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1页
2024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2页
2024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3页
2024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4页
2024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7月12日即告失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D.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4)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陕西省汉中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风度铁凝

丽景酒店三楼,法兰西,六点。他们是这么告诉她的,她叫程秀蕊。法兰西是他们订的那间包房。

她走进法兰西时,胡晓南他们几个以及他们各自的太太和先生,正在高谈阔论。他们和她寒暄并告诉她李博的航班晚点了,李博大约八点才能到。

就出生地而言,她生在黑石头村,而他们,是三十多年前从C市去黑石头村插队的人。她下意识地看看胡晓南他们,他们衣着都很随便。胡晓南经营珠宝,可他浑身上下没有一样珠宝,看上去他的夫人也和他一样,两口子就像和珠宝作对似的。王芳芳是某国际品牌化妆品在这个省的总代理,可她自己却从来不用化妆品,也不向程秀蕊她们这些女士推荐。宋大刚供职于一家省级中医药学刊,刚从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中药论坛回来。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黑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

那年,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吴端的父母原是市政府的干部,因为有问题才下放到镇上。吴端在学校显得很突出,他穿浅驼色斜纹卡其布制服短裤,把小方格衬衫扎在短裤里。程秀蕊要说的是,这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来到镇上,已经代表校队打过多次比赛,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起一所乡镇中学的注目,而最让程秀蕊兴奋的,是他的球技。她想到了李博,想到他孤单一人和土墙的拼杀,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一场吴端和李博之间的“男子乒兵球单打”。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场怎么样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结果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红双喜”的名牌,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之所以用了“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当时她娘在镇医院做手术。很长时间里,这成为程秀蕊一个特别重要的遣憾。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

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她问他们。一些人去小学看了比赛,但村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比如两个少年人的握手,就让他们称奇并且开怀大笑。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手不可。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他的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呼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的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

他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却不作答。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从乡村出来,成了C市的市民。她在城市生活里始终也没再见过那样的风度,而她一生的追寻,一生想要理解和靠近的,又似乎总和出现过那个风度的瞬间有关,直至中年已过,直至老年即近。

她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普洱,听见胡晓南正在讲李博,讲他的科研、他的资产。宋大刚和王芳芳不时呼应着胡晓南,话里话外也不断满意着自己的现状。是啊,程秀蕊觉得胡晓南他们对他们自己无疑也是满意的,他们是生活的赢家。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欢迎李博的地方选在“法兰西”呢他们刻意占据了这地方,又表现着比它高出不少,不也是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吗这样想着,程秀蕊就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法兰西”、珠宝、化妆品、“1729普洱”、真假壁炉……在她这样一个退休职工的心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赶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其实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是啊,没有关系。她审视着自己从走进“法兰西”就开始的那么一点拿不准自己的小心思,她从那忽隐忽现的小心思里解脱了出来,她自在了许多,身上的黑裙子是长是短便更是无所谓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暗喻,“红双喜”与“流星”喻指双方的球拍,反映了他们二人的不同家世。

B.“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形象地描写了程秀蕊的呼喊声之大。

C.程秀蕊最后解脱的心理,与她开始忐忑而自卑的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强化了主题。

D.小说最后一段写到“法兰西”,既照应了开头的段落,也有利于描绘程秀蕊的心理。

8.小说标题“风度”具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述方式,往往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布局谋篇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点,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意识流”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陕西省商洛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爱老藤

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苗青①风尘仆仆地回到武汉。

父母正在客厅合看一张报纸,一副极认真的样子。她放下双肩包问在读什么好文章。母亲起身,仔细端详了她一番,问江峰②怎么没一块儿回来。苗青说江峰正忙着去深圳办公司的事,没有空闲,她回来也就住一个晚上,明天便走。父亲将报纸递给她。报纸上是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分析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文章,大半个版,典型的长篇大论。父亲说这篇文章不错,国家2002年就提出东北振兴,十年过去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文章分析了原因,重点讲了人才问题。

苗青知道父亲有浓厚的东北情结,他毕竟在那里工作过,对东北的大事小事格外关注,去年父亲还和母亲一起去沈阳转了转。母亲说父亲在鲲鹏集团大门前徘徊了许久,那是他参加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带着遗憾离开的地方。父亲当年离开时心有不甘,因为企业转型生产冰激凌机,与飞机制造不搭界。鲲鹏机械厂在千禧年之后境况大变,国家注入资金,组建了飞机研发生产集团,新型飞机接二连三问世,鲲鹏的大名也重新响亮起来。

父亲说:“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吗?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脱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能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个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写满了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

“看到有用的资料我都会及时记下来,我不习惯在电脑上写,钞写一遍会加深理解。”父亲说,“如果你不学飞机制造,我可能就断了这个念头,你考上交大那天,我心中冷冰冰的炉灶又‘死灰复燃’。”

“看来都是我惹的祸。”苗青扮了个鬼脸,拉着父亲坐下,很认真地说,“我这次回来是为毕业去向的事,请二老帮我拿个主意,该南下还是北上。”

她介绍了江峰的打算,也说了自己想从事专业的想法,说江峰的选择很务实,也不是没道理。学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去东北就业的,包括家在东北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去,这让她有些困惑。

母亲说:“去深圳比去东北好,东北别的不说,单是冬天寒冷的气候就让人受不了,你从火炉到冰窖,生活成本会大幅度提高的。”母亲退休前一直在企业做会计,专注于成本计算。母亲的话没有封口,说:“当然了,这事还是听你爸的,谁让你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

父亲突然问:“你若是去东北,是不是意味着与江峰分手?”

