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範圍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社會心理學是對人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規律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既包括個體,也包括群體個體或群體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對於來自社會規範、群體壓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會影響所作出的內隱和外顯的反應。
第一節社會心理學的定義和研究範圍二、社會系心理學的研究範圍A個體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B社會交往心理和行為C群體心理D應用社會心理學第二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一、社會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1、實驗法實驗室實驗法自然實驗法現場試驗法第二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2、觀察法一般觀察法參與觀察法第二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3、調查法訪談法問卷法4、檔案研究法第二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二、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偏向及倫理問題1、偏向問題
研究者的偏向:研究者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動作、講話的語氣都可能無意中影響被試者在實驗中的表現,從而使實驗結果產生偏差。被試者的偏向: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所謂的“要求的特徵”,其二是所謂的“對評價的擔心”
第一節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第一階段:社會心理學同心理學、社會學一樣,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於西歐思辯哲學的母體之中,因此也叫“社會哲學”階段。其一,源於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柏圖:人性雖然不能擺脫生物遺傳的糾纏,但卻可以受到環境和教育的深刻影響。其二,源於古希臘的亞裏士多德:社會源於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第一節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第二階段:社會心理學是在社會學和心理學分別脫離哲學母體之後,又從這兩門學科中應運而生的一門邊緣學科,它的出現來自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相關學科的理論準備。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經濟變革而形成,也稱“社會經驗論”階段。德國的民族心理學——馮特法國的群眾心理學——加布裏爾·塔爾德、迪爾凱姆、古斯塔夫·黎朋英國的本能心理學——麥獨孤第一節社會心理學的形成歷史第三階段:從本世紀20年代起,伴隨著各種實證主義手段的運用,社會心理學完成了在其整個歷史上最具革命意義的轉折,進入確立時期,進入“社會分析論”階段。
.奧爾波特與實驗社會心理學.喬治·米德的社會學傳統第二節近八十年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的社會心理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羽毛尚未豐滿的社會心理學開始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戰爭的爆發刺激了美國社會心理學的繁榮;另一方面,社會心理學也直接服務於戰爭。此外,在前蘇聯和中國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第二節近八十年來社會心理學的發展二、社會心理學的現狀美國的社會心理學自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開始發生一場危機。六十年代中期,歐洲的社會心理學開始有了自己的特點;前蘇聯的社會心理學經過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討論後,70年代以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自1981年以來,中國社會心理學開始進入重建和復興階段。第三節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一、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的出現和發展對西方心理學界乃至整個人文科學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它的開山鼻祖就是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中對社會心理學發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是他關於“人格發展”、“集體心理學”和“文明”等方面的記述。他將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劃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大部分,在潛意識中,又將衝動歸結為性的驅動力。第三節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二、符號互動理論符號互動論是社會學家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中進行的理論研究,從社會心理學的構成方面來講,其影響並不亞於精神分析理論。其代表人物是喬治·米德,他受達爾文主義和實用主義原則的啟發,認為意識具有運用和理解符號的能力,通過這種能力,人們可以在心裏對環境中的客體做出行為上的選擇以調整自己對客體的活動。第三節社會心理學的理論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在行為主義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它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納,他認為所有行為都是環境的產物,他最主要的貢獻就是他的操作主義。從嚴格意義上講,真正代表社會學習理論的是班杜拉,總之他們都關注於社會行為、學習和強化、實驗室實驗等方面的研究,因此在社會心理學理論中成為重要的流派之一。第一節社會化的含義一、社會化的定義
