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统编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说明文阅读(解析)_第1页
2023年统编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说明文阅读(解析)_第2页
2023年统编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说明文阅读(解析)_第3页
2023年统编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说明文阅读(解析)_第4页
2023年统编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说明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统编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说明文阅读(解析)2023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之说明文阅读

一.试题(共20小题)

1.(2023仪陇县模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

微塑料——海洋中的新型污染物

李道季

①最近,一篇关于英国女王向塑料宣战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据说英国王室将禁用一次性塑料吸管和塑料瓶,这一新闻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海洋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

②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1000万~20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随着时间的流逝破碎成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存在于水体中,这些塑料垃圾能够存在数百年。

③微塑料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个体。如今,微塑料的分布区域已遍及地球各个角落,从近岸河口区域到大洋,从赤道海域到南北极,从海洋的表层到大洋的超深渊带,都有它的踪迹。根据来源,微塑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生微塑料,即微塑料粒,例如日化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及在运输过程中因泄露而进入环境的塑料微珠;另一类是次生微塑料,也就是体积较大的塑料垃圾经物理、化学及生物降解作用,碎片化后形成的微塑料。

④海洋微塑料极易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这是由于其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而且表面还可以附着微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在食物网的流动过程中,对生物产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危害。例如无法消化也不容易排出体外的微塑料,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中长期累积,使生物产生饱腹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因无法摄食而死亡;微塑料自身的化学毒性以及从环境中吸附的化学毒物,可能会对摄食的生物产生直接伤害,并且可能在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的生物体内富集。

⑤相对于漂浮的藻类和其他生物残骸等自然物质,微塑料的性质稳定,但是,微塑料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因为在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一艘乘风破浪的小船,能搭载附着在表面的微生物随洋流旅行,其中部分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链接:

科学家已经在许多食品中发现了微塑料。有研究表明,平均每只海洋生物胎贝中含有1.8个微塑料粒,每公斤食盐中含有1~10个,每瓶啤酒中甚至含有上百个。微塑料对人的危害要考虑剂量。东海每立方米的海水中只含有几个甚至不到一个微塑料粒,虽然微塑料可以通过水产品等进入人类食物链,但其对人类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未被科学证实。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微塑料。

B.选文第②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海洋塑料垃圾数量多。

C.选文先用新闻引出话题,接着介绍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分类,然后说明其危害。

D.第④段去掉两个加点词语“可能”,对句意没有影响。

(2)下列对“微塑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微塑料对海洋的污染表现在它能像小船一样随洋流旅行,进入超深渊带,产生有害微藻和水产致病菌。

B.因为海洋微塑料与海洋食物链底端生物体积相当,所以会被生物当作饵料而误食。

C.微塑料的个体粒径约5毫米,性质稳定,能带着海洋生物随着洋流流动。

D.人类食物链中的微塑料来源于水产品等,其对人类的健康是否造成危害,还有待科学证实。

(3)在丹麦海边人们发现了一些离奇死亡的海鸟,经过解剖在死亡的海鸟胃中发现了微塑料、包装袋碎片等物。结合选文,分析可能导致海鸟死亡的几种原因。

2.(2023新华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背后的多重智慧

①位于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是建造于清乾隆年间的一座石桥。桥全长150米,宽8米,包含17个拱形桥洞,是颐和园内的最长桥梁。

②十七孔桥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在每年冬至日的傍晚时分,会呈现“金光穿洞”的奇观: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可以看到金色的落日余晖逐渐“穿过”桥洞,犹如在桥洞内点满明灯,仿佛打开了时空穿越之门。这样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

③傍晚时分的太阳高度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光线高度。在一年中,冬至日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并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呈现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过程。傍晚时分,正是太阳西落之时,太阳高度角约8度,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④傍晚时分的太阳方位角,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照射角度。十七孔桥所处纬度约为北纬40度,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发生时刻,太阳方位角约231度,太阳位于桥的西南侧。由于十七孔桥并非为完全东西向,这使得傍晚的阳光并未完全穿过桥洞,部分光线照射到了每个桥洞的东侧内壁上。在该时段,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一方面由于桥的阻挡,避免了阳光直射眼睛;另一方面观众视线朝东南方向,可以看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金光。随着太阳继续向西相对运动,太阳方位角进一步增大,使得光线与桥体夹角进一步减小。相应的,照射到桥洞东侧内壁的阳光量逐渐减小,进而形成阳光“穿”洞的视觉效果。

⑤太阳光在空气中的散射作用,为“金光穿洞”提供了适宜的色彩来源。太阳光为复色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7种单色光组成,其频率依次增大、波长依次减小。其波长越短的光,越容易散射。快到日落时,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散射,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达照射到桥体,混合成金黄色,使得桥体产生“金光穿洞”效果。到日落时分,照射到石拱桥的阳光则以红色光为主,使得桥洞呈现红色效果。

⑥十七孔桥的建造艺术,为“金光穿洞”提供了极佳的光线载体。从立面看,石拱桥由桥面、拱圈、桥墩等部分组成。其中,桥面为优雅的抛物线形,犹如湖面上的一道优美曲线,呈现长虹卧波的视觉效果。十七个拱圈呈对称分布,洞口尺寸由中间向两边称逐渐减小,产生极强的韵律感。各拱圈通过石块的堆叠,产生侧向挤压力,不仅有力地支撑桥面传来的重量,并将该重量传递给桥墩,而且圆弧状的拱洞产生柔和圆润之感,凸显拱圈的曲线之美。硕大的方形桥墩与柔美的弧形拱圈和谐一体,形成力与美的巧妙融合。不仅如此,桥体为实,桥洞为虚,金色的光芒穿过桥洞,照射在内壁上,增添了桥体如梦如幻的意境,凸显出十七孔桥的建筑之美。

⑦综上可知,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观,是古代工匠的神来之笔,是天文地理知识与营园造桥艺术的完美结合。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桥全长150米,宽8米、包含17个拱形桥洞,是颐和园内的最长桥梁”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在冬至日“金光穿洞”发生时刻,太阳位于桥的西南侧,观众站在桥的西北侧,视线朝西南方向,可以看到桥洞西侧内壁的金光。

C.青、蓝、紫等波长较短的光在大气中产生了散射,红、橙、黄等波长较长的光则照射到桥体,混合成金黄色,使得桥体产生“金光穿洞”效果。

D.2022年12月2日是冬至日,颐和园开启5G慢直播,带领大家一起观看奇观“金光穿洞”,下午16:30左右是最佳观赏时间。

(2)简要说说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述效果。

傍晚时分,正是太阳西落之时,太阳高度角约8度,阳光照射方向几乎与湖面平行。有利于光线直接照射到桥洞内壁上,进而产生“金光穿洞”的效果。

(3)简要说明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的奇观是如何形成的。

3.(2023潍坊二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机器人做手术,你放心吗

:赵洁余致远

①伴随政策的支持、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未来机器人辅助手术将越来越广泛。与传统人工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有哪些特点?机器人做手术,能让人放心吗?

