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小阅读-课内
1.对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即景抒情,借孙权和刘寄奴之典表达英雄不在、时光易逝的伤感。
B.下片追书历史,抒写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慨和对朝廷出兵的警示告诫。
C.“烽火扬州路"和“佛狸祠下”用今夕场景对比愤斥宋朝的偏安之举。
D.全词的语言沈郁顿挫,意境深宏博大,用典意韵深远,情感真切深沉。
2.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B.“元嘉草草”三句用南朝宋文帝刘裕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的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
D.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3.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将小乔嫁与周郎这一赤壁之战前十年的事,移至赤壁之战时,表现了英雄美人相得益彰。“羽扇纶巾",是儒将装扮,用形写出人物的神。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刘义隆一典追述历史上的沉痛教训,表现出作者对韩侂胄之流轻举妄动必将误国的担忧。
C.事件描写方面,两首词都选择了重大历史事件,如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刘裕北伐中原等,以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做背景,为英雄驰骋战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D.情感抒发方面,两首词都抒发了缅怀古代英雄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都借古讽今,表达对朝政昏庸的愤懑与不满。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插入小乔初嫁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重点突出小乔年轻貌美、风华正茂,对美女配英雄的赞美。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是指有文采。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孙仲谋典故是表达慨叹江山依旧,但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却无处寻觅了。
D.《声声慢》中“独自怎生得黑”是埋怨天为什么黑得这么浓重,让人充满了愁绪。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环境是艺术创作的历史舞台,任何艺术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时代环境的滋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往往会决定何种植物出现,同样,“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艺术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方式,不同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外部因素,必然会对艺术的呈现方式及风格面貌有所影响,使艺术作品携带上时代的印记和基因。
中国古代重视时代环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讨论。早在先秦时期,就非常注重时代治乱对创作及风格的影响作用。在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社会体制下,维护社会伦理等级秩序是治国的头等大事,“家与国、血缘伦理与政治等级合而为一、直接同一”,为此而施行的礼乐制度,使“乐"被赋予“礼”(德)的内容。音乐必须受制于礼,音乐的职责和作用就在于传播德行。乐的情绪表现要有节制,合乎“德"的准则,同样也说明音乐具有影射社会现实与政治风俗的作用。可见,艺术是反映现实的,可以使读者认识风俗的兴衰与政治的得失。汉代王充继承儒家思想,提出文学艺术“为世用”的观点,强调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可见,时代治乱对艺术的影响是直接的、重大的。
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随时代发展、社会环境演变而发展的规律。刘勰认为,在恩德教化普及的唐尧时代,流行的是《击壤歌》《康衢谣》,舜承大业后,政治清明、百姓安闲,传唱的是《南风诗》《卿云歌》,这些歌曲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人们内心快乐,所以歌声安泰;禹治理国土,完成九项政事,颂其功绩,商汤圣明恭谨,以《商颂·那》来颂扬;周文王、周太王施德治、普教化,《周南》《邠风》显现出“勤而不怨"“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而在政治昏暗的周幽王、周厉王时代,则出现《板》《荡》这样充满愤怒之情的歌曲;随着周平王动迁洛邑,政治日趋衰微,则出现《黍离》这样满含忧伤悲哀之作。可见,艺术作品的风格倾向与时代治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社会时代环境,引发不同的艺术创作风格。
尽管时代治乱对创作风格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是治世之音、乱世之音还是亡国之音,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它们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不同的价值。从叶燮《原诗·内篇》中可知诗的“变"是由于时代的变,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政治风俗的变化,为了真实反映不断变化着的时代风貌。从这个意义来说,诗歌的发展是“有盛无衰”的。而且,愈是在社会动乱、政权高压,甚至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之时,艺术创作不但不会消沉,反而会冲破种种禁锢,磅礴而出,成为天下至文。这正是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反而能刺激“元气"活力增强,“鼓荡而出”,而这“元气",实即是具有民族普遍心理的精神愿望与情感诉求投之于艺术创作的体现,必然引发艺术的兴盛,也即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唐初陈子昂等人以“汉魏风骨"提出并高扬,作为诗歌改革所标举的旗帜。可见,建安时期文学艺术的昌盛,并非时代的繁荣昌盛,而是决定于时代的动荡不安,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文学自觉性的创作主体。
无独有偶,南宋时期,政治昏庸、国力衰微、山河破碎,然而,诗词创作领域却涌现出众多爱国诗词大家,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豪情壮志与坚贞不屈的精神品格。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这些千古名作无不具有慷慨激昂、刚健豪迈的艺术风格。这些都是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王朝即将覆灭年代里志士仁人的心声,都是由发自创作者心底的忠愤积怨、凄苦悲怆所凝结而成的精神风貌。
元代,少数民族掌握国家政权,颠覆了汉族社会政治文化结构,民族歧视严重威胁着士人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科举制的取缔,阻断了士人进身仕途的希望,文学、艺术创作由此成为寻求心灵慰藉的最佳方式。“由蒙古族统治造成的在某些文化发展领域中的特殊状况产生出了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画与元杂剧的繁盛发展,士人自身的个性才情与内心郁结的民族情绪在艺术创作中获得释放,艺术创作呈现出雅、俗两级,一隐一显的双向发展趋势。一方面,是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等“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他们归隐山林,醉心于自然山水之间,“藉山水而泄其幽忧之愤”,将文人山水画推向了发展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以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为代表的元杂剧作家,他们身处于社会最底层,亲眼看见过蛮横污浊的丑恶现象,深知下层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孤傲悲愤、玩世不恭的心态促使他们将人间百态书写出来,以吐心中不快。是对社会丑恶及残暴统治的揭露、对人间正义与果敢抗争精神的赞颂、对美好婚姻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理想的憧憬。虽然他们都对现实社会采取的是批评和否定的态度,但由于文人画家和剧作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处事原则等方面迥然有别,他们的创作风格也有区别:书画家采用高蹈超迈的形式,剧作家采用激烈抗争的形式。可以说,元代艺术之所以能够在雅、俗两级并行发展,与其特定的时代治乱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前所述,任何一个艺术家,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他们风格的形成,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时代治乱不可避免地会对艺术创作及风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摘编自张兰芳《时代治乱与艺术风格》)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环境相当于艺术创作的精神方面的气候因素,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因此不同时代的艺术呈现方式受时代的影响。
