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1页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2页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3页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4页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学习目标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2、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3.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4.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课前学习

一、尝试学习:(看书P6T0完成)

1.观察图1-1-2,你知道图中所列举的物理现象吗?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物理

现象。

2.一切巧妙的现象,都是有原因的,科学探究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及其,是科学发现的重

要环节。

3.观察图1-1-3,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其中测长度的仪器有.;测

质量的仪器有;测时间的仪器有;

测温度的仪器是;电的测量仪器有和;力的测量仪器有;

体积的测量仪器有。

4.根据图1-1-3可知,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

课堂学习

一、参观实验室

1.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

观察图l-l-2:a图研究的是现象,b图研究的是现象,c图研究的是一

现象,d图研究的是现象。物理是研究、物质和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和为基

础的自然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

2.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

议一议:请同学们观察图1-1-3,讨论以下问题:

①停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方法是什么?

②温度计利用了液体的性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③仔细观察量筒上的刻度,它采用的单位是什么?;在量筒里装入适量的水,

观察它的液面有什么特点?这提醒我们在使用量筒时,应该怎样读数?

④你对其他几种测量仪器有所了解吗?请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认识.

[及时练习1]

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量筒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B.体积的测量用托盘天平

C.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质量D.时间的测量用秒表

2.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测量工具的是()

A.温度计B.米尺C.剪刀D.天平

二、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1.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参见尝试学习4)

2.议一议:

①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

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就“一

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结论B.评估C.猜想与假设D.进行实验

②王刚同学根据石头在水中下沉的现象想到: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并设计和

进行了实验。上述过程中“石头在水中可能不受浮力作用”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B.猜想与假设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D.分析与论证

概括与小结:想一想,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中,我们分别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及时练习2]

伽利略,1564年2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城里。17岁进入比萨大学学医,

但由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使他带着极大的兴趣学习数学,后来,由于家境原因而被迫退学,

但他却在25岁时被聘为该校的数学教授。当时:人们认为所有的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

永逸地解决了,而伽利略却注重以实验的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

传说在1591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一个的重量是另一个

的10倍),登上比萨斜塔的塔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塔下站满了观看的人们。在同一时刻,

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两个球在同

一瞬间砸向地面0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

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挑战。

请根据上面的故事,填写出探究环节的名称: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而伽利略认为轻

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

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轻重无关;()

伽利略找来两个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行实验,要求两个铁球同时离手下落(两个球一

个重,一个轻);()

结果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人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方法是合理的,只是作一次实验没有很好的说服力;()

后来波义尔用真空管证明了铅弹与羽毛下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

()

三、建立你的家庭实验室

1.①关于家庭实验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建立家庭实验室后,我们在家里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进行实验探究了

B.生活中的易拉罐、气球等都可以成为家庭实验中的材料

C.家庭实验室可以配置简单的测量器材和装置

D.家庭实验室必须配置专业的实验仪器和装置,不然无法完成实验探究

②这个学期起开设了物理课程,小刚很喜欢,下列说法和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因为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

C.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D.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及时练习3]

1.一天,小明的妈妈为小明煮了鸡蛋,小明一边吃一边玩,他让鸡蛋在桌面上转动。这

时他突然想:生鸡蛋和熟鸡蛋转动得一样快吗?他猜想:应该是熟鸡蛋转动得快些。为了证

实自己的想法,他找来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用同样大小的力让两个鸡蛋在桌子上转动,

他发现熟鸡蛋转动得快,生鸡蛋转动得慢,而且很快停下来。这证实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分析以上材料,小明在实验中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哪些环节?

2.自己设计一个探究方案

有一天,小宇手中拿着一张纸条,问同学们:“谁能将它搁在两块木块之间?”小丽过

来试了一下,结果纸条弯曲后滑到下面,如图⑴所示,小宇说:“看我的吧”,说着将纸条折

成如图⑵所示的形状,放在两个木块之间,并且还在上面放了一个茶杯。相信你对这个实验

会感到惊奇,好!请你根据这一情景提出自己的一个研究课题,设计好如下研究方案,并回

答有关的问题。

⑴(2)

研究课题:。

猜想或假设:。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①器材和装置:.

