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
第一篇市場經濟一般理論1市場經濟的內涵與特徵2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功能3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第一章市場經濟的內涵與特徵
第1節第2節第3節市場經濟的含義市場經濟的特徵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係第一節市場經濟的含義等同論特定論管理體制論經濟形式論Text資源配置方式論市場經濟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一種經濟制度。也就是說,凡是一切經濟活動過程都要通過市場這個仲介來進行的經濟制度就稱為市場經濟。在這種經濟形式下,社會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都必須通過市場這個仲介的聯結才能進行。第一節市場經濟的含義第一節市場經濟的含義從本質層次看,市場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形式,而且也是一種經濟制度。從經濟形式層次看,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從經濟運行層次看:
經濟運行角度,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運行機制;
經濟調節角度,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調節手段;
資源配置角度,市場經濟是一種資源配置資源方式;
經濟管理角度,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管理方式或方法。第二節市場經濟的特徵(1)市場經濟是一種分工經濟。(2)市場經濟是一種交換經濟。(3)市場經濟是一種由市場聯結起來運轉的經濟。(4)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5)市場經濟是一種貨幣經濟。(6)市場經濟是一種追求價值的經濟。(7)市場經濟是一種具有自我利益的經濟。(8)市場經濟是一種自主經濟。(9)市場經濟是一種平等經濟。(10)市場經濟是一種以人對物的依賴關係為特徵的經濟。(11)市場經濟是一種系統經濟。(12)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經濟。(13)市場經濟是一種動態經濟。(14)市場經濟是一種國際經濟。第三節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係二者的同一性都有交換的載體——商品都有商品交換的場所——市場商品所有者或生產者都要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價值或價值都通行等價交換原則,承認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都有交換的媒介——貴重物品或貨幣第三節市場經濟與商品經濟的關係二者的區別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存在的條件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側重點不同第二章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與功能第1節第2節第3節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經濟的基本功能市場經濟的優勢與局限性第一節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內涵市場機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和經濟運行方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市場機制就是在市場競爭中通過供求關係的變化觸發價格變動,又通過價格變動反過來帶動供求關係發生變化的調節機制,是價值規律的具體表現。第一節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機制價格競爭供求風險市場機制的構成要素第一節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市場機制主要形式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第二節市場經濟的基本功能市場經濟的基本功能資訊回饋功能資源配置功能調節供求功能經濟評價功能激勵擇優功能第三節市場經濟的優勢與局限性市場經濟的優勢
Addyourtextinhere市場經濟有利於提升經濟效率市場經濟有利於推動法制建設市場經濟有利於加速政府職能轉變市場經濟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第三節市場經濟的優勢與局限性市場經濟的局限性
Addyourtextinhere市場經濟在非完全競爭條件下作用有限市場經濟無法解決外部性問題市場經濟無法解決資訊不對稱問題市場經濟無法解決收入不平等問題市場經濟無法解決經濟的週期性波動問題第三章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第1節第2節第3節美國混合市場經濟模式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法國計畫市場經濟模式第4節日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第五節瑞典福利市場經濟模式計劃經濟的管理機構通過一個官員體系發佈命令,告訴人們生產什麼,以什麼方式生產,以及誰來消費。在另一個極端,經濟主要依賴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自由交換來決定生產什麼,以什麼方式生產,以及誰來消費。美國處在這兩極之間靠右一端,其經濟被認為是混合經濟。也就是說,公共(政府)決策和私人決策混合在一起。生產者在一定限度內生產他們想要生產的東西,使用他們認為合適的生產方法,產出的東西則根據消費者的收入分配給消費者。——斯蒂格利茨第一節美國混合市場經濟模式第一節美國混合市場經濟模式自由企業制度遵循自由平等競爭原則大中小企業並行發展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相對較低強調地方分權注重經濟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發展強調市場經濟運行的法制化德國社會市場經濟以弗萊堡學派的經濟理論作為其理論基礎。弗萊堡學派的理論要點主要包括:
一是認為市場經濟的基礎是私有制,因此必須保障私人經濟的充分自主性。二是認為國家的作用是保護市場競爭、維護社會公平。三是提出了“社會市場經濟”的概念。第二節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第二節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兼顧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平保護自由競爭與維持社會穩定相統一政府對經濟進行間接的、宏觀的管理聯邦銀行發揮特殊作用實行獨具特色的企業組織制度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第三節法國計畫市場經濟模式實行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計畫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運行模式把計畫機制和市場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私有經濟與國有經濟並存遵循充分協商原則實施計劃性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工業企業組織結構有自己的特點財政金融體制有自己的特點第四節瑞典福利市場經濟模式以政府干預為主導的社會保障機制以分配機制為導向的市場運行體制以效率為基礎的平等分配原則日本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是指在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在資源配置方式、決策結構與過程乃至經濟運行方向等方面,國家通過產業政策、計畫調節、行政指導等手段進行的干預和導向相對較強,可稱為“政府導向型”或“行政導向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這是一種在經濟運行中“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配合較默契的經濟模式。第五節日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政府對經濟活動發揮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和指導作用實行有日本特色的企業制度行會、協會等中間經濟組織在經濟發展中起著獨特的作用財政金融體系有自己的特點第五節日本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第二篇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4計劃經濟的理論來源及實踐5蘇聯東歐的經濟轉軌6我國過渡模式的理性抉擇第四章計劃經濟的理論來源及實踐第1節第2節第3節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構想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第一節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構想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恩格斯第一節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構想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裏,生產過程並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裏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馬克思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徵