社會化是個體通過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適應並吸收社會的文化,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二、社會化的歷程個體的社會化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根據人的發展週期和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可以把社會化分為3種:兒童期的社會化、青春期與青年期的社會化、成人期的社會化,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繼續社會化與再社會化的概念。三、社會化的內容社會化的內容相當廣泛,如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和性別角色社會化等。第二節社會化的因素遺傳因素
遺傳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徵經過受精作用傳遞給子女的一種生理變化的過程。遺傳對個體的發展決定了以下三件事,即:①基本特徵②男女性別③是單胎還是多胎。第二節社會化的因素社會環境因素
如果僅僅具備了人的遺傳素質,沒有適當的社會條件,個人的社會化將無法實現,這些社會環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家庭、學校、同輩群體、大眾傳播媒介和電腦網絡。第三節社會化的理論一、精神分析學說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稱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3個部分組成的整體,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由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所決定的。
埃裏克森修正了弗洛伊德的觀點,將人生分為了八個階段。第三節社會化的理論二、認知發展論的觀點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主要從認知角度來研究人的社會化。
而柯爾伯格關於人的道德發展的學說把人的道德發展過程分為前習俗、習俗、後習俗三個水準和六個階段。第三節社會化的理論三、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是當代社會學習理論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兒童學會的許多行為模式都不是按照早期行為主義提出的強化—懲罰方式學到的,而是通過觀察—模仿學會的。觀察學習有四個過程:①注意過程②保持過程③行為再現過程④強化和動機過程。第三節社會化的理論四、正常成熟理論該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等提出,他們認為人的社會化並不單純是由社會規範、社會壓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成熟過程。第一節社會角色概述一、角色的定義科學的角色定義包括三種社會心理學要素:①角色是一套社會行為模式;②角色是由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決定,而非自定的;③角色是符合社會期望(社會規範、責任、義務等)的。第一節社會角色概述二、角色的分類1、根據角色存在形態的不同,可把角色分為理想角色、領悟角色和實踐角色2、根據角色扮演者獲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為先賦角色和自致角色3、根據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規範的制約程度的不同,可將角色分為規定性角色和開放性角色4、根據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權力和地位關係,可把角色分為支配角色和受支配角色5、根據角色扮演者的最終意圖,可把角色分為功利性角色和表現性角色6、根據角色的參與程度,可把角色從參與程度低到參與程度高第二節角色理論角色理論大體有兩種取向:結構角色論的代表是林頓,他認為角色概念是用作構造其關於社會結構、社會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石。他認為社會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相互聯繫的位置或地位組成的網路,其中個體在這個系統中扮演各自的角色。過程角色論的代表則是特納,他以社會互動作為基本出發點,圍繞互動中的角色扮演過程展開對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衝突與角色緊張等問題的研究。斯特裏克則提出了一個較典型的融合方案。
第三節角色的行為模式一、角色學習角色學習是角色扮演的基礎和前提,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形成角色觀念,一是學習角色技能。對於角色學習,可以這樣從總體上來理解。首先,角色學習是綜合性學習,其次,角色學習是在互動中進行的學習。最後,角色學習是隨著個人的角色的改變而進行的學習。第三節角色的行為模式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們按照其特定的地位和所處的情境而表現出來的行為。(一)社會學視角:互動與表演。米德認為,角色扮演是互動得以進行的基本條件。戈夫曼從角色概念出發,將社會與舞臺進行了廣泛的比較,從而提出了他的“戲劇理論”。(二)心理學視角:技術與手段。是指將人暫時置身於他人的社會位置,並按照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學會更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社會心理學技術。第三節角色的行為模式三、角色衝突指佔有一定地位的個體與不相符的角色期望發生衝突的情境,也就是個體不能執行對角色提出的要求就會引起衝突的情境。緩解角色衝突的方法有角色規範化、角色合併法和角色層次法。第三節角色的行為模式四、角色偏差
角色偏差是指一個人行為和心理準備長時間偏離社會期望,形成與自己社會身份不相適應的行為和心態結構。
角色偏差現象十分複雜,行為偏離社會期望只是表面現象,其背後的實質是個人的整個行為動力系統的各個環節,包括其所受到的外部對待、評價與角色期望、其內在的自我概念系統、動機機制以及表現於外的行為模式和行為後果,都偏離了特定社會身份要求的一般模型。第四節性別角色差異一、兩性差異生理差別、心理差異二、性別角色差異1、個性和行為方面的性別差異:侵犯行為、支配行為、自信心、交際2、智能方面的差異:智力、語言能力、運動技能、空間能力、數學能力、知覺速度、藝術和音樂能力3、成就方面的性別差異:學業成就和職業成就第一節自我意識的一般內涵一、自我意識的定義
社會心理學意義上的自我意識通常指個人對自己身心狀況、人—我關係的認知、情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意向(有關自己的各種思想傾向和行為傾向)。換言之,自我意識包含三種成分:自我認知,自我意向,自我情感。第一節自我意識的一般內涵二、自我意識的內容自我意識的內容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
