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阅读中考选择题中“内容相反”考点示例解读与训练_第1页
高阅读中考选择题中“内容相反”考点示例解读与训练_第2页
高阅读中考选择题中“内容相反”考点示例解读与训练_第3页
高阅读中考选择题中“内容相反”考点示例解读与训练_第4页
高阅读中考选择题中“内容相反”考点示例解读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阅读中考选择题中“内容相反”考点示例解读与训练考点:1.曾剑《哨兵北舞(节选)》——内容相反:视角2.刘霞《新时代的勤俭节约教育:伦理意蕴与路径选择》——理解不当:生存与美德3.王统照《沉船》——理解不当:性格4.鲁迅《头发的故事》——内容相反:自觉与本能【考点研究】一、常见组合考点1.内容相反:视角2.理解不当:生存与美德3.理解不当:性格4.内容相反:自觉与本能【考点示例】一、曾剑《哨兵北舞(节选)》——内容相反:视角【考点解读】1.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2.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3.情节设置上的特点4.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谈谈作品的意蕴文本哨兵北舞(节选)曾剑绿皮列车终于摆脱京城的喧器,钻出夜色,钻进晨雾,在莽莽丛林间穿行。韩泽中觉得,这趟驶向军营的列车,将是他辉煌人生的开始。列车把他们带到一个小县城,他们换乘汽车,辗转到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开始了他的军营生活:站军姿,走队列,跑步,周而复始,亦步亦趋。一个月后,韩泽中被一辆“勇士”接走。山路漫长,车行颠簸,“勇士”钻出大山,进入一片江湾,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欢迎仪式,其实就是自我介绍。“我叫韩泽中,来自山东临沂。”“简历上说你是在读大学生,哪个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他说。第二天清晨,韩泽中到哨所的第一班岗,真枪实弹,双人双岗。班长将自己与他排在同一班,不知是关切,还是不放心。不过,这不重要。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夜班岗如期而至,哨所的夜是寂静的,只有江声被风吹送过来。哨所兵少,白天一班岗,晚上一班岗,时而穿插些巡逻任务。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寂寞伴随着单调和重复袭来,尤其在站岗的时候,白天,秋日的阳光直射下来,晒得他脖颈生疼。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他站得没有刚开始那么笔直了,腰有些松懈。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那天午饭后,哨长带着他上了山。荆棘丛生的山路,又陡又窄,韩泽中虚汗直冒,几次不留神,脚下一滑差点滚落下去。他们走了很久,直把头顶的太阳走到西边去了,才到达山顶。这里是一个废弃的瞭望哨,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韩泽中问哨长,你说的是咱们班长沈海洋?哨长说,是他。现在科技发达,设了电子监控,“夫妻哨所”成了历史,但它像一座灯塔,在这边地上闪亮着。回哨所的路上,韩泽中一直在回想,他说不清是哪一步促使他走进军营,像是偶然,像是一时冲动,更像是冥冥中的必然。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的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这里是雪的故乡,大地有三四个月被白雪覆盖。那晚大雪,他站在岗亭外,一动不动,一股来自体内的力量告诉他,战胜严寒其实是战胜自己。他就那么笔挺地站着,上级察看视频,以为是假人,来电责问,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译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边防急需驾驶员,哨长让韩泽中去学。“可是,我晕车。”他怯声道。“学完汽训,就不晕了。”哨长说。那是一段紧张的日子,让他自己都不解的是,他竟然无数次想念那个让他寂寞得落泪的哨所。回到哨所,已是第二年春天,他的肌肉强壮了,还长高了两厘米。没有比这身材更适合跳舞的了,他骄傲地想。他依然站岗,偶尔巡逻时,他驾驶“勇士”,穿行在林海间。当然,他不再晕车了。一切都在改变。就像哨所的四季:晚春的花朵,盛夏的绿荫,仲秋的山林,冬日的白雪。不变的是哨所的橄榄绿,那是老百姓眼里永恒的风景。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糙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他比以前成熟了,哨长和班长都这么说,他自己也这么觉得。每一天都特别漫长,两年时光连缀起来,却又顿觉转瞬即逝。退伍的时间越来越近,韩泽中眼看就可以回北舞了,可他怎么走得了啊。有些心事压在他心头。他决心申请转士官。哪怕只干一期,也得三年,这意味着,他放弃了他的“北舞”,那是无数舞者梦寐以求的学府。“你真的确定要留下?”哨长问。“是的,我确定!”他说。他写了留队申请,在申请书最后,他踢正步一样一笔一画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天黑下来,他来到哨位,持枪上岗。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问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篇以主人公韩泽中这一特定视角讲述故事,借他的眼睛来观察边地环境和哨所官兵,通过他内心深处隐秘的情绪波动,真实地展现其蜕变过程。