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仁寿一中南校区2022级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元诗中,诗人对屈原既有肯定与同情,也有不赞同。元诗肯定屈原,主要是肯定其忠贞爱国的志行与高洁的人格。元诗对屈原忠贞爱国的肯定随处可见,如王旭《读〈离骚》》中的“奸骨百年尘共朽,忠名千古日月光”,秦衡《题燕穆之楚江秋晓图》中的“愧我无才重吊屈,忠魂千古有谁招”,而王沂的《题屈原渔父图》则点出了屈原的“眷眷乡国心”,刻画了其至死不忘故国的忠贞形象。元诗对屈原的不赞同主要是反对其“独醒”、自沉汨罗。反对其“独醒”的元诗并不少见,如“一尊正候陶征士,莫学三闾爱独醒”(《次韵简苏昌龄学士仲铭禅师》)。反对其自沉汨罗的士人自古有之,仅汉代就有贾谊、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但元代诗人表现得更加直接,喊出了“君莫学屈原,空葬江鱼腹”(于立《题醉卧图》)的话语。元代诗人对屈原志行及人格的肯定,对其遭遇的同情等,大多历代有之,并无新意。而对屈原“独醒”、自沉汨罗的反对,并非元代独有的,前代也有,后世也会有。在元代,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儒生不仅没有稳定的入仕之路,还被种种不平的措施压制。元代科举时废时行,曾被废弃长达七十余年;恢复之后,又分榜取士,即使中举,也仍然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士人们便认为“归隐山林”或“饮酒自醉”才是生存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元代文人在诗中否定屈原“独醒”自沉汨罗也就不足为奇了。元人对屈原的志行虽有不赞同,但对屈原的作品十分喜爱和推崇。元代理学家吴澄就曾说,孔孟而下,人们乐传以屈原为首的数十君子之文。元人读《离骚》,在当时是随处可见的。元诗也可佐证,如“一灯深夜读《离骚》”(周霆震《戏笔》),“柴门尽日无人到,读罢《离骚》更煮茶”(李源道《暮春即事》)。元代诗人不仅喜爱读《离骚》,在创作上也有意学《离骚》。元初诗风承宋末,或承继四灵、江湖诗派,流于浮浅;或继承江西诗派,调字酌句,争奇斗怪。元人认识到这种流弊之后,主张“宗唐复古”,即古体宗汉魏晋,近体宗唐,以期扭转风气,这几乎是学界公认的。但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元人认为只有自然而然地表达性情,才能进一步破除元诗模拟、浮浅之风,所以主张由汉魏上溯到风、骚,继承风、骚中的“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所谓“性情之真”即“性情流出,自然而然”(吴澄《王实翁诗序》),所谓“性情之正”即“哀而不伤”(《论语》),怨而不怒。屈原的作品不仅得“性情之真”,也得“性情之正”。如朱熹所言,屈原的作品虽然辞旨“怨怼激发”,然“皆生于缝继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是一种自然流出,不能自已的真挚情感。屈原的作品也并不是“怨君”,而是寄寓了其“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正人心”的作用,合乎儒家“吟咏性情之正”的诗教理想。元人也看到了这一点,如吴澄虽然认为诗“古祖汉,近宗唐”(《胡助诗序》),但其也认为《诗》《骚》“性情流出,自然而然”,所以他说“言诗,颂、雅、风、骚尚矣”(《诗府骊珠序》)。元代诗人不仅在诗学理论上主张人们学《离骚》,也进行了创作。据学者统计,元代诗人创作了将近340首骚体诗,占元代骚体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元代诗人肯定与同情屈原,不赞同其“独醒”、自沉汨罗,而对其作品十分喜爱和推崇。(摘编自陈静《元诗与楚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诗中,诗人对屈原有肯定与同情,元诗主要是肯定屈原忠贞爱国的志行与高洁的人格。B.与汉代的贾谊、司马迁、班固等人相比,元代诗人在反对屈原自沉汨罗上表现得更加直接。C.元代诗人反对屈原“独醒”、自沉汨罗,原因就在于元代科举被废弃而士人们无入仕之路。D.元代诗人在诗学理论上肯定了《离骚》的“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还创作了骚体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将元诗对屈原的肯定、同情与元诗对屈原的不赞同进行对比,论证了元代诗人的复杂心理。B.文章列举元人读《离骚》的例子,论证了元代诗人虽喜爱读《离骚》,但对屈原的志行不赞同。C.文章运用引证法,除了大量引用元代诗句外,还引用了朱熹等人的言论,说理透彻,有说服力。D.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首先提出论题;然后展开分析,深入论证;最后总结得出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元代有人反对屈原“独醒”、自沉汨罗,其他朝代也有人反对。B.元初诗风承宋末,或承继四灵、江湖诗派,争奇斗怪;或继承江西诗派,流于浮浅。C.元人主张“宗唐复古”,以期扭转风气;但也有部分元人主张由汉魏上溯到风、骚。D.屈原的作品得“性情之真”“性情之正”,在客观上可以起到“正人心”的作用。【答案】1.C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C.“原因就在于元代科举被废弃而士人们无入仕之路”以偏概全,原文是“在元代,儒生的地位一落千丈,儒生不仅没有稳定的入仕之路,还被种种不平的措施压制。元代科举时废时行,曾被废弃长达七十余年;恢复之后,又分榜取士,即使中举,也仍然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士人们便认为‘归隐山林’或‘饮酒自醉’才是生存之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元代文人在诗中否定屈原“独醒’、自沉汨罗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原因是多方面的。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将元诗对屈原的肯定、同情与元诗对屈原的不赞同进行对比”错误,原文说的是“元代诗人对屈原志行及人格的肯定,对其遭遇的同情”“元诗对屈原的不赞同主要是反对其‘独醒’、自沉汨罗”。