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緒論
第一節認知心理學的對象
認知心理學是以資訊加工觀點研究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以及兒童認知發展和人工智慧(電腦模擬)的一門心理科學。由於其以資訊加工為主要特徵,故也叫資訊加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和壯大是近30年心理學領域的一件大事,對心理學的發展有深遠的意義第一節認知心理學的對象
以資訊加工觀點研究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和言語等心理過程,以及兒童認知發展和人工智慧(電腦模擬)人與電腦的類似之處:1、都有資訊的輸入和輸出、資訊儲存和提取2、都依照一定的程式對資訊進行加工一、資訊加工的一般原理
1、資訊加工就是對符號進行操縱(1)符號就是模式,如語言、標記等;(2)符號的功能是代表、標誌或者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3)符號之間通過一定聯繫而形成符號結構。也叫語句。符號和符號結構是外部事物的內部表徵。(4)符號結構之間可以互相表徵。(5)符號不僅可以代表外部事物,還可以標誌資訊加工的操作(程式)2、資訊加工系統的一般結構
(1)加工的對象:符號結構(2)加工的構成:感受器、效應器、記憶、加工器(3)關於加工器的組成
A、一組基本資訊處理過程。如製作和銷毀符號,複製、改變原有的符號結構
B、短時記憶:保持基本資訊過程所輸入或者輸出的符號結構等;
C、解說器:將A和B加以整合,決定基本資訊過程的系列。程式:對基本資訊過程系列的規則的說明,是資訊加工系統的行為的機制。這就是解說器的由來。
資訊加工系統的一般結構(Newell&Simon,1972)3、資訊加工系統的功能
(1)基本功能:資訊的輸入、輸出、儲存、複製以及建立符號結構和條件性遷移。(2)勒威爾等認為,有智能行為的系統必然具備這些功能,以符號操縱為基礎的資訊加工系統就具備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表現出目的性行為。這種系統對資訊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加工方式是系列的(連續、邏輯,不會表現出非邏輯、動機、情感等)二、認知心理學的實質1、資訊加工觀的心理學結論(1)心理學應當研究行為的內部機制(內部心理活動);(2)心理過程可以理解為資訊的加工過程;(3)能夠建立心理過程的電腦模型
認知心理學的實質在於它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並且把這些心理過程看作資訊加工的過程。認知研究與神經機制研究的關係:心理的認知過程不僅具有自然性特點,而且包括著複雜的社會性特點。認知研究實際高於生理機制水準的研究。認知心理學與其它心理學的關係:由於認知心理學的核心是提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即資訊是如何獲得、貯存、加工和使用的,因此,其他心理學的研究更多地表現為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性研究,而認知心理學卻力圖以一種解譯性的研究來揭示人腦進行資訊加工的特點。
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知的內部心理機制問題,因此,認知心理學是闡述智力的本質和過程的,它是關於智力的理論。由於它強調意識和心理機制,因此被稱為“心理主義”;又由於它強調人的行為受其認知過程的制約,也被看作一種理性注意的心理學。
3、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記憶的三級加工模型、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知覺、記憶等4、認知心理學的基本任務揭示認知過程的內部心理機制,即資訊是如何獲得、儲存、加工和使用的。
第二節認知心理學的方法
在認知心理學的具體研究中,常採用的研究方法有實驗、觀察和電腦模擬等方法。其中,目前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實驗研究法,電腦模擬法也頗受關注,但還面臨著許多問題。方法應用的條件:快速的資訊加工,則用反應時為指標進行實驗;較慢的加工則用出聲思考形式的觀察法;電腦模擬法兩者皆宜。一、減法反應時實驗
用兩種反應時的差數來判定某個心理過程的存在在研究快速資訊加工過程如識別、短時記憶應用這種方法。目的是測量包含在複雜反應中的辨別、選擇等心理過程所需的時間。要求:能夠舉例說明這種方法的使用。解說AA和Aa實驗的結論:存在兩個心理過程和其過度。先出現視覺編碼、然後出現聽覺編碼。
該實驗方法最初由荷蘭生理學家丹德斯(Donders,1968)提出。實驗設計為:
給被試先後安排兩種不同的反應時作業,其中一種作業包含有另一種作業所沒有的某一資訊加工過程。然後測定兩種作業各自所使用的反應時,兩個反應時之差便是某該資訊加工過程所耗費的時間。例如:被試的進行辯別反應加工所需的時間測定:兩種作業如下:
1、簡單反應時測驗:請被試進行按鍵反應,看到信號就按鍵。
2、選擇反應時測驗:請被試看到黃色信號就按鍵,但看到其他信號不要按鍵。經典研究(Clark&Chase,1972)
該實驗表明,肯定反應加工要比否定反應加工所需要的時間少;在命題表徵的加工中,非同一關係的資訊加工用時比同一性加工用時要多。兩者之差便是否定加工和非同一加工所需的時間。二、相加因素法實驗
該方法是減法反應時實驗的延伸,最初由斯騰伯格(Sternberg,1966-1969)。
