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宁波市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

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

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

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

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

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

断的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

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一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

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

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

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

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

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在美国旅行的人,如果只看地名,

会发生这是个“揉乱了的欧洲丫’的幻觉。新英伦、纽约(新约克)是著名的;

伦敦、莫斯科等地名在美国地图上都找得到,而且不止一个。以我们自己

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十岁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

住了九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

云南住了八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

籍贯。她的一生大概也得老是填“江苏吴江”了。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

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

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

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

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

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

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

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

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

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

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

上也有注明“寄籍”的。在现代都市里都规定着可以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

主要的是一定的居住时期。但是在乡村里居住时期并不是个重要条件,因

为我知道许多村子里已有几代历史的人还是被称为新客或客边的。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根据《浙江新志》(1936年版)的资料进行统计得知,农户占全户数的比

重情况是:宁波地区平均为37%,杭县为77%,嘉兴县为76%,吴兴县

为87%,绍兴县为99%。宁波地区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之高是显而易见

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两条互为因果的作用链:一条是由于土狭人

稠、饥驱寒袭而迫使部分宁波人转而以经商等非农业生产作为生计的手段。

另一条是由于从事经商而使得一部分人口无需依赖农业成为可能,从而继

续导致了该地区“生齿日繁”。

然而,人口过剩—经商这一动态平衡曾经几度面临失衡。而每次于宁波商

人看似十分不利的失衡危机反而在客观结果上促成了宁波商人(宁波帮)

的大跃进。在明代以前,宁波商人以宁波港为基地主要从事海外贸易。然

而明政府厉行的海禁政策,阻断了宁波商人的生计之路,宁波商人除了一

部分转而从事走私贸易外,大批商人转向内地贸易。嘉靖年间,“宁绍诸郡

之民,半游食于四方”。成书于明万历二五年的《广志释》也记述当地“竞贾

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明朝海禁政策虽然始于洪武年间,却允许宁

波作为对日贸易口岸,至嘉靖2年由于发生“宁波事件”①,才致宁波市舶司

被罢废。由此可见,嘉靖、万历年间宁波地区出现大规模的人员外流,与

海禁实施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海禁促成了宁波商人大规模进出外地,是

后来宁波帮形成的基础。

(节选自黄伟明《近代宁波帮在上海的生成与发展》)

注:①1523,到宁波的日本两大贸易使团,因为贸易资格问题相互大打出

手,进而在宁波大肆烧杀抢掠。这起恶性外交事件,导致嘉靖皇帝废除了

宁波市舶司。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是血缘与地缘合一的,因

此村落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B.血缘社群的人口不断繁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导致向外开垦、向

内精耕或社群分裂等各种结果。

C.社群分裂,或在荒地上形成新的村落,依然保持血缘联系;或插入其他

社区,从而改变血缘与地缘合一原始状态。

D.在乡土社会中,“客边”“新客”“外村人”等名称,也表明了地缘相对于血缘

常常缺少一种团结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绍诸郡之民,半游食于四方”中这个“游”字,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

在外经商的“宁波帮”很难融入各地既有的社群。

B.当今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客家人,是唯一一个不

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从“客”字上,我们可以推想,他们的祖先经历过大迁徒。

C.“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五百年天下无双”的“义门陈氏”,1062年为

被分为291庄,拆分至全国各地。“义门陈”,从此成为他们血缘性地缘的鲜

明标记。

D.“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体现了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这意味着

与乡土社会不同,只要一来到深圳就能无条件享有和“老深圳人”相同的公民

权。

4.材料二关于“宁波帮”的个案研究,可以印证材料一中的什么观点?又可

以从中提炼出一个怎样的新结论,以补充材料一的论述?(4分)

5.同为科学论著,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方法与语言表达上各有特色。请

填表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陶然亭的雪①

俞平伯

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们雇了两辆“胶皮”②,向着陶然亭去,但车只雇到前

门外大外郎营。车轮咯咯吱吱的切碾着白雪,留下凹纹的平行线,我们遂

由南池子而天安门东,渐逼近车马纷填、兀然在目的前门了。街衢上已是

一半儿泥泞,一半儿雪了。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蒙络那一切,

正如疏朗冥濠的银雾。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

塑的。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终朝而消尽了。

我们下了车,踏着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眩眼的雪光愈白,栉比的人家

渐寥落了。不久就远远望见清旷莹明的原野,这正是在城圈里耽腻了的我

们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着头的,地名叫做窑台。我不禁连想那“会向

瑶台月下逢”的所谓瑶台。这本是比拟不伦,但我总不住的那么想。

那时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们哪躅于白蓑衣广覆着的田野之间,望望

这里,望望那里,都很像江亭似的。商量着,偏西南方较高大的屋,或者

就是了。但为什么不见一个亭子呢?藏在里边罢?

