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三)历史_第1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三)历史_第2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三)历史_第3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三)历史_第4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考试(三)历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三)高二历史试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理念相比较于商朝()A.不再尊崇上天鬼神 B.重视加强中央集权C.更加重视民心向背 D.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2.1944年6月6日边区政府发布的《关于普及调解、总结判例、清理监所指示信》中指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争执,最好都能在乡村中,由人民自己来调解解决。”该法令的实施()A.体现了司法程序公正 B.重塑了传统乡村社会结构C有利于增强民众民主意识 D.确立了基层民众自治模式3.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评论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岂可据以为实?”司马光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A.增加百姓的经济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欺瞒皇帝,削弱皇权4.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汉,熟于唐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郡国汇总地方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报中央,由御史参与审核记簿;唐代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A.官僚政治形成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官员腐败严重5.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该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版里修改为:“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这些规定()A.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B.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C.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D.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6.北魏孝明帝时期,发生了一桩宫廷血案:孝明帝的姑姑兰陵长公主被她的丈夫即驸马刘辉暴力殴打,腹中胎儿夭折,不久后长公主死去,凶手刘辉畏罪潜逃。宫廷发生这样一桩惨案,灵太后一方认为,案犯刘辉犯下了“谋反罪”,理应严厉惩处。但最后根据北魏《斗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若心有爱憎故杀者,各加一等”,刘辉只是杀死骨肉,应定为堕杀亲子罪,仅适用徒刑。这一1500年前的司法审判体现出()A.北魏时期司法程序公正 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 D.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7.“七宗罪”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天主教,指的是会引起人们犯下诸多罪恶的七种重大罪行,一切罪行都是由七种原罪引发而成的。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即傲慢、嫉妒、暴行、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推动了西方法律的发展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D.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8.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后,将颉利可汗所属之地分为了六个州,东置云中都督府,西设定襄都督府,并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同时允许世袭其职。这一做法()A.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B.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疆域C.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9.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是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此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但是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有学者指出:“1919年的调停者决意不去重复他们1815年的先驱者们所犯的错误”。作者意在说明()A.一战后国际法得到了普遍认同B.20世纪的国际体系是19世纪的延续C.国际法朝着相对合理的方向发展D.国际联盟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10.1950年,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可见,邓小平()A.系统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念B.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C.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D.强调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11.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基本都是记载钱币数量,如“半两”“五铢”等。但是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自北宋其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明清的“乾隆通宝”等。由此可知,铜钱上铸有文字()A.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B.确立铜钱成为当时唯一流通的货币C.有较高的历史价值D.体现了统治者对于经济的控制12.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下图变化表明()A.个税起征点越高,高收入者受益越多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D.国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13.一本史料笔记中记载着古代某一赋税制度:“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下列记载与这个赋税制度相符的是()A.“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B“将人丁摊入地亩,统归地亩条编”C.“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D.“户无主客,以现居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14.《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反映了明朝()A.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15.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法律规定: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该法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英国政府这样做表明()A.通过修正案减少国民懒惰行为B.为了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C.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D.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16.冰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项目世界领先,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甚至住房也都是免费的。然而2008年10月6日,冰岛总理宣布,国家可能将要破产,冰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宣布“破产”的国家,这就是“冰岛危机”。这则材料表明()A.过度社会保障会导致国家破产B.福利国家使人失去竞争意识C.高福利制度会降低工作效率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政府财政负担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边疆治理方案的利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材料二: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讼。