父亲就是父亲,可谓一语中的。这的确是苗青迟迟未下决心的原因所在。苗青说有这种可能,尽管江峰是个好男人,但不能保证会一成不变。

父亲陷入了思考,目光投向茶几上那张报纸。苗青知道父亲很难表态,爱情与事业,两件原本可以双赢的事却变成了一对矛盾。父亲说:“你从小就不喜欢我送你的生日礼物,考上大学后态度才有所缓和,做父亲的不能强人所难,你的事自己拿主意吧。”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湿毛巾,回来将博古架上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常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有两次过生日印象深刻,脑海里一直留存着高清画面。那是上初三时,她鬼使神差地喜欢上了韩剧并沉湎其中,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偶像照片。生日那天,父亲拿着一个用五彩纸包好的精致礼盒走进她的房间。那是一个金属材质的J—8II模型,这款国产战机有“空中美男子”之称。父亲以飞机为例劝她说:“国外有F—16,好比你追的韩星,但再好也是别人的;这架令人艳羡的‘空中美男子’,则是我们自己的星。与其羡慕别人的星,还不如自己去造星,那样别人就会来追你,这是分子和分母的区别。”尽管苗青当时处于叛逆期,但父亲的话还是听进去了,追剧的兴趣便渐渐淡化了,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属于自己的星无论怎么追,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另一次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

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①苗青,上海交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②江峰,苗青的男友,也是上海交大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苗青赶回家与父母商量毕业后的去处,父母在看一篇文章,文章分析了东北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就是人才问题。

B.苗青的父亲在东北工作过,他当年离开时是心有不甘的,他有浓厚的东北情结,因此格外关注东北的大事小事。

C.“谁让你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中“尾巴”的说法很生动,是指父亲参与研制的水上飞机项目,父亲要重返东北。

D.苗青请父母拿该南下还是北上的主意时,母亲主张南下,父亲主张北上,他希望苗青不要因爱情而耽误了事业。

8.小说叙写苗青回忆以往生日情景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梦想·奉献·逆行。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抉择。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陕西省榆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人和琴

冯秋子

这是一幅镂刻在铜板上的蒙古老人拉马头琴的图画。老人个头不算高大,身着草原牧民的日常服饰,半盘着腿坐在草地上,正沉浸在拉动马头琴所生发的乐曲声中。十几年前,这幅铜版画斜插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一个地摊的杂物中,我远远看见,朝它走去。没有比它更合适了,我获得的,进入到心里。不敢想象和指望,它就这样真实地跟我回家了。我心满意足,将其悬挂在抬头就能看见的墙壁上。

吉祥的云朵,野草茫茫。老人身着传统蒙古棉袍,细密的镶边和老式牛皮靴上常见的人工缝制的祥云跨边,风中飘忽的随人经风沐雨的光荣战帽,还有结在马头琴颈的哈达,柔顺飘逸,随琴声的苍茫律动和拉琴人的凝重朴质互为内外补充……蒙古人天性中的浪漫柔情,从哈达轻盈、绚烂的舞动中传递出来。夕阳西下,牧羊归来,席地盘坐,满足的幸福感,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庄重情怀,使马头琴声自胸中悠然升起。琴声与干裂的草地、宁静远阔的天空、老人如静似动的神韵、帽顶起舞的缨带,浑然凝结,指示出回家的路径。北方土地深埋的秘密,严整而清远地昭示着。

蒙古老人的安宁持重和土地的简洁、深刻一致,人的生活气息与自然万物的收放秩序一致。马头琴连接起人和万物,把人对土地的认知与感触梳理成序曲,把人的念想和体悟渗漏成水渠。手指与日行千里的步伐,或急促舒缓,或强劲碎细、高低远近,娓娓地流淌,先是自己,后是他者,感染于琴,萌动湖海。

日月起降,声息存身。马头琴告诉世人:我在哪里,万物安宁与否。

离开草原的人,听到马头琴声,就想念草原,想念父母双亲。即使远隔千山万水,见不到马头琴,它的声息早已像马莲的根须扎进心田。在有知觉的每一个时间缝隙里,马头琴的声音总是流动着,牵住生长于草原的大小人们的手。不管走到哪里,身处苦乐悲欢哪一种境况,琴声与你的脚步一道往前。你有东西在怀中,你揣抱着无限大的和无限小的,脚步无论怎样都乱不到哪里去。何况还有生长中的节奏作支撑,长调歌曲一支又一支蓄积在心里。

长调歌曲,因马头琴埋伏的性能方向,而拥有传递的力量。

这是蒙古人找到的抒发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吗,马头琴和长调歌曲?

但是铜版画上,柔和单纯的情致里,犹存着面容的寂然忧郁,老人触动了琴弦,有声之处隐约浮现着无言之痛。这位长者是擅长消化悲喜的人,面孔里依然镂刻下曾经的悲壮、酷烈和罪孽之旅,那种烙印,深进骨髓。

即使是倾听《鸿雁》,这首改编自300年前受人尊重的敬神喇嘛心缘意起时吟唱出的歌,这首因思念亲人、感思故土而有动力萌发的歌,随后人吟唱,几经辗转改动,歌词回归到欢乐与沉静地面对那一时刻所愿吟唱的敬酒歌,因为仍旧保留了原始曲调,以蒙古长调的形式行进,悠扬、苍凉、辽远、高亢,感染于心而情不自禁。每回倾听《鸿雁》,幸福与悲伤相并而生。2001年最后一天,我跑回内蒙古匆匆看望了一下朋友们。飞机在呼和浩特白云机场降落后,迟迟没有打开舱门,人们等待走出飞机的时候,广播里响起《鸿雁》乐曲。我止不住流出眼泪。我别过头,藏起自己的脸孔。我知道,那样的时候,没有道理站在人群里流眼泪。大家一路同行,终于平安落地回到家乡,自然、放松和欣喜溢于言表,哪里该是这种表现。而眼泪却是不管不顾悄悄地流,我悄悄地擦去,它又悄悄流出来,怎样努力也是枉然。我心里着急,天哪,不能够这样啊……朋友。

一只鸿雁来,两行眼泪不由自主地出来。不光是我,我看见别的人也有悄悄擦拭眼睛的。

我想到艺术和孩子,自然万物和灵魂,怎么样就成为了律条。做什么,不做什么;有什么,不有什么;想什么,不想什么,已在心里生根、结存。

收藏于家中的藏品是有限的,但从中获得的东西与日俱增、无限地多。常常感念于心的,是事物本身,它保存着悄默的气息和觉悟力,长久地在土地里生长。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刻有“老人和琴”的铜版镂刻画为线索,详细描绘了其画面,并借以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马头琴的艺术感。

