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1页
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2页
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3页
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4页
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69新时期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摘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必须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观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思想教育;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导师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研究生的德育教育问题也日益彰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亟待改革。抓好研究生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研究生党组织的建设是摆在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1.思想政治教育断层这里所谓的“断层”,是指由于学校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够,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在衔接时出现了断层。不少校方人员都认为研究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已达到成熟,既然是成年人,理所当然地应该可以自行解决思想问题;另外从研究生群体的平均年龄和社会阅历来看,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已经形成,即使学校进行德育教育,也不会有明显效果。所以许多高等院校除了开设两门必修课程之外,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抱着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该做的工作都流于空洞化、表面化,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导致在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方面跟不上发展。这种由学校主动放弃,进而造成德育断层的结果就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贫血”,这从近几年来研究生思想问题逐步增多的现实中就可以看出。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重复根据国家的规定,大多数在校研究生都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两门公修课程。但是从具体内容来看,两门课程都缺少新意。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科生时期进行的“两课”教育对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章节的选取安排上都有不少重复的部分,这对于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来说显得陈旧过时,更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老套。受研究生连年扩招的影响,许多综合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已经达到1:1的水平,有的甚至更高。在师生比没有相应提高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对研究生进行大班授课,在教学方法上也往往和本科生教学一样,老师讲、学生听,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很少,重理论,忽视社会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3.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问题研究生党支部工作缺乏规范性、组织生活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目前,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成员均由研究生党员担任,组织生活内容单调,形式单一,组织生活时间没有保障,读读文件、学学报纸,没有做到入耳、入脑、入心,部分研究生对参加组织生活态度淡漠,走过场完成任务的心态很普遍;研究生党员政治信仰淡化、模范作用不够突出、党性意识不够强。研究生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现象。由于生源、招考方式、培养方式、培养类型和研究方向的多样化,使得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自由分散,再加上他们逐渐增强的成人意识,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造成了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只重视个人利益,漠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同时由于过分注重个人奋斗,强调个性,而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导致了研究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较为松弛,集体观念淡化,党性意识薄弱。二、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研究生党员的系统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上,研究生党校建设既要充分发挥大规模党课教育容易形成教育氛围的特点与优势,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要引导和督促研究生党员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加强理论学习,形成用理论武装头脑的共识及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应摆脱教师讲课为主的课堂灌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师生互动,在争论和反思中一起研究、一起探讨。要避免教育途径单一化,实现网络教育、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往“政治理论课+形势报告+先进人物事迹大会”是研究生思想政治育教育的主导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便于操作,但由于对研究生思想实际缺乏了解,所讲内容往往在他们所关注的焦点之外,致使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必须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和实际,利用和创造他们喜闻乐见的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收到预期的结果。一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时效性强、自由结论总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发展和强盛起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们党包括广大研究生党员必须勇敢担负起来的历史任务。正可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调查研究 韩煜(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院)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给研究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研究生的就业已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将对其心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电信学院研究生就业意识的调查,详细分析了目前研究生的就业意识的特点,并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此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缓解金融危机给研究生带来的就业压力。关键词:研究生;就业工作;调查;分析调查背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而且给2009届毕业生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并且随着研究生的供需比逐年下降以及就业模式的转变,目前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新形势下,加强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就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生作为21世纪科教事业和经济建设的栋梁,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建立创新体系和未来夺取世界知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人力资源。开展新形势下的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研究分析,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的就业教育,帮助研究生实现科学、合理、顺利的就业。为了全面充分了解当前研究生在择业中的就业观念,求职意向以及就业心理状况的变化,进而开展更有有效的就业教育与指导工作,深入落实学校“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解放思想、认真剖析问题”的指导思路。笔者以电信学院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针对我院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所关心的一系列就业方面的问题组织的较为深入的专题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和面谈的形式,深入了解了我院二、三年级硕士生、部分毕业年级博士生的就业需求,就业意向,实际困难,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4份,有效率达96.67%。召开学生谈话6次,涉及学生10人。涉及就业期望基本情况摸底,实际困难调查,学院就业指导工作突出问题统计三个方面。从调查中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针对本年度就业的情绪基本稳定,对于学院就业组织工作也持肯定态度。但是从调查中,也凸显出广大学生所关心的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数据统计及分析归纳调查问卷和谈话的结果,学生针对今年的就业具备信心的还是占大多数,在您对今年就业形势的态度这个问题中,选择“胸有成竹”和“通过努力就可以找到”的占到了66.09%,其余占到33.91%。其余包括对于形势很担心(30.46%)和不关心(3.45%)。由此可见,今年的就业指导工作既要扎实稳步的推进,同时又充满了现实环境下的困难与阻力。归纳来说,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意关注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个人就业意向不明确、不准确针对调查问卷和谈话的结果来看,同学们首先反映出的就是个人定位的确定。调查中发现,按照当前的社会环境,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是同学们就业最愿意的部门,可是具体到去哪里就业,大多数人抱着能找到哪儿就去哪儿的态度,针对性不足。