Addyourtextinhere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生產將有計畫地進行,不存在商品生產、貨幣交換和市場。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並逐步從按勞分配向按需分配過渡。階級消滅,國家逐步自行消亡,建立起“自由人聯合體”。第一節經典作家關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構想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第二節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蘇俄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列寧結合俄國實際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將經歷若干發展階段的思想。這一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引入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強制力量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戰時共產主義新經濟政策史達林模式: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為基本特徵的政治經濟體制。第二節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背景、組成部分、經濟後果第三節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兩步走”:第一步先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實現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第二步再實現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為了實現重工業優先發展目標,開始效仿蘇聯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第一階段(1949年10月至1950年6月):計劃經濟體制的萌生階段第二階段(1950年6月至1952年8月):計劃經濟體制的初步形成階段第三階段(1952年9月至1956年12月):計劃經濟體制的基本形成階段第三節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的主要特徵(1)公有制經濟在所有制結構中佔據主導地位。(2)國家對經濟活動採取直接指令性行政管理。(3)經濟決策權高度集中。(4)社會資源按計畫配置。(5)交易活動具有非價格特徵。(6)分配方式上採取按勞分配。(7)經濟結構呈現明顯的城鄉分化和二元結構。(8)屬於對外封閉型經濟。第三節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評價計劃經濟體制曾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一方面,運用這種新的經濟體制有助於在短期內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順利地渡過經濟困難時期。另一方面,在經濟發展水準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運用這種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確保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奠定了國民經濟良性迴圈的物質基礎。第三節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評價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片面強調計畫和集中管理,體制運行趨向低效率、高成本,阻礙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忽視社會成員個體合理的利益需求等。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歷了最初的高速發展後,很快就暴露出了問題:(1)這些高速發展以不均衡為代價;(2)經濟低效率;(3)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複雜化;(4)經濟波動的破壞作用難以降低。第五章蘇聯東歐的經濟轉軌第1節第2節第3節蘇聯的經濟轉軌過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轉軌蘇東經濟轉軌的探索和教訓第一節蘇聯的經濟轉軌過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一定時期內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這些成就主要是依靠持續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等生產要素來實現的,是一種粗放型的發展道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雖然使蘇聯國力迅速增強,但同時也暴露出經濟效益差、經濟結構失衡等嚴重問題。對史達林體制的突破和改革的探索戈爾巴喬夫的激進改革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向市場經濟的激進轉軌(“休克療法”)第二節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轉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紛紛建立,並依照蘇聯模式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實踐中日益暴露出嚴重的弊病,東歐國家為此進行了長期的改革,但未能從根本上觸動計畫體制。當這種改革無法解決經濟嚴重衰退問題時,東歐國家發生了政治劇變,隨後這些國家開始了激進的市場經濟轉軌。1988年以後,東歐國家的政局在國際大氣候和國內小氣候的相互作用和巨大衝擊下,開始發生急劇變化,引發了“東歐劇變”。政治體制改變後,各國正式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總體來說,東歐各國在經濟自由化、宏觀經濟穩定化、企業私有化以及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制度框架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價。由於東歐各國國情不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所採取的方式不同,各國的轉軌進程也很不平衡。東歐國家經濟轉軌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準備東歐國家經濟轉軌的過程第三節蘇東經濟轉軌的探索和教訓蘇東國家在政治劇變前都進行了長期的但不觸動計劃經濟體制根本的改革,所有蘇東國家的經濟體制改革都沒有大膽提出“市場經濟”目標。與蘇聯相比,東歐各國的經濟改革更加主動積極,有關改革的經濟理論成就也比較多,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這為後來激進轉型奠定了一定基礎。激進轉型雖然短期內動盪加劇,但轉型完成為各國經濟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由於政治劇變和轉型前東歐國家難以跨越市場經濟的一些關鍵步驟,使得這些國家喪失了漸進式轉型的最佳時機,被迫走上激進轉型之路。第五章我國過渡模式的理性抉擇第1節第2節第3節漸進式改革的探索過程與特色漸進式改革的基本經驗和重大意義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啟示第一節漸進式改革的探索過程與特色第一階段:改革啟動階段(1978-1983年)第二階段:雙軌制形成和漸進式改革道路確認階段(1984-1988年)第三階段:實現理論突破並向市場經濟全面轉型階段(1989-1996年)第四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發展階段(1997-2011年)第五階段: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2012年至今)第一節漸進式改革的探索過程與特色漸進式改革的中國特性先易後難,從薄弱環節打開突破口。強調“過渡性制度安排”,使新、舊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保持了一定的連續性。增量改革先行,帶動存量改革。先試點,再推廣,由點到面逐步展開。兼顧改革、發展與穩定,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第二節漸進式改革的基本經驗和重大意義漸進式改革的基本經驗堅持不斷解放思想,用創新理論指導改革實踐。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堅持穩中求進、統籌兼顧,用漸進的方式推進改革。堅持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同時,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堅持對外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統一,在不同時期確定不同的改革重點。第二節漸進式改革的基本經驗和重大意義漸進式改革的重大意義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用雄辯的事實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極大地增進了中國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令中國人民懷著前所未有的信心踏上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征程。我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豐富和發展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深化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和轉軌國家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參考。第三節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啟示漸進激進經濟轉型道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轉型的啟示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一定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要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實踐是檢驗改革路徑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社會主義國家要正確處理好權力集中與分散的關係。