相加因素法實驗的基本思路為:如果可以確定一個資訊加工過程有某一獨立過程,那麼,當加工過程包含該過程時,可以看到資訊加工總時間的顯著變化,如果該過程不是一個獨立的加工過程,那麼當加工過程包含該過程時,加工總時間不會發生顯著化變化。
使用相應因數法實驗可以證實資訊加工過程是否包含一個假定的環節。
通過控制某一個假定的獨立的資訊另加過程可以看到反時的變化。
sternberg的短時記憶提取實驗,通過一系列實驗確定了4個對提取過程有獨立作用的因素。
經典實驗(Sternberg)
該實驗表明,字母轉換的資訊加工過程經過四個階段:
刺激編碼階段
順序比較階段
決策階段
反應組織階段
不同的階段所進行的資訊加工是相互獨立的。如下圖所示:三、開窗實驗
通過特定的技術將被試各資訊加工階段所用時間直接進行測量。“開窗”實驗的目的是采開“開窗”技術,將大腦進行資訊加工過程及其所使用時間直接地測量出來。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該過程。字母轉換實驗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開窗”實驗方法。它可以較清晰地反應在進行字母轉換的資訊加工過程中,資訊加工所經歷的各個階段,而且計算出該過程所需要的時間。
經典實驗(Hockeyt等,1981)
實驗的設計:向被試出視一個字母加一個數字的卡片,如“E+3”,要求被試說出該字母後數字表示的字母,如被試看到“E+3”,應該說“h”,然後翻看下一張...
實驗結果表明:
大腦在進行字母轉換加工時,通常經歷三個加工階段,如下圖所示:四、出聲思考
出聲思考研究方法最初由德國心理學家(Duncker)1945年使用,後經Newell和Simon發展,形成一種以問題行為圖為分析特色的研究方法。
反應時研究的要求與局限
反應時研究要求計時的前提是被試進行正確的反應,因此,對於錯誤的資訊加工而言,反應時的測定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在實驗的進行中,通常需要進行多次的測定才能以平均值的方式求出被試的反應時,進而以此作為分析資訊加工過程的依據,由此引發兩個重要的問題:
1、速度-正確率權衡問題:被試為了追求速度而犧牲回答的正確性,或者在反應過程使用猜測的策略,以提高正確率和速度。
2、系列加工與平行加工問題:一般認為,反應時測驗法有利於測量對資訊進行系列加工,分析系統加工各階段的特點。但反應時測量難以反應資訊的平行加工及其特點,而在人的資訊加工過程中,平行加工又是經常發生的,尤其是人們在解決複雜問題的資訊加工過程中更是經常發生。
出聲思考的實驗設計要點
出聲思考實驗設計就是使用特定的方法使被試的資訊加工過程由內潛性變為外顯性。這種方法一般可用於分析慢速、複雜的資訊加工過程。在這類實驗過程中,被試使用外部的言語進行思維。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被試不能停止說話,進行思考,主試可以通過速記或錄音的方式記憶被試所所有的言語,以供分析階段使用。研究慢速的資訊加工過程的方法。如問題解決時利用出聲思考形式加以觀察。與內省法有些相似。問題行為圖:分析口語記錄的方法,(1)知覺狀態(2)操作五、電腦模擬基本思路:人腦與電腦一樣都是資訊處理機構,如果我們對人腦的某個心理過程的規律形成一定的心理學理論,那麼,可以根據該理論編相應的電腦程式,然後比較電腦處理結果與人腦加工結果的異同來驗證理論,或者進行修改。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人類解決問題的特點,編制一定的電腦程式來對資訊進行加工,以幫助人腦對資訊進行處理,典型的例子諸如電腦的決策支持系統。
1、適用範圍問題:是不是可以用電腦模擬人類全部的資訊加工?
2、相似性問題:電腦的思維方式主要是條件判斷,它與人類高效的推理、直覺和具有創新特點的思維活動有多大的差異?
3、替代性問題:電腦與人腦進行資訊處理的基本過程是一樣的。經歷著一個資訊輸入、資訊保持和資訊輸出的過程。但二者在諸過程中又有著明顯的不同。在人腦資訊加工的多個過程之中,過去的知識經驗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電腦模擬中,這種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機制很難表現出來,因此,有人主張沒有必要通過電腦模擬的方法分析人腦的資訊加工過程。直接以電腦代替人腦進行各種資訊加工。然而,這種觀點卻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對於電腦模擬的爭論
第三節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及影響
一、興起
1950年代。一般認為,認知心理學產生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6年Neisser出版的專著《認知心理學》通常被認為是認知心理學產生的志。1、內部原因行為主義的失敗是重要的心理學內部原因。華生和格式塔心理學對馮特觀念的反批。2、外部原因控制論、資訊理論、電腦科學、語言學二、認知心理學的影響
1、對普通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的影響
1)擴大了心理過程的研究領域;2)使研究從心理物理函數走向內部心理機制;3)從分析性研究轉向綜合性研究;
4)開始重視個別差異和個案研究;2、對研究範式的影響主張在高於生理機制的水準上來研究心理機制,力圖以解釋的觀點來說明心理過程的規律,心理現象或心理過程的研究應在多層次基礎而不應在同一水準或層次進行研究。3、對相鄰學科的影響教育學、管理學、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人工智慧研究等領域的影響。第四節關於認知心理學的爭論
人腦作為資訊加工系統與電腦有何不同?二者功能、加工特點是否同一?
