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笔记-法理学_第1页
考研专业课笔记-法理学_第2页
考研专业课笔记-法理学_第3页
考研专业课笔记-法理学_第4页
考研专业课笔记-法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专业课笔记

法理学

——张文显第三版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2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2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2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2

第五章法的概念..................................................................3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5

第七章法的要素..................................................................7

第八章法律体系..................................................................8

第九章权利和义务................................................................9

第十章法律行为.................................................................11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12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13

第十三章法律程序...............................................................14

第十四章法的历史...............................................................16

第十五章法律演进与法律发展.....................................................18

第十六章法的制定...............................................................20

第十七章法的实施★非常之重点.................................................22

第十八掌法律职业...............................................................24

第十九章法律方法...............................................................24

第二十章法的价值概述...........................................................26

第二十一章法与秩序.............................................................28

第二十二章法与自由.............................................................29

第二十三章法与效率.............................................................31

第二十四章法与正义.............................................................31

第二十五章法与人权.............................................................32

第二十六章法与经济.............................................................34

第二十七章法与政治.............................................................34

第二十八章法与文化.............................................................36

第二十九章法与法治国家.........................................................36

第三十章法与和谐社会...........................................................39

其他背诵资料....................................................................4()

法理学一1一考研笔记

第一章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各种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

▲人文主义法学派:是继注释法学派之后兴起的法学流派,它主张把罗马法作为整个古典文化的组成

部分对待,把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运用于罗马法研究,以便更有说服力地复兴罗马法。★

▲自然法学派:是指以昭示着宇宙和谐秩序的且然法为正义的标准,反对神性和神权,主张人性和人权;

反对专制和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和平等;反对人治,要求法治的法学学派。★

▲分析法学派:是指将眼光转向现实的法律现象,以功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实证主义哲学为方

法论基础,在实在法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分析、逻辑分析等种种分析的西方法学流派。

▲社会法学派:是指强调研究法律的社会作用、法律的实效、法律规则生效的手段、法律与其他社会

控制方式的联系的法学学派。

▲综合法学派:是二十世纪出现的,试图折中调和各种法学流派、实现法的概念、法的价值、法学方

法三者统一的法学学派。★

第二章法学的研究方法

▲法学方法论:是由各种法学研究方法所组成的方法体系以及对这一方法体系的理论说明.一般来说,

法学方法论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基本层次或方面。第一个层次是法学方法论的原则,它构成了法学方法体系

的理论基础,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发挥着整体性的导向功能.第二层次是各种法学方法,它构成了法学方

法体系的主干部分,在研究各种法律问题时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它可以

广泛地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法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价值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是通过认知和评价社会现象的价值属性,从而揭示、批判或确证一定

社会价值或理想的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在价值中立(价值祛除)的条件下,以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为基础来

建立和检验知识性命题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人们对什么是法治、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为什么实行社会主义法治、

怎样实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等一系列认识、观念和理想的结晶。

第四章法理学概述

▲法理学:即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出发进

行概述的。

■法理学是什么?★

所谓法理学,即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方法论和意识形态,从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出发

进行概述的。

首先,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法学的所有学科都研究法律现象,但是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层

面来研究法律现象,或研究法律现象的不同方面和领域。法理学不同于其他法学学科之处在于,法理学研

究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法律现象,而不是从微观的、局域的角度研究法律现象,或者说,法理学

思考和研究法律现象的一般性、普遍性问题,而不是法律现象某一领域或方面的具体问题。

其次,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法学的各门学科都为人们提供关于法的知识、理论。法理学不同于

其他法学学科之处在于,法理学提供的不是法的具体的、实用的知识,而是法的抽象的、基础的理论。法

理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基础性,不仅因为它们是关于法的根本性、普遍性问题的理论,而且因为它们是一

定时代的法的精神、历年的表达。

再次,法理学是法学的方法论。法理学是法律世界观和法学方法论的统一.它既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和

基础理论,提供一系列关于法的基本思想、理论,又是法学的方法论,提供一系列研究法律现象的基本方

法。第一,法理学的理论对法学研究具有方法论价值.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两类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经常

相互转化的.法理学所提供的科学理论往往构成人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法律现象的科学思路和方法.第二,

法学方法论是法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由于研究方法是否正确和有效对法学研究至关重要,作为法学之基

法理学一2一考研笔记

础学科的法理学,越来越重视对法学方法论的研究,努力为法学建立起科学的方法论。

最后,法理学是法学的意识形态。法理学作为法学的意识形态,它从根本上说是对法律经验的凝练和

升华,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法学的世界观、思维方法、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社会选择意向等根基性、本源

性内涵和洞悉,这也是法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所努力的方向。第一,从法理学的本质属性来看,

正是因为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这也决定了法理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它是法学的意

识形态,浓缩了法学的一些列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统领和贯穿于全部法学领域的基本的主线、思想

法则和观念体系,是法学的根基和灵魂。第二,从法理学的价值方面来看,法理学作为一种法学意识形态,

其不仅是对法律显示及相关社会关系的简单、被动的观照与反应,而且对法律现实具有渗透性的甚至主导

型的影响与作用。

第五章法的概念

▲法律:“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狭义的法律仅指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为了加以区别起见,学者们有时把广义的法律称为法,狭义的法

律称作法律.但在很多场合下,仍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把所有的法统称为法律。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

民)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的基本特征?

