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 习题(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 习题(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 习题(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 习题(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 习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习题(解析)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情节与线索

一、(2022·贵州安顺·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①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②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很慢,生长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③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转移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④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⑤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⑥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⑦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现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⑧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去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⑨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⑩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了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绿碧绿的蓝天。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银杏树被称为“公孙树”,是说它的生长很慢,生长期很长,通常是第一代人种下,到第三代人时才能结果。

B.一到秋天,人们都奔着香山的红叶而去,我却对香山红叶不感兴趣,只想捡拾几片银杏树叶。

C.银杏树疏朗端庄,高标挺拔,银杏叶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让人联想到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特色。

D.伟岸者和寻常人各有其抱负和志趣。这世界之所以美丽,正是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和目标。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从拾叶中收获的人生感悟的一项是()

A.人若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去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

B.每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

C.人的一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要有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

D.知识见闻的积累,辛酸和悦的感受,成功失败的经验,都应该珍惜谨记。

3.文章先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有同学认为这样写有重复之嫌,请你向他说明不重复的理由。

4.银杏树触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小桃树触发了贾平凹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界中哪种植物也曾触动过你?请你写一段寓情于物的文字。

二、(2021·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望北哨所

石钟山

①这是她第一次来望北哨所。

②“望北”这个名字,她已经很熟悉了。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两个字。信中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

③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冬天,哨所和山下邮路不通,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她知道,他也是这样。读信的顺序只能依据邮戳的时间,有时邮戳上的时间也相同,她只能随机拆开一封信。这样读信,让她有种时光倒流之感: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

④他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他走在崎岖的巡逻线上,刚才还阳光明媚,转过一个山头就暴雪漫天了;一个战士因缺氧晕倒在巡逻路上;哨所的后山上,他们新建的蔬菜大棚正长出绿油油的蔬菜……她在梦中醒来,心就像荡秋千,高低视线,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她知道,自己做的不是梦,只是还原他信里描述的不同场景而已。她从小就对军人职业充满敬仰、青春、热血、英雄这些令她心动的字眼,一直和军人密切相关。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联系断断续续,他们的爱情便如梦如幻。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但她心中的诗意一直澎湃着,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⑤她对望北充满了神秘的渴望,甚至整个西藏都对她充满诱惑。她还学会了当年流行的一首歌:“坐着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去看那最美的格桑花呀,盛开在雪山下……”他们约好了,就在秋天,藏北最美丽的季节,格桑花开遍雪山脚下,她去望北哨所找他。然后他休假,带她去看神秘的布达拉,开启他们的新婚之旅。多么惬意和丰富的旅行呀!

⑥她终于来了,先是飞到了日喀则,又坐上了兵站的长途运输车。她果然看到了山间草地上盛开的格桑花,一片又一片,像怒放的生命之火,她的心便也随之燃烧起来。车队在悬崖峭壁间的公路上盘绕,越驶越高,她感到头疼恶心,视线也模糊起来。司机拿出氧气袋让她吸,告诉她,到了雪山之巅就到了望北哨所。可雪山似乎成了恒定的目标,车开了好久,似乎离雪山还是那个距离。两天之后,车队终于行驶到雪山脚下。似乎山上刚下过雪,车队又行驶了一段路,终于被大雪阻断了。眼前没了路,到处都是皑皑白雪。老兵在车里失望地告诉她,望北哨所去不成了,大雪封锁了他们的去路。雪消融之时,才是他们上山的时候。

⑦她绝望地站在车下,顺着老兵的指引,看到了山顶一排房子,遥远而又模糊,“那就是望北哨所”。她看见石头房子外聚集了一排士兵,他们一起向山下招手。她知道,他一定会在人群中。可是,她分不清哪个是他。

⑧她忽然想起了她的腰带,这是“本命年”买的腰带,红绸布制作的,是上次他探条回家时她买的,每人一条。她从腰间解下那条红色的绸带,冲着山上挥舞着。突然,她看到山上人群中也飘起了一条红绸带。挥舞红绸带的人,一定就是他了。两人隔着雪地,一个山上,一个山下,就那么挥舞着。在大雪皑皑的一片白色中,红绸带是那么醒目鲜艳。

⑨那一次,她无功而返,尽管哨所近在咫尺。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们的信都在邮路上。

⑩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却先期而至。他在巡逻路上……

再次来到哨所时,她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哨所山后,生长着一棵松树,唯一的一棵松树。他就葬在那棵树下。她来了,他却失约了……

她把那条红绸带系在了那棵唯一的松树上。下山走了好久,她回望望北哨所时,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唯有那条红绸带仍在风中飘舞,那一点红,越来越醒目。

(选自2021年5月7日《解放军报》,有删改)

5.第④段中的“有时她觉得离他很近,有时又很远”是否矛盾?为什么?

6.有同学建议将第⑩段中的“他在巡逻路上……”改为“他在巡逻路上不幸牺牲”。请简要分析为什么原句表述效果更好?

7.“信件”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进行分析。

8.你认为谁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三、(2022·贵州遵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渐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②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小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③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④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欲扬先抑,先写最爱秋季,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不够“酷”,然后话锋一转,写从理解一朵花开始懂得欣赏春天。

B.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对蜜蜂、小虫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良梨村美好、甜蜜、生机勃勃的景象。

C.在古典诗词意象中,梨花通常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但本文却从另一个独特的角度,给梨花一种崭新的诠释。

D.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虽然三百多岁了,却老当益壮,不负众望,硕果累累,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独特意义。

10.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11.标题为“从理解一朵花开始”,从“一朵花”中理解到了什么?