在就业专业对口性调查中,有31.8%的硕士生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规划,有明确的求职目标和发展方向”;有55.7%的学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迫于就业压力,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就行”;有10.4%的学生“不考虑专业问题,只要找到工作就行,不能人尽其才也不在乎”;还有2.1%的学生“没有考虑过,走一步,看一步。”表现出了就业期望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往往就在学生中形成“找到一个保底,再找更好的”的思想,使得学生的违约率经常较高。2.求职技巧严重缺乏参与调查的同学中,仅有不到4%的同学表示曾经参加过求职技巧培训。技巧的欠缺已成为当前我院学生求职面试中的主要瓶颈。首先,我校地处西北地区,思维观念、个人展示等较东部沿海地区高校的学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在求职过程中凸现出来。其次,我院大部分学生是应届考研继续深造的,未经过本科毕业找工作的锤炼。这些原因都使得用人单位往往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所需的优秀人才,也造成了就业工作中的一些困难。调查中,多达81.52%的同学提出,希望学院、学院能够组织研究生进行求职技巧培训。并且其中大部分同学希望能够从新生入学就开展系统的,定期的培训课程。3.信息沟通渠道单一,匮乏许多同学在调查中向我们反映,在学校就业工作的组织中,学院发挥的力量还不足,且手段单一,影响力小。我们针对了当前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分为学校和学院两级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现象:网络利用高于学院、学校信息宣传;师兄、师姐、父母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公司举办的专场招聘会影响强过学校举办的大型招聘会。这些现象充分体显出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问题所在,首先,对于学生就业指导性不强,学生现在还采用一代传一代的经验介绍方式。使得某公司一旦今年招聘计划改动,会导致一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就业目标丢失。其次,学生信息获取渠道过于分散,bbs是现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信息没有归类,各个专业方向都有,不利于学生有针对行选择就业信息。第三、公司专场招聘会造成人才分流不均衡现象的产生。4.专业培训力量不足参加调查的同学中有超过86%的人认为,学院应当组织本学科带头人,针对自己现学方向的社会需求,开展系统的宏观的专业就业分析。使得同学们能够把握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合理设计就业目标。5.用人单位信息库急需建立在调查中,同学们反映,目前如何了解用人单位和如何展示自我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切实有效的在就业前充分的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发展前途是有效减少学生违约行为的重要举措之一。而现有的工作中,这部分体现较为薄弱。学院没有权威的,健全的用人单位信用系统,对于单位的了解,只能通过一届一届学生的口口相传,或者用人单位的片面介绍,往往信息就有歪曲或不实。造成了学生求职的心理负担。在与学生的座谈会上,同学们还反映出以下的几个需求。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力度,组织更多的同学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并主动与用人单位洽谈,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帮助同学们切实感受企业用人文化,增加同学的实践经验。第二,结合学院学科特色,针对研究生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信息库、面试与笔试资料库,按照不同的专业向同学们提供用单位工资水平比对。第三,能够按照专业和年纪向同学们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测评与辅导,求职技巧培训,往届生就业经验指导,成功校友经验介绍会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讲座课程。第四,学院应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信息沟通,广泛提供专业针对性强的就业信息,努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最后,学院应当促进用人单位与学生的沟通,提供更加详细的用人单位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并能够向同学们提供专业、实质的指导。三、思考与建议结合调查问卷和谈话的结果,以及对调查情况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合理指导学生明确就业方向,推动个人就业测评工作向前发展学校可以针对学院学科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就业心理测评系统,对学生就业方向进行轮廓性的规划与建议。帮助学生把握自身条件与特长,明确个人发展道路。同时建立起一套学校个人就业测评指导办法。从新生入学起进行就业指导,逐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2.大力拓展求职技巧培训平台学校可以举办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体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提供多途径的培训方法。首先可以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讲授求职技巧,个人展示技巧。其次,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求职模拟招聘会,向同学们提供多途径的训练平台。让同学们通过实战,逐步增强个人展示能力,发挥个人特长。最后,可以举办经验介绍会或座谈会,培养我们自己的专家,对就业工作起到推动作用。3.加快节奏,全力拓宽就业信息发布途径学院可以通过增设专职岗位,用于就业信息的归纳与整理,并及时通过学院主页等多种形式进行发布,充分发挥学院的传帮带作用,建立起学校就业中心与学生的沟通机制。有效利用学院优势资源,向同学们提供高效、准确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4.努力拓宽工作思路,发挥学院专家优势在今年我院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的良好契机下,大力开展EIE就业引导计划,定期组织邀请各专业专家进行系列的专业专场就业方向报告会,宏观上向同学们介绍专业发展现状,社会需求缺口,帮助同学们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推动人才资源合理分配。5.紧密结合用人单位,大胆改革单位信息记录机制针对同学们的担心,和今年经济环境的现状,学院可以大胆革新,建立学院常年用人单位信用库。做到就业工作两头抓,在学校领导下,起好学院就业指导的中间桥梁作用。帮助用人单位找到需求的人才,也帮助同学们找到最满意的工作单位。总结归纳这次专题调查工作的整体情况,我们感到,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是切实关乎每位同学切身利益,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全院所有部门共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是一项学院、用人单位合作,学校、学院下联动的综合系统工程。集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为我院就业指导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只要我院各部门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科学地分析今年就业指导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创新就业指导培训沟通机制,就一定能够发挥好学院就业指导桥梁作用,全面推进我校学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杨睿.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视野,2008(,12).[2].胡修池,刘紫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62.[3].刘志侃.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7-14.[4]周世锋,魏伟忠,马高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政策着力点[EB/OL]./website/2009-04/28/con-tent16381293.htm,2009-05-01.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医学人才习博(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部)摘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活动,结合附属医院教学管理工作实际,分析和调研了现阶段我校和国内临床医学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临床教育现状;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调研,为如何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调研;教学质量;临床教育;人文素质根据学校和医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医院制定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提纲》中临床教学工作调研题目,在主管院领导组织集中研讨的基础上,就我院临床教学工作展开调研分析。一、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调研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第一课堂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有鉴于此,我院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深化教学改革1.1.精简、重组、更新临床理论课内容,构建符合“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临床课程体系。临床专业课程内容繁多,各学科间又有交叉,存在同一内容重复讲授、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脱节等现象。我们设想借鉴国外经验,以学生为中心,勇于打破单一学科的完整性,将这些相关内容重新整合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或按照系统组成新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科渗透、知识融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也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1.2引入PBL教学法、CBS教学法、小组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实现由“满堂灌”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探索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培养要求的临床教学新模式。1.3依托我院现有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积极开展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构建适合医学人才培养特点的临床教学研究平台,着重培养医学生动手能力。