②步骤:。

③实验用记录表格:

分析与论证:如果猜想正确,则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会看到:

评估:

你还能提出的可研究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整理:

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2.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的来源。

2.知道长度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单位。

3.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5.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

二、尝试学习(看书P11T2完成)

1.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自学并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4X10'um;7.84X10"m=km25nm=m

15km=cm3_6m=nm3X105km=mm

课堂学习:

一、自学Pll

测量:将待测量与一个基准量进行—。这个公认的基准量就叫。实验是科学探究

的重要形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为了方便国际间的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简

称制o

二、长度的单位: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符号。

2.长度的辅助单位:/

议一议:你知道1m有多长吗?1dm和1cm呢?

[及时练习1]

在下列数据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某同学的身高是1.67: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一支铅笔的长度是18;一元硬币的厚度约为2。

3.长度单位换算

大单位一小单位,乘以进率

分析:单位换算法则:数不变,化单位一

小单位一大单位,乘以进率的倒数

例题:单位换算:

36km=cmo

数单位

546mm二m©

数单位

[及时练习2]

1.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78cm=78cmX10mm=780mmB.78cm=78cmX10=78mm

C.78cm=78X10=780mmD.78cm=78X10mm=780mm

2.换算下列长度单位:

一张纸的厚度为7.5X105m=Pm

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4.43m=km

三、长度的测量一最基本测量

1.观察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观察刻度尺。

3.概括和小结: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及时练习3]

1.

.指出下面左图中测量长方体长度的二种使用方法中的错误。

(a);(b);

~――1______

OiCTP3

(»)<B>

四、误差:

1.阅读教材P”回答,与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注意:

①误差与错误不同,误差不是错误,错误应该避免。②误差总是存在,不可避免。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

探究活动2:测量物理书的长度。

实验次序物理书的长度/cm平均值/cm

1

2

3

当堂检测:

1.一位同学测量了一些物体的长度,忘记了写单位,你帮他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为L64;课桌宽46—;物理课本的长为250,一枚硬币的厚度

为2____.小红的鞋长为24________金星到南麻的距离为40_____,刘翔在奥运会上跑的距

离为110_。

2.无线电波在1s内通过的距离为:3X10"km=cm=mm。

3.用测量工具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误差不能,

只能尽量_______。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

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______的。

4.同一长度的四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7.2mm,25.3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

误的,它是,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应记作。

5.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得一块玻璃的长度是320.6mm,如果换用分度值为1cm

的刻度尺测量同一玻璃的长,测量结果应该是()

A.320.6cmB.32.06cmC.32cmD.32.1cm

6.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A.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小结整理:

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3.活动:降落伞比赛

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2.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3.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

适当的仪器。

课前学习

一、复习回顾:

L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一,测量时间的仪器有

2.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

二、尝试学习(看书P16T8完成)

自学书上的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怎样制作降落伞?你打算用什么材料?

2.在本次活动中,对降落伞的质量有要求吗?用什么仪器来测质量?

3.本次比赛对降落伞释放的高度有要求吗?要用到什么仪器来测量?

4.本次活动中,怎样才算取得了胜利?需要测量什么?

课堂学习

一、降落伞的制作经验交流

二、研究方法指导

1.提出问题:你认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

①讨论:影响降落伞在空中滞留时间长短的因素可能有好几个,那我们该怎样研究呢?

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法。

②在本实验中需要测出的物理量有哪些?,分别要用到什

么测量仪器?。

③怎样测出不规则的降落伞的面积?

三、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请同学们把实验数据填入下面表格中

实验次降落伞降落伞降落伞降落伞降落伞降落伞

数绳长的形状的面积的高度的总质量在空中滞留

的时间

1

2

3

4

5

6

四、分析论证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你认为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及时练习]

1明同学要测出自己鞋底的面积,他的一只平底鞋放在方格纸上描绘出的形状如图所示,

已知每个方格都是边长为2cm的正方形,数一下鞋底覆盖的方格数(凡不满一格的都计为半

格),可算出这只鞋底的面积约为cm2«

2.下面是某小组同学进行降落伞比赛所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帮他们完成实验后的分析