第三節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啟示第三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7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8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0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企業改革11社會保障理論和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第七章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第1節第2節第3節社會主義所有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實現形式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第一節社會主義所有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國家認真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所有制問題的經驗和教訓,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根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開始對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進行深刻的調整和改革,逐步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第一節社會主義所有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並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範疇。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發展和深化,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在這三項基本經濟制度中,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制度居於核心地位,它是社會主義分配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的重要基礎,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資料所有制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第二節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實現形式黨的十五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公有制新的內涵——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經濟的內涵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是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內在要求。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是實現社會主義按勞分配,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證。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是實現國家宏觀調控和管理,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內在要求。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不動搖,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基礎。第二節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實現形式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指社會主義條件下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全體勞動者或部分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的實現形式,是指公有資產的運營方式或經濟組織形式,可以有許多種。我國原來的國有國營,後來的承包制、租賃制以及現在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第二節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實現形式公有制不等於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第三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存論對立論有益補充論重要組成論融合發展論我國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歷程私營經濟個體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外資經濟第三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第三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第三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認為只有私有制才能促進經濟發展,不搞私有化就不能真正發展市場經濟的觀點是極其錯誤的。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與發展市場經濟並行不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會走向私有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反對搞私有化,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都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可缺少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搞私有化第八章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第1節第2節第3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形成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完善我國收入分配的體制機制第一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形成(1)按勞分配方式只能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範圍內實施。(2)
按勞分配的對象是勞動者個人,分配的內容是個人生活消費品。(3)按勞分配的唯一尺度是勞動者提供的勞動。(4)勞動券是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5)按勞分配的勞動量直接以勞動時間或勞動強度來確定。(6)按勞分配的個人消費品,必須是合理積累和必要扣除之後的剩餘,而不是全部社會總產品。馬克思的按勞分配理論第一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形成1978-1992年,即黨的十一屆三中召開至黨的十四大之前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1992-2002年,即黨的十四大至十六大召開之前2002-2012年,即黨的十六大至十八大之前2012年至今,即黨的十八大以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變遷第一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形成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明確提出提出了“兩個同步”“兩個提高”的目標:“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一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形成黨的十九大進一步豐富發展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內容:一是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二是提倡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人群,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把收入分配納入法治軌道;三是通過拓寬財產性收入管道增加居民收入。第一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形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把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升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並提出了“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第一節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形成將分配制度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生產與分配的辯證統一將分配制度上升為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分配制度的內涵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節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條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準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條件。由於舊的社會分工的存在和勞動還存在重大差別,勞動仍是個人謀生的手段,這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社會主義社會按勞分配居於主體地位的客觀必然性第二節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按勞分配是個人收入分配方式的主體,而不是個人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則。等量勞動領取等量消費品的原則,還不可能在全社會範圍內按統一的標準實現。按勞分配不能以每個勞動者的勞動時間為直接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換實現的價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勞動量為尺度。按勞分配借助商品貨幣形式而不是採用勞動券形式。