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介绍_第1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介绍_第2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介绍_第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介绍_第4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要求,更好地推进全市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有

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彰显不足、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不够、

作文教学程式化、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实践整合不够充分等深层次问

题,现就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以下意见。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学段间衔接

第一条小学1-2年级重点关注学生正确掌握拼音、笔顺、握笔姿势等基础

内容。3-4年级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初步学会默读、略读,乐于与他人交流

阅读感受。5-6年级重点培养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初步能力。

二、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

学的基本素材

第三条在教学中重视对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重视历史文化的熏陶,加强

与革命传统教育的结合,使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

价值观自信,使语文教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

第四条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通过讲故

事、阅读连环画等形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

命英雄人物事迹。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通过熟读成诵,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三、切实加强学科思想、经验培养,在运用中学习语文

第七条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学习。小学

低年级通过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中、高年级培养学生

掌握语言应用规律,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应用的实际效果。

四、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第十条小学1-2年级通过讲故事、游戏、诵读、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学生

的阅读兴趣和习惯。3-4年级指导学生读懂单篇文章,理解重点内容。5-6年级

注意篇章整体阅读,品读重点段落,基本理解作品内涵。

五、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加强方法指导

第十二条小学1-2年级精选适宜的启蒙读物,采用诵读、讲述和背诵等形

式进行学习。3-4年级推荐不同文体的单篇短文、优秀传统文化读物。5-6年级

推荐并配备中、长篇文章及适宜的多体裁文学名著。小学阶段每天安排一定时间

组织学生独立阅读,着力培养阅读习惯。

六、有效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第十四条小学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生活、乐于表达内心思想。1-2年级训

练学生文字表达意思清楚、通顺规范。3-4年级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素

材,注重写作的条理性。5-6年级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构建文章框架,做到较

为熟练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

七、扎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

第十七条积极拓展、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提

倡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依托和背景,加强学习过程的

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

第十八条加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以语文应

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鼓励学校和资源单位合作研发校本

课程,走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引进高校及研究机构优质语文教学资

源,多渠道补充教育教学资源。

第十九条支持设立学生读书俱乐部、辩论俱乐部、写作俱乐部等各类语文

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跨年级、跨校常态化开展活动。鼓励社

会单位和个人参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开放性语文学习

模式。

第二十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推动各类语文主题俱乐部开展网上交

流,利用网络系统记录俱乐部活动过程、积累活动成果。中学生活动成果记入学

业评价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八、不断深化学习评价方式改革

第二十一条对每一个小学生的成长作个性化动态记录。初中开始完整记录

学业成绩,突出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中、

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查,适当

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

理解《改进意见》

主要内容和特点:强调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

1、学段衔接:加强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明确每个学段的任务

2、零起点:一年级坚持“零起点教学”,关注学生真正的起点

3、不超要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和考试

主要内容和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引导学

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一、初二年级开设系列科学活动,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组

织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课题,解决好科学类学科教学的小初衔接问题,

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

主要内容和特点:突显语言类学习的实用价值

切实加强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在运用中学习语文

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不断丰富阅读资源供给,加强方法指导

有效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积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主要内容和特点:增加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10%综合实践活动:依托社会大课堂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组织学生

走出校门,中小学校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

活动。

学科教学:探究、制作、观察、实验、表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整合各类、各

学科课程资源

主要内容和特点:关注教育教学评价方式

个性化多样化作业:增加英语作业的趣味性、除纸笔习题外的多种形式

个性化学习档案:围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科学素养等建立过程性学习档案

中考改革:开放性实践活动表现折算入科学、学科中考成绩、强化英语听说

能力考查、语文增大阅读量及可选择性作文

1、对学生的影响

语文学习:语文学习要注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自豪和崇敬之情;

会熟悉、灵活地运用母语参与社会生活

科学学习:提高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多机会参

与实验、观察、制作、参观、调研等实践活动

英语学习:英语听说能力要求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多样的英语学习渠道,

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多样的英语学习需求

2、对教师的影响

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明确语文、英语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和提升学生文化素

养的地位;科学类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为核心

加强组织能力:要学习、研究、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提高组织开放

性学习活动的能力;要保证学习活动的安全和有效

拓展专业知识:语文教师要丰富自身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英语教师要提高自

身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科学教师要增加相关学科知识和联系实际的知

创新教学评价:设计、布置、评判多样化作业;开发具有学校和学科特色的

个性化学习档案;研究和应对中考的变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总体特点

按专题分成8组,有的专题5篇课文,有的3篇.