12.第③段描绘了一幅“农民画”,有人认为,这幅画与主旨无关,可删去。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2022·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她是不是在笑

申赋渔

①老刘给我送来一袋荞麦面。

②老刘是水电工。6年前,我住的这个房子还是一个空壳子,我请他来给我布置水电。这是个荒僻的小村,交通很是不便。老刘和妻子带着铺盖住在里面。原本昏暗空寂的屋子,立即有了生活的气息,甚至有了家的样子。老刘在院子里用竹竿支起一个架子,上面晾着他们刚洗的衣服。客厅里放着一张用木板撑起来的桌子,上面放着老刘的工具和一台收音机。

③妻子带了一只电炉,给他炒青菜、煎豆腐、做西红柿炒蛋。老刘不爱吃米饭,妻子每顿都给他做面条。不是买来的挂面,而是自己擀。她有一根一米长的擀面杖。老刘说是她的“如意金箍棒”。妻子笑着说:“专门打你。”

④干活儿的时候,妻子做老刘的助手。老刘的手艺相当好,动作如行云流水。妻子的配合也很默契。老刘在前面忙,头也不回,手向后一伸,盯着他看的妻子就把二件工具或者一个零件递到他的手上。他们根本不像是在做水电工的活儿,倒像是在无影灯下做一场手术。老刘是医生,妻子是护士。

⑤为了感谢老刘,我请他们到镇上去吃饭。老刘和妻子出门前,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把自己梳洗清爽。老刘四十多岁,国字形脸,不太爱说话,总是沉默地干活儿。他说话极有分寸,处处透着一种体面与自尊。妻子的个子跟老刘差不多高,鹅蛋脸儿,不胖,长得很好,总是在笑。老刘说她有眩晕病,刚把工厂里的工作辞了。

⑥“她现在就是陪我。”老刘说。

⑦“她对水电工的活儿很熟啊。”我没想到他们是刚刚配合干活儿。

⑧“马马虎虎。”老刘口气很平淡。妻子笑着,不接话,悄悄把自己面前的一盘菜换到老刘面前。老刘有点大男子主义。他跟妻子说话也少,开口就是吩咐这样吩咐那样。妻子呢,很仰慕他,对他言听计从。

⑨他们来我家干活儿的时候,是秋末冬初,正是荞麦成熟时节。老刘的妻子带来一袋荞麦面,给老刘做面条、摊煎饼,也与我分享。我心悦诚服地夸她的饼好。老刘对此倒也赞同,点点头:“做饼、擀面,她是行的。”

⑩我去年秋天回国时,郊外的这座房子早已破旧不堪,请了师傅帮我整修了几个月,才焕然一新。过了年,我突发奇想,想在屋顶的平台上栽种一些花花草草,做个屋顶花园。如此一来,就要接一个水管到楼上。这是一个太小的活儿,不容易找工人。想来想去,我给老刘打了一个电话。6年前他做完我家的水电活儿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联系过。

老刘接到我的电话,很高兴。他还记得我。正好有空,第二天他就来了。见面他送了一袋荞麦面给我。“记得你喜欢吃的。”老刘说。

活儿少,老刘的动作又快,半天工夫就弄好了。老刘不急着走,阳光很好,我们就坐在屋顶平台上聊天。邻居家的红玉兰开了,我家的紫玉兰已经挂了一冬天的花苞,可是一点动静也没有。看到村子里的玉兰一家家开放,我心里有些着急。老刘安慰我:“花就是这样,你看着它,它不开。你不在意,它就开了。”

“等花开了,我教你一个方法。”老刘说,“玉兰花摘下来,把花瓣洗干净。你在荞麦面里加上鸡蛋、盐和水,调成糊。再把玉兰花瓣放到面糊里蘸一蘸,要细心蘸,每个地方都蘸到。然后放在油锅里炸。两面煎得金黄,捞出来,脆脆香,好吃。”

“还有一种做法。”老刘越发有了兴致,指指院子外面的小河,“沟坎上都是荠菜,你去摘一篮子,做荞麦荠菜圆子。比糯米汤圆好,有咬劲儿。”

“这些都蛮好吃。每年春天我老婆都做的。”老刘说。

“她眩晕好些了吧。”我记得他老婆身体不好。

“她头里长了个瘤。先是腿脚不行,后来手也不能动,已经躺在床上两年多了。”老刘说。

老刘忽然掏出手机:“前天她笑了,我抓拍了下来。”

6年前,她在我家给老刘做助手时,洗衣、烧菜、擀面条,忙前忙后,总是笑着,笑容满足还带着一点腼腆。手机上的那个人,已经完全不像她的样子。“她是不是在笑?”老刘抬起头问我,神情满是欣喜。

一阵风吹过,从屋顶上看过去,小河两岸已经完全是春天的样子。老刘的头发被风吹乱了,一大半的头发已经变得斑白。他笑着。他已经不是6年前那个沉着、从容、骄傲的水电工了,他变得简简单单,有点像个孩子。

(选自《天津日报》2021年3月21日,有删改)

13.读完此文,结合文本谈谈老刘和老刘妻子的性格特点。

14.本文着重描写了老刘妻子的笑。仔细阅读文本,第③段和第⑧段中,老刘的妻子分别为何而笑?

15.文章第段,老刘说把妻子的笑抓拍下来了,为何在第段,又追问我“她是不是在笑?”

16.请从描写和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17.“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属于埋伏笔的写作方法。埋伏笔使文章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请顺着下面文段的叙述,完成填上空。

文章开头,老刘给我送来一袋荞麦面,是因为六年前__;六年后,老刘还记得我喜欢吃荞麦面,特地送了一袋。干完活,我们赏花的时候聊到_____,进而聊到__。可见,这一袋荞麦面是______。

18.读完此文,你一定有所感,有所悟。请抓住文中的一个语句,来谈你的阅读感想。

例:从文末“他变得简简单单,有点像个孩子”这句话,我感悟到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要有一种单纯乐观的心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生活,让生活变得简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五、(2022·安徽·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约石榴红

秦湄毳

①石榴花开了,一册书讲授完了。赏析过附录的十首古诗,望着学生们石榴花一样热切的眼睛,我有些意犹未尽,拈起白白的粉笔,在黑板上写道:“附录的十首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首,哪一句,哪个词,哪个字?请以此为题目或话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②孩子们开始喳喳,又新奇又惊讶的样子,有张小脸仰着:“老师,不会定题目怎么办?”我于是举例:“比如‘云从窗里出’‘云’‘窗’‘落花时节’‘落花’,‘花’……这分别是吴均的《山中杂诗》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字句。”然后,我又说:“也可以学学赵师秀,以他的‘约客’为题目,写一篇现代少年版的‘约客’……”

③“也跟他一样,约客不来,闲敲棋子吗?”