Norman認為,與機器相比,人腦這一資訊加工系統要多出調節系統和情緒系統,它們對認知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30感覺資訊的組織與解釋,即獲得感覺資訊意義的過程。
1、知覺是在刺激作用下即刻產生的,而且似乎是自動的;2、常人意識不到知覺的過程;3、某些空間特性的知覺受先天制約,不依賴於過去的經驗或者學習;4、某些幾何錯覺甚至不依賴於人掌握的有關概念。第一節知覺資訊與知覺過程31
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覺既具有直接的特點,也有間接的性質。斑點圖的知覺、定勢效應等都說明了已有知識經驗在知覺中的作用。
Warren等(1970年)的音素恢復恢復實驗就證明了該觀點一、知識經驗在知覺中的作用321、假設考驗說假設考驗說認為:過去的知識經驗主要是以假設、期望或因式的形式在知覺中起作用的。人在知覺時,接收感覺輸入,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關於當前的刺激是什麼(Bruner,1957;Gregory,1970),或者啟動一定的知識單元而形成對某種客體的期望(Neisser,1967)。知覺是在這些假設、期望等的引導和規劃下進行的。二、兩種對立的知覺理論33
刺激物說與假設考驗說相反,主張知覺只具有直接性質,否認已有知識經驗的作用。其著名代表人Gibson(1950,1966,1979)認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非常豐富的資訊,人完全可以利用這些資訊,直接產生與作用於感官的刺激相對應的知覺經驗,根本不需要在過去經驗基礎上形成假設並進行考驗。
2、刺激物說34三、知覺加工
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覺就是對感覺資訊(刺激資訊)進行加工,在過去知識經驗的參與下,通過資訊加工過程而實現對刺激資訊意義的理解。這種加工過程有兩種:1、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
2、整體加工和局部加工
35(一)範本說(二)原型說(三)特徵說:“鬼城”模型第二節模式識別36第一節篩檢程式模型和衰減模型一、篩檢程式模型Broadbent提出的一個較早的注意模型。他認為來自外界的資訊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極其有限,於是出現了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需要篩檢程式加以調節,選擇一些資訊進入高級分析階段,而其餘資訊可能暫存於某種記憶之中,然後迅速衰退。
37
Treisman對篩檢程式模型加以改進提出的。她認為篩檢程式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來工作的,而是既允許追隨耳的資訊通過,也允許非追隨耳的資訊通過。二、衰減模型38一、反應選擇模型Deutsch和Deutsch提出的,他們認為,幾個輸入通道的資訊均可進入高級分析水準,得到全部的知覺加工,注意不在於選擇知覺刺激,而在於選擇對刺激的反應。二、兩類注意模型的比較反應選擇模型不同於知覺選擇模型。他們的主要區別在於,對注意機制在資訊加工系統中所處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第二節反應選擇模型與知覺選擇模型39第三節中樞能量理論一、雙作業操作二、中樞能量及其分配40一、兩種記憶說的內容和核心兩種記憶說認為,記憶不是一個單一的東西,存在這短時記憶和常時記憶兩種不同的記憶,它們彼此獨立而又互相聯繫,形成一個統一的記憶系統。第一節兩種記憶說41二記憶存在的證據臨床和動物實驗自由回憶實驗42一、圖像記憶(一)部分報告法實驗:Sperling經典實驗(二)記憶的特性:容量大,保持時間短。二、聲象記憶聽覺得感覺記憶稱作聲象記憶。最早由Moray做的實驗。第二節感覺記憶43一、Atkinson-Shiffrin記憶系統模型他們認為記憶有三種貯存:感覺登記、短時貯存和長時貯存。他們將記憶和記憶貯存兩個概念區分開來。這個模型強調記憶結構的區別。第三節記憶資訊三級加工模型
44二、模型的擴展在擴充的模型中,Atkinson-Shiffrin把長時記憶看作一種“自尋址記憶”,認為資訊是通過“自尋址”而被提取的。他們還認為,長時貯存的資訊是不會消退的,這與以前的模型不同。45
外界資訊進入記憶系統後經歷三個記憶結構加工,每種記憶結構各有其特定功能,記憶資訊所經歷的這三個結構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個階段或層次。三、典型的記憶資訊三級加工第一節短時記憶容量
一、有限容量7±2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GeorgeA.Miller明確提出,短時記憶容量為7±2個組塊。1.組塊(Chunk):是指將若干較小單位聯合而成熟悉的、較大的單位的資訊加工,也指這樣組成的單位。組塊既是過程,也是單位。2.知識經驗與組塊:組塊的作用在於減少適時記憶中的刺激單位,而增加每一單位所包含的資訊。人的知識經驗越豐富,組塊中所包含的資訊越多。