(1)积极开展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改变现行见习课教学模式(2)依托我院现有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与探索活动2.实施精品课程战略医院深刻认识到精品课程建设对第一课堂质量的积极推动作用,近五年来一直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作为临床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从建设源头抓起,着重作好日常教学基本建设,扎扎实实作好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申报工作。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医院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以往精品课程申报中,存在精品课程申报与实际课程建设脱节的问题,往往是为了申报而申报,忽视了精品课程的核心是提高第一课堂授课质量,精品课程网站疏于管理,并没有真正做到为师生服务,也没有提高我院网络影响力。因此,如何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将精品课程建设与日常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建设切实提高第一课堂授课质量,使学生受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医院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院级教改项目专项及院级精品课程专项,等同于科研的院基金,这样既能提高各学科系/教研室的申报兴趣,为申报校级、省级精品课程打下基础,又利于解决精品课程建设初期的经费问题。(2)由医院宣传中心对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维护。(3)要求各教研室应在授课时向学生公布精品课程网址,或将其挂在医院主网的显著位置,使之作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自学园地得到充分使用,提高点击率,扩大影响。二、医学生临床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的调研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医学教育全局,进一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学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09年3月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发文《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重点内容摘要如下:1.提高质量,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加强医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医学院校要根据现代医学模式和我国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时修订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求,提倡早期接触临床,密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加强考试和教学评价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科学的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价制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2.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重视伦理问题,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3.重视实践,加强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要认真落实卫生部、教育部共同制订颁布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行为,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保证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高等学校要积极创新医学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建设,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的管理和考核。4.创新管理,建立统筹协调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承担教学工作是附属医院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把教学建设纳入附属医院发展的整体规划,促进附属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三、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调研1.人文素质与医学教育关系的理解和分析人文素质是指科学文化素质之外的一种素质,其涵盖面很广,道德修养、个性人格、理想追求、人际关系等都属于人文素质。它主要指人的涵养,与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做人的素质。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体系,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医学生是未来医学科研和临床工作的主力军,社会的进步要求医学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应从医学、社会、道德和伦理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在人文精神日益凸显的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出的应是既有人文素养也有科学知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的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提升人文关怀的能力和水平,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风貌,可以说是构建和谐医院进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医院而言,从事人文科学教育的老师很少,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事专业医学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主要注重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很少涉及到人文科学的领域。人文科学景观缺乏,不注重人文知识的宣传,学生几乎没有接触到人文科学知识的机会。应当加强人文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某种程度上,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重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不但是历史的潮流,而且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我国的医学教育必须结合国情、校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人文科学知识教育,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潮流。2.我院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医学人才的具体措施2.1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与使用,建立开放式服务型训练平台。继续完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设施与合理布局,满足全院临床实践教学与职业继续教育、技能考核等需要;多方位宣传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功能,积极与各个学科系师生沟通,主动为学科提供临床见习、学生技能培训和临床技能考试三大服务,为教师备课、学生复习与训练提供多层面的服务,并探索、建立相关的长期管理办法;配合临床实践教学改革,开展多样化临床实习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利用率,保证教学效果。2.2针对临床青年医师和实习医生,定期组织开展院级层面的“病历讨论”专向活动,提高我院青年医生和实习医生对临床病案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进一步调动全院临床科室的带教意识,营造良好学术氛围。2.3继续开展“医府大讲堂”等针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专项活动,聘请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科生作讲座,激励医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沈飞跃郑向国(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文章概述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概念、特点、代表性理论、影响因素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与内涵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研究层出不穷。早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克己复礼”与“忠孝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则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探讨与研究观点。西方唯心主义流派最早把活生生的人从现实社会关系中抽取出来,认为人的意志、意识是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社会学上把人际关系解释为社会互动。自从齐美尔在1908的《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互动后,许多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都对互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内郑杭生认为,“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2]国外最主要的理论观点有以米德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和霍曼斯、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前者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互动的过程”;[2]后者则“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2]除此之外,还有如下一些研究人际关系的理论:1.交往行为理论: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核心乃建立在生活的第三方面即人际关系.”[3];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人的心理防御机制及个性的理论是阐述人际关系形成与改变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理论基础;沙利文还提出了精神病学的理论也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学理论;3.学习、强化理论:由斯金纳创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看来,行为结果对行为习得具有强化的作用,行为的习得是在强化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4.