②“机器人手术,不是机器人去完成手术,而是成为医生的手术助手。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坐在控制台操作机器人,机器人模拟医生的动作实行手术。手术床和机器人完全分离,能极大缓解医生连续站着做手术导致的疲劳。”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泌尿外二科主任医师安伟说。

③从2020年5月引入医疗机器人至今,安伟带领团队做了近300台机器人手术。安伟告诉记者,机器人手术在根治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时更有优势,机器人携带的微型摄像头能把病人体内的图像放大10倍以上,并能合成高清的3D画面,机械臂则有7个自由度,540度旋转,精准度更高,手术视野更好。

④手术机器人在国外有30多年历史,在国内也发展了20多年。“医疗机器人有望在未来成为最典型、应用最广泛的高端化、智能化医疗设备。结合人工智能、医学诊断等更先进的技术,医疗机器人可极大扩展诊疗能力,提升手术质量。”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杜志江说。

⑤据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苏永刚介绍,在传统的骨科手术中,手术路径的规划依赖X光线透视图像,手术操作完全依赖医生徒手操作的经验。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导航手术系统后,机器人可将X线导航图像输入电脑,医生在电脑上借助手术人机交互软件进行路径规划。

⑥“通过骨科手术机器人精准的图像定位算法,机械臂就能执行医生手术规划的指令。”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孙大辉说,机器人能将复杂手术简单化,但无法替代医生规划手术路径。手术路径的选择基于医生对骨骼立体解剖结构的理解、对影像的准确判断和大量的临床经验,机器人只是通过自动导航,找到手术规划所选择的最佳通道螺钉位置。

⑦当初次提及机器人手术时,大部分患者最关心的还是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记者了解到,目前机器人手术的优点在于稳定性、精准性和不易疲劳等特点,而且全程手术都是在医生参与下完成。医生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手术机器人的了解,是患者接受机器人手术的底气。

⑧关于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国家卫健委对医生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做到“零风险”,手术中不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零风险”是硬性要求,落实起来靠的是实施机器人手术的医生过硬的实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韩钦告诉记者,即使有详细的术前说明,还是会有一些患者提出疑问,担心机器人在手术中出问题。对此,韩钦会耐心细致地和患者沟通。“机器人系统内置紧急处理模式,我们医生更会提早做好预案,随时应对突发情况。”

⑨进行机器人手术的医生都有丰富的传统手术临床经验,能够处理和应对各种各样的紧急情况。此外,进行机器人手术的医生和助手都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培训。

⑩“机器人手术是软件控制下的程序执行过程,有它的一套软件系统和硬件操作系统。临床上如有新的需求,或者为了更方便操作,医生会和研发机器人的工程师直接沟通,无论是软件更新还是功能改进,一直有一个沟通机制,从而更利于临床操作。”倪端宇说。

除了安全性,费用也是患者极为关心的问题。仔细算起账来,机器人手术自有它的优势。“以骨盆骨折为例,在传统手术下,使用进口钢板患者大致需要花费8万~10万元,使用国产钢板费用则在6万~8万元,但如果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导航,全部费用为4万~5万元。患者的整体花费少了,微创手术效果更好,还可以避免传统开放手术切口长、创伤大、容易感染等缺陷。”孙大辉说。选自《文萃报》

(1)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机器人做手术是指机器人模拟医生的动作,通过执行医生手术规划的指令来完成工作任务。

B.医疗机器人在未来成为最典型、应用最广泛的高端化、智能化医疗设备。

C.医生规划手术路径是机器人不可替代的,但是机器人能通过自动导航,找到手术规划所选择的最佳通道。

D.“在传统手术下,使用国产钢板费用则在6万~8万元,但如果使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导航,全部费用为4万~5万元。”这句话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备受人们关注。阅读⑦——⑩段,填充下表。

保障措施实施方法

国家制度国家卫健委要求“零风险”,手术中不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

医生素质①

硬件配置②

(3)机器人手术和传统人工手术相比较,具有哪些优势?请简单概括。

4.(2023晋州市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拥有现实的世界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人生的智慧,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刚烈的人格;从马克思那儿学得激情的人世,从鲁迅那儿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那儿学得执着的道德;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之人。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反作用的。但我们所指的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真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会向往崇高一类,如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有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①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②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B.文本一第④段画线句中的“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C.文本二第①段内容围绕读书的方法展开。

D.文本二第②段采用分类别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2)请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3)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

5.(2023莲湖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

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嫦娥工程”是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的基础,也将进一步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根据技术研究的先易后难,“嫦娥工程”提出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无人月球探测规划。通俗来讲,就是先绕着月球进行探测;再实现软着陆,即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和巡视勘察;最后实现采集月壤返回地面。2020年12月17日凌晨,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月球“挖土”任务,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回家,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022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73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2年度世界航天奖。

“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对我国自主获取的一手科学数据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太阳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它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摸清太阳的“脾气”。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担负着这一使命。

2021年10月14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由此,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作为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首先要求“羲和号”摄影要全面。它运行于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24小时连续对太阳进行观测。它的成功发射和在轨应用打破了我国没有第一手太阳空间探测数据,完全依赖国外卫星数据的被动局面,对我国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

“羲和号”的主要“摄影”工作就是探测Ha谱线,Ha谱线是太阳活动在太阳低层大气中响应最强的谱线,能够直接反映太阳爆发的源区特征。“羲和号”搭载的太阳Ha成像光谱仪在对太阳“摄影”时,还可对太阳扫描“拍照”。扫描一次全日面只需46秒,获得300多张照片,分别对应不同位置的太阳图像。分析扫描得到的精细的光谱数据,可以建立太阳爆发从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积累、释放、传输的完整物理模型。“羲和号”已经观测到了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将助力我们更好地搞清楚太阳的“脾气”,从而提出对策措施。