3.分組:與組塊相似,但它不是意義分組,各成份之間不存在意義聯繫。
二、容量有限的性質
1.Waugh、Norman和Atkinson等傾向於從貯存空間及其有限的槽道來說明2.Baddeley等(1975)認為短時記憶的容量取決於人在2秒鐘內能夠復述的資訊的數量。3.Klatzky(1975)木匠工作臺原理。木匠工作臺既要放料又要工作,二者必然存在一個權衡關係,短時記也是如此,它既要貯存,又要加工,實際上是一個工作記憶。
第二節
短時記憶資訊編碼
本節要說明的是在短時記憶中,資訊以什麼形式貯存和被進行加工。一、感覺代碼1、編碼就是對資訊進行轉換,使之獲得適合於記憶系統的形式的加工過程(Encoding)。經過編碼所產生的具體的資訊形式叫做代碼(Code)。2、組塊在本質上就是短時記憶資訊的意義組織或再編碼,這表明,短時記憶中也存在語義編碼。二、語義代碼
除了聽覺代碼和視覺代碼這些感覺代碼以外,短時記憶還有語義代碼。語義代碼是一種與意義有關的抽象代碼,不帶有任何一種感覺道特性。Wickens(1970,1972)採用前攝抑制設計進行了研究。
前攝抑制為先學的知識對後繼學習的影響。實驗採用連續四次組進行。圖中實點虛線表示實驗組的成績,空心虛點表示控制組成績。在前三次實驗中,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處理都是一樣的。即向被試呈現三個字母(每次實驗所呈現的三個字母不一樣),然後讓被試用20s的時間完成一個計算作業,以防止被試重複所看到的三個字母。在第四次實驗中,控制組學生看到的依然是字母,而實驗組看到的則是三個數字,在完成一個計算作業之後,兩組被試的回憶成績發生顯著的變化。實驗組的成績明顯優於控制組的被試。表明,計算作業對實驗組產生重要的影響。也說明了語義記憶在短時記憶存在的心理真實性。
第三節
短時記憶的資訊提取
將短時記憶中的專案回憶出來,或者當該專案再度呈現時能夠再認,都是短時記憶的資訊提取。由於短時記憶只貯存少數幾個專案,而且立即可被提取出來。因而使人感到,短時記憶資訊提取的機制是很簡單的。但是,後來的研究表明,情況遠非如此。實際上,短時記憶資訊提取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它涉及許多問題,並且引出不同的假說,迄今沒有一致的看法。
一、Sternberg的經典研究
Sternberg的研究表明,短時記憶中資訊的提取是通過系列掃描以從頭至尾掃描方式來實現的。可以將之理解為掃描模型(ScanningModel)。
SaulSternberg的實驗可以說是一個經典的研究範式。其實驗假設為,如果被試要對短時記憶集中所有識記專案進行全部掃描後才能進行測試專案進行“是”或“否”判斷的話,那麼,被試進行正確判斷需的反應時不應隨記憶集的大小而變化(圖1所示)。而實驗結果卻如圖2所示,被試的反應時會隨短時記憶集的增大而延長。這說明,短時記憶是的掃描不是進行全部的掃描,而是進行有序的系列掃描。
三、直通模型
Wickelgren認為短時記憶中的各個專案不是通過比較來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專案在短時記憶中的位置,進行直接提取(DirectAccessModel)。直通模型(DirectAccessModel)認為,短時記憶中資訊的提取並不是通過掃描的方式進行的,大腦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專案在短時記憶中的位置,進行直接提取。該模型認為,短時記憶中的每一個專案都有一定的熟悉值或痕跡強度,可以據此作出某種判定。在大腦內部有一個判斷標準,當熟悉值高於這一標準,則作出“是”反應,低於這一標準則作出“否”反應。熟悉值與標準的偏離程度越高,作出是或否反應的速度也越快。
支持實驗:Theios等(1970)發現,常見詞的反應時快於非常見詞。Baddeley和Ecob(1973)也發現,如果識記專案表中有重複出現的專案,即同一專案幾次出現,則該專案的反應時少於非重複專案。四、雙重模型Atkinson和Joula認為,短時記憶過程中資訊的提取既包含掃描方式,也存在在直通方式,簡言之就是兩頭直通,中間掃描。
五、加工速率與記憶容量
短時記憶的研究還發現,資訊的撮的加工速率與材料性質或資訊類型有一定關係,即加工速率隨著記憶容量的增大而提高,容量愈大的材料,掃描也愈快。不同類別材料的加工速率與記憶容量已有的實驗結果表明,短時記憶資訊提取的加工速率與材料性質或資訊類型有一定關係。cavanaugh(1972)通過統計不同的研究對某類材料的平均實驗結果,得出掃描一個專案的平均時間,並與相應的短時記憶容量(廣度)加以對照cavanaugh進而認為,每個刺激的加工時間與其平均特徵數量成正比,平均特徵數量大的刺激需要的加工時間多,反之需要的加工時間則少。這種解釋還存在不少疑點。但它卻把短時記憶的資訊提取、記憶容量和資訊表徵都聯繫起來。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加工速率反映加工過程的特點,在不同材料的加工速率差別的背後,可能由於記憶容量乃至資訊表徵等因素的作用而存在著不同的資訊提取過程。
第四節
短時記憶中的資訊遺忘
