃(xiéháng):指鸟上下翻飞。(材料三)在远古华夏先民的心目中,鸟的地位相当崇高,因此鸟纹成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常见于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的表面。鸟纹包括凤纹、鸾纹、鸱鸮纹以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其中,凤纹是我国先民使用较多的纹样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凤纹的雏形便已经出现了。此时的凤纹笔画简单、造型单一,有的伫立观望,有的展翅欲飞。秦汉时期的凤纹,长冠修颈,挺胸展翅,多作飞鸣起舞状,形象生动。这期间,还出现了“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一系列寓意吉祥的装饰纹样。至此,凤纹发展成为民族装饰艺术的代表。唐代的凤纹精神饱满,奋发昂扬,常以振翅飞翔的姿态出现。在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则以特有的丰腴姿容,反映出时代的审美取向。宋代的凤纹,则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宋代装饰艺术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此时的凤多与牡丹相配,形成凤衔牡丹、凤穿牡丹等纹样,传达着吉庆如意的愿望。到了明清时期,凤纹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型,无论在圆形、方形还是其他装饰形体上,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当时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这表明当时工艺美术品上的凤鸟纹样已具有成熟的装饰特征。注:鸱鸮(chīxiāo):俗称猫头鹰。1.(材料一)依次为我们介绍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阅读(材料二),结合上下文,根据原诗补出缺少的诗句。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从A、B两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下列诗句空白处。A.燕B.雁(1)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____飞来。(王令《送春》)(2)戍鼓断人行,秋边一____声。(杜甫《月夜忆舍弟》)(3)夜闻归____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珍》)(4)落花人独立,微雨____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4.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判断下列几种凤纹图案分别属于哪一时期,将对应选项的字母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A.新石器时期B.秦汉C.宋代D.明清5.你所在的班级打算出一期以“鸟”为主题的板报,准备以上面的三则材料为核心内容。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作为这期板报的标题,并结合三则材料,说明你的理由。A.多彩中国鸟 B.走进中国鸟文化 C.人类之友五、书写与作文(53分)14、书写(3分)15、作文(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没有人喜欢谎言,人们欣赏真实;没有人喜欢虚伪,人们欣赏坦诚;没有人喜欢卑劣,人们欣赏高尚;没有人喜欢怯懦,人们欣赏勇敢;没有人喜欢逃避,人们欣赏担当……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甚至当这一切美德都不复存在的时候,人们依然在内心深处小声地表示对自己的欣赏。请以“欣赏________的我”为题,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写篇真是的故事。要求:(1)在________把题目补充完整,并把题目誉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600字。(3)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一、语文基础知识(12分)1、D【解题分析】

D.怆——chuàng。故选D。2、B【解题分析】

强聒不舍:形容别人不愿意听,还絮絮叨叨说个没完。贬义词不能用于褒义的语境。故选B。3、D【解题分析】

考点作家作品。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关键在于平时的识记与积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出处、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积累的知识判断正误即可。A.《柳河东集》是唐代柳宗元作品集。刘禹锡编。因作者为河东人而得名。B.《韩昌黎文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C.《东坡乐府》,北宋苏轼所撰的词集,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D.《王子安集》是后人整理的王勃作品集,王勃,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故答案为:D。4、C【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C项正确,其他各项书写错误的词语应更正为:A:维维连声——唯唯连声。B:斑斓——斑斓。D:飞皇腾达——飞黄腾达。5、C【解题分析】

