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政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_第1页
浅谈时政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_第2页
浅谈时政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_第3页
浅谈时政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_第4页
浅谈时政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时政教育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时代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在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本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力求体现时代性,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与图片总是跟不上已经变化发展了的形势。而时事政治教育具有最突出的时代性特点,正好可以弥补课本的缺陷。把时事政治教育与课本内容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是初中思品政治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途径。时政教育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情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促进学生获取知识、探求真理的动力。时政教育的内容丰富新颖,有的就是几天前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十分适应中学生求新、求变、求活的心理特点。信息的新颖性自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例如,我把几天前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的“世界气候大会”的时政新闻引入初三思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单元的教学,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落实保护环境的行为要求。二是明理作用。现在的初中生生活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又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往往交织在一起。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初中生要迅速做出辨别判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就需要明理。许多时政材料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入思品课堂教学对于使学生在心中确立正确的标准,提高辨别能力,增强自控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例如,在教授初三思品“看社会,辩是非”一课时,我把新疆乌鲁木齐“7

·

5”三是导行作用。初中思品课程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塑造人的灵魂的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高教育目标是否达成落实,关键看学生是否把明确的做人道理,内化成为自身的认知,并用以自觉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许多时事政治材料,都蕴含着如何做人的道理,渗透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把这些时事政治材料引入思品课堂教学,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我在教授初四“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课时,把祖国六十周年华诞之际,国家十一个部门联合组织评选出的全国“双百”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引入思品课堂教学。他们热爱祖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学生,像英雄模范那样生活,做英雄模范那样的人,成为学生的共识与自觉行动。中考实行开卷以来,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时政教育的重要性,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时政教育,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样的重视和实践使时政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时政教育方面,我们还存在着一些误区。1、死记硬背。有些教师还没有从以往的闭卷考试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认为,时政大事的掌握,只能依靠背诵。学生背下来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时事资料,学生也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这种做法,可能解决了那4道单纯考时事的选择题,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2、临时突击。中考的时事,从考试范围来看,就是从上年的10月到本年的4月,所以,很多学校的时政教育是从本年的5月开始的。在这个时候,所有的要考试的时政大事都已经发生了,所有的时政资料也收集得差不多了,于是,在中考前的一两个月里,各种时政热点专题遍地开花,各种时政资料呈出不穷,学生们手中拿着大量的资料却不知如何使用。同时,在综合复习阶段,各学科都有大量的学习任务等待学生去完成,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消化时政大事。这样做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又没有理想的效果,真是事倍功半。3、教师大包大揽。作为教师,常常担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不够好,不够准确,不够全面,总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整理出一份大而全的资料,让学生一看就能用,一看就能得到高分。于是,教师们花了大量的心血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可学生呢,在这种保姆式的教育下养成了“等、靠、要”的坏习惯。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认真思考,依靠老师,等着老师给答案。而一旦遇到新材料,就茫然不知所措了。正是在时政教育上所存在的这些误区,使初中的时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一方面是教师工作量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对时政学习的轻视,能力无法提升。由此看来,传统的时政教育方式必须作出重大的变革,即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进时政内容,让时政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途径。三、时政教育的对策探索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时政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探索。1、每节课教学引入时政。

当提到政治课,人们就容易联想到“讲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教学与学生实际、社会现象相脱节,无法达到直观教学的效果,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时政教育与基础理论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甚至重组教材,突出重点,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点。在此基础上,侧重以案说课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地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社会生活有针对性地引入时政,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既活跃课堂的氛围又有利于增强老师讲解的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其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从而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政治课对生活的指导性意义,渐渐在日常生活中也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不过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在选材方面不仅要注意博采,还要注意精挑细选。一般来说时政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大众应知的。因此我们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关注、时评新语、扬州日报、扬州晚报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例如我在讲解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时就联系到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生的学杂费、08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农村学生使用免费教材以及扬州市市委书记季建业做客中央电视台谈扬州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内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时事印象去观察、分析,然后由老师点评,这样教学不仅学生感兴趣,教师教得也轻松,直观形象的时政讲评比任何的说教都更具有说服力。

