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九省联考语文试题命题解析+教材衔接+教学建议+真题关联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整体命题思路】文本有两则材料,分别选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属于信息类文本,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知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关联学习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可关联的高考阅读题有2022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本次命题和以往高考题的区别为选择题增加了一个,主观题减少为一个,共4个选择题加1个主观题,加大了对学生信息筛选提取比对推断能力的考查。【文本解读思维导图】解析:1.A【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科普学术著作类读物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概括能力以及论证推断能力。【选项分析】A:(1)、选项内容:从产生的时间先后来看,原始农业早于游牧型畜牧业,后者又早于放养型畜牧业。(2)、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一第4段:“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3)、分析:原文是“游牧型畜牧业晚于放养型畜牧业”,选项变成了“游牧型畜牧业”早于“放养型畜牧业”。曲解原意。B:(1)、选项内容: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在草原、沙漠、高原、极地都很难维持生计。(2)、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二第2段:“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3)、分析:转述符合原文,正确。C:(1)、选项内容:对于游牧者来说,金属工具、纺织品和粮食属于难以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料。(2)、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二第4段“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3)、分析:转述符合原文,正确。D:(1)、选项内容:在驯化、种植大豆之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全建立。(2)、原文相关信息:材料二第4段“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3)、分析:转述符合原文,正确。【失分点预判】信息筛选不全,比对不仔细,对各个选项的转述判断错误。2.C【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科普学术论著类读物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概括能力,推断能力。A:(1)、选项内容: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一第1段:“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3)、分析:选项前半句曲解原意,后半句“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强加因果。B:(1)、选项内容: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一第2段:“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3)、分析:选项“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于文无据,曲解原意。C:(1)、选项内容: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二第1段:“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3)、分析:选项转述与推论和原文意思相符合,正确。D:(1)、选项内容: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二第4段:“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3)、分析:选项“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于文无据。【失分点预判】信息筛选不全,比对不仔细,对各个选项的转述推断判断错误。3.B【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科普学术论著类读物的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解分析能力。【选项分析】A:(1)、选项内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随畜牧而转移,……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2)、分析:描述的是畜牧业的生活方式。B:(1)、选项内容: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距今3000年左右的一处遗址中,考古学家既发现了大量牛羊骨骼,也发现了不少农具。(2)、分析:选项内容符合材料一关于游牧业“交错带”“气候”“控制牲畜”等特征描述。C:(1)、选项内容:降雨量的等值线不能证明游牧业的起源,可以作为观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叉地带的现象的材料。(2)、分析:降雨量的等值线不能证明游牧业的起源,可以作为观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叉地带的现象的材料。D:(1)、选项内容:《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上京一带为“太祖创业之地。负山抱海,……地沃宜耕植,水草便畜牧”。(2)、分析:辽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的情况,与题干谈及的“起源”关系不大。原文信息:材料一涉及游牧业起源的观点有第1、2段谈及的地域气候条件,第3段的“交错带”,第4段“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失分点预判】不能准确概括材料一关于游牧业起源的相关观点,或以偏概全,用其中某一个特点对应选项内容就做出错误判断。【1~3题可关联课标理念】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近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Ⅰ和老高考“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选项的设置。【可关联教材内容】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建议】加强学生信息筛选、信息比对及推断能力的训练,训练学生的文本转述能力。在二轮复习阶段每周至少保证一套题的训练量。4.D【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科普学术论著类读物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概括能力,推断能力,以及读图能力。【选项分析】A:(1)、选项内容:文化I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一第2段:“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3)、分析:文化I时间段不属于冷期,气温偏暖,表述正确。B:(1)、选项内容:文化I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二第4段:“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3)、分析:文化I存续期还不到1100年左右,传统的旱作农业尚未完成,表述正确。C:(1)、选项内容: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二第4段:“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3)、分析:文化Ⅱ存续期存在劳动力的分化。D:(1)、选项内容: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2)、原文相关信息:对应材料二第4段“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3)、分析:文化Ⅱ存续期属于“农牧并重”。