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选读课文8篇

口语、交际习作各7次(有合有分)

“大综合”1次(第六组)“小综合”1次(第三组)

写字150个,认字200个.至此完成小学阶段3000个识字任务.

生字注本音,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

本册教材的发展之处

专题组元:您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走进西部”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

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第八组“异域风情”

主题的延续和发展……

一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一一感受生活的甜蜜和幸福,知道幸福

的生活来之不易。

三年级上册“多彩的儿童生活”一一反映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年级下册“儿童生活”一一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烦恼,还有对一些问

题的思考。

四年级上册“成长的故事”一一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

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永远的童年”一一童年的感受独特而珍贵,要珍视这些感受,留住童年,

保持童真。

编排方式

“篇章带名著”

课文新形式

一个片段集中一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几个片段就基本包括了人物描写的主要方

面。

语言形式

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所形成的古代书面语,是汉语言的另一种形式。

体裁

古典小说:属于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句

的用法、意思与现在都不一样。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脚本。主要靠剧中人的语言来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因此,

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

相声: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说、学、逗、唱而使人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

研究报告

栏目

以“回顾•拓展”取代''语文园地

“课外书屋”体现对课外读整本书的引导。

“交流平台”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发展,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组学习在

理解内容、陶冶情感、读法写法、习惯培养等方面的收获,逐渐养成不断反思的

学习习惯,体现导学功能的深化。

交流平台的主要内容:

1.交流学习感受:结合课文内容和资料交流对西部感受;交流《草原》《白杨》

在写法上的特点;交流其他感受。

2.入情入境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3.平时说话要注意把话说清楚,还要说得简练、得体;了解剧本和相声的特点。

4.了解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5.选择课文中的人物,加以比较,并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结合原著谈一谈对人

物的了解。

7.课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在学习和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心

得;在习作中怎样表现人物特点。

8.交流了解的异域风情;交流本组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景、物、人交融)。

本册教材体现的阶段性目标

识字写字

1.继续识字200个,会写150个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注意防止和纠正

错别字。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

阅读教学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的意思。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5.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扩展阅读面,拓展课外阅读的。

单元重点:

第一单元: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二单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单元: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表达。

第四单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第五单元: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第六单元: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单元: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八单元:抓住主要内容,揣摩状物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习作教学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学写简单的书信、发言稿、研究报告等应用文。

3.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

本册八个单元习作题

1.给远方同学的信

2.看图作文/童年趣事

3.发言稿

4.一件感动的事

5.缩写

6.简单的研究报告

7.写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人

8.自由作文

口语交际

1.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稍作准备后能当众作简单的发言。

2.学会通过讨论策划活动、学习介绍自己、交流趣事、学习劝说、讲故事、表

演课本剧、聊热门话题等。

综合性学习

1.搜集积累精妙的语言,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

2.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教学进度(仅供参考)

一(3.2-3.6)第1课第2课

二(3.9-3.13)第3课第4课

三(3.16—3.20)口语交际习作第5课

四(3.23—3.27)第5课第6课第7课

五(3.30—4.3)第8课第9课

六(4.6—4.10)口语交际习作第10课

七(4.13—4.17)第11课第12课

八(4.20424)第13课口语交际习作第14课

九(4.27-4.30)第15课第16课第17课

十(545.8)口语交际习作第18课

H•■一(5.11—5.15)第19课第20课

十二(5.18-5.22)第21课口语交际习作

十三(5.25-5.29)综合性学习

十四(6.1-6.5)第22课第23课

十五(6.8—6.12)第24课口语交际习作

十六(6.15-6.19)第25课第26课

十七(6.22-6.26)第27课第28课口语交际习作

十八(6.29—7.3)考试

十九(7.6—7.10)