B.哨长说“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话语中透着关爱和自豪,他和坚守奉献的班长一样,是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也是边防官兵群体的代表。C.文中画线句主要用四系景物的变化来反衬哨所的橄榄绿不变,也暗示主人公此刻的内心既有军人的自豪,更有军人的自觉担当。D.文中两次提到“北极星”,主人公由望北极星感到焦虑,到不再看北极星,而是被边境灯火吸引。这表明他变得心境平静,思想成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全篇以主人公韩泽中这一特定视角讲述故事”错误。小说叙述视角灵活,欢迎仪式、哨长观察韩泽中等情节采用了全知视角。故选A。问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莽莽丛林、寂夜江风、璀璨星光等,既展现了边境独特的风光,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阔大的舞台,富有艺术感染力。B.小说主人公韩泽中是从“北舞”入伍当兵的,以“哨兵北舞”为题统摄全篇,将哨兵和舞者并立,反差强烈,引发阅读兴趣,也暗示了主题。C.小说主要以时间顺序讲述韩泽中服兵役的故事,其中又穿插班长沈海洋的故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对军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D.小说使用了很多简短的句式,叙述简洁有力,节奏鲜明生动,既符合军营生活内容简单、作风硬朗的特色,又能加快故事情节的推进,具有独特的韵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形成鲜明对比”错,“夫妻哨所”的故事是促使韩泽中思考军人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思想转变的关键,但并未与之形成对比。故选C。问题3有人说,结构的艺术是小说的最高艺术。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本文情节设置上的特点。答案①以“哨兵北舞”为题统摄全篇,将哨兵和舞者并立,反差强烈,引发阅读兴趣,暗示主题;②以主人公成长为主线,通过外貌、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前后对比,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③设置伏笔照应,如主人公对“辉煌”的理解、对国旗的特殊情感、夜哨时关注北极星和灯火等情节,使作品结构严密,立意鲜明;④穿插叙述相关情节,如哨长讲述沈海洋的故事、韩泽中回忆入伍原因等,丰富作品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结构艺术特点的能力。回北舞后,怎么跟同学们说起他的军旅生涯,难道对他们说,自己就像“北舞”门口的保安一样,天天站岗。而他们,在他离开的这两年时光,在舞台上是多么风光无限。以“哨兵北舞”为题统摄全篇,将哨兵和舞者并立,反差强烈,引发阅读兴趣,暗示主题。一切都在改变,他身上已有老兵的味道了。那张脸黝黑,比刚入伍时棱角更分明。先前嘴唇上不易觉察的汗毛,已全然成了黑色的胡须。细嫩光洁的双手也粗砺了,骨节变大,但他觉得用这样的手向国旗敬礼,更神圣。以主人公成长为主线,通过外貌、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前后对比,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远远地,一抹红色跳入眼帘,那是飘扬在哨所塔楼上的五星红旗。这面红旗,骤然把他一路颠落的力气召唤了回来。国旗如此之近,就在头顶飘扬。他觉得这是世上最醒目最好看的国旗。夜里,站在哨位上,他会下意识寻找北极星,那璀璨的星光让他感到一丝焦虑,这就是他盼望的“光辉岁月”。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设置伏笔,主人公对“辉煌”的理解、对国旗的特殊情感、夜哨时关注北极星和灯火等情节,使作品结构严密,立意鲜明。哨长讲起一个叫沈海洋的兵。十四年前,沈海洋与另一个战士被分到这里。无水无电、条件艰苦。后来同伴被抽调去边防团,得再派一个人上山,沈海洋申请让妻子余香义务当哨兵。余香支持丈夫,辞掉了工作,一守就是六年。那个夜晚,敏感而脆弱的他一夜未眠,天亮后,去食堂,路旁的征兵标语攫住了他的心:“想成为男子汉吗?到军营去!”就是在那一刻,他萌发了从军的想法,而且那么强……但,这好像又不是最初始的缘由。他记得,小时候爷爷常指着电视上国旗护卫队说,你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穿插叙述哨长讲述沈海洋的故事、韩泽中回忆入伍原因等相关情节,丰富作品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问题4小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回荡着青春的旋律。请结合文本,从“青春的价值”角度谈谈作品的意蕴。答案①引导青年学会责任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主题中;②鼓励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③勉励青年不懈奋斗,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刚健勇毅的意志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以前,他习惯遥望北极星;现在,他的目光总被边境线上家家户户的点点灯火吸引。他想,正是因为他们的守卫,它们才那么恬静地亮着。引导青年学会责任担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时代主题中。