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山东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
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
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4.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3分)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平王即位,使伍奢为太子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无宠焉,欲谮诸王,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①,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太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王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太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大夫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②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③乎!”王皆杀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九年、二十年》,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①城父:楚国一个靠近边境的城邑。②棠君尚:伍尚时为棠邑大夫,所以称为“棠君”。员:伍员,字子胥。伍尚、伍员都是伍奢的儿子。③旰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闻A免父B之命C不可以D莫之E奔也F亲戚G为戮H不可以I莫之J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通“悦”,高兴,与《石钟山记》“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中的“说”词义不同。
B.再,指第二次,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词义相同。
C.阙,指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又可用来指代宫殿、朝廷、京城等;文中指京城。
D.善,认为……正确,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无极没有受到太子建的宠信,于是就在楚王面前诬陷太子建,先是进言让太子建离开京城去驻守边邑,后又说太子建将要反叛。
B.奋扬受楚王之命杀太子建,但他有感于太子建对他的恩德,通知太子建逃跑;楚王问罪于他,他直言相告,最终楚王没有治他的罪。
C.魏征认为,唐、虞治理天下能够兼听四方,而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他们对国家的情况茫然无知。
D.楚平王属于魏征所说的“暗君”,他偏听偏信于费无极,冤杀了伍奢和伍尚。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兼听各方意见。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2)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
14.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前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节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并标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3分)
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有尊敬劳动者之意。
B.“使为善而父母怒之”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何陋之有”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句式结构一致,同为古汉语宾语前置句。
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在材料二中泛指边远地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
B.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C.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只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D.材料二中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4分)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分)
14.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3分)
山东省淄博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重赂配德,无爱财!”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中大夫里克与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丕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且入河外列城五,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
公子絷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公子絷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是为惠公。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减)
文本二: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因招雍季而问之,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义赏》,有删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诈[A]伪[B]之[C]道[D]虽[E]今[F]偷[G]可[H]后[I]将[J]无[K]复[L]非[M]长[N]术[O]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是敬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惠”含义不同。
