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B卷)高二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1全册)第Ⅰ卷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两汉时期,涉及朝廷往例时,常有“汉家制度”、“汉家故事”一类的提法;李唐时期,进而有“祖宗之制”、“祖宗之法”的说法。赵宋则更有“祖宗家法”一说。这种既称“家法”,又特意冠以“祖宗”二字,说明(
)A.宗法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西汉与东汉实行相同的制度C.唐宋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创新 D.统治集团借此维系封建秩序【答案】D【解析】题干提供了汉、唐、宋三个朝代共同的做法,可以概括为祖宗之法,这些祖宗之法之所以被接受,是因为对其的统治是有益的,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就逐渐崩溃瓦解,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与东汉在制度建设上并不相同,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唐宋时期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2.据《乾隆朝上谕档》记载,军机处承办的上谕称:“乾隆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奉旨……主巴喜虽无在场喝令情事,但违禁重利放债,且令家人住宿索讨,殴毙护军,情殊可恶。仅拟降调不足蔽辜,巴喜著革职发往拉林种地,余依议。钦此。交内阁改签。”据此可知,军机处()A.常行使决策权 B.是内阁的领导机构 C.负有传达职能 D.有权处理司法案件【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军机处承办的上谕称”,“交内阁改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内阁改签”是指由军机处交内阁,据此可知军机处具有传达职能,C项正确;决策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清代军机处并不是内阁的领导机构,军机处是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物的中枢机构,排除B项;材料所述对案件的处理是皇帝的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3.在古代雅典,谋杀和迫害也会落到学者和艺术家头上。色诺芬和希罗多德被流放,菲迪亚斯、修昔底德被驱逐,苏格拉底被迫喝下毒汁,阿那克萨哥拉斯、柏拉图为避免被流放逃离雅典,亚里士多德为不被处死逃往他乡。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古代雅典(
)A.陶片放逐法的滥用误用 B.人文主义传统日渐消失C.直接民主带来集体暴政 D.城邦公民制度的排他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古代雅典,众多政治家、学者和艺术家被流放、审判或惩处。根据所学知识,古代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制,这种制度容易带来集体暴政,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C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利斯提尼时期的政策,材料中所提人士的遭遇并非都是这一法案引起的,排除A项;B项从材料信息难以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公民制度强调只有公民才享有政治权利,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英王爱德华一世于1283年召开议会时,有4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14%;1295年“模范议会”召开时,有172名市民参加,占总人数的44%。1510年,来自110个自治城市或大学的220名议员则成为议会下院的主要代表,对都铎王朝的内外政策施加了影响。这体现了英国()A.宪政体制有所发展 B.民众参政热情高涨C.具限制王权的传统 D.国王“临朝不理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2831510年英国议会召开具有持续性,市民阶层比重不断增加,影响不断扩大,说明具有限制王权的传统,C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后才建立宪政体制,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议会影响的扩大,无法得知民众的参政热情,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后国王才逐渐“临朝不理政”,排除D项。故选C项。5.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只有年满21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考试成为选拔官员主要方式 B.文官制度取代了科举制C.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消失 D.选官更加趋于公平开放【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从材料“只有年满21岁的男子才可以参加文官考试”到材料“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可以看出考试的范围扩大了,D项正确。隋唐时期考试就成为选拔官员主要方式,排除A项;科举制于1905年废除的,排除B项;男尊女卑不平等的现象在民国时期仍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代以来,历代王朝的官修史书基本上都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并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还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斥为“剥民兴利”。这些观点均()A.反对进行深度的社会改革 B.客观反映了历史真相C.夸大了王安石变法弊端 D.忽视了北宋统治危机【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观点都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不利影响,没有客观公正地评价王安石变法,C项正确,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贬低了王安石变法,但不能就此认为其反对进行深度社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中观点表述的是王安石变法最终导致了北宋亡国,说明这些观点都认同王安石变法加剧了北宋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阶层群体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书95.90%3.28%0.82%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 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 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品官士族占66.2%,大理寺卿士族占69.84%,刑部侍郎士族占93.48%,刑部尚书士族占95.90%,官吏来源中士族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士族凭其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C项正确;官员出身多元不代表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唐代门阀观念不断强化的结论,排除B项;科举程序是否存在弊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两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A.意在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C.保证了国家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D.建立了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答案】A【解析】据材料“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可知,清朝尤其注重对官员的思想倾向的考核,目的在于培养官员对现政权的忠诚感,故选A项;这一做法目的在于维护清朝统治,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之一,排除B项;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C选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能否建立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D项“建立了”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D项。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布的某文件规定:“收租的人、重利盘剥的商人、资本家、雇主、土豪、劣绅……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该文件发布的时间是()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集团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使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也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分子,因而使得革命统一战线的营垒中原有的四个阶级,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因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注重巩固工农联盟,反对地主、资本家等反革命力量。