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高小学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_第1页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_第2页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_第3页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_第4页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标下提高小学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很难在一节课40分钟内完成,一般都要二到三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很简单,就是教教生字、读读课文,为第二课时扫清障碍,没什么好上的,也不用花多大心思。但正是因为很多老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有了错误的认识,形成了思维定势,才导致了第一课时效率的低下,出现了越位、错位、僵化等“第一课时虚脱现象”。越位现象: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错位现象: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僵化现象: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长期以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正因为教师对于第一课时教学的错误认识,才导致了错误的教学模式,第一课时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是可有可无。其实不然,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习与探究兴趣的第一步;是带领学生感知文章脉络、整体把握的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扫除浅层文字障碍的重要环节。那如何避免以上出现的“第一课时虚脱现象”,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优化课堂教学:一、巧设预习,及时落实,提高第一课时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纳入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课文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所以,教师应根据年级段特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并在课堂上落实检查。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我总是强调课前预习的习惯。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必须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而且有预习具体的预习要求。除了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生字词、生字描红、读课文三遍以上等基本预习作业之外,我特别要求学生把生字的拼音注在课文中生字上,若是不认识的字,必须查字典,再注音。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应该达到通过预习就读准字音的要求,这样可以节省课上疏通字词的教学时间。对于课文中重要的生字词,我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就应该掌握字形、字义,并抄写在预习本上。对于一些难理解的词语,提前布置查词典的任务。在课上,教师对于以上预习要求一定要及时落实。时间可以在上课伊始,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检查,也可以在自读课文之前提问课文大意,也可以在教学生字词时抽查默写。形式也多样,可以叫学生上黑板默写少量重要词语,可以检查读书熟练程度,也可以出示针对性的题目进行检查……教师在上课前应及时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在课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错误普遍较多的地方,提高上课有效性。但预习对于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不是千篇一律。低年级课文篇幅短小,学生识字量小,预习时不需提很高要求,只要能把课文读准确即可;而中年级开始应在读准确课文的基础上,加强对字词的训练和积累,可以加上一些摘抄、同类词语归类等词句积累的预习作业;而高年级同学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基本对词语、阅读没有障碍,所以预习工作可以放在概括段落大意、查找课文资料、拓展阅读等有深度的预习作业上。这样的预习作业安排,体现了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大大增强了预习的有效性。二、激趣导入,注重开篇,提高第一课时新课导入的有效性第一课时,学生刚刚接触新的课文,能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吸引学生学习,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真心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做到注重开篇,导入自然,课堂过渡语言简洁。例如三年级下册《狼和鹿》一文。课始,我让学生说说同学们印象中的狼和鹿是怎样的。学生都说鹿美丽、活泼,惹人喜爱;狼凶残,让人害怕,都说喜欢鹿,不喜欢狼。产生这样的认知之后,我再让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发现,鹿反倒成了“坏人”,而狼却变成了“好人”。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激趣:为什么活泼而美丽的鹿成了“祸首”,贪婪而凶残的狼却成了“功臣”呢?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9课《狼和鹿》。这样的导入过程简洁而自然,一开始便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在脑海中产生好奇,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上课的效率,提高了有效性。笔者在此不赞成教师用精美的图片或绘声绘色的视频、动画导入。比如《荷花》一课,教师用描绘荷花美景的录像导入新课,学生一下子被视频中的美丽画面所吸引,发出“啊……啊”的赞叹声。正当学生陶醉之时,美丽画面戛然而止,换之而来的是教师的过渡语:荷花美吗?想进一步欣赏荷花吗?那就让一起我们走进叶圣陶爷爷描绘的荷花世界吧!这样的导入方式看似精彩华丽,可不想:学生在欣赏完画面后真的有心思去读课文吗?再精美的课文,再精致的描述,在学生看来总归无法与悦耳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相比,学生怎肯放弃美丽的视觉享受,而去钻研“枯燥”的文本呢?我认为,教师还是应从课文内容、精美文字入手,用文章内容或精美片段来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拉开学习新课的序幕。三、时间充分,目标明确,提高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有效性“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第一课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分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让路,做到取舍,去粗取精。尤其是高年级的课文,除了诗词皆应如此,方能给第二课时提供条件。而中年级可以适当讲解一、二段。比如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课文重点是通过品词析句,品读他在编写《本草纲目》过程中对吃、住、行等方面的描写,体会李时珍甘于吃苦、为民造福的崇高品质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课文前几小节主要是概括写了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所经历的困难:查访时间长、路途远、条件差,而精彩部分皆在课文后面的细节描写中。课文本身篇幅较长,所以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先把课文前两节进行研读,从整体上了解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所吃的苦。至于细节部分,教师不应该细作分析,要把精彩留在第二课时。再如《孔子游春》一课,许多教师习惯把描写泗水河春景的优美段落放在第一课时和同学们一起研读,这样教法既让学生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品味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合理地处理了一个教学重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节约了时间;《灰椋鸟》一文中,课文一开始描写了灰椋鸟的外形和林场景色,这几个段落可以在第一课时进行研读,第二课时把重点放到灰椋鸟归林前、归林时和归林后的精彩描写上。所谓“好钢用到刀刃上”就是这个道理。七、留下悬念,戛然而止,提高第一课时结课设置的有效性“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如何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在高潮处,在疑难处,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这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例如《三顾茅庐》一课,第一课时结课时,教师可以留下悬念:刘备身为皇叔,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布衣,为什么刘备要一次又一次恭恭敬敬地求见诸葛亮呢?《金子》第一课时结束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课文中两处写到了彼得的勤劳,可为什么同样是勤劳,第一次勤劳是一无所获,而第二个勤劳让他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