与论证。

降落伞在空

实验次数降落伞绳长降落伞的形降落伞的面降落伞的高降落伞的总中滞留的时

状积度质量间

11m圆形0.5mz3m20g3.67s

21m圆形1m23m20g5.82s

3lm圆形1m23m30g4.91s

4lm正方形1m~3m20g5.82s

51.5m正方形1m23m20g5.82s

61.5m正方形1m26m20g9.24s

根据上表数据分析:

①比较1、2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

一有关,降落伞越大,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

②比较2、3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

—有关,降落伞越大,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短。

③比较2、4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

一无关。

比较4、5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

无关。

④比较5、6两组数据可知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与降落伞

有关,降落伞越大,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越长。

⑤设计实验时,常用的方法是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

变,这种方法叫.这里说的就是那些影响问题的因素。

当堂检测

1.伟伟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

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

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的条件。

制因素

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mm?

A钢200.3

B钢200.7

C尼龙丝300.5

D钢400.5

E尼龙丝400.5

(1)如果伟伟想探究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的琴

弦。(填字母代号)

②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找出与另外一些因素

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法。如果选用A、B编号的两种琴弦做实验,则控制的变量是琴弦的和,

目的是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的关系。

③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进行实验②设计实验③分析归纳④猜想与假设⑤

提出问题⑥得出结论,你认为伟伟要完成本探究实验的全过程,所采取的步骤的合理顺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整理:

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认识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了解物质世界常见

的机械运动形式。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运动

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是客观存

在的,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

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学生对于运动的知识应该还是很熟悉,但是,

如何用科学的语言、物理的语言去描述运动,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学生容易凭

感觉、凭想象去描述运动,结果就是似是而非。

三、重难点

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分子运动的理解以及物质的组成。

3、对物质三态的理解。

难点:

1、对机械运动的理解

2、物质组成以及物质的微观运动。

四、教具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讲认识运动,有没有人能举出你身边运动的例子?

2、新课教学

我们把生活中的运动分为两类:宏观运动与微观运动。下面我们来看下宏观运

动。

(1)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日落日出、月盈月亏、星移斗转,以及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比如行驶的

汽车,航行的轮船,这些物体都在运动。除此之外,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看起来不

动的物体,如讲台、黑板、楼房、我站在这里,你们说这些有没有运动?实际上

都是运动的,都随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其实就连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也是在不断

的运动的。这就说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是绝对的,

而静止是相对的。

总结一下,就是‘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板书]: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3、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我们上面讲了那么多的运动,请你将以上的运动分一下类,每一类有什么共

同点?

其中一类的共同点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之间或

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板书]: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举机械运动的例子。

分析‘万里雪飘,树枝摇摆,灯光闪烁、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是否为机械运动。

我们把机械运动又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微观世界的运动

另一类的共同点是用肉眼看不到,属于微观粒子的运动。

比如说我们生活中,花的香味,或者是谁身上喷了香水我们很快就闻到了气味这

是为什么呢?这就是由于花香分子或者香水分子在运动,运动到我们鼻子这里我

们就闻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云呀还有水结冰呀这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在以后我们

会学到。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

a固态分子最稳定,它们的运动是很微弱的,固体它有一定的体积,有一定的

形状没有流动性。

b液态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无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c气态分子的运动最剧烈,气体无一定的体积,无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也就是说分子的运动情况决定了物质所处的状态,也就是书上说的“物质所

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从上面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其实一切物质都是有分子组成的,但是是不是分

子就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呢?分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下

面我们来看这么一个图标,它反应了现阶段物质的组成。

上面这个图是不是就已经到了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呢?其实还没有,开始我们就

说了这只是现阶段的物质组成,有关原子的真实结构我们看到书上的22页,这

里的卢瑟福核式结构就是我们现阶段承认的结构模型。

板书

一、运动分为两类:宏观运动与微观运动。

二、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三、机械运动

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相对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又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微观运动

物质的三种状态.

a固态分子最稳定,它们的运动是很微弱的,固体它有一定的体积,有一定

的形状没有流动性。

b液态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无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c气态分子的运动最剧烈,气体无一定的体积,无一定的形状,有流动性。

五、物质的组成

2.运动的描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认识运动”,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并且学

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群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

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

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

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

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

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教学重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长2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

桥要用多少时间?