B.稽首,中国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与”意为“支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相同。
D.“纳”意为赠送,与《伶官传序》中“及凯旋而纳之”的“纳”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絷奉命到狄国吊问重耳,并劝他抓住晋国办丧事的机会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在与舅舅子犯商量之后,拒绝了公子絷的建议。
B.公子夷吾私下会见公子絷,表示里克、丕郑支持自己,如果没有人主持祭祀安定国家,他愿意割让河外五座城池来换取秦国的支持。
C.公子絷回国复命,秦穆公欣赏公子重耳的品质,公子絷认为,立一个不仁的君主来扰乱晋国有利秦国,于是立公子夷吾为晋君。
D.晋文公与楚人作战前先后咨询咎犯与雍季,最终采纳了咎犯的建议,在城濮击败楚人。战后晋文公给雍季的赏赐却超过咎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晋文公重耳历经艰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结合选文概括他成功的原因。(3分)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门使。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领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领高州刺史,知代州。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累迁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于是遣昭亮,昭亮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叩城门呼城上曰:“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卒稍稍缒城下。明日,相率开城门降。改淮康军节度观察留后,复知定州。敕使存劳,赐黄金三百两,给节度使奉,以褒其功。都转运使欧阳修言:“昭亮入保州,以叛卒女口分隶诸军。”置不问。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万胜、龙猛军蒲博争胜负,彻屋椽相击,士皆惶骇,昭亮捕斩之,杖其主者,诸军为之股栗。帝祠南郊,有骑卒亡所挟弓,会赦,当释去。昭亮曰:“宿卫不谨,不可贷。”卒配隶下军,禁兵自是顿肃。以宣徽北院使判河阳,徙延州。以南院使判澶州,徙并州、成德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以涂金纹罗书曰:“李昭亮亲贤勋旧。”命其子惟贤持以赐。徙定州,改天平、彰信、泰宁军节度使。在定州数言老疾不任边事,愿还京师,乃以为景灵宫使,又改昭德军节度使。卒,赠中书令,谥良僖。
(节选自《宋史·李昭亮传》)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B.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C.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D.时承平久/将士多/因循乐纵弛/昭亮本将家子/虽以恩泽进/然习军中事/既统宿卫/政尚严/多所建请/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进入,故称。
B.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南郊,是古代帝王在京都南面的郊外修筑的祭天的地方。南郊祭天,北郊祭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昭亮少时聪慧,对军事颇知晓。李继隆北征契丹时,李昭亮被派遣持诏军中,当被问及军事策略和营阵多少之势时,他的回奏符合皇帝旨意。
B.李昭亮有勇有谋,不战屈人之兵。保州士兵发动叛乱,王果招降未果,李昭亮带领几十名轻装骑兵,叩击城门劝降,叛军最终选择投降。
C.李昭亮因功受赏,受到皇帝庇护。皇帝派使者慰劳他,赏赐黄金,给予节度使的俸禄。欧阳修上奏李昭亮在保州的问题,皇帝却置之不理。
D.李昭亮治军严格,违纪严惩不贷。万胜、龙猛军赌博争胜负,彻夜在屋子里互相攻击,士卒都惶恐害怕。李昭亮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严惩。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
(2)尔辈第来降,我保其无虞也。不尔,几无噍类矣。
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10月第一次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
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有删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其子孙A虽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国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虑之G远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文中表示“统一”,与《兰亭集序》“一死生为虚诞”中的“一”词义不一样。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义,与《陈情表》“门衰祚薄”中的“祚”词义不一样。
C.盖,在文中有“大概因为”之义,与《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义。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叠双脚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对秦王暴政的恐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篇指出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举了秦、汉、唐等历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们之所以灭亡,正在于他们思虑不够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刚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讳繁多,士人言未尽而身死,不敢竭忠尽智纠正主上。
D.材料二中比较了秦国强盛时期和衰弱时期的不同表现,阐明了秦国不察纳谏言导致亡国的道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14.材料二中说“三主失道”而天下乱。请概述两则文本中使国家安定的治国之道。(3分)
10.ADF
11.C(《齐桓晋文之事》“盖亦反其本矣”的“盖”同“盍”,意思是“何不”。)
