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讲座古文古诗2008.03
北京一古文阅读㈠基本要点1.古文复习的几个要点①古文考查是一项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紧密结合的考查;*②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③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的积累;*④文言文阅读要求的判断能力是:确认、整合和发散。*顿绝方苏
每次到行丧礼边哭边跳时,总会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叩头晕倒,许久方才苏醒。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例1·1994]每至哭踊,顿绝方苏。饥渴而顿踣
《捕蛇者说》例2.文言实词的知识积累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即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其他名篇中常出现的文言实词;*②考查重点为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部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③既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考查结合文意理解的能力。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并重。*3.文言虚词的知识积累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虚词;*②考查重点是十八个文言虚词中一般用法中比较特殊的那些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③学习和复习的重点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结合理解相关文意。*[例1·2003年北京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B.崧辞曰。辞:推托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D.君乃舍之乃:就••••A.哀:悲伤B.辞:推托C.识:见识D.乃:就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公辞焉《殽之战》汝识之乎《石钟山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答案:B[例2·2003年全国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A.讽:劝告B.哂:讥笑C.遇:优待D.务:致力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答案:C[例3·2001年全国卷·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乘鄂渚以反顾兮《涉江》追亡逐北
《过秦论》A.拔:被攻取B.附:归附C.乘:巡视D.北:指败逃者
答案:C[例4·2004年全国Ⅱ卷·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AB不译(连词)不译(连词)趁(介词)于是(连词)[例4·2004年全国Ⅱ卷·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以此知之,故欲往····CD替(介词)替(介词)用、由(介词)用、由(介词)[例5·2005年全国Ⅰ卷·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举手指之而言吏人莫不怀之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AB····他(代词)他(代词)呢(助词)他(代词)[例5·2005年全国Ⅰ卷·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所食唯菽盐菜而已所居第屋,不免霜露并收庸为市官马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CD····……的(助词)……的(助词)替(介词)替(介词)[例6·2002年全国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李将军之谓也?
⑵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⑵等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⑴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例7·2003年全国卷·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⑵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㈡试题举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募有能捕之者(《捕蛇者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不辱使命》)屈服[例1·2007年全国Ⅰ卷·文言实词·8]
[例2·2007年全国Ⅰ卷·信息筛选·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
①禁人丧葬不得侈长②诣阙乞还者数千人③百姓耆老为祷请④其为民爱若此⑤使中黄门慰问⑥后闻其言而追悲之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④⑤⑥当时法令规定恩德感动民众皇帝派人慰问皇帝追思伤情恩德感动民众恩德感动民众法禁乞均为均宋均上使上闻[例3·2007年全国Ⅰ卷·分析归纳·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政之先。”竟不肯施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
*
迁九江太守,郡多虎豹,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均乃下书曰:“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故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
*
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政化大行……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
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
暴:突然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
谨:严格D.姑息重荣不能诘。
诘:追问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狱中杂记》)澭水暴益(《察今》)谨使良奉白璧一双(《鸿门宴》)终不敢诘(《狱中杂记》)恭敬[例4·2007年全国Ⅱ卷·文言实词·8]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天子宁有种邪
重荣箕踞慢骂
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屈中国以尊夷狄
AB怀异志谩骂使者怀异志非诮高祖[例5·2007年全国Ⅱ卷·信息筛选·9]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
重荣诱之入塞
而充无厌之欲
重荣怒,执拽剌此晋万世耻也
CD诱入吐浑非诮高祖捉拿使者非诮高祖[例6·2007年全国Ⅱ卷·分析归纳·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
*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
*
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的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
*
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安重荣举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
*
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
√
[例7·2007年全国Ⅰ卷·文句翻译·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
