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考点“因果关系”(教考合一)研究与专练_第1页
新高考考点“因果关系”(教考合一)研究与专练_第2页
新高考考点“因果关系”(教考合一)研究与专练_第3页
新高考考点“因果关系”(教考合一)研究与专练_第4页
新高考考点“因果关系”(教考合一)研究与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考考点“因果关系”(教考合一)研究与专练一、核心概念“因果关系”与核心素养对接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核心概念的运用探究因果关系。二、核心概念的构成与表达效果序号核心概念构成常见表达效果1因果关系①构成——因+果①表达效果——逻辑严密2由因溯果①构成——因+果①表达效果——逻辑严密3由果溯因①构成——果+因②表达效果——逻辑严密4因前有因①构成——因+因①表达效果——逻辑严密5果后有果①构成——果+果②表达效果——逻辑严密三、教材点出处与命题点指示必修下第三单元说明文“科学探索”说明的重点“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分析“分”“排列材料”“排列现象”+“析”“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图表揭示概念间的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问题意识“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从现象和原因中”“分析问题”+“运用恰当的理论”“解决问题”“学以致用”选修上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逻辑错误划分不当+自相矛盾+强加因果+以偏概全+必修下第八单元“心怀天下”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考题示例与命题走势(一)旧式高考命题方式——无情境导引命题方式阐述直接以核心概念命题,没有情境暗示。示例1韩愈《师说》——由果溯因问题《师说》一文最后为什么赞许李蟠的“好古文”和“不拘于时”?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答案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示例2语句衔接——由因溯果问题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力的人看来,读书是消遣,消遣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________________

()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己都是一件艰苦的事情。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答案C解析这是一个因果推论,“因”包括两点,一是读书人的命运,外人看高了,读书人自己看低了;二是读书的作用,外人看低了,读书人当然自己看高了(这点不言自明,所以作者省略了)。综合原因,读书人在有的方面看高自己,在有的方面看低自己;别人在有的方面看高读书人,在有的方面看低看低读书人。所以,读书人是否尊重自己、看重自己,取决于自己,别人怎样看待难有定论。C项吻合。再说,A项只承读书人的命运来说,且读书人只体会到命运之“苦”,没有体会到“甘”。B项只承读书的作用来说,且只“于己”,不存在“于人”。D项清闲雅致与两点原因没有关联。(二)新式高考命题方式——情境导引下的因材设题命题方式阐述因材设题运用的原理是“材料推出观点”。命题的材料,内容在上下文中存在因果关系。示例1铁凝《树下》——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文本树下铁凝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嘛,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吃饭却挺香,不挑食,呼呼噜噜地喝粥,喝得脸蛋子通红。女儿没写过诗,自从两岁时管天上的星星叫大米花之后,再也没有类似的诗意。可女儿是数学天才,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这么一想,老于心里安定了。老于家中没有,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副市长打了。里的项珠珠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她穿着绒布小花睡衣,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项珠珠的怀里。老于的叙述被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项珠珠怀里的孩子。项珠珠笑着告诉老于,她结婚晚,所以孩子才这么小。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吗?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就像夏日里顶着太阳走路的那些人总想钻到树荫里去那样。现在他心里好过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别让他去请求。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会一下子不断地处在请求之中,或许到了他这岁数,谁的日子里都会伴随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请求吧。这时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日子会好起来的。