以马克思主义的法定义为依据,总结以往法学研究的成果,我们可把法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首先,在社会体系中,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作为社会规范,

法既区别于思想意识和政治实体,又区别于非规范性的决定、命令,如法院判决。其次,人的行为是法的

调整对象。也可以说,法的调整对象是社会关系。这两种说法意思是一致的,因为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

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调整人的行为,同时也就调

整了社会关系。作为法的调整对象的行为是指人的外在行为。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是由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

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即国家机关通过立法活动创制出新的规范。二是认可,即国家

机关赋予某些寄存的社会规范以法律效力,或者赋予先前的判决所确认的规范以法律效力。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

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至社会关系的。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保证其实施的社会力量。

法的双制性不同于其他规范之处在于,乐具有国家强制性.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由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

▲法的统一性:首先指各个法律之间在根本原则上的一致,其次是指除极特殊的情况外,一个国家只

能有一个总的法律体系,且该法律体系内部各规范之间不能相互矛盾.

▲法的普遍适用性:即法的普遍性(一般性、概括性),是指法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权力管辖范围内具

有普遍的约束力,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的效

力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法的效力具有重复性,法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反复适用的效力。当然,法也是有

局限性的。★★

■法的本质。

总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把法的本质归结为两个方面: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一,法是“意志”的体现或反映。意志的形成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归根到底受制于客观规律。意志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过程、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是法,只有表现为国

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才是法。所以说,法是意志的反映,意志的结果、意志的产物。正

因为法是意志的产物,所以才可以说法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所谓“统治阶级”就是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虽然统治阶

级意志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所决定,但其形成和调节也必然受到被统治阶级的制约。统治阶

级在制定法律时,不能不考虑到被统治阶级的承受能力、现实的阶级力量对比以及阶级斗争的形势。统治

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被奉为法律之后,在其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来自被统治阶级的阻力。我们应当

清楚地看到,在任何情况下,被统治阶级的意志都不能作为独立的意志直接体现在法律里面。它只有经过

统治阶级的筛选,吸收到统治阶级的意志之中,转化为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才能反映到法律中。所以,

归根到底,在阶级对立社会中,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法不论是由统治阶级的代表集体制定

法理学一3一考研笔记

的,还是由最高政治权威个人发布的,所反映的都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而不纯粹是某个人的利益,更不是个别人的任性.当然,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成

员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统治阶级的正式代表以整个阶级的共同的根本的利益为基础所集中起来的一

向殳章士^

2°第四,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马克思、恩格斯说,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

阶级的意志,这意味着统治阶级意志本身也不是法,只有“被奉为法律”才是法。“奉为法律”,就是经过

国家机关把统治积极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客观化为法律规定。

(二)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活条件

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内容。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力代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关系代表生产过程中的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方式之所以是根本因素,在于它一方面通过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使自然界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生物的人上升为社会成员,创造了社会;另

一方面,生产过程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根本的社会关系,其他一切关系包括法律关系在内都是从这

里派生出来的。除了物质生活条件以外,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历史传统、民族、科技等因素也对统

治阶级的意志和法律制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在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上,我们强调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法的更深层次的本

质,统治阶级的意志是较浅层次的“初级本质”,不是要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更不是要用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的制约性去否定阶级性。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性是

统一的:

第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都是由一定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来代表的;

第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有通过统治阶级及其国家的意志这个必不可少的中介才能体现在法律中;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正是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分析中得出的。

•法的规范作用有哪些?

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告示、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告示作用:即以成文的形式昭示于天下,向整个社会传达人们可能或必须如何行为的信息的作用。

▲指引作用:指法通过规定人们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反法的规定应承担的责任来调整人们的

行为的作用,调整就是指引。

▲评价作用:即法作为一种行为标准和尺度,具有的判断、衡量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知晓或估计人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特别是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将如何对待人们的行为,进而根据这种预知来作出行动安排和计划。

▲教育作用:首先表现为法通过把国家或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凝结为固定的行为模式和法律符

号而向人们灌输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使之渗透于或内化在人们的心中,并借助人们的行为进一步传播;

其次表现为通过法的实施而对本人和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影响。

▲强制作用:即制裁违法行为的作用,它是法的其他作用的重要保障。

■法的局限性.