需要、动机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心理学家舒兹提出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即爱和交友的需要。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范围研究中,俞来德认为:“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包括大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与教工之间的关系,大学生与社会上的人之间的关系,等等。”[4]而刘晓丽则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分为四类,即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乡关系,校外关系。[5]诸多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交往范围以同学历、同龄人为主;(2)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者居多;(3)注重选择交往对象;(4)同异性交往的愿望强烈;(5)交往过程平等互助,相对简单稳定,认知因素起主导作用”。认为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新趋向是:(1)大学生交往范围扩大化;(2)大学生人际关系世俗化、虚拟化;(3)大学生人际矛盾集中化;(4)师生关系疏远化。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状研究,对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如下:(1)自身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2)家庭因素。现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拥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容易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矛盾。(3)经济因素。贫富差距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4)社会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生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矛盾越来越突出。刘晓丽的表述则比较细致:“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因素:交际者因素和环境因素,包括人的需要、信心、人格和时间、空间等。”而具体来说“交际者的因素包括交际者的生理、心理、道德、性格、文化修养因素以及通过生理因素所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信心和魅力等。环境因素指除交际者因素之外的一切因素,如:社会文化、时间、空间等。”[5]而今还有网络技术,王梅认为“网络作为一种高科技新传媒,其传媒的速度和效率是其它任何传统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对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穿行于‘三点一线’间的大学生来说,网络将整个花花世界展现在他们面前,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空间。”[6]三、分析与思考1.关于大学生不同群体人际关系的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乡关系、校外关系等等,而同学关系中又主要包括宿舍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以及社团人际关系。综观以往的研究,研究者们对不同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都常有涉猎,尤其是有关班级人际关系和宿舍人际关系研究。但研究对象仍有局限性,大学女生作为大学校园内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有关的人际关系研究相对而对男大学生的研究则相对要少许多。可现实情形是,男大学生往往面临着家庭和社会更多的压力,这些群体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并不少。这是值得研究者与高校辅导员今后工作应思考的一个大问题。2.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结构的研究。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结构。乐国安认为,从静态角度分析,人际关系由三种成分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从国内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来看,多行为方面的研究,少认知方面的研究;多微观方面的研究,少宏观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研究缺乏深度和新意,是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3.关于不同学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关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各自的领域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当今社会多学科不断交叉、融合、渗透的发展趋势下,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叉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笔者认为在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不断开拓。4.关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的失范,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许多新的趋势和特征。紧跟时代发展的趋势,不断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课题。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4]俞来德.大学生交往心理探析[J].上饶师专学报,1996,(6).[5]刘晓丽.浅议大学生的人际关系[J].临沧教育学报,2002,(3).[6]王梅,王艳霞.网络技术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煤炭高等教育,2001,(3).[7]李全彩.大学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2).[8]马新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中国青年研究,2001,(4).[9]曾晓强,张大均.父母依恋对大学生人际适应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09,(1).[10]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2]乐国安.社会心理学理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1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广州大学学报,2004,(4).[14]谭昆智,杨力.人际关系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15]尹力,张微.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分析[J].湘潮,2009,(5).[16]赵崇莲,郑涌.大学社个人际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4).[17]黎琳,徐光兴,迟毓凯,王庭照.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人生目标——浅析辅导员在大一新生适应障碍过程中的指导性任君梁栋顾蓉(西安交通大学彭康书院)摘要: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是巨大的,学生面临着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大学新生如何调适心理、转变角色,开启人生新的旅程,是急需直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此过程中,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变化,开展认真细致的工作,指导他们早日扫平障碍,适应大学生活。关键词;大一新生;障碍;指导每年的金秋,西安交通大学以百年学府的宽广胸襟,迎来了全国的莘莘学子,这些青春稚气的笑脸给古老的校园增添了新的色彩。但是,当送别的家长陆续离去,当大学生活日渐步入正轨,许多学生的新鲜感迅速被茫然和空虚代替,他们中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网,很多学生的心理渐渐变得惶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与中学时一个班几十人相比较,大学一个辅导员要负责二至三百个学生,在这种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下,学生往往会不太适应,遇到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寻求帮助,这个时候,辅导员如果能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针对不同情况展开认真细致的工作,不但能帮助新生扫清不适应的障碍,而且为他们以后的学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学习目标的指导:帮助学生重新审视上大学的目的和意义虽然呼吁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但中国目前的中学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唯一任务就是考上大学,这不仅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也是家长、教师和社会对他们共同的期望。但实际上其中大部分学生对大学到底是什么根本不了解,在他们的朦胧意识中普遍认为考上大学是对学业的深造。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多数学生都是遵从父母和高中老师给予的选择,或者借助从网络、媒体上得到的的信息作出判断,本人对于所报专业根本不了解,还有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够理想而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当真正进入大学的课堂教学后,专业和学习问题逐渐显现。另一方面,高中时期有着明确的学习动机,其终极目标是“考大学”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一定要深入到同学中去,开展面对面的谈话,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多次的谈话,辅导员应逐渐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上大学的意义。大学是个宽泛的概念,它涉及到多方面涵义,而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更是涵盖众多内容。同学们来到大学,首先要学的是做人,《大学》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即是做人的一种要求,在大学生的身上则要求培养自身的一种道德观念,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其次,应该学会一种做事的方法,把上课时学到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大学里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你背了多少名著、理论,而是你学会了什么能力,学业完成后在社会上做事,需要的更是做事的能力。