B.“论证了元代诗人虽喜爱读《离骚》,但对屈原的志行不赞同”错误,应是论证了“元人对屈原的作品十分喜爱和推崇”。D.“首先提出论题”“最后总结得出观点”错误,应该是“首先提出观点”“最后总结,重申观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元初诗风承宋末,或承继四灵、江湖诗派,争奇斗怪;或继承江西诗派,流于浮浅”张冠李戴,原文是“元初诗风承宋末,或承继四灵、江湖诗派,流于浮浅;或继承江西诗派,调字酌句,争奇斗怪”。故选B。(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撤退赵大年过了怀远,便是德胜。章校长感叹了一番,话说得相当多。大家心里都萌生了一种预感、直觉——可谁也说不出这是个什么征兆。或者,是他预感到一种什么“大限”将要来临了呢?您听,章校长又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德胜这个地名,让我想起了北京的德胜门。都是以德取胜的意思。怀远这个地名也是如此,它的涵义跟北京的怀柔、湘西的怀化,大致相同。立言老弟,你想想看,皇帝的怀柔政策,施行到这南疆边陲,自然就是怀远了;怀而化之,自然就是怀化了……可惜呀,光把这些好听的地名挂在嘴上,而不富国强兵,还是得不到天下太平啊!”章校长的这一番高论,学生们听不懂,却受到了几位教员的重视。他们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一时又理不出个头绪来。只听周立言在说:“校长真有学问,地理课如此讲法,我自愧不如呀!”刘菊淡摇头:“校长讲的不是地理课。”“那是什么呢?”周立言反问道。“我心里明白,可是说不出来。”刘菊淡还是摇头。其实,章树人是在一种特殊心理支配下发议论的。作为难民,一个极端爱国的难民,那种“过一站少一站”的感觉不断袭来,无法摆脱。中国的文化人,原本就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意识,当此国破家亡之际,就更加强烈了。几位教员何尝没有这种感情哩!谁都知道,这条未完工的黔桂铁路已经走完了一多半,能够大家在一起乘坐火车逃难的日子不多了……过了都街,来到了小站东江。“毛虫火车”又要过铁桥了。这里是重镇河池的前哨,也是进入云贵高原的门户。可是,一桩并非偶然的大惨案在这里突然发生了!以致周立言老师的“难民地理”在这里讲授了最后一课,“扶轮中学”也就真正面临着解散的命运了。“发源于九万大山的大环江,在这里纳入龙江。眼前的黔桂铁路和公路,正夹在九万大山以南、都阳山脉以北的龙江河谷里。再往前走,就是龙江的西端——它的上游就是云贵高原的打狗河了。”某种心灵感应可能是存在的。周立言老师讲到打狗河的时候,从来不大说话的十四岁的女孩子李思穗,提出了一个问题:“打狗河,这名字好难听呵!咱们不要到打狗河去……我家住在珠江边上,珠江,多么美呀!我要回家!我不去打狗河……”说着,放声痛哭起来。这一哭可不得了,惹得来自松花江畔的哈玉,黄河南岸的许济和郑周,永定河边的余思点,黄浦江边的艾沪,滹沱河边的石家壮,湘江桔子洲的何思湘,也都纷纷落泪,泣不成声。甚至呼喊着自己的母亲河,都说不去打狗河。周老师的地理课也就讲不成了。不是迷信,孩子们往往会有一种预感,比成年人还敏锐的预感——他们必定是感觉到了什么事情即将发生,否则为什么八个孤儿突然同时痛哭起来?牧师们大多悚然,劝说不得。章校长不能眼看着这节地理课以哭声作为结尾。他拉过李思穗来,给她擦掉眼泪,自己心里也是戚然。思穗,珠江当然好哇。我的老家也在珠江三角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珠江,按长走它是我国第五大河,按流量却是第一!她为什么有这样丰富的水源呢?就因为她的支流特别多。打狗河虽然小,名字也不好听,可它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呀!你看,我给你画个图吧:珠江源出云南省的沾益县,上游叫南盘江;流到黔桂边境,汇合了北盘江之后叫红水河;流到石龙,汇合了柳江之后叫黔江;流到桂平,汇合了郁江之后叫浔江;流到梧州,汇合了桂江之后叫西江;西江就是珠江的干流了,在广东境内,又汇合了北江、东江,最后流到你的家乡,她才叫珠江啊。思穗,你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支流,那浩浩荡荡的珠江水又从哪里来呢?……不可分!同学们,我们的国土江山一寸也不可分啊!”章校长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可是谁也没料到,这竟然是大家最后一次听章校长讲课了……原来是五节难民车厢脱了钩,发生了无法制止的溜车——它从坡度很大的黔桂铁路上溜下来,越溜越快,风驰电掣,像个巨大的扫帚星一样从云贵高原上反扑下来!为何像个扫帚星呢?瞧吧,年轻的难民从车上纷纷往下跳,箱笼包箧也纷纷往下扔,活像扫帚星的花尾巴!车站员工急急忙忙扛来枕木横在铁轨上,也统统被它的钢轮切断!未敢跳车的难民们惊绝惨叫,裂人肺腑的救命声随着扫帚星的狂飚呼啸而过,一泻数十里…………结果在河池附近与一列上行的难民火车迎头相撞!巨大的惨案发生了!上行的“毛虫火车”真的像一条毛毛虫,腰脊肚皮一下子拱到半天高,震落了浑身蚂蚁,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然后是火车脱轨,几十节车厢从半天空訇然殒落,东滚西翻,横滚竖翻,驴滚马翻……然后是地震山摇,鸟飞鱼跳,闷闷地响起一阵磨子雷……再然后呢?难民死伤三千,血沃水田,黄禾红浆。“毛虫”堵塞了大铁桥……另一列挂着“扶轮中学”的“毛虫火车”紧跟在后面,哈,短时期内就休想过桥啦!“校长,咱们下车步行吧!”周立言急切地说:“就算学生们走得慢,一天二十里,有个把月也走到啦。要是在这儿死等,那就是等死!不冻死也得饿死。也许日本兵很快就要追上咱们啦………”唉,对于这些,章校长心里何尝不明白!然而,他目光呆滞,嘴唇紧闭,一声不响,像座石雕,坐在闷罐车厢里纹丝不动。师生们全都眼巴巴地望着校长,等待着他的决断……他在想什么?舍不下这十万册图书啊!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校长对“德胜”“怀柔”“怀化”的解说不仅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表明了他对局势动荡的痛心感慨,符合他逃难学者的身份。B.相比周立言,刘菊淡更能理解章校长一番话的情感和深意,她心里明白,可却“说不出来”,不是真的说不出,而是不想说出来惹得章校长伤心。C.章校长对于珠江流域的阐述貌似冗长,却清楚地告诉了李思穗珠江和打狗河之间的渊源,不仅安抚了孩子们的心,也表明了江山一寸不可分的信念。