从“夫妻哨所”回来后,韩泽中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他学习控制情绪,让自己变得阳刚沉稳:他开始主动工作,从细小工作开始。鼓励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哨长说,是真人呢,是我们的韩泽中在站岗。上级说这么冷的天可以进岗亭,提高警惕就行。可韩泽中不进去。他觉得这样的时刻,哨兵岗位是不平凡的。他站得笔挺。勉励青年不懈奋斗,在艰难困苦中锤炼刚健勇毅的意志品质。二、刘霞《新时代的勤俭节约教育:伦理意蕴与路径选择》——理解不当:生存与美德【考点解读】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3.根据原文内容判断信息正误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勤俭节约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绵延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对勤俭节约思想进行伦理溯源,有助于厘清勤俭节约的内涵特质和精神本质。原始初民运用简易的工具对自然进行有限开发,所得物资有限,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生存,必须以“勤”开源,以“俭”节流。故而,勤俭节约最初属于生存论层面,是对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要求。勤俭节约从生存论层面转变为思想价值层面且获得较高的道德地位,成为修身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归于先贤的伦理论述和精神提升。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家强调无为而治,知足不争,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对物质的过度欲望必然成为生存的负担,唯有“去甚,去奢,去泰”,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则从正面提出“俭近仁”的伦理要求,将节俭视为重要的美德,强调通过克制对物质的欲望,完成个体人格的自我提升。后人对先秦伦理中“俭”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三国时诸葛亮所著《诫子书》中的“俭以养德”流传甚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司马光专门为其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强调“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不断与美德相连,使“节俭”不再是个体行为层面的特殊事件,而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成为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勤俭节约作为道德精神在微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善,也作为伦理规范在中观、宏观上引领家庭和国家的善,是持家和安邦的共同价值要求。以“勤俭节约”来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是历来家训家规家风中的重要内容。对子孙后代强调勤俭,意在通过勤劳来开源并创造劳动成果,通过节俭保存家庭实力。更为重要的是,希望子孙后代认同勤劳能创造价值的正确劳动观,从而践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道德意志,通过每个成员的努力,使家庭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在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作用下,“克勤克俭”的思想从家庭层面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层面,强调“足国之道,节用裕用,而善藏有余”的安邦之道。墨子的《节用》《节葬》《非乐》是专门论述勤俭节约的重要文章,强调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运行,都是“俭节则昌,淫逸则亡”。“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俭以养德”的道德劝诫与“俭以养廉”的伦理规定双向推进,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俭文化”。千百年来,勤俭节约成为中国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核、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繁荣的基本保障,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摘编自刘霞《新时代的勤俭节约教育:伦理意蕴与路径选择》)问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原始初民起,勤俭节约思想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具有标识性的美德。B.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强调摒弃欲望,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C.