【失分点预判】无法将图表与原文内容关联,并仔细对比,从而判断错误。【可关联课标理念】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2年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第4题。【可关联教材内容】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建议】在复习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时,加强对图文转换、图表转换的复习,运用高考真题进行能力提升训练。5.答案: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②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③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类文本的信息筛选、提炼、概括能力,根据两则材料概括“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因素”。【解析】根据文本解读思维导图,可以提炼出“气候波动”“农牧交错带”“马的驯化”等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失分点预判】因素概括不全,表述不够准确。【可关联课标理念】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概括题是信息类文本的常规题,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6题概括“杂交水稻培育的成功的意义”。【可关联教材内容】教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教学建议】平时阅读教学多训练学生信息筛选、提炼、概括能力,高三复习对各类论述文本、信息文本做思维导图的概括能力训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整体命题思路】文本选自《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人间信息(1991年—1997年第2辑)》。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需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从教材角度来看,如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中都有多处细节对下文情节的发展具有暗示作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老人与海》(节选)中全知视角和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的转换,选择性必修下册《氓》中也有女子对男子一系列称呼的变换。可关联的高考阅读题有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作者介绍:范小青,女,江苏省苏州市人,1978年初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费家有女》《城市之光》等,文集《范小青文集》等;散文随笔《花开花落的季节》《中国当代文学百家--范小青散文精选集》等。文本分析:范小青《牵手》一文引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用自然而平静的目光打量现实中的一切,《牵手》中的刘主任自己已经失明还热情地为曾明疏导,仍积极、乐观地生活。然后将一个物语的世界说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体会世界的真相。6.D【命题思路】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选项分析】A项,曾明主动给电视台主持人打热线电话是因为“金属板翻倒在地”引发的“争议”,他觉得凡事总有个道理,想给电视台打电话诉说心中的不快,不能说此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B项,选项说“刘主任并没有改变自己调解纠纷时的惯常做法”,从原文来看,刘主任日常调解是对双方进行现场劝导,而面对曾明,他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C项,小说的基调虽然略显哀伤,但小说的主题确是温暖向上的,并不是选项说的对于痛苦的思考。【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第6题,C选项: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作出了贡献。【教学建议】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及纪实文学、书信等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艺术手法,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加强审题能力训练。7.D【命题思路】考查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内容。【选项分析】本题属于本套题中争议点最大的一题,老师们的观点很可能不同,这里提供两种观点大家探讨。①选项说“小说语言平实、质朴、简洁”,文中有多处对话细节,语言描写比较仔细,说不上“简洁”。②“这种语言风格体现着作者对盲人世界的认识,看似平淡,实则很有韵味”错误,文本展现出的作者对盲人世界的理解是丰富而深沉的,有点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用“韵味”来说不太恰当。【失分点预判】估计会有部分同学选B,B项说小说通过偶发事件,具体展现了“在黑暗的世界中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这算不算过度解读呢?老师与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第7题:小说语言比较独特,用语考究,古朴典雅,对话不用日常口语,有种舞台味道,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教学建议】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以及纪实文学、书信等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艺术手法,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加强审题能力训练。8.解析:①刘主任说:“我……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命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细节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解析】①刘主任说:“我在……停顿一下,问道:“你是盲人?”此处,刘主任好一阵没有说话,如果刘主任看得见,曾明进办公室他就应该知道曾明的情况,看出曾明是盲人。②曾明愣了一下,摇了摇头。刘主任又问一遍:“你失明以后,做梦吗?”对于曾明摇头的动作,如果刘主任看得见,他就不会追问了。③“我想也是,只是盲人不做梦,这是事实呀。”对于“盲人不做梦”这个事实刘主任非常肯定。④“也许吧……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说,在盲人中,是先天的盲人更痛苦呢,还是后天的失明更痛苦?”“这个问题我总是想不明白”。此处,可以推断刘主任想表达自己也是盲人,而且还是先天失明。⑤刘主任说:“我已经听到了你的脚步声。”盲人看不见,但对声音特别敏感。如果刘主任是正常人,他应该是说看到曾明。【失分点预判】学生概括不完整,语言不够简练。【可关联课标理念】在理解语言时,能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利用获得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能运用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李广田)第9题: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可关联教材内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如林冲刚到草料场,“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的浪头开始涌起;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预示着紧张气氛在逐渐增浓;怒杀仇敌前,那雪“越下得紧了”,气氛便推向了极致。【教学建议】“引导教学”是高考命题应坚持的重要原则。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衔接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直接考查教材和教学中的基本知识,这是早年较多采用的一种方式;二是以基础阅读所获得的能力为考查重点设题,也就是所说的材料在课外,能力在课内;三是与教材相关联,有时也以教材知识作为答题的参照,这是采用得比较多的一种形式。