当时法定必须采用纸币交易,法官胡颖判曰:“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于是判决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译自《名公书判清明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材料二:为了稳定税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摊丁入亩”的目的,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等,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农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并规定:议员由选民自由选举,议决问题取决于多数;会议非有议员半数以上到会,不得议决;设立议事会与董事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不识文字者”不得为选民……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最突出的进展是实行“海选”,即村主任领导人完全由村民提名和选举产生。“海选”是授权机制的一大突破,即村委会干部的权力由本村村民所授予,从机制上保证干部更好地为村民负责和服务。当村主任由指定候选人和上级派定候选人变为村民直接提名和选举村主任后,实际执掌村庄公共权力的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方式由少数党员选举的方式受到冲击。为此,在一些地方,村支书实行“两票制”和“两推一选”制,其共同特点是扩大村党支书的民意基础。中央甚至提倡先选村主任,选不上村主任就不要再参加选村支书了。——摘编自徐勇《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清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民主建设带来的启示。环际大联考“逐梦计划”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三)高二历史试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理念相比较于商朝()A.不再尊崇上天鬼神 B.重视加强中央集权C.更加重视民心向背 D.重视儒家思想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和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商朝统治重视鬼、神,神权色彩浓厚,借助神权强化统治,周人则“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也即尊崇礼法,贵尚施惠,虽然敬奉鬼神但更重视百姓,反映了西周统治者重视民心向背,C项正确;周人“事鬼敬神”而非不再尊崇上天鬼神,排除A项;商周时期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2.1944年6月6日边区政府发布的《关于普及调解、总结判例、清理监所指示信》中指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争执,最好都能在乡村中,由人民自己来调解解决。”该法令的实施()A.体现了司法程序公正 B.重塑了传统乡村社会结构C.有利于增强民众民主意识 D.确立了基层民众自治模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44年(中国)。据材料“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百分之百的争执,最好都能在乡村中,由人民自己来调解解决”可知,在民事纠纷中,注重让民众参与自己来调解,有利于增强民众民主意识,C项正确;司法程序是法律规定的解决案件争讼的步骤和方法,而材料强调的是民事纠纷中注重民众参与调解,对调解的方法进行创新,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创新民事纠纷调解方式,没有提到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3.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评论说:“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乃桑羊弘欺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岂可据以为实?”司马光在此强调了王安石变法()A.增加百姓的经济负担 B.并未达到富国强兵目的C.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欺瞒皇帝,削弱皇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此不过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并没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而加重了百姓负担,A项正确;题干中的“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等信息可知,作者强调王安石变法未达到富国的目的,但与强兵无关,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到削弱皇权的任何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4.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始于秦汉,熟于唐代。对官员的定期考核,称为“考课”。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郡国汇总地方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报中央,由御史参与审核记簿;唐代则规定,国家官员的考绩由吏部下设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这种变化反映了唐代()A.官僚政治形成 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官员腐败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考核是地方汇总,御史审核的,唐朝时期考核官员的部门则是中央吏部的考功司专门负责,说明唐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C项正确;官僚政治始于秦代,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从汉朝到唐朝负责官员考核的部门由地方转移到中央,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行政效率提高”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官员的考核成绩关系到官员的升迁与降黜,官员腐败与官员的监察制度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5.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该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修订版里修改为:“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及其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这些规定()A.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B.完善了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C.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自律D.确立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201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05年和2018年的录用规定上来看,从一级科员到其他各层次的科员以及相关规定说明我国在公务员录用上的规定越来越完善,说明我国在不断完善公务员任用管理机制,B项正确;材料无法判断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有公务员的录取办法,没有公务员的监察与考核内容,无法保证其廉洁自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公务员选拔和任用制度,不是党管干部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6.北魏孝明帝时期,发生了一桩宫廷血案:孝明帝的姑姑兰陵长公主被她的丈夫即驸马刘辉暴力殴打,腹中胎儿夭折,不久后长公主死去,凶手刘辉畏罪潜逃。宫廷发生这样一桩惨案,灵太后一方认为,案犯刘辉犯下了“谋反罪”,理应严厉惩处。但最后根据北魏《斗律》“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若心有爱憎故杀者,各加一等”,刘辉只是杀死骨肉,应定为堕杀亲子罪,仅适用徒刑。这一1500年前的司法审判体现出()A.北魏时期司法程序公正 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 D.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关于驸马刘辉暴力殴打,致使腹中胎儿夭折,应该如何定罪,灵太后一方认为,刘辉犯下了“谋反罪”,但最后的裁定是,兰陵长公主的第一身份应该是刘辉的妻子,然后才是北魏公主,刘辉只是杀死骨肉,应定为堕杀亲子罪,也即以儒家“夫为妻纲”的伦理为标准来判案,体现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司法定罪的依据,而非程序,排除A项;材料中关于惩处谋反和杀子孙者的法律历代封建王朝都有类似规定,仅凭此不能断定“以法和刑治国”,魏晋统治者仍是以儒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7.“七宗罪”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的天主教,指的是会引起人们犯下诸多罪恶的七种重大罪行,一切罪行都是由七种原罪引发而成的。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即傲慢、嫉妒、暴行、懒惰、贪婪,暴食和色欲。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B.推动了西方法律的发展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D.