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床检验基础(师级)高频考点教学_第1页
第1部分床检验基础(师级)高频考点教学_第2页
第1部分床检验基础(师级)高频考点教学_第3页
第1部分床检验基础(师级)高频考点教学_第4页
第1部分床检验基础(师级)高频考点教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行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1部分临床检验基础

第1单元血液样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

高频考点1血液组成

血液由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组成。离体自然凝固,分离的淡黄色

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加抗凝剂后分离出来的淡黄色液体称为血浆。血清与血浆相比,血

清缺少某些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n(凝血酶原)、v、vm等。

典型试题1(A1型题)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A)

A.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B.血清中无钙离子C.血清中无镁离子

D.血清是全血经抗凝后而得E.血清中钠离子水平低

高频考点2血液理化性质

I.血量正常成人血量约4〜5L,占体重的6%〜8%,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女性妊娠期间血量可增加23%〜25%。

2.酸碱度pH7.35〜7.45。

3.比密正常男性1.055〜1.063,女性1.051〜1.060,相对黏度为4〜5;血浆比密1.025〜

1.030:血细胞比密1.090。

4.血浆渗透量正常人290〜310mosm/kg・H2。。

高频考点3血液特性和生理功能

血液特性包括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粘滞性和凝固性。正常人IM液中红细胞呈均匀混悬

状态,全血粘度约为生理盐水粘度的4〜5倍;血浆粘度为生理盐水的1.6倍。血液粘度与血

细胞比容和血浆粘度有关,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质的浓度越高,血浆粘

度越高。由于凝血因子的作用,血液离开血管后,数分钟内便自行凝固。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运输功能、协调功能、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和防御功能。

高频考点4采血方法

1.静脉采血法静脉采血以肘部静脉、手背静脉、内踝静脉或股静脉为多。小儿可从颈

外静脉采血。

2.皮肤采血法通常选择耳垂或手指部位,手指采血比耳垂采血检测结果稳定。WHO推

荐采集左手无名指指端内侧血液,婴幼儿可采集大拇趾或足跟内外侧缘血液,严重烧伤患者,

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

3.真空采血法又称负压采血法。真空采血装置有套筒式、头皮静脉式两种。这种封闭

式采血方法能减少溶血、保护血液有形成分,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还能有效避免医护人

员和患者间交叉感染。不同检验项目选用不同色码的真空定量采血容器。

精品学习揍料一侵权-清联系■网■站删除

粘: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4.方法学评价皮肤采血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影响检查结果。开放式静脉采

血法的操作环节多、难于规范统一,在移液和丢弃注射器时可能造成血液污染。封闭式静脉

采血法操作规范,有利于样本收集运送和保存,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病。

典型试题2(A1型题)关于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A)

A.皮肤采血缺点是易于溶血、凝血、混入组织液

B.开放式采血法的操作环节少C.采血时患者情况不会影响结果

D.容器不洁不会引起溶血E.样本保存不当不影响结果

高频考点5抗凝剂选择

抗凝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阻止血液凝固。常用

的抗凝剂:①乙二胺四乙酸(EDTA)盐:与血液中Ca2+形成螯合物,使Ca?+失去凝血作用。。

不适于凝血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②草酸盐:草酸根离子与样本中Ca?+形成草酸钙沉淀,

使Ca2+失去凝血作用。草酸盐与血液比例为I:9。不适于凝血检查。③双草酸盐抗凝剂:适

用于血细胞比容、全血细胞计数(CBC)、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检杳,不适于血小板计数和白

细胞分类计数。④肝素:阻止凝血酶的形成和血小板聚集,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的理想抗

凝剂,不适于CBC和细胞形态学检查。⑤枸檄酸盐:与血中Ca2+结合形成整合物,阻止血

液凝固。适用于红细胞沉降率、凝血检查,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典型试题3(X型题)与钙离子结合的抗凝剂是(ABCE)