一、遺忘進程通過干擾作業法(Peterson-Peterson方法)發現,1.短時記憶中資訊可以保持15——30S。2.如果得不到復述,那麼短時記憶中的資訊將會迅速遺忘。3.只要短時記憶識記專案的數量不變,識記材料性質的改變對短時記憶的遺忘沒有什麼大的影響。
第一節
長時記憶的類型一、情景記憶與語義記憶
長時記憶要涉及各種各樣的事物。這些資訊似具有不同的性質,分屬不同的類型。依照所貯存的資訊類型,將長時記憶分為兩種: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二、表像系統與言語系統
除Tulving將長時記憶分為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以外,Paivio(1975)從資訊編碼的角度將長時記憶分為兩個系統,即表像系統和言語系統①表像系統以表像代碼來貯存關於具體的客體和事件的資訊。②言語系統以言語代碼來貯存言語資訊。這兩個系統既彼此獨立又互相聯繫。這個觀點稱作兩種編碼說或雙重編碼說。。第二節
層次網路模型和啟動擴散模型1、模型的結構
層次網路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是Quillian(1968),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的。它是認知心理學中的第一個語義記憶模型。2、模型的驗證:範疇大小效應
Collins和Quillian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來驗證這個模型。實驗材料是一些簡單的陳述句,每個句子的主語都是層次網路中最低水準的一個具體名詞,而謂語則取自不同的水準,這些句子又可分為兩種性質。第一節
表像
知覺
表徵
一、表像與知覺的機能等價
認知心理學認為,表像與知覺的資訊表徵是相似的,二者在機能上是等價的。
證明表像與知覺機能等價的方法是將在知覺條件下完成的一種作業與在表像條件下完成的同一作業進行比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況,即可進行判定。1.定位實驗
Podgorny和Shepard(1978)進行,實驗設計了三組被試:①知覺-記憶組,②帶柵格的表像組,③不帶柵格的表像組。實驗結果表明,在完成字元定位作業中,三個小組被試的反應時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被試的知覺表徵和想像表徵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銳敏度實驗(1)邊緣視覺銳敏度實驗
(2)表像銳敏度實驗
3.McCollough效應:紅平綠豎McCollough視覺反效現象的實驗設計如下:
讓被試分別通過紅色和綠色濾光鏡去觀察一張由黑白垂直條紋和黑白水準條紋組成的刺激圖形。如此輪換幾分鐘,使被試對圖形產生適應。此為誘導實驗。
第二階段,要求被試去掉濾光鏡去觀察一張一半為黑白垂直條紋另一半為黑白水準條紋的複合刺激圖形。結果被報告,垂直條紋為綠色,水準條件為紅色。
4.選擇性干擾實驗同一資訊通道干擾早在上世紀初,心理學家Perky(1910)就發現在同一感覺通道記憶體在知覺表像與想像表像存在干擾現象。實驗要求被試注視螢幕,並想像在螢幕上有一個番茄,與此同時,主試在螢幕上投射出一個較模糊的番茄的圖像,結果被試認為螢幕上番茄圖像是自己想像的結果。
不同資訊通道干擾Segal和Fusella(1970)設計了一個實驗,將被試分為兩個小組:聽覺表像組(要求被試想象自己聽到電話鈴聲),視覺表像組(要求被試想象自己看到一顆樹)。聽覺表像組的視覺信號感覺性高於聽覺信號感覺性,而視覺表像組聽覺信號感受性高於視覺信號感受性。表像對知覺的選擇性干擾實驗結果
實驗表明,在同一感覺通道中存在表像與知覺競爭同一心理過程或心理資源,說明二者的機能是等價的。
二、表像與表徵
1.關於表像的爭論爭論的焦點在於是否存在獨立的心理圖畫,是否可以利用表像進行資訊表徵。兩種對立觀點的代表人分別是Kosslyn和Pylyshyn。前者認為表像的獨立存在的,後者持反對意見。
2.兩種編碼說關於表像的論證。
兩種編碼說認為人的記憶中存在情景(表像)記憶和語義記憶兩種資訊表徵類型。為此,Paivio(1975)設計一個實驗考察表像在資訊加工中的作用。實驗所用的材料分為言語和圖象兩種,分為一致型和衝突型兩種。實驗結果表明,表像加工是獨立存在的,在某些條件下(如對客體大小進行加工)甚至語言資訊還需轉化為表像再進行判定。
第二節心理旋轉一、心理旋轉概述心理旋轉的研究於70年代初由Shepard及其同事共同進行。
實驗所用材料如右圖所示,分為三種情況,A為平面對,B為立體對,C為鏡象對。實驗驗要求當被試判斷所看到的一對圖體經過旋轉以後能否重合,紀錄被試的正確反應時。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
1.無論是平面對還是立體對,被試的反時及其發展趨勢相同。
2.兩對圖形的方位差越大,資訊加工的時間越長。
3.方位差每增加53度,反應時就增加1秒。
由此可見,心理旋轉這種心理過程是存在的,旋轉的速度為每秒53度。
字元旋轉實驗結果1.R字元旋轉實驗