法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在积极作用方面,法可以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发挥指引、评价、预测、

教育、强制作用,从而促进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遵循法律确定的行为模式,实现法定权利,履行法定义务,

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以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与稳定。但是,我们同时也应当意识到,法律绝对

不是万能的,他依然有自己的局限性。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是指法在调整或影响人们行为和社会生活时,由于其技术上的特点不能完善

地实现其目的的情况.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法只是许多社会调整方法中的一种。法是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方法。

第二,法律并不能有效地干预或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法律通常只能有效地控制公开的、外显的、可

观察的社会行为,而很难控制个人隐秘的隐私行为,更难控制人们内心的思想、情感、信仰。

第三,法律本身具有保守型、僵化性和限制性。法的保守性在于法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频繁

变动。法的僵化性在于正式的法考虑的是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般情形,其内容是抽象的、概括的、简

洁的。法的限制性在于法为维护某种秩序而对人们的行为所施加的约束,有可能转化为限制人们进行有益

的创新和改革的枷锁。

第四,法的运作成本巨大。法是一种成本高昂的社会控制方法。法的运作成本包括立法成本、行政执

法成本、诉讼成本等成本。

第五,法律作用的充分发挥以来一些列社会条件。首先是良好的政治法律体制。其二是良好的法律和

法律体系.其三是高素质的法律职业群体。其四是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

之所以法的作用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局限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不完整性和保守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法律和它所调整的经济生活应该同

步对应。但是,社会是发展的,现实生活是变动不居的,以不变的法律调整变化的社会,这样,越是稳定

法理学一4一考研笔记

的法律其滞后性,保守性就越明显。

第二,法律控制领域的局限性。法律虽然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人们的生活不仅受到法

律的规范,同时,还有行政、思想教育、宗教、舆论等方法局限着人们的行为。那么,对社会的整体而言,

虽然法律是处理社会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就某些社会关系和生活领域而言,法并不是最主要的方法,也不

是最佳的方法。(同表现2)

第三,法律实施条件的局限性。法律不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它不会直接作用于人身上,而是必须通过

一定的手段,一定的媒介来表现,来制裁。那么这个有着关键作用的媒介就尤为重要了,直接可以影响法

律的表现形式和局限程度。(同表现5)

总之而言,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我们在充分重视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必须要正视法的消极作用,赋予其在社会规范体系中的恰当地位,将其与其他社会调整方式有机结合起

来,实现社会有序与活力兼备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法的渊源、形式和效力

▲法的实质渊源,即法是根源于国家权力还是自然理性、神的意志、君主意志、人民意志抑或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

▲法的效力渊源,即法产生于立法机关还是其他主体,产生于什么样的立法机关或其他主体。

▲法的材料渊源,又称法的内容,即构成法的内容的材料是来源于先前的法典、外国的法典,或是来

源于政策、习惯、宗教、礼仪、道德、典章、理论、学说。

▲法的形式渊源,即法是来源于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抑或法学著作。

▲法的历史渊源,即能够引起法或法律原则、法律规则产生或者改变的历史现象或事件。

•简述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在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⑴立法。立法是各国最直接的法的渊源。⑵国家机关的决策和决定。

包括行政机关的行政命令、行政措施和重要文告等。⑶司法机关的司法判例和法律解释。⑷国家和有关社

会组织政策。⑸国际法。包括该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和其他国际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包括该国未加入的国际

条约和其他国际规范性法律文件。⑹习惯。⑺道德规范和正义观念。⑻社团规章和民间合约。⑼外国法。

(10)理论学说特别是法律叙说。

▲法的形式,指法的具体的外部表现形态。它所指称的,主要是法由何种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

何种表现形式。法的形式表明法所存在的方式,是一国的法和法律规范的既成产品,是以一定形式存在的

已然的法。

•当代中国主要法的形式。

⑴宪法•▲宪法既是法的形式概念,也是法的体系概念.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

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事项,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

⑵法律。▲这里所谓法律是指作为当代中国法的形式一种的法律,不是各种法的总称。法律是由全国

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

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是中国法的形式体系的主导。

⑶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和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

政两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⑷地方性法规。▲是由特定地方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作为地方司

法依据之一,在法的形式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⑸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机关所制定的特殊地方规范性法律文件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

总称。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自治权制定的综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根据自治权制定的调整某一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⑹行政规章。是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事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分为部门规章和政

府规章两种。

▲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所属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所发

布的各种行政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亦称部委规章。

▲政府规章,是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地方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亦称地方政府规章。★

⑺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

法理学一5一考研笔记

和义务的各章协议,不仅包括以条约为名称的协议,也包括国际法主体间形成的宪章、公约、盟约和规约

等。

⑻其他法的形式。主要包括中央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军事法规和军内有关方面制定的军事规章;一国两

制条件下特别行政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有关机关授权别的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以成文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种法的形式的总称。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是指立法主体应以统一的规格和标准,制定和修改各种形式的规范性法

律文件,使一国属于法的形式范围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成为效力等级分明、结构严谨、协调统一的整体。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对已制定的有关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系统整理和归纳加工,使其完

善化、科学化的活动。其方法主要有法的清理、法的汇编和法的编纂。

▲法的清理,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以一定方式、对一定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

行审查,确定他们或存或废、或修改的专门活动.