2、每周一次“新闻播报”。长期的教育模式,使我们的学生形成了“学习就是学习课本知识,学习就是为了考上好学校”的错误认识,很少关注身边的事情,更不用说是国家大事了。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学生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时政。我在每周一次的早读课上专门拿出15分钟的时间作为“新闻播报”时间。要求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收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重大的一周新闻,在新闻播报时间向全班同学播报。还通过同学投票,评出最有价值的一周十大新闻,展示在黑板报上。学生们原本以为时政大事离自己很遥远,也没有什么兴趣,但为了让自己收集的新闻能成为最有价值的新闻,能在黑板报上张贴,他们尽力去收集。逐渐地,学生开始对时事有了兴趣,经常有学生在课间讨论时事。通过这一活动,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态度,增强了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3、建立“小资料库”。由于学生年龄小,对新闻的选取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例如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学生们收集最多的是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有关青少年的事例等,范围比较窄。而且一周最有价值新闻评选过后,有相当部分学生就将自己收集的时事资料抛弃了。针对这一现象,我特意挑选了五个认真负责的同学,组织他们在收集时事的同时,注意整理时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收集的时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有的同学是按照区域划分,分为“国内、国际、扬州”三类;有的同学是按照内容划分,分为“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和科技、体育与卫生”五类。一个月后,我们开展了一个展览活动,当五本制作精良,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分类明晰的“小资料库”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时,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启发。此后,每个同学都拥有了一本“小资料库”,并且内容逐渐全面而丰富起来。学生们还常常相互交流,及时补充。通过“小资料库”的设置,引导了学生对时事的敏锐触觉,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更能发现资料的内涵和价值。一年来,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不乏重点和难点。“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大飞机项目立项”、“党的十七大”、“循环经济”、“新《劳动合同法》”、“中国铁路跨入高速时代”、“朝韩首脑会晤”、“入联公投”、“2008奥运会”等都在学生的资料库中出现了。4、每月一次“时政评论”。时事收集来了,但每件时事有何内涵,为什么它会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问题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却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定期的开展一些评论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时政大事的内涵。在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热闹纷呈,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许多时候,学生们的观点是稚嫩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无论如何,学生们在思考,在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评论入联公投的时候,有学生提出:“陈水扁操纵台湾离我们越来越远,干脆我们用武力把它解决算了。”同学们对此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同学提出了我国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的同学提出了当今世界的趋势——和平与发展,全世界人民都希望台海地区和平,就是美国也不希望改变台海现状;有的同学提出了我们要依靠台湾人民,不断加强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最终解决台湾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党和国家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伟大,认识到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在评论关注民生的时候,有学生提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不能关注民生。”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同学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我国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自主创业、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有的同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的同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的同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的同学提出了国家的性质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等。如此一来,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关注民生,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意义;理解了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所谓“真理越辩越明”,正是在这样的争论中,学生开始看到每一件时政大事的内涵,开始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时政大事。5、时常“热点大家谈”。在时政背景中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是学科教学和时政教育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应对中考的要求。从内容来看,思想品德课涉及到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国策四大模块,而时政的内容则十分广泛。那么,不同的时政大事,究竟切合课程中哪些理论知识,究竟应该如何运用相应的课程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们往往因为年龄小,思维不全面而存在较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种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时政大事和课本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建立起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例如“热点大家谈”就是一种有效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一方面展示时政热点,一方面集体寻找它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最后再共同应对相关的问题。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和谐社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进行热点的讨论和学习。问题一,“在和谐社会的相关话题中,哪些词引起了你的兴趣?你由此联想到所学过的哪些理论知识?”问题二,“你能就‘和谐社会’这一话题提出哪些问题?”通过问题一,学生们逐一地找出课本的对应知识,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设置问题,减轻学生对题目的惧怕,以不变应万变。在讨论结束后,进行一定的练习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