D.惨案发生,使扶轮中学的师生陷入了不可知的命运中,然而身为主心骨的章校长却在生命和图书之间犯难,体现出知识分子保存祖国传统文化的气节和品质。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善设悬念,章校长的反常,不断提及的“预感”渲染了不祥的氛围,如同阴云笼罩着读者的心,也为后文惨案的发生做了铺垫。B.文中用铺陈的手法叙述八个孤儿来自不同的地方,使小说内容得到拓展;此处以小见大,凸显了战乱波及的范围之广,民不聊生的现实。C.将五节脱钩溜车的难民车厢比作“扫帚星”,不仅暗示了灾祸将造成惨烈损失,也形象地展现了脱轨时难民和箱笼纷纷掉落的形态。D.大撤退既指扶轮师生抗战时成为难民,撤退湘桂的事实,也指章校长为保存10万册图书而采取的隐忍做法。题目既具双关义又有象征性。6.文中描写大惨案,却写道“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7.著名地理学家托马斯莫尔曾说,“地理学是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意义的学科”。请结合本文,谈谈章校长的地理课是如何体现这一学科理念的。【答案】4.B5.D6.①用“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与惨案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惨案的描写越是浪漫,越使人感受到战乱年代人命如草芥;②“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带有反语意味,寄寓作者对惨案的巨大悲痛之情。7.①了解过去的文化,总结历史的教训。从地名分析国家落后的原因;②分析当下局势,了解自身所处环境;③给孩子们授课,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不是真的说不出,而是不想说出来惹得章校长伤心”错,原文“‘我心里明白,可是说不出来。’刘菊淡还是摇头”,可见刘菊淡不是不想说,而是真的说不出来。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也指章校长为保存10万册图书而采取的隐忍做法”错,“大撤退”指的为了保命不得不舍掉十万册图书。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描写,分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此处描写的是“惨案”的场景,“上行的‘毛虫火车’真的像一条毛毛虫,腰脊肚皮一下子拱到半天高,震落了浑身蚂蚁”,这所谓的“蚂蚁”指的是从拱到半天高的火车上掉落的人和东西,却用了“像天女散花,飘飘而下”这样美好浪漫的描述,这样写与惨案场景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惨案的描写越是浪漫,越使人感受到战乱年代人命如草芥;②“好看极了”“神仙也没见过的今古奇观啊……”带有反语意味,是在面对惨案无可奈何时的愤激之语,寄寓作者对惨案的巨大悲痛之情。【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小说内容和写法的能力。①“过去”在文章中指章校长说的“德胜这个地名,让我想起了北京的德胜门。都是以德取胜的意思。怀远这个地名也是如此,它的涵义跟北京的怀柔、湘西的怀化,大致相同。立言老弟,你想想看,皇帝的怀柔政策,施行到这南疆边陲,自然就是怀远了;怀而化之,自然就是怀化了……可惜呀,光把这些好听的地名挂在嘴上,而不富国强兵,还是得不到天下太平啊!”,此处借助地名了解过去的文化,总结历史的教训。从地名分析国家落后的原因;②“现在”指的是章校长说的“发源于九万大山的大环江,在这里纳入龙江。眼前的黔桂铁路和公路,正夹在九万大山以南、都阳山脉以北的龙江河谷里。再往前走,就是龙江的西端——它的上游就是云贵高原的打狗河了”,分析当下局势,了解自身所处环境;③“未来”指的是章校长给孩子们授课“珠江,按长走它是我国第五大河,按流量却是第一!她为什么有这样丰富的水源呢?就因为她的支流特别多。打狗河虽然小,名字也不好听,可它也是珠江的一条支流呀!……思穗,你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千百条大大小小的支流,那浩浩荡荡的珠江水又从哪里来呢?……不可分!同学们,我们的国土江山一寸也不可分啊!”,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8.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履至尊而制六合制:控制B.委命下吏委:抛弃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诚实,可靠D.以愚黔首愚:使……愚昧,愚化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 B.以弱天下之民C.将数百之众 D.天下云集响应10.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有威信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摆着锋利的兵器,谁也无可奈何。B.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稽查盘问过往行人。C.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谁也无可奈何。D.有威信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摆着锋利的兵器,稽查盘问过往行人。【答案】8.B9.C10.B【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委:交付,托付。句意: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使动用法,使退却。句意: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B.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句意: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C.不是活用词,带领,率领。句意:带领着数百人的队伍。D.