④“可惜没有灯花可落,只能是落灯泡了,哈哈!”

⑤孩子们议论着,()笑。前排的小胖一激灵:“有了,老师,我写‘约’,写你跟我们的约定!”

⑥我一下子想起来,中考他们考了个倒数第一。

⑦“咱们一起卧薪尝胆,若是期末还是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你们了,在家‘歇菜’!”

⑧他们立时急了:“啊——不!”

⑨“‘不’也不行。”我瞪着眼,一脸嗔怒。

⑩“快别说了,赶紧学吧!”课代表喝令道。

作文写好了,本子交上来,我看到他们写得异彩纷呈,只有一个题目有重复,就是有几个都是写“约”:“老师,你说的不会是真的吧,你是为了刺激我们努力学习,是吧?”“老师,我很努力啊,你不能‘倒洗脚水连孩子也倒掉’,这是鲁迅先生的话,你也不考虑他的意见吗?”“老师,我、莹、灿、晗、达、璠,我们是你的作文天使,也不要我们了吗?”……

其实,这个班的孩子们很聪明,理解力强,思维也很活跃,就是纪律性差,又懒于记忆,考查背默识记的题丢分严重,中考跌入“滑铁卢”。我不看重分数和排名,但他们疏于较真儿,也不屑认真的学习态度令我担忧,所以我便出此“狂言”,压他们一压。

一压果然奏效,附录的十首诗,没费一点儿口舌,就齐刷刷地全都会背,会默写了。

我在他们的作文评语中斩钉截铁地写:“跟你们的约定是认真的。”

有一天,课代表也忐忑不安地问我:“老师,这是真的吗?”“当然是真的!”我爽然答道,“没见人家美国总统还引咎辞职嘛!”“可总得有倒数第一啊!万一……”课代表无奈地欲言又止。我却笑着不睬。

石榴花落下,石榴小小地挂在枝头的时候,期末成绩出来了,他们居然以0.01分之差,仍然输在原地。我傻兮兮地连看十遍都不信这是真的。我不能爽约!可我怎么守约?!

石榴树在我眼前一片红一片绿,大片大片地晕进我眼里,我的脑子也晕得红红绿绿。我伏在办公桌上,双肩都失去了支撑力。

突然我的右肩被轻轻拍一下,扭脸,是教务主任,旁边站着我的课代表。一沓红红绿绿的纸汇在我的脸前,是孩子们的“退学申请”:“由于学习不力,逼得语文教师辞教,现恳请退学。”清一色的语句,我惊疑地看着课代表。“你不是说要是还倒数第一就不教我们吗?”“我还没开始不教呢!”“那你说是真的!”“我有这么小气吗?就差0.01分!”“那你还教我们!”课代表()笑着跳起来,冲出去,然后回来冲教务主任鞠躬,又冲我弯弯腰。

教务主任呵呵笑起来,跟我说《大教学论》里的一句话:“请不要立刻感到灰心,因为在一切事情上面,种子先得撒下,然后才能逐渐生长。”

我也()笑起来,因为有了台阶可以不用守约。同时想起校园里的老园丁也告诉过我,小石榴树苗得成长三年,才能结下大石榴。

石榴花开红艳艳,我期待石榴红。

(有删改)

19.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轻松地诡秘地大声地B.大声地诡秘地轻松地

C.大声地轻松地诡秘地D.诡秘地大声地轻松地

20.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围绕古诗词句写作文——____________________——期末测试班级成绩依然倒数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语境,揣摩下面句子中“课代表”和“我”不同的心情。

课代表无奈地欲言又止。我却笑着不睬。

22.“石榴”在文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3.阅读全文,怎样理解文末教务主任跟“我”说的那句话?

六、(2022·浙江·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回答下列小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父亲为什么气喘和咳嗽那么严重?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哦!原来如此,第⑤段和第⑨段是A关系,这样的好处是:B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看完全文,发现文中多次出现鹅毛,想来鹅毛应该是全文的C,作用是D

24.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父亲收鹅毛,A____________→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B____________,剧烈喘咳→母亲用鹅绒,整宿做鞋→C__________,日子熬过→我忆鹅绒,明白父亲

25.赏析文中第⑩段画线句。

26.阅读是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边读边思考,才能向思想更深处漫溯,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在ABCD处把小明思考的内容补上。

A__________B__________

C__________D__________

27.文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请你结合文章并联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2022·天津·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洪振秋《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完成各题。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江南民间有句谚语: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春风拂面之际,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倚在高高的墙头上,藏匿于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在青石板的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④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她们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无论是断墙残垣,还是悬崖绝壁之上,其它植物都无法落脚,唯有青苔从墙缝里、石缝隙中奋力拱出,四处蔓延着绿意,在荡漾的春风中记录着比石头还硬的倔强。

⑤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⑥中国人很喜欢把青苔之绿意融入古画中,使其诗意更加飞扬。最早是“元四家”,后有沈周、唐伯虎、徐渭、程嘉燧、渐江、查士标等。到了清代,苔草在中国画中出现的频次渐多,随心所欲,恣意点苔,笔情墨趣,已臻成熟。尤其是“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其画梅善于在粗干上以浓墨点苔,使梅花显得气韵非凡,虽苍老而生机勃发。青苔虽然微小,却点缀出他画中的春色;虽然微不足道,却烘托出画中梅花的冰光雪影。他深爱着“苔花如米小”的气质,把自己也取名为“小善庵主”“如米最小者”,可谓青苔知己也。