作为一名“摄影师”,要在相距1.5亿公里的地方给太阳“摄影”,一次微小的振动,都会让成像效果大打折扣。“羲和号”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基于“动静隔离、主从协同”理念的非接触式磁浮卫星平台,将平台舱与载荷舱物理隔离,有效隔绝了卫星平台的干扰,通过大带宽、超高精度的磁浮作动器,实现了相机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指标较传统卫星提升一至两个数量级。

中国航天事业,深深嵌入传统文化的印记。航天项目的命名,巧妙借用古代神话故事,既满溢中式浪漫主义色彩,又契合航天器特征,展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体现中国航天人的科学精神和浪漫情怀,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嫦娥奔月来源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蕴含着中华民族对月亮的向往。

羲和为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与制定时历的女神。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确地承担了文化的功能载体。后演变为驾日车巡行天上的神仙。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取名“羲和”,取义“效法羲和取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1)划线句中加点词“挖土任务”指的是什么?这一任务的成功有哪些意义?

(2)作为我国首位太阳专属“摄影师”,“羲和号”有哪些摄影技术?请结合分点概括。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获得世界航天奖是因为“天问一号”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B.太阳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它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羲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将助力我们更好地搞清楚太阳的“脾气”。

C.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是因为“祝融”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象征着中国对太空探索的缘起与拓展。

D.中国航天事业,深深嵌入传统文化的印记。航天项目的命名,展现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彰显着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6.(2023商水县一模)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

文本一

如何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①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虎年央视春晚“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

②舞剧《只此青绿》“火”到一票难求。它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

③北京冬奥会之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长卷《冰嬉图》“动”了起来。三维动画“复原”了画中160组人物和“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由它触发的一系列文创作品为北京冬奥留下生动印记……

④博物馆中的珍稀古画,离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离。然而近年来,“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彩,不仅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近大众文化生活,而且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⑤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登录网站“故宫名画记”,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令人大饱眼福,无限放缩功能让细节纤毫毕见。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脸”机会越来越多,在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

⑥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古画所蕴含的文化富矿一经打开,悠远的历史场景、历经岁月沉淀的色彩、娴熟精湛的技艺,一下子把人拉回到“从前慢”的时代;古人的丹青创作和今人的形式创新两相碰撞,唤醒了观众内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从特色鲜明的国风插画到动画电影,都能看到传统艺术的滋养和对古画素材“数据库”的大胆取用。

⑦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打开青年国风乐团“自得琴社”的视频,看到的是一幅静中有动的古代画卷:淡黄色背景有如一卷展开的宣纸,演奏者发髻高绾,身着古代服饰,古琴等乐器信手弹拨吹奏,悠扬乐声在古画中流淌。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

⑧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放眼当下的传统文化热,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合运用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年轻人身着汉服游逛历史文化街的时候,会适时举起手机进行直播;短视频网站上,网友自发生产着海量的国风内容;动漫游戏嫁接古画背景、民乐配乐和非遗技艺体验,也很受用户欢迎……直播、短视频、影视综艺、文创、文旅,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⑨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中以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为主题的一集,巧借直播形式,通过“果亲王”对身边文房摆设、身上服饰妆容的介绍,把画作元素风趣解读出来,甚至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说到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由画像的面容立体、层次分明,引出清代“海西画派”将中国传统画法和西方阴影透视相结合的归纳点。短短5分钟,画里有“话”,并对当下的古风写真热、直播热做出生动回应。“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

⑩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述,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文本二

①富春山馆,是当代建筑师从《富春山居图》汲取灵感,结合其背景和主题设计,在黄公望落笔的地方,建造一座集博物馆、美术馆和档案馆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休。

②富春山馆结合城市山水环境,用写意的方式将建筑以主山、次山、远山的方式布局,形成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意象和想象,并通过提炼富阳乡土建筑语言,展示富春江山水文化和地域文化内涵,成为建筑版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馆兼具了其可观、可居、可游的多重性能,最终形成“溪山之外,别具溪山,图画之中,更添图画”的独特格局。它从画中来,又变成了一卷体现当代创造的画卷。传世画作中近山远山的回环呼应,在“建筑版”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③传统文化经由这样的转化,继续存在于当代世界,继续丰富着人们的美好生活。笔笔生发、绵延不断,这既是传统中国画的水墨精神,未尝不映照着我们时代的文化创造创新——代代接力,赓续向前。

(《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提到通过新技术使动画动起来,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文化的通道,并且可以取代对原作的欣赏。

B.文本一第⑥段加点的“循循善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画动起来以后对人们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加。

C.文本二第②段通过引资料和举例子,准确地说明富春山馆具有独特的建筑格局。

D.两个文本最后一段都谈到了文化传承,并具有总结全文的作用。

E.由文本一可以判断,“国宝会说话”节目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

(2)请简要梳理文本一的写作思路。

(3)两个文本都提到了《富春山居图》,但是目的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2023涟源市一模)阅读说明文,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空间站”的专题阅读

中国空间站工程于2010年9月批准实施,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为基本构型,可长期在轨稳定运行。其中,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三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并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按照此前公布的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我国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进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航天员的“技术技能”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过去航天员“上天”做的大部分是舱内实验,将来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大量的工作可能要在舱外空间进行,这对航天员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未来,我国空间站将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8个研究方向、30多个研究主题上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

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应用发展中心主任张伟说,去年发射的“天和”核心舱中安装了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和高微重力实验柜,目前已开展了测验试验。今年将升空的“问天”“梦天”实验舱中的实验柜以及舱外的暴露实验平台,能够支持空间生命、流体、空间材料、基础物理、燃烧等方向的科学实验研究。“在‘问天’实验舱中将开展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胞等十多项生命科学实验,包括一个由小鱼、微生物、水藻组成的小密闭生态系统。”张伟说。此前中国科学家曾在2016年发射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上实现了3000万年误差小于1秒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目前中国科学家在地面冷原子钟实验的精确度已经超过天宫二号的冷原子钟。发展空间高精度冷原子钟技术有助于实现更高精度的卫星定位导航,并可用于暗物质、引力波探测等基础物理研究。