Cooper和Shepard(1973)以字元為刺激材料對心理旋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根據實驗結果,他們認為,當樣本旋轉角度小於180度時,表像旋轉是沿逆時針方向的;而當樣本旋轉的角度大於180度時,表像旋轉則是沿順時針方向的。2.心理旋轉的驗證1984年,Cooper和Shepard又以多邊形為實驗材料,進行了同樣設計的實驗。結果發現,無論是否具有前行資訊,被試都會進行心理旋轉這種操作然後再進行正反位、匹配等反應。它表明了心理旋轉的心理真實性。
三、心理旋轉的連續性
從延緩呈現的第二個刺激開始計量的平均反應時旋轉時間較少變化的被試,(B)旋轉時間較多變化的被試心理旋轉還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旋轉的過程是連續的還是跳躍的?Metzler(1973)對該問題進行了實驗研究。他根據以前的研究成果,採用延緩呈現刺激材料的方法進行實驗。延緩時間的確定根據每秒53度的實驗結果進行。實驗結果如右圖。
實驗表明,無論是平面對還是立體對,被試的判別反應時基本恒定,並隨兩個刺激材料方位差的增長而有所增長。表明心理旋轉是連續進行的。
四、心理旋轉研究的理論概括1、表像的實質是就是一種類比表徵,表像與外部客體有著同構的關係。2、同構是指內部表徵的機能與外部客體的結構聯繫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轉與客體的物理旋轉。Shepard等稱這各同構為“二級同構”。3、表像與外部客體的同構關係尤如鎖與鑰匙的關係,雖然實體不同,但在機能上卻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4、表像是記憶表徵,但資訊來自知覺,表像與知覺在機能上等價。5、心理旋轉是表像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旋轉的實驗研究有力地說明了表像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
第三節
心理掃描
以Kosslyn為代表的表像存在論認為表像與現實客體的知覺相似,視覺表像中的客體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間特性。為此,他們進行為心理掃描的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距離效應和大小效應。
一、距離效應
這是Kosslyn等進行心理掃描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在實驗過程中,被試被要求注視圖上某一物體並形成表像點,然後請被試判定主試所說的另一物體是否為圖中的物體,記錄被試的反應時。在另外一個實驗中,要求被試從心理的注視點“畫”一條最短的線路到達目標點,記錄反應時。
實驗結果發現,兩點之間的距離越長,反應時越大,說明心理掃描的心理真實性。以Kosslyn為代表的表像存在論認為表像與現實客體的知覺相似,視覺表像中的客體也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間特性。為此,他們進行為心理掃描的實驗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距離效應和大小效應。
二、大小效應
在客體知覺過程中,小的客體總不如大的客體看清楚。表像是否存在這種現象,如果存在這種現象,則為心理掃描提供另一個心理真實性。
Kosslyn(1975)進行了這方面的實驗。實驗通過訓練使被試形成四種顏色正方形,它們之間各相差6倍。三、表像的計算理論Kosslyn在他上述多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表像的計算理論。該理論嘗試具體說明表像過程的如何進行的。指出現在視覺短時記憶中的類似圖畫的表徵
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資訊,用於生成表層表徵。可以為本義表徵和命題表徵兩種類型。
該表徵所提供的資訊是關於某一客體是什麼樣子,而不是關於某一客體看起來像什麼。在計算模擬中,常用於作座標表徵。2、表像的生成過程(1)圖示過程
(2)發現過程
(3)放置過程
(4)表像過程圖示過程(PictureProcess)將深層的本義表徵轉換為視覺短時記憶中的表像。發現過程(FindProcess)它在視覺短時記憶中搜索某個特定的客體或其部分。放置過程(PutProcess)它實現各種必要的操作,使客體的各部分處在表像中的正確位置上。表像過程(ImageProcess)負責協調上述3個過程的活動。
第四節
表像的功能與作用
一、表像對知覺的促進作用
Hayes(1973)的實驗研究表明,如果當前要知覺的字母的大小與事先表像出的該字母的大小一致時,識別所需要的時間要少於大小不一致的字母。表像所攜帶的方位資訊也可在一定條件下有利於知覺加工。可以說,表像為知覺相應的客體做了準備,成為知覺的自上而下的加工的一個重要方面。第一節概念形成一、假設考驗說1.基本觀點認為人在概念形成過程中,需要利用現在獲得的和已經存儲的資訊來主動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設,即設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麼。2.人工概念形成實驗3.策略應用同時性掃描、繼時性掃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4.概念形成過程的特點學習的方式、記憶的作用二、假設考驗說的發展1.空白實驗法2.假設庫大小3.策略類型第一節問題與問題解決一、問題的心理學描述1.歸納結構問題2.轉換問題3.排列問題