阅读教学中重点落实:

1.课文的整体把握的能力

(1)落实把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

(2)理清文章脉络和结构。

⑶设计统领全文的问题。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1)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冬阳•童年•骆驼队》

(2)体会用词的准确《牧童》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白杨》

(4)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桥》

(5)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威尼斯的小艇》

(6)寄情于物的方法《祖父的花园》

第一组走进西部

本单元在本册的第一单元,专题为“走进西部”,选编的精读课文《草原》、

《白杨》及略读课文《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4篇课文,从不同角

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与今天。

编排这组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与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学生

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

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

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

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1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

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读读记记“矗立、戎装、

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重点句、联系

上下文)。

3.背诵《草原》第一、二自然段。背诵《白杨》中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4.揣摩优美的语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

抒发情感的方法、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及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深情厚谊,

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6.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增进对西部的了解。

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

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

谊。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

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

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教学重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北魏民歌《敕勒歌》,能背诵吗?草原,以其天苍苍,野茫茫

的辽阔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吸引着人们,今天,就让我们随语言大师老舍先

生一起,走进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草原独特的魅力。齐读课题《草原》。

2.结合中国版图介绍内蒙古的位置、范围、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3.介绍老舍,介绍老舍先生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北魏民歌《敕勒歌》,能背诵吗?草原,以其天苍苍,野茫茫

的辽阔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富饶吸引着人们,今天,就让我们随语言大师老舍先

生一起,走进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感受草原独特的魅力。齐读课题《草原》。

2.结合中国版图介绍内蒙古的位置、范围、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3.介绍老舍,介绍老舍先生的文章。

(二)整体把握课文,初步体会草原美

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思考:《草原》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受到蒙古族

同胞热情迎接与款待。

2.文章以什么为顺序?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再描绘了主人

热情欢迎、接待我们的情景。

板书: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3.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怎么分?

本文层次非常清楚,先写景,再到写人。我们可以根据它把文章分为2段。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这的景和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景美人美

5.重点读第一自然段描写草原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语句,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

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

1.课文内容

2.文章顺序

3.文章结构

二、细读课文,品味草原美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内蒙古大草原景美、人美的?我们先来欣赏这里的美

景。

(一)学习第一段

1.整体把握本段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抓重点词语理解:一碧千里茫茫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细读课文品味老舍先生语言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草原一碧千里并不

茫茫的美写具体的呢?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细细体会。

(2)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重点)

教方法: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

白色的大花。

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

情景。

②体会词语“绣”

在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把草原并不空旷的动态美,写得很具体。出

示课件,还可以怎么形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几句比喻句)

细品这几句话,你认为哪句最好?为什么?

③想象画面: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这是怎样的一块神奇的绿毯呀,它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变换着图案,让你百看不厌。

“绣”能看出大自然是一个多么优秀的、神奇的能工巧匠,老舍先生真是别具匠

心,既朴实又简练,简练中透着自然、准确。

④有感情朗读。

⑤教师小结:读老舍先生优美的语句,在品味中,要让文字在头脑形成画面,

只有这样,你才能和作者产生共鸣。

运用方法

体会: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

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用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来比喻草原上小丘

线条的柔美。头脑中想象小丘画面。

教师适时点拨:“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

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

引导学生体会老舍语言的精妙,进一步体会: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

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

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

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

伸向云天深处。

教师小结:老舍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以外,还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

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着复杂的思想感情。

要紧扣“一碧千里”、“并不茫茫”来理解

3.朗读、积累

(1)朗读第一段。

(2)指导学生背诵,当堂积累。

(二)学习2—一5自然段

你从哪感受草原的人美?