▲法的汇编,是指在法的清理的基础上,按一定顺序将各种法或有关法集中起来,加以系统编排,汇

编成册的活动。

▲法的编纂,又称法律编纂就、法典编纂,是指立法主体在法的清理和汇编的基础上将现存同类法或

同一部门法加以研究审查,从统一的原则出发,决定它们的存废,对它们加以修改、补充,最终形成集中、

统一和系统的法的活动。★★

▲国内法,是指由国内有立法权的主体制定的,其效力范围一般不超出本国主权范围的法律、法规和

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陈.

▲国际法,是由参与国际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国际组织间制定、认可或缔结的确定其相互

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并适用于它们之间的法的总称。

▲成文法,又称为制定法,是指有立法权或立法性职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以规范化的成文形式

出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不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文字形式或虽有文字形式但却不具有规范化成文形式的

法,一般指习惯法,也包括判例法和不成文宪法等。

▲根本法,是指在整个法的形式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的一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这样一个单一制

国家,根本法就是宪法的别称.

▲普通法,是指宪法以外的所有法的统称。普通法所包括的法,种类繁多,它们各自的地位、效力、

内容和程序亦有差别。

▲一般法,是指对一般主体、一般事项、一般时间、一般空间范围内有效的法,如刑法、民法。

▲特别法,是指对特定主体、特定事项有效,或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有效的法,如战时法。★★★

▲实体法,一般指以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或职权和职责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法,如民法、刑法、

行政法等。★

▲程序法,通常指以保证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得以实现或保证主体的职权和职责得以履行所需程序或手

续为主要内容的法,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公法,是在民法法系中与私法相对的,旨在保护国家公益的法。一般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和程

序法。

▲私法,是在民法法系中与公法相对的,旨在保护私人利益的法。私法在民法法系国家一般划分为民

法和商法两大部门。★

▲法的效力,是指法对其指向的人们的强制力或约束力,是法不可缺少的要素。

▲法的实效,是指法的功能和作用实现的程度和状态,它主要是一个强调实际结果的范畴,所展示的

是一种事实。★

▲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对什么对象、在什么时间和空间有效。

▲法的对象效力,是指法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对什么样的人和组织有效。法学上也将法的对象效力称

为对人的效力,这里的人包括自然和法所拟制的人一一法人和其他组织。

▲法的空间效力,法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内或者地域有效,即为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

▲法的溯及力,指新法对它生效前所发生的事情和行为可否加以适用的效力。一般说来,法只适用于

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不适用于生效前的行为,不应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对法生效前发生的事件,亦如此。

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溯及既往,但旧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旧法。

法理学一6一考研笔记

▲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溯及既往,但新法对行为人的处罚较轻时,则从新法.

第七章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指法的基本成分,即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任何时空中以整体形态存在的法律都是由基

本的要素构成的。如果我们把整体形态的法律看成一个系统,那么法律要素就是构成系统的元素.通常法

的要素有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一法律意义的指示、

规定。法律规则是构成法律的主要因素。★

•法律规则的特点。

在法律诸要素中,与法律原则相比,法律规则具有三大特点:

①微观的指导性,即在规则所覆盖的相对有限的事实范围内,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

②可操作性较强,只要一个具体案件符合规则设定的事实状态,执法人员可直接适用该规则,一般公

民也可较容易地依据规则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③确定性程度较高,与原则相比,法律规则的确定性程度要高得多,这个确定性包括它的内容相对明

确与恒定,它的效力也较为清楚明确。

▲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你们可以作为、不作为或要求别人作为、不作为的规则。★

▲义务性规则,是直接要求人们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义务性规则表现为义务主体的约束,为人际互

助、维持社会安全提供保障。义务性规则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强制性;第二,必要性;第三,不利性.

▲权义复合规则,指兼具授予权利、设定义务两种性质的法律规则.权义复合规则大多是有关国家机

关组织和活动的规则。依其指示的对象和作用可以分为委任规则、组织规则、审判规则、承认规则等。权

义复合规则的特点是,一方面被指示的对象有权按照法律规则的规定做出一定行为,另一方面做出这些行

为又是他们不可推卸的义务.