A.枸株酸钠B.EDTA-Na2C,EDTA-K2D.肝素E.草酸钠

高频考点6载玻片的清洁和血涂片的制备

新载玻片常带有游离碱质,须用Imol/LHCl清洗。血涂片的制备:好的血片应厚薄适宜、

头体尾明显、细胞分布均匀、血膜边缘整齐、留有空隙。①手工推片法:血滴大小、推片与

载玻片间夹角、推片速度、血细胞比容与涂片厚薄有关。②载玻片压拉法:适用于血细胞活

体染色,③棕黄层涂片法:用于白细胞减低者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红斑狼疮细胞检杳等。

高频考点7血液细胞染色

1.瑞氏染色法染色原理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和作用。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

性染料亚甲蓝(又名美蓝)组成。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与伊红结合,呈粉红色;细胞核蛋

白、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与美蓝或天青(美蓝的氧化形式)结合,呈紫蓝色或蓝色;

中性颗粒与伊红和美蓝结合,呈淡紫红色。染色深浅与染液pH值(最适pH为6.4〜6.8)、

细胞数量、血膜厚度、染色时间、染液浓度有关。

2.吉姆萨染色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氏染色基本相同。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

吉姆萨染液由吉姆萨染料、甘油和甲醇组成。

典型试题4(A1型题)下列关于端氏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E)

A.瑞氏染色的最适pH值为6〜7B.染液配制后可立即使用

C.端氏染料中含酸性染料美蓝和碱性染料伊红D.染色时间不受室温影响

E.缓冲液pH偏高,血涂片颜色会偏蓝

精品学.、・

高频考点8血涂片制备和血液细胞染色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手工推片法应用最广泛,棕黄层涂片法可提高异常情况的阳性检出率。疟原虫、微丝拗

等检查可采用厚血涂片法。瑞氏染色法最常用,对细胞质成分、中性颗粒染色效果好。吉姆

萨染液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的着色好,是观察细胞核和寄生虫的首选染色方法。瑞氏・吉姆萨复

合染液可获得满意的细胞胞质、颗粒、胞核等的染色效果。

制备涂片时,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粘度较高时,应采用小血滴、小角度、慢推:而血

细胞比容减低、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大角度、快推。(周卫平)

第2单元红细胞检查

高频考点1红细胞生理

I.红细胞的生成①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②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

③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到网织红细胞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④在骨髓或血液中,网织

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约需48h。⑤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d。⑥衰老红细胞主要在睥破坏,分

解为铁、珠蛋白和胆红素。

2.红细胞生理功能通过血红蛋白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功能。

高频考点2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和特点

I.结构血红蛋白(Hb)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①珠蛋白:4条肽链

(a、。链,②亚铁血红素:原口卜咻、铁e

2.特点①正常情况下,99%Hb为还原Hb(HbA),1%为高铁Hb(HbF)。②只有Fe?+

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③人体生长各期,Hb的种类与比例不同。④

血红蛋白合成受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调节。⑤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458。⑥血红蛋

白降解产物为珠蛋白、血红素。

高频考点3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I.手工显微镜法在显微镜卜计数一定体枳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

胞数量。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误差可源自样本、操作、器材和固有误差。

2.血液分析仪法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比手工法精确(如电阻抗计数法的变

异系数为2%,手工法则>11%)。当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会干扰红细胞计数结果。应严格按

规程操作,并定期进行室内和室间质控。

高频考点4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1.参考值成年男性(4-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

7.0)x1012/L<,

2.医学决定水平>6.8x10127t需治疗:<3.5'1012几诊断为贫血;〈ISXIO^L考虑输血。

3.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①年龄、性别;②精神因素;③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④

气压减低;⑤妊娠。(2)各种原因的贫血①急性、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②红细胞寿命缩短;

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存.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③造血原料不足;④骨髓造血功能减退。(3)红细胞增多。

高频考点5红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

高倍镜下,计数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

^«5!=NX—X10X106X200=NX1012=—xlO12

5100

高频考点6血红蛋白测定的检测原理

1.粗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HiCN法是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血液中