喜迎远客部分:

重点体会:

忽然,像被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

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学习方法,头脑中想象画面,感受语言。重点品味“飞”

这句话写出蒙古族老乡身穿节日的盛装,策马急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

驰的骏马,飘舞的衣带,作者把它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飞”写出

了速度之快,心情之急切,待人之热情。

朗读。

主客联欢部分:

以读代讲,教师引读3——5

引导学生体会: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不忍分别,大家在夕阳下,

在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惜别之情。

朗读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点明中心。)

四、回归整体。

比较1与2——5,体会动静结合的巧妙。

请你再分别阅读1、2一一5,感受这两部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由静一一动)

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用了静态描写,写出草原美景。用动态描写,突出草原的

人亲。景物的变化,使文章生动、具体。

三、总结写法

1.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

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围绕重点,学习表述。

(1)找出描写草原美景的部分和叙述蒙古族同胞热情待客的部分读一读。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草原上的景美,人更亲的?

(2)小结:这篇课文既有草原描写又有热情迎客的动人场面,情景交融,感人

至深。

(3)我们在学习时,用什么方法来欣赏老舍先生的语言?

出示重点句: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

的大花。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3.忽然,像被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

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回忆:同学们是抓重点词语,展开想象来品味语言,感受美。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样的中心句?

三、拓展学习《林海》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读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

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

要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

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

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

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有关丝绸之路的知

识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去查阅)

二、自学,理清思路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请同学们读。

2.听写,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二)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1.初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在“丝绸之路”上友好交流的一幕。

2.找中心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

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找到“中国使

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

的路呀!”)

三、深入读文,体会“伟大”

1.感受“友谊之路”

(1)默读课文,为什么说这是一条伟大的路?画出重点语句体会。

(2)引导学生体会:安息国王对汉朝使者的高度重视:边境线上迎候;迎候人

之多----浩浩荡荡。(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

迎候之情——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双方互赠礼品:双方谦逊有礼、薄礼不薄——大汉送丝绸,安息国送鸵鸟蛋。

(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

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

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3)展开想象,想象当时的壮观情景。

(4)朗读。

(5)小结:一条路,加深了汉与安息的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2.感受“贸易之路二

(1)你还从哪体会到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2)汇报交流:

思考: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

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的中、西方经济的发展呢?

(3)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什么方面?你是从哪体会出的?

“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美轮美奂。“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

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

迹,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

四、总结升华,领会特点

1.在刚才学习的部分中,作者重点写了安息国与汉之间迎客的场面,而略写了其

他交往,这叫以点带面。

2.读1、14自然段

思考: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与结尾段有的语句相近。)从这样的写法中,

你体会到了什么?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书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与品质,以及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感悟树的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似之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书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文章,了解戈壁滩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白杨树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

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

地。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总能闪现出一种树,它永远树干笔直,它是防风固沙

的能手,它就是白杨树:我们就来学一篇和它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白杨》。

介绍白杨的资料和图片

二、检查自学、整体把握文章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强调易错字词。

3.部分词语的词义的理解。

(二)整体把握文章

1.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关注写法,引发思考。

①自己小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白杨讲了哪几个情节?

(见白杨;议白杨;赞白杨;借白杨)

(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

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2.分段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在讲爸爸和孩子们谈论白杨,介绍白杨?(4——12)

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爸爸不知介绍白杨,还表白了自己的心?(13一一15)

文章1一一3和16各讲什么?

3.读文章第一部分,介绍戈壁滩的特点。

结合资料深化理解。

4.提出问题:

(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教师梳理、归纳出主问题。

5.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4.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与品质,以及爸爸的心愿。

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感悟树的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似之处。

一、导入:

回忆第一课时学生质疑的问题。

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

1.深入读文,理解爸爸的话

直奔重点,读爸爸的话: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哪几个特

点?画出有关语句,认真体会。

(1)出示爸爸的话,初步理解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从来、哪儿……哪儿……很快、不管……不管……总

是……”等体会高大挺秀;因需要而成长;遇困难更坚强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A是呀,高大、直。我们可以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

(高大挺秀)

你如何理解这个词,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出图)

这是一个多么有画面感的词,能读出这样美丽、清秀吗?

