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总结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总结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总结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总结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四章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弟二早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农业土地的合理

利用季风水田农业(以亚

洲为例)

商品谷物农业(以美

农国为例)

业案例分析

域大牧场放牧业(以潘

因帕斯草原为例)

乳畜业(以西欧为例)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

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生产的位置AT-y*1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

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

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

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

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

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

会、经济、科技、和文化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

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

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混合农业

概念: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

类型。

类型: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暖湿;土壤肥沃;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悠久;鼓励政策;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机械化

水平高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发展措施

•限制条件:雨影效应(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

墨累-达令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西部。从东部海洋吹

来的湿润气流,在大分水岭的东侧降下丰富的地形

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气流下沉,降雨稀少。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1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

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1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土地交替使用

•更有效合理的安排农事活动:生产交替进行

・市场适应性更强:市场决定比例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以季风气候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

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

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高

•农业科技先进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干旱、半

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

•商品率高

•生产规模大

•专业化程度高

3、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改善交通

•改进专业化程度,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种植饲料

•开辟水源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

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

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

布在大城市周围。

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

水稻自给小农经营

规模大、机商品谷物农

小麦、玉米面向市场

械化水平高业

大牧场放牧

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

牛奶及其制商品率、机

面向市场乳畜业

品械化水平高

规模较大、一

谷物、牲畜面向市场机械化水平混合农业

较高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

工业的区位选择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

例(传统工业区)

以中国辽中南工业区

为例(传统工业区)

业案例分析

区以意大利中部和东北

的部工业区为例(新工

形业区)

以美国硅谷为例(新

工业区)

4.1工业的区位选择

1、工业的概念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

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原料、动力、劳动力、交通运输、市场、土地、

水源、政策、科技等

3、工业的区位选择

导向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

原料导向型制糖厂、水产品加工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接近原料产地

工业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啤酒厂、汽水厂、家

市场导向型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具厂、印刷厂、石油接近消费市场

工业

业加工厂、棉布厂

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电解铝工业、化学工接近火电厂或水

工业业业电站

劳动力导向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服装工业、电子装配接近具有大量廉

型工业工业工业f工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飞机、集成电路、精接近高等教育和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工业密仪表等工业一呼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一一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

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平提高——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

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求变化——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

择的新因素

5、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鞍钢宝钢

交通因素铁路运输便利水陆交通便捷

主导因素原料、燃料市场和交通

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地位

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

6、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时间主导因素原因区位特点举例

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靠近煤炭德国鲁尔

早期煤炭资源

耗煤炭较多产地区

冶金技术的改进,冶

20世纪靠近大铁

铁矿资源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中国鞍钢

初矿

幅度下降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靠近沿海

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

二战后消费市场的消费市中国宝钢

现,海运成本大幅度

降低

污染严重的工业

印染厂

造纸厂

电镀厂

皮革厂

7、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工业部门污染类型区位选择

将工厂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

水泥厂

空气污染处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

酿造厂

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

印染厂

造纸厂

水源污染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电镀厂

皮革厂

化工厂空气污染

综合以上两点

炼油厂水源污染

•将工厂设置在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

发电厂固膜藤算物污染处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在

钢铁厂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8、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政策因素: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

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

变化。

•决策者因素: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

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

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A部门||B部门||C部门||D部门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的概念及优点

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

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优点: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

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

益;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①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

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

空间上相互靠近,生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为

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

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生产工序

上的工业联系密切,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

联系,经济、环境效益较高,先建成基础设施,

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②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

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

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

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有许多著名的

“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4、工业分散

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

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

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

形成厂并小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

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

工厂之间相距较远

表现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

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

的网络企业

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

优势

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

结果

的流动

动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

•代表性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

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

•特点: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代表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

•存在问题: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

污染严重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开始衰落

2、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区位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较近;水源充足;便

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

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用地紧张,环境污染

严重。

4、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

优化环境。

5、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区位的异同

•同:

煤炭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消费市场广阔

・异:

辽中南工业区: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海

洋运输便利,水资源不足,市场体制薄弱

鲁尔工业区:铁矿、石油、海洋资源短缺,内河

航运发达,水资源充足,市场体制健全

6、新工业区

•代表性地区: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

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

•特点:出现时间新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

地点新一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的地区;企业规

模一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工业呈分散分布

•代表工业:高技术工业和传统轻工业

7、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条件

•大批廉价劳动力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

・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政府的大力支持

•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交通运输方便

8、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特点

工业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

生产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

生产过程分散集中生产

资本集中程度低高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

工业分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