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弱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再和CN-结

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银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540rl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

测定该处的吸光度,可计算出每升IM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Hb)法血液中的Hb均可与低浓度SDS作用,生成

SDS-Hb棕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峰538mm处吸光度,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

蛋白浓度。

高频考点7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I-HiCN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缺点是粗化

钾(KCN)试剂有剧毒。

2.SDS-Hb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但不能直接用

吸光度计算Hb浓度。

3.叠氮高铁血红蛋白(HiN3)法优点与HiCN测定法相似。最大吸收峰在542nm,试剂

毒性小于第化钾。

4.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法试剂简单、呈色稳定、无公害、吸收峰在575nm、可用

氯化血红素作为标准品。

5.澳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蛋白法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

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6.沙利(Sahli)酸化血红蛋白法简单易行,但重复性差、误差较大,基本淘汰。

7.血细胞分析仪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获得多项红细胞参数。仪器须经HiCN标准液

校正后才能使用。仪器法测定精度(CV)约为1%。

高频考点8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异常血浆蛋白质、高脂血症、白细胞数>30X1()9/L、脂滴等可产生浊度,干扰Hb测定。

静脉血的Hb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稀释倍数不准、红细胞溶解不当、血浆中脂质或

蛋白质量增加会导致测定值假性增高。

高频考点9血红蛋白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I.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老

年人(70岁以上):男性94.2〜122.2g/L;女性86.5〜111.8g/L。

精品学习辍料一删除

精品学R资料收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随年龄而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有天内波动,上午

7时达高峰。(2)病理性变化:血红蛋白在判断贫血程度方面优于红细胞计数。

高频考点10鼠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

在5mlHiCN转化液中,加血20川,充分混合,静置5min后,倒入光径1cm比色皿,在

其最大吸收峰波长540nm处,HiCN转化液或蒸储水调零,测定吸光度(A)。根据公式直接

计算:Hb(g/L)=」@xfx251=4x367.7。采用HiCN参考液(50g/L、100g/L、

441000

150g/L、200g/L),在分光光度计上,波长540nm处,测定各种参考液的吸光度,以参考液

血红蛋白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求出换算常数(K)K=*^。

然后,根据样本吸光度(A)在标准曲线查出血红蛋白浓度,或用K值计算:Hb(g/L)=KxA。

高频考点11红细胞形态检查原理和参考值

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瑞氏染色)后,根据各种细胞的呈色特点,在

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

瑞氏染色血涂片可见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RT1(范围

6〜9.5|j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高频考点12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I.大小改变①小红细胞:直径V6vm,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和遗传

性球形细胞增多症。②大红细胞:直径>10Rn,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性

贫血等。③巨红细胞:直径>15卬%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④红细胞大小不均:见于严重

的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红蛋白含量改变①正常色素性: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

②低色素性: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③高色素性:巨幼细胞性贫血。④多色性:正常人(约占1%)、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如

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⑤细胞着色不一:同时出现低色素、正常色素性两种细胞,见

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3.形状改变包括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

棘红细胞、裂红细胞、有核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及红细胞形态不整。

4.异常结构包括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Howell-Jolly'sbody、染色质小体)、卡

波环和寄生虫。

高频考点13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检测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血细胞比容(Hei或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

所占比值。

I.手工法有折射计法、粘度法、比密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①温氏法(Winirobe

,陆K浴料必隹网络加比f停融沽睬茶网站删I除

粘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彳亍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法):采用中速离心,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间残留血浆,测定结果偏高。②微量法:采用高速

离心使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样本用最小、操作简便、残留血浆1%〜3%。

2.血液分析仪法仪器法CV为I%,手工法CV为2%,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血

浆渗透压异常时会出现误差。

高频考点14血细胞比容测定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I.参考值①温氏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7。②微量法:男性0.47±0.04;女

性0.42+0.05o

2.临床意义①增高: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

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②减低:各种贫血。③输液评估: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

效观察的指标。④计算平均值:作为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计算的基础

数据。

高频考点15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检测原理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