12.B(他们之所以灭亡,灭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13.(1)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
(2)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
14.(1)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
(2)以民为本,用诚心、大德教化百姓。
(3)虚心纳谏,闻过则改。
(4)以前人为鉴,并与时事相结合。
(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谋和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的,那是天道的安排。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华,对于影响国家好坏、存亡的征兆,(他们)可以说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材料二: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楚平王即位,使伍奢为太子建之师,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无宠焉,欲谮诸王,曰:“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①,而置太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太子建居于城父。
费无极言于王曰:“建与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王信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太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大夫执己以至。王曰:“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王曰:“归。从政如他日。”
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君尚谓其弟员②曰:“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③乎!”王皆杀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十九年、二十年》,有删改)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
①城父:楚国一个靠近边境的城邑。②棠君尚:伍尚时为棠邑大夫,所以称为“棠君”。员:伍员,字子胥。伍尚、伍员都是伍奢的儿子。③旰食: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闻A免父B之命C不可以D莫之E奔也F亲戚G为戮H不可以I莫之J报也。
CFH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听到赦免父亲的命令,不能没有人回去;亲人被杀戮,不能没有人报仇。
“闻免父之命”为动宾结构懂得句子,表意完整,在“命”后断开即C处;
“不可以莫之奔也”和“不可以莫之报也”句式对称,分别断开,应在第一个“也”和“戮”后断开,即FH处。
故在CFH三处断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通“悦”,高兴,与《石钟山记》“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中的“说”词义不同。
B.再,指第二次,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词义相同。
C.阙,指宫殿门前两边的大型建筑物,又可用来指代宫殿、朝廷、京城等;文中指京城。
D.善,认为……正确,意动用法,与《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用法相同。
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通“悦”,高兴;说法。句意:楚平王很高兴。/但是这个说法,我尤其对此感到疑惑。
B.正确。句意:这就是第二次犯错误了。/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C.正确。
D.错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容词作动词,与…友善。句意:唐太宗认为他的话正确。/向来与留侯张良关系好。
故选D。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无极没有受到太子建的宠信,于是就在楚王面前诬陷太子建,先是进言让太子建离开京城去驻守边邑,后又说太子建将要反叛。
B.奋扬受楚王之命杀太子建,但他有感于太子建对他的恩德,通知太子建逃跑;楚王问罪于他,他直言相告,最终楚王没有治他的罪。
C.魏征认为,唐、虞治理天下能够兼听四方,而秦二世偏信赵高、梁武帝偏信朱异、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他们对国家的情况茫然无知。
D.楚平王属于魏征所说的“暗君”,他偏听偏信于费无极,冤杀了伍奢和伍尚。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偏听偏信,而应该兼听各方意见。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有感于太子建对他的恩德”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是说“臣不佞,不能苟贰。奉初以还,不忍后命,故遣之”,由此可知,奋扬通知太子建逃跑,是因为他忠诚于太子建,不能怀有二心。
故选B。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尔能报。
(2)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
(1)你到吴国去,我准备回去受死。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能受死,你能报仇。
因此圣明的君主无所不知(没有不知晓的),所以共工、鲧这一类的人,不能蒙蔽他。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适”,到……去;“不逮”,比不上;“报”,报仇。
(2)“是以”,因此;“不照”,不知晓;“之徒”,一类人;“塞”,蒙蔽。