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句意: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同回声似的应和他。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信:可靠的,可信的。陈:拿着。谁何:盘诘查问。故选B。参考译文:到秦始皇的时候,他奋力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吞并东西二周,消灭各诸侯国,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置了桂林郡、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疆,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匈奴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于是废除先王的治国之道,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以便愚化百姓;毁坏著名的城池,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天下的百姓。然后据守华山作为帝都城墙,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上据亿丈高的城墙(华山),下临不可测的深渊(黄河),以为非常坚固。良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稽查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始皇的内心,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城池,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二)文言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①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②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③.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诏陵:“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④休士,因骑置以闻。”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卫律为丁灵王,皆贵用事。卫律者,父本长水胡人,律生长汉,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匈奴。使还,会延年家收,律惧并诛,亡还降匈奴。匈奴爱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选自《汉书•李陵传》,有删改)【注】①酒泉、张掖:地名。②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武帝遣其伐大宛,因大宛境内有贰师城,故号为贰师将军。无功而还。后因其兄李延年犯罪被诛,害怕连坐而降匈奴。③辎(zī)重:粮草。④受降城: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的一座城池,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将:将士B.上壮而许之壮:认为……强盛C.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亡:通“无”,没有D.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妻子:妻子女儿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B.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C.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D.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李陵年青时曾得到皇帝赏识,接受重任,深入匈奴二千余里。皇帝下诏李陵到龙勒水后,立即查看敌情,如果没有发现敌情,就到受降城休整士兵,并置马把情况报告朝廷。B.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当汉武帝要给他增派军队时,他却提出只要率领五千步兵出征,想以少胜多牵制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李陵被迫投降,他的部下逃回塞内的仅有四百多人。D.李陵和卫律都投降了匈奴,分别被封为右校王、丁灵王,成了掌权的贵族。卫律深受单于的宠爱,侍奉单于左右。李陵住在外面,遇到大事才召入计议。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及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②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案】11.A12.C13.B14.①授予他骑都尉的官职(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来防卫匈奴。②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③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着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③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意思是“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所以“将”的意思是“率领”。