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北省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北省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北省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北省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北省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对于文学经典的界定与要求,往往体现着独有的性质与特点。如中国古代文学往往从“正”与“妙”的差异、依存标准出发评价作家、作品,就是值得注意的经典批评的路径与特点之一。《诗》《骚》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经典,班固批评《离骚》中的一些神话传说太过妄诞,“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但也肯定其文“弘博离雅,为辞赋宗”,“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文心雕龙·辨骚》也指出《离骚》既有“同于《风》《雅》”的一面,也有“异乎经典”的一面。刘勰最后将“正”与“奇”对举,与班固所谓“明智”与“妙才”一脉相承。通过诗、骚对比,班固、刘勰都认为诗之“正”(“明智”)高于骚之“妙”(“奇”),同时承认和肯定骚的经典价值。后世的批评延续了这一标准。据《环溪诗话》记载:“环溪从兄常从容谓:古今诗人既多,各是其是,何者为正?环溪云:‘若论诗之妙,则好者固多;若论诗之正,则古今惟有三人。所谓一祖、二宗,杜甫、李白、韩愈是也。’”《䂬溪诗话》论李白、杜甫:“历考(李白)全集,爱国忧民之心如子美语,一何鲜也”,“余窃谓如论其文章豪逸,真一代伟人,如论其心术事业,可施廊庙,李杜齐名,真忝窃也。”这里,所持的标准都是“正”(可施廊庙)与“妙”(文章豪逸)。对文章的评价也同样如此。钱锺书曾指出,论文学史,当分“重要”与“美”两种看法,文学史作者常对二者缠夹不清。这对于理解文学经典也颇具启示。有些可称得上美典的作品却不一定重要,而有些重要的亦即被称为正典的,却必须同时是美的。但细绎之下,中国古代既有符合儒学正统意识形态与美学要求的诗文“正典”,也有以语言之美见长的诗文“美典”。《诗经》是最早的文学正典,《毛诗序》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郑玄笺云:“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无论化下还是刺上,都要在字面意思与言外含蓄或寄托的教化、批评之间维持微妙平衡。《诗经》主“文”即以艺术之工、情感之力见长。杜诗韩文也是公认的文学正典。杜甫晚年七律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黄庭坚、陈师道等学其盘硬韧瘦,陈与义、陆游等学其酣畅饱满,衍其一绪,胥足名家,反之也凸显出杜律兼备众妙的艺术特质。韩文方面,前人形容韩愈“赠序”诸文莫不极文章之变;苏轼尝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而已。可见,“美”是《诗经》、杜诗、韩文等成为文学正典的基本条件。当然,要成为重要的文学正典,仅有美还不够。茅坤《与王敬所少司寇书》云:孔、孟没而圣学微,于是六艺之旨,散逸不传。汉兴鉴秦,招亡经,求学士,虽不敢望圣学,秦之所燔始稍稍出,……故西京之文号为尔雅。而魏晋以还,惟唐韩昌黎愈、柳柳州宗元,宋欧阳学士修,及苏氏父子兄弟、曾巩、王安石辈之八君子者,赋材不同,然要之并按古六艺及西京以来之遗响而揣摩之者,……盖尝就世之所称正统者论之,六经者,譬则唐虞三王也。西京而下,韩昌黎辈,譬则由汉而唐而宋间及西蜀、东晋是也。文学作品能否由“美”进而变得“重要”即成为正典,也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具体来说,文学正典往往要符合以下几个特质:第一是____________。这包括现实之实与平实之实,即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诗经》最早树立典则,它推崇暗示、迂回的谲谏,但既然是谏,就是对政治缺失的严肃批评与指正。杜甫早年也以稷、契自期,晚年《登楼》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方回点评云:“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九首,当写以常玩,不可暂废。”“‘锦江’‘玉垒’一联,景中寓情;后联却明说破,道理如此,岂徒模写江山而已哉。”指出杜律雕之琢之的诗艺,是与战乱频仍的国家命运及报国无力的哀痛相契相合的。如果王维等的神韵、意境代表着古典诗很高的境界,那么杜诗的雄浑悲壮,将个体感怆与国家民族忧叹融为一体,则代表着最高的境界。第二是____________。古代文学为了树立理想的正统标准,往往严肃批评文人在性格和道德上的种种“无行”与“瑕累”,同时认为在作家的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正向关系又包括了两方面。一是人品即文品,如纪昀云:“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反过来,从文章也可以推见人品。这方面杜甫又最为典型,杜诗可当年谱看,细按行年,见其心迹。二是以内在修养、真情实感达到气盛言宜。韩愈《答李翊书》云:“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坚持长期耕耘,反对急功近利,坚持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第三是____________。批评家往往在后世作品与六经之间建立联系,从思想到文体都要宗经合古。