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这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基础,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里受到的文化熏陶将会影响他一辈子,这是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辅导员除了和同学们面对面的谈话,还要定期组织班委进行问题征集,同时不定期的邀请学科专业教师对大一新生开展专业教育,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讲座,体验大学宽松的环境和通识教育方法。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开展高年级优秀学长的学习经验交流会,通过他们在大学的成长经历,给新生以启迪。再多方面工作的同时开展下,让大一新生逐渐消除迷茫,认识到现在的思想波动和无所适从是正常的,也是可以消除的,它是从中学到大学转变过程中的普遍心理。消除了心里障碍,学生才能自信而快乐的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不少学生反映:他们更适应高中以老师讲授为主的应试教学环境,进了大学之后,老师在课堂上授课进度快、讲授内容多、每节课的内容要在下面消化很长时间,久而久之,很多新生觉得跟不上学习的节奏。面对学习的压力,有些同学甚至打起了退堂鼓。还有些学生感觉某些课程和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并没有实际的用处。对此,我们要通过和学生谈话,让他们认识到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的巨大区别。高中只学习具体的知识,而在大学则要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大学生应该具备很多更高层面的素质,包括:要有主动的探索精神;要善于支配自由时间;要能批判地、评价地、灵活地积累知识;要积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智力等。同时,要帮助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给自己制定目标,目标要小要细,这样才会不断有成就感,才会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激情。另外,鼓励学生参加自己感兴趣或和专业相关的社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地做到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封闭的,可以通过实践和创造变成一种灵感和智慧。对于有些同学偏科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大学的课程与高中的课程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大学的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学习的过程就好比建一座房子,建造者必须熟知每一个步骤才能建出结实、美观的建筑,缺少任何一个步骤或方面的知识,房子都会不合格。这也要求大一新生必须认真对待每门课程,只有这样,当四年大学学习生活结束,当学生或深造或走上社会的时候,才不会有过多的遗憾,代之的是充实和游刃有余。二、自我管理的指导:培养自我价值,一切从头开始当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和骄纵让他们独自生活的能力不高,而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又让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当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后,没有了父母的直接关心和帮助,多数人出现了极度的不适应,比如无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上课迟到、旷课成了家常便饭;与同宿舍的舍友因为小事摩擦不断等等,仅仅开学不到一个月,各种问题就接踵而来。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大致由两个原因造成:1、心理的落差心理落差是目前大一新生中普遍的问题。这些落差可能表现在很多方面,学习成绩的高低、经济条件的差异,个人能力的强弱。在未进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其高中学校的明星、老师和同学关注的焦点,但进入大学后,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很突出的地方在这里根本不算什么,高手比比皆是。成绩不如别人是一回事,在音乐、绘画、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有比自己强的人,甚至对方的衣着和言谈都会让自己不舒服。在刚开学一个月左右,我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女生找到我要求调换宿舍,说与宿舍其他人生活习惯不同,午休、上自习等不同步,也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想调换到另外一间住了三个人的宿舍。开始我给她做了心理辅导,告诉她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不要说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就是一个省内也有很多不同的生活习惯。所以要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学会求同存异,必要的时候可以跟宿舍人一起制定公约、规定什么时候睡觉、休息等等。但很快她又第二次来找我,这次的调换理由变成了天气很冷了,但宿舍其他女生还喜欢开风扇,她很怕冷不舒服。但当我劝慰了她,并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了另外三个女孩要照顾别人的身体后,她又第三次来找我要求调换宿舍。这时我开始意识到,她多次要求调换宿舍的原因可能根本不在大家的生活习惯上。通过几次细致深入的谈心,我发现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是她的心理落差。该女生来自农村,高中时期成绩优异,是班上的风云人物,颇受老师喜欢、同学敬重。但来到大学后,同宿舍同学不但家庭条件优越,成绩很好,而且个个具备特长,经常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相比起来,自己没有任何能拿的出手的,而且另外三个同学都来自城市,共同语言也多一些。时间长了,她总是觉得另外三个人联合起来孤立她。发现了症结所在以后,我耐心的做了她的心理工作,告诉她不要将自己和别人进行攀比,攀比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很容易造就人的自卑情绪。大家十几年的生活环境、家庭条件、教育背景都不同,有差别是很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你和别人相比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也不单纯是你个人的原因造成的。从高中到大学就像上楼梯一样,从一楼到二楼的中间会有一个平台,现在你们就处在这个平台上。虽然大家到这个平台的方式和途径各不相同,目前来看有部分学生可能会暂时落伍,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能力表现不突出,但从现在起,我们的起点是一样的,只有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善于把握大学资源和机会的学生才能走的更高更远。因此,我们新生一定要把握好对自己的定位,防下思想包袱,一切从头开始。最后,该生也意识到了调换宿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必须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改变。此后,她再也没有提过调换宿舍的事情,从其他同学口中,我得知了她更多的情况: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很快地融入到了同学们当中。我也由衷的替她高兴。2、生活的不适许多大一新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其他地方,社会对学业成就的过度鼓励使得不少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只知一心向学,不问家务繁琐。当第一次离开父母、自由主宰自己的生活后,由于生活经验的缺乏使他们面临很多困难。独立生活带来的无助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使一些学生充满了孤独和寂寞,对新的大学生活缺乏勇气和热情。有一次,几个学生过来反映她们宿舍的一个女孩最近情绪比较低落,晚上还经常躲在被子里哭,问她却什么也不说。晚上我到那个女生宿舍和大家闲聊,经过一番沟通和交流,爱哭的女孩不好意思的说出了她哭的理由:她家境很好,父母又很宠爱,长到18岁从没洗过衣服、做过饭,也没有打扫过卫生。来到学校后,四个人住这么小的房子不说,每天还要轮流值日,因为她每次扫都地扫的不干净,同学们都和她开玩笑,她觉得大家是在鄙视她。而她第一次洗衣服因为没有按照注意事项洗,衣服也洗坏了,自己还不小心还在水房里摔了一跤。诸如此类的生活小事,让她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一塌糊涂,心理上承受不了。等她讲出了这个理由后,旁边同学都笑了。我问了其他女孩,她们表示以前在家的时候确实很少做过家务,但是来了之后在学长、老乡、同学的帮助下很快就适应了。她们说可能平时也不太注意,其实开玩笑是善意的,大家都很乐意帮助她早日熟悉大学生活。我也向她们讲述了自己刚上大学时的适应之路,以亲身经历告诉她们独立的重要性。来到大学,其实是为自己找一个脱胎换骨的地方,尤其是对于事事不动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以后迟早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甚至父母年老的时候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在大学的独立生活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和改变机会。这个过程中会有不适,但是结果会让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个女生虽然是个个案,但是也反映了现在大一新生的普遍问题:自理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障碍。作为辅导员,能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随时随地给予指导,有时候仅仅是几句简单的话,就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除此之外,大一新生因为自身的成长经历,说话做事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别人的感受,这也很容易产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总之,大学新生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和全新的社会群体,来到大学这个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心里除了激动和喜悦,还有对于新环境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以及对于新同学和新老师的隔膜感。辅导员一定要抓住大一新生刚入校的关键一年,及早和学生拉近心理距离,建立互相信任,关注大一学生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帮助他们早日扫平入学后的种种障碍,早日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每付出一分努力,学生的未来就会多一份保证。跃动的青春——浅谈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研究梁俊凤师会芳(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启德书院)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传播文明、锤炼自我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增长才干、实施才华和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注入新的内容。