生理(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現在的自我與可能的自我
公我意識與私我意識
第一節自我意識的一般內涵三、自我覺知與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一般指對自我存在的意識,既可將其看作活動過程,又可將其視為活動結果產生的自我意識內容。作為活動的自我意識的進行,必須依賴一定的條件去發動和維持,這個條件就是自我覺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影響自我覺知的因素包括環境因素和個性因素兩方面。第二節
自我意識的發生與發展一、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與自我意識的發生第一,物—我知覺的分化依賴於感知覺和動作的發展以及它們的協調發展。第二,人—我知覺分化依賴於注意的發生和發展以及視覺表像及其記憶能力的出現。第三,有關自我的詞的掌握需要複雜的抽象、概括能力,而這又是以大腦皮質尤其是各語言代表區以及大腦額葉的成熟發展及其機能的更為複雜化為前提的。
第四,從完全缺損的極端情況分析,無腦畸形兒由於不存在大腦皮質這一生理學前提,也就根本不可能出現自我意識。
第二節
自我意識的發生與發展二、自我意識在社會互動中形成和發展個體自我概念發展的核心機制,是其在認知能力不斷提高的同時存在著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兒童的社會自我的發展與他們對別人知覺能力的發展有著緊密聯繫。由此可見,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還依賴於個體參與社會生活、與他人相互作用。三、影響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社會因素(一)社會經濟地位
(二)社會文化環境(三)家庭(四)角色扮演
(五)他人的評價(六)參照群體第三節
自我過程一、自我評價自我評價(selfevaluation)指個體對自身狀況所作的肯定與否定的判斷,它常常發生在我們希望準確地、客觀地描述自我的時候。自我評價最終決定一個人的自尊以及與此相關的自我表現。自我評價通常依賴社會比較和自我估價來實現。第三節
自我過程二、自我增強
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是指個體以一種有利於對自己做正面評價的方式收集和解釋有關自我的資訊,通過自我增強,個體的自尊得以建立或受到提升。人們常用向下的社會比較、選擇性遺忘、有選擇地接受回饋、缺陷補償、自我防禦性歸因、自我設障六種方式進行自我增強。第三節
自我過程三、自我表現
自我表現(selfpresentation)指個體通過自己社會行為的顯示以形成、維持、加強或澄清他人對自己的印象的過程。自我表現的原因有時是出於策略上的考慮。多數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自我表現無所謂好壞。儘管有時自我表現被用作哄瞞他人的策略性手段,但它對社會相互作用是重要的。第四節自我的認知表徵一、自我圖式認知心理學認為對於資訊的選擇、組織和加工是由個體內在的認知結構決定的,這些認知結構可以稱為圖式。個體通過自我圖式將自己加以分類和描述,它是形成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的基礎。自我圖式一旦建立,就會起到選擇機制的作用,從而影響到與自我有關的資訊輸入和輸出,自我圖式的功能還在於為個體提供一個組織和儲存相關資訊的框架。第四節自我的認知表徵二、可能自我
可能自我是對我們認為自己可能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的認知表像。它們包括我們渴望成為的自我,也包括我們不希望成為的自我,還包括人們希望將來具有的品質。可能自我有兩項重要功能,其首要功能是激勵未來的行為,第二個功能就是評價與解釋的功能,即為現在的自我提供了評價和解釋的情境。第一節社會認知概述
一、社會認知的定義
社會認知是個體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觀察、瞭解他人並形成判斷的一種心理活動;是個體通過人際交往根據認知對象的外在特徵來推測、判斷其內在屬性的過程。第一節社會認知概述
二、社會認知的特徵
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過程,社會認知具有如下幾個特性:選擇性、互動性、防禦性和認知的完形特徵。第一節社會認知概述三、社會認知的圖式
圖式是有關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組有組織、有結構的認知。它包括對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認知、相關的各種認知的關係及具體的例子。泰勒和克勞克區分了四種圖式,即人的圖式、自我圖式、角色圖式和社會事件圖式。圖式在社會認知中的作用:圖式能幫助記憶、幫助自動化推論、增加資訊、圖式包含情感、圖式在社會認知中具有啟動效應。第二節社會認知的基本範疇社會認知基本上包括了如下幾個方面:
對他人外部特徵的認知:對表情和儀錶的認知對他人性格的認知對人際關係的認知第三節影響社會認知的因素
一、認知者因素:包括認知者的原有經驗、價值觀念、情感狀態、認知偏差(光環作用、相似假定作用、類化原則、積極偏見、隱含人格理論、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二、認知對象因素:包括認知對象的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演。三、認知情境因素:包括交往雙方的空間距離和所處的背景參考。第四節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規則
一致性評價的中心性中心特性作用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平均模式增加模式對上述兩種模式分析第五節社會認知的歸因理論
所謂歸因(attribution)是指人們從可能導致行為發生的各種因素中,認定行為的原因並判斷其性質的過程。歸因理論是關於人們是如何解釋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以及這種解釋如何影響他們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理論。它為說明、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心理與行為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理論視角。第五節社會認知的歸因理論一、海德的素樸心理學海德區分了導致行為發生的兩種因素:一是行為者的內在因素,包括能力、動機、努力程度等;二是來自外界的因素,如環境、他人和任務的難易程度等。二、維納的歸因理論維納研究了人們對成功與失敗的歸因。他同意海德提出的尺度,即把原因分為內在的和外在的兩種。但他還提出了另一種尺度,把原因區分為暫時的和穩定的兩個方面。維納的歸因模型歸因尺度內在的外在的穩定的暫時的能力努力任務難度機遇第五節社會認知的歸因理論三、瓊斯和戴維斯的對應推論說