诗是古诗还是律诗,文是诏令还是表启,都有着使某一类诗、某一体文之所以成立的内容与形式要求。因此,在题材或内容选择、词汇运用、表现技法、文体形式等方面,代代累积的规范作用于人的意识,人们也就往往认为古代、前代具有更高的价值。朱熹云:“虞夏以来,下及魏晋,自为一等。自晋、宋间颜、谢以后,下及唐初,自为一等。自沈、宋以后,定著律诗,下及今日,又为一等。”“至律诗出,而后诗之与法,始皆大变,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无复古人之风矣”。另一方面,文学创作要与古为新,杜诗韩文都是在集大成基础上的因革。秦观《韩愈论》云:“钩列、庄之微,挟苏、张之辩,摭班、马之实,猎屈、宋之英,本之以诗书,折之以孔氏。此成体之文,韩愈之所作是也。盖前之作者多矣,而莫有备于愈;后之作者亦多矣,而无以加于愈。”第四是____________。作品广为流传,或者被选入总集、类书,是成为经典的重要条件,但古代批评家也十分注意将文学正典与时俗、俚俗文学区分开来。时俗文学指一个时期里流行、受人追捧的作品,各个时期也流行不同的时俗文学。韩愈《与冯宿论文书》云:“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人以为好矣。”从负面贬抑当时的骈偶文章;元稹称杜甫律诗:“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从正面肯定杜律的脱俗。俚俗文学指来自于民间或一些文人所作的内容和格调都较通俗甚至低俗的作品。《诗经》中的“郑卫之声”历来受到诟病。《文心雕龙》亦对一些乐府作品颇表不满:“艳歌婉娈,怨诗诀绝,淫词在曲,正响焉生?”文学正典应以古雅惩时俗,以文雅救俚俗。(摘编自沙红兵《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之“儒学正统与文学正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刘勰“正”与“奇”对举,还是钱锺书指出的“重要”与“美”的看法,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对文学经典评论的理解。B.凡是符合文学经典特征的作品一定包含着文学正典,符合文学正典特质作品一定包含文学经典的特征。C.有些可称得上美典的作品却不一定“重要”,而有些重要的正典必须是美的,这里的“重要”指的是要符合儒学正统的要求。D.对于古代文学经典的界定,要用独特、复杂的眼光来看待,需要在不断争执的动态过程中才相对稳定下来。2.下列对材料中引用、举例论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对李白、杜甫作品是否能被看做文学正典的评价上,《环溪诗话》和《䂬溪诗话》的看法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李、杜作品是属于文学正典的。B.作者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学杜甫之例,是为了证明杜甫晚年的七律诗很重要,符合文学正典的要求,他们各学杜甫一面即成大家。C.茅坤在儒学道统下考察文学,同时以政治正统譬喻文学正统,指出儒家政治文化思想是持续的文化主导趋向,也建构出儒学价值导向的经典观。D.作者引用朱熹所论古今之诗的“三等”变化,是为了证明,不同时代的诗在题材、内容、技法等方面不同,特别是在唐格律诗后变化更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文中,可以成为文学正典的一项是()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B.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C.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D.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4.请在文中横线处,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文学正典的具体特质,并阐述理由。5.金代诗人赵秉文曾评:“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者”,请结合文本,分析杜诗韩文集大成者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B2.C3.B4.循实(从实),即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人格(人品、文品),作家的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合古(崇古、学古),从思想到文体都要宗经合古;矫俗(惩俗、救俗、正俗),文学正典应以古雅惩时俗,以文雅救俚俗5.①内容上反映现实问题,综经合古,体现人品。②艺术形式上,语言美,兼备众妙。〖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凡是符合文学经典特征的作品一定包含着文学正典,符合文学正典特质作品一定包含文学经典的特征”过于绝对,结合“这对于理解文学经典也颇具启示。有些可称得上美典的作品却不一定重要,而有些重要的亦即被称为正典的,却必须同时是美的”等可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相互关系。故选B。【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环溪诗话》和《䂬溪诗话》的看法是一样的,他们都认为李、杜作品是属于文学正典的”曲解文意。《䂬溪诗话》评论的对象是李白,“忝窃”是谦辞,“谦言辱居其位或愧得其名”,这里是说李白就“心术事业,可施廊庙”是不可与杜甫比的。B.