[例7·2007年全国Ⅰ卷·文句翻译·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⑵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例8·2007年全国Ⅱ卷·文句翻译·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
*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例8·2007年全国Ⅱ卷·文句翻译·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⑵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
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例9·2007年北京卷·文言实词·6]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惧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徐而察之(《石钟山记》)使……正[例10·2007年北京卷·文言虚词·7]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
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之摇草木
·AB···极(副词)到(动词)这些(代词,代上文
“刻肌肤,镵皮革”)不译(主谓间助词)·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CD全(副词)全(副词)来(连词)凭(介词)[例11·2007年北京卷·文言句式·8]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而[例12·2007年北京卷·筛选信息·9]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①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②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③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④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⑤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⑥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表明法律的作用有限反证礼义教化的重要表明世俗对人的影响说明重视礼义的结果说明礼义教化的作用说明礼义教化的结果[例13·2007年北京卷·分析归纳·10]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
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
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例14·2007年北京卷·断句·11]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
[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
二古诗鉴赏古代诗歌鉴赏的特点与要点1.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理解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2.回答问题要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语言、技巧形象、意境思想、感情核心形而下形而上怎么理解诗歌?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将诗句意思连缀整合。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相关诗句推断。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散文、故事,变成诗人的一篇日记。*苏小小墓唐·李贺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注]苏小小,南齐钱塘名妓,钟情于建康才子阮郁,但为阮家所阻,遂与忧伤中咯血而死,时年十九,葬于西湖畔西泠之坞。例①[译诗]
在西陵坟墓间,幽兰上每一滴露水,都如一只沾泪的眼睛。没有可以用作同心丝带的物件,而袅袅青烟里绽放的花朵,又总是隐没在无边的黑暗。绿茵茵的青草如毯,碧森森的松树似盖,风一样清冷的衣裳,水一般幽凉的佩玉。一乘小小的油壁车,夜色中一个凄清的身影静静守候。那翠色的烛光如豆,光影黯淡,幽幽闪烁。西陵坟墓下啊,寒风吹着冷雨……
*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例②[“泡”开诗歌]
秋夜,雨后初晴。一轮皓月当空,洒下清凉的月光,照着远近一带的松岗。岗上远眺,但见周围群山环立,在淡青色的屏幕上叠出黑色围屏。岗下,平湖如镜。清风徐来,湖上波光闪烁;月光下澈,林间枝影横斜。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弥散着松脂、青草、荷叶的清香。耳边忽传来潺潺的水声,循声望去,岩边一幅素练,凌空抖动银光,淙淙作响——那原来是山泉映着月光,在青石上流淌,欢呼雀跃地向岗下湖中一泻而去。蓦然间,山下依稀传来少女们轻快婉转的歌声,那是勤劳的浣纱姑娘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穿过湖边竹林走回村来。竹叶沙沙,伴着女孩子们一路的欢歌笑语,似是彼此应答。湖上也唱起旋律悠扬的渔歌。歌声起处,一只只渔舟穿出湖边荷塘,徐徐驶向湖心。迎着月光,鱼贯而行,撑船人和渔舟的剪影在银光闪闪的湖面上缓缓前移。何必一定留恋春天的美好景色?即使像现在,春天的百花芬芳已经消歇,不还是令我欣然陶醉吗?为什么我不长期的、永久的留在这里呢?*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清潭影,安禅制毒龙。诗歌中精炼传神的字被称为诗眼。你认为这首诗颈联的哪两个字是诗眼,为什么?例③
这首诗颈联中“咽”和“冷”两个字写得好,堪称诗眼。“咽”和“冷”精炼传神、绘声绘色,描绘出一幅幽冷的环境、清静的氛围,很好的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例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⑵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的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例⑤]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
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
牛斗残我竹。[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一层:[写景]写出郊野美丽可爱的景色。二层[叙事]写牧童手执鞭子,骑着老黄牛,三层:[议论]写作者对这幅画的感受。*
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
[例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柯子
王炎山宴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山,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忙、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
一幅几枝鲜花的花辨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答出几枝鲜花的,给1分;答出沾着水珠等意思的,给1分。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答出不是惜春伤怀并答出两方面理由的,给2分;答出不是惜春伤怀但只答出一方面理由的,给1分。*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
4分。答出下阙内容的,给2分;答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给2分。*
[例⑥]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比较词(夜游宫)诗(书愤)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空)自许鬓虽残镜中衰鬓已先斑相异点有谁知心未死空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