B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10层楼房那么高。我们来看看另一位作家

笔下的白杨吧!(资料)

高大挺秀这是白杨一贯的品格。除此以外,白杨还有什么特点呢?

②“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

是呀,都有哪呢?而今天我们见到的白杨哪需要它了?(第一自然段)就是这

里抓“没有……没有……没有……、茫茫、浑黄一体”体会戈壁滩上生存条件恶

劣。(放录象)那是怎样的条件哪?

即便如此它们依然(),依然(),是因为

()

祖国的内地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内地扎根,祖国的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

疆安家,凝固一方水土,遮挡一片阳光。这就是服从祖国需要的白杨,它因需

要而扎根、生长,让我们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吧!

③第三个特点是什么?能自己概括吗?

这风沙、雨雪、干旱、洪水…都是它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哪感受到

它的坚强呢?把这倔强、坚强的白杨通过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吗?

④这就是爸爸眼中的白杨!不但具有高大挺秀的外在特点,还具有服从需要、不

怕困难的内在精神,学到这,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情感?齐读

你认为爸爸会如何告诉那对天真的儿女呢?(坚定、语重心长)带着你的理解读

一读,背一背。

(2)结合资料,了解建设边疆的人们的特点。

爸爸这是在借白杨赞美什么样的人呢?他们有什么特点?你有了解吗?

学生说资料,教师介绍资料

这是什么精神?(无私奉献、建设祖国)他们就像这白杨一样因需要而成长,遇

困难更坚强,这是多么值得敬佩的建设者呀,让我们用赞美白杨的话,来赞美这

些有白杨精神的建设者吧!

(3)感悟写法。

①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你认为我们可以用白杨喻边疆的建设者吗?

(可以,因为他们的特点是一样的。)

那么这篇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与《落花生》《梅花魂》有什么不同呢?

表达的方式不一样:用设问的方式。因为爸爸就是像白杨这样的人,他是在向儿

女表达自己的心。

②结合刚才的资料,你有什么新的体会?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心?

(引导学生认识到:爸爸、妈妈为建设新疆自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新疆,不

仅他们来到新疆,还把自己的子女也带到新疆,让自己的孩子也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新疆是一个很苦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出:爸爸这些新疆建设者,新疆需要他们,他们就来到新疆,不怕

各种恶劣的环境,在新疆扎下根来。爸爸不仅在说白杨,更是在说自己,表白自

己也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再次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背诵爸爸的话。

四、回归整体,拓展阅读:

1.这篇文章,学到这我们知道题目是《白杨》,歌颂白杨,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

吗?文章看似在写一种树,实际是在赞扬一群人,更是在歌颂树和人都具有的一

种精神!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借物喻人。

2.拓展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等。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

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是哪条吗?能说说你对这条铁路

的了解吗?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2.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

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全文,你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出:在修筑青藏铁路的

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2.自由读文,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

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三、精读课文,围绕“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中心句,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是筑路大军说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

是文章的中心句。你打算怎样深入理解这句话?

引导学生说出:从字面上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筑路大军

说的这句话,这句话表达了筑路大军怎样的情感去体会。

2.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他们遇到

怎样的困难,是怎么做的?

学生交流。

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

说一说。

①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

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

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作者是怎样把筑路大军所遇到的困难条理清楚地表述出来的?

引导学生体会:概括一一具体构段及比喻、拟人的手法。

②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

砸下来。”“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

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

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默读第八自然段,思考是怎么向我们把筑路大军遇到的困难写清楚的。

引导学生体会:总一一分一一总段式。

3.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2.在写作中,反复出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体会“照应”

再读文章1、11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要做出相应的交代就叫照应。

体现高年段口语交际的特点

“尊重、理解对方”

a:五士,,

“表达要有条理”

“听……能抓住要点”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口语交际与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并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1.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2.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

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3.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商量、评价,填写小组讨论记录表。

4.学生集体交流,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2.注意书信格式正确。

3.正确书写信封。

教学重点:书信格式正确。正确书写信封。

教学难点:写出真情实感。

叙述清楚且有条理。

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

语句准确,想法合理。

有真情实感。

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本单元在本册的第二单元,专题为“永远的童年”,选编的精读课文《古诗