二、問題解決的特徵1.目的指向性2.操作序列3.認知操作第二節問題解決過程
一、問題空間與問題解決人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達到的全部這些狀態(起始狀態、中間狀態、目標狀態及算子)稱為問題空間或狀態空間。1.問題行為圖2.樹狀圖
二、問題解決的階段1.問題表徵2.選擇算子3.評價當前狀態三、問題表徵對問題解決的影響第三節問題解決的策略
一、演算法和啟發法演算法是解題的一套規則,它精確的指明解題的步驟;啟發法是憑藉經驗的解題方法,也可稱為經驗規則。
二、幾種重要的啟發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工作3.計畫第一節語言的結構
言語是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的言語活動包含複雜的心理過程,並與多種心理過程密切聯繫。到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Chomsky(喬姆斯基)提出生成轉換法則,對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每種語言都是音形意的結合,其基本語音單元自然數為音素,音素按一定的方式結合則可構成各種各樣的語音。語音按一定方式結合則構成詞素。詞素是每個語言的最小的意義單元。由詞素構成詞、句、篇、章。對應於不同的研究對象,可形成不同水準的研究,心理學對言語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句水準的研究。在這方面Chomsky(1957)提出的生成轉換語法最為有名。
一、生成轉換語法生成轉換語法理論包括短語結構語法(PhraseStructureGrammar)和轉換語法兩部分,後者最為有名。
1.短語結構語法短語結構語法認為,一個句子是由許多組成成分構成的,其中短語是重要的結構。如右圖所示。各成分按一定的重寫規則構成短語、句子。
2.短語結構的心理真實性Fodor(1965)進行聲音位移實驗表明:被試通常把在句子中任意位置聽到的聲音理解為在短語邊界處聽到,出現了聲音“位移”現象。3.轉換語法
Chomsky認為,句子結構兩種類型:表屋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句子的形式,深層結構是句子意義的抽象表徵。轉換法則可以將兩種結構聯接起來,並可實現多種表層結構與多種層結構的聯接。4.轉換規則的心理真實性二、語義的心理學理論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言語的意義即語義是語言的重要成分。1.普遍認同的語義理論語詞是要領的形式,概論是語詞的內容或意義,命題是句子意義的基本單位。2.聯想性質的語義理論
Deese(1965)提出,認為一個字詞的意義是由它所能引起的其他反應詞(聯想詞)的範圍來決定的。若兩個字詞有相同的反應詞的分佈,它們就有相同的意義;而兩個字詞的反應詞的分佈在什麼程式上相重疊,其意義就在什麼程度上相似或相近。3.語義標記理論Katz和Fodor(1963)提出,認為字詞的意義可以分作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由一組語義標記或特徵所組成,每個標記說明字詞的一部分意義。字詞的另一部分稱為選擇性限制,其作用是對記號的可能的組合的限制。第二節
語言的理解和產出聽懂別人說的話或看懂文字材料,即所握言語或文字所表達的思想,都稱為言語的理解。言語理解實際上是一個由表層加工到深層加工的過程。一、言語的理解言語的理解包括對話和閱讀兩種情況,而以對話時的言語理解顯得最為突出。可以有下列模型說明其資訊加工過程
1.系列模型與相互作用模型言語理解的系列模型系列模型認為,言語理解經歷著順序相對固定的一系列加工階段(右圖)。它從語音開始,再到辭彙、句法和語義。相互作用模型認為,系列各水準的加工以複雜的方式發生相互作用,資訊並不總是朝著一個方向流動,而且一些加工水準也是可以重疊的。相比較而言,相互作用模型更接近於實際的言語理解過程。2.言語理解的策略①語義策略根據語義來確定各種詞類。“猴子水果吃”②詞序策略利用詞序的模式來加工言語資訊。名-動-名③句法策略對句子進行分解和組合,變複雜句為簡單句3.言語理解中的資訊整合與推理已有知識在言語理解中的作用是起著語境和上下文作用。此外,推理在言語理解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二、語言的理解和產出言語的產出是從深層結構到表層結構的過程。Aderson(1980)提出了比較簡化的三階段模型(右圖),認為言語的產出要經歷構造、轉換和執行等三個階段。人們講外語時的情景1.構造階段言語產出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為了影響別人,達到一定的目的。言語產出的第一階段是確定要表達什麼資訊。2.轉換階段