C.文章的结尾一段,收束全文,着重写藏品的启发意义,语言蕴藉隽永,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D.文章是艺术散文,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有具象的视觉感受,更有一种“弥漫”式的淡然、孤独与思考。

8.请简要分析“老人”和“琴”两个形象在文中的丰富意蕴。(6分)

9.曾说过:“写也是思想者,是以文艺的形式进行思想,它包含感性形象思维,也包含理性逻辑思维。”请简要说明运用了哪些“感性形象思维和理性逻辑思维”,并分析其作用。(6分)

陕西省榆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春天了,积雪的消融变得迅速起来,潮湿的土地散发着被蒸晒的气息,留下了一串串蜂窝状的坑窝,延伸到远方,就像一张无规则的网。鲜洁的草色闪动着墩黄的光泽,在风的摩擦中咝啦啦歌唱。尽管一无所获,还是在走家串户。他已经学乖了,一进门先不介绍“沁多贸易”,而是扯东扯西地拉家常:“你这件皮袍穿了多少年?二十多年?已经不暖了吧?硬邦邦的面子上全是油,里面的毛也掉得差不多啦,就不会换一件新的?当然啦,光有皮子还不行,得买缝皮袍的黑线、白线、红线、绿线,还得有水獭皮的领子和袖子,别光心疼牛羊啦,也要心疼心疼自己啦。……”

到了另一家他又说吃的:“怎么还是老三样,糌粑、风干肉、酥油茶,就不能换个花样?比如大米、白面、豆子、黄米、黑米、花生、蔬菜、水果、点心,几百种几千种,只要有钱就能买得到

再换一家,他又说用的:“你家的毡倒是新的,还铺了两层,酥油桶旧得都快要散架啦,一看湿漉漉的就知道在渗水,背着空桶就很累,还要装满水,就不怕把腰压断?……再说啦,有多大草场养多少牛羊,我看过啦,牧草又低又稀,最多能再吃两年,两年中你家的牛羊至少还会增加三分之一,吃不饱就没膘,没膘就无法过冬,会死得干干净净,到时候你就哭吧,这是对你的惩罚。”可是雪山大地怎么会惩罚好人呢?牧人生气了,差一点又把父亲扔出帐房。

有时候父亲会发现自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便故意摆出老师的架势,希望人家能听他的劝。牧人对孩子的老师很给面子,还会赠送一两只羊。至于老师一再强调的出售嘛,人家连头都不会点一下。父亲说:“我不是来乞讨的,也是来让你们过好日子的,送的羊嘛我就不要啦。”尽管拒绝是不礼貌的,但父亲必须这样,他不能让任何人认为他是一个贪财的人

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显然失败了,半个月以后,他从草原回到县上时,趴到桌子上写了一封寄给所有学生的信,希望他们能劝说自己的家长,减少草场的载高量。他骑着日尕,来到沁多学校,又让她尽可能地提供了在他当校长期间毕业学生的联系方式。他回到县上后,去邮局买了几百个信封和足够的邮票,还不如多跑几趟班玛县的马可河乡。父亲摇摇头,耐心等待着,表彰由各村选出的二十个牲畜最多的尖子户,旦增书记亲自向他们颁发了锦旗和奖品——一对牡丹花卉的铁皮热水瓶。他说从目前汇总的数字看,增长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的牲畜存栏率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大会之后两个警察突然来到“晋美商店”,询问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煽动牧人买卖牛羊的过程。原来有人告发了他,说他干扰牧人的正常生产,现在不是从前,开放啦,不谈生意谈什么?”他摆出一副豁出去的架势据理力争,警察自然说不过他,牧人卖不卖牛羊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说:“我天生就是个多管闲事的人,哪一条法律规定多管闲事是违法的?拿来给我看。”

风的抚摸似乎让草原的心情格外愉快,沙啦啦沙啦啦的。雪已经消尽的地面上,牧草鹅黄的嫩芽从枯根下面冒出来,左一脚右一脚地踩向别处。很少有人骑马,因为马蹄会伤害草色的洇出和蔓延。但牛羊是管不过来了,让嘴唇和地面摩擦而过,身后的草原就依然又是冬天的颜色,牧人总是提前把牛羊赶向高处,宁愿让它们暂时饿着,因为这是下一个冬天的食物。但是从这个年份开始,在所有被承包的草场,是宏大的畜群,是控制不住的饥饿的膨胀,掀心地看着埋头尝鲜的牛羊,张大嘴发出了一声粗闷的吼叫,轰隆隆地哭泣着。日尕附和似的长嘶一声,弯过脖子来,用鼻子咬咬地说;赶快骑上去吧,还没有把缰绳在两只手中拉扯均匀,日尕就跑起来。父亲说去州上,像是说知道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针对不同的牧民采用不同的劝说策略,分别以牧民的吃、穿、用为突破口,希望说服他们出售家中的牛羊。

B.“父亲”利用曾经当过校长的优势,给所有学生写信,希望学生能够劝说家长卖掉他们的牛羊

C.“父亲”被警察带到派出所,两个警察认为他“多管闲事”,说明政府不欢迎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

D.“父亲”让草原和外面的世界同步的想法,没有得到牧民的理解,也没有取得县领导的支持

(2)“父亲”苦口婆心地想要说服牧民将牛羊卖给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

(3)选文结尾凸显了构思上的独特匠心,请从景物描写、情节安排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凤仙花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没事的,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大奶奶用来种指甲草的东西是一只废弃的尿罐子。罐子口的一个鼻子被碰掉了,一提一侧歪,不能再盛尿水。尿帽子内壁结了一层厚厚的尿碱,有些难闻。这不要紧,大奶奶正好变废物为花盆。加上指甲草与其他草一样,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待遇,只要有土壤、水分、肥料和阳光,就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尿碱也许正好可以化为指甲草的肥料呢。

大奶奶怕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看不到,够不着,就把花盆放在堂屋门口东侧用泥坯垒成的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不是为自己种的,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大奶奶说过,她一个大老婆子,脸上的皱纹一抓一大把,不抓也是一大把,还种草养花儿干什么!她每年种指甲草,还不是给小闺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她们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大奶奶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

刚过了二月二,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小小的木头架子上,放有一团蚕茧煮得膨松的蚕丝,架子下面吊着一个木制的圆锥形捻锤儿,手捻捻锤儿的铁锭子,让捻锤儿旋转,就可以把蚕丝纺成丝线。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放心吧,不耽误你们这些小妮儿染红指甲。

梅灵也过来了,说她奶奶老捻老捻,捻到啥时候丝线才够长呢,才能做成一件捻绸布衫子呢?

