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_第1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_第2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_第3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_第4页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人文地理环境知识梳理与案例分析

一*、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

一、识记内容要点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和分布

名称分布

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II本等

南亚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

西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

北美东部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黑河一腾冲一线(胡焕庸线)该线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黑河在黑龙江省,

腾冲在云南省)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3)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二、理解部分要点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增长的量化公式:

叫美亡

人口自瓶而AHAHxlOOOK.

起人人口-迂出人口

人KI糊张的xlOOOX.

SAff

自口

人口增长举xlOOOXc

SAO

世界人口的增长,从原始社会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①公元前8000年至1770年工业革命前为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②1770年至1950年为第二个时期,世界人口达到25.2亿;

③1950年以后为第三个时期,到2005年世界人口增加到64.7亿。

从图中发现产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慢、数量少,产业革命后人口快速增长,显著的对比反

映了产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力,使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

“1950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

有重要意义。

注:不同国家的人口规模不同,人口规模增长示意曲线表示的是

人口规模增长的相对程度,并不不代表人口的绝对数量•

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划分

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状况特征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

工业化之前人口低增长阶段

维持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

工业化初期人口高增长阶段

上升,人u规模迅速扩大。

出生率快速下降,而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

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

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人

后工业化时期人口低增长阶段口甚至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人口规模趋于稳定或

略有缩小。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

主要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人口政策和

措施

发1.老龄化(瑞典老年1.劳动力不足,影响1.人民的生活水1鼓.励生育

达人口比重超过少年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平和医疗卫生2.接纳外来

国儿童,成为世界上展水平较高,人均移民

家第一个老人多与儿2.青壮年负担过重寿命长,老年人3.延迟退

和童的国家)3.社会赡养费用上口比重上升休

地2.人口负增长,总人升,财政压力增大2.健全的社会保

区口数持续减少(德4.改变社会的储蓄和障制度,生育观

国20世界70年代投资行为,造成社念改变,出生率

开始进入人口持续会需求不旺低,青少年人口

负增长状态)5.人口负增长比重下降

6.总人口持续减少

发1.少年儿童人口比重1.造成巨大的人口增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实行或赞同

展大(肯尼亚的少年长惯性,生育高峰完善,生育观念传计划生育,降

中儿童人口占总人口迭起统低过高的人

国的一半以上;孟加2.给教育、就业、住口自然增长

家拉国老年人口仅占房等社会问题的解速度,控制人

和0.9%)决带来巨大压力口数量

地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3.对资源环境造成超

区载、破坏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迁移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影响因素

劳务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展水平的差距

难民迁移由于战争或自然灾害等迫使人口向安全地战争和自然灾害

域转移

智力迁移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迁移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和

欠发达地区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地区的迁移生活水平的差异

资源开发和大型人口向资源开发地迁移资源开发

工程建设迁移大型工程建设使人口向工程以外地区迁移大型水库建设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

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集中于气候比较适宜的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山区人口分布稀少

从水资源条件看:沿河、沿海地区往往人口稠密,干旱缺水地区往往人口稀少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交通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往

往较大;开发历史较早的地区人口较多。

表1、世界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

分布地区自然条件

稀疏区苔原、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

热带雨林带赤道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多雨

沙漠带干旱地区,干燥缺水

高原、山区高山地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

表2: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地区地域范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平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域,

和日本等原、丘陵地形历史悠久,世界主要工业

地带

南亚印度、孟加拉国、斯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平原与低传统水田农业生产地域,

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平高原地形区,水热条件优越历史悠久

西欧英国、法国、德国、温带气候,平原广阔工商业与交通发达地区,

荷兰、比利时等国家世界两大工业区汇集于此

北美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温带气候,平原丘陵地形世界生产力水平最高地

东部东南部区,开发历史较短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所划分的两个区域的人口分布特征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

中国人口密度

1:50000000

自然条件:以山地为主,西

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

土地可垦殖率低,且深居内

自然条件:地形上东部以平原

陆。

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气候

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晚,

为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

工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

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

产。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农

■400600人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Z?100400A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高。