人們決定以何種語言、以何種規則將自己要傳遞的資訊表現出來。人們在平時交流中的一些語病說明轉換階段的存在:詞不達意心欲言而口難開一般說來,在事先有準備的說話中較少出現語法錯誤,而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由於人們將注意力放在第一階段而出現較多的轉換錯誤。3.執行階段
通過發音器官或其他方式將已構建的言語形式以外在的方式表達出來。如說出來或寫出來。人們交流中的口誤或筆誤表明這是一個獨立的心理過程。許多資料表明,言語產出是以短語為單位的,一次產出一個短語。短語間的較長停頓為計畫下一個短語提供必要的時間。第二節
雙語
一、雙語及其類型除了母語外還能熟練地使用另一種(或多種)語言進行交流的現象叫雙語,這種交流的主體叫雙語者。雙語者可分為兩種類型:合成性雙語者:在相同的環境中同時學會兩種語言的人。兩種語言有嚴格的語義等價。並列性雙語者:在不同的環境中學會兩種語言的人。兩種語言沒有嚴格的語義等價。二、共同存貯說
該學說認為,雙語者從兩個語言通道獲得的言語各有其資訊編碼、句法和辭彙分析以及資訊輸出組織的單獨系統。兩者彼此聯繫,可以相互轉譯,但兩個通道的語言資訊有共同的意義表徵,共貯於一個單一的語義記憶之中。
Taylor(1971)的自由聯想發現,兩種語言的聯繫處理於語義水準。●Glanzer(1971)的自由回憶實驗表明,語義可以通過不同的通道得到強化。
三、單獨存貯說
該學說認為,從兩個語言通道獲得的資訊各有進行加工和存貯的單獨系統,不僅資訊編碼、語法分析等是分開進行的,而且各有自己的語義表徵和存貯,也即存在兩個語義系統和記憶庫(如左圖所示)。兩個語言的記憶庫的聯繫通過兩個語義系統之間的轉譯來實現。而語言的產出,而由各自的系統輸出。語義的編碼各自獨立。單獨存貯說與共同存貯說是相互對立的,但也有自己的支持實驗。第一節語言的結構
言語是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人的言語活動包含複雜的心理過程,並與多種心理過程密切聯繫。到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Chomsky(喬姆斯基)提出生成轉換法則,對認知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每種語言都是音形意的結合,其基本語音單元自然數為音素,音素按一定的方式結合則可構成各種各樣的語音。語音按一定方式結合則構成詞素。詞素是每個語言的最小的意義單元。由詞素構成詞、句、篇、章。對應於不同的研究對象,可形成不同水準的研究,心理學對言語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句水準的研究。在這方面Chomsky(1957)提出的生成轉換語法最為有名。
一、生成轉換語法生成轉換語法理論包括短語結構語法(PhraseStructureGrammar)和轉換語法兩部分,後者最為有名。
1.短語結構語法短語結構語法認為,一個句子是由許多組成成分構成的,其中短語是重要的結構。如右圖所示。各成分按一定的重寫規則構成短語、句子。
2.短語結構的心理真實性Fodor(1965)進行聲音位移實驗表明:被試通常把在句子中任意位置聽到的聲音理解為在短語邊界處聽到,出現了聲音“位移”現象。3.轉換語法
Chomsky認為,句子結構兩種類型:表屋結構和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句子的形式,深層結構是句子意義的抽象表徵。轉換法則可以將兩種結構聯接起來,並可實現多種表層結構與多種層結構的聯接。4.轉換規則的心理真實性二、語義的心理學理論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言語的意義即語義是語言的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域名及其管理
- 肩关节离断术后护理
- 肘外翻病人的护理
- 2024年幼儿园家长工作总结报告
- 2024年放射科年终工作总结
- EHS管理知识培训
- 2024年度软件开发与维护合同(2024版)
- 氢气安全知识培训
- 玉林师范学院《电子商务概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企业间广告位租赁合同
- 天王补心丸和柏子养心丸
- 光伏电站工程防雷接地专项施工方案设计
- 沥青检测报告(共10页)
- 心血管疾病患者营养评估与饮食指导
- 家庭教育讲座(课堂PPT)
- 脊柱损伤固定搬运术ppt课件PPT课件
- 解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PPT精品文档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移民现场直播
-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PLC自动门控制系统的设计
- 各功能室管理表册
- 铸造用高纯生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