14.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前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伍员要为父兄报仇,将给楚国带来战乱。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文中费无极说“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意思是“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伍尚对自己的弟弟伍员说“尔适吴,我将归死。吾才不逮,我能死……”,而后才有“楚君、大夫其旰食乎”这样一句话。伍员让弟弟到吴国去,自己去受死,他希望弟弟能替自己和父亲报仇。所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伍员要为父兄报仇,将给楚国带来战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平王登基,派伍奢做太子建的老师,派费无极做少师。费无极得不到宠信,想在楚平王面前诬陷太子,说:“晋国能够称霸,是因为靠近中原,而楚国处在偏僻之地,所以不能同晋国争雄。如果大规模修筑城父的城墙,让太子驻守在那里,以便和北方各国通好,君王收取南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楚平王很高兴,听从了费无极的话。因此太子建就驻守在城父。
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和伍奢将率领方城以外地区的人反叛,齐国和晋国又一起辅助他,这将会危害楚国,这事就要成功了。”楚平王听信了他的话,把伍奢抓了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还没有到城父,便派人让太子建逃走。三月,太子建逃往宋国。楚平王召见奋扬,奋扬让城父大夫把自己抓起来送到国都。楚平王说:“话出自我的口,进入你的耳,是谁告诉了太子建?”奋扬回答说:“是下臣告诉他的。君王曾经命令下臣:‘事奉太子建要如同事奉我一样。’下臣不才,不能随便怀有二心。下臣按照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执行后来的命令,所以让太子逃走。不久又后悔这样做,但已经来不及了。”楚平王说:“你还敢来见我,为什么?”奋扬回答说:“接受使命而没有完成,国君召见而不前来,这就是第二次犯错误了。下臣就是逃走也无处可逃。”楚平王说:“回去吧。还像从前一样履行政事。”
费无极说:“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他们很仁义,一定会来。要不然,将成为祸患。”楚平王派人召他们,说:“只要回来,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棠邑大夫伍尚对他弟弟伍员说:“你到吴国去,我准备回去受死。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能受死,你能报仇。听到赦免父亲的命令,不能没有人回去;亲人被杀戮,不能没有人报仇。赴死而使父亲得到赦免,这是孝顺;估算成功的可能性而行动,这是仁义;选择重任而前往,这是明智;明知必死而不躲避,这是勇敢。父亲不可以抛弃,名誉不可以废弃,希望你努力去做吧!”伍尚回去了。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回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楚平王把伍奢和伍尚都杀了。
材料二: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问魏征:“什么是明君和昏君?”魏征回答说:“君主圣明的原因,是能够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君主昏暗的原因,是因为偏听偏信。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泛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此圣明的君主无所不知(没有不知晓的),所以共工、鯀这一类的人,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叛离时,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而候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叛贼攻掠城邑时,他也不知道。因此君主如果能够多方面听取和采纳下属的建议,那么显贵大臣也不能蒙蔽他,这样下面的真实情况(民情)就一定能上达。”唐太宗认为他的话正确。
山东省枣庄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人将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节选自王守仁①《教条示龙场诸生》,有删改)
材料二: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独其结题②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丽质素之遗焉。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夷之人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有删改)
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在写材料一、二时,自京城谪龙场驿丞。②结题,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并标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3分)
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工,文中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的“百工”都是对手工业者的总称,有尊敬劳动者之意。
B.“使为善而父母怒之”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使”字含义相同。
C.“何陋之有”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句式结构一致,同为古汉语宾语前置句。
D.要绥,即要服、绥服,这两者均属于“五服”,是古代王畿以外的区划名,在材料二中泛指边远地区。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阳明谈勤学,强调自己对门人弟子的评价标准:相比聪明机警敏捷,他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谦逊谦让。
B.王阳明为了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在材料一第一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不立志的危害。
C.王阳明谈改过,他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只要能彻底改过,也不妨碍成为君子。
D.材料二中命名“何陋轩”的原因和孔子有关,他以亲身经历赞扬少数民族质直纯朴的品格,批驳了人们称之为“陋”的说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4分)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4分)
14.材料一第二段谈勤学的问题,请简要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3分)
10.BEG(句意: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结构相同,BE处断句;“自矜”“自是”意思相近,“自矜自是”为并列短语,中间不断开,后面G处断句。)