50-100人

£河唐洋人口

中到1期铁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简称为“人口容量”。人口容量是指•个地区在•定时期内能够容

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不仅强调人口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到人口的精神需

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环境承载能力是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环境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所

估算的最大抚养人U数量。因此,环境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能力。

三、识记和理解内容测试

I.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是①,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分布

在;④,分布

在»

2.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该分界线东南部和西

北部两侧人口分布情况是。原因是

3.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是(1);(2)

;(3);(4)。

我国的人口政策是:。

4.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区别是:。

5.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是:

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特征

工业化之前

工业化初期

工业化中后期

后工业化时期

6.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人口政策: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发达中国家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7.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

8.比较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地区地域范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东亚

南亚

西欧

北美

东部

9.简述世界人口稀疏区的形成原因

分布地区形成原因

西伯利亚地区

亚马孙雨林地区

撒哈拉沙漠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

10.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应用案例分析

(-)针对简单应用1的案例(两个):

案例一、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性

1、案例描述:世界人口分布具有•定的趋向性。

亚洲欧洲北美郡京美洲大洋都

女距岩岸21»F米范房内陆雄面根占洲总12根的比例

S5距后岸200千米范恒内人口占洲总An拈比例

同三,世界大洲宛海岸200干米范国内

吐地面帙、人口占涮总B粗总人口的比例

2、提出问题:

(1)分析图一,世界人口分布与地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分析图二,世界人口分布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分析图三,世界人口分布与距海洋远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趋向性?

3、分析解答;

(I)世界上56.5%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海拔越高,人口分布越少,

海拔1000米以上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7.9%,因为,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有利于发展经济,能够容纳较多人口的生存。而海拔高,地形复杂的地区不利于经济发展。

(2)世界上79.4%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北纬60。之间,这里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和

半湿润地区,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由于气候炎热,分布着大面积

的热带雨林,人口分布较少。在高纬度的两极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3)世界各大洲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大洋洲儿乎全部人口集中

在沿海地区,这是因为沿海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趋向平原、趋向温带、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地区、趋向

沿海地区的特征。

案例二、世界人口的分布(可对照教材第16页图5.18世界人口分布(2003年))

1、案例描述: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人口分布图

2、提出问题:

(1)图中数字代码所示地区,哪些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2)图中数字代码所示地区,哪些是世界人口稀疏区?

(3)⑤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⑧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

(4)⑥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与它成因相同的人口稀疏区是?

(5)⑦所示地区人口稀疏的原因是什么?与它成因相同的人口稀疏区还有哪个大洲的北

部?

3、分析解答;

(1)图中数字代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区是世界人口稠密区:④东亚(我国东部、朝鲜

半岛和日本等);③南亚(包括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东部);②西欧(英国、

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①北美东部(包括美国东半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看,气候适宜(温带、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地形平坦、

水资源丰富;从社会经济条件上看,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同时东亚和南

亚文明发源早、西欧和北美东部工业化早。

(2)(3)(4)(5)解答:图中数字代码⑤、⑥、⑦、⑧、⑨所示地区是世界人口稀疏区。

世界人口稀疏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⑥、澳大利亚中西部⑥

(2)气候过于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⑤

(3)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南极洲无定居人口)

(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⑧。

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少。

(-)针对简单应用2和综合应用1的案例(三个):

案例三、肯尼亚、美国、德国三国人口问题分析

1、案例描述:世界各国人口结构不同、人口问题各异,相应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

肯尼亚国

4—

80+二80♦

75•不475•力

70-744二70-74

65-69465-69

60-64「60-64

55-59B55-59

50-51,50-51

45-4945-49

40-44三40-44

35-3935-39

30-3430-34

25-29二25-29

20-2420-24

15U91519

10-14110-14

5-95-9

0-40-4

22

108642024681066

增长型静止型缩减型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人口金字塔?如何阅读金字塔图?

(2)比较肯尼亚和德国0~14岁少年儿童在该国所占比重有什么不同?

