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规范_第1页
拿来主义规范_第2页
拿来主义规范_第3页
拿来主义规范_第4页
拿来主义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拿来主义【课题】拿来主义【教学课时】4课时时间课时内容说明2014拿来主义简要说明课后练习和作业本讲解另加一课时【教材分析】针对本课时的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针对本课时的学习情况预测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和师生现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本文形象、含蓄、幽默、犀利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博大的心胸和远大的政治情怀。【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及策略】根据学情分析、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们该如何组织课堂,我们应该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与资源】教学环境该如何布置或选择?需要准备或收集哪些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序号课堂环节时间计划中的课堂内容方法及媒介1教学导入5’由于改革开放,国门敞开,大量国外的东西涌入我国。这涌入的有先进的科技,但同时也有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2时代背景本世纪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主张“全盘西化”,贩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观点,极力摧残民族文化。而在当时的左翼文化战线的内部,在“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一些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同志,又把“采用旧形式”视为“机会主义”、“类乎投降”,也不能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课堂练习自诩(xu):自我夸耀。诩,说大话,夸耀。残羹(geng)冷炙(zhi):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冠冕(mia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脑髓(shui):脑筋。孱头(can):懦弱无能的人。蹩(bie)进:躲躲闪闪在走进。3课文分析[引导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提问]下面有几种有关段落的划分法,你认为哪种最恰当?为什么?(1)、分为两部分:第一段(§1-4):破“送去主义”。第二段(§5-10):立“拿来主义”。(2)、分为三部分:第一段(§1-5):提出问题,主张“拿来主义”。第二段(§6-9):分析问题,阐明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三段(§10):解决问题,总结“拿来主义”。(3)、分为四部分:第一段(§1-2):开篇扣题(没有人说道“拿来”)第二段(§3-5):否定“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第三段(§6-9):正面分析“拿来主义”(破、立)第四段(§10):总结“拿来主义”的作法、结果、前提和意义。[引导归纳]这三种意见从思路上看都符合逻辑,都能理清文章的条理。因此,三种分法都有是可以的。但第一种意见强调了“破”,更体现了文章的针对性,且更简洁,所以一般都采用第一种分法。[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并巡回指导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教师讲评]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并归纳讲评1: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讲评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讲评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尼采:自诩是太阳中国: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发疯而死——结论:自诩地大物博;掘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讲评4:几个概念的区别。“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也可以理解为“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毒害中国人民。欺骗中国人民。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板书:危害:亡国、贻害子孙)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板书:毒害、欺骗、侵略、掠夺。)[提问]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讲评5:破字当头的好处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小结]本节课理出了文章的思路,对文章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五个问题,要求大家重点掌握其中的第五个问题。课文理解:[提问]1:8——9段论证“怎样‘拿来’”。其中,“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教师讲评]“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提问]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评]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提问]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的语言,该怎么表达?[教师讲评]有害无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提问]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教师讲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提问]5:模仿归纳1——7段论证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教师讲评]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逃避主义是孱头虚无主义是昏蛋投降主义更是废物二、论说特点:1、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说理清楚明白,生动、形象。2、先破后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鲜明对比的结构方式。3、 犀利的语言风格,高超的幽默与讽刺的艺术才能。[小结]引导学生小结本课内容,并说明重点【课后作业】抄写,练习册【教学反思】根据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教学行为反思。【相关附件】教具制作或收集方案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孱头错误的态度昏蛋废物拿来主义鱼翅鸦片正确的态度烟枪等姨太太拿来主义补充讲义一、修辞:反语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达禁止和压制时,以反话表达正面的意思。②面对荒谬不硬加驳斥,而是谬上加谬,使其荒唐之处极端放大而达到归谬目的。③正面语言难以表述强烈情绪时,以此语表达加强效果。④通过颠覆既定习惯,产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比如早上你迟到了,老师哼一声,冷冷的道:“某某同学,今天来得可真早啊!”这话可比直接批评你来晚了重得多,有嘲讽的意思,你可能当场就会脸红,甚至感到恼火。所以,使用反语可以让语言更有力量。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2、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3、“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夏衍《包身工》)“慈祥”和“难得的佳肴”是反语,讽刺老板的吝啬和对包身工们的苛刻。4、齐景公爱打猎,所以在后花园养了很多鸟,一天他发现几只珍贵的鸟不见了,要斩管看鸟的烛邹,国相宴子拦住说:“且慢,烛邹有三大罪状,请允许我当面斥责他,再斩,否则太便宜他了。”“你为国君看管鸟,却让鸟飞走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我们的国君是个仁慈的人,现在被迫叫他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如果这事传出去,诸候各国知道了,他们一定会批评我们的国君看重鸟而轻视人,这名声多难听,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在一旁听后,便不再要杀烛邹了。5、你长的不错---长成这个样子确实不是你的错!反语在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相当常见。杀伤力很强,很实用。比如某人做了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恶狠狠的说一句:“你可真是个大好人,谢谢了!”比如女朋友甩了男朋友,男孩子冷笑着说:“你果然爱我!”中国古代,皇帝永远是对的。不管皇帝做出多么荒唐的决定,大臣们都高呼:“圣上英明!”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反语。反语也可以把好的说成坏的,把美的说成丑的,即反话正说。这时候一般不是为了讽刺,而是取得幽默感,甚至是表达更深厚的感情。比如到好朋友家借东西,朋友说:“你有上我这儿扫荡来了。”送礼物给朋友,他说:“你小子,别想贿赂我……”属于前者再比如妈妈怜爱的说自己的儿子:“傻孩子……”恋人之间,女方娇滴滴的对男方说:“你真坏……”引号一、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有三种情形。①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②“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③“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说明:例①是说话人在前,话在后的情形,例②是说话人在中间,前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③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例句中的“说”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根据语意、语境,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