▲规范性规则,指规则的内容明确、肯定和具体,且可直接适用的规则。

▲标准性规则,指法律规则的部分内容或全面内容(事实状态、权利、义务、后果等)具有一定伸缩

性,须经解释方可适用且可适当裁量的法律规则。

▲调整性规则,是对已有行为方式进行调整的规则,它的功能在于控制行为。从逻辑上讲,该规则所

调整的行为先于规则本身,规则的功能在于对行为的模式予以控制、改变或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调整

性规则占了法律规则的大多数.

▲构成性规则,是组织人们按规则规定的行为去活动的规则,从逻辑上讲,规则所指定的行为在逻辑

上依据规则本身。

▲强行性规则,指行为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规则。绝大多数义务规则属于强行性规则,国

际强行法规定的规则是强行性规则。

▲指导性规则,指行为人可自己决定是否按照规则制定的行为行事,规则只具有指导意义而不具有强

行性,是一种命令性较弱的义务性规则。国际法中的许多规则对国家来说属指导性规则。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则,或是为其他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

法律原则可以是非常抽象的,也可以是很具体的。

▲政策性原则,是国家和其他政治共同体关于必须到达的目标或目的、或实现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

任务而做出的方略,通常是关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或社会动员等问题

的。

▲公理性原则,是从社会关系性质中产生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被奉为法律公理的法律原则,这是严格意

义上的法律原则。★★

▲基本法律原则,是指体现法的根本价值的法律原则,它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

法律体系的神经中枢。

▲具体法律原则,是基本法律原则的具体化,构成某一法律领域的法律规则的基础或出发点。

▲实体性原则,是指规定实体法律问题的原则,其功能是调整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如罪刑法定原

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

▲程序性原则,是指规定程序性法律问题的原则,其功能是调整程序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公开原则、

回避原则、司法独立原则等.

•法律原则的功能(作用)

第一,为法律规则和概念提供基础或出发点,对法律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对理解法律规则也有指导

法理学一7一考研笔记

意义。

会二,直接作为审判的依据。许多法律原则可之际作为断案依据,这些原则的作用与规则无异。

第三,法律原则可以作为疑难案件的断案依据,以纠正严格执行实在法可能带来的不公。

•法律原则的适用规则.

第一,只能适用法律原则,禁止适用道德原则、政治原则等非法律原则。

第二,法律规则优先适用.在选用法律的时候,优先选择法律规则,适用法律原则是例外,即所谓“禁

止向一般条款逃逸'

第三,严格说明理由.在没有可使用的法律规则适用法律原则时、特别是排斥法律规则而适用法律原

则时,法律适用者有充分说明理由的义务.

第八章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法学中有时也称“法的体系”或简称为“法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

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体系的特点。

法律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第二,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成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第三,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果严密、内在协调。

第四,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法制体系,有时也称法制系统,它同法律体系虽一字之差,但含义不同。法制体系则是指法制运转机

制和运转环节的全系统,法制体系(或法制系统)包括立法体系、执法体系、司法体系、守法体系、法制监

督体系等,由这些体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纵向的法制运转体系。

▲法律部门,“法律部门”这一概念,在有的法学著作和教材中被称为“部门法”,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

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规范自身的不同性质、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

总和。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各个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有机组合,便成为一国的法律体系。

▲法学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的有关法律的学科体系,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具有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

属性。

▲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联系和区别。

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联系:第一,立法体系和法律体系都是指现行法律规范的不同组合,只不过立

法体系注重的是法的形式,而法律体系注重的是法的内容;第二,当立法体系是法典式的法的形式时,它

同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一致的.

法律体系和立法体系的区别:第一,立法体系的组成要素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

的不同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系;而法律体系的组成要素则是法律部门,以法律部门的分类组合而形

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立法体系是以各法律规范的制定机关在整个国家法律创制中的地位及

与此相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效力范围和效力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

同社会关系和不同调整方法作为划分该体系的组成要素一一法律部门的标准。第三,立法体系侧重于法的调

整的外部形式,而法律体系侧重于法的调整的内在内容。

▲民法,是指调整作为平等主体的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

调整公民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商法,是调整公民、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和商事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行政法,是调整有关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

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个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

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

是有关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法律.