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成为入住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批航天员。160余天的太空飞行中,3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航天员首次在轨通过遥操作完成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飞行乘组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梦天实验舱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

B.进入“空间站时代”,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将大大延长,“技术技能”也会提高。

C.发展空间高精度冷原子钟技术有利于实现更高精度的卫星定位导航,但不可用于暗物质的研究。

D.翟志刚等3名航天员,在160余天中圆满完成了2次出舱活动、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了多项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项目。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结合材料,说说进入“空间站时代”后,航天员将迎来哪些任务与挑战。

②自天宫一号开设太空授课以来,太空备受大家的喜爱。请结合材料,并联系自己观看的太空授课,谈谈太空授课所具有的特色,它对青少年的影响。

8.(2023凤凰县模拟)阅读完成问题。

《淘米水的妙用》

①淘米水很不起眼,平时常被白白倒掉。可是你知道吗?它在生活中却有许多妙用。

②淘米水是天然的去污剂。与一般的工业去污产品相比,淘米水不仅洗净力适中,而且无任何副作用。比如,浅色衣服用淘米水浸泡一下,然后用肥皂洗涤,就会洁净如新;起霉斑的衣服,放入淘米水中浸泡一夜,可退斑洗净。又如,面对一堆有油污的碗、碟、瓶子时,与洗洁精相比,淘米水是更好的选择。淘米水经加热后,其淀粉质变性,而变性淀粉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亲水性,所以油污一旦遇到淘米水,就会被淘米水中的淀粉吸附,从而脱离碗碟。

③淘米水是不花钱的化妆品。淘米水里含有淀粉质、维生素、蛋白质,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对皮肤起到保湿、抗老化、美白的作用。经常用淘米水洗手、洗脸,皮肤会变得光滑白皙。淘米水还具有护发、亮发的功效。据说,傣族姑娘的一头秀发就是淘米水的佳作。傣族姑娘常用糯米的淘米水来护发。不过,她们用的淘米水要存放半个月或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用。因为淘米水经过沉淀发酵以后,含有非常丰富的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可以帮助头发的色素细胞生成黑色的色素颗粒。所以经常用淘米水洗头,可以营养头发,使头发变得乌黑亮丽。如果你想保持美好的形象,又不使身体受到任何伤害,还想节省费用,那么淘米水不失为一种首选的化妆品。

④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淘米水含有一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特别是头一两次淘米水含有钾且呈弱酸性,加入食盐入药后,具有清火、凉血、解毒的功效。用淘米水加食盐煮开后,外洗或外擦皮肤,对皮肤有比较温和的清洁作用,而且可以保持皮肤表面正常的酸碱度,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防止皮肤搔痒,等等。

⑤此外,淘米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质、维生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上等饲料;淘米水中含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成分,可用作上好的肥料。

⑥淘米水有如此多的妙用,你还会白白倒掉它吗?

(选文有改动)

(1)请问选文所介绍的淘米水有哪些妙用?

(2)选文第②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去掉吗?请说出理由。

9.(2023遵义模拟)实用类文本阅读。

兔子是兽吗

张腾宇

①提及“兽”,我们一般会想到威猛凶狠的老虎、狮子之类,但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却说“兔,兽也”,即将兔子视为“兽”中一员,这似乎与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相去甚远,不禁使我们感到诧异:兔子是兽吗?

②为此,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兽”。关于“兽”,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守备者也。两足曰禽,四足曰兽。”所谓“守备者”,即需要守候时机,以备行猎的猎物。而后一句则显然延续了《尔雅》中的解释:“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以上是古人的定义。今天是怎么定义的呢?《辞海》(第七版)是这样解释的:“四足而全身长毛的哺乳动物。”可见,关于“兽”的定义,古今相差不大。那为什么我们会对将兔子视为兽感到诧异呢?

③先看“兽”。今天我们提及“兽”,往往会想到“野兽”“猛兽”“怪兽”,这也即意味着“野”“猛”“怪”成为我们对“兽”的主要印象。提及“兽”时,我们还会想到“兽性”“人面兽心”“衣冠禽兽”等等。可见,今天的我们对于“兽”的理解更多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与许慎对“兽”的印象相比,显然后者要客观、更中立一些,在他那里,“兽”似乎还无关乎人伦道德,还未被赋予这么多负面的意义。正因为许多兽类会威胁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对人类不友好、与人类不“合作”,所以有“野兽”“猛兽”“怪兽”之类的称谓。

④再看“兔”。提及“兔”,我们脑海中呈现的多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形象。此类形象的形成跟我们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兔很早便进入我们祖先的生活世界,在甲骨文中已可见象形的“兔”字。兔子给我们祖先留下了繁殖力强、生命力旺、性情温顺、身形柔软、灵活机敏等深刻印象。而这些特点多是女性化的,为此,他们很自然地将兔子与女性、母亲以及月亮等联系起来,进而有了兔子为西王母捣不老药、与嫦娥相伴等神话传说。加之兔子温顺纯洁,所以与温润的“玉”相类比而有“玉兔”之称。我们的兔子印象主要是基于家兔而形成的,许慎的兔子印象则基于野兔。野免是通过捕猎获得的,韩非子“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就反映了当时对兔子的猎捕。此外,我们脑海中温顺可爱的兔子形象,其实还受到儿歌卡通形象等的强化,如那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正是以“可爱”为落脚点;再如,兔八哥等经典动画形象,以及成为很多中国人童年记忆的大白兔奶糖商标里的兔子形象也都非常可爱。

⑤显然这些温顺可爱的“兔”形象无疑与威猛凶狠的“兽”形象相去甚远,前者更多与女性化气质相关联,而后者则更多与雄性化气质相关联无形中深化了二者间的对立与冲突。为此我们之所以会对将免归为“兽”感到惊诧也就不足为奇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首段最后一句采用疑问句的句式,设置悬念,激发读者深思,引出说明内容。

B.第④段加点词“多是”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精准性:我们都认为兔子性格温顺可爱。