已知:S=980m+20m=1000mv=36Km/h=10m/s

求:t

解:t=s/v=1000m/10m/s=100s

答:这列火车过桥要用100s。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教材分析

教师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巩固前面学习的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

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平均速度的数值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

路程中其大小会不同。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实验过程,体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物理

量的科学方法。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

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

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

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继续练习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会利用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进行应用性试验设计。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阅读、书写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

数据的严谨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如何计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实验室纪律,强调以下两点:

1、老师讲解理论时认真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分组实验时再动手操作实验器材,没有叫

动实验器材时不得乱动。

2、实验器材来去应摆放整齐,珍惜爱护器材,弄坏照价赔偿。

二、复习引入:

回顾速度公式,指出s、t的数据是测量得来,从而引入本节

三、实验设计:

1、师介绍实验报告的环节。

2、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册》,口述实验过程

3、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四、数据分析:

计算出相应路程的平均速度

4.能量

教学目标

1、了解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2、知道不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了解如何利用能量。

重点难点

知道经常应用的能量;能量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讨论。

实验教具

电脑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什么是能量?下面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插播汽车运动具有机械能的视频文件)。

然后指出: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量度。我们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

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电磁运动,化学运动,原子核运动和基本粒子的运动等。所以能量

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经常应用的能量都有哪些呢?

一、讲授新科

下面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看看你能说出几种能量?

师生讨论,交流,然后一起归纳总结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L基本能量形式: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核能。

2.能量的转化:

自然界中的能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当物质运动形式发生转变时能量的形式也同时发生

转变。

如:①太阳辐射使大气运动,太阳能转化为风能。(多媒体)

②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多媒体)

③蒸汽机车,将蒸汽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多媒体)

④电炉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⑤电风扇通电后,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和内能。

小结:能量转化过程就是从--种运动形态转变成另一种运动形态。

1.能量的利用:

能量的利用,就是把某种形式的能量按人们的需要有控制的加以转化的过程。如:

⑴利用各种能量发电

①火力发电厂把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

②水电站把水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多媒体)

③太阳能电池直接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多媒体)

⑵电能的利用

①电车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多媒体)

②电弧炉把电能转变成内能。(多媒体)

③电灯照明把电能转变成光能。(多媒体)

⑶内能的利用

①利用内能来加热:烧水做饭、取暖等。

②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汽机车,火箭等。

大自然提供的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总量是有限的,而且,这些能源的大量使用,

会造成环境污染,导致气候和生态变化。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新的

环保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核能。

如:①利用风能发电。(多媒体)

②利用核能发电。(大亚湾核电站)

【布置作业】

1.上网查资料通过因特网查找有关节能灯方面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节电意识。

2.写一篇有关能源利用方面的调查报告。

1.认识声现象

一、教材分析

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

声学初步知识。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

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

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速三个问题。为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和“物理现象就在

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

二、学情分析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原理比较抽象,不易为学生所认识,八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

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

可通过一些简单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演示声的产生与传播过程,使学生了解声的产生和,传

播条件。另外,学生在这之前已经经历过速度的学习,这对学生学习本节课''声速”部分是

十分有益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等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

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激发兴趣利用课件展现一些自然界中正在发声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界一些声音的播放,

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启发,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造

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

在黑板上列举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声的产生

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

1.问题启发

(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发声时与

不发声时的区别。

2.探究实验

.活动-----做一做:

一根橡皮筋,一把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招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

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活动二一一读一读:大家齐声朗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

事,事事关心。”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活动一一样明显吗?

(2)怎样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呢?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著的研究方法。

•活动三一一说一说:

说出生活生产中其它一些发声现象。试着解释发声现象的道理。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时需要到飞船外工作。当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

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这是为什么?