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I.手工法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Hcl

(1)红细胞平均容积:(fl)o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RBC

⑵红细胞血平均红蛋白含量:ME=鬻端罐篙二晟皿。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坦(g/L)o

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Het

2.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

Hb/RBC)和MCHC(=MCHxMCV)o

高频考点16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I.参考值新生儿:MCV91-1I20,MCH29〜36pg,MCHC280〜360g/L0成人:MCV80-

lOOn,MCH27〜34pg,MCHC320〜360g/L。

2.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形态学分类(见表1-1)。

表1-1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分类

贫血分类MCVMCHMCHC贫血

正细胞贫血正常正常正常再生障碍性、急性失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黄血增高增高正常各种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不良的贫血

单纯小细胞贫血减低减低正常慢性感染、慢性肝肾疾病性贪血

小细胞低血素贫血减低减低减低缺铁性贫血及铁利用不良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

典型试题1(A1型题)某贫血患者的MCV增高、MCH增高、MCHC正常,属于(A)

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行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

高频考点1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映样本中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是评价红细胞体

积的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表示。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RDW

比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的观察更为准确。RDW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双相

性红细胞的影响。

RDW的临床意义:①贫血形态学分类的指标;②缺铁性贫血(IDA)筛选诊断和疗效观

察的指标;③鉴别缺铁性贫血和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高频考点18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

网织红细胞(Rei)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

熟的红细胞,经活体染色(新亚甲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染料)后,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

状结构。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①

普通光学显微镜法:在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或分数。②网织细胞

计数仪法和血液分析仪法:用荧光染料(如叫咤橙、派若宁-Y、睡喋橙)使网织红细胞内RNA

着色,用流式细胞术(FCM)得到网织红细胞数。

典型试题2(A1型题)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染色方法是(C)

A.瑞氏染色B.碱性美篮染液C.煌焦油蓝染液

D.抗酸染色E.墨汁染色

高频考点19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水分易

蒸发,导致结果偏低。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影响因素包括操作人员

对网织红细胞的认识、血涂片质黄、计数纤.细胞的数量、计数方法等。Miller窥盘法计数网

织红细胞可减少误差。

2.网织细胞计数仪法将Ret分成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

胞(MFR)、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3类,有助于化疗、放疗、移植患者的监测。

3.血液分析仪法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MFR+HFR)/LFRxlOO)。测量细胞

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

高频考点20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参考值

显微镜计数法:成人0.008〜0.02或(25〜75)x109/L,新生儿0.02〜0.06。仪器法:

男性RMI9.1%〜32.2%,女性12.8%〜33.7%。

高频考点21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X10I2/L,血液中为65乂109比。

I.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①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放疗和化疗后;②减少:见于

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

精品学一资料一收集网条如在侵权-请联系-R•站删除

2.骨髓移植效果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Rct>15xl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15xlO9/L,

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3.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Rei生存

期限一般约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

细胞提前稀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

高频考点22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

在2滴10g/L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中加血2滴,混匀,37c放置15〜20min,制片后,

在油镜下计数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计算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和网织红细

胞绝对值(X109/L)(=红细胞数x网织红细胞百分数)。WHO推荐使用的网织红细胞活体染

液为新亚甲蓝。

典型试题3(A1型题)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的染色方法是(C)

A.瑞氏染色B.吉姆萨染色C.煌焦油蓝染色

D.HE染色E.碱性亚甲蓝染色

高频考点23点彩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和参考值

点彩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RNA,

染色后出现大小、形状不同的蓝色颗粒。经碱性亚甲基蓝染色后,颗粒呈蓝色颗粒;瑞氏染

色后,颗粒呈蓝黑色。在油镜下计数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参考值:V0.03%。

高频考点24点彩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和操作方法

1.临床意义增高见于①中毒,如铅、汞、银、钿、硝基苯、苯胺等;②各类贫血:如

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操作方法取新鲜血1滴制片,用甲醇固定3min,以50g/L碱性亚甲蓝液染色1〜2min,