材料引用的文件为1928年毛泽东主持制定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规定保障工农兵的政治权利,剥削工农的地主、资本家、商人没有参政权利,体现了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方针,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者,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10.有人指出:“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由此可以推断,文官制度的实施()A.说明工业资产阶级政治主导地位 B.促进了社会经济治理的改善C.排除了政府更替对国家管理影响 D.是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反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叶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选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从而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治理的改善,B项正确;虽然文官制度改革与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密切相关,但是并不能得出工业资产阶级在政治中居于主导地位,排除A项;政府更替是由议会选举实现的,文官制度没有改变这一状况,并且文官属于事务官,政治中立,不能消除两党制和议会选举的全部影响,排除C项;当时的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图是一位学者根据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梳理出的秦代司法模式图。这可以证明秦代()A.社会秩序日趋固化 B.法律与公德的融合C.司法审判程序严谨 D.法家思想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等梳理出的秦代司法模式图”可知,秦代司法审判有严格流程,审判程序严谨,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当时社会秩序日益固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公德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能够体现法家思想,但不能推出法家思想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C项。12.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清代(
)A.社会环境有一定改善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C.重视乡约的政治功能 D.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答案】B【解析】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表明传统乡约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清代赋予乡约行政职能,这说明乡约已受到地方政府严格控制,以实现对基层民众的行政管理,也反映出乡约由教化职能向行政管理职能转变,这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B项正确;社会环境的改善和乡约的政治职能,同属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范畴,排除AC项;清代地方政府官员热衷于推动乡约国家化,说明其并未尸位素餐,排除D项。故选B项。13.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虽然将人们从天主教的权威下解救出来,但其却反对哥白尼的科学学说,迫害人文主义者,说明其有反理性的一面,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该表述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对人文主义的打压,并未体现出爱恨交加的态度;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与人文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宗教信仰自由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把《万国公法》译介到中国,在后续阐述中,他常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19世纪末,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上述类比均()A.实现了晚清外交转型 B.利于减少公法传播阻力C.弥合了中西文化差异 D.旨在开阔中国人的眼界【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丁韪良将欧洲国际法与中国春秋时期的诸侯间交往规则相类比”是为了让人们能更好的接受《万国公法》,有利于该法在中国的传播,康有为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在中国宣传维新思想,推动变法的进行,康有为及其门人故旧热衷于将格劳秀斯、《万国公法》与孔子、《春秋》相类比,也是为了宣扬资产阶级的思想,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国的外交并没有实现转型,排除A项;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并不能弥合中西文化差异,排除C项;两者的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该法传播的阻力,与国人联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15.十八大以来,我国劳动模范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如“九天揽星人”孙泽洲式科技型劳模;“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式的工匠型劳模;“贫困群众的亲闺女”刘双燕式的服务型劳模以下是我国不同时代的“劳模精神”,与上述劳模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相吻合的是()A.艰苦奋斗、爱国至上 B.无私奉献、集体至上C.创先争优、实干至上 D.开拓创新、人民至上【答案】D【解析】根据“科技型劳模”“工匠型劳模”可得出强调创新,根据“服务型劳模”可得出强调人民至上,D项正确;艰苦奋斗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材料也没有体现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排除A项;材料虽然一定层度体现出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但是没有体现集体至上的时代精神,排除B项;根据材料“工匠型劳模”一定层度体现出实干之上的时代精神,但是材料不能体现创先争优的时代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6.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内附诸蕃”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省称为“羊钱”。这一政策可以解读为,唐朝时期()A.赋税征收以资产为标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削弱C.边疆与内地经济联系加强 D.边疆治理重视当地实际【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唐朝平定东突厥,将其内附部族安置在河东代州(今山西代县)地区”、“缴纳赋税可纳银,亦可纳羊,按户等征收的银钱和羊”,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对当地赋税征收做了特殊的规定,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D项正确;以资产为标准,是唐中期两税法,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削弱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17.维也纳会议中《最后议定书》的附件《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从外交实践中解决了外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混乱局面,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这()A.推动了国际外交活动纳入有序的轨道 B.扼制了欧洲大国称霸世界的野心C.维护了欧洲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D.鼓舞了殖民国家为民族独立发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外交实践中解决了外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混乱局面,第一次以国际法的形式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可知,维亚纳会议解决了外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混乱局面,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这推动了国际外交活动纳入有序的轨道,A项正确;“扼制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维护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欧洲有些弱小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没能得到维护,排除C项;殖民国家并不会为民族独立发声,排除D项。故选A项。18.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十五个国家的代表共同签署《非战公约》,明确指出:“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这表明,《非战公约》()A.真正保证了所有缔约国家的安全 B.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C.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意愿 D.