(3)比较肯尼亚和德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在该国所占比重有什么不同?

(4)肯尼亚人口结构对该国的经济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对该国的人口结构状况提出

相应的人口措施。

(5)德国人口结构对该国的经济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对该国的人口结构状况提出相

应的人口措施。

(6)美国与德国相比,人口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分析解答:

(1)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可以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

性别构成的图形。图形的纵坐标表示各统计年龄组,横坐标则以纵轴为界,分左右两

部分,分别表示各年龄组的男、女人口数量或各年龄组的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

比。

(2)肯尼亚0~14岁少年儿童的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45%左右,德国0~14岁少年儿

童的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13%左右,肯尼亚少年儿童比重远远大于德国。

(3)肯尼亚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约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德国65岁以上的

老龄人口比重约占全国人U的13%左右,肯尼亚少年儿童比重远远大于德国。

(4)肯尼亚属于发展中国家,肯尼亚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这样

的人口构成使得人口增长过快,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

导致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措施:积极实行控

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5)德国属于发达国家,德国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龄人口比重大,进入严重老

龄化社会阶段(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等于或大于7%时,进入老龄化阶段,

等于或大于10%,则属于人口严重老龄化)。该人口构成直接的影响是劳动力短缺,

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同时还会改变社会的储蓄和投

资行为,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措施:接纳外来移民,鼓励生育和推迟

退休等政策。

(6)美国属于静止型人口金字塔,与德国的缩减型相比,相同的是:塔顶老年人口

都在逐步缩减,老年人口的比重较大,处于老龄化社会。不同的是:静止型65岁以

下各年龄段的人口数值基本相近,人口规模趋于稳定。缩减型的人口金字塔底座收缩,

显示出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的特点。

案例四、我国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

1、案例描述:材料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

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

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

长3.2%。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8.70%;

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69%)。

五、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

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

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

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材料二:

(1)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可以归纳出目前我国面临的人

口问题主要有哪些?

(2)从1965年我国人口金字塔看,这时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有什么特征?这一人

口特征导致的人口问题是什么?我国采取了怎样的人口政策?

(3)与1965年相比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有什么变化?

3、分析解答;

(1)目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人

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4)人口流动

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1965年这时期我国人口构成中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导致人口增长迅

速,1970年后我国开始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

策。

(3)与1965年相比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底部呈现收缩,少年儿童占全国人口的

比重减少,但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案例五、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政策

1、案例描述:各国有不同的人口问题,同一国家内不同的地区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人口问题,

采取的政策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全国

上海

1990年2000年

公国和上海

全国和上海人口增长幅度对比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对比

(资料来源:我国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材料:2006年3月16日,上海市统计局公布了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截

止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177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本

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万人。本市户籍人口的出生率为6.08%。,死亡率

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6%。,连续第13年保持负增长。

2、提出问题:

(1)根据图示和文字材料,分析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上,上海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什么?由此给上海带

来的社会问题是什么?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3、分析解答:

(1)文字材料显示上海的自然增长率已有13年为负数,因此,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

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入沪。这给上海带来的有

利影响是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的方面是加剧了城市交通拥

挤、住房紧张的状况,增大了就业压力,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

(2)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1990年就已达到9.4%,超过7%的

老龄化指标,2000年更是达到11.5%,超过了10%而面临严重老龄化的问题。这给上海带

来了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负担重、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等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

问题,上海政府应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建立健全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弘扬尊敬老

人的社会风尚,建立各种助老机构,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同时,由于老龄化是人

类寿命延长和出生率下降双重作用造成的,上海可以通过适当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出生

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口负增长,使老龄化进程放缓。

(三)针对综合应用2的案例:中国东南、西北人口容量差异

案例六、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1、案例描述:

黑河——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形象反映了我国“东多西

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2.9%,人口却占

总人口的95%;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人57.1%,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5%。

2、提出问题:有人提出将中国人口从东南大量迁入西部,以缓解东南人口过度拥挤的状况,

并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人口容量的角度来分析,你认为这个提议可行吗?为什么?