按勞分配原則和實踐在不同程度上還存在矛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的個性第二節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原則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必須通過一定的勞動報酬形式來實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按勞分配是借助貨幣工資的形式來實現的。社會主義工資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勞動報酬形式,是勞動者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的貨幣表現。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第三節完善我國收入分配的體制機制資本技術勞動力管理數據制度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第三節完善我國收入分配的體制機制當前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的主要特點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要素所得份額走低,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未凸顯。市場機制作用下稀缺要素獲得高報酬。再分配領域的“再分配效應”未充分彰顯。第三次分配領域調節力量微薄。第三節完善我國收入分配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效率和公平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分配製度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完善初次分配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注重分配結果的共同富裕第九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1節第2節第3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背景和創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狀和特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一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背景和創新發展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第一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背景和創新發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同市場經濟的相容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社會主義根本要求同市場經濟的相容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根本目標同市場經濟的相容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相容性第二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狀和特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飛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公有制經濟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所有制結構的飛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自由放任的經濟向有國家政府宏觀調控的經濟飛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經濟向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經濟飛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由地區保護、行政壟斷、閉關鎖國的經濟向內外開放、平等競爭的經濟飛躍。對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突破性的認識第二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狀和特徵發展不平衡,多層次、多水準的市場經濟並存。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是在艱難曲折中發展起來的,具有非規範性。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尚未確立,在一定程度上仍具有非市場經濟的制度環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二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狀和特徵在所有制結構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制度上,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在宏觀調控上,堅持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徵第三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完善產權制度,實現產權有效激勵推進要素市場制度建設,實現有序的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制度,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企業優勝劣汰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合理調節分配關係,完善公平高效的收入分配制度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確立各類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第十章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企業改革第1節第2節第3節企業理論概述現代企業制度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第一節企業理論概述企業
企業就是從事生產、流通或服務等經濟活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營利性經濟組織。
與其他組織相比,企業一般具有以下特徵: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是具有行為能力的經濟組織。企業是生產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應者。企業具有資源配置功能。
社會主義企業具有二重屬性,它既是生產力的組織形式,同時又體現一定的生產關係。第一節企業理論概述現代企業理論交易費用理論資產專用性理論團隊理論委託—代理理論第一節企業理論概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企業理論研究關於國有企業改革關於國有企業存在的問題關於現代企業制度第二節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制度的發展歷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個體業主制階段
合夥制階段現代企業制度階段第二節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企業制度。
其主要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第二節現代企業制度有限責任公司
有限責任公司又叫有限公司,是指不通過公開募股,而由兩個以上的股東集資組成,股東以其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財產對其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法人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具有以下基本特徵:股東人數具有嚴格限制。有限責任公司的資本無須劃分為等額的股份,也不發行股票。在有限責任公司中,董事和高層經理人員往往具有股東身份。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歇業、解散的程式比較簡單,管理機構也較簡單,同時公司賬目無須向公眾公開披露。第二節現代企業制度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數量的股東組織發起,全部註冊資本劃分為等額的有價證券——股票來募集資本,公司以其全部法人財產對債務承擔有限責任的公司制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以下基本特徵: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必須達到法定人數。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的資合公司。股東責任的有限性。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向社會公眾公開披露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第二節現代企業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治理結構現代企業制度最大的特徵是法人治理制度,通過“三會一制”的法人治理結構,在現代企業內部形成了既相互激勵又相互約束的法人治理制度。
“三會一制”:股東大會制度董事會制度監事會制度經理負責制第三節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1978—1991年,以放權讓利為主的改革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1992—2001年,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的改革階段2002至2012年,以構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為重點的改革階段