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和繁荣【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非战公约》对各国将战争解决国际纠纷的否定,强调的是该条约使限制和制止战争有了法律依据,也是英法等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妥协的产物,B正确;该条约并未真正维护缔约国的安全,后被德国撕毁,AD排除;该条约主要是欧洲国家签订的,并非体现的是世界各国的意志,C排除。故选B。1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题干中提及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说明与周边国家交往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周边国家与中国可以深化合作共谋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国家之间不可能消除分歧,而且中国之所以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主要也不是为了增进互信,而是为了国家利益需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据所学可知,人类也很难构建均衡发展格局,排除B项;材料涉及中国与周边地区,只涉及世界局部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20.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得出结论是()汉文帝五年至景帝六年西汉初年施行“放铸钱”政策,准许民间自行铸钱。《史记平准书》记载:吴王濞“即铜山铸钱,富埒天子”,又如邓通“以铸钱,财过王者。”汉武帝时取消“放铸”政策,铸币权收归国有。A.“放铸钱”的实施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经济实力B.取消“放铸”政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汉武帝收回铸币权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推行D.发行货币取代增加租税成为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取消“放铸”政策,将铸币权收归国有,能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控制,B项正确;实施“放铸钱”会增强地方诸侯王的经济实力,A项错误;我国自商鞅变法开始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武帝收回铸币权并非这一政策的开始,C项错误;发行货币可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两汉时期租税一直是国家财政的的重要来源,D项错误。21.迄今为止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全都呈现出“中心一外围构架”,并且伴之以通货(金融资产)和实体资源的流动。观察下图《世界货币金融体系演变示意图》以上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的演变历程,从根本上反映了()A.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国际金融货币形态的更替C.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货币金融体系由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再到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中心一外围构架”越来越多样化,体现了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A项未体现,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增强,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云:任何一项制度之成立与推行,决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和同时其他几项制度相配合,它必然会受其他某几项制度之牵动和影响。下列选项与钱穆观点相吻合的是()①《大明律》与“太祖六谕”②诸色户计与十家牌法③一条鞭法与户籍永停编审④均田制与租庸调制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大明律》属于法律,“太祖六谕”属于教化,两者相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①正确。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诸色户计与十家牌法属于不同朝代的制度,不是相互配合关系,②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一条鞭法与户籍永停编审属于不同朝代的制度,不是相互配合关系,③错误。唐朝实行租庸调制,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国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两者相配合,④正确。综上,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23.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通过成文法等手段向基层社会渗透;农村地区,庄园主(领主)对农民和农奴依然有着巨大的支配权;城市中出现了(国王)特许状、市民法以及各种行会的章程等,如城市自治运动时期商业行会的一些惯例,逐渐发展为调整市民生活的法律。由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基层治理()A.比较依赖习惯法 B.强调劳动者自治C.排除了教会影响 D.具有多元性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世纪后期,王权进入基层社会,地方庄园主管理着庄园成员;城市发展出适应市民的法律,因此这一时期西欧的基层治理呈现多元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习惯法,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劳动者自治,排除B项;中世纪教会仍然影响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24.在工业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处于相互脱离的状态,在生产活动中,工厂或其他生产组织通过近代的企业制度对员工进行管理。在不同企业或生产部门工作的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他们形成一了一个小型社会,有共同需要处理的问题。这些区域就是社区。下列关于西方国家的“社区”说法正确的是()A.社区是社会救济新方法的探索 B.社区不承担任何的政府功能C.社区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问题解决机制 D.社区改变了西方基层自治的传统【答案】A【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工业社会、员工管理、共同需要处理的问题”,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使得传统的社会救济方式遭遇瓶颈,各国不得不探索社会救济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负责救济的分配,社区组织开始形成,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社区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不是自上而下,排除C项;社区是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不是改变了西方基层自治的传统,排除D项。故选A项。25.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试图用政府二次分配的方式扭转持续扩大的贫富差距,但结果却是前10%的人群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阶层分化还导致社会矛盾丛生引发民粹风潮,如2021年的伦敦骚乱和2018年法国“黄背心运动”。其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A.西方福利制度宣告了破产 B.经济调整未消除社会基本矛盾C.战后民权运动出现新高潮 D.国家宏观调控存在着严重缺陷【答案】B【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府干预的手段来建立福利制度,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公平,解决市场调节下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其根源还在于其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项正确;西方福利制度并未破产,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国家宏观调控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指导,利于解决民生问题,成为诸多国家稳定经济的通用法则,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887年7月,日本对考试取士制度加以修订,将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高等考试适用于选拔奏任官,普通考试适用于选拔判任官。“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其他人员参加考试则有严格的限制。——摘编自吕万和、张健《明治时期日本官吏任选制度的改革》材料二1913年初,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1919年,北洋政府又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新法适用的对象主要为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征收官。各专门学科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各学科所考科目少则十几门,多则二十多门。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如外交官适用《外交官领事官考试法》、法院书记官适用《法院书记官考试暂行章程》等。