奶奶说,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得像蚕一样,一口一口吐丝,一丝一丝结成茧屋子。等把丝线捻得够长了,长得比到天边儿还长,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了!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院子里有些雾气蒙蒙。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用铁铲子把花盆里的土刨松。老人并没有跟三个孙女儿打招呼,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她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创开,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清明节,日子好记。今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却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捋胳膊,结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着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底色有些暗红。纸包儿里的花籽儿是一小撮儿,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不过呢,有些事情看破了不要说破,自己心里有数就中了。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按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先写凤仙花的命名与众不同,再写它被当地人称为指甲草,表现出此地独特的民情风俗,富有乡土气息。

B大玉和二叶姐妹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几乎把她当成了她们的亲奶奶,可见她俩对大奶奶的亲近和喜爱之情。

C小说围绕大奶奶为孙女们种凤仙花的事展开,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D小说于行文当中,不时闪现出哲思之光,如“人不管干啥事儿都不能着急”,“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等。

8.认为“情感之美是小说之美的核心”,这篇小说表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9.刘庆邦小说的语言具有地方化、本色化、审美化三个方面的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

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7月12日即告失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D.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

(4)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

2.(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相关的情节和描写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也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C.“嘲讽”理解错误,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

故选C。

(2)C.“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不是“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故选C。

(3)①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看:七斤是居住在农村的船工。因为他是船夫。如从“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

②从对他的描述看:“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他所关注的消息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可知其愚昧落后。

③从他的行为来看,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没有辫子只知道唉声叹气,仿佛判了死罪,他不敢反抗赵七爷对他的恫吓、逆来顺受,麻木,缺乏意识。

(4)①从环境或者浅层内容方面的作用: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意味着皇帝复辟登基,意味着复辟失败。

②从情节或者线索的作用: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没有辫子要被治罪,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从人物形象塑造、情感或者主旨思想层面:表现人物的无知,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农民对张勋复辟及其失败的认识仅停留在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的表面上,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是其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作用。

解析:

(1)C

(2)C

(3)①勤劳本分。他帮人撑船养活家中一班老小。②愚昧落后,因撑船而消息灵通,并非真的“时事”。③怯懦软弱。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不敢还击,仿佛被判了死刑。

(4)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②推动情节发展,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取决于是否有皇帝。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它的不彻底性。

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理清故事情节。

2.了解及写作背景。

3.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

4.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

5.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

6.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形象。

陕西省汉中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风度铁凝

丽景酒店三楼,法兰西,六点。他们是这么告诉她的,她叫程秀蕊。法兰西是他们订的那间包房。

她走进法兰西时,胡晓南他们几个以及他们各自的太太和先生,正在高谈阔论。他们和她寒暄并告诉她李博的航班晚点了,李博大约八点才能到。

就出生地而言,她生在黑石头村,而他们,是三十多年前从C市去黑石头村插队的人。她下意识地看看胡晓南他们,他们衣着都很随便。胡晓南经营珠宝,可他浑身上下没有一样珠宝,看上去他的夫人也和他一样,两口子就像和珠宝作对似的。王芳芳是某国际品牌化妆品在这个省的总代理,可她自己却从来不用化妆品,也不向程秀蕊她们这些女士推荐。宋大刚供职于一家省级中医药学刊,刚从台湾参加一个两岸中药论坛回来。程秀蕊喜欢和他们相聚,从当年在黑石头村时就喜欢。她觉得他们是不俗的文明的人,而她内心深处总觉得和他们是有差距的。

那年,她跑来告诉李博一个消息:她们学校新来了一个名叫吴端的男生。这吴端的父母原是市政府的干部,因为有问题才下放到镇上。吴端在学校显得很突出,他穿浅驼色斜纹卡其布制服短裤,把小方格衬衫扎在短裤里。程秀蕊要说的是,这个名叫吴端的男生会打乒乓球,曾经被市少年体校选中,来到镇上,已经代表校队打过多次比赛,听说是打遍全县无敌手。所有这一切都足以引起一所乡镇中学的注目,而最让程秀蕊兴奋的,是他的球技。她想到了李博,想到他孤单一人和土墙的拼杀,不知为什么,她突发奇想地要促成一场比赛,一场吴端和李博之间的“男子乒兵球单打”。她自然还有一种让李博打败吴端的愿望,如果用敌方和我方来划分,显然她觉得她和李博都属于“我方”。她撺掇李博说,约他来打场怎么样李博稍微迟疑了一下,结果还是答应了一声“嗯”。

在那个五月的下午,李博在黑石头村小学的破院子里和镇中学的乒乓球高手吴端如约会面。据说吴端还是身穿西式短裤小方格衬衫,白球鞋还是一尘不染。他的球拍是“红双喜”的名牌,他站在黑石头村小学的院子里,一定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李博的球拍是低一级“流星”的,边缘的破损处粘着星星点点的橡皮膏。他的衣裳,严格地说,他的衣裳肯定还溅着一些大粪的斑点。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吴端在开赛前和比赛后还互相握手——据说。之所以用了“据说”,是因为这场比赛的策划人程秀蕊没能来看比赛,当时她娘在镇医院做手术。很长时间里,这成为程秀蕊一个特别重要的遣憾。

守候了娘一夜的程秀蕊满心惦记的都是李博的输赢。她一回村就迫不及待地向胡晓南和

宋大刚打听昨天的比赛。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去观战。她又去向村里的大人和孩子打听。谁赢了她问他们。一些人去小学看了比赛,但村人并不了解乒乓球,他们甚至看不懂输和赢。他们的注意力在另外的地方,比如两个少年人的握手,就让他们称奇并且开怀大笑。他们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赛个球还非得握手不可。