2013年至今,以實施分類改革為重點的改革階段國有企業改革的歷程第三節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一些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尚未真正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待完善,國有資本運行效率需進一步提高;一些企業管理混亂,內部人控制、利益輸送、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突出,企業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還未完全解決;一些企業黨組織管黨治黨責任不落實、作用被弱化。國有企業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第三節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繼續做強做大,鞏固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在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堅持創新驅動,滿足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培育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並具備應對各種經濟和政治風險的能力,才能夠在全球產業發展變革中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在世界舞臺貢獻中國力量。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目標第三節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完善規範並推廣國有資本投資與運營。進一步重組和優化配置國有資本。加快國有企業制度創新步伐。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雙線並軌推動國際化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思路第十一章社會保障理論和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第1節第2節第3節社會保障理論社會保障的特點、原則與內容我國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第一節社會保障理論福利經濟理論瑞典學派凱恩斯的社會保障理論論證了競爭市場的有效性及其例外情況;認為政府能夠有效地矯正市場失靈,有助於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主張依靠政府干預,通過宏觀經濟調節來減緩經濟的週期性波動;主張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進所得稅以及轉移性支付、興建社會福利設施,使社會各階級、集團之間的收入和消費水準通過再分配趨於均等化。主張通過累進稅和社會福利等方式重新調節國民收入分配。他認為,國家建立社會福利制度有助於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有效需求和刺激就業。這是因為,作為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用於社會保障的收入和支出具有“內在穩定器”的作用。西方社會保障思想第一節社會保障理論馬克思關於社會產品再分配的基本原理,明確了社會保障基金需要通過國民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來建立。
社會產品在分配給勞動者個人時,應首先扣除以下幾項:第一,用來補償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部分;第二,用來擴大生產的追加部分;第三,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後備基金或保險基金。剩下來的社會總產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來作為消費資料的。
在把這部分進行個人分配之前,還得從中扣除幾項:第一,同生產沒有直接關係的一般管理費用;第二,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第三,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設立的基金,如官辦濟貧事業。社會總產品“扣除理論”第一節社會保障理論滿足人的需要是社會生產活動的基本動力,以人的存在作為社會第一存在包含著保障人的基本需要的思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滿足人的需要理論第二節社會保障的特點、原則與內容社會保障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實施的,以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為手段,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權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會行為。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特點:強制性。社會性福利性互濟性保障性公平性社會保障的原則適度保障原則普遍保障原則權利與義務對等原則公平與效率統一原則第二節社會保障的特點、原則與內容第二節社會保障的特點、原則與內容
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保障的主要內容社會保障的功能調節經濟穩定社會促進發展第二節社會保障的特點、原則與內容第三節我國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在制度規模上,從零起步建立起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制度:第一,覆蓋面不斷擴大,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制度。第二,收支規模不斷提高,成為中國最大的政府支出專案。第三,基金儲備規模不斷擴大,抵禦風險能力不斷加強。在制度結構上,在單一體制基礎上建立起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第一,基本建立起非繳費型制度和繳費型制度相互配合的完整制度體系。第二,初步建立起多層次“混合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第三,初步建立以《社會保險法》為核心的社會保障法制化制度體系。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成就第三節我國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制度分割,導致了地區利益與群體利益的失衡,進而使公平性受到損害。權責不清,導致了主體各方責任邊界模糊,進而造成責任失衡、結構失衡和受益主體權益失衡。多層次缺失,政府主導的法定基本保障獨大,市場與社會提供的補充保障並未得到應有的發展,不僅導致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物質基礎無法壯大,而且造成政府負擔加重,一部分人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養老、育幼、助殘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發展不足,既影響了老年人、殘疾人的生活品質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構成了家庭成員的沉重負擔。社會保障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主要表現第三節我國民生保障制度的完善基本要求: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決兜牢民生底線充分激發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
重點任務: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準的制度保障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第四篇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12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理論13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4經濟發展戰略的探索歷程和奮鬥目標第十二章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理論第1節第2節第3節經濟增長理論經濟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第一節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一般為一年)內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總量的增加。如果考慮到人口增加和價格變動等因素,經濟增長還應當包括人均福利的增加。一般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增長情況。國內生產總值反映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具有明顯的優點:對應性,全面性,準確性,國際性。使用國內生產總值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節經濟增長理論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自然資源的儲量和開發利用程度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品質的提高資本數量的增長和配置的改善科學技術的進步狀況經濟管理水準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水準第一節經濟增長理論經濟增長的主要模型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新劍橋經濟增長模型第二節經濟發展理論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一般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伴隨著經濟增長而出現的經濟的整體演進和制度改善。經濟發展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經濟數量的增長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品質的提高第二節經濟發展理論
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區別:內涵和目標不同實現機制不同度量指標不同