到拾级而登时,已确信所测不误了。然踏穿了内外竟不见有什么亭子。幸

而上面挂着的一方匾;否则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还是疑问,岂

非是个笑话。江亭无亭,这样的名实乖违,总使我们怅然若失。我来时是

这样预期的,一座四望极目的危亭,无碍无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

回旋的灯塔在银涛万沸之中,浅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见拙钝

的几间老屋,为城圈之中以习见而不一见的,则已往的名流觞咏,想起来

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时雪又纷纷扬扬而下来,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飞集到我们的

粗呢鳖衣上。趁它们未及融为明珠的时候,我即用手那么一拍,大半掉在

地上,小半已渗进衣襟去。“下马先寻题壁字”(宋周邦彦《清真集》中《浣

溪沙》句),来来回回的循墙而走,咱们也大有古人之风呢。看看咱们能

拾得什么?至少也当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样的句子被传诵着罢。然而竟

终于不见!可证“一蟹不如一蟹”③这句老话真是有一点意思的。后来幸而觅

得略可解嘲的断句,所谓“卅年戎马尽秋尘”者,从此就在咱们嘴里咕噜着了。

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间,当北风卷雪渺无片响的时分,忽近处递来琅琅的书

声。谛听,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对于我们十分亲密,因为和从前我

们在书屋里所唱出的正是一个样子的。这尽可以使我重温热久未曾尝的儿

时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声里的温馨梦痕,并可以减轻北风的尖冷,抚慰

素雪的飘零。换一句干脆点的话,就是在清冷双绝的况味中,它恰好给喝

了一点热热醉醉的东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都软

洋洋捏着腰肢不自支持了。

书声还正琅琅然呢。我们寻诗的闲趣被窥人的热念给岔开了。从回廊下楚

过去,两明一暗的三间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时尚未近黄昏,

惟云天密吻,酿雪意的浓酣;阡陌明胸,积雪痕的寒皎。似乎全与迟暮合

缘,催着黄昏快些来罢。至屋内的陈设,人物的须眉,已尽随年月日时的

迁移,送进茫茫昧昧的乡土,在此也只好从缺。几个较鲜明的印象,尚可

片片掇拾以告诸君的,是厚的棉门帘一个;肥短的旱烟袋一支;老黄色的

《孟子》一册,上有银朱圈点,正翻到《离娄》篇首;照例还有白灰泥炉

一个,高高的火苗窜着……

青汪汪的一炉火,温煦最先散在人的双颊上。那户外的尖风鸣呜的独自去

响,倚着北窗,恰好鸟瞰那南郊的旷莽积雪。玻璃上偶沾了几片鹅毛碎雪,

更显得它的莹明不滓。雪固白得可爱,但它干净得尤好。酿雪的云,融雪

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总不如一半留着的雪痕,一半飘着的雪华,上上

下下,迷眩难分的尤为美满。脚步声听不到,门帘也不动,屋里没有第三

个人。我们手都插在衣袋里,悄对着那排向北的窗。窗外的几方妙绝的素

雪装成的册页。累累的坟,弯弯的路,枝枝材材的树,高高低低的屋顶,

都秃着白头,耸着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风之中。上边不见一只鸟儿展

着翅,下边不见一条虫儿蠢然的动,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马足车

尘了。惟有背后已热的瓶笙④吱吱的响,是为静之独一异品;然依昔人所

谓“蝉噪林逾静”的静这种诠释,它虽努力思与岑寂绝缘终久是失败的哟。死

样的寂每每促生胎动的潜能,惟万寂之中留下一分两分的喧哗,使就烬的

赤灰不致以内炎而重生烟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缘⑤正能孕育着止水一泓似

的心境。这也无烦高谈妙谛,只当咱们清眠⑥不熟的时光便可以稍稍体验

这番悬谈了。闲闲的意想,乍生乍灭,如行云流水一般的不关痛痒,比强

制吾心、一念不着⑦的滋味如何?这想必有人能辨别的。

【注】①本文作于1924年1月,选入时有删节。②即人力车,车轮外箍实

心橡胶车胎,故名“胶皮”。③比喻一个比一个差。④古时以瓶煎茶,微沸时

发音如吹笙,故称。⑤佛教语,泛指使人与外界发生关系的各种因素。⑥

指躺卧在床上休息而未入睡。⑦意为努力克制自己的心思,不起心动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而北风还时时吹下一阵雪珠”“亦幸而雪在北京”,表达了作者能欣赏

到北京之雪的庆幸之情,这与史铁生在《我与地坛》第二部分表达的对母

亲的感情是相同的。

B.陶然亭无亭,只有几间让人“习见而不一见”的老屋,便令作者怅然若失,

说明他尚未能领会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的“变与不变”的哲学。

C.“一切已凝的,一切凝着的,一切将凝的”,是指在北风尖冷、素雪飘零

中已经、正在或即将被冻结的天下万物,也即姚鼐笔下“无瀑水,无鸟兽音

迹”的被冰雪冻住的世界。

D.俞平伯在雪中的陶然亭“闲闲的意想”,与郁达夫“早晨起来,泡一碗茶,

向院子一坐”,都饱含着一种悠闲的情调,一种文人暂且超脱时局困扰的闲

适心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沐浴而嬉”,比拟精妙,不单写出了作者预想中陶然亭耸立于茫茫雪地

之中的景象;而且巧妙地融入了对陶然亭雪景的憧憬之情。

B.“会向瑶台月下逢”“下马先寻题壁字”“蝉噪林逾静”等古诗名句的引用,或

引起抒情,或推动叙述,或辅助议论,自然贴切,增加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俞平伯细腻描写了陶然亭之雪的“莹明不滓”“白得可爱”“干净得尤好”。从