教师应深研语文课标,熟悉统编教材,了解所教学情,勤做高考试卷,把握高考方向,才能在备考中,设定出最科学的复习方向。在今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更加注重真正读懂文本,少些套路式教学,能够因文解题、因境解题,坚持基础性和开放性并行。9.答案:①小说从盲人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使读者更容易体会曾明的心理状态,感同身受。②让刘主任的行为和言语显得有些奇怪,悬念迭起,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③使得刘主任是盲人这一重要事实直到结尾才揭示,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中的问题进行探究鉴赏的能力。【解析】《牵手》这篇小说,给人印象最深之一是从曾明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从他的角度讲述故事,有什么艺术效果。小说“四件套”: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基本的答题模式不可完全抛弃。人物方面:从曾明的角度讲述故事,我们更容易体会他的心理状态,看到了曾明的变化和成长,他慢慢发现生活之美。情节方面:一方面悬念迭起,慢慢揭开故事的结局,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想象。另一方面结尾才揭示真相,从曾明的角度来理解就显得合理一些。本题同学们能够答出的答案很可能多种多样的,参考答案是紧紧围绕题干问题展开的,对于这类主观题,教师有必要与学生一起研讨答案的延伸范围。【失分点预判】学生叙事特点知识点掌握不牢,对文本的分析不够透彻。【可关联课标理念】能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思路清晰。【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萧红)第12题: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林徽因)第9题:作者交题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可关联教材内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老人与海》(节选)。全知视角: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如: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摄像式视角: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客观记录人物的言行,如: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鱼叉,系紧绳子。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故事内一个固定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如: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教学建议】高考的小说题,逐渐在考查一些较为“高阶”的小说理论,虽说“高阶”,但实则基础,至少“叙述视角”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就应该完全掌握,所以复习应考,还是得回归课本并创新利用教材文本。同时,需要有一个“包罗万象”的小说知识体系。理解文本方面要着力于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个性”,知道所有的写作手法都是服务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本部分对应课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阅读和文言阅读经验的积累与梳理,是培养汉语语感、汉语表达能力和民族审美趣味的根基,是学生理解和认同祖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文言文选文思路】本次材料选择为复合文本,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文本选自《百战奇略·第六卷·进战》,《百战奇略》是北宋末期出现的一部全面论述古代作战谋略的兵书,着重论述古代战争的作战原则和方法,是中国古代分条论述作战指导、作战方法和作战原则的重要军事著作。全书共分十卷,每卷十战,合为一百卷,故曰《百战奇略》。材料二文本选自《李卫公问对》,其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之一,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和李靖军事问答的军事著作,相传由唐初著名军事家李靖编写。李靖(571~649),唐代军事家,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两则材料内容均涉及战略战术,即谋略;主题可关联《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等文,试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不同观点,理性辩证地思考问题,进而提升思维素养。本次文本选材上与2023年新高考Ⅱ卷出处完全一致,依旧是《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依旧是军事话题;设问上除前面题目外,简答题依旧考查“原因”,可以说文言文纯属2023年新高考Ⅱ卷的翻版。本题两则材料所选战例是李靖攻打东突厥一战,材料一记叙这一战的经过:李靖奇袭突厥后,颉利请降,在唐俭出使突厥谈和让突厥人放松警惕时,李靖乘机偷袭大败突厥,直接消灭了颉利部落,大唐北边最大的威胁——东突厥直接消失衰亡;材料二则是补充此场战役后,唐太宗求证李靖不顾唐俭安全偷袭突厥的原因。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巧妙关联,从不同的视角讲述这场战役成功的原因。选文故事生动,分析视角独特,文字较为浅易,适合作为高中毕业生的考查材料。10.CEG【评分标准】共3分;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命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文言知识和语法知识进行断句的能力。【解析】考生可通过文句大意、常用的实词虚词搭配、基本句式等进行断句。文句大意是:李靖指挥军队急速行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随同唐军一起前进。文句开始部分的“疾进”翻译为“快速前进”,与汉·刘向《触龙说赵太后》中“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的用法相同,故B处不能断,断C处。“行至阴山”和“遇其斥候千余”都是动宾结构,主语为军队。且“遇其斥候千余”一句是定语后置,与《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的“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用法相同,故断EG处,不能断F处。“皆俘以随军”句式可关联到初中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出一言以复”,所以H处不能断。综合判断,本题断三处,应为CEG。题干特别提醒“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是为了保证考生选择最佳断句点,避免心存侥幸。【失分点预判】学生可能会在D处断,以今义理解古义,将“进行”放在一起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学生也可能在F处断,未能看出定语后置句式,将“千余”作“皆俘以随军”的主语。【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断句题“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分析:“歃盟”是“歃血结盟”的意思,“于秦”表示歃血结盟的对象,“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也不能断开。【可关联教材内容】“督兵疾进”一句可关联到与汉·刘向《触龙说赵太后》中“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遇其斥候千余”一句是定语后置,句式可关联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和《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等;“皆俘以随军”句式可关联到初中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出一言以复”。整句可关联到《《鸿门宴》《“张是是时从公公项乃夜驰之之公公军见见张是具以以事”句,抓住充当谓语的动词“从”“之之”“见”“以”即可断句。