然后在油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点彩红细胞数,最后计算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

高频考点25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学评价

I.原理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

速度。分为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快速沉降期和细胞堆积期(缓慢沉积期)。

2.方法学评价①手工法:有魏氏法、潘氏法等。魏氏法为ICSH推茬方法。潘氏法与魏

氏法相关性好、用血量少,适于儿童。②血沉仪法:仪器测量时间短、重复性好、不受环境

温度影响。③血沉率(ZSR):不受年龄、性别、贫血、试验条件的影响,但需特殊离心仪器。

高频考点26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质量控制

1.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①血浆蛋白质比例: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

脂等使血沉减缓,大分子蛋白如急性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

等使血沉加快。②红细胞数量和形状:数量增多则血沉减慢,直径越大血沉越快。③血沉管:

血沉管倾斜,沉降率增加。④血样本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⑤温度:室温过高(>

25℃)血沉加快;室温过低(<18℃)血沉减慢。

精品学习辍料一侵权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行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2.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①取109mmol/L枸椽酸钠0.4mL加静脉血1.6mL混匀,用血

沉管吸入混匀全血,并直立于血沉架上,lh末准确读取红细胞下沉后的血浆段高度,即红细

胞沉降率。②血沉管内径应标准(2.5mm)。③血沉架应避免直接光照、移动和振动。

典型试题4(A1型题)关于血沉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C)

A.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下沉较快B.红细胞越少,下沉越慢

C.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D.卵磷脂可使血沉加快

E.血沉管倾斜使血沉减慢

高频考点27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参考值

1.魏氏法①V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②及0岁:男性0〜20mm/h,

女性0〜30mm/h。③>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h。④儿童:0〜lOmm/h。

2.潘氏法成人:男性0〜1Omm/h,女性。〜12mm/h。

高频考点28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I.血沉增快①生理性: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血沉增快。②病理性:见于各种炎症、

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2.血沉减慢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肝病、

肿瘤、其他严重疾病因未产生急性反应蛋白等使血沉减慢。(周卫平)

第3单元白细胞检查

高频考点1粒细胞概要

粒细胞发育阶段分为:①分裂池:包括原粒、早幼粒和中幼粒细胞,具有分裂能力;(2>〔带格式的」配

成熟池:包括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和分叶核粒,

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当机体感染或应激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④循环池:成熟粒细胞

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

半成熟粒细胞,粘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吞噬和杀菌功能。嗜酸性粒细胞对组胺、抗原抗体

复合物、肥大细胞有趋化性,分泌组胺酶灭活组胺,限制过敏反应;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嗜

碱性粒细胞对血清因子、细菌、补体和激肽释放酶等物质有趋化作用。

典型试题1(A1型题)关于粒细胞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C)

A.根据粒细胞的发育阶段而划分

B.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边缘池、贮备池、循环池

C.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是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数

D.总血液粒细胞池包括循环池和边缘池

E.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

高频考点2单核细胞概要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大部分粘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转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

粘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行侵权请联系网共删除

熟为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吞噬和清理功能、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

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

高频考点3淋巴细胞概要

淋巴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B淋巴细胞在骨髓、脾、淋

巴结、其他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成熟,占20%〜30%,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在胸腺、

脾、淋巴结和其他淋巴组织,依赖胸腺素发育成熟,占60%〜70%,参与细胞免疫。还有少

数NK细胞(杀伤细胞)、N细胞(裸细胞)、D细胞(双标志细胞)。

高频考点4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及方法学评价

1.原理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①显微镜计数法:用白细

胞计数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在显微镜卜计数

一定范围内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总数。②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电阻

抗法、光散射法。

2.方法学评价:①显微镜计数法:简便易行,但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差,受微量吸管、

血细胞计数板、细胞分布、人为因素等多种情况影响。②血液分析仪计数法:计数细胞数量

多、速度快、易于标准化、计数精确性较高。

高频考点5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

I.经验控制①与红细胞数比较: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约为(500〜1000):lo