⑦真正懂得青苔心意之人,应是清代的袁枚先生。“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知青苔的气质风度,不流俗,不谄媚,不张扬,却志向远大,生机勃勃,寓微小于浩荡之中。青苔的生存环境是很恶劣的,虽然是“白日不到处”,却是历尽千磨万难,凭着坚忍坚强,冲破困境,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她虽然看似弱不禁风,却凭着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力。春光因为她们的点缀,显得如此明媚无比;百花有了她们的衬托,更为明艳动人;人世间因为有了她们,更为生机盎然。

⑧小时候,我的家乡,每年春日,也就是春雨即将来临之前,父亲总要爬上古楼,上屋顶清理盖瓦,家乡人称之“拾漏”。他总是弓着腰,小心翼翼地翻起一片片布满青苔的瓦,或剥下苔绿,或扯下苔丝,或拔出瓦沟中的苔草……然后装进一个蓝色的布袋里。他从木梯上退下来后,便径直去后花园,从布袋里掏出一撮撮、一把把的青苔,或填于兰花盆,或黏附于梅花树干上,或塞进干枯的罗汉松那一个个细小的木洞穴中……父亲说,青苔也有一些诗意的名字,她叫绮线,也称呼为绿衣元宝,百花有青苔衬托,人世间才会春色满园。

⑨我是江南人,我爱着家乡门前残墙上的青苔,绿痕从墙根开始,一直蔓延到墙顶上。我爱着回乡路上青石板夹缝里的青苔,她们一点点,一丛丛,悄无声息地吐着绿,伸展着,变幻着,哧哧地笑着,撑起满眼的绿意。

⑩没有青苔的世界,是寂寞的。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年05月18日,有删减)

28.文章第②至④段主要写了青苔具有怎样的特点?

29.结合语境,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在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30.联系全文,分析题目“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中“绿意”的含义。

3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写“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勃勃生机”,接着写青苔“微不足道”“细小低微”,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B.文章中的“江水绿如蓝”和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描述重点不一样:前者是强调青苔的繁茂,后者是强调江水的澄澈。

C.文章用词生动贴切。如描写父亲在春雨来临前“拾漏”后,“掏”“填”“黏附”“塞”等词语准确地表现出对青苔的重视。

D.文章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对青苔的情感,暗线是对青苔的描写。

E.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含蓄隽永,富有表现力。

八、(2022·河北唐山·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吃还是白米粽

①我小时候,过端午节是件很隆重的事情,端午节的重头戏是家家户户要包粽子、吃粽子。端午前,大人们早早把粽叶置好了,一张张洗净后浸在木盆里,等着包粽子。

②那时人家多包白米粽,我家也是,有时也包少量的赤豆粽、枣子粽。赤豆粽只要将少量赤豆和在糯米里一起包就行了。枣子粽每只放一颗红枣。当然偶尔也包一点肉粽,不是用鲜肉,而是放咸肉。自家腌的咸肉称之为家乡肉,咸得适口。

③煮粽子是很花时间的。我们家灶间既有柴灶也有煤球炉。因为粽子包得多,大多需要用柴灶的大铁锅来煮。柴灶煮粽子要用硬柴,也就是劈柴,硬柴耐烧火力大,不像稻草等软柴不经烧。不过柴灶煮粽子也有技巧,不能几小时一味用硬柴烧,而是烧开之后就断薪,过一时辰再续柴添火,如此几个反复,最后让它在锅里焖一夜。这样省了柴,粽子也容易熟。记得我家粽子多是在端午前夜烧,早上起来掀开锅子,空气里即刻弥漫着粽子香,小孩们欢天喜地使劲吸鼻子。这时锅子里的粽子还是温热的,因为灶膛里虽然断了柴,但是柴变成了火炭,余烬能长久暖着锅。

④端午节那天,大家早早起来吃粽子。像我这样的小小孩,大人们给的几只小粽子,自然是舍不得马上吃的。我会揣着一串小粽子,跑到屋外去和小朋友玩,大家交换比试各自的粽子,然后我给你一只,你给我一只。虽然都是一点馅料都没有的白米粽,但我们吃起来是那么有滋有味,边剥开粽叶吃边望着对方笑。咬一点,舌尖在嘴里上下滚一滚,好像到嘴的粽子里藏着无穷的趣味。

⑤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粮食凭票供应变得紧张,大米很少,糯米更是稀缺,端午节吃上几只粽子,也成了人们的奢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后,市场供应仍是紧张,能搞到几斤糯米不容易。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丰富了,粮票肉票等一切票证都取消了,生活大大好转,还不随心所欲?端午节人们借着由头,吃这吃那,粽子更是不可少,包肉粽吃肉粽一下子也成了时风,吃粽子不吃肉粽好像不正宗了,包粽子不包肉粽也显得寒酸了,渐渐地白米粽不大有人问津了。

⑥再往后,粽子和青团、月饼一样,不独逢节才有,店家商家一年四季都生产,有现做现卖的,也有工厂成批生产的,真空包装后放在冰柜里任人选购。时至今日,各路商家在粽子馅料上大做文章,名目繁多,眼花缭乱,以吸引喜新厌旧爱赶潮流的消费者。什么红烧排骨粽、火腿花生粽、蛋黄鸭肉粽、鲜奶玉米粽、凤梨果泥粽、清凉薄荷粽、南国椰奶粽……总而言之,凡认为好吃的、有档次的,皆可塞进粽子当作馅。

⑦前些日子我去探望老母亲,聊起过去年代包粽子的事。我问母亲,如今有一款粽子号称是粽子中的爱马仕,你知道里面包些什么吗?母亲说,爱马仕我晓得是奢侈品,但粽子爱马仕啥个名堂,我想不出来。我就很耐心地告诉她,这款粽子里面有干贝、火腿、开洋、鲍鱼、海参、牡蛎、莲子、桂圆、花生等荤素几十样。

⑧母亲一听笑了:杂七杂八的大杂烩,到底想吃点啥?