“對應推論”是人們對行為進行歸因的一種方式,當人們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與其持有的內在屬性(動機、品質、態度、能力)相一致時,就是進行對應推論。
瓊斯和戴維斯還提出幾種可能影響對應推論的因素。第一個重要的因素是行為的社會合意程度。另一個因素是行為的自由選擇性。第五節社會認知的歸因理論
四、凱利的歸因理論
凱利(H.Kelly)的理論通常被叫作三度理論。他指出人們在試圖解釋某人的行為時可能用到三種形式:歸因於行為者,歸因於客觀刺激物(行為者對之作出反應的事件或他人),歸因於行為者所處的情境或關係(時間或形態)。
不同資訊呈現與歸因類別序號提供的資訊資料歸因一致性區別性一貫性1高——每個人都發笑高——她對別的小丑沒笑過高——她總是對小丑發笑刺激物(外因)小丑(61%)2低——別人很少發笑低——她對所有的小丑都發笑高——她總是對小丑發笑行為者(內因)瑪麗(86%)3低——別人很少發笑高——她對所有的小丑都發笑低——她以前幾乎沒對小丑發笑過環境(外因)72%第一節態度概述一、態度的定義及其特性態度指個體自身對社會存在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定結構和比較穩定的內在心理狀態。對此界定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1、態度的對象是社會存在。2、態度的構成具有一定結構。3、態度具有比較持久的穩定性,能夠持續一定的時間而不發生改變。4、作為態度的心理狀態是內在的,存在於個體自身內部的,是難以直接觀察到的。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心理現象,態度具有如下幾種特性:1、態度的社會性。2、態度的主觀經驗性。3、態度的動力性。第一節態度概述二、態度的構成要素作為一種具有認知基礎的心理反應傾向,態度兼具認知、情感和行動三種成分,並且這三種成分是彼此相互關聯的。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人們作為態度主體對於一定態度對象或態度客體的知識、掛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傾向性的思維方式。態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一種情緒體驗。態度的行為成分是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持有的一種內在反應傾向,是個體做出行為之前所保持的一種準備狀態。
第二節態度理論
一、強化論觀點(一)古典條件反射理論的研究(二)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研究(三)學習理論的研究二、認知論觀點(一)緊張減緩理論研究通常消除失調狀態的方法有如下幾種:1、改變認知,使之與自己持有的其他認知保持一致。2、改變行為,使對行為的認知與其他認知保持一致。3、增加新的認知,改變失調的狀況,使原來認知之間的矛盾得到合理的解決。(二)歸因理論的研究(三)社會判斷理論第二節態度理論三、功能理論以卡茨的理論為主。1、工具性、調適性或功利性的功能。2、自我防禦的功能。3、認識的功能。4、價值表達的功能。四、態度改變三階段理論態度改變三階段理論是由科爾曼於1961年提出來的,他認為一個人態度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經過服從、認同、內化三個階段。1、服從。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物質或精神的滿足或為了避免懲罰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叫作服從。2、認同。認同是指個體自覺自願地接受他人的觀點、信念、態度和行為,並有意無意地模仿他人,使自己的態度和他人要求相一致。3、內化。態度改變進入內化階段以後,個體就完全地從內心裏相信並接受了他人的觀點,從而徹底改變自己的態度。第三節態度的測量
一、量表法(一)等距量表(二)總加量表
(三)語義分化量表二、問卷法根據問卷形式上的特點,可將問卷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三、投射法四、行為觀察法五、生理反應法第四節態度的形成與改變一、態度的形成(一)環境因素的影響1、社會環境的影響2、家庭的影響3、模仿與觀察學習4、團體的影響(二)個體的學習1、古典條件作用理論與聯想學習2、工具性條件作用理論與強化學習3、同伴的影響第四節態度的形成與改變二、態度的改變(一)勸說宣傳法1、傳播者的特性(1)專家身份。(2)社會身份。(3)吸引性。(4)相似性。(5)可信賴性。2、資訊的傳播(1)單方面傳播與雙方面傳播(2)資訊傳播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3)資訊傳播的管道3、被勸說者因素(1)原有態度。(2)人格特點。(3)被勸說者的資訊加工。4、情境因素(1)資訊繁多的情境。(2)令人分心的情境。(3)資訊重複的情境。(二)角色扮演法(三)團體影響法(四)活動參與法第五節偏見偏見(prejudice)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一、產生偏見的原因總括起來:(一)社會群體間的利害衝突(二)社會化(三)個體的人格和心理因素:首先,具有權威主義人格的人易產生並固守偏見。其次,偏見和某些獨特的心理作用與心理感受有關。第五節偏見二、偏見產生的結果(一)自我實現預言(二)性別角色:在社會中還存在著對女性的許多偏見,這種偏見對於形成女性心理和女性性別角色有著很大的影響。(三)疏離:社會的隔離會導致並強化偏見,而偏見又反過來會增加隔膜和疏離。
第一節人際關係概述一、人際關係的含義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間的心理關係。人際關係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1)個體性。
(2)直接性、可感性。(3)情感性。第一節人際關係概述二、人際關係產生的社會心理學基礎(一)親和需要社會心理學家對影響親和需要的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其與恐懼、焦慮等密切相關。(二)人際關係的報酬人際關係能提供給個體的6種重要報酬:依戀、社會融和、價值確定、可靠的同盟感、得到指導、照顧他人的機會。(三)擺脫寂寞第一節人際關係概述三、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發展(一)人際關係的狀態(二)人際關係的發展與自我暴露1、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穩定交往階段、情感交流階段。2、自我暴露與自我分層(1)自我暴露的深度與廣度(2)魯賓等把自我分為4個層次。第一層是自我最表層水準,第二層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和態度,第三層次是自我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狀況。第四層是自我的最深層次,屬於一個人的隱私部分,不會輕易不向別人暴露。