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民族人口_第1页
第九章 民族人口_第2页
第九章 民族人口_第3页
第九章 民族人口_第4页
第九章 民族人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民族人口

第一节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及特点第二节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第三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第一节少数民族人口的现状及特点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及特点

1、从整体数量着眼,我国少数民族不仅族别众多,而且人口数量十分可观。

2、从个体数量考虑,尽管我国各少数民族在人口数量上较之汉族都存在巨大的悬殊,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民族的人口,也是数量巨大不可低估的。

3、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同样存在较大的悬殊。

4、族别级差特征明显。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

1、西重东轻在我国一亿多人口的少数民族中,约有8000多万分布在西部地区,且越是往西,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重越大。与此相反,在东部、中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则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也较小。

2、大杂居,小聚居大杂居,主要是说在平面分布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呈现出相互穿插、交错杂居的恢弘局面。小聚居,则是说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聚居区。

3、多沿边境和跨国界分布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广大的边疆地区特别是漫长的边境沿线地带,其中相当一部分属跨国界分布的“跨界民族”(或称“跨境民族”)。

4、立体分布多民族相互杂居但在空间上呈立体状分布,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又一特点,主要见于地形复杂、山势起伏较大的云南、贵州和广西西部一带。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构成及特点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个部分的比重及相互联系,内容除上文已叙述过的民族构成和人口分布之外,还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受教育程度)构成和产业构成等要素。

第二节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

一、我国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的历史脉络和总体趋势

汉民族最终形成并确立主体民族地位以来而言,总体上呈现出两大历史趋势:

1、汉民族从以黄河中下游一带为核心区的东部地区,呈放射状向包括东南沿海台湾、海南诸岛在内的周边地区逐步蔓延扩散;

2、周边少数民族呈向心状向靠内地的地区迁徙流动,其中又以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并推动汉族向南迁徙为主导形式。二、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的现状和时代特征第一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在这一历史阶段内,党和政府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同时也是为了巩固国防和开发边疆,曾陆续向边疆民族地区组织了一系列各种形式的支边活动。而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而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这一时期我国的宏观人口布局,整体上陷入一种超稳定的僵滞状态。其间,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与迁徙,主要是通过为数有限的招工招干、参军服役、外出上学和探亲访友等途径来实现。第二阶段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目前。少数民族和与少数民族地区相关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而言,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时代特征:

1、在时间上,阶段性特征明显。前一阶段的近30年里,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内地汉族人口前往边疆民族地区“支边”;而后一阶段则呈现为双向对流的格局。

2、在性质上,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流动和民族迁徙,不论其动因、形式、内涵、人数、流向如何,整体上都属于以经济为主要目的的正常范畴。

3、从少数民族的角度看,严格意义上的民族迁徙正呈逐渐趋缓之势,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正陆续放弃“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向定居、半定居过渡。

三、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一)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和中华民族意识形成的促进作用与社会功能第一,相当一批古代民族特别是内部结构较为松散的原始游牧民族,内部出现分化而走上各自的发展道路成为不同的民族。第二,随着人口流动和民族迁徙而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使得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枝繁叶茂。第三,在纷繁复杂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中,我国各民族在加强了交往联系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相互之间的民族融合。

(二)对我国人口和民族分布宏观格局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大杂居,小聚居”和“杂居中有聚居,聚居中有杂居”的民族分布宏观格局的形成,乃是历史上和今天人口流动与民族迁徙的直接结果。一方面,随着大批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内地,大大拓展了相当一批少数民族的空间分布面。而另一方面,以往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占据绝大多数的边境沿线地带,也随着内地流动人口的陆续到来而出现多民族杂居的局面。(三)对边疆开发建设的历史作用和贡献少数民族及其人口流动迁徙在祖国边疆开发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和贡献,最具典型意义的当数藏民族及其先民对我国西藏及邻近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第三节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所得数据,1953年至2000年将近半个世纪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特点:

1、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整体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势头。

2、在各少数民族内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十分突出。

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与其人口数量的多少无必然联系。

4、人口发展的阶段性波动较大。

二、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或变动的相关因素

1、从宏观社会历史背景看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内的我国各兄弟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2、从各少数民族的整体情况看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以后又转为强制推行并作为基本国策沿袭至今。在推行的过程中,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适当放宽”的政策,除1982年人口已达到1000万人以上的壮族外,其余各少数民族多区别不同情况允许生两个甚至三个孩子,从而成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整体高于汉族的最主要的政策因素。

3、从各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看,对人口增长影响较大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如下三点。

(1)因国家政策变更民族成分引起的人口数量异常波动。由原来申报或登记的汉族更改为少数民族,由此导致一定区域内少数民族人口的大幅增加。另一种是在不同的少数民族之间更改。

(2)由技术性因素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异常变动。所谓技术性因素,主要是指人口普查和统计时,因普查的地域范围和方法等原因,造成人口数量统计数据的异常波动。

(3)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人口数量异常变动。三、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未来展望

1、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计划生育仍将在我国长期推行下去,而国家对少数民族“适当放宽”的政策,短期内也不会作出重大调整,因而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率仍将继续维持在高于汉族的水平上运行。

2、类似1982年至1989年间因大量人口更改或恢复民族成分而引起部分少数民族人口大幅增长的异常波动情况,在今后将不会再出现。

3、我国与周边邻国的边界线,除个别地段尚存争议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已勘定完毕,故由技术性因素导致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异常变动,将永远成为历史。

4、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在我国长达2万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地带,跨国界人口流动的趋向,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已从过去以我国边民向外流动为主,转化为以外流边民回归为主导并持续至今。

5、选择父母所属民族中人口更少的一方的导向作用,从而使民族通婚成为对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影响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