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聯繫: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理論“二元結構”理論“中心—邊緣”理論“發展極”理論市場均衡理論第二節經濟發展理論自由貿易理論第三節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第三節可持續發展人口與可持續發展資源與可持續發展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第十三章經濟新常態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1節第2節第3節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徵引領經濟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節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徵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增速放緩: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結構調整: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轉換:從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第一節經濟新常態的內涵和特徵準確認識和把握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應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並不意味著經濟減速或下行。新常態並不意味著國內生產總值不再重要。新常態並不意味著放棄投資拉動。新常態不是一個“筐”,也不是一個口號或者標籤。新常態不是避風港或“擋箭牌”。第二節引領經濟新常態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一是推動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二是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是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四是調整產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五是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第二節引領經濟新常態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的轉變六是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七是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八是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准幫扶。九是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十是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準雙向開放。第二節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問題的必由之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要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第二節引領經濟新常態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決定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戰略抉擇,必須緊抓不放。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必須持續協調推進。第二節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主動開放,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雙向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公平開放,構建公平競爭的內外資發展環境全面開放,全面佈局開放舉措、開放內容、開放空間,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新格局共贏開放,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第三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需求側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由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三駕馬車”拉動。從供給側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勞動力、資本、土地自然資源、技術、制度、創新等要素的供給稟賦與配置狀況。用好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從生產端入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從生產端入手,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去產能)、幫助企業降低成本(降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去庫存)、擴大有效供給(補短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去杠杆)五大任務。(“三去一降一補”)“去”是為了給有效供給騰出空間。“降”是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補”是為了補齊供給體系中的短板。第三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十四章經濟發展戰略的的探索歷程和奮鬥目標第1節第2節第3節經濟發展戰略的內涵和指導思想經濟發展戰略的探索與實踐我國“新三步”的經濟發展戰略第一節經濟發展戰略的內涵和指導思想經濟發展戰略
經濟發展戰略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重要措施的總和,它不僅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在決定社會經濟全局的重要方面所要實現的目標和任務,而且表明一個國家在一定歷史階段內所擬達到的經濟發展的速度、規模和水準。
經濟發展戰略包括:戰略目標、戰略方針和實現戰略目標應採取的步驟等。第二節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經濟發展戰略的探索和實踐“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確立及發展第三節我國“新三步”的經濟發展戰略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三步”發展戰略第三節我國“新三步”的經濟發展戰略“新三步”發展戰略的意義完整勾畫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前了15年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表述更加完整不再提GDP翻番目標第五篇經濟波動與政府干預15經濟波動中的通貨膨脹與失業16政府的經濟職能17宏觀調控第十五章經濟波動中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第1節第2節第3節經濟的週期性波動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就業與失業第4節堅持和完善我國充分就業的體制機制第一節經濟的週期性波動經濟週期經濟週期一般是指經濟活動沿著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所經歷的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通常表現為國民收入、經濟增長率、物價水準和失業率等宏觀經濟指標的週期性的變化。經濟週期的中心是國民收入的波動,這種波動引起失業率、物價水準、利率、對外貿易等活動的波動。經濟週期是經濟運行中不可避免的波動。每個經濟週期並不完全相同,但每個週期都是繁榮與蕭條的交替。第一節經濟的週期性波動經濟週期的四個階段繁榮階段蕭條階段衰退階段復蘇階段經濟週期的分類朱格拉週期:中週期基欽週期:短週期康德拉季耶夫週期:長週期庫茲涅茨週期:另一種長週期熊彼特週期:一種綜合第一節經濟的週期性波動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指物價水準普遍而持續的上升,它是由貨幣貶值引起的。包括三層含義: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其本質是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客觀需要量,從而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不是一種商品或一個地區的某些商品的價格波動,而是物價總水準的上升;通貨膨脹不是一時或偶然的物價水準的上升,而是物價總水準在較長時間內持續不斷的上升。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價格指數
價格指數是反映一定時期價格水準變動程度的經濟指標。通常用價格指數衡量通貨膨脹。在宏觀經濟學中,衡量通貨膨脹的價格指數一般有三種: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國內生產總值(GDP)折算指數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Addyourtextinhere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成因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
Addyourtextinhere通貨膨脹的經濟效應
通貨膨脹的產出效應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促進產出水準的提高成本推進通貨膨脹導致失業率上升極度的通貨膨脹會導致經濟崩潰
通貨膨脹的分配效應通貨膨脹有利於貨幣收入相對靈活的人,不利於貨幣收入相對固定的人通貨膨脹有利於債務人而不利於債權人通貨膨脹對儲蓄者不利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實行緊縮的收入政策刺激社會總供給增長1234通貨膨脹的治理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是與通貨膨脹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是指物價水準普遍而持續的下降,它往往是與有效需求不足和經濟衰退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通常有三個特徵:物價持續下降,貨幣供應量持續減少;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出現衰退,增長率大幅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生產過剩論需求不足論通貨緊縮的成因第二節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實行“通貨非膨脹”的貨幣政策優化財政赤字結構改進匯率機制,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234通貨緊縮的治理第三節就業與失業就業