C.兔子性情温顺等特点,使我们祖先将它与女性、月亮等联系起来,有了相关神话。

D.本文运用了逻辑顺序,围绕“兔子是兽吗”进行阐释说明,层层递进,条理清晰。

(2)下面各环节中,选文并未具体写作的一个环节是

A.对“兔”的古今定义→B.对“兽”的古今定义→C.人们对“兽”的印象→D.人们对“兔”的印象

(3)同学们对“兔子是兽”的观点产生了争议,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0.(2023靖远县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量子互联网的未来

袁岚峰

①近年来,“量子互联网”一词开始进入人们视野。不久前,欧洲量子互联网联盟启动一项为期7年的计划,构建欧洲的量子互联网生态系统。2020年,美国发布建设量子互联网蓝图,希望10年内创建全国性的量子互联网。

②量子互联网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应用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技术的网络,是量子信息技术演进的未来目标之一。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3位量子信息科学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量子互联网具有奠基作用。

③传统互联网已是日常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仍存在诸多安全缺陷,会发生通信被拦截、信息被窃取等情况。究其原因,是传统的密码方法大都是“有条件安全”,即假设“敌人”的计算能力较弱,在合理的时间内无法破解密码。但如果对方计算能力超过预设,或者开发出快速破解算法,密码就会被破解。

④量子互联网被称为“不可破解的网络”。它拥有量子保密通信技术,使得对方即使有无限的计算能力,也不可能破解用户的密码。这叫做“无条件安全”,是最高的安全等级。从原理上看,量子密码要比传统密码安全得多。它利用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等特性,通过一系列量子力学的操作,直接让双方获得一串随机字符串作为密钥,对要传送的文件以“一次一密”的方式加密。

⑤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最成熟且最接近实用的量子技术。在这一领域,中国走在世界最前列。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星地之间的量子保密通信;2017年开通的“京沪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在从北京到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余公里的距离内实现了量子保密通信。这两者连接起来,构建了全球第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

⑥量子计算能大幅提升算力和智能化水平,近年来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谷歌的超导量子计算机“悬铃木”、IBM的超导量子计算机“鱼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量子计算机“九章”以及升级版“九章二号”,分别在求解特定问题上超越了当前最强的经典计算机。“九章二号”的超越倍数甚至高达10的24次方倍(亿亿亿倍)。下一步,业界的目标是达成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如开发新药、准确预报气象,将量子计算推上新台阶。

⑦量子精密测量则是利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提高对某些物理量的测量精度。借助量子测量,中国科学家实现了8.2公里外识别一个人的姿态,以及45公里外在大雾天识别一栋大楼。这种被称为“雾里看花”的技术用到测风激光雷达上,能够把探测距离从2.6公里提高到8公里。最近,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时间传递稳定度达到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量级,有望形成新一代“秒”的定义。这些对时间、加速度、振动等性质的超高精度测量,将助力全球定位系统、矿物勘探、地震监测、暗物质探测等。

⑧回顾科技史,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未来随着量子信息技术不断进步,量子互联网逐步成熟,不仅将会营造更加安全、速度更快的网络空间,还能在更广阔的领域带来颠覆性应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11日)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⑤⑥⑦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2022年,之所以将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3位量子信息科学的科学家,是因为他们在量子计算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

B.量子密码是利用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的特性,对要传送的文件以“一次一密”的方式加密,所以要比传统密码安全得多。

C.实现从北京到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余公里量子保密通信的“京沪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

D.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上最早实现了百公里级的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实验,诠释了新一代“秒”的定义。

11.(2023市中区校级一模)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生物处理技术出手,垃圾成资源

(李禾)

固体废物被转化成生物能或有机肥

①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近40亿吨、主要农作物秸秆约10亿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约33亿吨、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约2亿吨。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已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是处理废物中的有机成分。生物处理技术不仅能实现有机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还能变废为宝,将其转化为有机肥料以及生物质天然气等能源产品。

②生物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好氧堆肥技术、厌氧发酵技术和生物转化等。

③好氧堆肥技术是指有氧的条件下,细菌、真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木质素分解菌等好氧微生物分泌在细胞内合成在细胞外起作用的酶——胞外酶,将固体废物中的有机成分分解为可溶性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再渗入微生物细胞中,参与新陈代谢,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向腐殖质转化,最终达到腐熟稳定,成为有机肥料或有机土壤等。而好氧堆肥反应会产生热量和二氧化碳。

④厌氧发酵技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厌氧或者兼性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固体废物,并花得甲烷和二氧化碳。该技术不仅能修实现垃圾无害化和减量化,还可以被得生物能甲抗和氢气,实现国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⑤不过,在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即甲烷和二氧化碳)时,还会产生沼渣、沼液。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富含未降解的有机物和矿物质,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还需要进行另一阶段的处理后进行回收。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厌氧发酵工艺目前是处理厨余垃圾的主要工艺,近年来,在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实施后,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获得逐步发展和应用。

⑥生物转化是利用昆虫等有机废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肥料的生物过程。整个过程产生的高黄量蛋白质,可作为动物饲,满足动物生长的营养需求。

生物处理固废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⑦近年来,我国在生物处理固体废物方面有大量的技术创新和成功案例。

⑧江苏连云港市推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利用有机废物或厌氧发酵后的副产物沼渣养殖蝇蛆等昆虫,从而获得蛋白和肥料。即通过自动化上料设备,将菜有蝇蛆卵的养殖盒送入育雏单元房进行养殖。经3﹣4天的养殖孵化后,分盒加料后送到快速生长单元房养殖,养殖约4天后再通过筛分设备将成虫和虫粪分离。分离后的成虫是各类饲料蛋白的理想原料,可供应给禽类养殖场、水产、宠物等行业;虫粪是有机肥,可用于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中。

生物处理技术存在的诸多挑战

⑨生物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挑战,比如好氧堆肥法占地面积大,邻避效应强,在中大型城市难以推广。厌氧发酵法经济性差、产气率低,生物质天然气的能源转换效率低,能直接将天然气并网的项目较少,大部分是转换为电能,存在较高的能量损失;副产物利用率低,大部分项目产生的沼渣、沼液不能资源化利用,还需投入较高水处理与焚烧处理成本;预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垃圾分类尚处于起步阶段,收运的有机垃圾中会含有大量杂质,对厌氧发酵影响较大。

(选自2022年2月29日《科技日报》,有删改)