A.旷野(kuàng),戛然而止(jiá)。B.簌簌(sù),欺侮(wǔ)。D.糜子(méi),萦绕(yíng)。故选C。6、C【解题分析】此题考查选填句子。认真阅读所给的语段,把握其内容要点,然后认真分析所给的选项,找出规律,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恰当地做出判断。分析语段可知,语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蒲公英的朵朵黄花”,横线上应填写“蒲公英的朵朵黄花”的喻体。横线后的“它们”“雀跃着”“嬉闹着”与C项中的“雏鸡”相对应,因此应选C。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7、1.有人都2.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3.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解题分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悉”是“全,都”;“或”是一词多义,这里是“有人”的意思。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敏(聪明,聪敏)、知(了解,明白)、善(好,对)”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相关语句概括作答。从“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可以看出李生认为“善学者”应该“善思”;从“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可以看出李生认为“善学者”应该“不耻下问”和“择善者从”。据此概括作答。【题目点拨】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戒自己。”8、1.通过描绘缺月、疏桐、漏断等景物,渲染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寂寞清冷的世界,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2.作者以孤鸿自比,表现了作者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反省和对理想的坚守。【解题分析】1.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在漏壶水尽,夜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通过描绘缺月、疏桐、漏断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下片“幽人”、“孤鸿”的出现埋下了伏笔。2.考出对词中意象的理解。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用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9、①天下为公讲信修睦②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⑤缺月挂疏桐苏轼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⑦曲径通幽处【解题分析】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④⑤分别增加了题目和作者的考查。“修睦”“厦”“庇”“愿”“疏”“妒”“碾”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三、现代文阅读(25分)10、1.逻辑顺序。2.空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跑到哪里去了?3.①作诠释。通过对平流层的诠释,清楚地说明了平流层的位置和特点;②作比较。把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温度特点进行比较,具体鲜明地说明了对流层的大气很难进入到平流层的原因。4.不能删去。“几乎”是“接近于”,表明离最高点差不了多少,但并没有达到最高点,删去后与实际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本文标题运用了设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点明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即说明“空气中污染物的去向”这个事理。【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文章从“大气分层的概念”先阐释概念,“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现象……”再列举现象,“接下来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产生于地表的污染物究竟是怎样跑到如此高的地方去的呢?”探究原因,可见使用的是逻辑顺序。2.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代词指代的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结合前文内容来理解,指的是前一句所说的,“空气中的污染物最终都跑到哪里去了?”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划线句子对平流层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平流层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几乎”是“接近于”,从范围上加以限制,但不表示是全部,如果删去,则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5.考查对文章题目的赏析。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生动、形象、新颖引出对“空气中污染物的去向”的说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1、1.轻松得意(非常得意)心情慌乱(惊慌失措)意外摔倒默默感动(感动不已)2.(1)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通过考验的轻松与熟练,表现了“我”自信、得意的神情。(2)因为“捉弄”“我”的居然是位盲眼的女孩,她着急地想要帮助“我”,却因无能为力而流泪。她的真诚、善良打动了“我”,所以“我”才会噤声不再言语。3.结构上:与标题相呼应(点题),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中心,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内心的善良比作独特芳香,告诉人们要用一颗真心去感受他人的善良。4.修辞手法相同点:比喻表达效果不同点:本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孩声音的甜美,体现了“我”对女孩的怜爱。