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基督教会根据严重程度将人类恶行由高到低分为七宗”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宗教伦理和教化强化对人精神的控制进而控制人的行为,D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到基督教会对于人类恶性划分等级的内容排序,体现了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对人们的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对文化教育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法律发展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基督教会对于人类恶性划分等级的内容排序,没有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8.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后,将颉利可汗所属之地分为了六个州,东置云中都督府,西设定襄都督府,并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同时允许世袭其职。这一做法()A.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B.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疆域C.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置羁縻性质的的府和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原东突厥地区的控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唐太宗在原东突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唐朝在已有疆土的管理措施,而非对外扩张和开疆拓土,排除B项;“直接管辖”与“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允许世袭其职”等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9.1815年的维也纳体系是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此后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但是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有学者指出:“1919年的调停者决意不去重复他们1815年的先驱者们所犯的错误”。作者意在说明()A一战后国际法得到了普遍认同B.20世纪的国际体系是19世纪的延续C.国际法朝着相对合理的方向发展D.国际联盟有效维护了世界和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世界)。据材料“1919年的调停者决意不去重复他们1815年的先驱者们所犯的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空前惨烈的一战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推动了“1919年的调停者”努力避免“1815年的先驱者们所犯的错误”,从而推动国际法朝着相对合理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普遍认同”不合史实,与一战后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普遍实行“委任统治”相悖,排除A项;“延续”不合史实,应为“修正”,排除B项;一战后的国联并没有有效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C项。10.1950年,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可见,邓小平()A.系统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念B.强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性C.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D.强调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材料“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如果我们只给人家一个区域自治的空头支票,……这是不行的”,可以得知邓小平强调民族区域制度是中国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必须落实到位,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并没有系统阐释,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11.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基本都是记载钱币数量,如“半两”“五铢”等。但是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自北宋其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明清的“乾隆通宝”等。由此可知,铜钱上铸有文字()A.有利于商业贸易发展B.确立铜钱成为当时唯一流通货币C.有较高的历史价值D.体现了统治者对于经济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古代铜钱,由注重重量到注重年号,其实是为了强调统治者对于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铜钱上由记载钱币数量到记录年号,与商业贸易无关,排除A项;“唯一”说法太绝对了,排除B项;铜钱上铸有文字与历史价值高低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先后历经5次调整。下图变化表明()A.个税起征点越高,高收入者受益越多B.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C.国民生产总值极大增长D.国民贫富差距基本消除【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不断调整,并进行各种专项附加扣除,这说明个税征收制度更加完善,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B项正确;个税起征点越来越高,对工薪阶层(低收入阶层)受益越多,排除A项;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基本消除”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一本史料笔记中记载着古代某一赋税制度:“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下列记载与这个赋税制度相符的是()A.“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B.“将人丁摊入地亩,统归地亩条编”C.“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以各色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可知,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即清朝的“摊丁入亩”,与“将人丁摊入地亩,统归地亩条编”相符,B项正确;“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指唐代的租庸调制,排除A项;“悉并为一条……折办于官”指明朝的“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排除C项;“户无主客……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指唐朝的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B项。14.《大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反映了明朝()A.保障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法律中都有救济老人、贫民的规定,反映了统治者重视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这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法律内容,看不出实施效果,无法断定是否能保障弱势群体生存,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对于年老及生活困苦的人群的救助,仅限于针对既有现象进行救助,无法防止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对于年老及生活困苦的人群的救助,没有明确对其余人群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故“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法律规定:救济办法因人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的,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该法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英国政府这样做表明()A.通过修正案减少国民懒惰行为B.为了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C.民主化程度的日益提高D.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伊丽莎白济贫法》,法律规定:救济办法因人而异”“1834年,英国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该法规定:从1835年7月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外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5年时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开展,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B项正确;减少懒惰行为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政府对于社会救济的发展完善,没有明确英国民主的实现程度,故“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16.