(1)文中列举的江苏连云港市推出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运用了哪两种生物处理技术?请概述出该项目中两种处理技术的转化对象及其生成物。

(2)厌氧发酵工艺目前是处理厨余垃圾的主要工艺,近年来,在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实施后,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获得逐步发展和应用。这句话中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①段划线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固体废物中的所有成分都能用生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将垃圾变废为宝。

B.生物处理技术仍存在诸多挑战,预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推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有机垃圾中的杂质,对厌氧发酵有益。

C.“这些有机质再渗入微生物细胞中,参与新陈代谢,从而实现固体废物向腐殖质转化……”一句中“这些”指代的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分泌出的胞外酶。

D.“在垃圾分类收集政策实施后,该技术在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已获得逐步发展和应用”一句中,如果去掉“逐步”一词,将与原文意思不符,表述就不准确了。

E.本文介绍了生物处理技术的三种方式、处理后能达到的效果以及运用生物技术处理固体废物面临的挑战三部分内容,按逻辑颜序安排材料,条理清晰。

12.(2023昭通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________

大约1.7万年前,在今天的阿拉斯加地区,一头雄性的真猛犸象游荡在北极。它曾经随着象群一同迁徙,也曾离开家族独自去更远的地方闯荡。最终,它停在了阿拉斯加州布鲁克斯岭的北边,永远留在了28岁。

这并不是什么动画的情节,而是一头猛犸象真实的故事。你可能会怀疑,在近2万年后,我们要怎么知道它的生活轨迹呢?其实,这头猛犸象一生的经历,都“写成日记”放在了它的象牙里,而一群科学家找到了它,并且“破解”了这份“日记”的内容。

在长牙里写“日记”

怎样知道一棵树的年龄?是的,靠年轮。对许多树来说,每过一年,树干上就会长出一圈年轮,这是陪伴树木一生的记录。而猛犸象也有类似的“年轮”,就长在它们的象牙里。每一年,象牙都会长出新的一层,这就代表猛犸象长了一岁。如果我们剖开一枚猛犸象牙,就会发现这些生长层像“妙脆角”一样一层一层地摞在一起,最尖端的一层代表猛犸刚出生的一年,最靠近头部的一端代表象牙停止生长——也就是猛犸象死去的那一年。如果想要知道这头猛犸象有几岁,只要数一数他的牙上摞了多少个“妙脆角”就可以了。比如,在今年8月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里,科学家所研究的这枚象牙从最尖端到最底部一共有28层。也就是说,这头猛犸象已经有28岁了。不过,象牙能告诉我们的不止年龄:象牙每一层的“妙脆角”都像是一篇“日记”,记录了猛犸象当年的生活轨迹。只是书写这本“日记”用的墨水很特别,我们无法直接阅读——这就是同位素。

同位素:元素的不同“味道”

你或许已经知道,同一种元素其实可能对应着好几种原子。这是因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只要质子数一样,即使中子数不同,这些原子也会被叫做同一种元素。这有点像是小熊软糖,虽然长相一样,但可能有草莓味、橘子味、苹果味等不同的味道。为了加以区别,我们会把同一种元素里的不同原子称为“同位素”。通常,会用元素加上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比如氧的同位素就有氧﹣16、氧﹣17、氧﹣18等等许多种(不过氧﹣17和氧﹣18非常稀少)。猛犸象用来在象牙上“写日记”的也是同位素,但并不是氧,而是一种名为“锶”的元素,更准确地说,是锶﹣87和锶﹣86这两种锶同位素。让我们先想象一个场景:附近有两家超市,都卖同样包装的混合口味软糖,但一家的软糖草莓味比较多,另一家橘子味比较多。那么如果你拿到一包软糖,只要算一算里面草莓味和橘子味的比例,就能知道这包糖是从哪里买的了。这其实就是科学家破译“象牙日记”的原理。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的岩石里,锶﹣87和锶﹣86的比值都不一样。就像是无数家卖软糖的超市,每一家草莓味和橘子味的比例都不一样。虽然猛犸象不会直接吃石头,但当这些岩石变成土壤,土壤中再长出植物之后,岩石里的锶同位素比例就会“传到”植物体内。等猛犸象吃掉这些植物,植物里的锶同位素比例又会“传到”长出的象牙里。也就是说,每到一个地方,猛犸象的象牙就会记录下这里的锶同位素。那么如果我们知道每个地区的锶同位素比值,再测一测象牙每一层里的锶同位素比值,对比一下,是不是就知道这头猛犸象都去过哪些地方了呢?科学家也是这么想的!他们在这头猛犸象的象牙上取了大约34万份样品,分别测量了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连连看”——把每个点的同位素比值连到对应的区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连连看”没有那么容易完成。为此,科学家还参考了其他同位素的数据,并且借助计算机程序,终于模拟出了这头公猛犸象最有可能的活动轨迹。

猛犸象的一生

根据锶同位素数据,研究者把这头猛犸象的一生分为了4个阶段:新生儿、青少年、成年和生命的最终阶段。在故事的开端,这头猛犸象出生在阿拉斯加地区育空河的下游附近,不到1岁的它可能还没有办法走得大久,所以这一段象牙里德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幅度也最小,代表着他并未离开出生地区太远。从2岁开始,这达头猛犸象长大了很多,进入了“青少年”阶段。他开始有能力跟随象群完成一些远距离的迁徙:在2﹣16岁的象牙里,铝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幅度明显变大,并且有规律地在几片区域之间,重复进行长途旅行。这种行为方式和现代的大象十分相做,因此科学家推测,这头猛犸象很可能也是在随着象群定期迁徙。幸福而稳定的家族生活持续到了它的16岁,从这时起,曾经的“小伙子”似乎已经完全长成了一位可靠的成年猛妈象,它开始向更远的地区移动,活动模式也更不规律。这可能说明它已经离开了象群,开始独自闯荡。在自由的10年时间里,它甚至去到了从未跟着象群去过的地方。在生命最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它的活动范围突然缩小,只有北极圈内海岸附近的一小片地区。关于这头公猛犸象死亡的原因,研究者也有一些推测:另外两种同位素(氮﹣15和碳﹣13)显示,它在生命最后的一年里,获得的食物明显减少。或许是饥饿加上冬季的寒冷,让它永远停留在了这里,直到1万多年后,被古生物学家重新发现。