对北京自然之美的描写来看,与《故都的秋》一样,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D.与《登泰山记》对雪的简要描画不同,选文紧扣题目中的“雪”字,从街

衢的雪、窑台的雪、预想的雪、亭中的雪到北窗的雪,反复渲染描绘,而

未给人繁复拖沓之感。

8.周作人说俞平伯散文“涩如青果,选文的语言入口虽涩,而有回甘,请

摘引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9.作者的情感常常包蕴于景物描写之中。《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到:“这

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而本文俞平伯则说:“瓶笙的吱吱响,是静之独一异品。”显然,其

中的情感是不同的。请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两篇散文情感特点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学校

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

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就②、大

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

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

则群遹以为非。薄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

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

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

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

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

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

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

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挑鼓请起李纲

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

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

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④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

学校之人乎!

嗟乎!天之生斯民也,以教养托之於君。授田之法废,民买田而自养,犹

赋税以扰之;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是亦不仁之甚,

而以其空名跻之曰“君父,君父”,则吾谁欺!(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

社”领导人之一。②讯就: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

设的太学。④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携

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B.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提

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C.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携

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D.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携

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圣”本义指听觉敏锐,引申为学问或技艺极高的人,也可称颂帝王,如“圣

王”指三代以前的君王,即尧舜禹;《劝学》中“圣心”指圣人的心怀。

B.“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老百姓,文中与前一句“朝廷”

相对,指民间,和《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样都处在底层社会。

C.“稍”,从禾,肖声,本义是禾末,引申为副词,可译为“略微”,如文中

的“稍有人焉”;也可译为“逐渐”,如《登泰山记》“稍见云中白若樗蒲”中的“稍”。

D.“正坐”指整理好衣衫,端正地坐着,也就是《赤壁赋》中“正襟危坐”之

意,这里黄宗羲借以表示朝廷对学校的严格约束,损坏了学校应有了讽议

时政的自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宗羲重视学校在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上的重要作用,认为如

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

B.黄宗羲主张政策、措施及施政的是非,不能由天子一人裁断,而应交由

学校评议而定,断然否认了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

C.黄宗羲谈到学校变而为书院后,由于与朝廷的尖锐矛盾,被当作“伪学”