谁赢了程秀蕊又急切地想要去问李博。她听说李博正在地里浇麦子,就直奔八队的麦地。远远地她就看见他正弯着腰改畦口。他的细瘦而有力的胳膊挥动着粗柄铁锨,显得那铁锨挺笨大。她铆足了劲儿冲他喊:谁——赢——啦谁——赢——啦

麦子正在灌浆,程秀蕊的呼喊声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当李博直起腰就站在程秀蕊对面时,她却又谨慎地盯住他的脸,像怕吓着他似的把叫喊变成了小声,她小声问道:谁赢啦

他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却不作答。他冲她无声地笑笑,她说不清那笑是腼腆还是自豪,是喜悦还是遗憾……接着,他把头微微一偏,望着远方低声感叹道:“那个吴端,嗯,真棒!”

李博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那天的赢家是谁,程秀蕊却永远记住了五月的麦子地里李博的那个瞬间。阳光之下有一个词在她心里突然就涌现了:风度。是了,那就是风度,那就是她在从他们那儿借来的书中见到过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的词:风度。在这样的风度面前,一时间问和答似都已经显得多余。那时她站在五月的麦子地里,仿佛被定住似的不能动弹,世界也在那瞬间变得安详静谧,洁白纯真。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黑石头村的几个年轻人早就各奔东西,程秀蕊也从乡村出来,成了C市的市民。她在城市生活里始终也没再见过那样的风度,而她一生的追寻,一生想要理解和靠近的,又似乎总和出现过那个风度的瞬间有关,直至中年已过,直至老年即近。

她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的普洱,听见胡晓南正在讲李博,讲他的科研、他的资产。宋大刚和王芳芳不时呼应着胡晓南,话里话外也不断满意着自己的现状。是啊,程秀蕊觉得胡晓南他们对他们自己无疑也是满意的,他们是生活的赢家。如若不然,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把欢迎李博的地方选在“法兰西”呢他们刻意占据了这地方,又表现着比它高出不少,不也是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吗这样想着,程秀蕊就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法兰西”、珠宝、化妆品、“1729普洱”、真假壁炉……在她这样一个退休职工的心里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赶来参加今天的聚会,其实也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是啊,没有关系。她审视着自己从走进“法兰西”就开始的那么一点拿不准自己的小心思,她从那忽隐忽现的小心思里解脱了出来,她自在了许多,身上的黑裙子是长是短便更是无所谓了。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暗喻,“红双喜”与“流星”喻指双方的球拍,反映了他们二人的不同家世。

B.“在饱满而又广阔的麦田里顽强地泛着回音”,形象地描写了程秀蕊的呼喊声之大。

C.程秀蕊最后解脱的心理,与她开始忐忑而自卑的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强化了主题。

D.小说最后一段写到“法兰西”,既照应了开头的段落,也有利于描绘程秀蕊的心理。

8.小说标题“风度”具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述方式,往往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布局谋篇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具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点,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围绕关键词“意识流”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7.A(“暗喻”分析不当,这里没有运用“暗喻”)

8.①“风度”指李博看淡输赢的人生态度,他从来没有告诉过程秀蕊乒乓球比赛的赢家是谁。

②“风度”指程秀蕊一生追寻的生活态度——看淡输赢,在城市生活里难以见到这样的风度,人们时刻在意着某种输赢。③程秀蕊找回了“风度”,程秀蕊从开始感觉跟聚会的同学有差距,到最终感悟到参加聚会和生活的输赢没有关系。(每点3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示例:①本文采取直接叙述程秀蕊的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布局谋篇和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写一次聚会,这是从程秀蕊的视角来观察的,是通过程秀蕊的感受来展开的;

②李博和吴端的比赛是通过程秀蕊的回忆来表现的,其中程秀蕊对比赛过程和结果的关注以

及相关的情绪交织在一起;③故事的结局以程秀蕊的心灵顿悟回应前面的情绪波动,准确地

描摹了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也升华了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陕西省商洛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北爱老藤

就业这件大事应该与父母商量一下,苗青①风尘仆仆地回到武汉。

父母正在客厅合看一张报纸,一副极认真的样子。她放下双肩包问在读什么好文章。母亲起身,仔细端详了她一番,问江峰②怎么没一块儿回来。苗青说江峰正忙着去深圳办公司的事,没有空闲,她回来也就住一个晚上,明天便走。父亲将报纸递给她。报纸上是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分析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文章,大半个版,典型的长篇大论。父亲说这篇文章不错,国家2002年就提出东北振兴,十年过去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文章分析了原因,重点讲了人才问题。

苗青知道父亲有浓厚的东北情结,他毕竟在那里工作过,对东北的大事小事格外关注,去年父亲还和母亲一起去沈阳转了转。母亲说父亲在鲲鹏集团大门前徘徊了许久,那是他参加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带着遗憾离开的地方。父亲当年离开时心有不甘,因为企业转型生产冰激凌机,与飞机制造不搭界。鲲鹏机械厂在千禧年之后境况大变,国家注入资金,组建了飞机研发生产集团,新型飞机接二连三问世,鲲鹏的大名也重新响亮起来。

父亲说:“知道我最近在做什么吗?有家科研所请我参与研制水上飞机,我答应了,想不到在退休后会重返老本行。”

苗青很惊讶,父亲脱离这个行业几十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参与水上飞机研制能发挥多大作用呢?但她还是为父亲高兴。“水上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难度系数不大,您肯定能胜任,不过科技更新换代很快,现在不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吃老本肯定不行。”她说。

父亲拉开抽屉,拿出三个厚厚的棕色笔记本往苗青面前一推:“你看看,爸爸这些年闲着了吗?”