(1)拟写标题。根据情境完成对话。老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拟的标题,并交流讨论。

小王:我的标题是“猛犸象”。

老师: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猛犸象”,但最好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小明:我拟的标题是

(2)联系本文,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或许是饥饿加上冬季的寒冷,让它永远停留在了这里,直到1万多年后,被古生物学家重新发现。(加点的“或许”是否可以删去,请说明理由)

(3)本文从一项对17000多年前象牙的分析来揭示一头猛犸象的生命之旅。小王想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读小学四年级的弟弟,你觉得弟弟会感兴趣吗?请从文章的语言风格方面分析说明。

13.(2023开原市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到目前为止,所有被批准的新冠疫苗都是注射式的。位于美国纽约的生物技术公司Codagenix正在研制一款通过在鼻腔喷雾来接种的疫苗。

②这款疫苗使用了减活的病毒。“减活”的意思是病毒还能自我复制,一但复制能力已被大大减弱,进入人体后,虽然能引起免疫反应,但对我们的健康构不成威胁。接种减毒疫苗的一个优点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会遭遇整个病毒,因此会针对病毒的不同部分,产生广泛的免疫反应;即使今后病毒的个别部位发生变异,也依然能保持有效。

③但一般来说,减活疫苗是有一定的安全风险的。为什么呢?因为传统上,这类疫苗是通过让病毒在动物细胞中繁殖,直到它获得足够的变异,使其变得对人类无害来获得的。但是,病毒变异很快,当减活的病毒进入到人体之后,也可能通过变异恢复到对人有危险的类型。这就可能让人接种之后,不仅没得到保护,反而感染上病毒。

④为了避免此类危险发生,Codagenix公司改造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它对原始病毒的基因组做了283处修改。改造后的病毒,毒性大大削弱,“但又能缓慢地自我复制,并刺激我们的免疫反应。因为改动之处是如此之多,所以减毒病毒要靠自然变异恢复原来的毒性,可能性是非常低的。

⑤这款疫苗将以雾剂喷入鼻腔(鼻粘膜是病毒进入人体的重要途径)的方式来接种。

①法国的Valneva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完整的灭活疫苗。“灭活”的意思是病毒失去自我复制的能力,已经灭活了的病原没有致病性,但是能够随时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抵抗感染,预防疾病正如一个人,拔着一只老虎的皮,生活在人们身边,人们时时刻刻警惕这只老虎,如果真的老虎来了,人们已经准备好武器,将其杀死。

②灭活疫苗是使用历史最悠久、最广泛也最安全的疫苗。许多流感疫苗用的就是灭活疫苗。

③传统上,病毒是用化学品或浆外线辐射来灭活的。然后对灭活的病毒进行提纯、浓缩,并与一种称为“佐剂”的化学药品混合,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反应。

④这款疫苗可以给某些脆弱的人群使用,如那些有可能对其他类型的疫苗过敏的人。

⑤这款疫苗将采用注射的方式接种。

①德国的CureVac公司正在开发另一款RNA疫苗。在介绍这款疫苗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我们复杂的免疫系统。

②作为脊椎动物,我们拥有两套免疫系统:一套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另一套是适应性免疫系统。

③先天性免疫系统比较简单。它由一套反应快速、对任何敌人都通用的防御系统组成,能不加区分地打击入侵者。

④适应性免疫系统可以看作是一支智能、高效的“特种部队”,负责开发和部署高度专门化的精准武器,以对付入侵者。这些武器包括我们熟知的各种抗体、T细胞和B细胞。适应性免疫系统能记住入侵者数年甚至数十年,并能对它们做出反应。这正是疫苗工作的原理。

⑤与传统的灭活疫苗相比,RNA疫苗具有如下优点:免疫保护力增强。接种后蛋白质在宿主细胞内表述,直接与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l或Ⅱ类分子结合,同时引起细胞和体液免疫,对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依赖细胞免疫清除病原的疾病的预防更加有效。制备简单,省时省力。核酸疫苗作为一种重组质粒,易在工程菌内大量扩增,提纯方法简单,且可将编码不同抗原基因的多种重组质粒联合应用,制备多价核酸疫苗;这样可大大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另外应用较安全。接种核酸疫苗后,蛋白质抗原在宿主细胞内表述,无因毒力返祖或残留毒力病毒颗粒而引发疫病的危险,也不会引起对机体的不良反应。

(1)③﹣⑤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减活疫苗?

(2)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④段中加点词语“可能”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4)结合谈谈:“RNA疫苗”有哪些优点?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接种减毒疫苗的一个优点是产生广泛的免疫反应,即使今后病毒的个别部位发生变异,也依然能保持有效。

B.改造后的减毒病毒,毒性大大削弱,但又能缓慢地自我复制,并刺激我们的免疫反应。

C.灭活疫苗是使用历史最悠久、最广泛也最安全的疫苗。流感疫苗用的都是灭活疫苗。

D.作为脊椎动物,我们拥有两套免疫系统:一套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另一套是适应性免疫系统。

14.(2023魏都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在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准备?

张梦然

①月球探索的前景正变得明亮起来。与此同时,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计划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被认为已在逐步推进。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了一篇新闻特写,内容就是关于在此时机,人类该如何在我们的卫星“安营扎寨”。

②只要到了别的星球,第一个挑战都是采掘水。阿波罗计划曾从月球赤道上取回部分土壤样本,这些样本显示那里是异常干燥的。不过,月球极地发现有水冰的惊天消息改变了一切。

③现在,NASA已经委托几家公司开发可以携带采掘设备的月球探测器,最早明年就开始动工。科学家们认为,月球上的水足够多,根据目前的数据估计,可能两极各有100亿吨。

④不过,﹣249℃的月球坑可以说是太阳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这意味着挖掘器械需要额外的热量和能量才能采出这些水并将其转换成燃料。对私营公司来说,基于自然衰变产热的钚基电池太贵了,所以最可能的采掘方式是利用太阳的能量。

⑤其实,月球上也有另一种水源:月球土壤。它也被称为表岩屑,里面含有硅和金属氧化物,大约平均43%质量分数的氧。从理论上看,将月球土壤加热超过900℃,宇航员从地球带上去的氢气或碳就可以把氧从矿物中“剥”出来,和氢元素结合形成水。