而遭禁止,甚至被毁弃,影射与抨击了他所处时代的黑暗朝政。

D.黄宗羲引用东汉太学三万人凭正气震慑盗贼奸邪之心、成功实现护国安

君的史实,充分说明了学校议政的社会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施以为非。

(2)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犹势利以诱之。

14.黄宗羲理想中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地方?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15〜16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

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③一曲,江空月

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

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遂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

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

出塞时弹着琵琶。

琵琶行(节选)

白居易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

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

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

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

月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词一个“垂”字炼字精当,词人举头眺望远天,天空好像与江水相连,

刻画了一幅江上美景图。

B.张词和白诗同写琵琶之乐,都是作者仕途不顺,有感于自身境遇而作,

在题材与主旨上都有相似之处。

C.张词“汀洲(’五句转向人物描写,船夫们竞相采香草、拾翠羽,踩水而行,

泊船洲边,并为下阕抒情做好铺垫。

D.张词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

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16.张词下阕与白诗节选部分同为摹写音乐的文字,试结合诗句分析其摹

写方法的相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UJJ

,O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

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3)“东风”,一般指春风,或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东风”一词也常被写

进古诗文中,如“,”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钟扬的“暖”是(1)的。这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

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2)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不让一个人掉队。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

很宝贵,你不能因为他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

得很好。”

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倾向他心目

中的这所“世界学府”。钟扬的学生、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徐翌钦回

忆道,实验室里有很多学生是钟老师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这些同学

由于底子薄,知识基础与上海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刚开始都是抱着试

一试的想法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说,

'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

的心。

于是,钟扬的学生就像古代的门客一样“(3)”,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

科普的,有从事创新创业的。钟扬停不下来的点子,就这样在他每个学生

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2)(3)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倾向这所

他心目中的“世界学府

B.有一天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了西藏,他承认,自己的招生名额渐渐倾向

他心目中的这所“世界学府”。

C.当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西藏时,他承认,自己的招生渐渐倾向他心目中

的这所“世界学府”。

D.有一天钟扬的工作重心转到了西藏,他承认,自己的招生渐渐倾向这所

他心目中的“世界学府”。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表达效

果。(5分)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古文字作为中国文字

的早期历史形态,在中华文明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的历程中,其传承和传

播必须主动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数字时代提供的各类传播路径和平台,可为古文字传承和传播开辟极为广

阔的前景。(1),使古文字知识的传承和传播受到极大局限。对社会大

众而言,(2),令人望而生畏。数字时代,网络、新媒体和各类传播平

台可以生动形象地传播古文字知识产品,让古文字走进社会、走进大众。

人们可在喜闻乐见的轻松氛围中获得古文字知识。通过培育古文字传承和

传播的深厚群众基础,尤其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古文

字数字化传播,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个部门组织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

承发展工程”,将数字化作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了多个古文字

与出土文献数字化项目。(3),古文字在数字文明时代将焕发出新的生

机。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的引号,作

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疫苗从“孕育”到“出生”,要经过六大步骤。

C.“一带一路”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海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文创作要关注

时代。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

(3)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速度或效率成为信息时代的标杆,当时间成为流水线,传送带上是不断

增加的恐慌和焦虑,人们总是害怕自己或者孩子成长太慢,成功太晚。其

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时区,它们不是流水线上标准整齐的产品,有些

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每个人的时区里有自己的

节奏,不必嫉妒或嘲笑他们,生命就是按照着自己的节奏酝酿着自己时区

里的阳光和雨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

的看法。要求:选定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B项,材料一中并未说“新英伦”是“地缘社群”,也没说是“没有血缘的

人结成的地方社群”;C项,并非“无地缘”,材料一中说是“血缘性的地缘”;

D项,并非“纯粹的地缘关系”,应是“血缘性地缘”关系。)

2.A(材料一中有“村落这个概念是多余的”,不等于“不存在”。)

3.D(材料一中有“取得该土地公民权的手续,主要是一定的居住时期”,

不等于“一来……就能……”)

4.可印证观点: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土地不能承载,就要流动。

(2分)

可提炼结论:人口流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影响。(2分)

5.