上述各种类文官的考试科目一般是与该种类工作有关的学科。——摘编自武乾《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材料三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也随之确立。——摘编自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文官考试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的成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5分)【答案】(1)内容:重置考试类别;设置文官见习期;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2分)简要评价: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完善文官体系;促进教育发展;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影响;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4分)(2)特点:法令体系完备,文官考试种类繁多;以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为考试内容;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3分)成因: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国家治理的需要;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2分)(3)意义: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等等。(5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中“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可得出重置考试类别;根据“‘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可得出设置文官见习期;根据“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可得出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第二小问“评价”,因为材料现象发生在明治维新时期,可见文官制度改革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这一改革重置考试类别,完善了文官体系;设置文官见习期,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考试选拔对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有影响;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可得出有较完备的法令;根据“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可得出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根据“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可得出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第二小问“成因”,有较完备的法令,是因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确立,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这得益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这是国家治理的需要,也受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得出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根据材料“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得出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其影响更加显著。材料二在西方,“神的法则”是法律的渊源。对宗教忠实地信奉,使得人们保持了对法律的敬畏。西方历史上,法律不仅脱胎于宗教,而且有些宗教式的规则直接发挥着法律的效力。古希伯来法律与希伯来一神教密不可分,兼有戒律和道德规范的性质。这造成了法律、宗教和道德三者的糅杂和融合。“摩西十诫”就是这种“三合一”的典型。到中世纪,教会通过对欧洲几乎全部信仰基督教的人民适用教会法,使教会法实际上起到了欧洲世俗法的作用。教会所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及其司法程序方面的楷模作用等,均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在司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摘编自陈敏《中西方宗教对法律影响之异同的探原》(1)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①②③④任选两个国家或地区说明其在法律建设上的主要成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宗教伦理对西方法律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罗马法规定了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为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借鉴并发展。(3分)成就示例:①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为适应统治需要,实行“万民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3分)②12世纪前后,英国普通法逐渐形成;13世纪,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本国法律,他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3分)③13世纪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3分)④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的审判依据;1878年德国颁布《国家律师法》,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3分)(2)影响:有利于树立法律的神圣性;教规代法,丰富了法律的内容,便利于法律的推广;宗教思想的长期全面渗透,引导了西方法律价值观;形成了西方司法活动的宗教仪式特征。(6分)【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一“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和“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属于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可知罗马法规定了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为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借鉴并发展。国家与成就:图①为古罗马,根据所学知识其法律成就有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十二铜表法》;罗马帝国时期为适应统治需要,实行“万民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图②为英国,根据所学知识其法律成就有12世纪前后,英国普通法逐渐形成;13世纪,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光荣革命后,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的基础上制定本国法律,他们构成了普通法系,也称“英美法系”。图③为法国,根据所学知识其法律成就有13世纪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法国大革命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法律,1804年颁布《法国民法典》,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一起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后来,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图④为现在的德国,中古时期为日耳曼人统治的地区,其法律成就有各日耳曼王国在记载和整理部落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了一批成文法,称为“日耳曼法”,作为庄园法庭的审判依据;1878年德国颁布《国家律师法》,奠定了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神的法则’是法律的渊源。对宗教忠实地信奉,使得人们保持了对法律的敬畏”可知宗教伦理有利于树立法律的神圣性;根据“法律与希伯来一神教密不可分,兼有戒律和道德规范的性质”可知教规代法,丰富了法律的内容,便于法律的推广;根据“。这造成了法律、宗教和道德三者的糅杂和融合”可知宗教思想长期全面渗透到法律领域;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可知宗教思想起到社会教化的功能,引导了西方法律价值观;根据“在司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可知形成了司法活动的宗教仪式特征。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尽管历代的赋税思想大都倾向轻徭薄赋,但在赋税制度的运行过程中却经常反其道而行之。其常见规律有三:一是王朝中期暴征律。随着王朝周期性始末兴亡的变化,赋税制度总是初期轻徭薄赋,中期诛求无度,结果“民力殚残”。二是官员层层加码律。百姓承担的赋役捐税的名目和数量,常常会由官吏机构由上向下逐级递增,层层加码。三是非法转正律。中国古代皇权统治下的赋役所支撑的是一个庞大的权力体系,皇帝和各级官吏不断生出赋役的名目,苛捐杂税常常会超越国家正税而成为赋税的主要部分。——摘编自李郁《中西古代赋税制度的两重天》材料二二战后,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