[参考答案]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例⑦]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
[例⑧]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注释: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fúyǐ):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duō):摘取、拾取。捋(luō):成把地握取。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译词]
芣苢
《诗经·周南》
车前子儿呀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赋[关于“赋、比、兴”]
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郑玄:“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郑玄引郑司农语:“兴者,托事于物。”
*
——《周礼·注》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采-有-掇-捋-袺-)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例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注:氛垢,尘埃。
*
[译词]
新晴野望王维
雨后新晴的原野格外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使得田野外面特别明亮,青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正是农忙时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一家一家全都在田亩间忙碌着呢。*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
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恰切地表达了恬静怡然的心境。*
⑵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更灵动,感情更丰富。
*
[例⑩]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译诗]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暮春季节还没有来到,风轻轻吹着,修长的柳条倾斜着摇摆。尝试登上超然台眺望,只看见半壕的春水满城的春花,烟雨蒙蒙,笼罩着万户千家。*寒食节过后,酒意醒来还难免叹息。不要面对老朋友思怀故乡吧,姑且点燃新火烹起新茶品尝一下,吟诗饮酒就要趁着这大好时光。*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⑴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评分答案]
⑴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
评分答案缺陷⑴过于笼统,没有分析,语言不连贯。
现状改换力图[复习答案]
⑴“咨嗟”写出了“酒醒”长长叹息的神态、动作。酒醉,只能一时排解郁闷,并不能真正将深沉的“怀人思乡”的郁闷化解,“超然台”上难超然。但诗人马上警醒,不应该沉溺在这种低沉的情绪里,更不应该这样去影响老朋友,由“休对”到“且将”,就表达出这种心情的调整与转换。诗人性格是豁达的,他可以这样去开导朋友,但自己的郁闷之情又是深重的,“咨嗟”是感性的流露,“休对”和“且将”,是理性的宽解,纠葛成“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感。
*[评分答案]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
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评分答案]
⑵“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
评分答案缺陷⑵不合题意,词不达意,句不达意,层次混乱。[复习答案]
⑵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写“春未老”之景,景中有情。寒食节刚过,明明春还“未老”,但“烟雨暗千家”的景象,却使愁绪缠绕心头。细细的风,斜斜的柳,半壕春水,满城飞花,触目所见,都笼罩着排遣不开的郁闷。或者说,正是由于积郁,这些景物才分外鲜明地进入视野,化为词句,构成一幅烟雨愁情的画面。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抒“思故国”之情,情由景生。诗人借酒浇愁,酒醒更愁,但旋即自我宽慰,托茶化解,豁达之下,愈显愁肠郁结。“诗酒趁年华”总括全诗,是旷达之语,更见无奈之情。全词景中有情,因景生情,因情取景,情景交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例⑾·诗歌鉴赏·2007年辽宁卷·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译诗]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一个人独坐在空堂上,陷于人生的悲哀,看到自己两鬓花白,此夜又将二更,时光无法挽留。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像听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透过灯下,可以听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夜深
宋·周弼空荡荡的堂室没有人的声响,独坐书床,灯下夜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就连打更声也没有听见。门外不知什么时候雪已经停了,遥望一轮残月挂在远峰半腰,近看门外一溪流水已悄然成冰。*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评分答案]
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
评分答案缺陷⑴要点缺失,不够完整。
[复习答案]
⑵王诗写的是“秋夜”,描写了听到的室外山中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总分支机构协议书6篇
- 悬臂施工施工方案
- Unit 1 Science and Scientists Reading and Thinking 语言点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 二年级数学100以内加减法竖式计算题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 第三课 《我们班 他们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统编版
-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教科版(2024)一年级上册科学
- 体能-耐力与跳绳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体育与健康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 Unit5 What colour is it?(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 6 我家的好邻居(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 2025至2031年中国电子计算机用对绞屏蔽控制电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建筑用真空陶瓷微珠绝热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 (高清版)DZT 0276.13-2015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规程 第13部分:岩石比热试验
- (高清版)DZT 0214-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
- (高清版)DZT 0017-2023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 华为狼性培训课件
- 江苏省初中美术学业水平考试参考复习题库(含答案)
- 短视频运营实战:抖音短视频运营
- 设备维保的关键绩效指标与评估
- 杏花乡卫生院岗位说明样本
- 三亚市崖州中心渔港停泊避风水域扩建项目 环评报告
- 大数据与会计单招面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