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童年的发现》,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儿

童诗两首》这5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二”、“回顾•拓展二”。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

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

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教学目标:

1.认识23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

讲述诗句的意思。

4.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牧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5.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6.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

的精神。

7.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8.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丰富情感体

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

t可语O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

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和学生的童年生活建立“关联”,展开“古今

对话”、“城乡对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两首古诗《牧童》、《舟过安仁》。识记学习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牧、蓑、

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童年生活的

乐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描写

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1、教师起头,学生齐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槌。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中的牧童形象。

过渡:《所见》一诗仿佛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

现在我给大家读一首题为《牧童》的古诗,看看诗中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学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桌合作,初步理解诗的大意,并练习诵读。

3、指名读全诗,正音。

提示:“蓑”的字音和写法。

教师提示学生要按照节奏读,每行诗的节奏可按照2/2/3来划分,如:草铺/横野

/六七里。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句大意的理解。

5、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想象,描述: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

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过晚饭,牧童连蓑衣都顾不上脱,就悠闲自

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配乐朗读,读出诗中描绘的悠闲画面。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想象:假如你就是小牧童,在月光下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学生想象,为古诗补白)

2、你能体会出诗人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写这首诗?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3、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朗读全诗。

(四)小结:

《牧童》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

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试着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

意。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中是怎样描写他们的。

2、自由读诗。

3、指名读诗,正音。

提示:“篙”、“棹”的字音、“遮”的字形。

4、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学了解诗歌大意。

(二)自学汇报,深入探究:

1、指名读诗,说说你学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2、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讨论:你喜欢这两个小男孩吗?为什么?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

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三)读写结合:

看到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你肯定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

(四)总结、诵读:

1、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天真、淘气,煞是可爱,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画

面表现出来吗?

2、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词《清平乐•村居》。

2.识记学习词中出现的生字醉、媚、锄、录h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句大意,感受童年生活的

乐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词句大意,感受童年生活

的乐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首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导入,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请同学

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2、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

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

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

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那个时候写的。(板书题目)“清平乐”

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3、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首词,要求读准、读顺。读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

号。

4、学生练读。

5、指名读,正音。

正音:媪剥(bdo)莲蓬“亡(wu)赖”同“无赖”

提示:为什么不读b。莲蓬?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

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如:醉里、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

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出示几幅画。并读出相应诗句。

4、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

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注释、查字典,可以找工具书,可以相

互讨论。

5、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

(扫清词语障碍)

6、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

三、朗读成诵,领会词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很有情趣,两位老人

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汇报。

五、总结激趣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

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

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

的艺术魅力。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

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

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些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找出“我”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四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解释课题

(一)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珍藏在我们记忆的深处。还记得小

时候那些有趣的事情吗?(播放音乐《送别》)

(二)《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

深依恋。这首歌曲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

南旧事》的主题曲,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教师简介:

1、什么是序言?

2、什么是自传体?

3、20世纪20年代就是指1920年——1930年之间。

(三)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城南旧事》的序言。(板书课题)

(四)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

(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齐读课题)

(五)读到三个词语中,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

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过渡: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

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

的童年往事吧。

二、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和新词

(一)自己小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1、指名读课文,正音:

着(zhdo)急慢慢地嚼(jido)系(ji)着铃铛倒(ddo)出来、

暖和(huo)不还(hudn)了重(ch6ng)临咀jti嚼ju6

2、学习生字,重点指导:

书写:卸左边共7画,写笔顺。

傻右上边里面是撇、点,下面是三笔反文。

袄、袍是衣补旁。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一)自己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2、“我”都回忆了童年时候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二)全班汇报、交流。

1、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2、“我”围绕“骆驼队”描写四个情景。

(1)冬天,“我”学骆驼咀嚼(4自然段);

(2)“我”和爸爸谈骆驼脖子上的铃铛(5-9自然段);

(3)冬春之交“我”想给脱毛的骆驼剪毛(10自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