⑨我说这款粽子属于高大上,是给钱袋有实力的人吃的,一只好几百元呢。

⑩想吃啥高档货就一样样好好吃,做啥要借粽子的名头呢?各种味道串在一起混成一团,这样还吃得出粽子清香滋味吗?照我讲,好吃还是白米粽!

我明白母亲的意思,粽子的主角本是糯米和粽叶,被粽叶浸润过的糯米带着粽叶的清香,这清气,才是值得人们在端午这个带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细细品味的。而喧宾夺主,一味奢华,疏远了粽子的本源。

“好吃还是白米粽”,这样的话我在周围邻居中也听到过。有邻居说,现在白米粽很难买到了,今年准备自己动手包一些。

32.说自己小时候过端午节“很隆重”,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

33.按要求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咬一点,舌尖在嘴里上下滚一滚,好像到嘴的粽子里藏着无穷的趣味。(“滚一滚”换成“舔一舔”好不好?为什么?)

(2)总而言之,凡认为好吃的、有档次的,皆可塞进粽子当作馅。(“塞”字有何表述效果?)

34.文章第⑤节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凭票供应紧张有何作用?

35.标题“好吃还是白米粽”有哪些含义?

九、(2022·陕西渭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依旧最西府

宋一川

①从小生活在陕西关中一个当地人叫作西府的地方。这里古称雍州,乃先秦古都,是秦始皇加冕之地。当地人给东西起名宇,总喜欢前缀“西府”,平添一种自豪之气。像老百姓唱的小调叫西府小曲,地方戏叫西府秦腔,皮影戏叫西府皮影,家家户户吃的带肉汤面叫西府臊子面,心想所谓西风酒大概就是西府凤翔之酒的意思。

②后来到了西安,才发现原来有西必有东、有西府也就有东府。所谓“东有同州府、西有凤翔府”,是说封建时代在陕西关中道设有三府,除了中间的那个白菜心西安府,向东在今天的大荔设有同州府,向西在风翔设有凤翔府,这就是西府的来历。到了民国时期,历经千年的凤翔府被铁路拉来的城市宝鸡所取代,关于西府的话题自然就越来越少了。随着我毕业离开家乡,西府之类的话题似乎慢慢被尘封进了历史记忆。

③不能不说造化总是让人难料。多少年之后,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竟然重新发现了西府的存在。有一年阳春三月,几个人逛北海公园,发现里边的海棠甚是好看,一看树上挂的标牌,写着“西府海棠”。后来去故宫,发现御花园里的海棠也挂着“西府海棠”的牌子,再后来发现颐和园也有西府海棠。强烈的好奇不时涌上心头——什么是西府海棠?为什么是西府海棠?此西府是不是彼西府?

④好在这是信息化的时代。上网一查,原来此西府就是彼西府!西府海棠就是源自西府的海棠!一般海棠都花开娇艳动人,却并无香味,只有西府海棠既香且艳,乃海棠中的上品。“西府海棠花未开时,花蕾红艳,似胭脂点点,开后则渐变粉红,有如晓天明霞。”

⑤海棠之美之艳,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之惊叹。相传唐明皇曾将沉睡的杨贵妃比作海棠,以海棠之美比喻贵妃之娇媚,发出“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牵肠挂肚的莫过于从西府开始仕途生涯的苏东坡。即便离开风翔,东坡居士仍对西府海棠钟爱有加,以至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范成大的“迟日温风护海棠,十分颜色醉春妆”,写尽了西府海棠让人如痴如醉之大美。近现代的人们对西府海棠的兴趣依旧浓厚。梁实秋先生在《群芳小记》中,首先用最长的篇幅赞美:“一排排西府海棠,高及丈许,而花枝招展,绿鬓朱颜,正在风情万种、春色撩人的阶段,令人有忽逢绝艳之感。”相传周总理生前特别喜欢居所中南海西花厅的那棵海棠树,多次听人们说,西花厅的海棠正是西府海棠。

⑥历代对西府海棠的赞美无不外乎几个方面:一是花香,二是色艳,三是型美,四是神气。西府海棠是诸品海棠中唯一散发淡淡香味的,不仅香艳,颜色还随时间变换不定。西府海棠花瓣形状小巧,点点红艳,在满目春光中甚是耀眼。其树形,常被誉为亭亭玉立,美丽本色。但我觉得用茅盾《白杨礼赞》中的话来形容西府海棠也十分恰切,伟岸、正直、朴质,在西北的寒风中保持着力争上游的精气神,恰如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血脉与骨子之中的老秦人性格一样。

⑦自从了解了海棠与西府之缘,便开始关注上了海棠。近年来,常有国外的海棠走进我的视线。日本海棠,只有一米来高,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北美海棠,从叶子到果实都是暗红色,有点像美国西部的牛仔。有一年秋天,偶然发现欧洲海棠“梅开二度”。一枝海棠花儿在秋风中独放,虽然显得有些单薄,但仍然十分独特而艳丽。到了来年夏天,突然发现海棠再次开花了!谁知到了九月,居然发现又梅开三度!在斑斑黄叶陪衬下,新开的两三朵海棠花儿格外醒目。让人不禁暗叹,难道月亮真是外国的圆,海棠不再最西府?

⑧前两天,北京的天突然降温了。萧瑟秋风今又是,红红黄黄的海棠果子纷纷在风中飘摇。举目寻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一丝棠开两度三度的迹象,只好若有所失地往回走。“快看,这不是海棠开花了么!”随着同事一声呼喊,发现路边的一棵西府海棠开满了一树的花儿,在午后的骄阳中显得分外靓丽。

⑨白杨树一般地挺拔玉立,不是别的,正是西府海棠!不管花开几度,开出的不是一枝两枝花儿,而是满满的一树海棠压秋风。

⑩这就是西府海棠!总是不忘初心、不改初衷,不论早来还是迟到,依旧艳香美神,正直刚毅,在雍容华彩之中洋溢着意气风发,渗透着中华文化历经千年磨炼而成的独特气质与成熟之美。

36.为什么说“海棠依旧最西府”?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37.有人认为第②段写自己来到西安后的情况,与西府没有关系,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38.第④段中的引用文字有什么作用?