链接材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反映了“我”看社戏回来愉悦的心情。【解题分析】1.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此题也可直接提取相关词语作为答案。如一空,可分析第5段“脸上的表情一定得意,心中态度肯定轻佻”,即可分析出当时轻松得意的心情。二空,可分析第6段“引导我失措慌乱的手指到定点”一句,即可分析出当时心情慌乱的心情。四空,可提取第16段“不过被感动罢了”分析,即可得出默默感动的答案。而第三空,考查的是情节,可从题干“勃然大怒”的心情找到第10段的“竟然误踩中一支滚落在地板上的圆珠笔而摔倒,四脚朝天的姿势狼狈可笑”的情节,即可概括为“意外摔倒”。2.(1)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我挣脱了……维持着步伐……到了会客厅……绕过了沙发……伸手抓起……送了一瓣酸甜的橘子到嘴里……安稳躺在搁着靠枕的椅子内”明显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我”通过考验的轻松与熟练的状态,表现了“我”自信的心理。(2)答此题,必须要读懂上下文的内容。根据语境推断“噤声不再言语”的原因。特别要读懂4—9段内容,同时读懂第13段“等她颤抖的手捧住了我的脸,她才流出眼泪哽咽地说:‘对不起,你没事吧’”等句,即可分析出“捉弄”“我”的居然是位盲眼的女孩,她着急地想要帮助“我”,却因无能为力而流泪。“噤声不再言语”是因为她的真诚、善良打动了“我”。3.考查语段的作用,首先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深化中心的作用。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我居然看见了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那是属于心的独特芳香”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内心的善良比作独特芳香,告诉人们要用一颗真心去感受他人的善良,要与人为善,不能错判他人善良的情怀。4.考查文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也是对比喻修辞手法的不同作用的考查。原文第7段“她的音色细而婉转,就像山涧中的干净泉水”与链接材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两句,分明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表达效果不同点:本文“像山涧中的干净泉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女孩声音的甜美,体现了“我”对女孩的怜爱。而“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反映了“我”看社戏回来愉悦的心情。总之,在答作用时,要答出修辞手法对所描写人物(事物)的特点及对表达人物心情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四、名著阅读与综合性学习(10分)12、1.义释曹操(能答出“放曹操”即可)知恩图报/重情重义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2.符合题意,能围绕情节展开,能分析出“奸诈”或“英雄”的具体表现即可。3.鲁智深(鲁提辖、鲁达)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醉拔垂杨柳、扔泼皮进粪坑)4.结合具体情节谈理解,言之成理即可。酒壮英雄胆:武松醉打蒋门神、酒后景阳冈打虎等酒误英雄事:宋江浔阳楼题反诗、杨志黄泥岗失了生辰纲等【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掌握情况。这组连环画讲述的是关羽义释曹操的情节。赤壁之战后,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能再战。关羽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不顾立下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过了他。这体现了关羽义薄云天、知恩图报的特点。关羽当年过五关斩六将,但是曹操没有追究,这是他报恩的重要原因。第6幅连环画中横线处的情节就是过五关斩六将。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能力。要注意结合《三国演义》的一个情节,谈自己对“乱世之奸雄”的理解。可以认为曹操奸诈、认为曹操是英雄、认为曹操二者兼具都可。能围绕情节展开,能分析出“奸诈”或“英雄”的具体表现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掌握程度。这段唱词是《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当年关西把人伤”说的是他拳打镇关西,“五台山上改僧装。醉打山门把祸闯”说的是大闹五台山;“菜园里面有强梁”说的是鲁提辖来到大相国寺,醉拔垂杨柳、扔泼皮进粪坑等。4.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要结合《水浒传》的另一个情节,谈谈酒与英雄的关系。要有情节、人物,分析二者的关系,结合具体情节谈理解,言之成理即可。酒可以壮英雄胆,例如武松喝酒后打死老虎;酒也可以误事,例如宋江酒后浔阳楼题反诗等等。13、1.神话传说中的鸟自然界中的鸟2.(1)谁家新燕啄春泥(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3)衡阳雁去无留意3.(1)A(2)B(3)B(4)A4.(1)B(2)C(3)A5.B【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的内容来思考。根据材料一中的第二段和第三段中的首句,可知这则材料依次为我们介绍了神话传说中的鸟和自然界中的鸟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2.本题考查古诗词的积累,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诗句。作答时,要保证书写的正确,不能出现错别字。注意“燕、啄、酣、衡”这几个易错字的书写。3.本题考查对古诗名句的积累。作答时,如果明确知道诗句内容可直接作答。如果不是很确定,可根据材料二中两种鸟同的象征意义来分析作答。根据第一句诗中的“三月”,可知此处就是“燕”。根据第二句诗中的“秋边”可知此处应为“雁”。根据第三句诗中的“乡思”可知此处应为“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