B.舜承大业后百姓传唱的是《南丰诗》《卿云歌》,而周平王时代则出现了《黍离》的悲哀之作,可见时代治乱状况常体现于艺术创作中。
C.建安时期文学艺术昌盛,南宋时期诗词创作领域涌现大量爱国词人,都和时代动荡不安、民族矛盾尖锐有密切关系。
D.蒙古族统治造成的在某些文化发展领域中的特殊状况产生的一种建设性力量促成了元代绘画艺术和戏剧艺术的繁荣。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国运昌隆的时代,文学艺术创作体现为美好安泰之声,而在社会动荡年代,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乱世之音、亡国之音。
B.诗歌为了真实反映不同时代面貌而跟随不同时代政治风俗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歌的发展是“有盛无衰"的。
C.社会动荡不安会使辛弃疾等爱国诗人将具有民族普遍心理的精神愿望与情感诉求投之于艺术创作,必然引发艺术的兴盛。
D.元代的绘画与戏剧创作呈现出雅、俗两级,一隐一显的双向发展趋势,是因为文人画家与元杂剧作家身处的社会阶层不一样。
7.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是()
A.《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B.《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
C.《礼记·乐记》:“是故治乱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D.《文心雕龙·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8.请结合材料谈一谈当今艺术创作要遵循的一些规则。
9.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代,王羲之借《兰亭集序》叹死生之至大,陶渊明借《归去来兮辞》表达欲乘化而归尽的心愿;从雅集欢会、山水田园中,他们领悟到生命的哲理,体现了魏晋文士的旷达和善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深虑论
[明]方孝羸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向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著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木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B.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C.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D.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古代的一种说明文体。是一种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
B.“兵革"指兵器及甲胄等军械装备。亦引申指军旅、军事、战争或兵将等。
C.“社稷”是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太宗",皇帝庙号。开国第二位君主多以此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作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4.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政治意义,而且也表达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这首词用典虽多,却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借历史人物来表达情感,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15.上阕写到了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由景及人,由眼前江山联想到历史人物,风格豪放雄迈又悲壮苍凉,江山开阔辽远,英雄功业卓著,但词人政治境遇坎坷,不免悲凉。
B.“四十三年"与“可堪”两句,回忆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沦陷区到处是抗金烽火,联系当前严峻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
C.全词勾画了词人忠于国家、渴望疆场杀敌、急于收复失地,却又屡遭排挤、恐因被弃用终将报国无门的爱国志士形象。
D.本词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廉颇等多个历史人物的相关史事在京口发生,其题旨又切合词人渴望北伐但反对轻率冒进做法的思想。
17.本词多处对比,请结合相关内容选择两处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像国画家画远景时那样淡淡勾勒几笔,呈现一个平静安详的世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3)诗人在诗歌中倾诉自己内心百般“愁绪",很多时候与“酒”分不开,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各举一例,你选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素有“诗国”之称,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艺术语言负载着深挚情感的有韵律的文学样式。它所抒发的感情比散文更浓烈、更醇厚,讲究、语近情遥,具有一种简约含蓄之美。古典诗歌要求在限定的字数里,尽可能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文字要最大限度地向内浓缩,而意蕴应最大限度地向外延展。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寥寥数语中,包孕着无穷的意蕴,含而不露。
由于追求简约含蓄之美,()。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所谓诗歌鉴赏,就是要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诗作的意境之美。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言简意赅意犹未尽领会
B.言之有物余味绵长领略
C.言简意赅余味绵长领略
D.言之有物意犹未尽领会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B.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C.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传达题旨
D.使得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勾勒之笔来表达题旨
21.下列与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豪放派伐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B.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被后人赞为“北宋最勇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C.“声声慢"“永遇乐”“念奴娇"均为词牌,它们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D.《登高》是杜甫的一首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的律诗,属于近体诗。近体诗是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又称今体诗、格律诗。
2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D.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C6.D7.B8.①艺术创作要传播德行;(“艺术创作应凝聚民族精神"亦可)②艺术创作要反映社会现实和政治风俗;③艺术创作要随着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