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根据名词代词“军”“两山间”“陵”“士”“营”“陈”“鼓声”“金声”“虏”“汉军”“营”,虚词“为”“而”,“闻鼓声而纵”和“闻鼓声而纵”结构相同,标志性词“曰”,再结合本句意思:军队居于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本句可以断为:军居两山间/陵引士出营外为陈/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鼓声而纵/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故答案为C。【1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当汉武帝要给他增派军队时”无中生有。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拜”,授予官职;“将”,带领;“勇敢”,形作名,精兵(或勇敢之士);“以”,表目的,翻译为“来”;“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来防卫匈奴。(2)句中“会”,恰逢;“为……所”,被动句;“亡”,逃亡,逃出;“具”,详细地;“后救”,后援。(3)句中的“会论”,会同判定;“欲”,想;“因此”,趁着这个机会;“降”,使动用法,使……投降。(4)句中“均”,权衡,比较;“之”,代词,这;“宁”,宁可;“许”,答应;“负”,使……担负、承担;“曲”,理亏。【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陵字少卿,年青时担任侍中建章监。他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回去后,授予他骑都尉的官职(被授为骑都尉),带领五千精兵,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陵在武台殿被召见,武帝说:“你是耻于做别人下属吧!我派遣军队这么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使用马匹,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武帝认为他气节强盛便答应了他,(后)又传诏李陵:“到东浚稽山南面龙勒水一带,徘徊观敌情,如无所见,就沿着浞野侯赵破奴走过的路线抵受降城休整士兵,接着置马把相关情况报告皇上。”李陵于是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扎营,与单于相对,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军队居于两山之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下令:“听到击鼓声就进攻,听到鸣金就收兵。”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南行几天,抵达山谷中。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三处受伤者便用车载,二处受伤者驾车,一处受伤者坚持战斗。李陵说:“我军士气不如前,又鼓不起来,是何原因?军中难道有女人么?”原来,军队最初出发时,被流放到边塞的关东众多盗贼的妻女随军作了士兵们的妻子,大多在车中藏匿。李陵把她们搜出来,用剑杀掉了。第二天再战,斩敌首三千多。汉军南下,一天五十万支箭都消耗掉了,立即弃车而退兵。汉军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军后路,就山势下投垒石,士兵很多死了,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去生擒单于!”过了很久,李陵才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军吏有的说:“将军威震匈奴,皇上不会顺从您(死的意愿),像浞野侯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皇上仍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何况对将军您呢!”李陵说:“您别说了,我不战死,不为壮士。”于是他要部下把旌旗都砍断,以及把珍宝埋藏在地下。李陵感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以逃跑了,可现在无武器再战,天一亮就只有坐着束手待擒了!”夜半时,匈奴数千骑兵紧追,李陵说:“我无脸面见于是投降了。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就派李陵过去的好友陇西人任立政等三人一同去匈奴招李陵归汉。李陵叫着任立政的字说:“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耻辱,我该怎么办!”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江上吟(节选)李白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比于不乘黄鹤便不能远行的“仙人”,诗人李白更愿意成为一名“海客”与白鸥嬉戏。B.李诗将屈原辞赋比作日月,将楚王台榭比作山丘,赞颂了二者长久的生命力。C.从杜诗前四句可知,诗人于兵荒马乱之时离开蜀地前往潇湘地区,辛酸无奈。D.杜诗尾联故作反语,表面看是诗人的自我宽慰,实则是暗讽“大臣”以表忧思。16.两位诗人“随白鸥”中寄托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李白:借“随白鸥”寄托自己愿摒弃功名富贵,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诗末两句写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否则汉水都将西流,可见李白看淡功名,渴望自由。杜甫:借“随白鸥”寄托自己:(1)作客他乡,余生将如白鸥般漂泊无依,寄托孤苦思乡之伤愁。(2)人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寄托老大无成之悲叹。(3)国家遭逢战乱,但当政“大臣”无力改变时局,而自己人微言轻,只能“随白鸥”飘零,表达无奈、忧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将楚王台榭比作山丘,赞颂了二者长久的生命力”错误,“楚王台榭空山丘”不是把台榭比作山丘,而是说楚王的台榭已经消失,化为山丘;这句诗也不是在赞颂楚王台榭的长久生命力,而是在表达功名富贵难以长久存在之意。