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法律》 课件 第九讲 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财税金融法_第1页
《经济与法律》 课件 第九讲 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财税金融法_第2页
《经济与法律》 课件 第九讲 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财税金融法_第3页
《经济与法律》 课件 第九讲 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财税金融法_第4页
《经济与法律》 课件 第九讲 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财税金融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济与法律第九讲第九讲

经济的宏观调控与财税金融法一、宏观调控与法律调整概述二、宏观调控与财税法律制度三、宏观调控与金融法律制度四、思考题本讲涉及的若干关键词宏观调控财政与财政法税收与税法个人所得税金融与金融法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本讲涉及的若干名言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亡与纳税之外没有什么事情是确定无疑的。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征税的艺术,是尽可能多地拔取鹅毛,而让鹅的叫声最小。

—【法】柯贝尔案例2005年4月3日上午,湖南常宁的一位村主任蒋石林,以一名普通纳税人的身份将常宁市(县级市,隶属于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认定该市财政局超出年度财政预算购买两台小轿车的行为违法,并将违法购置的轿车收归国库,以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对此,常宁市财政局局长反问道:如果每个人都起诉,那岂不是给购车的单位带来很多的麻烦?他同时质疑,原告蒋石林是一个农民,现在已经取消农业税,他是否具有纳税人的资格?请思考:该局长的质疑是否站得住脚?为什么?一、宏观调控与法律调整概述

基本含义:经济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运用各种宏观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总体的供求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主要表现:财政税收;金融;规划和产业政策。(一)经济的宏观调控总量平衡——基本目标间接手段——调控方式对经济利益的引导——主要手段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市场失灵或失效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外部不经济性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效率与公平市场不是万能的,而且也是有缺陷的。“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机制和手段比市场机制更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但市场也是没有大脑、没有良心的。”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具有引导性、弥补性、规制性作用。

政府的“有形之手”既不能“越位”、“错位”,也不能“缺位”。宏观调控是政府发挥作用的基本方面。背景: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看不见的手”已经逐渐失去了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形成:《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与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完善:20世纪70年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滞涨”现象,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的理论宏观调控不仅应当得到充分重视,而且还必须将其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宏观调控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产业政策法;计划法;财税法;投资法;金融法;价格法。(二)宏观调控法二、宏观调控与财税法律制度

财政法是指调整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财政关系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国家为一方主体的一种分配关系,主要包括预算关系、税收关系、国债关系、政府采购关系等。(一)财政法概述财税法体系政府采购法国债法国有资产管理法税收法预算法财税法体系1.税收与税法概述参考短片:《五分钟读懂中国税收》/video/av801086705/

/x/cover/bbbl9b0wpnzhsxn/s0190tbnkk3.html(二)税收与税法思考:税收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方式。税收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在现在社会,税收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和普遍性的特征。税法是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征纳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法一般包括税收实体法与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收与税法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则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内容。在现代法治国家,税收与税法更是一一对应,即“有税必有法,无法不成税”。税法主体:在税收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主要包括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与负税人的概念辨析)征税客体: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一般包括商品、所得、财产等。税种和税目:税种即税收的种类,指征的是什么税;税目是指各税种所规定的具体征税项目,是征税对象的分类和细化。

2.税法的构成要素税率:税法规定的计算应纳税额的比率。主要包括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纳税环节:商品生产、流通活动中应当交纳税款的环节。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交纳税款的具体期限。纳税地点:是指纳税人包括代征、代扣代缴义务人申报缴纳税款的地点。税收优惠:税的减免包括起征点、免征额和减征额。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因违反税法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在国外,起征点被称为Threshold,即起始点的意思。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起征点是对课税对象实施征税的最低界限值,如果课税对象未能达到起征点,则对其不进行征税;当达到起征点,则对其进行全额征税。这一目的主要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税收支持力度。而免征额的英文为Taxexemption,即免除额、豁免额的意思,具体是指准予对课税对象数额中扣除免予征税的数额,即当课税对象的数额低于免征额时,对其不征税;当课税对象的数额高于免征额时,只对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免征额在相关税种的税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上有时也用“费用扣除标准”替代,多用于个人所得税中。自从中国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用错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媒体、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屡见不鲜,甚至有人即使意识到用错概念,也不愿将起征点与免征额混淆使用的习惯改掉。关于“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别假设有甲、乙、丙3人,其当月的收入分别是1499元、1500元和1501元。如果规定1500元为纳税的起征点,并规定税率为10%,那么,这3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的纳税情况应该是:甲的收入因为没有达到起征点而不纳税;乙的收入正好达到起征点,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500×10%=150元;丙的收入已经超过起征点,也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501×10%=150.1元。现在其他条件不变,如果1500元为免征额,这时3人纳税情况应为:甲的收入在免征额之内而不纳税;乙的收入正好属于免征额的部分,也不需要纳税;丙的收入比免征额的数额要多,则需要纳税,但应该是收入中扣除免征额部分的余额部分纳税,应纳税额=(1501-1500)×10%=0.1元。可见,同样的数额规定为起征点和规定为免征额,对收入在规定数额以下的人差别不大,但对收入超过规定数额的纳税人影响就明显不同。关于“起征点”与“免征额”的举例说明