因此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对高校的教育工作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项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战略性任务。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创新一、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与创新的内涵、原则人类的发展史就是实践中摸索、思考、创新,启迪新思想,创造新方式,进而更好的进行实践活动。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同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创新也是高校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的源泉,对于大学生实践活动创新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理论成果,在研读有关理论资料后,首先明确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与创新的内涵、原则。1.实践活动拓展与创新的内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是指根据时代和现实的要求,对已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观念、内容、开展模式等方面不断修改、完善、升级,而实践活动的创新则指创立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内容、开展模式,两者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完善和超越。由概念不难得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有以下三方面内容:1.1大学生社会实践观念的拓展和创新。这要求高等院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舞台和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主体两方面都要敢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符合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观念。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拓展与创新。虽然现在高等院校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在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还存在很多不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了传统的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传播文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外,更应该加入创新意识、竞争观念、团队精神、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等时代新内容,同时保持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开放性,增强丰富性和可行性,不断与时俱进。1.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模式的拓展与创新。开展模式的拓展与创新要从教育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方面考虑,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和需求,大胆借鉴,多种方法有效结合,注重开展模式的多样性、生动性和可行性,同时注重内容创新和开展模式创新的有效结合和统一。综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和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观念创新是思想动力,实践内容、开展模式的创新则是具体表现,三者相互配合,相互依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创新不断提升。2、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与创新的原则2.1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要有明白正确的目标,应该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现实要求,这是知道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则,只有在明确目标指导下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创新,才能保证大学生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长久不衰。2.2吸收性原则。吸收性原则是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要在继承自身优良传统和借鉴他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拓展和创新,但要去糟取精,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可以广开思路,使拓展和创新活动集思广益,还能避免多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后发优势。2.3知识性原则。知识性原则是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创新要适应科学技术、文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把新成果、新信息、新知识引入到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的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和社会对知识型劳动者的要求。2.4服务性原则。服务性原则是指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创新要始终围绕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主题,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发展和人民疾苦,把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和创新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2.5自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是高校可以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要区别与课堂教学,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采取自愿选择。在社会实践具体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计划的制定、形式的选择到活动进行的全过程,教师要始终处在指导的位置,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应该遵循以上五条原则。二、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内容和开展模式逐渐丰富,形式呈现多样化,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也逐渐增多,学生参与积极性不断增强,但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若干问题。1、拓展与创新工作不足具体体现在实践范围狭窄,开展模式单一和实践的组织形式、手段老套上。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却反竞争观念、团队精神等培养内容,实践内容的设置不够科学,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需要、亟待改善同时,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层次不高,少有突破,开展时限较短,多限于暑假和各种节假日,而且人员分散,相对孤立,较少有大规模、区域性校际间的合作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和内容很难做到协调。此外,组织形式和手段也缺少创新,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组织形式不够科学规范,手段不够灵活,甚至出现走马观花、应付差事、当成“游山玩水”的现象,使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大打折扣。2、与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结合不紧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致使一些偏离本专业的工作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受条件所限,大学生多干些支教扫盲、文艺演出、体力劳动等简单工作,学生在总结时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反作用于课堂的收获不多。3、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技含量不足现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参与性和社会影响性,未能从深层次挖掘其科研价值。纵观近年社会实践工作,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诸表象中,其科技含量呈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实践内容上,课题调研类活动项目不多,与自身专业教育结合的不多,在实践活动参与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指导、参与人数逐年减少,科技成果少,发表学术论文少,社会实践成果转化率低;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科学调查、分析方法的指导。建立一种可供参考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运行机制,从提升社会实践科研价值的角度出发,着力提高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4、.对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指导和考评力度不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一般都把主要甚至全精力用在了“重点服务队”上,对分散返乡或自主活动的同学,虽然也统一安排,明确要求,发放“活动介绍”和“活动鉴定表”,但实际上很多都是“放任自流”。部分同学,有的敷衍应付,流于形式;有的因为活动单位不好联系等原因,干脆就放弃,达不到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高校,能参加校、院重点服务队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要返乡或自主活动。三、把握方向,实施对策我们应该在遵循实践活动拓展和创新的原则,掌握好拓展和创新的方向。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一下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和创新的对策:3.1社会实践活动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以专业和课题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高校是科技人才密集和科技成果密集的地方。