11.A(A.“有尊敬劳动者之意”错误,手工业者地位低下,多被人歧视。)
12.B(B.“立志的方法”错误,文章谈到了立志的重要性、不立志的危害,没有谈如何立志。)
13.(1)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避免不了,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
(“过”,过失;“害”,妨碍;“卒”,最终、最后;“为”,因为。)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
14.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为第一部分,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
“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有弗敬尚之者乎?”为第二部分,通过将身边“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的人和“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进行对比,突出观点。
“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为第三部分,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即便是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他们)未能立定志向罢了。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志向没有立定,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最后又到什么地方为止呢?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和他生气,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和他生气,几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了。
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还没有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以聪明机警敏捷为高尚,却是以勤奋坚定谦逊有礼为上等之选。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本来空虚却装做充实,本来没有却装做已有,掩饰自己的无能,忌恨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大话骗人的人,假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有不尊敬崇尚他的吗?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
说到过失,即使是大贤人也不会完全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最后成为大贤人,因为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没有过失不重要,能够改过最重要。各位同学自己想想,日常也有缺少廉耻忠信的德行吧?也有轻视于孝顺友爱的道理,陷入在狡猾奸诈、苟且刻薄的习气吧?各位同学恐怕不至于这样。不幸有人有此情形,都是他不自知而误犯过错,平日没有老师朋友的讲解学习规劝约束的缘故啊。各位同学试着自我反省,万一有近似这样的行为,也要自我反思,自行悔改。然而也不要仅仅凭此自我愧疚,甚至在改正错误发扬从善方面失掉勇气。只要有朝一日能改正过去的错误,即使过去是盗贼流寇,今后也可以成为君子。如果说我过去已经是这样了,现在即使改正错误做好事了,万一人们不相信我,且不宽恕我之前的罪过,反而让我怀着羞耻之心无颜见人,进而甘心堕落,一错再错,那么我也绝望了。
材料二:
以前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如果是)君子居住在那里,(又)有什么简陋的呢?”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之外,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十多天,却很安乐,并没有发现他们所说的简陋落后。只是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住在深山里,穿着羊皮做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复的礼节,然而这是一种质朴淳厚的古代遗风。这是因为古时候,法制没有完备,就都这样,并不能认为是落后啊。夷地的人他们好骂人,说粗话,但性情率真淳朴。世人只是因为他们说话低微,就认为他们落后,我不这样认为。
山东省淄博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文本一: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公子重耳于狄,曰:“寡君使絷吊公子之忧,又重之以丧。寡人闻之,得国常于丧,失国常于丧。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重耳告舅犯。舅犯曰:“不可。亡人无亲,信仁以为亲。父死在堂而求利,人孰仁我?”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君惠吊亡臣,又重有命。重耳身亡,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位,又何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再拜不稽首,起而哭,退而不私。
公子絷退,吊公子夷吾于梁,如吊公子重耳之命。夷吾告冀芮曰:“秦人勤我矣!”冀芮曰:“公子勉之。亡人无狷洁,狷洁不行。重赂配德,无爱财!”公子夷吾出见使者,再拜稽首,起而不哭,退而私于公子絷曰:“中大夫里克与我矣,吾命之以汾阳之田百万。丕郑与我矣,吾命之以负蔡之田七十万。亡人苟入扫宗庙定社稷,且入河外列城五,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不敢当公子,请纳之左右。”
公子絷返,致命穆公。穆公曰:“吾与公子重耳,重耳仁。”公子絷曰:“君之言过矣。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是为惠公。
(节选自《国语·晋语》,有删减)
文本二: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因招雍季而问之,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义赏》,有删减)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诈[A]伪[B]之[C]道[D]虽[E]今[F]偷[G]可[H]后[I]将[J]无[K]复[L]非[M]长[N]术[O]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是敬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仁者播其惠”的“惠”含义不同。