冰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项目世界领先,实行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甚至住房也都是免费的。然而2008年10月6日,冰岛总理宣布,国家可能将要破产,冰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宣布“破产”的国家,这就是“冰岛危机”。这则材料表明()A.过度社会保障会导致国家破产B.福利国家使人失去竞争意识C高福利制度会降低工作效率D.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8年(冰岛)。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冰岛实行的过度的社会保障政策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导致冰岛危机出现,D项正确;过度社会保障会带来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助长懒惰行为,但是不一定导致国家破产,排除A项;过度社会保障会使人失去竞争意识,但福利国家不一定使人失去竞争意识,排除B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一定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边疆治理方案的利弊。(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对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启示。【答案】17.唐:利:加强边防力量。弊: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外重内轻局面的出现(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宋: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弊: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引发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18.影响: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土司制度由此开始);提高了行政效率。19.启示: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兼顾不同民族利益;创新国家治理方式。【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一种是唐代的藩镇模式。藩镇节度使本来是中央派出的边防统兵官,后来势力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可得出唐朝实行藩镇模式初期,加强边防力量;到唐朝中后期,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在唐朝之后的宋朝,对藩镇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解决方案是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可得出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但是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设置宣政院……负责处理民族和宗教事务,这些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可得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据材料二“行省制度的确立,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得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据材料二“在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慰司都元帅府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中,更多的是当地民族首领人物……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元代始”,可得出推动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土司制度由此开始;提高了行政效率。【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国家治理要注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统筹中央和地方利益;兼顾不同民族利益;创新国家治理方式。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材料二:南宋年间一出典人想在土地典出多年后以原价赎回,而求赎时货币已大为贬值,典主不同意,因而成讼。当时法定必须采用纸币交易,法官胡颖判曰:“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于是判决出典人以出典时的铜钱回赎。——译自《名公书判清明集》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论题:中华法系具有礼法结合特点。阐述: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中国法律开始儒家化;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律疏议》继承了捍卫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法律;唐朝提倡礼治,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综上所述,中华法系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具有礼法结合特点,在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历史作用。【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考生要根据材料拟定一个观点。据材料一“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据材料二“当时法定必须采用纸币交易,法官胡颖判曰:‘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可得出古代中国律令礼法结合,从而得出观点“中华法系具有礼法结合特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律令的影响角度论述,如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中国法律开始儒家化;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唐律疏议》继承了捍卫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论述要持论有据,论证充分。最后,进行理论升华,总结出中华法系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具有礼法结合特点,在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历史作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过去“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材料二:为了稳定税收,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两税法实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摊丁入亩”的目的,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9.影响: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等。(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20.目的:稳定财政收入,巩固国家统治。评价:积极:摊丁入亩的实施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税制的简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局限: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社会中的阶级矛盾,从根本上讲,它维护的仍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影响:据材料“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之多”“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并结合所学得出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据材料“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并结合所学得出改变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改变了过去‘旬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等。【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目的:据材料“为了稳定税收”得出稳定财政收入,巩固国家统治。评价: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分析。积极:据材料“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并结合所学得出摊丁入亩的实施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据材料“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并结合所学得出税制的简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得出,“摊丁入亩”后,隐瞒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促进了人口增长。局限:结合所学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