【教学建议】了解文言断句的原则和掌握断句方法技巧,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如首先利用虚词断句,如句首的发语词、句末的语气词、复句的关联词等。其次重视句子结构,如对话中的“曰”、对仗、排比等结构。第三重点关注动词,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找出句中的动词,注意其涉及的对象(主语、宾语),如本题中的《“进”“行至”“遇”“俘”等。11.A【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重要实词含义的能力。【选项分析】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而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则指保全,二者意思不同。错误。B行人,文中指使者,《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的“行人”则指被征调去服兵役、劳役的人,二者意思不同。正确。C去,文中指距离、相距,与《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正确。D正色,文中指神色庄重,而《逍遥游》“其正色邪”的“正色”指本来的颜色、真正的颜色,二者意思不同。《逍遥游》选段现在选入初中教材——“北冥有鱼……亦若是则已矣”。正确。【失分点预判】学生可能会误选B项,没有理解“行人”在语境中的意思;还可能会误选D项,因遗忘《逍遥游》而不知“正色”的意思。【可关联课标理念】可关联《“汉字汉语题题研讨”任务群,课标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基础上,就汉字或汉语的某一问题,加以归纳、梳理,训练学生从应用中观察语言文字现象的能力和总结规律的综合、分析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汉字、汉语的理性认识。还可关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掌握并运用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准确、通顺、得体地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及必备知识要求掌握常用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近年词语解说题多见实词解释。【可关联教材内容】“保”字在《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中是“使……安定”,在《隆中对》“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中是“保卫,保守”;“行人”可关联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和杜牧《清明》“路上行人欲断魂”;“去”字可关联《鸿门宴》“公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正色”可关联《谏太宗十思疏》“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屈原列传》“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和《孔雀东南飞》“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教学建议】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密集且规范,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最佳样本,常有举一反三的效果。复习备考过程中,可以采用实词知识清单、文言知识卡片等方式,吃透记牢教材中重点实词的含义,整理归纳一词多义等,并在整理教材过程中,加深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12.D【命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和文言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应先看懂了原文,再来比对分析概括。【选项分析】A、材料一第一行“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保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原文本句的意思是:“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正确。B、材料一第四行“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费二十日粮,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和“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句,意思分别是“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和“李靖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因此B项正确。C、材料一第六行“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和“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原文本可以看出李靖是趁其不备,指挥大军杀到,突厥大败,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正确。D、材料二第一行“昔唐俭使突厥,卿因击而败之。人言卿以俭为死间,朕至今疑焉。如何?”意思是“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乘他和突厥头领会见之机发动突袭,从而击败突厥。人们都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而第四行中“唐俭小义,陛下何疑?”的意思是“像唐俭这样的事,夜是小义,陛下又何必怀疑呢?”从李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唐俭这样的事,是为了消除国家大患而顾不得的个人小情义,因此“像唐俭这样的忠臣是无法用来做间谍的”是错的。选项的表述不是李靖的意思。【失分点预判】误选B项,因为学生会把李靖对副将张公瑾所说的话理解为是李靖出兵袭击的真正原因,从而忽视掉上文与材料二中李靖回答唐太宗的话,这个选项跨越几行,需要通读全文细致比对概括才能分析出真正原因。B项表述两个“一定”,学生会认为犯绝对化错误。误选C项,忽略掉“颉利也在逃跑途中被唐军擒获”对应的内容在材料一的最后“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以献”。【可关联课标理念】关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整理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可关联教材内容】《《烛之武退秦师》若表述为:烛之武见郑国处于危难之中,便主动请缨,前往秦国游说秦王。“主动请缨”便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教学建议】文意概括选择题通常要求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日常训练从方法上可以关注:①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②比对前后内容,看是否夸大其词;③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④比对情节、对话,看是否符合事实;⑤比对概念内容,看是否偷梁换柱;⑥比对时间、地点,看是否时空混乱;⑦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⑧比对句间因果关系句,看是否因果失当;⑨比对语境信息,看是否以偏概全。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阅读文本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这就要求从根本上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3.答案:(1)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觐见,而心怀犹豫,李靖揣测到他的心意。(2)周公为维护大义除掉犯罪的亲属,何况一个出使的使者呢?我明白无疑了(确然无疑了)。【评分标准】(1)译出大意给2分;“外”“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译出大意给2分;“况”“灼”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命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失分点预判】可能会把“外”和“朝”理解为“在朝廷外”,与“在朝廷内”形成对应关系。可能会把“揣”理解为“怀揣”。