②与血涂片白细胞分布密度一致性。

2.计数误差①熟练不操作、仪器未经校准。②固有误差:计数室内每次血细胞分布不

可能完全相同所致的误差,与计数细胞数量成反比。③有核红细胞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

使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3.质量控制常规考核标准(RCS)基于白细胞在计数池四大格的分布情况而定。若白细

胞W4X109/L,RCS应〈30%,白细胞4.1〜14.9X109/L,RCS应V20%,白细胞215x|。9九,

RCS应V15%。超过上述标准应重新充池计数。

典型试题2(A1型题)白细胞显微镜计数描述不正确的是(E)

A.充池时不能有气泡B.白细胞*xl()9/L时,要求RCSV30%

C.白细胞(4.1〜14.9)X109/L时,要求RCSV20%

D.白细胞》5*109上时,要求RCSV15%

E.白细胞N15X109/L时,要求RCSV10%

高频考点6白细胞计数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99

I.参考值成人:(4-10)X10/LO新生儿:(15〜20)xl0/Lo6个月〜2岁:(II〜12)

99

x10/Lo儿童:(5〜12)xlO/Lu

2.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化脓性感染、急性失

血、急性溶血可引起白细胞数增高,但病毒性感染一般不引起白细胞数增高。

精品学习淡料一侵权■请联系^^删除

高频考点7白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白细胞稀释液0.38ml加血20川,充分混匀后充入计数池,室温静置2〜

3min,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向细胞的总数,最后计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值,

公式为:白细胞数J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N)xl0x20>d06=/XK)9/L。

420

高频考点8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和质量控制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将血液制成涂片,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

细胞的比值(百分率)。方法:①显微镜分类法:耗时、精确性和重复性较差。②血液分析

仪分类法:有三分群和五分类两法,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标准化、能提示异常结果、结

果以数据、图膨、文字等多种形式展示,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首选方法,但不能完全代替显

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因素:(1)细胞分布不均;(2)形态识别差异:①杆状核和分叶核

诊断标准差异;②单核细胞和大淋巴细胞鉴别能力差异;③染色较差的涂片,嗜碱性粒细胞

和中性粒细胞难以区分。

高频考点9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值

表1-2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范围

手工法仪器法

百分率(%)绝对值(X109/L)百分率(%)绝对值(X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一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738〜681.89〜5.32

嗜酸粒细胞().5-50.02〜0.50.8〜5.30.05〜0.35

嗜碱性细胞070-10.2〜1.00.01-0.06

淋巴细胞20〜400.8〜422〜501.39〜3.19

单核细胞3〜80.12〜0.85-11.40.30〜0.75

高频考点1。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1)生理性增多: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X109/L。常见于①年龄变化;

②日间变化;③运动、疼痛、情绪变化;④妊娠与分娩;⑤其他。

(2)反应性增多:是机体的应激反应,见于①急性感染或炎症;②广泛组织损伤或坏

死;③急性溶血;④急性失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等。

(3)异常增生性增多:白血病(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

(4)中性粒细胞减低:①某些感染;②血液病;③慢性理化损伤:④自身免疫性疾病;

⑤脾功能亢进。

(5)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

irjr*TiJit«J-IjI'Mr?

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核比值为1:13。①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

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见于感染(尤其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等。②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3%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见「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2.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②骨髓增生性疾病;③嗜碱性粒细

胞白血病。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放疗、化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感染急性期。

3.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见于儿童期淋巴细胞生理性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

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再生障

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4.单核细胞(I)生理性增多:出生后2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

更多,妊娠时生理性增高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平行。(2)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

和粟粒性结核)、某些血液病(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单核细胞

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典型试题3(A1型题)关于中性粒细胞核象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2种B.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

C.核象变化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

D.正常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2叶的居多

E.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约为1:13

典型试题4(A1型题)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A)

A.电离辐射B.大叶性肺炎C.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急性溶血E.急性失血

高频考点1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及参考值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滴入细胞