(节选自《铁凝作品集》,有删改)问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于为供儿子念大学戒烟,看到成绩优异的女儿的多处冻伤,他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找两间有暖气的房”,体现了他深沉的父爱。B.从事教育工作的老于身上颇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举止自制又有傲骨,但这又往往使他遇事迟疑多虑,该出口时难出口。C.“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项副市长家舒适而陌生的环境让老于更加自卑,因而愈发不敢开口提请市长帮忙的事。D.“请市长帮忙”最后因老于不好意思张口无果而终,但他觉得一切都不可怕,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未来一定会好起来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老于更加自卑”理解错误,结合“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可知,老于并不自卑,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故选C。示例2关仁山《白洋淀上(节选)》——主要原因错位:一个人的处境与感叹年华易逝文本白洋淀上(节选)关仁山淀上压着层层叠叠的厚雪,撩得王永泰猛地来了精神。他心里念叨,砸冰懵子的季节到了。王永泰挺直腰,拧着屁股下炕。他哼了几声保定老调,腰里缠上一圈绳索,披上油脂麻花的羊皮袄,戴上一顶大皮帽子。他从墙上摘下一支明晃晃的冰枪,扛着冰枪,扑扑跌跌地走进雪野里。王永泰斜卧在一艘冻僵的船板上,嘴巴喷出一团哈气,拽起拴在腰上的酒葫芦,比画两下,锥子似的目光依旧盯着沉静的大淀。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就像夏日淀上的浪头一样白。王永泰无声地笑笑,感到一种空落,只有嘴巴寻着酒葫芦对话。往年人多的时候,王永泰总是带着王决心、二巴掌他们打冬围。但今年不同往常,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他只能自己在冰上砸冰懵子了。寒风涩重,滚地而来。王永泰灌了一口雪粉,咂吧咂吧。夜空的云层里有月儿游出来了。百米远的冰面上有了声响,他就划开了浮雪。冰层下边一个硕大的黑乎乎的东西。王永泰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冰层下面的黑东西就蒙了,露出水的时候,他辨认出是一条大黑鱼,就迅疾趴下,将被砸晕的大黑鱼捉上来,扔进他的网兜里。后来,王永泰又以同样的砸冰方式,捕捉了几条大鱼。有两条大鱼活着,悲戚戚地喘息。王永泰想跟鱼说说话,但人的语言和鱼的语言是无法沟通的,无论他怎么叫喊,在鱼眼里也是个咆哮的哑巴。王永泰抬头看看天,带着胜利果实回家。茫茫雪野里,脚下的棉靰鞡响个没完没了。忽然,他听见远处的呼喊声。呼喊声越来越响,他似乎听见有王决心的声音,心就提了起来。他将鱼放在雪坎子后就开始朝呼喊声的方向跑,跑了几步,王永泰腿边一闪,细瞅是淀子来了。淀子用嘴咬他的裤脚,他立刻就明白,王决心他们出事了。“决心,决心啊!”王永泰急走着,呼喊着。远远地,王决心和水牛趴在一个游动的冰排上,让落水的人抓住竹竿。褚蕾蕾和规划小组的杨北北、陈小兰落水了。好在他们抓着冰排沿儿,此时冻得哆哆嗦嗦,快不行了。王决心和水牛有经验,趴在一个大大的冰排上,用竹竿施救。王永泰知道,竹竿瞬间冻了冰,人手攥不住的,这个时候竹竿几乎没有作用。王决心看见他,高声喊道:“爹,你砸冰懵子带绳子了吗?”王永泰摸着腰里缠的绳子:“有绳子!”但现在的难题是,怎样让杨北北他们抓到绳子。要知道绳头一挨水,瞬间就会结冰的。“决心,先别动。”王永泰站稳了,想着办法……王永泰扑通一声跳进冰水里。这一举动让杨北北惊呆了,褚蕾蕾也吓哭了:“大伯,你咋下来了?”王永泰没有说话,先是将褚蕾蕾推上冰排,再推杨北北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容易了,主要是他的身体重,推了几次都滑下来。王永泰将绳子拴在杨北北的腰上,将绳子甩给冰排上的王决心。王决心还没回过魂儿来,就摆起身子,去接绳子,脚下的冰排跟着摇晃起来。他脚一滑,实实地摔在冰排上,手中的竹竿也脱出去,凉浸浸的淀水忽地漫上了冰排。冰排整个儿成了滑溜溜的白玉,一点儿抓挠也没有了。王永泰眼睁睁地瞅着王决心的身体往淀里坠滑,淀水漫过王决心的膝,浸透了他的裤子。这时,水牛也咚一声跳进水里,递给王决心一根扁担。王决心灵机一动,用扁担搪在两块冰排之间,一头儿恰恰顶住了下滑的身子。借着这股劲儿,王决心腾地将身子从冰上硬挺了起来,一滚,滚出一溜脆响,搭上了对面褚蕾蕾趴着的冰排。王决心拽着王永泰甩过来的绳子,下面推,上面拽,杨北北终于被拉上了冰排。可是,驮着他们三人的那块冰排有点儿承受不住,一颤一悠。王永泰让水牛过来推,他游动着,伸手去抓另外那块大冰排。落水的陈小兰冷得快冻僵了,说不出话来,她的身体缓缓下沉。王决心看见了,大吼:“小兰,爹快救小兰啊!”说着,就将绳头甩给了王永泰。王永泰就势抓住了陈小兰的胳膊,用绳子缠住。陈小兰也不知从哪里爆发的力量,伸手死死抠住王永泰的喉咙,这是王永泰始料未及的。人到最后的时刻,手劲是非常大的。王永泰几乎要窒息了。王决心借着月光看见了这一幕,他跳进冰水里拽开陈小兰的手,用扁担狠命一挑,让她的身体与王永泰的身体分离,两人联手再将陈小兰顶上了冰排。只听见扁担的断裂声,水涝涝的陈小兰滚动了一下,腾起一团扎眼的雪粉。“决心,我们赶紧上去啊!”王永泰吼着,吼得青筋暴突。王决心甩了半截扁担游过去,先将王永泰推上去,栽了一脸雪。王永泰又将水牛拽了上去,水牛重重地摔在冰面上,嗷嗷叫着,冻得两条腿乱乱地踢腾。王永泰的手臂冻麻了。他吃不住劲儿,晃了几晃,一头跌在水牛的怀里。王决心气力运足了,又顺手将几个人从冰排上拽到冰面,这才算是真正安全了。(有删改)问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善用伏笔,如王永泰出门时腰里缠上的绳索为下文王决心他们用绳索救人埋下伏笔,前后形成照应。B.王永泰感到空落,只寻着酒葫芦对话的原因是眼前的雪景白腾腾的一片,让他产生了年华易逝的失落感。