▲社会法,是调整有关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是保障劳动者、

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和其他需要扶助的人的权益的法律。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所调整的是因犯罪而产生的社会

关系。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调整因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包

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等方面的法律。

法理学一8一考研笔记

第九章权利和义务

・为什么说权利和义务是法学的核心内容。★

法事以权力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律现象逻辑联系的各个环

节、法律的一切部门和法律运行的全部过程。

首先,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到法律关系再到法律责任的逻辑联系的各个环节的构成要素。权利和义

务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授予人们一定权利,或者给人们设定某种义务.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

要素,这就在于它是依法形成的、以权利和义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其次,权利和义务贯穿于法的一切。法律部门都是确定人们在某种社会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中的权利

义务的。

再次,权利和义务通贯法律的运行和操作的整个过程。法的运作以立法为起点,以执法、守法、私法、

法律监督为主要环节。任何国家的立法,都是统治阶级的国家通过立法机关,根据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实

际的阶级力量对比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等条件,确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最后,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权利、义务是法的价值得以实现的方式,正式通过权

利和义务的宣告与落实,国家把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变为国家和法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并借助

于国家权威和法律程序而实现.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核心内容,也是法学的中心范畴;并进而主张法学应是权利

义务之学,应以权利和义务为中心范畴建构当代中国的法学理论体系。

▲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

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法律义务,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抑制的作为或不作为的

方式保障权利主体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权利和义务的本质(特征或作用)。

第一,作为法理学研究对象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范明文规定的,或包含在法律规范逻辑中的,

或至少可以从法律精神和法律原则中推定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权利和义务是“实在”的。

第二,任何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社会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即统治阶级)或集团(即统治集团)

的意志的体现,是该阶级或集团及其所代表的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根本利益的体现。

第三,权利和义务都有明确的界限。首先,权利和义务所体现的利益以及为追求这种利益而采取的行

动,是被限制在占支配地位的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和社会普遍利益之中的,是以社会承受能力为限度的.

其次,权利和义务是互为界限的。最后,任何权利和义务在行使和履行时都有程度上的限定,即都有一定

的度,超越这个度,权利和义务就失去其原有的性质。

第四,权利和义务归根结底都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它们的工具性首先表现为它们是国家分配利益和

负担,从而维护和促成一定阶级(集团)的利益或社会的普遍利益,实现政治经济统治和公共管理(社会

控制)的手段。其次表现为它们是社会成员或其集体实现主体自我利益的手段。

第五,权利和义务互相比较,权利具有能动性和可选择性,而义务则是受动和不可选择的。权利主体

可以自主地决定其是否实际地享有、行使或实现某种权利,而不是被迫地区享有、行使或实现该权利。义

务则是受动的,在任何情况下,义务的承担者都不能自行放弃义务,更不能拒不履行法律义务。

▲应有权利,是权利的初始形态,它是特定社会的人们基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传统而产生出

来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是主体认为或被承认应当享有的权利。由于应有权利又往往表现为道德上的主

张(以道德主张出现),所以也被称为“道德权利”。

▲应有义务,是指虽未被法律明文规定、但根据社会关系的本质和法律精神应当由主体承担和履行义

务,通常以“道德义务”的形式存在,但不是纯粹的道德义务。

▲习惯权利,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或从先前的社会中传承下来的,表现为群体性、

重复性自由行动的一种权利。习惯权利也是法外权利。

▲法定权利,是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法律原则加以宣布的、以规范与观念形态存在的

权利。法定权利不限于法律明文规定的权利,也包括根据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依照法律的精

神和逻辑推定出来的权利,即“推定权利工

▲法定义务,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所规定的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现实权利,即主体实际享有与行使的权利,亦称“实有权利”。现实权利是权利运行的重点,也是新

权利运行的起点.

▲现实义务,或实有义务是由主体实际承担和履行的义务,是法定义务的现实化。现实义务和法定义

务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法律的实效与法律的效力的关系。

▲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根本权利和义务,

是源于社会关系的本质,与主体的生存、发展、地位直接相关的,人生而应当有之的,不可剥夺、转让、

法理学一9一考研笔记

规避、且为社会公认的,因而也可说是“不证自明的权利和义务它们是人们在基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

文化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法律表现,一般由宪法或基本法确定或规定。★

▲普通权利和义务,即非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人们在普通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利

义务,通常由宪法以外的法律或法规规定。

▲一般权利,亦称“对世权利”,其特点是权利主体无特定的义务人与之相对,而以一般人(社会上的

每个人)作为可能的义务人.它的内容是排除他人的侵害,通常要求一般人不得做出一定的行为。

▲一般义务,亦称“对世义务”,其特点是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个人,每个义务主体无特定的权利人与之

相对。一般义务的内容通常不是积极的作为,而是消极的不作为.

▲特殊权利,亦称“对人权利”、“相对权利”或“特定权利”,其特点是权利主体有特定的义务人与之

相对,权利主体可以要求义务人做出一定行为或抑制一定行为.

▲特殊义务,亦称“对人义务”或“特定义务”,其特点是义务主体有特定的权利主体与之相对,义务

主体应当根据权利主体的合法要求做出一定行为,以其给付、协助等行为使特定权利主体的利益得以实现。

▲第一性权利,亦称“原有权利”。第一性权利是直接由法律赋予的权利或由法律授权的主体依法通过

其积极活动而创立的权利.