诸葛亮和司马光都很注重培养后代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并为此专门撰写了文章。D.勤俭节约既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与家门的盛衰和国家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从原始初民起”有误,原始初民的勤俭节约仅是基于生存需要;B.“强调摒弃欲望”有误,道家反对的是“对物质的过度欲望”;C.“为此专门撰写了文章”有误。诸葛亮和司马光撰写文章是为了教育后代“俭以养德”,且重在强调“俭”而非“勤”。故选D。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对勤俭节约思想进行了伦理溯源,并从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两个方面深入展开论述。B.文章第二段以时间为序,梳理了勤俭节约思想在伦理型文化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C.文章对勤俭节约思想的论述,正反结合,详略得当,突出了它对于治国安邦的特别价值。D.文章大量引用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言论,涉及儒道墨等不同流派,材料丰富,论证有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C.“突出了它对于治国安邦的特别价值”与原文不符。原文的表述是“千百年来,勤俭节约成为中国人品德修养的重要内核、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国家繁荣的基本保障,最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

故选C。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没有先贤的伦理论述和精神提升,勤俭节约很难从生存论层面上升到思想价值层面,并获得较高道德地位。B.儒家提出的“俭近仁”的主张,使“节俭”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并且成为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C.“克勤克俭”思想能从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层面,与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伦理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D.勤俭节约思想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在新时代既要继承又要发展,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B.“儒家提出的‘俭近仁’的主张,使‘节俭’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错误。“使‘节俭’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层面”的不只是儒家的主张。故选B。【考题对接】一、王统照《沉船》——理解不当:性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沉船王统照“再走半天,我们便见那一望无边的大海了。”车夫顾宝对刘二曾说。刘二曾是个将近四十岁的农夫,农闲时给人家剃头。他们推的车子上,一个是四十多岁的妇人,还有八岁、三岁的孩子,是刘二曾的妻、子。“你要到关东去闯!那边更得吃苦!”顾宝说。刘二曾道:“不吃苦还能行?好好的年头,谁愿意舍家离业地跑?幸而我还会这点手艺,到那边去也许容易抓弄。”顾宝笑道:“我也饿了,二曾,到酒店好好打一壶来咱喝行不行?”①“哪有不行?”二曾的妻在车上笑了,“找你来帮了一路的忙,难道连一壶酒还舍不得?我说:——过个十年、八年,我们过好了,我打发阿耔到家乡来搬你顾叔叔去住些日子哩!”“一定!顾叔叔,我来搬你!”理发匠的大儿子很伶俐地回答。约摸半点钟的工夫,他们到了一所野店。理发匠同他的伙伴饮着苦酒,恢复他们半日的疲劳。店主人有六十岁了,因为与顾宝认识,便同他谈着。“你送的客人到关东去吗?”“正是呢,近来走的人家一定不少吧?”顾宝这样回问。“哎!一年不是一年!今年由南道去的人更多,没有住闲,老是衔着尾巴——在大道上走的车辆。”②他说着,频频叹息。“你这里生意该好吧?”“你看什么都比从前贵!现在乡间倒不禁止私塾,可也没学生,谁还顾得上学!我这把年纪,还幸亏改了行。③不然……”“记得前十年你还在北村里教馆,……你真是老夫子!就算做买卖也比别人在行。”店主人被他的话激醒了,骤然记起几十年前那种背考篮做小抄的生活,到现在居然在“鸡声茅店”里与这些“东西南北人”打交涉。④一段怅惘依恋的悲感横上心头,便深深地叹口气道:“眼看着‘翻天复地’的世道,像我也是在‘无道邦’中‘独善其身’呢!”顾宝不大懂得这斯文的老店东末后的两句话,只好敷衍道:“可不是?人不为身子的饥和寒谁肯出来受磨难呢!”理发匠与他的妻对坐着并不言语。他望着那细而蜿蜒的长道像一条无穷的线引导着他的迷悯中的命运。两个孩子则不倦地在捉蚱蜢。他们于日落时到了安泰栈内,便匆忙预备明天的早船。“明天十点的小火轮,日本船,又快,又稳,价钱比舢板贵不多!”一位账房先生说。理发匠贪图船行的快,又稳便,便按着定价付了两元多钱的小火轮票价。晚饭后,顾宝同理发匠去看小火轮。一群一群衣裳褴褛的乡人们都是为看船来的。一样的凄风把他们从长守着的故乡中,从兵火、盗贼、重量的地租、赋税与天灾中带到这陌生的海边。等到夜的威严罩住一切,他们回到了栈房。“明天早上上船吗?”“听栈房里人说得十点。”理发匠懒懒地答复。“你可一点精神没得。你记得黄村的吴家?人家上关东去不到十年,回来又有房子又有地。时运要人去找,它不能找人!”他的妻每每有这样坚强的鼓励话。“刚才我同一位沂水的女人说起,因为她那里来回打了十几次的仗,房子都在炮火里毁了,田地一点也没的耕种,可一样还是要粮要钱!