苗青一本本翻看,不看则已,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是三本写满了各种新型飞机技术特点的笔记。

“看到有用的资料我都会及时记下来,我不习惯在电脑上写,钞写一遍会加深理解。”父亲说,“如果你不学飞机制造,我可能就断了这个念头,你考上交大那天,我心中冷冰冰的炉灶又‘死灰复燃’。”

“看来都是我惹的祸。”苗青扮了个鬼脸,拉着父亲坐下,很认真地说,“我这次回来是为毕业去向的事,请二老帮我拿个主意,该南下还是北上。”

她介绍了江峰的打算,也说了自己想从事专业的想法,说江峰的选择很务实,也不是没道理。学校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去东北就业的,包括家在东北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去,这让她有些困惑。

母亲说:“去深圳比去东北好,东北别的不说,单是冬天寒冷的气候就让人受不了,你从火炉到冰窖,生活成本会大幅度提高的。”母亲退休前一直在企业做会计,专注于成本计算。母亲的话没有封口,说:“当然了,这事还是听你爸的,谁让你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

父亲突然问:“你若是去东北,是不是意味着与江峰分手?”

父亲就是父亲,可谓一语中的。这的确是苗青迟迟未下决心的原因所在。苗青说有这种可能,尽管江峰是个好男人,但不能保证会一成不变。

父亲陷入了思考,目光投向茶几上那张报纸。苗青知道父亲很难表态,爱情与事业,两件原本可以双赢的事却变成了一对矛盾。父亲说:“你从小就不喜欢我送你的生日礼物,考上大学后态度才有所缓和,做父亲的不能强人所难,你的事自己拿主意吧。”

苗青到卫生间绞了条湿毛巾,回来将博古架上十九个飞机模型一一擦了一遍。这些飞机模型质量都非常好,没有一架破损。看着这些飞机模型,苗青不禁回想起以往生日的情景。有两次过生日印象深刻,脑海里一直留存着高清画面。那是上初三时,她鬼使神差地喜欢上了韩剧并沉湎其中,房间里挂满了各种偶像照片。生日那天,父亲拿着一个用五彩纸包好的精致礼盒走进她的房间。那是一个金属材质的J—8II模型,这款国产战机有“空中美男子”之称。父亲以飞机为例劝她说:“国外有F—16,好比你追的韩星,但再好也是别人的;这架令人艳羡的‘空中美男子’,则是我们自己的星。与其羡慕别人的星,还不如自己去造星,那样别人就会来追你,这是分子和分母的区别。”尽管苗青当时处于叛逆期,但父亲的话还是听进去了,追剧的兴趣便渐渐淡化了,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属于自己的星无论怎么追,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另一次是高三毕业那年生日,父亲送她一架国外最先进的武装直升机模型,父亲说蜻蜓哪个国家都有,为什么有的国家根据蜻蜓原理就能研制出直升机,而有的国家蜻蜓只能是蜻蜓,说到底是个想象力的问题,设计飞机的人,靠想象力可以与宇宙太空对话。

第二天一早,她说自己已经做出决定,去东北。

父亲站在那里凝视着她,半天说不出话来。

“不论有多大的不适应,我都拿定主意,听从导师的建议,去东北!”苗青又重复了一句。父亲和母亲相互看了一眼。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则一字一句地说:“从今年开始,你的生日我不送礼物了,我等着你送我一件大礼,你知道我想要什么。”

(有删改)

①苗青,上海交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②江峰,苗青的男友,也是上海交大飞行器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博士研究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苗青赶回家与父母商量毕业后的去处,父母在看一篇文章,文章分析了东北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就是人才问题。

B.苗青的父亲在东北工作过,他当年离开时是心有不甘的,他有浓厚的东北情结,因此格外关注东北的大事小事。

C.“谁让你爸在东北有条尾巴呢”中“尾巴”的说法很生动,是指父亲参与研制的水上飞机项目,父亲要重返东北。

D.苗青请父母拿该南下还是北上的主意时,母亲主张南下,父亲主张北上,他希望苗青不要因爱情而耽误了事业。

8.小说叙写苗青回忆以往生日情景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梦想·奉献·逆行。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抉择。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7.B(A项,“文章分析了东北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就是人才问题”说法绝对,原文是“十年过去发展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文章分析了原因,重点讲了人才问题”。C项,“尾巴”不是“指父亲参与研制的水上飞机项目”,而是“指父亲浓厚的东北情结”。D项,“父亲主张北上,他希望苗青不要因爱情而耽误了事业”不合文意,原文是“做父亲的不能强人所难,你的事自己拿主意吧”)

8.①讲述了苗青的成长过程,揭示了她思想转变的原因。通过回忆初三、高三两个生日的情景,苗青在父亲的教导下明白了很多道理,由原来喜欢韩剧,变成喜欢飞机设计及制造。②叙写苗青回忆以往生日情景的情节也为后文情节做了铺垫,使苗青最终选择理想和事业、“逆行”去东北的情节显得合乎情理。③揭示了题。父亲在送给苗青礼物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苗青,要学有所成,报效国家。(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甲组解析示例:①苗青怀揣父女两代人的梦想,选择读上海交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学成后想助力我国飞机的设计和制造。②比起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东北的条件是艰苦的,可她还是想去那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③苗青的包括恋人在内的同学,基本没有选择去东北就业的,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东北,她无疑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逆行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乙组解析示例:①抉择是艰难的,一边是爱情和物质回报,一边是理想和事业,二者难以兼顾。②苗青背负着两代人的梦想,在父亲的引导和鼓励下,在导师的建议下,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业,为了实现国家的大战略,苗青最终选择了去东北。(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陕西省榆林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老人和琴

冯秋子

这是一幅镂刻在铜板上的蒙古老人拉马头琴的图画。老人个头不算高大,身着草原牧民的日常服饰,半盘着腿坐在草地上,正沉浸在拉动马头琴所生发的乐曲声中。十几年前,这幅铜版画斜插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一个地摊的杂物中,我远远看见,朝它走去。没有比它更合适了,我获得的,进入到心里。不敢想象和指望,它就这样真实地跟我回家了。我心满意足,将其悬挂在抬头就能看见的墙壁上。