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突出了王决心他们救人时的情形,可谓是波澜起伏、一波三折。D.小说中关于雪景的描写,不仅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恶劣,也侧面衬托出了王永泰等人的勇敢、热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让他产生了年华易逝的失落感”错误,结合“往年人多的时候,王永泰总是带着王决心、二巴掌他们打冬围。但今年不同往常,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他只能自己在冰上砸冰懵子了”分析可知,王永泰产生失落的原因主要是此时一个人的处境而非感叹年华易逝。故选B。五、考题对接(一)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根本原因错位:在于唐代古文运动与在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拟史”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以“史”的视角观照其他作家作品,表现为将作家作品比拟为史传进行阐释与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拟史”批评中,“拟《史记》”批评由于其发生的频繁性、广泛性,已经从一种文学现象上升为文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即流露出“窃比《春秋》”的拟《春秋》动机,这使得《史记》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了更加深远的寄托意义。其后因单篇流布,《史记》多有亡佚。西汉元成年间褚先生仿《史记》体例补写亡篇,可视为最有代表性的拟《史记》创作。其后班氏父子补《史记》记事所未及,断西汉一朝为限以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成后世史书不易之体。然《汉书》仍以《史记》纪传体为祖,未泯灭司马迁发凡起例之功,故而后世多有将杰出的史书比拟为《史记》的现象。明代归有光甚至提出了“二十史皆为南《史记》”的说法。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但“拟《史记》”批评突破了唐代古文的文体限制,在其他文体中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穷。散文领域,《新唐书·柳宗元传》谈到韩愈评柳宗元的文章“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而柳宗元作的《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中也说“迁与退之,固相上下”。到宋代,苏轼评价欧阳修“记事似司马迁”。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中提到张方平见苏洵之文“以为似司马子长”。唐宋八大家多有被比拟为司马迁的现象,即便被时人称“不好《史记》”的苏轼,王安石也称其所作《表忠观碑》“似司马迁”……到清代,桐城派先驱戴名世对《史记》文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徐宗亮《南山集后序》称“当时固有称其文得太史公逸气者”。姚莹将姚鼐拟作司马迁,其在《识小录》中说:“惜抱轩诗文,皆得古人精意。文品峻洁似柳子厚,笔势奇纵似太史公。”由此可见,“拟《史记》”批评作为散文领域的一个重要观念,代不乏人,对文学创作与审美都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影响到国外作品。近代黄遵宪评价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叙述茶事甚详,而抉剔弊窦,曲尽情状,如太史公《货殖传》《平准书》。”在诗歌领域“拟《史记》”批评同样影响广泛。宋代苏轼首先提出“杜甫似司马迁”的议题。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东坡云:‘江瑶柱似荔子。’又云:‘杜诗似《太史公书》。’不惟当时闻者听然,阳应曰诺而已,今犹听然也。非呒然者之罪也,舍风味而论形似,故应呒然也。行焉而已矣。”强调了“以味不以形”的逻辑思维,对“杜甫似司马迁”的解读重在风味而非形似……至清末刘熙载《艺概》总括而言:“杜陵五七古叙事,节次波澜,离合断续,从《史记》得来,而苍莽雄直之气,亦逼近之。毕仲游但谓杜甫似司马迁而不系一辞,正欲使人自得耳。”最终完成了对宋人“杜甫似司马迁”论题的修正,使得其被限定在五七言古体诗领域,成为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文体。诗文之外,其他文体作品中“拟《史记》”批评也层出不穷。小说领域,明代金圣叹提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的重要观点,将《水浒传》拟作《史记》进行叙事、写人等文法方面的评点,其后清代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说:“《三国》叙事之佳,直与《史记》仿佛。”拟《史记》评点现象在明清小说评点中不胜枚举,成为小说评点的重要观念。(摘编自刘彦青《“拟<史记>”批评与<史记>的经典化》)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褚先生补写《史记》亡篇,还是沿用其体例;《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但仍然属于纪传体。B.“拟《史记》”批评现象在古代散文、诗歌、小说和其他文体中广泛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唐代古文运动。C.