她有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就是打仗惊死的。想来咱还算有福。”理发匠躺在草褥上淡然道:“一个样!”于是他们的谈话便止住了。理发匠侧卧着看他那大孩子梦里的微笑,看他妻给风尘皱老了的面貌,以及满屋子沉沉的睡声与黯淡的灯光。……店主人每天依旧在门前等待来客,然而他知道这一行一队送到他这野店中来的都是从血汗中挣得来的路费,因此这久经世变的老人时时感到不安,对于那些去关东的分外招待,店里的饮食也比别处便宜,洁净。距离理发匠的家口从这里过去的三四天后的一个清晨,忽然一个朦胧的人影向野店走来。老店东抬头看了一眼,“你送邻里家回来了吗?”“时运不好,送葬呢!”“怎么?——给谁送葬?”老店东惊奇地追问。“什么……船出了事啊!”“那不是小火轮吗?还能失事?”“那可怜的理发匠与他的妻、子,全完了!”“怎么!……也在遭水难的一起?”老店东已明白了。“坐了这混账的外国船!出了码头还不到两个钟头,只剩下那船的烟囱在海水上面漂动!”“可怜,可怜!他们哩!——遇救了不?……”老店东几乎是口吃般地急问。“他那个八岁的孩子,幸亏一只那国的小水艇放下去的早,——听说人载得多了,理发匠上不去,便把擎在手里的孩子丢上去!”“那……他活着的孩子?现在哪里?”“人吓傻了,救济会里!因为我一个生人,不让带回,并且说还有什么抚恤洋须得他伯伯来领。我预备明天到家,向理发匠的哥哥说,教他去领孩子。”“那只外国船真看得中国人比狗还贱!那么小的船载上四五百名的搭客。自然就会往下沉,况且还有风浪!四百多口人淹死了……”老店东这时却将思想推远了,他断定这是“用夷变夏”的结果。若是没有可恶的小火轮,也许舢板不会沉在海里。当顾宝匆匆起身赶路的时候,老店东忽然记起一件重要的事,便郑重地道:“死者哥哥领那个孩子回家的时候从我这里走。这可以吧?并不背路。”“怎么?你老人家还忘不了那个捉蚱蜢的苦孩子?”“因为,……是的,他不是正同我那个二孙子一样大!……”话没说完,顾宝的后影已经掩映在几棵槭械作声的大柞树前面了。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类似于电影镜头,把悲剧的主要人物拉向台前,描绘了刘二曾一家及同伴顾宝在逃荒途中的情景。B.车夫顾宝不辞辛劳送刘二曾一家去港口,“沉船”后又让他哥哥去领抚恤金和领孩子,表现了顾宝乐善好施,不贪钱财。C.文中写“两个孩子不倦地捉蚱蜢”,这一天真儿童的嬉戏行为,为下文的沉船渲染气氛,增强了悲剧效果。D.小说既有“抓弄”“搬”等方言俚语的使用,也有“鸡声茅店”“无道邦”等书面语的穿插,雅俗共赏。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哪有不行”,表现了刘二曾的妻子为人善良、对人慷慨的性格特点。B.句子②“频频叹息”,通过神态描写表明了店主对人民流失的同情与内心痛苦。C.句子③“不然……”中的省略号表明了店主无法想象如不改行可能面临的可怕后果。D.句子④“翻天复地”表明店主人对社会的批判与嘲讽,“独善其身”表明其严于律己。3.“怎么?——给谁送葬?”到文章结束,写出了店主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小说践行当时茅盾提出的“为人生的文学”理念,请从描写对象、真实性及时代意义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一、王统照《沉船》【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乐善好施,不贪钱财”错。顾宝本是车夫,一个穷苦人,送刘二曾一家去港口,“沉船”后他又让他哥哥去领抚恤金和领孩子,体现了他的热心善良。故选B。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D.“‘独善其身’表明其严于律己”错。只是表明其自己努力做好自身。故选D。3.(1)听到理发匠家乘小火轮失事后极度的震惊、同情、悲痛。(2)对他们或许遇救的企盼。(3)急切地希望见到活着的孩子,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二孙子,有同病相怜之感。(4)对“用夷变夏”的深度反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人物多重心理的能力。“‘怎么?——给谁送葬?’老店东惊奇地追问”“什么……船出了事啊!”“那不是小火轮吗?还能失事?”由店主一连串的发问可知,当他听到理发匠家乘小火轮失事后是极其震惊、同情和悲痛的。“‘可怜,可怜!他们哩!——遇救了不?……’老店东几乎是口吃般地急问”,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写出了店主对他们或许遇救的企盼。由“那……他活着的孩子?现在哪里?”“当顾宝匆匆起身赶路的时候,老店东忽然记起一件重要的事,便郑重地道:‘死者哥哥领那个孩子回家的时候从我这里走。这可以吧?并不背路。’”“因为,……是的,他不是正同我那个二孙子一样大!……”可知,店主因为那个活着的孩子想到了自己的二孙子,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觉,所以急切地希望见到那个活着的孩子。由“老店东这时却将思想推远了,他断定这是‘用夷变夏’的结果。若是没有可恶的小火轮,也许舢板不会沉在海里”可知,店主对“用夷变夏”有着自己的看法和反思。4.描写对象:小说聚焦社会下层民众,所关注的“人”是以刘二曾、顾宝、野店主人为代表的劳苦大众;真实性:小说表现平民的人生,揭示中国底层人民长年遭遇兵灾、盗贼、苛捐杂税等黑暗现实,破产农民举家闯关东而遭遇不幸及外轮沉没难民的罪行;时代意义:小说发挥文学表现人生、变革社会的功用,对于促进底层人民的觉醒和反抗具有现实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从描写对象的角度分析,小说涉及的人物有刘二曾、顾宝、野店主人等,他们都是穷苦百姓,是社会下层民众的代表。从真实性的角度分析,由“‘你要到关东去闯!那边更得吃苦!’