吉祥的云朵,野草茫茫。老人身着传统蒙古棉袍,细密的镶边和老式牛皮靴上常见的人工缝制的祥云跨边,风中飘忽的随人经风沐雨的光荣战帽,还有结在马头琴颈的哈达,柔顺飘逸,随琴声的苍茫律动和拉琴人的凝重朴质互为内外补充……蒙古人天性中的浪漫柔情,从哈达轻盈、绚烂的舞动中传递出来。夕阳西下,牧羊归来,席地盘坐,满足的幸福感,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庄重情怀,使马头琴声自胸中悠然升起。琴声与干裂的草地、宁静远阔的天空、老人如静似动的神韵、帽顶起舞的缨带,浑然凝结,指示出回家的路径。北方土地深埋的秘密,严整而清远地昭示着。

蒙古老人的安宁持重和土地的简洁、深刻一致,人的生活气息与自然万物的收放秩序一致。马头琴连接起人和万物,把人对土地的认知与感触梳理成序曲,把人的念想和体悟渗漏成水渠。手指与日行千里的步伐,或急促舒缓,或强劲碎细、高低远近,娓娓地流淌,先是自己,后是他者,感染于琴,萌动湖海。

日月起降,声息存身。马头琴告诉世人:我在哪里,万物安宁与否。

离开草原的人,听到马头琴声,就想念草原,想念父母双亲。即使远隔千山万水,见不到马头琴,它的声息早已像马莲的根须扎进心田。在有知觉的每一个时间缝隙里,马头琴的声音总是流动着,牵住生长于草原的大小人们的手。不管走到哪里,身处苦乐悲欢哪一种境况,琴声与你的脚步一道往前。你有东西在怀中,你揣抱着无限大的和无限小的,脚步无论怎样都乱不到哪里去。何况还有生长中的节奏作支撑,长调歌曲一支又一支蓄积在心里。

长调歌曲,因马头琴埋伏的性能方向,而拥有传递的力量。

这是蒙古人找到的抒发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吗,马头琴和长调歌曲?

但是铜版画上,柔和单纯的情致里,犹存着面容的寂然忧郁,老人触动了琴弦,有声之处隐约浮现着无言之痛。这位长者是擅长消化悲喜的人,面孔里依然镂刻下曾经的悲壮、酷烈和罪孽之旅,那种烙印,深进骨髓。

即使是倾听《鸿雁》,这首改编自300年前受人尊重的敬神喇嘛心缘意起时吟唱出的歌,这首因思念亲人、感思故土而有动力萌发的歌,随后人吟唱,几经辗转改动,歌词回归到欢乐与沉静地面对那一时刻所愿吟唱的敬酒歌,因为仍旧保留了原始曲调,以蒙古长调的形式行进,悠扬、苍凉、辽远、高亢,感染于心而情不自禁。每回倾听《鸿雁》,幸福与悲伤相并而生。2001年最后一天,我跑回内蒙古匆匆看望了一下朋友们。飞机在呼和浩特白云机场降落后,迟迟没有打开舱门,人们等待走出飞机的时候,广播里响起《鸿雁》乐曲。我止不住流出眼泪。我别过头,藏起自己的脸孔。我知道,那样的时候,没有道理站在人群里流眼泪。大家一路同行,终于平安落地回到家乡,自然、放松和欣喜溢于言表,哪里该是这种表现。而眼泪却是不管不顾悄悄地流,我悄悄地擦去,它又悄悄流出来,怎样努力也是枉然。我心里着急,天哪,不能够这样啊……朋友。

一只鸿雁来,两行眼泪不由自主地出来。不光是我,我看见别的人也有悄悄擦拭眼睛的。

我想到艺术和孩子,自然万物和灵魂,怎么样就成为了律条。做什么,不做什么;有什么,不有什么;想什么,不想什么,已在心里生根、结存。

收藏于家中的藏品是有限的,但从中获得的东西与日俱增、无限地多。常常感念于心的,是事物本身,它保存着悄默的气息和觉悟力,长久地在土地里生长。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刻有“老人和琴”的铜版镂刻画为线索,详细描绘了其画面,并借以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厚情感。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马头琴的艺术感。

C.文章的结尾一段,收束全文,着重写藏品的启发意义,语言蕴藉隽永,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

D.文章是艺术散文,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有具象的视觉感受,更有一种“弥漫”式的淡然、孤独与思考。

8.请简要分析“老人”和“琴”两个形象在文中的丰富意蕴。(6分)

9.曾说过:“写也是思想者,是以文艺的形式进行思想,它包含感性形象思维,也包含理性逻辑思维。”请简要说明运用了哪些“感性形象思维和理性逻辑思维”,并分析其作用。(6分)

7.B(“长短结合”错,画横线的句子主要是短句;“比喻”错,句中没有运用比喻。)

8.①“老人”是铜版镂刻画上的一个拉马头琴的老人的形象。他凝重质朴又不乏浪漫柔情,他安宁持重又有经风沐雨的经历,他有拉琴的快乐,又露出寂然忧郁的神色,琴声表述出内心深处的无言之痛。“老人”既是一个个体形象,又是饱经沧桑的蒙古民族群体的象征。②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征。马头琴是抒发情感的媒介,又是思乡等复杂情感的寄托,通过对老人拉马头琴这一画面形象的描写,暗示出蒙古民族曾有过的悲壮、酷烈和罪孽之旅。(每点3分,意对即可)

9.①感性形象思维:借助画面和想象,生动直观地刻画出老人的外貌形象和弹奏马头琴的画面。运用感性和形象思维,增加了文章的画面感和形象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②理性逻辑思维:在行文中,不时插入理性逻辑的思考,如“马头琴告诉世人:我在哪里,万物安宁与否。”“收藏于家中的是有限的,但从中获得的东西与日俱增、无限地多。”运用理性逻辑思维,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和深刻性,也给读者留下进一步思考和领悟的空间。(每点3分,意对即可)