【可关联课标理念】可关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古代诗文阅读考查能力包含准确、生动、得体地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必备知识要求掌握常用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①对应关系句,如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②译问句,如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翻译: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可关联教材内容】“外”可关联《赤壁之战》“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和教材《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迟疑”是同义词复用,可关联教材《琵琶行》“琵琶声停欲语迟”,“迟”为“迟疑,犹豫”。“揣”字可关联《汉书·陆贾传》“生揣我何念”;“况”字可关联《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𮝴乎?”;“灼”字可关联成语“真知灼见”。【教学建议】①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②把高考文言文材料当做挖空训练的模板,将其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一一对应,进行复习。14.解析:①战争中机不可失;②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③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命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文中信息和文言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评分标准】共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五行,李靖回复副将张公瑾的话“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可知原因之一是战争中机不可失;材料二李靖回复唐太宗的这段话“臣与俭比肩事主,料俭说必不能柔服,故臣因纵兵击之,所以去大患不顾小义也”,可知原因之二是料定唐俭必定不能用言辞说服突厥归顺。筛选、归纳整合可知原因之三是李靖认为唐俭无法使突厥归附,趁机突袭,这是为了消除国家大患顾不得个人小情义。【可关联课标理念】可关联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3-2”中“在理解语言时……,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4题“材料二,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可关联教材内容】《《颇蔺相相如列传》中相相如避开颇蔺的原因是什么?《苏武传》中苏武开始自杀而后面却要顽强活下来的原因是什么?【教学建议】1.回归教材,加深感知。以教材为例,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概括。2.掌握方法,突破题型。概括分析简答题答题步骤:①明确题干要求,找准答题区间;②辨清文句意义,去除无用信息;③针对问题,分条规范作答。【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打败的可能,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唐代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守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朝廷(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谒见,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阴山南北重要通道)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而且我们的使者还在他们那里,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像唐俭这些人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挥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之事。李靖的前锋部队乘着大雾天气前进,在距离颉利可汗营帐仅七里的时候,突厥兵才发觉唐军。颉利可汗的队伍还未摆好阵势,李靖就指挥唐军猛烈冲杀,斩首一万多级,俘获十多万敌方男女,活捉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义成公主。颉利可汗仓皇逃走,后被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并献给朝廷。此战的胜利,为唐朝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带大片土地。(补充注释:①义成公主:开皇十九年(599年),和亲东突厥启民可汗的安义公主卒,为发展与突厥和好关系,隋文帝以宗室女(即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了三十多年,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②斥地:开拓土地。)材料二:唐太宗问道:“当年我派遣唐俭出使突厥,你却乘他和突厥头领会见之机发动突袭,从而击败突厥。人们都说你这是把唐俭当作了死间,我直到今天对此仍抱有怀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李靖拜了两次之后回答说:“我和唐俭一起辅佐陛下,预料他必定不能用言辞说服突厥归顺,因此我才乘机出兵袭击突厥。这是为了铲除国家的大患而顾不得保全个人的小义了。人们以为我把唐俭当作死间来用,这绝不是我的本意。根据《孙子兵法》所说:用间谍最是下策。我曾在《孙子兵法·用间篇》后面批注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有用间而获得成功的,也有用间而招致失败的。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就辅佐君主,在朝政事务中公正坦直,忠心耿耿恪守臣节,信实不欺竭尽赤诚,那么,即使是高明能干的间谍,又怎么能发挥作用呢?像唐俭这样的事,夜是小义,陛下又何必怀疑呢?”唐太宗说:“的确是如此!不是仁慈慷慨的人不能指使间谍,这岂是平庸之人所能做到的?周公尚且为大义而灭亲,更何况是对于一个使臣呢?现在我明白无疑了。”人物补充介绍:唐俭(579-656),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阳曲)人,北齐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唐俭年少时落拓不守规矩,但对待长辈蔺有孝心。隋末(611年—618年),唐俭与李渊同管禁卫军。李渊开府设官后,授唐俭为记室参军。历任司马、光禄大夫、相国府记室。李渊建唐后,任命其为光禄大夫,封晋昌郡公。武德元年(618年),又升为中书侍郎,加授散骑常侍。刘武周进犯中原时,派唐俭等人率兵前往征讨,结果唐军大败,唐俭被俘,揭发独孤怀恩谋反之实。后唐高祖对唐俭大加赞赏,授为礼部尚书,封为莒国公。贞观初年(627年),突厥颉利可汗屡犯边境,派唐俭前去说服颉利可汗。后趁两军混战之时,脱身还朝,因功授为民部尚书。唐俭晚年一直在朝中处理政事,被封为光禄大夫。后因唐俭位居高官,常与宾客纵酒为乐,却将职务弃之一边。为了谋利,其托盐州刺史张臣合购买他放养的羊,遭到御史弹劾。唐太宗念及旧情,赦免其罪,将其光禄大夫之职罢免。显庆元年(656年),唐俭去世,终年七十八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整体命题思路】文本选自宋代叶梦得《石林词》,属于宋代诗歌。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诗意: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正月二十四日晚上坐在湖边的景象。在疾风中,大片浩荡的绿芜还没有完全遍布平坦的沙滩。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湖面,水光闪烁。诗人静静地坐着,远远看着烟雾缭绕的柳树。他的鬓发已经经不住春天的查检,心却仍为春日的芳华而留连。他重新插上了去年的花枝,感叹自己的人生如同在江海中的梦境,不知何处才是真正的家园。赏析: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湖光山色的画面。诗人以凝重的笔触描绘了湖边的景象,疾风吹拂的绿芜和水面上泛起的光芒。通过表现自然景色的静谧和美丽,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诗中表现出诗人对流转不息的时光的思考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他用“霜鬓不堪春点检”来形容自己的年华已逝,留连不舍地又见芳华,表示时光的流逝无法阻挡。