第二節人際關係的理論一、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舒茨(W.C.Schuts,1958)提出了人際關係的三維理論。1、包容需要(inclusiveneed)。指個體想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2、控制需要(dominantneed)。指個體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亦即個體在權力問題上與他人建立並維持滿意關係的需要。3、情感需要(needforaffection)。指個體愛他人或被他人所愛的需要,即個體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建立並維持親密情緒聯繫的需要。第二節人際關係的理論二、社會交換理論根據霍曼斯提出的社會交換理論(socialexchangetheory),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這種交換不僅涉及物質的交換,同時還包括非物質品,如情感、資訊、服務等方面的交換。福阿(Foa)確定了人際關係的6種基本回報:愛、金錢、地位、資訊、物品和服務。這些回報可被歸為兩個維度。一是特定性維度,第二個維度是具體程度。第二節人際關係的理論三、公平理論一些研究者指出社會交換理論忽視了關係中一個重要因素——公平。公平理論(equitytheory)認為,人們並非簡單地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利益,他們還要考慮關係中的公平性,即關係雙方貢獻的成本和得到的回報基本是相同的,公平的關係才是最穩定、最快樂的關係。根據公平理論,過度受益和過度受損的關係中,交往雙方都會對這種關係感到不安,且雙方都有在關係中重建公平的動機。第三節人際吸引一、人際吸引的基本原則(一)互惠原則(二)得失原則(三)聯結原則二、人際吸引的影響因素(一)熟悉性(二)接近性(三)相似性和互補性(四)個人特徵:能力、外表吸引力、個性品質、致命吸引力第四節愛情一、愛情的含義廣義的愛情是指存在於各種親近關係中的愛,意味著人際關係中的接近、悅納、共存的需要及持續和深刻的同情,共鳴的親密感情。狹義的愛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異性個體之間的強烈的人際吸引。(一)愛情與喜歡的區別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愛情與喜歡有四點不同:(1)愛情有較多的幻想,喜歡則不是由對他人的幻想喚起,而是由對他人的現實評價喚起;(2)喜歡是一種單純的情感體驗且比較平穩、寧靜,而愛情則比較狂熱、激烈且與許多相互衝突的情緒有聯繫;(3)愛情往往與性欲有關,而喜歡則不涉及這方面的需要;(4)愛情具有獨佔性和排他性,而喜歡則不如此。第四節愛情一、愛情的含義(二)愛情的行為與體驗1、愛情的行為(1)愛情的口頭描述;(2)表達愛情的身體語言;(3)言語上的自我暴露,把自己的秘密和感受告訴對方;(4)以非言語的方式表達感情;(5)有形的愛情表徵;(6)無形的愛情表徵;(7)表示願意容忍對方的一些缺點。2、愛情的體驗愛情與友情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生理上的特殊體驗。如心跳不規則、無法入眠、難以集中精力等。愛情行為與體驗還與性因素有關。第四節愛情二、愛情的類型(1)浪漫式愛情(2)佔有式愛情(3)最好朋友的愛(4)實用式愛情(5)利他式愛情(6)遊戲式愛情三、愛情三角形理論第一節人際溝通概述一、人際溝通的含義
人際溝通簡稱溝通,就是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過程,即人與人之間傳遞資訊,溝通思想情感的過程。二、人際溝通的工具
作為資訊傳遞的過程,人際溝通必須借助於一定的符號系統才能實現,所以,符號系統是人際溝通的工具。我們可以把符號系統劃分為兩類,即語言符號系統和非語言符號系統。非語言符號系統包括:視-動符號系統、時-空組織系統、目光接觸系統、輔助語言系統。第一節人際溝通概述三、人際溝通的必要條件第一,要有發出資訊的人——資訊源第二,要有資訊第三,要有資訊管道第四,要有接收者第五,回饋第六,障礙第七,環境第一節人際溝通概述四、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一)影響資訊來源的因素:資訊源所使用的傳播技術、資訊源的態度、資訊源的知識程度、資訊源的社會地位。(二)影響資訊的因素:語言和其他符號的排列與組合次序、資訊的內容、資訊的處理情況(三)影響資訊管道的因素(四)影響接收者的因素:接收者的心理選擇性、接收者當時的心理狀態第一節人際溝通概述五、人際溝通的障礙
(一)地位障礙(二)組織結構障礙(三)文化障礙(四)個性障礙(五)社會心理障礙文化背景的障礙第一節人際溝通概述六、人際溝通的功能(一)協調作用:其一,協調情感;其二,協調動作(二)保健作用: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充分的思想情感的交流,保持實現溝通行為所必須的條件,是保證個人心理健康成長所必需的。(三)形成和發展社會心理的作用
第二節人際溝通過程分析一、人際溝通的心理分析
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溝通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他們都有心理活動,人際溝通過程中的心理活動主要體現在溝通動機、對資訊的選擇、對資訊的理解。二、人際溝通的行為分析團體內各成員間的溝通動作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滿足對方的交往需要和情感需要為目標的,另一類是以提供資訊,方向或發佈指示為目標的。第三節人際溝通的分類
一、按照溝通線路的分類1.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從發出資訊的人與接受者的地位是否互變的角度來看,可將溝通分為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前者發出資訊的人只發出資訊,接受者只接受資訊而不發出回饋資訊;後者雙方互為發出資訊的人和接受者,即雙方在溝通中的地位不斷變換。2.上行溝通、下行溝通和平行溝通:上行溝通又稱上溝通,是指組織中地位較低者主動向地位較高者溝通;下行溝通又稱下溝通,是指組織中地位較高的成員主動向地位較低的成員之間溝通;平行溝通是組織中身份和地位相仿者之間的溝通。第三節人際溝通的分類
二、按照溝通方式的分類1.假相倚溝通、非對稱性相倚溝通、反應性相倚溝通和彼此相倚溝通:假相倚是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溝通者只按照自己預先指定的計畫,即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溝通,根本不顧及對方的反應;非對稱相倚是溝通的另外一方只按照自己預定計畫進行溝通,而另外一方則根據別人的行為作為回饋來調節自己的言行;反應性相倚是指溝通雙方都以對方的行為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做出相應的反應,而並不按照原來的計畫進行溝通;彼此相倚是指溝通雙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計畫同對方溝通,另一方面又考慮到對方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溝通行為。2.工具式溝通和感情式溝通:工具式溝通指發送者將資訊知識、感情、想法與要求傳給接收者,目的是想影響和改變接收者的行為,達到組織目的。感情式溝通指溝通雙方表達感情,獲得同情、諒解與理解,獲得精神上的需求,最終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第三節人際溝通的分類