但在太空舱内时,航天员的交流可以直接对话,这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实验探究

活动------听一听:

“真空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学习“声波”部分。(指出类比法)

活动二一一做一做: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活动三一一想一想

面对路人的询问,钓鱼的小儿为什么默不作声。

•总结: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0

(三)声速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声速”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在传播的过

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回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

征,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能懂得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

验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有关,只是学生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

是学生们都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中来,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兴

趣将会很浓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调

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

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枳极性。感受

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

难点:区分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

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

电钻的声音)。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二、进行新课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声音的特性: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

关,是不是这样呢?[师演示]:

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得出:1、音调——声音的高低。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物品:刻度尺,记录表格。

过程:把刻度尺紧压在桌边上,

(1)将刻度尺1/5伸出桌外;

(2)将刻度尺1/伸出桌外;

(3)将刻度尺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操作关键:①按刻度尺的手要用力压紧。②

使刻度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刻度尺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物理量来表

示振动的快慢程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

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它们有什么用处?

(以上问题利用投影)

老师先引导学生回答,再讲解: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

(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

超声波和次声波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有一些动物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或次声波的

器官

超声波如:蝙蝠、海豚(要说明它们是如何利用超声波的)、猫、狗;次声波如:大象(解

释章首图,讲海啸中大象救人的故事)

在故事中,让学生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大小的不同。

2、响度---声音的强弱(大小)。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学生猜想

[生分组实验]物品:刻度尺,记录表格。

过程:把刻度尺紧压在桌边上,(1)将刻度尺1/20伸出桌外轻轻拨动

(2)将刻度尺1/2伸出桌外用力拨动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刻度尺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刻度尺两次振动的伸出长度相同。观察:

刻度尺两次拨动时,振动幅度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结论:振幅大声音大(响度大)好,这次探究也很成功!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师演示]敲音叉试验,让学生注意观察。

这个小试验,验证了我们得到的结论。

另外,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举例:

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以上,我们共同研究了声音的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

[师演示]用吉他来演示,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

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

度不一定大。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2)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生做小游戏]前排指定一位同学不许回头,后面的同学指到谁,谁说一句话。让前排指定同

学判断是谁的声音.

[师做]在桌子底下分别敲鼓和音叉,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回答后,引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区分开不同的声音的?这是由于音色不同。

3、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

音品。(板书.)——这是声音特征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板书)人也有各自的

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小结本课:

乐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振动频率;

响度----振幅;

音色——不同发声体。

3.噪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第三节内容,在前.面几节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

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了解了声音的特性,而这节课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刚好体现出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这

对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很有帮助,所以学好这节课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

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现象的

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

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措施。

难点:结合实际,提出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法学法

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诱思

【播放声音】首先送给同学们一段音乐一一《月光下的凤尾竹》作为礼物,当同学们都沉

浸在音乐里时,老师用泡沫塑料块摩擦玻璃发出刺耳的声音。

【提出问题】你听完这两段声音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听音乐时感到轻松、心情愉悦,听到噪声时感到杂乱、烦躁,

不愿意听到。

【导入课题】声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能给人以优美享受的声音,叫做乐音;另一类是令

人感到心烦意乱的声音,我们把它叫做噪声,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噪声己成为

国际公害。那你想知道有关噪声的哪些知识呢?

思考,质疑:

(1)噪声是怎样产生的?

(2)它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3)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弱噪声?

认真听老师的讲述,进入本课的学习。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探究问题一:噪声的来源

【过渡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乐音和噪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呢?

回顾旧知,思考回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仔细观察,思考示波器上的两种波形之间的区别: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波形是无

规则的,音叉振动产生的的波形是有规则的。

【引导总结】提问:你能说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噪声吗?

仔细思考,组内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是噪声。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温馨提示: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噪声定义的。

【引导讨论】现在我们正安心的认真学习,突然从外面传来响亮而悦耳的音乐,音乐声对我

们来说是噪声吗?请说明理由。

组内展开热烈讨论,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组内学生代表发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最

后形成共识:这是噪声,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

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教师听取各组的讨论情况,让学生代表自由发言并准确地评价与鼓励。

温馨提示:这是从环保的角度对噪声定义的。

【举出实例】请你想一想,你周围常有哪些噪声?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找到这些噪声的来

源吗?