陕西省榆林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春天了,积雪的消融变得迅速起来,潮湿的土地散发着被蒸晒的气息,留下了一串串蜂窝状的坑窝,延伸到远方,就像一张无规则的网。鲜洁的草色闪动着墩黄的光泽,在风的摩擦中咝啦啦歌唱。尽管一无所获,还是在走家串户。他已经学乖了,一进门先不介绍“沁多贸易”,而是扯东扯西地拉家常:“你这件皮袍穿了多少年?二十多年?已经不暖了吧?硬邦邦的面子上全是油,里面的毛也掉得差不多啦,就不会换一件新的?当然啦,光有皮子还不行,得买缝皮袍的黑线、白线、红线、绿线,还得有水獭皮的领子和袖子,别光心疼牛羊啦,也要心疼心疼自己啦。……”

到了另一家他又说吃的:“怎么还是老三样,糌粑、风干肉、酥油茶,就不能换个花样?比如大米、白面、豆子、黄米、黑米、花生、蔬菜、水果、点心,几百种几千种,只要有钱就能买得到

再换一家,他又说用的:“你家的毡倒是新的,还铺了两层,酥油桶旧得都快要散架啦,一看湿漉漉的就知道在渗水,背着空桶就很累,还要装满水,就不怕把腰压断?……再说啦,有多大草场养多少牛羊,我看过啦,牧草又低又稀,最多能再吃两年,两年中你家的牛羊至少还会增加三分之一,吃不饱就没膘,没膘就无法过冬,会死得干干净净,到时候你就哭吧,这是对你的惩罚。”可是雪山大地怎么会惩罚好人呢?牧人生气了,差一点又把父亲扔出帐房。

有时候父亲会发现自己来到了学生的家里,便故意摆出老师的架势,希望人家能听他的劝。牧人对孩子的老师很给面子,还会赠送一两只羊。至于老师一再强调的出售嘛,人家连头都不会点一下。父亲说:“我不是来乞讨的,也是来让你们过好日子的,送的羊嘛我就不要啦。”尽管拒绝是不礼貌的,但父亲必须这样,他不能让任何人认为他是一个贪财的人

父亲苦口婆心的劝说显然失败了,半个月以后,他从草原回到县上时,趴到桌子上写了一封寄给所有学生的信,希望他们能劝说自己的家长,减少草场的载高量。他骑着日尕,来到沁多学校,又让她尽可能地提供了在他当校长期间毕业学生的联系方式。他回到县上后,去邮局买了几百个信封和足够的邮票,还不如多跑几趟班玛县的马可河乡。父亲摇摇头,耐心等待着,表彰由各村选出的二十个牲畜最多的尖子户,旦增书记亲自向他们颁发了锦旗和奖品——一对牡丹花卉的铁皮热水瓶。他说从目前汇总的数字看,增长率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全县的牲畜存栏率也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大会之后两个警察突然来到“晋美商店”,询问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煽动牧人买卖牛羊的过程。原来有人告发了他,说他干扰牧人的正常生产,现在不是从前,开放啦,不谈生意谈什么?”他摆出一副豁出去的架势据理力争,警察自然说不过他,牧人卖不卖牛羊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他说:“我天生就是个多管闲事的人,哪一条法律规定多管闲事是违法的?拿来给我看。”

风的抚摸似乎让草原的心情格外愉快,沙啦啦沙啦啦的。雪已经消尽的地面上,牧草鹅黄的嫩芽从枯根下面冒出来,左一脚右一脚地踩向别处。很少有人骑马,因为马蹄会伤害草色的洇出和蔓延。但牛羊是管不过来了,让嘴唇和地面摩擦而过,身后的草原就依然又是冬天的颜色,牧人总是提前把牛羊赶向高处,宁愿让它们暂时饿着,因为这是下一个冬天的食物。但是从这个年份开始,在所有被承包的草场,是宏大的畜群,是控制不住的饥饿的膨胀,掀心地看着埋头尝鲜的牛羊,张大嘴发出了一声粗闷的吼叫,轰隆隆地哭泣着。日尕附和似的长嘶一声,弯过脖子来,用鼻子咬咬地说;赶快骑上去吧,还没有把缰绳在两只手中拉扯均匀,日尕就跑起来。父亲说去州上,像是说知道啦。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针对不同的牧民采用不同的劝说策略,分别以牧民的吃、穿、用为突破口,希望说服他们出售家中的牛羊。

B.“父亲”利用曾经当过校长的优势,给所有学生写信,希望学生能够劝说家长卖掉他们的牛羊

C.“父亲”被警察带到派出所,两个警察认为他“多管闲事”,说明政府不欢迎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

D.“父亲”让草原和外面的世界同步的想法,没有得到牧民的理解,也没有取得县领导的支持

(2)“父亲”苦口婆心地想要说服牧民将牛羊卖给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选文简要说明。

(3)选文结尾凸显了构思上的独特匠心,请从景物描写、情节安排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从景物描写、情节安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A.正确。

B.“却因此被人告发”错误。原文是“原来有人告发了他,破坏蒸蒸日上的草原经济”,文章并未明确。

C.“说明政府不欢迎他在草原上走家串户,进行牛羊买卖”错误。

D.“‘父亲’让草原和外面的世界同步的想法”错误,文中没有提到“父亲”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失败”还不一定。

故选A。

(2)由原文“再说啦,有多大草场养多少牛羊,我看过啦,已经衰退啦,父亲的行为的原因是保护草原生态。

由原文“两年中你家的牛羊至少还会增加三分之一,肯定吃不饱,没膘就无法过冬,会死得干干净净,我是来挽救草原的,在所有被承包的草场。壮阔的地面上,是控制不住的饥饿的膨胀。父亲拉马走过草原,父亲的行为的原因用长远的目光发展草原经济。

(3)景物描写方面:由原文“鲜洁的草色闪动着嫩黄的光泽,在风的摩擦中咝啦啦歌唱”“雪已经消尽的地面上,害羞地瞧着天空和近旁”“身后的草原就依然又是冬天的颜色,尾段的景物描写照应开头。

情节安排方面:由原文“以往这种时候,牧人总是提前把牛羊赶向高处,也要把低洼地和川道里的草保护起来。但是从这个年份开始,牧人已经做不到合理地按季轮牧了,是宏大的畜群,是牧草还没长大就被掐头咬根的无奈”可知,揭示了前文“父亲”坚持让牧民卖羊的原因。

情节安排方面:由原文“父亲听话地跨上了马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