二、按照溝通方式的分類3.正式溝通與非正式溝通:正式溝通是指在一定的組織系統中通過明文規定的管道,進行資訊的傳遞與交流;非正式溝通是指在正式組織系統以外進行的資訊傳遞與交流,諸如人們私下交換意見,議論某人某事,傳播小道消息,都屬於非正式溝通。4.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人際溝通又可以分為口頭溝通和書面溝通。借助口頭言語進行的溝通稱為口頭溝通,如演講、討論、會談、電話聯繫等;借助於書面言語進行的溝通稱為書面溝通,如佈告、通知、書信等。第一節侵犯行為
一、什麼是侵犯行為
所謂侵犯行為,是指個體違反了社會主流規範的、有動機的、傷害他人的行為。判斷哪些是侵犯行為時,必須要分析三個方面的情況:第一是個體的外在行為表現,第二是其行為是否違反社會主流規範,第三是個體的內在動機或意圖如何。第一節侵犯行為二、侵犯行為的類別(1)根據侵犯行為的方式不同,可以劃分出言語侵犯和動作侵犯。(2)按照侵犯者的動機,侵犯可以分為報復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我們還可以將侵犯分為廣義侵犯和狹義侵犯。第一節侵犯行為三、侵犯行為是不是本能
19世紀後半期理論家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暴力傾向被認為是人類最有力量的本能之一。威廉•詹姆斯認為,人類皆有好鬥的劣根性。他相信侵犯傾向是通過祖先的遺傳而來的本能,人們基本不能擺脫他。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在早期的時候用自我的概念來解釋侵犯本能,他認為侵犯與利比多密切相關。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確信,侵犯是人類生活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所以必須定期加以發洩。以上“侵犯是人類本能”的觀念至今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影響。但是,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猜測都不足以說明侵犯是一種本能;而洛倫茲把對動物的研究直接推及人類,也是不妥當的。總之,這些侵犯的本能理論還停留在用一種特殊概念來推測內在的生物過程和生物機制的層次上。當前的社會心理學家傾向於把生物過程看作是環境刺激與侵犯之間的仲介反應,也就是說,研究者普遍認為侵犯是環境刺激下的一種反應,而不是一種本能。第一節侵犯行為四、有關侵犯的生物學解釋
動物行為學動物行為學的觀點通常來自於動物學方法,其基本假設是:如果兩個物種的行為方式比較接近,那是因為他們的進化環境相似;反之,如果他們的進化條件相同,那麼,兩者行為方式也會比較接近。生物進化學生物進化學對人類侵犯的研究,非常強調人類行為進化和發展過程。凱瑞斯細緻地論證了:①侵犯的能力是人類固有的;②侵犯的年齡和性別差異在青春期中表現得最明顯;③與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時的身體侵犯只扮演著不太重要的角色;④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與男孩相比,女孩更多地使用人際支配和人際懲罰的等替代性方式。
第一節侵犯行為四、有關侵犯的生物學解釋行為遺傳學行為遺傳學領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試圖證明遺傳因素在人類侵犯行為中所發揮的作用。其中孿生子、染色體差異、被收養者與親生父母的比較等研究是比較常見的。
激素活動說人們很早就發現,雄性激素在動物的侵犯行為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諸如睾丸激素之類的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夠影響動物的侵犯行為,是因為它們能夠在動物身上起到兩種作用:組織和啟動。第一節侵犯行為五、挫折—侵犯理論(一)挫折——侵犯理論及其實驗研究
所謂挫折是指一個人在為達到某種目標進行努力時遭受到干擾或破壞,致使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時的情緒狀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多拉德提出認得侵犯行為乃是因為個體遭受挫折而引起的,這就是挫折——侵犯理論。(二)挫折——侵犯理論的修正
社會心理學家貝克威茲認真考察了幾個並不完全支持挫折——侵犯理論的研究後,對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論提出了修正的觀點,他認為個體在遭受到挫折之後將做出什麼反應,表現怎樣的行為,是由環境內在的線索或者說環境提供的刺激來引導的。第一節侵犯行為六、社會學習理論(一)模仿學習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侵犯的態度和侵犯的行為是通過學習而得到的,就人類來說,觀察模仿是一個極重要的學習過程。班杜拉認為,個體從觀察他人的侵犯行為到表現自己的侵犯行為需要三個必要條件:第一,有一個榜樣表現侵犯行為,第二,榜樣的侵犯行為被斷定為“合理”的,第三,觀察者在榜樣表現侵犯行為的時候必須在場。以上三者缺一不可。第一節侵犯行為六、社會學習理論(二)侵犯與大眾傳播根據社會學習理論所提出的模仿學習的觀點,人們就會很自然地考慮到:電影電視節目中侵犯行為對觀眾、聽眾,特別是青少年會產生不良的影響。電視中的暴力節目會產生影響人們行為的作用呢?社會心理學家們認為需具備下述條件:①觀眾所看到的電視節目在某一主題和內容方面出現頻繁而且相當一致。②觀眾經常地、有規律地收看主題內容的節目。③觀眾知覺並學習到該主題內容所表現的行為,可以直接或間接地應付和解決一些問題。④觀眾對於主題內容所表現出的思想必須有某種程度的接受。心理學家李夫(Leaf)指出,受到電視節目影響最大的是兒童第一節侵犯行為七、侵犯行為的轉移與消除(一)宣洩(二)習得的抑制:1.社會規範的抑制;2.痛苦線索的抑制;3.對報復的畏懼(三)置換(四)尋找替罪羊第二節利他行為一、什麼是利他行為