他重新插上去年的花枝,也许是希望重新拾起过去的美好,或者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将人生比喻为一场在江海中的梦。他感叹不知道何处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园,折射出对归属感的追求和思考。整首诗以简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归宿的思考,给人以深思和共鸣。15.D【命题思路】本题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1“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的要求,考查学生对词作内容、情感的理解,侧重“阅读与鉴赏”中的整体感知、信息提取能力。【选项分析】A、首句“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变平沙”,译为“在疾风中,大片浩荡的绿芜还没有完全遍布平坦的沙滩。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湖面,水光闪烁。”因绿芜还未完全遍布平坦的沙滩,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正确。B、“约回残影射明霞”中“残影”是指夕阳下余辉照出的影子,“明霞”指明媚的晚霞,“射”是反射,暗指晚霞在湖面反射出余辉,因此照应了标题中“晚至湖上”。正确。C、“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中“水光遥泛”写出了水面波光粼粼,“烟柳”可见垂柳朦朦胧胧。正确。D、“掩饰”错。也许是希望重新拾起过去的美好,也许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还也许是诗人喜爱春天、热爱生活的表现。错误。【失分点预判】易把A选项中的“春风”与原文中的“疾风”做比较,导致误选。误将B项中“明霞”理解为早上的霞光。【可关联课标理念】本题设计依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的学习要求。关联“学业质量水平2”中“喜欢欣赏文学作品,能整体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能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自己的评价。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有追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意愿”的标准。关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的要求,考查考生对诗歌的主要思想及思想传达方式的理解与把握。【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本题可与2023年新高考Ⅱ卷林逋的《湖上晚归》对照。【可关联教材内容】《登高》《锦瑟》《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建议】古代诗歌的客观题说到底其实就是诗歌基本内容的理解题,与一般翻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往往还要加上对诗人心意的理解。回归真题,认真从真题中总结出合理的方法,是突破这道难题的主要建议。16.解析:①春色如旧,鬓已成霜,惆怅年华易老。②江海流离,居无定所,慨叹人生飘零。【评分标准】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要求学生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解析】本词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诗歌内容来看,词的上片描绘了湖边的景象,疾风吹拂的绿芜和水面上泛起的光芒。通过表现自然景色的静谧和美丽,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对大自然的赞美。词的下片,“霜鬓”可关联教材《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芳华”可关联教材《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可知作者已满头白发,而美好的春光依旧,表达了作者惆怅年华易老,慨叹时光流逝。“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将人生比喻为一场在江海中的梦,作者感叹自己不知道何处才是真正的家园,因此表现出作者漂泊无依的感伤之情,慨叹人生飘零。可关联苏轼《临江仙·驰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二句。【失分点预判】学生被词下片抒发的对时光流逝和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迷惑,根据“疾风”“未遍”“残影”“烟柳”和“欹斜”等,单以为词上片是抒发伤春之情。【可关联课标理念】“学科素养指标体系”要求考生“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对获得的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整合,形成与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对应的产生式系统,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0年全国Ⅰ卷中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第15题“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关联教材内容】“霜鬓”可关联教材《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芳华”可关联教材《锦瑟》“一弦一柱思华年”;“烟柳”可关联《望海潮(东南形胜)》“烟柳画桥”。【教学建议】1.重视对教材的梳理,学生学透、学精教材中的诗歌,对写景、抒情、说理、手法、技巧、语言方面具有典范作用的篇句,要烂熟于心。2.必备知识要扎实。古诗的一般体例、基本特征,常见各类题材的特点等,均要掌握。3.备考训练要全面。精选各类题材内容的诗词曲,精选设问角度常规、新颖的主观题进行训练。(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解析:(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评分标准】共6分,每答对一空给1分;添写、缺写、错写,均不给分。【命题思路】根据新高考背诵60篇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与教学导向而命制。【解析】(1)题干明确指向张若虚《春江花月驰》,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遐思冥想后追问的两个问题,由语境和两个问号,可以明确写出答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2)题干明确指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驳斥司马光“生事”的指责,认为自己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原文“不为生事”对应题干“不能算是制造事端”。(3)本题为生活情境与学科认知情境相结合的默写题,主要信息是“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遏制骄奢淫逸风气的道理”,因此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符合题干要求。除此之外,刘禹锡《台城》中“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李商隐《咏史二首·其二》首联“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颔联“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均符合题干要求。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给分。【失分点预判】学生会因不会背、会背不能理解、会背不会写等原因丢分。【可关联课标理念】本题着眼于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是好语感。【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7题(1)关联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7题(3)关联张若虚《春江花月驰》【教学建议】新高考必背60篇比过去的64篇内容更多,难度更大,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在高三阶段,背诵是基础。背得之后,要通过日常的课后作业等形式不断巩固。同时,为了加深对背诵篇目的理解,教师在讲写作、文言文等内容时,可以优先考虑将60篇内容作为基础资料。