3.中国目前税收实体法规定的主要税种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几次较大的改革,中国税收制度日趋完善。改革开放初期的税制改革是以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建立涉外税收制度为突破口的。1983年、1984年又先后分两步实施国营企业“利改税”改革,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以税收的形式固定下来。1994年,国家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效最显著、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税制改革,分步实施了改革农村税费,完善货物和劳务税制、所得税制、财产税制等一系列税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2017年10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和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决定(草案)》,标志着实施60多年的营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同时,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环境保护税。几经变革,目前中国共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印花税、契税、烟叶税、环境保护税、关税、船舶吨税共18个税种。其中,16个税种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关税和船舶吨税由海关征收。另外,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也由海关代征。税收征收管理法,是调整征税机关在税款的征收和税务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征管包括管理、征收和检查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环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管理是征收和检查的基础,征收是管理和检查的目的,检查是管理和征收的补充和保证。4.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中国在1994年后的税务机构设置是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正部级),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根据2018年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国税地税征管体制。为降低征纳成本,理顺职责关系,提高征管效率,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利服务,将省级和省级以下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内各项税收、非税收入征管等职责。为提高社会保险资金征管效率,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等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国税地税机构合并后,实行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主与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双重领导管理体制。2018年的税务机构改革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对《个人所得税法》作出第七次修正。新个税法按照“两步走”实施:201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税率表,分别适用于在对工资薪金所得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进行分别计税时。在对于工资薪金所得计税时适用新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5000元/月)。修正后的其他内容于2019年1月1日生效。5.《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修正)主要内容有关纳税人的规定修正后的税法明确引入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概念,并将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时间这一判定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标准,由原来的是否满1年调整为是否满183天,以更好地行使税收管辖权,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居民个人。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不满一百八十三天的个人,为非居民个人。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纳税年度,自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按照“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的要求,结合当前征管能力和配套条件等实际情况,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项劳动性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纳入综合征税范围,适用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居民个人按年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同时,适当简并应税所得分类,将“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调整为“经营所得”,不再保留“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该项所得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并入综合所得或者经营所得。对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仍采用分类征税方式,按照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取消了原来的“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的兜底条款,体现税收法定。《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7级超额累进税率5级超额累进税率20%比例税率个人所得税法率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综合所得适用)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36000元的32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103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204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255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306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357超过960000元的部分45注1: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注2:非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依照本表按月换算后计算应纳税额。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经营所得适用)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不超过30000元的52超过30000元至90000元的部分103超过90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204超过300000元至500000元的部分305超过500000元的部分35明确现行的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专项扣除项目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项目继续执行的同时,增加规定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修正后《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第2和第3款: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设立专项附加扣除2018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根据暂行办法,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遵循公平合理、利于民生、简便易行的原则。同时,根据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暂行办法具体规定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2022年3月28日,《国务院关于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通知》发布。国务院决定设立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自2022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堵塞税收漏洞,维护国家税收权益,修正后的《个人所得税法》第8条参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反避税规定,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规定税务机关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补征税款,并依法加收利息。增加反避税条款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二)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五)保险赔款;(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八)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十)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所得。前款第十项免税规定,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个人所得税的免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征个人所得税,具体幅度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一)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二)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国务院可以规定其他减税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个人所得税的减征个人所得税一般以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为主。凡支付个人应纳税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代扣代缴(一)取得综合所得需要办理汇算清缴;(二)取得应税所得没有扣缴义务人;(三)取得应税所得,扣缴义务人未扣缴税款;(四)取得境外所得;(五)因移居境外注销中国户籍;(六)非居民个人在中国境内从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七)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自行申报三、宏观调控与金融法律制度

金融,即货币资金的融通,一般是指与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广义的金融业包括财政,但一般金融是狭义的,即财政以外的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中国将金融业划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四个部分,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和原则。

1.金融的概念与金融机构(一)金融与金融法概述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企业证券企业信托企业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目前中国金融业实行多元化的分业监管体制,即所谓的一行两会(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2018年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为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解决现行体制存在的监管职责不清晰、交叉监管和监管空白等问题,强化综合监管,优化监管资源配置,更好统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逐步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此前,2017年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法的总称,是国家领导、组织、管理金融业和保障金融秩序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是国家宏观调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法的调整对象:金融管理关系与资金融通关系。2.金融法概念及其法律体系按中国现行金融体制,金融法主要包括银行法、货币法、证券法、保险法、外汇法、信托法和票据法等。其中的银行法,包括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政策性银行法。中央银行,是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在一国或某区域的金融、信用和金融机构中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的特殊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二)中央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第7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根据上述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是国务院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国务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中央银行的性质和地位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