“拟《史记》”批评对国外作品也有影响,如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似《货殖传》《平准书》。D.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叙事、写人等文法都从《史记》而来,毛宗岗认为《三国》的叙事与《史记》相似。【考点解读】问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褚先生补写《史记》亡篇,还是沿用其体例;《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先例,但仍然属于纪传体。B.“拟《史记》”批评现象在古代散文、诗歌、小说和其他文体中广泛存在,根本原因就在于唐代古文运动。C.“拟《史记》”批评对国外作品也有影响,如日本古贺精里《赠茶博士某序》似《货殖传》《平准书》。D.金圣叹认为《水浒传》叙事、写人等文法都从《史记》而来,毛宗岗认为《三国》的叙事与《史记》相似。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根本原因就在于唐代古文运动”错误,由原文“‘拟史’批评根源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唐代古文运动奠定了《史记》的文学经典地位,但‘拟《史记》’批评突破了唐代古文的文体限制,在其他文体中这种现象也层出不穷”可知,“拟《史记》”批评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文化深刻的宗经重史思想。故选B。(二)刘亚光《学文科还是学理科?从“文理对立”到“知识大融通”》——因果倒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开拓人类知识的边疆听起来似乎过于“阳春白雪”,这和我们并不专门从事研究的普通人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其实,知识的融通不仅仅关乎人类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更通过教育的渠道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人类知识的过分分化,政治学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在《椰壳碗外的人生》一书中,安德森诟病于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使得大学的学科加速专业化与职业化,这割裂了各个学科之间沟通的话语,窒息了思想的潜力。与之相反,安德森的名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恰恰得益于他跨学科的阅读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和奥尔巴赫的《摹仿论》都曾在不同层面上给予他启发。安德森不仅认为打破知识壁垒的跨学科教育会真正激发一个人的思想活力,他还给出了教育领域“知识融通”的具体方案,比如在课程中增加多学科的参考书目、强化任何一个科目中“思想史”部分的教学、倡导在写作中省去不必要的专业化术语、力求通俗化等。不过,虽然安德森强调跨学科,但他也承认各个学科内部确有自身的一套相对稳定的学科逻辑和规则。古尔德“求同存异”的知识融通理念希望能够实现知识壁垒的打破,却又不至于像威尔逊的方案那样消弭掉学科的独立性,这究竟如何落实于教育中,其实始终是一个困扰巨大的难题,而这些思想家提出的理想化改革方案往往也需要更宏大的制度层面的支撑。这一难题也堪称围绕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条主线。美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建设起于对德国式的专业化、研究型大学理念的借鉴,然而,历代的美国教育思想家们也都不希望摈弃强调综合素质培育的文理学院传统。19世纪末,查尔斯·艾略特校长在哈佛大学开展的“自由选课”制度,主张放弃一切限制和组织,完全根据学生意愿自由选课。艾略特希望这既能够保证学生可以接触足够宽广的知识面,也可以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偏好选择专业的发展路径。然而这样的模式却迎来了猛烈的批评,许多主张通识教育的学者认为学生选课依然按照自己的喜好而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这样的自由选课仍然只能为他们带来碎片化的知识。虽然此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中,教育家们努力地克服这一问题,但正如学者李猛对此的评论,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课程中梳理教育的线索、铺设知识的阶梯始终是一个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谈论的实现知识融通的难题还是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部,如果换成古尔德、威尔逊等人所谈论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怎样真正在教育中实现知识的有机融合则会成为一个更大的难题。一些国家对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例如,法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哲学的重视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关注。法国的高考首日都会进行哲学考试,考生会根据自己报考专业的类型分为不同的组别并分配到不同的题目,如文科组、经济社会组、科学组和技术组等,这些题目本身既属于哲学的基础问题,同时也照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