论述方法

语言表达

材料一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论证,重视推理。(2分)

多用口语和比喻,语言形象,通论易懂,可读性强。(1分)

材料二

引用数据和史料论证,重视归纳。(2分)

多用术语和引用,语言平实,逻辑严谨,论述简练。(1分)

6.D(A项史铁生表达的是悔恨之情;B项作者的怅然若失与《赤壁赋》

中的哲学无关;C项不是“天下万物”,而是作者心中那些已经、正在或将要

淡忘的美好回忆。)

7.C(不是“全方位多角度”,而是小巧集中。)

8.答案:略(提示:可以从俞平伯散文以口语为基础,又融入典雅的古文、

欧化语、方言等不同词汇来分析;也可以从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错杂的

特点来分析。评分主要考虑对所摘引原文分析的准确和恰当与否,只要准

确写出其用词、句式上的特点即可。)

9.(1)《荷》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1分)朱自清在蝉声

与蛙声中,得以暂且排解内心的不宁静,因此有淡淡的喜悦;(1分)可是

这种喜悦是短暂的,不宁静的情绪很快又重回心头,感觉到自己“什么都没

有”,旋即重新陷入淡淡的哀愁之中。(1分)

(2)《陶》的情感是平和闲适的。(2分)(若喜悦、欣喜、陶醉、快乐、

满足等,得1分)瓶笙的吱吱声,并没有特别的动听之处,是因为作者内

心的闲适平和,才觉得它是“静之独一异品”。(1分)

10.B

11.D(“正坐”,意为“正是因为”)

12.D(非史实,从“使”“将”“可”等词语可见这是作者的假设)

13.(1)天子赞扬过的,大家就全都奉承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

就全都指摘是错的。(关键词“荣”“趋”“辱”“施’)

(2)学校的制度废除,百姓们无知又失去教化,还用权势、利益来诱惑他

们。(关键词“法”“蚩蚩”“势利”“以”)

14.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传承诗书、化育天下以形成社会公论的地方,

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3点,各1分)

参考译文:学校是用来培养人才的。不过古代圣王设置学校的用意不止如

此,还要让治理天下的手段都出自学校,这样设置学校的意图才能得到完

全实现。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指朝廷会议、发布政令、尊养老人、抚恤孤

儿、计检战功,以及出兵征伐之时检阅将士、审理重要案件时召集吏民、

举行重要祭祀之时祭莫始祖等等,这些事情自古都要在辟雍举行。而是想,

无论朝廷之上,还是民间之中,都要经过学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大

家都有诗书中所蕴含的那种宽厚的气象。天子认可的未必对,天子否定的

未必错,因此天子也不敢以自己的态度来判断是非,而把判断是非的任务

交给学校的公论。所以培养士人固然是学校的职责之一,但是学校并不仅

仅是为了培养士人而设置的。

夏商周三代以后,天下事的是非对错完全由朝廷来判断。天子赞扬过的,

大家就全都奉承认为是对的;天子贬抑的,大家就全都指摘是错的。文书、

限期、赋税、司法等等,全都交给庸俗的胥吏去处理。在这种风气之外,

略微有个人才出现,也会认为学校这种地方不与什么要紧的事情相符。其

实他们所说的学校,不过是为了科举考试而喧嚣争竞,一心想争取功名富

贵之地,所以他们才能利用朝廷掌握的权势和利益改变了学校的本来意义,

而真正具有才能的有学问的读书人,往往从民间自行崛起,与学校压根就

没有什么关系。说到底,学校就连培养人才这一点作用也失掉了。

于是学校一变而为书院。可是,书院中人认为不对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

对的并且加以表彰;书院中认为正确的,朝廷一定会认为是错的并且加以

羞辱。或者禁止所谓“伪学”,或者禁毁天下书院,都是用政治权力来与书院

争胜。就连不肯出来做官的,朝廷也要施以刑罚,指责这些人:“这是带领

天下的士大夫背叛朝廷。”开始的时候,学校与朝廷没有关系,后来,朝廷

跟学校事事相反。学校不但不能培养人才,反而成了迫害人才的场所,这

样的话,朝廷还要沿袭前代的名目而设立学校干什么呢?

东汉有太学生三万人,敢于发表正直深刻的言论,即使是面对豪强也从不

隐瞒回避,朝廷的公卿大臣都畏惧他们的批评。宋代的太学生聚集到宫门

之外,擂鼓上书,请求起用李纲。这两件事还算接近于三代的风气。如果

当时在朝廷当政的那些人,认同太学生的是非判断,一定可以使盗贼奸邪

们屈从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