▲第一性义务,与第一性权利相对,由法律直接规定的义务或由法律关系主体依法通过积极活动而设

定的义务,其内容是不许侵害他人的权利,或适应权利主体的要求而做出一定行为的义务。义务主体以自

己的作为或不作为满足权利主体的合法主张。

▲第二性权利,亦称“补救权利”(或救济权利),补救权利是在原有权利受到侵害时产生的权利。★

▲第二性义务,与第二性权利相对,其内容是违法行为发生后所应负的责任.如违约责任、侵权责任、

行政赔偿责任等。

▲公权利,即权力,或职权,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共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

▲私权利,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

■权利与权力。★★★

以权利主体为标准,可以将权利分为私权利和公权利两类。私权利通常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

个人权利.公权利则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共团体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

①权力的拥有者只能是表现出强制力和支配力的专门机关、执行职务的公职人员或对内的社会集团的

代表,公民不能成为权力主体;而权利主体却是公民个人,国家或集团在成为权利主体的时候,已是与公

民平等的在法律上的被人格化了的“人

②权力的内容重在“力”上,表现为某种形式的强制或管理。权利的内容则侧重于“利,表现为权利

人要求实现的价值。

③二者指向对象的确定程度不同。权力的指向对象是特定的,管理活动与支配行为必定有具体的承担

人,且权力拥有者与权力对象地位不平等。权利指向的对象,在一部分法律关系中是特定的,而在另一部

分法律关系中又是不特定的,权利关系中的权利人与义务人地位是平等的,不像权力关系那样存在服从与

被服从的关系.

④法律对权力和权利的要求不同。权力与职责相对应,职务上的责任是公权力的义务,法律要求权力

变为职责,职责是不能放弃的,弃置权力将构成渎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法律准予权利的能动性,使权

利人对权利获得了随意性,放弃权利被认为是行使权利的表现。私权利和公权利在运行的时候经常发生冲

突,每当这种情况出现,就需要否定其中的一个,谁超越了法定界限就将成为被否定的对象。

■结合马克思“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来论述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权利义务理论的基本内容.法律关系主体所拥有的全部权利,一部分以他人履行

义务而获得,一部分以自己履行义务而获得,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三种形式。从这一理论出发,权利义务

关系对同一主体就形成了两种形式:当他人履行义务而自己是单纯的权利主体时,权利和义务是以分离的

形式统一于一组关系中的;当该主体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而具有双重性时,权利和义务是以相合的形式

统一于一组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对同一主体两种形式的结论来自于马克思关于的思想,由此,权

利和义务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对立统一的关系。

权利义务的对立统一,首先表现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权利和义务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即对立统一的。

权利与义务一个表征利益,另一个表征负担;一个是主动的,另一个是受动的;就此而言,它们是法这一

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相互依存表现为,权利和义务不可能孤立存在和发展.它们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

展为条件。相互贯通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及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从上述对立统

法理学一10一考研笔记

一关系的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一方如果不存在了,另

一方也不能存在。

权利和义务的另一关系式是数量上的等值关系.权利和义务在数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权

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在一个社会,无论权利和义务怎样分配,不管每个社会成员具体享有的权利

和承担的义务怎样不等,也不管规定权利与规定义务的法条是否相等,在数量关系上,权利与义务总是等

值或等额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互相包含。权利的范围就是义务的界限,同样,义务的

范围就是权利的界限。因而权利主体超越义务范围,要求义务主体去从事“超法义务”或“法外义务》是

非分非法主张,义务主体有理由拒绝接受。另一方面,权利主体有资格要求义务主体不折不扣地履行义务,

以保障其权利的实现。

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种展现方式是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和义务各有其独特的而总体上又是互相补

充的功能。第一,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和权利的实现。法律总是以确认和维

护某种利益为其价值目标,并且以权利的宣告直接体现其价值目标.当价值目标得以确立并且由权利加以

体现之后,义务的设定就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权利提供不确定的指引,义务提供确定的指引.权利和义

务都有指引人们行为的功能。但它们指引行为的方式及其结果是不同的.第三,确定指引与不确定指引标

识着义务与权利另一功能上的差别: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的约

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秩序,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自由。

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第四种展现方式是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从价值意义或综合价值的视角,在法律

体系即权利义务体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地位不是各自半斤八两,而是有主要与次要、主导与非主导之分。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性质和结构不同,法律的价值取向不同,权利与义务何者为

本位,是历史地变化着的;古代法律总体上是以义务为本位,现代法律是或应当是以权利为本位;在权利

本位的法律模式中存在着阶级本质、社会意义的差别。(所谓权利本位指的是这样一些法律特征:第一,社

会成员皆为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主体,权利本位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范围