3、分析解答

这个提议不可行,因为中国东南、西北两个地域人口容量有很大差异,东南人口容量大,

西北人口容量小。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影

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人均消费水平。

其中前三项因素都与人口容量成正相关。

(1)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

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从自然资源与环境来看,东南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耕地面积大、水热充足、土地生产潜力大,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远高于西北部。

(2)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

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

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

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我国东南

部开发历史早,文化教育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创造

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也使它扩大了人口容量。

(3)一个地区越开放,对外交往贸易越繁荣,就越能获得外来资源的补充,从而扩展人口

容量。8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了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使这里成为改

革开放最先获益的地区,大量外来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人口容量。

尽管从人均资源消费水平来看,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但因为上述三项因素影响明显,总

的来说,我国东南部环境人口容量还是远高于西北部,如果盲目地将人口迁入西北地区,一

旦超过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不仅不能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反而可能导致西北地区本就

脆弱的生态系统被进一步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二、城市与城市化

一、识记内容要点

♦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2、影响因素:土地价格「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离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

J距离城市中心越近,交通越便捷,地价越高

土地价格是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

.

图表理解

(1)城市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结构

城市内部的土地主要分为商业、居住、工业和农业等四种利用类型,其分布有一定的规

律。由于城市土地距市中心越近,地价越高,不同类型用地效益不同,商业最需要集中的人

流,所以在市中心,其效益最高,可以承受较高的地价;而工业区需要建设大厂房,不能布

局在城市中心;居民要靠近商业区;农业用地获取的利润最低,只能在城市外围。因此,城

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取决于“地价”,而公共事业用地则是例外。

(2)大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①商业用地地价〉居住用地价格>工业用地地价〉农业用地地价

②中央商务区地价〉副中心的地价>区域商业中心的地价〉社区商业中心的地价

③相同等级的商业中心,距离城市中心近的地价高,地价曲线下降过程中的波峰不会超

过城市中心的地价。

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布图

♦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

世界六大城市群名称位置中心城市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纽约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沿岸芝加哥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东京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西欧英国伦敦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巴黎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上海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

郊区化:郊区化是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比较

郊区化逆城市化

迁移方向中心城区郊区城市乡村、小城镇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减少

乡村人口数量减少增加

成因中心城区环境恶化;(发达国家)居民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中心城区改造,用地置换城乡差距缩小;私家车普及及发达的交

通网络;信息化浪潮推动。

结论: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乡村化,他们都是城市化过

程中的一个阶段。

二、理解部分要点

♦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类

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

2、城市的基本特征:

(1)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2)产业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3)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现阶段城市化水平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早高慢

发展中国家晚低快

♦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产生原因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空气污染、垃圾污染、噪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

音污染增长,生活和工业废弃“绿色GDP”;积极发

物排放。展卫星城镇。

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严重;交通事故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频发;经济效率降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快捷大容量的轨道

交通

居住问题低收入家庭居住困难;外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多建房、建好房满足城

来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差。规模的扩大,在城市中市居民要求;推进房

生活的各种成本逐渐上改,建设廉租房、平价

升。房。

社会问题就业岗位不足;社会治安人口庞大,竞争激烈,提高就业、完善社会保

混乱;种族歧视社会不公,阶层隔阂。障、缩小贫富差距、建

设和谐社会。

三、识记与理解部分测试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

2.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

和。距离城市中心越近,

交通越便捷,越高。总体上,土地价格是由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递减O

3.世界六大城市群有①;②

③;④;

⑤;®。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为:O

5.比较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化逆城市化

迁移方向

城市人口数量

乡村人口数量

成因

6.城市的基本特征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7.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城市化起步现阶段城市化水平现阶段城市化速度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8.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产生原因治理措施

环境问题

交通问题

居住问题

社会问题

四、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对某一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评价

1.案例描述:下面是我国某海滨小城的城区布局图

2.提出问题:

(1)①〜⑦中哪个区域适宜发展成中心商业区,为什么?