39.在第⑤段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语句。

40.这篇散文表述了哪些深厚的情感?

十、(2022·四川乐山·模拟预测)文学类文本阅读

舞动的窗花

张金凤

①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②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③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篼,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驱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湖水荡漾着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

④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到年关,被烟火熏过的窗子要重新封窗。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去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⑤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⑥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⑦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祝寿的“松鹤图”,新居的“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⑧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⑨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⑩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人民日报》2021.02.11有删改)

4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写“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了窗花具有的文化内涵。

B.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各种人对窗花的喜爱,它成为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C.第③段中细致描写了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等,刻画出了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

D.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文化,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42.文章第③段说“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请说说它勾起了哪些回忆?

43.请结合全文,分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44.文章末两段写贴在窗户上的人物窗花竟然舞动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

1

参考解析

1.B2.C3.①两处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写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②用意不同:写泰安岱庙的银杏突出其伟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意在表现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4.思想健康,情感真挚,寓情于物,文意通顺即可

1.考查理解文意。

B.根据第⑤段中的“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可知,本项“我却对香山红叶不感兴趣”于文无据;

故选B。

2.考查筛选信息。

A.根据第⑧段中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去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可得;

B.根据第段中的“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可得;

D.根据第段中的“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可得:

故选C。

3.考查语段理解。

根据第⑩段中的“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和第段中的“但那银杏树叶,也到了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可知,两处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写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

根据第⑩段中的“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无法不肃然起敬”可知,写泰安岱庙的银杏突出其伟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根据第段中的“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可知,写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意在表现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两段描写的用意不同。

4.考查语言表述,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小草是平凡的。它没有大树那样强壮,可以为人们遮阳、供材;更没有花儿那样艳丽迷人,被人观赏、赞叹。它们似乎是被人遗忘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为此垂头丧气。它们用自己那旺盛的生命力,让四处布满它们的脚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这首诗多么形象的写出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啊!其实,当小草一颗一颗的长在一起时,不要说野火,就算狂风暴雨,闪电雷鸣又能怎么样呢?

5.不矛盾,她觉得离他很近,是因为在信中她已经了解了爱人所生活的哨所周围环境景色,爱人的日常生活,爱人也经常出现在她的梦中。“有时又很远”就是因为他们实际相距很远,而且有时候很长时间收不到爱人的信息。6.改后的句子不好,原句“他在巡逻路上……”句子用了省略号,省去了很多内容,属于文章的留白,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也为下文她去哨所做了铺垫。并且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改后的句子直接说明了他牺牲的结果,没有悬念,只是让人感到惋惜,不如原句含蓄而富有深意。7.信件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又是两人感情联系的纽带,还是两人感情坚不可摧的见证。信件内容还起到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主旨内容的作用。8.我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①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②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本文表述了对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

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理解重要句子。根据文章第②段句子“信中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高原,陡峭的山石,呼啸的山风,洋洋洒洒的落雪,虽然凄凉了一些,但却是那么有韵致”根据第③段句子“前一封信他还在描述哨所上看到的夕阳、界碑、边境线,下一封信又是满山大雪,混沌一片了”可知,她对哨所的环境已经很熟悉,仿佛她就在爱人身边一样。根据第④段“他也会出现在她的梦里;他走在崎岖的巡逻线上,刚才还阳光明媚,转过一个山头就暴雪漫天了”可知,他经常出现在她的梦里。所以说她觉得离他狠劲。根据第③段句子“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有手机却没有信号”,根据第④段,“联系断断续续,他们的爱情便如梦如幻”可知,他们相距很远,并且时常失去联系,所以她觉得他有时距离很远。

6.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表述效果。抓住原句的特点分析表述效果,再比较不同。原句用了省略号,改后的句子把省略号直接改成了“他牺牲”的结果。省略号表示省略的内容很多,如他在巡逻路上遇到了怎样的情况,他又是怎样表现的,最后结果又怎样了,会引发读者很多的联想与思考,并且还给人留有一丝希望,也许他还能被救吧。并且还为下文她去哨所做了铺垫。而改后的句子,直接叙述了他牺牲的结果,只能引发读者的惋惜悲伤之情。改后句子内涵不够丰富,故还是原句好。

7.本题考查重要物件的作用。根据第②段“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两个字”,第③段“到了春天,她会一口气收到他写给她的几十封信”,第⑨段“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可知,信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也是他们感情的纽带。根据第⑨段句子“她回去后,给他写了很多信,却没收到一封回信。她知道,大雪仍然封山,他们的信都在邮路上”可知信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根据第④段句子“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信念内容还点明了文章主旨,军人的职责与担当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

8.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确立文章的主人公。主人公就是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人物。

本选文的主人公是在哨所牺牲的军人(他)。原因:①根据第②段“他军校毕业,分配到部队后的第一封来信,地址就写着'望北’”“信中是如此描绘望北哨所的”,根据第③段“自从他去了望北哨所,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根据第④段“他在信中说:军人就是牺牲,奉献,戍边保家……”,根据第⑩段“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上……”等句可知,“他”是故事里反复提到的人物,也是故事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的关键人物;根据她再次得到他的消息时,雪已经融化了,一封电报告诉她,他在巡逻路……”,再根据第段“她终于来到了哨所,只看到了他的墓地。她来了,他却失约了。不,他在履行自己的约定,永远在望北哨所等她……”等句可知,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用“她”塑造了一个坚守岗位、为国奉献牺牲的哨所执勤人物形象;表述了对于爱国军人的赞美之情。故主人公是“他”。