计数盘计数。参考值:成人(0.05〜0.5)xlO9/L.方法学评价:①显微镜计数法:嗜酸性粒

细胞绝对值比百分率更有临床价值。②血液分析仪法:提供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绝对值、

直方图和散点图,是目前最有效的嗜酸性粒细胞筛检方法。

高频考点1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I.增多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X109/L。见于①寄生虫病;②变态反应性疾病;

③皮肤病;④血液病:⑤某些恶性肿瘤;⑥某些传染病:⑦其他疾病:风湿性疾病、脑垂体

前叶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减低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极期。

高频考点1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

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38mL加血2(加1,混匀后充入计数板2个计数池中,静置3〜

5min,然后,在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计算:

精品学N资料一收集网络-如存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精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行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嗜酸性粒细胞/L=J°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X10X20X106O

10

高频考点14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检测原理

血涂片经染色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作白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析。常用的染色方法有:

瑞氏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May-Griinwald法、Jenner法、Leishman染色法等。

高频考点15白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

I.中性粒细胞:①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D6hle体、退行性变。毒性指数指中毒颗

粒所占中性粒细胞(100个或200个)的百分率。1为极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VO.25

为轻度。②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p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

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③棒状小体:

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pm,1条或数条,见于急性白血病。④Pelger-Huct

畸形:细胞核为杆状或分2叶,呈肾形或哑铃形,染色质聚集成块或条索网状。为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性异常,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某

些药物(如秋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嘲噗)治疗后。⑤Chediak-Higashi畸形:细胞质内含有

数个〜数10个包涵体,直径约2〜5pim,呈紫蓝、紫红色。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为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⑥Alder-Reilly畸形:细胞质内含有巨大的、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

紫色。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⑦May-Hegglin畸形:细胞质内含

有淡蓝色包涵体,见于严重感染。

2.淋巴细胞:①异型淋巴细胞:在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感染、百口咳、布鲁菌病、

梅毒、弓形虫感染、药物反应等情况下,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

巴细胞。分为3型:I型: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核圆

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

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II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

可有多个伪足。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更不规则,染色质较粗糙致密。胞质丰富、染淡

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一般无空泡、可有少数嗜天青颗粒。H1型(幼稚

型):胞体较大,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核仁。胞质深蓝色、

可有少数空泡。②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核固缩、核破碎、双核、卫星核淋巴细

胞(胞质中主核旁出现小核)。③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出现各阶段原幼细胞,并有形态学变化。

3.浆细胞:正常浆细胞直径8〜为m,胞核圆、偏位,染色质粗块状、呈车轮状或龟背

状排列;胞质灰蓝色、紫浆色、有泡沫状空泡,无颗粒。外周血出现浆细胞,见于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弓形体病、梅毒、结核病等。异常形态浆细胞有:①Mott细

胞:浆细胞内充满大小不等、直径2〜3Hm蓝紫色球体,呈桑根样。见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

症、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②火焰状浆细胞:浆细胞体积大,胞质红染、边缘呈火

焰状。见于IgA型骨髓瘤。③Russell小体:浆细胞内有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

红色小圆球。见于多发性骨髓瘤、伤寒、疟疾、黑热病等。(周卫平)

第4单元血液分析仪及其临床应用

高频考点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I.电阻抗法血细胞计数原理(库尔特原理)容器感应区内电阻增高,引起瞬间电压变

化形成脉冲信号,脉冲振幅越高,细胞体积越大;脉冲数量越多,细胞数量越多,由此得出

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和体积值。

2.白细胞分类计数原理经溶血剂处理的、脱水的、不同体积的白细胞通过小孔时,脉

冲大小不同,将体积为35〜45011白细胞,分为256个通道,淋巴细胞位于35〜90fl的小细

胞区:粒细胞(中性粒细胞)位于160fl以上的大细胞区;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位于90〜160fl的单个核细胞区,又称为中间型细胞。