⑥与采掘水冰的利润问题相比,科学家们更关心的是:建造一个用于科学实验的基地。这可能会让月球变成与南极的情况相似,有一些科考站。

⑦但南极再艰苦也是在地球上,月球却几乎没有大气和磁场的防护,因此基地的房子必须能抵抗带电粒子辐射以及小型陨石。最开始的简易居住所可能要从地球带过去,再用厚达几米的沙土或表岩屑层层覆盖。

⑧月球上也有些自然条件可以利用——悬崖、峡谷、山洞和熔岩洞,这些都可以用来保护基地。根据日本“辉夜姬号”探测器以及美国“圣杯号”探测器提供的信息,月球正面马利厄斯丘陵就有一条“候选”隧道,长达数千米。

⑨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地球上试验如何更好地完善月球建筑:德国航空航天中心(DLR)实验室里,科学家利用表岩屑培养人工石,目前,砖块已经有混凝土五分之一的强度了。

⑩一个自给自足的月球基地里,最后一项要素就是食物。在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植物可以循环利用有机废物,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呼吸的氧气。

中国的志愿者早已经在“月宫一号”模拟基地的封闭生态系统里破纪录地居住了370天,他们在里面种植作物,并通过养黄粉虫来获取蛋白质。而今年1月15日,中国科学家在嫦娥四号生物科普试验载荷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人类首次在月面的生物生长培育试验成功,棉花成为人类在月球上种植出的第一株植物。

(有删改)

(1)在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准备?

(2)第③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述效果?请简要分析。

(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2023鼓楼区校级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古老黎锦,织出新锦绣

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代代相传的编织图案浓缩着独特的审美与记忆——这是古老的海南黎锦。

登上多个国际时装周,融合创意设计的礼服、手包等文创产品热卖,通过“非遗技艺进校园”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这又是年轻的海南黎锦。

跨越千年之美,成为永不过时的潮流。古老黎锦,织出新锦绣。黎锦的时代创新首先源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极具海南岛特色,纺纱、织布原料取自海南特有的吉贝棉,天然染料源自热带雨林的植被资源。“一幅黎锦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黎族妇女,从捻一根线开始纺出灿若云霞的黎锦,将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期许都编织进丰富变化的几何图样里,穿戴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头巾上的图案源自祖母传下来的纹样,筒裙的配色由妈妈亲手挑选,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晒”出这样的美。独特的文化价值,是黎锦的魅力所在,也是传承的根基。

黎锦焕发时代光彩,离不开日益健全的保护发展机制。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黎锦曾经是活在日常需求中的技艺,随着岁月流转,成了一门需要传承保护的艺术,面临谁来传承、谁来设计、谁来推广等现实问题。对此,海南省制定了一系列举措,加强黎锦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完善省级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对黎锦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鼓励社会化力量组织开展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黎锦创意设计培训等,不仅克服了黎锦传承一度面临的后继乏人难题,还为传承搭建平台、做大品牌、注入活力。

古老黎锦融入现代生活,时尚化、潮流化、年轻化的设计是关键一环。如果说以往传承下来的黎锦主要看中的是实用功能,那么今天能传播开来的黎锦则更凸显文化创意属性。充分认识并挖掘黎锦的文化符号价值,形成一套包括阐释、传播、展示、品牌塑造等在内的完整链条,是黎锦提升整体形象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黎锦已经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黎锦在多个国际时装周上的亮相,让人看到传统与时尚结合的广阔空间。通过举办黎锦文创设计大赛等,扶持黎锦产品开发、生产工艺创新及包装设计,市场上涌现出不少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黎锦文创产品。下一步,还要在充分调研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加强以黎锦为核心元素进行的设计创作,丰富产品体系,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美誉度。

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更是文旅融合的结合点、产业发展的新动力。碧水蓝天,椰风海韵,期待走过千年的海南黎锦,不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锦独特的文化价值,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其传承的根基。

B.针对黎锦谁来传承、谁来设计、谁来推广等问题,海南省制定了一系列举措。

C.正因为充分调研消费者需求,黎锦才有了丰富的产品体系,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美誉度。

D.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旅融合的结合点,也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2)文中加点词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代代相传的编织图案浓缩着独特的审美与记忆——这是古老的海南黎锦。

(3)黎锦为何可以成为永不过时的潮流?

16.(2023覃塘区一模)阅读和分析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536名学生没有一个戴眼镜,近视率连续多年全校为零。”近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湾塘小学,因为交出一份漂亮的“视力成绩单”冲上了热搜。

一所偏远山乡小学的近视防控成绩备受关注,跟近年来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形势密切相关。2020年开展的全国学生近视专项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到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面对越来越多的“小眼镜”,湾塘小学的预防近视举措,或许能够给我们些许启发。

调查表明,湾塘小学的主要“秘诀”包括:每天保证学生3小时户外运动、2次眼保健操、10个半小时睡眠,每堂课课间让学生在户外玩耍、不让带手机进学校,还有营养均衡的饮食和绿植环绕的校园环境等。乍一看,这些防控举措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做法,也是各地学校防控近视常用的“三板斧”。但是实际上,这些举措坚持下来并不容易。比如,户外活动每天做到坚持三小时以上,湾塘小学“要求所有孩子下课后必须出教室,哪怕是喜静不喜动的孩子,都鼓励出去走走”,这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可能难以做到。

湾塘小学防控近视卓有成效,关键在于认识到了近视防控的重要性,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将这些耳熟能详的预防举措真正落到了实处。7年“零”近视的“湾塘样本”,证明近视的确能做到“可防可控”,各地学校亦不妨借鉴相关经验,让校园中的“小眼镜”少些再少些。

(选自“华声在线”2022年9月9日,:夏熊飞,有改动)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选自“超越网”2020年7月10日,有改动)

(1)下面对文段中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的判断,不正确一项是

A.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列数字)

B.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举例子)

C.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作比较)

D.“睡眠、运动、户外活动时间充足,减少电子产品使用”等做法,也是各地学校防控近视常用的“三板斧”。(打比方)

(2)下列对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3)某市医院眼科中心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和的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17.(2023天门二模)阅读回答问题。

小满小满,一年的希望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24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需薰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大减弱。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中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有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