9.B10.系,系上;蘸,蘸取;点,触碰。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良梨村果农点梨花技艺的娴熟和繁忙的劳动场景,体现了他们的勤劳品质,表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11.①体会到梨花的美好、甜蜜、盛大;②看到梨花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期盼与经济效益;③感受到梨花蓬勃的生命气息与生命的尊严和力量;④感受到对生活的希望和期许;⑤理解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12.不能删去。内容上,全文主要写作对象是梨花,“农民画”中主要的描绘对象也是梨花。画中描绘了一位头戴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的老农妇,怀抱母鸡望向梨花花海,寓意梨花给本村农民带来生活的富足、希望及生命的尊严与力量,表述对梨花的喜爱、感激之情。对“农民画”的描绘,拓展了梨花的意蕴,进一步深化文章主旨。结构上,全文以梨花为线索展开行文,本段承上启下,上承梨花带给农民的丰收,下启由梨花带来的对生命的感悟,为下文蓄势。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画线句中的“跳舞”把蜜蜂人格化,“探头探脑”把小虫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不是比喻;

故选B。

10.考查词句赏析。

画线句是对果农点梨花时的运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再现了他们点梨花的过程,表现了他们动作的娴熟与繁忙。联系后句“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勤劳。联系“人工授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可知,表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对丰收的期盼。

11.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②段中的“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可得:体会到梨花的美好、甜蜜、盛大;

根据第②段中的“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和第③段中的“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可得:看到梨花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期盼与经济效益;

根据第②段中的“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和末段中的“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可得:感受到梨花蓬勃的生命气息与生命的尊严和力量;

根据第③段中的“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可得:感受到对生活的希望与期许。

根据第③段中的“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可得:理解到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12.考查分析句段作用。

首先表明观点,不能删去。

从内容上,联系本段中的“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裹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可知,全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梨花,农民画中那位老妇人凝望的也是梨花。“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远方是一片蓬勃的梨树林,这些梨树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让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所以对梨花的描绘拓展了梨花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从结构上,本段承接上文梨花给农民带来丰收,带活了当地的经济,引出末段对于梨花精神的感悟,感悟到“生命的尊严与力量”。所以本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3.(1)从老刘两次帮我修整屋子的经历来看,老刘是一个勤劳的的人;从老刘和我吃饭的经过来看,他是一个有自尊心,有分寸感,并且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人;从老刘帮我接水管的事情,看出他是一个念旧,重感情的人;从老刘对妻子的照顾,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2)从老刘妻子对老刘的照顾来看,她是一个勤劳细心的人;从老刘妻子与老刘一起工作,一起配合的经历来看,她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14.老刘妻子第三段的笑是戏谑的笑,和老刘逗趣,开玩笑;老刘妻子第八段的笑是理解,欣慰的笑,对于老刘的回答,她很知足,理解自己的丈夫就是一个嘴上硬,心里软的人。15.示例:老刘妻子已经躺在床上两年多,老刘孤单守着,发现她笑就马上拍下。老刘追问我,一方面是想确认一下妻子是不是真的笑了,另一方面,也透露着老刘内心的欣喜。他的妻子躺了太久了,一点笑容也能让他开心很久。16.示例:用了动作描写和比喻的修辞,老刘头也不回,手一“伸”,老刘妻子就能“递”上工具,并把他俩的配合比作一同手术的医生和护士,表现了老刘和妻子之间配合的默契。17.老刘妻子曾经和我分享过养麦面的面条、煎饼用玉兰花和算菜可以做哪些食物(答到用玉兰或算菜做食物即可)老刘的妻子和她妻子做的食物(答到老刘妻子即可)是行文的线索,串联起了整篇文章。也串联起我、老刘、老刘妻子三个人物。18.示例:他说话极有分寸,处处透着一种体面与自尊。老刘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水电工,但是他自尊自爱,有职业的自豪感。老刘与我交往的过程中,不卑不亢。凭手艺吃饭,让我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可贵。

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1)老刘:从第②段“老刘在院子里用竹竿支起一个架子,上面晾着他们刚洗的衣服”第④段“老刘的手艺相当好,动作如行云流水”等可以看出老刘是一个勤劳、有手艺的人;从第⑤段“老刘四十多岁,国字形脸,不太爱说话,总是沉默地干活儿。他说话极有分寸,处处透着一种体面与自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自尊心,有分寸感,并且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人;从段“老刘接到我的电话,很高兴。他还记得我。正好有空,第二天他就来了。见面他送了一袋荞麦面给我”,以及老刘帮我接水管,记得我爱吃荞麦面,给我送来,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念旧,重感情的人;老刘照顾躺在床上的妻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情重义、有担当的人。

(2)老刘妻子:从第③段“妻子带了一只电炉,给他炒青菜、煎豆腐、做西红柿炒蛋。老刘不爱吃米饭,妻子每顿都给他做面条”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勤劳细心、有情义的人;从第④段“盯着他看的妻子就把二件工具或者一个零件递到他的手上。他们根本不像是在做水电工的活儿,倒像是在无影灯下做一场手术。老刘是医生,妻子是护士”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温柔、善良、纯朴的人。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本第③段和第⑧段,第③段“老刘说是她的‘如意金箍棒’。妻子笑着说:‘专门打你。’”,这里的笑是用金箍棒的故事开玩笑;第⑧段写我称赞老刘妻子能干,老刘说“马马虎虎”,“妻子笑着,不接话,悄悄把自己面前的一盘菜换到老刘面前”,这里是理解的笑,她理解自己的丈夫就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我第二次见到老刘。老刘妻子已经躺在床上两年多,老刘默默陪伴,守在妻子身边,发现她笑就马上拍下。老刘问我,是因为他对妻子的笑感到欣喜,想问我确认一下妻子是不是真的笑了。看到妻子露出笑脸,老刘内心是欣慰、惊喜、幸福的。妻子的笑让他很开心。

16.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第④段划线句子“像是在无影灯下做一场手术。老刘是医生,妻子是护士”,将“老刘妻子与老刘一起工作,一起配合”比作“做手术”,“老刘在前面忙,头也不回,手向后一伸,盯着他看的妻子就把二件工具或者一个零件递到他的手上。”是动作描写,都表现了老刘和妻子之间心灵相通,配合默契。