定義: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自願的行為。從利他行為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利他行為有如下幾個特徵:①以幫助他人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例如榮譽或獎品;③自願的;④利他者可能會有所損失。其中第二個特徵是利他行為的主要特徵。第二節利他行為二、利他行為研究的範疇社會心理學家對利他行為的研究涵蓋了許多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①人們在看到陌生人陷於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助人行為;②人們制止或干預犯罪的行為,這種行為一方面能夠幫助受害人,另一方面能使犯罪人無法得逞或遭到懲罰;③個人約束自己不做出越軌的行為,這種行為通過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的效果;④償還行為,其目的是為了回報他人的恩惠或補償自己曾經使別人蒙受的損失。社會心理學不但研究利他行為的各種類型,還要研究下麵這些問題:利他行為對於利他者和受助者有什麼樣的影響或者後果呢?為什麼現實的社會生活必須要有利他行為的存在呢?為什麼有人會見死不救呢?等等。
第二節利他行為三、利他行為的喚起實驗紛紛證明:無論是什麼事件,如果人們將其判斷為緊急的,就有可能給予幫助,事件被認定的緊急程度如何,決定了旁觀者給予幫助的可能性大小。因此,緊急情況是利他行為喚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求助者的需要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助人者是否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幫助,也會影響他助人與否的決策。四、利他行為的得與失當其他人需要幫助,當事人也有能力提供幫助時,為什麼有人漠然視之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旁觀者考慮到了幫助他人的行為可能會帶來麻煩和損失。但是,當旁觀者考慮到幫助此人有可能會帶來獎勵時,他就很可能會提供幫助。第二節利他行為五、求助人的特點
求助者的性別以及個體與他的交往關係與個體是否發生助人行為有關系;外貌有吸引力和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求助者對目前困境所應承擔的責任也是影響他人是否給予幫助的一個重要因素;旁觀者對某人所陷困境的責任也是決定他們是否機遇幫助的原因。第二節利他行為六、助人者的特點和當時的心境(一)家庭中的社會化和榜樣的作用(二)人格因素(三)利他者的性別差異(四)利他者心境的作用第一節他人在場一、社會促進與社會抑制(一)社會促進的涵義社會促進(socialfacilitation)是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時,他人在場促進其活動完成,提高其活動效率的現象,也稱社會助長。社會抑制(socialinhibition),即個體在從事某一活動時,他人在場干擾活動的完成,抑制活動效率的現象,又稱為社會干擾。第一節他人在場一、社會促進與社會抑制(二)社會促進與社會抑制的理論解釋1、優勢反應強化說2、評價與競爭觀點一些學者認為觀眾的評價是形成社會促進的重要原因。他人在場激發了行為者的被評價意識,從而提高了動機水準。在任務簡單時,意識到我們正在被評估會使我們更努力,而在任務複雜時,這種被評估的壓力會降低績效。他人在場提高動機水準優勢反應增強促進熟練工作成績干擾非熟練工作成績第一節他人在場一、社會促進與社會抑制(二)社會促進與社會抑制的理論解釋3、分散衝突理論當一個人正從事一項工作時,他人在場會造成他注意的分散和轉移,如果從事不熟悉或難度大的任務,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此時,分散注意就會干擾工作進度;如果從事熟練或簡單的任務,人們已達到“自動化”程度,不需要全部的注意,為了補償干擾,人們會更加專心、更加努力,實際效果會更好。4、生理心理反應模式當個體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應對任務時就會激發威脅模式,這種理論認為,他人在場,可能存在兩種衝突的生理物理反應模式:激勵或威脅。當個體具有足夠的資源來應對任務時,就會激發激勵模式。第一節他人在場二、社會惰化(一)社會惰化的涵義社會惰化(socialloafing)又稱為社會懈怠或社會逍遙,是指群體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完成時偏少的現象。(二)社會惰化的理論解釋克爾、布魯恩(Kerr、Bruun,1981)和哈克斯(Harkins,1989)等人提出來的,他們認為在群體中,由於個體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會被單獨評價,個人的努力會淹沒在人群中(lostinthecrowd),評價焦慮減弱使其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意識下降,行為動力相應減少,從而導致努力程度下降。群體規模越大,社會惰化程度越高。對群體績效的不同報酬也會對社會惰化產生影響。第一節他人在場(三)社會惰化的跨文化一致性
在西方國家的研究表明社會惰化的普遍性,但它並不是個體主義文化的產物,在強調集體主義文化的國家和地區也同樣存在這種現象。有些研究用製造聲音的任務(鼓掌),發現在印度、泰國、日本和中國都存在社會惰化。這些研究顯示社會惰化可能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四)社會惰化的預防雖然社會惰化普遍存在,但並不意味著它必然發生。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來減少社會惰化現象(1)單獨評價。(2)提高認識。(3)控制群體規模。第一節他人在場三、社會影響理論他人存在對個體績效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拉塔內(1981)提出了社會影響理論來關注這些影響的大小。該理論認為他人對個體總的影響取決於他人(影響源)的3個屬性:數量、強度和直接性。四、去個性化指個體在一個群體中與大家一道從事某種活動時,對群體的認同淹沒了個人的身份,使個體失去通常的個性感。學者認為,去個性化的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1)匿名性(2)責任分散(3)自我意識下降也是去個性化現象產生的一個原因。第二節從眾、服從與順從一、從眾(一)從眾的涵義從眾就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知覺、判斷、信仰或行為,使之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一致的一種傾向。根據外顯行為是否認眾及行為與內在的自我判斷是否一致,可以將從眾行為分為以下三類:真從眾、權宜從眾、不從眾第二節從眾、服從與順從(二)從眾的經典研究1、謝裏夫有關規範形成的研究2、阿希的線段判斷實驗估計移動距離(英寸)規範的形成