顾宝说”“一样的凄风把他们从长守着的故乡中,从兵火、盗贼、重量的地租、赋税与天灾中带到这陌生的海边”“因为她那里来回打了十几次的仗,房子都在炮火里毁了,田地一点也没的耕种,可一样还是要粮要钱”可知,小说真实揭示了中国底层人民长年遭遇兵灾、盗贼、苛捐杂税等黑暗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破产农民不得不举家闯关东;由“‘那只外国船真看得中国人比狗还贱!那么小的船载上四五百名的搭客。自然就会往下沉,况且还有风浪!四百多口人淹死了……’老店东这时却将思想推远了,他断定这是‘用夷变夏’的结果。若是没有可恶的小火轮,也许舢板不会沉在海里”可知,小说还真实地揭露了外轮沉没难民的罪行。从时代意义的角度分析,小说写于1927年,当时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加之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人民百姓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该小说以小见大,发挥文学表现人生、变革社会的作用,对于促进底层人民的觉醒和反抗具有现实意义。二、鲁迅《头发的故事》——内容相反:自觉与本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头发的故事鲁迅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①。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的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②,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N收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拼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N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噘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说,“回去么?”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说:“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一九二〇年十月(有删改)【注】①双十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时间,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庆纪念日,世称“双十节”。②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指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扬州、占领嘉定后进行大屠杀。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依次写了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劝阻学生剪辫子四件发生在N先生身上的“头发的故事”。B.“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其中“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当时民众乃至社会对辛亥革命的淡漠之情,表达了“我”的失望与悲哀。C.N先生当年因为没有辫子遭受人们嘲骂,表明民众的愚昧、麻木;群众对于满清的辫子的接受,对于辫子的守护都出于内心自觉,这显示的正是群众的守旧与善忘。D.小说通过N先生的无辫之灾,抒发了深重的悲哀。革命并没给国民带来什么,除了革掉一条辫子,乡下却连辫子都没革掉。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一切“内骨子是依旧”。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发的故事》既没有编织精巧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它的叙述主体为一个人物的独白式话语,这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特色和写法。B.小说开头通过“双十节”、历史人物事件,将叙述锚定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为下文“头发的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C.历史上的辫子事件与N先生的“剪辫”遭遇构成历史与个人经历的对比,丰富了小说主旨,深化了小说思想。D.这篇小说以小见大,将辫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表达对辛亥革命的失望,对民族病根的忧虑与愤慨,启人深思。3.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与“投枪”,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融进了鲁迅杂文的若干特质”。试结合文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4.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人物语言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二、鲁迅《头发的故事》【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群众对于满清的辫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