仪器根据各亚群占总体的比例,计算出各亚群细胞的百分率,并同时计算各亚群细胞的绝对

值,显示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

3.血红蛋白测定原理血红蛋白与溶血剂中的某些成分结合形成一种血红蛋白衍生物,

在特定波长(530〜550nm)下比色,吸光度与稀释液中Hb含量成止比,最终显示Hb浓度。

鼠化钾的溶血剂,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氟化血红蛋白,其最大吸收峰接近540nm。

高频考点2光散射法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

I.光散射法向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①激光与细胞化学法;②容量、电导、光散射(VCS)

法;③电阻抗与射频法;④多角度偏振光散射(MAPSS)法。

2.光散射法红细胞检测原理低角度(2。〜3。)光散射能测量单个红细胞体积,高角度(5。〜

15°)光散射能测量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得出MCV、MCH、MCHC值,并显示红细胞

散射图、单个红细胞体积和血红蛋白含量直方图。

3.光散射法血小板检测原理高角度(5。〜15。)光散射能测量细胞折射指数(RI),低角

度(2。〜3。)光散射能测量细胞大小。在二维散射图上得出血小板数量和相关参数。

4.网织红细胞计数原理①利用新亚甲找使网织红细胞RNA着色,加入使红细胞内Hb

溢出的试剂,使其成为“影细胞”,然后采用VCS原理,得出网织红细胞数和相关参数。②利

用碱性槐黄O等荧光染料与网织红细胞内的RNA结合,以波长488nm氮筑激光束为激光源

照射网织红细胞,得到前向散射光强度(细胞体积大小)和荧光强度(胞质内RNA多少),

形成二维显示散点图,得出网织红细胞数和相关参数。

高频考点3白细胞直方图

血液分析仪提供细胞体枳分布图形。正常白细胞直方图,在35〜450fl范围内将白细胞

分为3群,左侧峰又高又陡为淋巴细胞峰,最右侧峰又低又宽为中性粒细胞峰,左右两峰间

的谷区较平坦为单个核细胞峰。

表1-3白细胞直方图变化的部分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细胞直方图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

淋巴细胞峰左侧异常有核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巨大血小板、未溶解红细胞、疟原虫、

粘品学习资料收集网络如行侵权请联系网共删除

冷凝集蛋白、脂类颗粒、异形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峰右移,与单个核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型淋巴细胞

峰左侧相连并抬高

单个核细胞峰抬高增宽原始或幼稚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增多

单个核细胞峰与中性粒细胞峰未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异常细胞亚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之间异常

中性粒细胞峰右移、抬高、增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

直方图多区出现异常以上多种原因引起

高频考点4红细胞直方图

正常红细胞直方图,在36~360fl范围内分布两个细胞群体,从50~125fl区域有一个两侧

对称、较狭窄的曲线,为正常大小的红细胞,从125~200fl区域有另一个低而宽的曲线,为

大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当红细胞体积大小发生变化时,峰左移或右移,或出现双峰。

高频考点5血小板直方图

正常血小板直方图,在2〜30fl范围内分布,呈左偏态分布,集中分布于2〜15fl内。当

有大血小板或小红细胞、聚集血小板时,直方图显示异常。

高频考点6血液分析仪部分检测参数临床意义

1.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正常参考范围为24~34gzL。遗传性球形红细胞

增多症时RDW、HDW明显增高,为小细胞不均一性高色素性贫血。

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①鉴别血小板减低的病因;②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情况。

3.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DW增大见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脾切除后、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

碍性贫血。PDW减低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4.LFR和HFR①骨髓移植HFR增高提示有较多未成熟细胞从骨髓进入外周血,HFR变

化比网织红细胞计数变化更具有意义。②贫血:溶血性贫血时,Ret、LFR、HFR明显增高。

肾性贫血时HFR上升、LFR下降、Ret正常。③放疗和化疗:HFR和MFR减低早于,LFR。

骨髓恢复时,HFR和MFR迅速上升。

5.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RMI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

瘢(ITP)、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急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RMI减低,见于巨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