(2)除中心商业区外,①〜⑦中哪个区域的房价最低和最高,为什么?

(3)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市政府计划将X区发展成新工业区。假若你是政府人员如何运用

区位原理说服厂家从工业区迁往X区?

(4)假若你是厂商,不想搬迁,你用什么理由向政府游说?

3。分析解答:

(1)①本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交通发达

(2)最高:⑤位于盛行风向上风区;临海;靠山;交通便利最低:⑦位于盛行风向

下风区;本区有火电厂

(3)X区地价较低,企业生产成本将下降;本区土地面积较大,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生产效益;本区环境较好,空气质量较高;本区有公路,交通较便利

(4)X区高商业中心较远;离铁路较远,原料、产品运输加大了生产成本;新区基础设施

不配套,员工生活不方

案例二:分析某地域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1.案例描述:

材料一:下图是“上海1911年“990年城市用地变化”图

199降用地

191薛用地194拜用地

材料二:由于大量人口迁入和外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上海人口总量不断扩大。

开埠时的上海人口不足10万;至1949年为520万人;200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

数为1888.46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371.04万人。

材料三:上海近年来中心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密度显著下降,边缘市区和郊区人口大量

导入。其表现:(1)中心市区人口绝对数大幅度减少,边缘市区和近郊区人口大量增加,

1990〜2000年中心市区约减少56万人,边缘市区人口增加了45.45万人,近郊区人口增加

了52.23万人。(2)中心市区人口密度在1990~2000年间由51400人/平方公里下降到42267

人/平方公里。边缘市区和近郊区人口密度同期从15338人/平方公里上升至17249人/平方

公里。(3)人口主要以同心圆的圈层式向近郊迁扩散。上海郊迁人口原因为被动和主动两

种。其原因是上海新的城镇体系确立将刺激人口向郊区迁移,上海工业布局的调整要求人口

向郊区迁移、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将推动人口向郊区迁移,住宅建设和布局将促进人口

向郊区迁移。对未来人口分布变动预测,预示人口郊迁扩散的强度将进一步加大。

2.提出问题:

(1)上海早期形成时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2)1990年与1911年相比,上海用地发生了什么变化?2008年与开埠时相比,上海人口

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什么过程?该过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上海目前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什么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请针对目前上海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3.分析解答:

(1)上海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水丰沛,水源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同时,临海的位置有利于海洋的运输,长江的河运使上海有广阔的腹地。长

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上海有较早的开埠历史,对上海城市的形成起

到促进作用。

(2)1990年与1911年相比,上海的城市范围不断扩大。2008年与开埠时相比,上海的城

市人口不断增长,这一变化体现了上海城市化的过程。这过程的•个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

的比重不断增加。

(3)材料三反映了上海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郊区化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主动

和被动两种,主动的是由于上海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交通、住房拥挤;中心城区环境变

差,部分居民出于对住房、环境等要求的提高,主动向郊区迁移。被动的主要上海工业布局

的调整和住宅布局的调整促使人口向郊区迁移。

(4)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扩大失业队伍等。解

决措施:建立卫星城,如上海的安亭汽车城、上海的松江等,开发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的

开发,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上海轨道交通的建设,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如上海绿

地的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等。

案例三: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从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

间形态

1.案例描述: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

田中心商务h

因丈化林件以

由重工业,

园林工业区

S3佳包

4:斯理公招

♦E机场

»澄徽加瓶光你

国怵am

*18

2.提出问题:

(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M、P、Q中哪一处适合建高级住宅区?

(4)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该如何建?

理由是什么?

(5)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3.分析解答:

(1)地形平坦,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集中式或团块式,该形态的形成与该地河流和地形有关,

该地地势平坦,城市沿河流两岸分布

(3)P地适宜建高级住宅区,因为该地临中心商务区和文教区,还临旅游观光区,风景

优美。

(4)甲应建石油化工城,因为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减少环

境污染,同时水陆交通便利。乙应建高新技术工业城,该地附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