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李诗:“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以江上遨游起兴,表明诗人自己更愿意成为一名“海客”与白鸥嬉戏,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此时诗人正处在一个超越了纷浊现实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生动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否则汉水都将西流。可见李白看淡功名,渴望自由。杜诗:颔联“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大意是当前到处兵荒马乱,关山交通阻塞,我为什么反要远赴潇湘作客呢?这是以设问语气表达难言的隐衷,是问自己,也是问一切关心他的亲友。言下之意是自己是知道时局如此纷乱不宜远行的,表隐衷而出以设问,作客他乡的无奈、孤独与愤激之情自见。颈联“世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大意是回顾平生万事,一无所成,可头上发丝已由白转黄,表明身衰体弱之极;而展望此去前程,又是那么渺茫难测,只能以抱病残生像江上白鸥一样到处飘泊了。这是在去意已决之后,抚今追昔的感慨,“去蜀”之举更显其悲。“黄发”“白鸥”形成对仗,人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寄托老大无成之悲叹。尾联“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的大意是国家安危的大计,自有当政的王公大臣支撑,我这个不在其位的寒儒何须杞人忧天,枉自老泪长流呢!表面是在负气说话自我解脱,其实是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国家遭逢战乱,但当政“大臣”无力改变时局,而自己人微言轻,只能“随白鸥”飘零,表达了杜甫无奈与忧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将进酒》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3)《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意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谈到从天子到老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5)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答案】①.天生我材必有用②.千金散尽还复来③.滟滟随波千万里④.何处春江无月明⑤.知人者智⑥.自知者明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⑧.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⑨.士不可以不弘毅⑩.任重而道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材、滟滟、庶、壹、弘毅。三、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________,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因素,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走稳中国道路,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看,中华民族创造的________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互为一体前赴后继博大精深卓尔不群C.互为一体薪火相传繁荣昌盛源远流长D.一脉相承前赴后继繁荣昌盛卓尔不群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B.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走稳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关键。C.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是弘扬中国精神的关键。D.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是弘扬中国精神。【答案】18.C19.A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处,一脉相承:意思是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米。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互为一体:互相融合,成为一体。语境强调二者的相互交融,本是一个整体,因此选“互为一体”。第二处,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此处强调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故选“薪火相传”。排除B。.第三处,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用于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繁荣昌盛:指国家兴旺发达,欣欣向荣。此处强调中华文化的兴旺发达,从而使中华民族得以伟大复兴,故选“繁荣昌盛”。第四处,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语境是中华文化,不是人,故选“源远流长”。