充分使这些优势服务社会,使大学生和活动开展地双向受益,本身就体现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博士团三下乡”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些高学历的人才把自已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既检验了自己的能力,为当地解决实际困难,创造社会效益,更重要的是这批高级人才在实践中接受了教育,陶冶了情操,为今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2社会实践活动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社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指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为有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实践已越来越从学校的单向行为转变为社会多角多边的互动行为。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实践活动迅速扩展到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科技活动和文化活动等领域,越来越成为学生个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促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3.3社会实践活动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一般来说,结合专业学习和教学计划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组织得力,重视程度高,并且还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保障,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如高校开展的军事训练、教育实习以及结合所学专业的实践活动等,促进了社会实践话动的深人开展。而对于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话动等。由于在组织领导上主要依靠团委和学生工作部门在抓,学校整体投入欠缺。经费不足,造成了此类活动有时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给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带来许多困难,因此,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机制,是促进活动进一步开展的重要对策,也是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3.4.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要注重与专业知识和就业相结合上述已经提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的问题,因此在拓展与创新过程中要注重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为切实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的功能,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在选择活动项目、确定活动的具体内容方面都充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联系实践用人单位时先征求用人单位意见,选择他们需要的对口专业的学生。如工厂、企业多选择机制专业和信息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税务部门就选择财经专业的学生等,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践,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实践用人单位对参加实践的学生能够有近距离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实践单位主动与实践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长期实践的协议,为学生的就业选择开辟—条道路。3.5.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要注重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1)多方协助,推行社会实践“项目化支持”。通过多方努力为大学生争取更多参与、实施学校、企业、政府的研究性课题组或重点项目的机会。以此为依托,扩大社会实践的学科范畴,增加他们的实践深度,激发他们从事课题研究的热情,调动学院学术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含量,同时实现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赢。(2)增进交流。构建指导老师、研究生、本科生沟通平台。指导老师是高校专业教育、学术研究、科技攻关的带头人,而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又是提高其科技含量的有效前提,因此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指导老师、研究生、本科生之间交流与合作,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交流座谈等,努力寻找本科生加深专业了解、增强技术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个准确切入点。激发本科生科学研究兴趣,完善社会实践主题引导机制,从根本上引导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科技特色,落实科学发展观。(3)创新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深化成果。一方面,通过团队报告会、经验交流会、论文成果展、评优表彰大会等形式进行实践成果的宣传与推广,扩大实践成果的覆盖面,实现“一人实践、多人受益”,能够营造关心研究、热衷科研类实践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示和深化实践成果,引导参与实践者根据实践成果进行长线研究,如鼓励优秀的实践调研报告参加“挑战杯”竞赛、申请相关金费支持等,能够进一步促进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学术科研之间的紧密衔接,实现“一次实践,长期受益”。3.6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要注重完善各项保障机制,保证活动的开展和效果这符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法制化的发展方向,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力度、评价不够科学合理的问题。要建立健全的活动拓展与创新机制,完善经费机制,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创新活动的组织机制,在活动模式、组织形式上推陈出新,最后,要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有效保护社会活动的优秀成果。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中逐渐发挥出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在做好做足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创新工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社会活动真正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以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竞争。参考文献:肖凤莲.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的思考.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12王庚白源媛.锐意创新,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含量.科教平台.2008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范海燕、王玉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张志刚:《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顾艳霞(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摘要:大学一年级教育是针对大一新生入学的“磨合期”开展的,这个时期的教育会为整个大学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他们正确树立“三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使其顺利度过大一生活,如何在大一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大学新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等方面的不良适应,从思想认识、入学适应性教育、日常管理、教育载体等方面提出了规避措施。关键词:大学新生;素质教育;日常管理;入学适应一、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的特点成功的入学教育往往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其具有如下特点:1.启迪性。在教育的内容上,能充分满足学生在人生的新起点、新转折点上所需要的新知识,能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游刃有余的面对新的环境,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也只有这些启迪人生的新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注意,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并对其日后的思想、行为产生导向作用,成为内化的素质。2.展示性。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上,能反映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特色、师生治学精神、学科建设成就、校友杰出表现等情况,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校,使学生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领略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人文精神,从前人的奋斗历程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成才动力。3.交互性。在教育的角色上,能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新生的双向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惑、所缺、所求,在交流中建立信任的基础;能注重换位思考,改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更好地为新生服务,更多地给新生以关爱,更好地体现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宗旨。二、大学新生“磨合期”不适应的表现大学新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踌躇满志地走进了大学校园,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那种惊喜与期盼之心难以形容。但是当他们迈入大学后,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个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和适应问题,需要一个“磨合期”来过渡,具体表现为:1.