就業是指在一定年齡階段內人們從事一定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或賺取利潤的活動。
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就業總量主要取決於: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經濟結構人口規模和結構第三節就業與失業
Addyourtextinhere就業結構和就業效率
就業的地區結構
就業的產業結構
就業的所有制結構
就業結構
就業效率衡量就業效率的基本指標是勞動生產率,它是指一定時期的勞動投入與經濟產出之比。第三節就業與失業失業按照《現代經濟學詞典》的解釋,失業是指所有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調往新工作崗位或未能按當時通行的實際工資率找到工作的人。
我國通常採用的失業定義為:在統計抽樣調查的時期內,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在一定年齡範圍內(16歲以上及男60歲以下、女55歲以下)願意接受現代工資水準與條件積極要求就業,但實際工作時數少於法定工作時數一半的人。
形成失業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供需失衡論、結構性失業論和技術替代論。造成我國失業問題的主要因素第三節就業與失業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轉軌性失業。現代工業部門與傳統農業部門不對稱所導致的二元性失業。產業結構調整導致的結構性失業。經濟週期迴圈波動引起的週期性失業。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導致的功能性失業。第四節堅持和完善我國充分就業的體制機制失業的二重性失業既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又是市場經濟高效運行的必要條件。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導致的功能性失業。失業會使社會和個人都付出高昂的代價。第四節堅持和完善我國充分就業的體制機制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準。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工作學習生涯,提供普惠性、均等化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大對高校畢業生、貧困勞動者、去產能職工等群體就業幫扶力度;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托底幫扶。建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管道靈活就業機制,優化政策環境,降低創業成本,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於創業的格局。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健全法律制度和監督機制,消除城鄉、性別、身份、行業等一切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堅決防止和糾正就業歧視,營造公平就業制度環境。第十六章政府的經濟職能第1節第2節第3節政府與市場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轉變第一節政府與市場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在資源配置中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問題。第一節政府與市場政府
政府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織,既是政治組織又是經濟組織,承擔著各種社會功能,並且是其他組織所不能替代的。與一般社會組織相比,政府具有六大特點(優勢):權力的統一性強制性課稅優勢行政許可規模經濟宏觀調控第一節政府與市場市場
市場是商品流通的領域,它包括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同時,市場又是商品交換關係的總和,包括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價值關係、競爭關係、供求關係等。市場的空間維度指商品交換的具體場所,可以分為有形市場和虛擬市場。按照時間維度,市場可以分為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第一節政府與市場市場主體市場運行機制市場規則基礎條件制度市場經濟第一節政府與市場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強市場—弱政府強市場—強政府弱市場—強政府弱市場—弱政府第一節政府與市場政府和市場的作用相輔相成經濟活動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資源。能夠對資源進行配置的力量不外乎兩種:市場和政府。市場的力量主要通過供求、價格、競爭等機制發揮作用,通常稱為“看不見的手”;政府的力量則主要通過制定計畫、財政和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以及法律規制和行政手段,將資源有目的地配置到相應領域,通常稱為“看得見的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第二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十五大: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七大: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大: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優勢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活力。有利於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有利於加快建設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有利於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第二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關鍵環節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進一步推動自主的主體決策有序推進價格改革第三節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轉變政府履行經濟職能的原則政府干預是為了彌補市場的缺陷和不足,政府干預經濟僅限定在彌補和防止市場失靈的範圍。政府干預的目的應是促使市場機制恢復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場。政府干預也必須講究成本收益,干預的結果必須比干預前的情況有所改善和好轉。第三節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轉變政府履行經濟職能的手段行政手段具有強制性、垂直性、無償性、穩定性和具體性的特點,其優點是集中統一、迅速有效。但它易產生與“人治”相聯系的一些弊病,影響橫向聯繫及下級的積極性、創造性。經濟手段具有間接性、有償性、平等性和關聯性的特點,最適於管理經濟活動,但因其只能調節經濟利益關係,不能靠它解決所有問題。法律手段具有嚴肅性、權威性、規範性的特點,使行政管理統一化和穩定化,但其只能在有限範圍內發生作用,很多經濟關係、社會關係需結合其他手段才能發揮作用。第三節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轉變政府的經濟職能提高經濟效率改善收入分配通過宏觀調控穩定經濟執行國際經濟政策第三節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轉變我國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公共服務科學引導市場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其他市場失靈第三節政府的經濟職能及其轉變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的實現途徑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第十七章宏觀調控第1節第2節第3節宏觀調控理論宏觀調控政策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第一節宏觀調控理論宏觀調控目標促進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保持經濟總量基本平衡減少失業,努力實現充分就業保持物價基本穩定保證國際收支平衡形成比較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節宏觀調控理論宏觀調控手段計畫手段經濟手段