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伏笔手法的理解。根据第⑨段“他们来我家干活儿的时候,是秋末冬初,正是荞麦成熟时节。老刘的妻子带来一袋荞麦面,给老刘做面条、摊煎饼,也与我分享。我心悦诚服地夸她的饼好”可概括第一空:老刘妻子曾经和我分享过养麦面的面条、煎饼。干完活,我们赏花的时候,“玉兰花摘下来,把花瓣洗干净……”“沟坎上都是荠菜,你去摘一篮子,做荞麦荠菜圆子”“这些都蛮好吃。每年春天我老婆都做的”,聊到“用玉兰花和算菜可以做哪些食物,还聊到老刘的妻子和她妻子做的食物。可见,“一袋荞麦面”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联系着我、老刘、老刘妻子三个人物。

18.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仿照例句抓住文中的语句,来谈阅读感想。如:老刘安慰我:“花就是这样,你看着它,它不开。你不在意,它就开了。”这句话体现了老刘对生活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遇到困境不能停滞不前,生活仍在继续,不妨抛开杞人忧天的烦恼,认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淡然而简单地生活,会更快乐。

19.B20.期中测试班级考了倒数第一与学生约定期末测试再考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他们“我”在学生们的检讨和教务主任的鼓励下爽约21.课代表担心班级再考倒数第一,“我”真的不教他们了,但又怕说出来会让“我”对他们失去信心:“我”为学生重视这个约定而感到高兴,同时对他们考好很有信心。22.石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用石榴的成长过程象征学生的成长历程;通过描写石榴,烘托了“我”从充满期待到难过,而后重拾期待的心情。23.教务主任想要告诉我,成长是需要过程的,鼓励“我”虽然孩子们这次没有实现约定,但是不要气馁,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信任,和对孩子们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他们就一定能成长,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意思对即可)

19.本题考查补写。一空:根据语境,我提出用诗中的字词等写作文,学生们“开始喳喳,又新奇又惊讶”“可惜没有灯花可落,只能是落灯泡了,哈哈!”分析,这里是“大声地”笑;二空:根据语境,当课代表得知我还继续教他们时,“笑着跳起来,冲出去,然后回来冲教务主任鞠躬,又冲我弯弯腰”,这里应是“诡秘地”。诡秘: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三空:联系前文,教务主任告诉我,成长是需要过程的,鼓励“我”虽然孩子们这次没有实现约定,但是不要气馁,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信任,孩子们一定能成长。所以“我”应是“轻松地笑”,因为有了台阶可以不用守约。故选B。

20.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可根据题干中提示,寻找相关段落概括。注意按照时间顺序概括。一空:开头写作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围绕古诗词句写作文,前排的小胖提出“写你跟我们的约定”引出我的回忆:“⑥我一下子想起来,期中考他们考了个倒数第一”,所以第一空是:期中测试班级考了倒数第一;二空:接下来我们约定“⑦若是期末还是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你们了,在家‘歇菜’”,结果期末测试班级成绩依然倒数第一;三空:段“请不要立刻感到灰心”“因为有了台阶可以不用守约”,写我在学生们的检讨和教务主任的鼓励下爽约。

2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情的揣摩。这句话在文章第段,前文语境是“与学生约定期末测试再考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他们”,“可总得有倒数第一啊”课代表“无奈地”,是因为担心万一他们班级再考倒数第一,“我”真的不教他们。“欲言又止”是因为课代表怕说出来会让“我”对他们失去信心,又怕真的考倒数第一,心中很纠结、矛盾;“我却笑着不睬”,因为“我”对“我”的学生们有信心,他们一定会进步;看到学生们那么重视这个约定,“我”心理是高兴的,有信心的。

22.本题考查对标题、线索的理解。文章标题“相约石榴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同时“石榴”贯穿全文,是线索。“石榴花开了,一册书讲授完了”,“我”与学生约定期末测试再考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他们;“石榴花落下,石榴小小地挂在枝头的时候,期末成绩出来了,他们居然以0.01分之差,仍然输在原地”,“小石榴树苗得成长三年,才能结下大石榴”,“石榴花开红艳艳,我期待石榴红”,最后“我”在学生们的检讨和教务主任的鼓励下爽约,重新获取了信心,期待孩子们更好的表现。石榴的成长过程象征着学生的成长历程;“石榴花开花落”再到“石榴花开红艳艳,我期待石榴红”,表现了“我”从充满期待到难过,而后重拾期待的心情。

23.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教导主任的话“种子先得撒下,然后才能逐渐生长”,“种子”是“我”对孩子们的指导与教育,“我”与孩子们约定期末测试再考倒数第一“我”就不教他们,尽管最后结果“就差0.01分”,说明孩子们是有进步的,是积极成长的,尽管他们成长的过程缓慢,但还是往好的方面发展。教导主任鼓励“我”不要灰心丧气,打起精神,信任孩子们,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24.早出晚归父亲扇鹅毛父亲垒起泥屋25.运用比喻的修辞,把“鹅绒”比作“流云”,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鹅绒的情状,睹物思人,表述了对已逝父母的怀念之情。26.照应(呼应)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完整,交代了父亲咳喘坚持收鹅毛的原因,赞美父亲为了“我”和姐姐付出的重于泰山的伟大的爱,进一步深化文章中心。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晰。象征着父母给予子女的爱,表述了对父母的赞美与思念之情。27.父母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轻轻的鹅毛,但其中体现的他们对我们的爱,却重于泰山,借这样平凡的细节表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表述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4.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一段中的“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可得:早出晚归。

第二空:根据第四段中的“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可得:父亲扇鹅毛。

第三空:根据第八段中的“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可得:父亲垒起泥屋。

25.考查赏析句子。这句话中,“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我在老屋角落发现的一小窝鹅绒比作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以“流云”喻鹅绒,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鹅绒的轻盈情态。看到这一小团鹅绒,想到已经去世的父母,想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所以这处比喻还表现了对去世父母的怀念之情。

26.AB.考查前后呼应。第五段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不去上工,而让柔弱的母亲去。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