生活环境变化带来的生活和心理的不适应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在1985年以后出生的,甚至出现了“90后”,这个群体又被称为“新新人类”,而这个群体的主要特点为:自私且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嫉妒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对网络的依赖比较强等等,这些特点在大学这个环境中,很容易受到打击。打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以前自己在高中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和其它同学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或者存在一定差距,于是自卑感油然而生;二是面对如此复杂的人际关系,缺少了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推崇和特殊关照,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被老师批评,心态就会又很大的波动,变得消极懈怠。2.失去理想目标,缺乏学习动力高中生的目标非常明确:考大学,为此埋头寒窗苦读书,过关斩将。当终于怀着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跨入大学校园时,他们往往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轻松感,旧的目标实现了,新的目标在哪儿?人生的支点在哪儿?大学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同时由于对专业缺乏认识和兴趣等,使很多新生在抱怨:为什么生活这么无聊、郁闷,甚至他们感到空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动力,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3.学习内容和方法的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学习效率下降中学教学大多是以灌输方式为主,教师总是填鸭似的巴不得把知识都塞给学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大,相反,对教师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大。但是大学则不同,更多的是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觉从事学习活动,教师多数只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或许一门课的任课教师只是学生大学四年生活中的匆匆过客;而且大学学习表现为自主性、选择性、多元性、专业性和探究性,因此需要学生的主动学习。同时,大学生对自学能力要求比较高,什么都依靠老师的学习方法也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不适应,甚至会产生厌学的现象。4.陷入“专业困境”在大学新生中,存在很多对自己专业不感兴趣的现象,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由不得不继续学习本专业,于是学生陷入了“专业困境”。在中学填报志愿的时候,学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填报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价值,当学生走进大学校园,随着自己的学识和眼界的日渐开阔,以及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提高,发现自己陷入了误区。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生开始慢慢逃避现实,没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功课的迅速下滑。三、对大一新生入学教育主要的对策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是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时期,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引导工作,不仅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创造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学习方法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沿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1.新生适应教育的基本对策(1)家庭、学校联合教育:大学阶段的教育需要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各位家长不能因为考入大学,而对孩子放手不管,相反家长们更要了解和关注孩子的情况;同时应该转变和调整教育方法,注重对孩子的引导,教育的效果是各个方面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对于学生的家长,首先应该运用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传授给子女一些有关独立生活的常识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家庭的帮助,既能满足新生因第一次远离家乡而必然产生的思念父母亲友的心理需要,又能尽快提高新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且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的动态,有的放矢的进行劝导和教育。(2)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校后,对新生进行入学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使新生正确认识进入大学的意义——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高中奋斗目标的延伸,而决非奋斗目标的终止。另一方面,可以使新生更好更快的使新生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首先,加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教育的重视程度,要他们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提高认识。其次,组织各个班级的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让学生充分了解大学教育的特点、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帮助新生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减轻学习焦虑感和盲目性,帮助学生顺利地从“考试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再次,高校学生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基本单位,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基层组织,是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大一年级,因此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尤其重要。班集体建设得好,能使大学生较快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完善。组织多样的集体活动;组织建设宿舍公约、班级公约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达到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共处,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来讲,不仅是环境的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最后,是加强心理辅导。在新生班级中,每个班级有两名心理联络员,随时提供学生的最新的心理状况。在心理辅导中,班级心理联络员及时发现问题,学院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张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进行了心理测量,邀请心理学专家做报告,开辟网站“心灵之约”专栏等等。此外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惑以及心理失衡等问题。如果将来条件许可,可以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老生与新生之间的座谈:开展系列新老生座谈会,因为很多新生喜欢和师兄、师姐畅快的交谈,相比较师生之间则具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容易对老师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新生入学后不仅组织了多次高低年级之间座谈,而且还从硕士生中,挑选比较优秀的学生作为班级的学习指导。高年级的学生不仅给他们谈专业、谈学习,还谈生活情感方面的话题,这种以“自己人效应”来引导新生坦然面对当前的问题,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的办法受到很好的效果。(4)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新生入学后,要根据不同院系、不同专业,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邀请本专业的专家、学者、有作为的校友等对新生进行专业和专业思想教育,进行本专业人才的培育规格和目标教育,使新生认识到专业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从而激励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增强学习动力和提高学习自觉性。2.新时期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他们是实现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桥”和“船”。教育者正是借助这种形式对被教育者进行适应教育,并通过双向互动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当前,主要的载体就是政治学习、开会等,但实际上,教学或者模范载体的效果也不容忽视。(1)教学载体即把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内容与信息贯穿于高校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教学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作用。当前,高校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简称“两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主要载体。“两课”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学生对大学的适应以及成才这个中心,从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大学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除了“两课”之外,其他学科教学也有适应教育功能,由于其他学科教学在时间上占有绝对优势,内容十分广泛,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两课”无法替代的德育载体功能。在新生入学之初,我们教育者就应该贴近学生,积极深入到教室、寝室、食堂等场所和新生交流,做好调查研究,以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脉搏。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载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发展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