XABC阿希的線段實驗第二節從眾、服從與順從(三)從眾的原因1、資訊性社會影響2、規範性社會影響(四)從眾的影響因素1、群體因素:(1)群體一致性(2)群體規模(3)群體凝聚力(4)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2、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質(2)時間因素3、個體因素:(1)性別和年齡(2)個性特徵(3)知識經驗(4)個人的自我捲入水準第二節從眾、服從與順從二、服從(一)服從的涵義服從(obedience)是指由於外界壓力而使個體發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外界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他人,一是規範。(二)米爾格拉姆的服從權威實驗第二節從眾、服從與順從(三)影響服從的因素1、命令者的權威性2、他人支持與服從3、服從者的道德水準和人格特徵4、權威的靠近程度5、行為後果的回饋第二節從眾、服從與順從三、順從(一)順從的涵義順從(compliance)也叫依從,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請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傾向,即接受他人請求,使他人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二)順從行為發生的心理規律巴斯(Buss,1987)和顧德(Gody,1983)對引起順從的環境與策略進行了探討,指出增加他人順從的技巧與我們對他人的瞭解程度、自己的社會地位、請求的性質等有關。有三個因素有助於建立一個使人們感到愉快的順從氣氛:一是積極的情緒;二是強調順從行為的互惠性;三是合理原因的效果。第二節從眾、服從與順從(三)促進順從的技巧1、登門檻技巧2、門前技巧3、低球技巧4、折扣技巧5、引起注意技巧第三節
模仿與暗示一、模仿概念及其種類模仿是指在沒有外界控制的條件下,個體受到他人行為的刺激,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相仿。模仿是對外顯行為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內隱心理。模仿可以分為有意識模仿和無意識模仿兩大類。第三節
模仿與暗示二、暗示暗示是採用含蓄的方式,通過語言、行動等刺激手段對他人的心理行為發生影響,使他人接受某一觀念,或按某一方式進行活動。暗示可以是語言的、行動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種符號的。發出暗示的人,有的是有意的,有的是無意的。暗示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直接暗示,第二類為間接暗示,第三類為自我暗示,第四類為反暗示。第一節群體心理概述一、群體的含義群體(group)作為社會心理學體系中的一個範疇,是指那些成員間相互依賴、彼此間存在互動的集合體。一般來看,要構成一個群體必須具備以下條件:首先是有頻繁的互動,其次是有共同的目標與利益。二、群體的分類1.統計群體與實際群體2.正式群體和非正式群體3.成員群體與參照群體4.大群體與小群體第一節群體心理概述三、群體功能成員可能有各種各樣的需求,有些需求可以從群體中獲得。其需求可歸結如下:交往需求、安全需求、自尊心需求、自我表現的需求。四、群體對個體的影響1.社會助長作用2.社會懈怠3.去個體化第二節群體規範一、群體規範群體規範(groupnorm)是指一個群體有別於簡單人群集合體的原因之一是群體有一套成員應該如何做的行為規範。群體規範可以分為正式規範與非正式規範。群體規範還可分為一般的社會規範和反社會的規範。群體規範明確了群體成員行為的獎懲標準,保障了群體成員行為的一致性,從而維護了群體的穩定,發揮了群體的正常功能。群體規範對一個有效的群體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第二節群體規範二、社會交換群體規範與成員的互動方式關係密切,社會交換理論認為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就是社會交換(socialexchange)。1.社會交換與群體規範2.群體內的社會交換3.心理契約的形成第二節群體規範三、競爭與合作成員在群體內的現實互動方式也是影響群體規範的重要因素,競爭與合作是群體內兩種主要的互動方式。有許多因素影響群體成員的競爭與合作。首先,成員之間的溝通程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次,群體的獎勵結構影響著群體成員做出競爭或合作的選擇。第三,個體關於競爭的價值觀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三節群體的維持一、群體壓力群體借助規範的力量形成了一種對其成員心理上的強迫力量,以達到對其行為的約束作用,這種力量就是群體壓力。1、群體壓力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4個階段:第一為辯論階段。第二為勸解說服階段。第三為攻擊階段。第四為心理隔離階段。2.群體壓力的意義:群體成員的一致行為有助於群體任務的完成及群體組織的存在和發展。群體成員的一致行為有助於增加個體的安全感,個人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擺脫孤獨和恐懼感,保持安定和平衡的心態。第三節群體的維持二、群體的維持1.群體效力群體效力(groupamount)這一概念表明,任何一個群體若能同時完成執行任務與滿足個人需求兩種目標,該群體就是高效力的群體。群體的有效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加以衡量,一是群體任務的完成情況,二是群體成員欲望滿足的多寡程度。第三節群體的維持二、群體的維持2.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groupcohesiveness)也稱內聚力,是指群體在其規範的基礎上,使全體成員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玻璃加工项目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知识产权交易劳动技术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行政事业单位物业设施更新改造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土地租赁承包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合同3篇
- 2025版水电安装与能源审计合同3篇
- 2025版行政优益权在政府与社会合作中的合同构建与风险防范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电梯设备租赁与维修保养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纠纷调解服务及赡养费协议2篇
- 铁路隧道进口施工方案
- 技术改造借贷合同范本年
- 配网设备缺陷分类及管理重点标准
- UI与交互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移动商务内容运营(吴洪贵)任务二 软文的写作
- 英语词汇教学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插画设计》课程标准
- 高中英语名词性从句讲解
- 尤单抗注射液说明书
- 高考作文答题卡(作文)
- 在乡村治理中深化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一张图工作方案
- 梅毒的诊断与治疗课件
- 工程伦理第二讲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