从第三小题可见,默写答案不再局限于课内教材,符合题干情境要求的课外诗句也可以,更加注重了学生课外的积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18解析:争奇斗艳含苞待放翩翩起舞【评分标准】一空一分;有错别字则该成语不得分;要能紧扣语段上下文文意,符合语境,与参考答案相近的成语都可给分。【命题思路】材料改编自大赏艺术的《藏在古画中的盛夏》这一艺术品欣赏文章,本题采用随文设题的形式,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侧重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析】A.根据前文“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及后文的“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可知,此处是强调各种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争相吸引人们的目光,故可填“争奇斗艳”。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B.根据前文“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可知,此处描绘的是花朵不同时期的开放状态,顺序是盛开、初绽、未绽。“怒放”形容花儿开得繁盛,“初绽”形容花儿刚刚绽开花骨朵,此处应强调的是花朵将要开放,故可填“含苞待放”。含苞待放:指花朵将开未开的时候。C.根据前文“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及后文“一只落于花上”可知,在空中的这只应是需要描述其飞舞的情形,故可填“翩翩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失分点预判】失分主要集中在A处成语的填写上,学生在填写成语的过程中,因看到A处填写成语后面是一个句号,不太会关注下文“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等提示信息,光看前文“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学生可能会填写“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仪态万千”等成语。【可关联课标理念】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语言学习应“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突显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这使高中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评价都有了明确而较为具体的目标。由是可见,成语辨析题实则应考查运用语言知识、使用言语经验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词语的使用是全国卷的必考内容。近几年来,全国卷对于词语的考查方式处于不断变化之中。2021年以前,成语部分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近义成语辨析;2022年开始,成语采取了主观填空题的形式,如2022年新课标1卷,2022年全国甲卷等都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难度加大。【教学建议】《第一,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成语积累(可以分好类,易望文生义的成语和其他易错用的成语标红);第二,要教会学生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段主要意思,要树立语境意识;第三,要培养学生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整体意识,注意语义的转折或对比,增强完整意识;第四,要培养学生学会提炼或概括成语,注意前后照应填成语,培养关联意识;第五,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特点概括成语的能力。19.C【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主要是对“给”字本义的理解和对把“给”放到情境中去理解分析。【解析】文中的“给”是介词,为。A.助词,直接用在表示被动、处置等意思的句子的谓语动词前面,以加强语气。B.介词,用于祈使句,加强祈使语气。C.介词,为。D.介词,表示某种遭遇;被。【失分点预判】本题从语感的角度来看,难度并不大。从语法的角度来看,A、D带有被动意,所以不易错;B选项有可能会误解,从结构上看起来类似,造成误判,被学生选择。【可关联课标理念】(1)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2)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17题: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新高考II卷20题: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21题: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是……【教学建议】1掌握多义词的含义,能结合语境巧妙分析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2掌握词性,从语境的结构中分析词语的词性,一般词性不同,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3比较语境,分析结构。确定成分,明确用法和意义。4比较语境,确定语义的范围和对象,弄清特指和泛指。20.A【命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包括学生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解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美景。与①处“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衔接紧密。②③④是就《荷花鸳鸯图轴》展开,分别说的是画中荷花荷叶的形态、画面的生机与意趣及画家的修养。据此分析可知填入①处最为恰当。【失分点预判】对诗句鉴赏不准确,对原文前后关联的语境把握不准,容易选成B。【可关联课标理念】根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学生领会语言和思维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语句复位近五年高考真题:2019年全国Ⅰ卷18题、全国Ⅱ17题、全国Ⅲ卷18题;2020年新高考Ⅱ19题、全国Ⅱ18题、全国Ⅲ卷17题、天津卷22题;2021年新高考Ⅰ卷21题、新高考Ⅱ卷19题、全国乙卷18题、全国甲卷18题;2022年天津卷2题。【可关联教材内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自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二首》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教学建议】一、二轮复习中:掌握语句衔接的基本要求和步骤方法,做到选句连贯。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选取能够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练习题,通过做题、诵读、教师泛读等形式,培养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21.示例:①也有许多生物生活着《《《②这些需求无法满足《《《③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命题思路】材料选自“科普中国网”,文章标题为《生命如何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生存?》,是一篇地道的科普类文章,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预先选好一个结构严谨、行文清楚的语段,然后挖去几句不连续的话,再让学生补充完整。有字数及句式限制。补写后的句子与文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明,语句通顺。本题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逻辑推理的考查。【评分标准】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语境假设“最奇怪、最恶劣、似乎最不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中”,依据前文“几乎所有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点——有生命”可知,这样的地方仍然会有生命存在;句式上应用“也”与前面的“即使”搭配,可填:也有许多生物生活着。