让学生代表发言,说出身边的噪声及感受,并说出噪声的来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一

定的补充,并将典型事例进行板书。

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并回答,如:自习课时同学的说话声、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

出的声音;擦黑板声;街道上的拖拉机声;图书室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邻居家

电视机过大的声音等,当听到噪声时感到心烦意乱,不能集中精力……

各小组内互相补充和学习,尝试着对各种噪声进行分类,逐渐完善自己的分类结果。

【精析细练】下列属于噪声的是(.)

A、上课时,学校里的大喇叭里传出了优美的歌声

B、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

C、音乐厅里演奏的交响乐

D、舞台上口技演员模仿的风雨声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说明理由,答案:A

探究问题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噪声强弱的等级

【展示材料】让学生阅读下面的材料,提问:你有什么想法?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

出想法。

采石场机器轰鸣养殖场牲畜“发疯”

房山一农民2000年承包了村里的十几亩荒山并办起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

养殖场。2001年11月,村里的养殖场边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厂。石子厂每天机

器日夜轰鸣,噪声不断,结果养殖场内的牲畜出现各种异常情况:有的不进食;

有的无睡眠;还有的牲畜到处乱窜,相互哄挤,造成部分小鸡骨折,许多小猪

被踩死。眼看着损失与日俱增,养殖场主一怒之下将石子厂告上了法院,要求

消除噪音并赔偿经济损失60000元

《北京晚报》(2001年12月25日)报道

学生阅读材料,组内同学互相交流想法,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如噪声的来源多、噪声响

度太大、噪声是有害的、要注意环境保护等等。

【提出问题】既然噪声的来源那么多,还噪声又有强有弱,那人们以什么为单位来表示声

音强弱的等级?它的符号是什么?

思考,回答: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符号是dB。

【指导自学】出示下列问题让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1)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时是多少dB?

(2)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多少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多少dB?

(3)70dB的噪声有什么危害?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多少分贝?

(4)90dB的噪声有什么危害?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多少分贝?

(5)如果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中会出现什么后果?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后回答问题:

(1)人刚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时是0dB。

(2)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是30〜40dB,所以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3)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所以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4)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

高血压等疾病,所以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5)如果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阅读资料,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

探究问题三:控制噪声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过渡问题】让闹铃发声,然后提问:根据前边学过的知识,你能说出闹铃声从产生到引

起听,觉的三个阶段吗?

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积极思考,回答:声源振动产生声音一一空气等介质的传播一一

鼓膜振动引起听觉。

2、控制(或减减弱)噪声的措施

【归纳总结】将学生提出的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共同总结

出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措施:

1、防止噪声的产生一一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一一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一一在人耳处减弱

【学以致用】下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类?

摩托车的消声器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三、盘点收获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疑,惑

让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提出疑惑,师生共同解决,达到知识的升华:

1、什么是噪声?乐音能否成为噪声?

2、噪声强度的单位是什么?噪声有什么危害?

3、控制(或减弱)噪声的措施有哪些?

4.声与现代科技

一、教材分析

《声与现代科技》是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声的第四节,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声现象的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通过这一节

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加学生对1斗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好这节内容为学

好以后的物理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物理是八年级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有新鲜感。声的利用是学生在生活

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但缺乏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也缺乏对声

现象的尖端应用技术的了解。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迎合他们好奇、好动、

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竞赛、分组讨论、观看动画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

和创新了解声可传递能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通过声可传递能量的实验探究和创

新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通过声的利用和危害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复习: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本

1、每小组在30秒内说出一个声音传递信息的,事例。

2、练习回声测距

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进行测距。某处海

水深为6000m,则经过多久能收到回声。(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m/s)

3、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

敲橡皮膜有什么用?

火焰摇动说明了什么?

4、看几个类似的实例/

5、方法指导

判断声是传递信息还是「传递能量,看声是否改变了物体的形状或状态。改变了就是声传递

了能量

6、回顾目标

声与信息一一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声与能量一一声波能传递能量.。

年级八科目物理任课教师授课时间

课题1.光源光的传播授课类型新授

课标依据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本节课是初二物理中有关光学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光源、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光速这三个知识点。如果把初中学生将要接触

一、教材分析的光学知识看成一座大厦的话,光的直线传播就是这些知识的基础,

是否掌握这一知识点,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

整个物理学课程中光学部分的学习。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

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二、学情分析

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

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类。

知识与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技能

三、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