B.稽首,中国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C.“与”意为“支持”,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的“与”含义相同。
D.“纳”意为赠送,与《伶官传序》中“及凯旋而纳之”的“纳”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子絷奉命到狄国吊问重耳,并劝他抓住晋国办丧事的机会回国继承君位,重耳在与舅舅子犯商量之后,拒绝了公子絷的建议。
B.公子夷吾私下会见公子絷,表示里克、丕郑支持自己,如果没有人主持祭祀安定国家,他愿意割让河外五座城池来换取秦国的支持。
C.公子絷回国复命,秦穆公欣赏公子重耳的品质,公子絷认为,立一个不仁的君主来扰乱晋国有利秦国,于是立公子夷吾为晋君。
D.晋文公与楚人作战前先后咨询咎犯与雍季,最终采纳了咎犯的建议,在城濮击败楚人。战后晋文公给雍季的赏赐却超过咎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不可失,丧不可久,公子其图之!
(2)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14.晋文公重耳历经艰辛,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结合选文概括他成功的原因。(3分)
10.(3分)DHL
11.(3分)C(原文“与”为动词“支持”,“失其所与”中“与”为动词“结交、同盟”意思不同。)
12.(3分)B(“没有人入主晋国为君”理解有误,“亡人”应为“逃亡的人”,指公子夷吾。)
13.(8分)(1)时机不可放过,国丧的时间不会太久,希望公子考虑这件事情。(每个分句1分,“其”字1分,共4分。)(2)面对危难时采用诈术,足以击退敌军;返回后却尊崇贤人,足以回报贤人的德行。(“却”、“反”字各1分,句意2分。)
14.(3分)善于纳谏:遵循仁义之道;有孝心;不受眼前利益诱惑(目光长远);赏罚得当。(1点1分,答对3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文本一:秦穆公派公子絷去狄国吊慰公子重耳,说:“我的国君派我来慰问你的逃亡之忧,以及丧亲之痛。我听说:得到国家常常在国丧的时候,失掉国家也常常在国丧的关头。时机不可放过,国丧的时间不会太久,希望公子考虑这件事情!”重耳把他的话告诉舅舅子犯。子犯说:“不可以。逃亡在外的人没人亲近,只有诚信仁德,才能得到人们的亲近,父亲刚死,灵柩还停在堂上就图利,谁会认为我们仁德?”于是公子重耳出来见公子絷说:“承蒙你来吊慰逃亡之人,又负有帮助我回国的使命。但我重耳是流亡在外之人,父亲死了都不能得到哭丧的位置,又怎么敢有其他想法以玷辱你的义举呢?”说完拜了两拜而不磕头,然后站起来哭泣,退下后也不再私下回访公子絷,公子絷离开狄国,到梁国吊慰公子夷吾,像吊慰公子重耳那样。夷吾对冀芮说:“秦国要帮助我了!”冀芮说:“公子努力吧。逃亡在外的人无所谓洁身自好,洁身自好则办不成大事。应该用厚重的礼物去酬谢帮助你的人的恩德,不要吝惜钱财!”于是公子夷吾出来见公子絷,拜了两拜,站起来不哭泣,退下后又私下访问公子絷说:“中大夫里克已支持我做国君了,我命令把汾阳一带的百万亩田地赐给他。丕郑也己支持我做国君了,我命令把负蔡一带的七十万亩田地赐给他。我如能回国洒扫宗庙,安定社稷,我将奉上黄河以西的五座城邑,另外送上黄金八百两、白玉制作的装饰品六双,不敢用来报答公子,请赏给左右的随从。”公子絷回到秦国,向秦穆公复命。穆公说:“我支持公子重耳,重耳仁德。”公子絷说:“国君的话错了。您如果辅立晋君是为了成全晋国让他承载下去,那么立一个仁德的公子未尝不可。您如果辅立晋君是为了在天下成就秦国的威名,就不如立一个不仁德的公子以扰乱晋国,并且可以进退自如地驾驭它。”因此就先立公子夷吾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文本二:晋文公将与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召来咎犯问他:“敌众我寡,这个仗该怎样打?”咎犯说:“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国家,对于礼仪从不觉得满足;经常打仗的国家,对于诡诈之术也不会感到满足。您用诈术作战就行。”于是召集雍季问他,雍季说:“竭泽而渔,怎么会没有收获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焚林打猎,怎么不能收获猎物呢?但第二年就没有野兽可猎了。欺诈虚伪的办法,虽然可以取得一时的胜利,以后就不可再用了,不是长久之道。"晋文公采用咎犯的计谋,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回来进行赏赐,给予雍季上等赏赐。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面对危难时采用诈术,足以打退敌军;返回后却尊崇贤人,足以回报贤人的德行。晋文公虽然不能始终如一(用德行来要求自己),却也足以称霸啊!”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李昭亮字晦之,明德太后兄继隆子也。四岁,补东头供奉官,许出入禁中。继隆北征契丹,遣昭亮持诏军中。问方略及营阵众寡之势,昭亮年虽少,还奏称旨。累迁西上门使。出为潞州兵马钤辖,徙领麟府路军马事,寻为管勾军头引见司兼三司衙司。军士有逃死而冒请官廪者数百人,昭亮按发之。领高州刺史,知代州。以四方馆使复领麟府路军马事。累迁真定路都总管。保州兵叛,杀官吏,诏遣王果招降之,叛者乘埤呼曰:“得李步军来,我降矣。”于是遣昭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容行业中的团队合作与协调技巧试题及答案
- 防学校欺凌课件
- 食品检验实验室的设备与试题及答案
- 公共事业管理考点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驻马店新蔡一高高一下学期2月月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基础考试技巧与实例试题及答案
- 大学古代文学史的评估试题及答案
- 拼写误差影响的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CPBA商业分析师模拟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美容师市场需求分析试题及答案
- 《光伏发电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NB/T32044-2018)中文版
- 老人夏季腹泻预防和治疗
- 安全警示教育护理课件
-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度评价表(DAS28)
- A4纸笔记本横格线条打印模板
- 【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完整性和编制水平
- 2023公路桥梁钢结构防腐涂装技术条件
- (13)-2.7科学把握理想与现实的辩证统一
- Unit5Poems单元分析讲义高中英语人教版选择性
-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完美的图形)教学课件(第1课时)
- 2022新能源光伏发电工程竣工决算报告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