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文段论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关系,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可知,文化在前,民族在后,据此排除CD;再根据后文“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互为一体”,说明二者是对等关系,即“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排除B。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错误是“走稳中国道路,是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的关键”不合逻辑,首先语段强调的是“弘扬中国精神”,应该是“弘扬中国精神是……关键”;其次,按照顺序,应先“是凝聚中国力量”,再“走稳中国道路”。修改全部正确的只有A。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几乎都读书多,且读得精,因而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人。耐得住寂寞,是一种心境,一种智慧,一种精神内涵。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安静地读书,从书籍的海洋里汲取营养。读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好的作品。①读书多且精的不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耐得住寂寞不一定能安静地读书②.读书多不一定能写出好的作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并进行逻辑推断能力。首先找到有逻辑推断问题的句子,主要是偷换概念、说法绝对化的句子,如“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安静地读书”“读的书多了,自然就能写出好的作品”,然后参照示例,按照“……不一定……”的形式表述即可。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近来,各种题材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美食养胃,国宝养眼。2017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5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色呈现给相对固定在一地的受众。以小角度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答案】(1)示例:①微纪录片: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②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本语段陈述对象是微纪录片,然后说到微纪录片具有小视角、短时长的特点,并且起到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记录多彩中国一个个精彩瞬间和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的作用。概括题目时首先要体现文段的陈述对象,比如本文的陈述对象是“微纪录片”,然后再体现其特点和作用,如微纪录片可以为时代画像。因此标题可以为:“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或者是“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借鉴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有时也会限制我们走出新路。这两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答案】例文:明往亦需昭来,借鉴当为创新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此中三鉴,是卑以自牧,含章可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家庭装修个人过桥贷款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房地产买卖合同标的为高档住宅小区2篇
- 2024年度塔吊设备租赁保养维护合同2篇
- 2024版医疗信息化系统安装合同3篇
- 2024版核电站用变压器安装与调试服务合同3篇
-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九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英语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泰安市泰安第四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浙江省金华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沙洋县后港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第一中学2025届高考数学押题试卷含解析
- 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
- 关于工程师思维素养课件
- 昆虫记32种昆虫简介
- 短视频平台私域建设研究报告
- 工业风扇-专业介绍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广告设计》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污水处理厂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记录表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课件教学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六年级音乐测评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