内,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法律设定义务的目的在于保障权利的实现;权利是第一性的因素,义务是

第二性的因素,权利是义务存在的依据和意义。第三,在法律没有明确禁止或强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权

利推定,即推定为公民有权利(自由)去作为或不作为。第四,权利主体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只受法

律所规定的限制,而确定这种限制的目的又在于保证对其他主体的权利给以应有的同样的承认、尊重和保

护,以创造一个尽可能使所有主体的权利都得以实现的自由、公平而且安全的法律秩序。第五,人们在享

有法律权利、成为权利主体的前提下,应当承担与其权利相适应的法律义务,并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

实践中体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第十章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包括合法行为与

违法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

•法律行为的特征。★

所谓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根据法律行为

的定义,法律行为具有下列特点:

①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

具有交互性。或者说,法律行为不是一种纯粹自我指向的行为。

②法律行为具有法律性。所谓法律性,是指法律行为由法律规定、受法律调整、能够发生法律效力或

产生法律效果。具体说来,首先,法律行为是由法律所调整和规定的行为。其次,法律行为是能够发生法

律效力或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所谓能够发生法律效力,具有两层含义:第一,法律行为往往是交互性的,

处在一定的关系(法律关系)之中,或对其他行为有支配力,或受其他行为的支配。第二,法律行为一旦

形成,就受法律的约束或保护。所谓发生法律效果,是指法律行为能够引起人们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

变更或消灭,它们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承认、保护或奖励,也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否定、撤销或惩罚。

③法律行为是能够为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为是人所实施的行为,自然受人

的意志的支配和控制,反映了人们对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一定的利益和行为结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

动方式的选择.▲

•认识错误.

在法律活动中,行为人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之间不相一致的

法理学一11一考研笔记

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认识错误。从法律角度看,它包括“事实错误”和法律错误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行为

人所认识的内容与所发生的客观事实相背离。后者是指行为人对事实认识无误,但由于误解或者不知法律

而对该事实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认识有误;具体表现在:①对行为程序认识错误;②对权利和义务的

内容认识错误;③对法律性质和类别认识错误;④对行为的法律后果认识错误;⑤对法律主体的资

格认识错误;⑥对违法性认识错误等等。认识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为人动机和目的的形成,进而

影响其对行为及行为方式的选择。

▲法律行为的确认,就是指由法律规定的机关或个人审查在形式上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

意义和效力,并给予法律上的认定。法律行为的认定主体主要是司法机关和某些行政机关,经当事人同意

的某些组织和个人也有一定的确认权限。法律行为确认的内容主要有: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是否具备,这

些要件之间是否具有必然的关系,行为的成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实质要件,等等。

第十一章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特征。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具有如

下特征:

一、法律关系是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

法律规范的存在是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任何一种具体的法律关系都是以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

提的。如果没有某种法律规范的存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关系。因为正是法律规范规定了法律关系的

主体和客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失的条件(法律事实)。当某种法律事

实出现时,主体之间就以客体为中介形成某种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或义务。

二、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

由于法律关系是由法所调整或创设的社会关系,因而与一般社会关系不同,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

保障的社会关系。任何个人或组织未经另一方主体同意,均不得任意地变更或废除法律关系的内容,不得

侵犯另一方的权利或不履行应尽的义务。法律关系的任何一方如果无理拒绝或迟延履行义务,另一方有权

请求国家有关机关责令对方履行义务或承担由于未履行义务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三、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

▲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权利义务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

担一定义务的法律资格.它是法律关系主体实际取得权利、承担义务的前提条件.

▲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公民和法人在行为能力方面的区别。

公民的行为能力是公民的意识能力在法律上的反映。确定公民有无行为能力,其标准有二:一是能否

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二是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人组织也具有行为能力,但与公民的行为能力不同。表现有二:第一,公民的行为能力有完全与不

完全之分,而法人的行为能力总是有限的,由其成立宗旨和业务范围所决定。第二,公民的行为能力和权

利能力并不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却不一定同时具有行为能力,公民丧失行为能力

也并不意味着丧失权利能力。与此不同,法人的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却是同时产生和同时消灭的。法人一

经依法成立,就同时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法人一经依法撤销,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就同时消灭。

▲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发生权利义务联系的中介,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

的对象。它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之一。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法律

事实首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外在现象;其次,应是由法律规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能够引起法律

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

事实。它又分为社会事件和自然事件。

▲肯定式法律事实,即指只有当这种事实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事实。

▲否定式法律事实,即指只有当这种法律事实不存在时,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

▲事实构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律事实所构成的一个相关的整体,被称为“事实构成”。

法理学一12一考研笔记

第十二章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

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

•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

所谓法律责任,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

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我们认为,法律责任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法律责任是居于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