②前面句子中心意思是“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有一些基本需求需要满足”,此处为假设某种情况,根据后文的结果“生物体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生长或产生维持生存的能量”可推知是假设生物体的需求无法满足,可填:这些需求无法满足。③此处是生物“为了更有利于生长”会怎么做;分析结构可知,此句与下段联系紧密,根据下段企鹅的例子可知,它们为了适应寒冷而进化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策略,由此可填:发展出神奇的适应能力。【失分点预判】本次的补写题与近年高考真题的补写题比较起来关键词相对没有那么突出,考生的答案可能会多种多样。【可关联课标理念】补写题表面上是考补写句子,实质是考查逻辑思维能力。【教学建议】第一明了所选文段属于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第二明了语段结构属于总分关系、承接关系还是并列关系等。第三明了语段内部的七种逻辑关系:因果、递进、转折、对比、解说、假设、承接。做题步骤:①精细阅读。首先看语段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然后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②逻辑推导。根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由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做到形式上接得上。③回读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做题方法总结:把握文段内容--分清文段层次--理清句间关系--关注句式特点--选用恰当词语--把补写好的句子放到原文默读一遍,查验字数。22.《《【参考答案】①企鹅的身体天然能保温,②是因为具有静脉缠绕在动脉上、③潜入水中时心率会降低、④羽毛重叠等特征。【评分标准】简述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四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命题思路】本题材料从本篇文章提炼而来,目的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中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的综合运用能力。从2021年开始,高考卷中开始出现这类把压缩语段和变换句式结合起来考查的新题型,本次命题回扣了高考题,继续题注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解析】首先阅读文段,划分结构层次,提取关键信息。本段是总分的结构,第一句为第三段的总领句,即整个文段内容围绕“企鹅具有神奇的保温功能”一句展开,紧接着是从三个方面阐述企鹅为什么能保温,第一是因为企鹅的静脉缠绕在动脉上,第二是因为企鹅潜入水中时心率会降低,第三是企鹅是羽毛重叠。提取信息结束以后再按照要求把因果关联词嵌入其中。【失分点预判】段落内部层次划分不清晰,要点简述不完备,没有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超出字数等。【可关联高考真题举例】(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四、作文(60分)23.【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学校校刊准备开设“文化遗产”主题专栏并向同学们征稿,具体方向包括以下三种。1.向读者介绍一项文化遗产。注意避免过于形式化的说明文风格,应注重其人文内涵;不必面面俱到,力求重点突出。2.陈述某一项文化遗产的历史、现状,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对它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讲述你与某种文化遗产的故事,来展示这项文化遗产的魅力。请选定一个方向完成文章写作。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目分析】在谈具体的作文审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审视一下这道作文题与“三新”的关系。【课程标准】“文化遗产”的主题首先关联的就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课程标准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通过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并不是空话,而是渐渐落实在了各种重要的命题(包括高考)中。我们不要错误地认为“文化传承与理解”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课标中已经明确指出“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重要内容。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的主题写作就明确使用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材料。就本题而言,文化遗产紧密关联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而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道作文题,它完全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的。【高考真题】我们过去反复强调训练高考作文真题的必要性,这道题再次给了我们重要的提醒。先看题例:(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本次的贵州联考作文题目,其中提及了“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多个角度,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提及的是“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多个角度,客观上说,两道题目的内容还存在一些交叉之处。2020年使用新高考全国Ⅱ卷的省份并不多,这道作文题过去引起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但这次的联考题目给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必须再度重视偏实用类文体的写作训练。有些一轮复习资料(如《核按钮》)将书信、演讲稿、发言稿、主持词、观后感或读后感、倡议书、辩论稿等统称为“应用文”,这是一种笼统的分类,在一线教学时可以提醒学生关注这些文体的特别格式。此前的高考题目也考过一些,如:【教材视角】本次的联考作文题目,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这一单元包含如下文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说“木叶”/林庚这一单元的写作指导内容为“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是学生初中学生事物类说明文的升级。本次联考作文给出的三个任务,第一、二个就包含了比较多的事理说明文的指向,第三个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记叙文很容易写平。教材的写作知识提供了几点参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类文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不明原因肺炎监测》课件
- 《电视监控系统讲》课件
- 2《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赏意象得其机觅诗句初显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 安慰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给幼小衔接老师培训
- 《基本概论》课件
- 临终关怀知识培训
- 年产xx包覆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说明)
- 年产xxx涂棉纱项目投资分析报告
- 一轮复习课件 5.1 内力作用与地貌
- 温度变送器SBWRZ系列使用说明书
- (完整版)RNA的生物合成(转录)考试题目及答案
- 法院传票模板
- 《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
- 北京一号是怎样构造和设计的
- 涉密人员保密考核表
- 心理安全网格化监管实施方案
- 汉书_司马迁传全文
- 电子商务基础一体化工作页
-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 空劲气功初级功法[整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