包括價格調控、稅收調控、信貸調控、工資調控、匯率調控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第二節宏觀調控政策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指國家為實現特定的宏觀調控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結構,藉以影響市場供求關係、調節經濟運行的指導原則及相應的措施。財政政策包括三個相互聯繫的要素:政策目標、政策手段、政策結果。財政政策手段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投資轉移支付第二節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國家為實現宏觀調控目標而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政策。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來完成的。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和保持幣值穩定。第二節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再貼現政策準備金政策公開市場業務第二節宏觀調控政策貨幣政策工具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是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要求和一定時期內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以市場機制的作用為基礎,對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和產業佈局等進行規劃、干預和引導的一系列政策的總和。產業政策的調控目標:產業發展及其結構優化。產業政策包括: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導向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第二節宏觀調控政策第三節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國家通過減稅、增加政府財政支出,以達到增加社會總需求,提高經濟增長率和增加就業的目標。緊縮性財政政策是指國家通過增稅、縮減政府財政支出,以達到減少和抑制社會總需求,進而抑制通貨膨脹的目的。第三節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擴張性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買入政府債券、降低法定準備金率、降低再貼現率等手段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總需求,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在公開市場上賣出政府債券、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提高再貼現率等手段減少貨幣供應量,抑制總需求,從而緩解通貨膨脹的政策。第三節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相機抉擇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擴張性貨幣政策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第三節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固定規則不考慮利息率、信貸流量、準備金等調控工具以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唯一支配因素第三節宏觀調控政策的運用1992~2012年1978~1991年2013年以來“探索”“轉型”“切換”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發展演變第六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際化18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19對外開放與經濟國際化20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家經濟安全第十八章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第1節第2節第3節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第一節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指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和生產要素跨國界自由流動,資源在全球範圍內優化組合。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一個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的發展為主要途徑的世界範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經濟全球化的成因生產力的加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市場經濟的空前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前提。資訊技術革命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技術條件。跨國公司的蓬勃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助推器。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的形成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保證。各國政府、區域性和國際性組織是經濟全球化的協調者。第一節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徵國際分工發展為全球性的專業化協作生產。國際貿易使各國市場間的聯繫日益緊密。資本加速流動劇烈地影響和改變著世界各國經濟。基本生產要素勞動力進入快速流動期。可持續發展逐步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首要戰略。第一節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對當代世界經濟的重大影響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度進一步提高。經濟全球化推進了各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世界生產體系的形成。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世界貿易自由化發展,有助於全球性市場進一步拓展。經濟全球化推進了國際大企業間的兼併重組,促使跨國公司調整經營策略。第一節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形式多種多樣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經濟觀念的全球化經濟規則的全球化經濟資訊的全球化經濟問題的全球化第一節經濟全球化第二節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具有共同的經濟、政治、軍事等利益的國家,由政府引領在經濟領域裏實行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和國民經濟的聯合發展,並形成契約性的經濟區域集團化組織。
第二節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動因從根本上講,區域經濟一體化源於各國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的實際需要。世界貿易組織無法滿足一部分國家在開放貿易方面的需求,由此導致一些國家撇開國際組織而組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一些國家把區域經濟協定作為增強其市場影響力和規避世界貿易組織關於非歧視性要求的一種手段。一些國家將區域經濟協定作為一種鎖定貿易自由化或制度改革進程的機制。保障市場准入。影響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非經濟考慮成為許多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特徵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有所提高,已有的區域集團不斷壯大,新建立的區域組織不斷湧現。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突破了由經濟發展水準接近或經濟結構相同的國家組成的舊模式界限,現已擴大到經濟發展程度或經濟結構差異較大的國家。冷戰結束後,區域性經濟組織突破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束縛。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性經濟集團不斷湧現,已成為發展中國家進行南南合作並參與全球競爭的有效途徑。區域性經濟集團組織開始出現從相對封閉型向自由開放型轉變的跡象。第二節區域經濟一體化第二節區域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關係從本質上講,區域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並不矛盾:二者的實質都是商品、勞務、技術、資訊及資金等生產要素超越國界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動,使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精密恒温油槽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短节距滚子输送链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话插孔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琵琶虾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辣味黄瓜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负重层板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羊毛磨片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玻璃磨盘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天然食用色素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止泻克痢散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Maya 2022三维动画制作标准教程(全彩版)》第09章 动画技术
- 二零二四年仓储物流信息化升级改造合同
- 数学-安徽省2025届高三第一次五校(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淮南一中、怀远一中、涡阳一中)联考试题和答案
- 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应知应会知识测试题三套汇编【附:全部答案】
- 新建(扩建)肉牛肉羊(奶水牛)生态养殖示范场申请表
- 话题26 科技发展与信息技术创新科学精神信息安全 2025年高考英语专项复习
-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及制度
- 系统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5-2024(新模版)
- 劳动教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湖州师范学院
- DB37-T 1914-2024液氨存储与装卸作业安全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 2023国家开放大学《经济学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