“是为了证明杜甫晚年的七律诗很重要,符合文学正典的要求”强加因果,根据原文“杜甫晚年七律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黄庭坚、陈师道等学其盘硬韧瘦,陈与义、陆游等学其酣畅饱满,衍其一绪,胥足名家,反之也凸显出杜律兼备众妙的艺术特质”可知,举例是为了证明杜甫晚年七律是“美”的。D.“是为了证明,不同时代的诗在题材、内容、技法等方面不同,特别是在唐格律诗后变化更大”强加因果,引朱熹原文最后“而无复古人之风矣”,是想证明“人们也就往往认为古代、前代具有更高的价值”。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文学作品能否由‘美’进而变得‘重要’即成为正典,也以此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以及作者给出的几个标准可知,可以成为文学正典的作品,除了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之外,还应为社会政治服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A.未与现实关切,未体现文学正典思想性。B.体现了对战争的控诉与百姓的同情,符合文学正典的要求。C.为华丽骈文,不符合“以笃实平正技法、风格来表现”这一要求。D.为闺怨之作,未能“将个体感怆与国家民族忧叹融为一体”。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针对第一点,根据原文“这包括现实之实与平实之实,即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可见,作者在这里重点论述了文学正典在内容上的“现实之实”“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平实之实”“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由此可知,文学正典遵循“实”这一重要特质,故可填循实(从实)。针对第二点,根据原文“认为在作家的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正向关系又包括了两方面。一是人品即文品”“反过来,从文章也可以推见人品”“二是以内在修养、真情实感达到气盛言宜”可看出,此处重点论述的是作家人格修养与文学作品之间的正向关系,故可填人格(人品、文品)。第三点,根据原文“批评家往往在后世作品与六经之间建立联系,从思想到文体都要宗经合古”“在题材或内容选择、词汇运用、表现技法、文体形式等方面,代代累积的规范作用于人的意识,人们也就往往认为古代、前代具有更高的价值”等可知,这里是在讲思想文体上的宗经合古倾向,故可填合古(崇古、学古)。第四点,根据原文“但古代批评家也十分注意将文学正典与时俗、俚俗文学区分开来”“从正面肯定杜律的脱俗”“文学正典应以古雅惩时俗,以文雅救俚俗”可知,文学正典总体上反对、鄙弃“俗”,故可填矫俗(惩俗、救俗、正俗)。【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内容上看,根据原文“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现实精神与关切,同时能以笃实平正的技法、风格来表现,反对虚饰、浮夸和怪奇”“杜诗的雄浑悲壮,将个体感怆与国家民族忧叹融为一体,则代表着最高的境界”等可看出杜诗韩文都反映了现实问题。根据原文“文学创作要与古为新,杜诗韩文都是在集大成基础上的因革”可看出他们都综经合古。根据原文“反过来,从文章也可以推见人品。这方面杜甫又最为典型”“韩愈……坚持长期耕耘,反对急功近利,坚持有为而作,反对无病呻吟”可看出其体现人品。由此可见,杜诗韩文在内容上反映现实问题,综经合古,体现人品。根据原文“杜诗韩文也是公认的文学正典”“杜甫晚年七律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反之也凸显出杜律兼备众妙的艺术特质”“韩文方面,前人形容韩愈‘赠序’诸文莫不极文章之变”“可见,‘美’是《诗经》、杜诗、韩文等成为文学正典的基本条件”等可以归纳出:艺术形式上,语言美,兼备众妙。(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吴老爹台静农羊镇的十字街,还是以前那样扰攘着。这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十字街右边一家油盐店的吴老爹,现在谁也不知道他了。他十四岁的时候,便来到这油盐店家。据他自己说,他的双亲死得非常早,没有姊妹兄弟,只是独自一人在这人世间。他的主人和主母见他谨慎而且忠实,对他也非常好,几十年来,从没有向他发过怒,或向他斥责过。不幸主母死后的二年,主人便跟着死了。主人就将刚十八岁已经结过婚的少主人,托吴老爹好好地同着少主人一起过活。可是少主人的性格,并不能像主人那样安分守己地生活。主人的遗产只是他一生辛勤经营的油盐店,主人生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地坐在柜台里,守着一两油五文盐的生涯,但是少主人竟没有这样的耐性子,有时候愤然地说:“这生意真不是人做的。”吴老爹起初以为这是少年免不了的毛病,曾委婉地劝他,他也倒听话。主人死后第二年,少主母生了一个儿子。吴老爹几乎比少主人还高兴,觉得主人毕竟是有德的。至于少主人的行为,可渐渐地不规矩起来了,下午或晚间总是不在家的日子多。吴老爹时常在少主人面前说比方想开导他,但是少主人却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还遵少主人的斥责,轻则说“老晕了晓得什么”,重则便说“你是俺老子么”,往往使吴老爹面子下不去,哑口无言地低下头去。少主人越闹越不成样子了,成天是不在家的。到了晚上虽然回来一次,但与家事不相关的,却是将钱筒里的钱倒了。少主母几乎天天暗地里哭,吴老爹遇见的时候,总劝她不要过于伤心,少主人一定是这几年走混沌运,命里带的,也没有法子,什么时候运气转了就好了。其实他心里时常盘算,少主人究竟什么时候才交好运呢?少主母的儿子却一天长得好似一天,两颊微微红,两手臂同嫩藕一样,非常活泼爱笑。吴老爹更是爱他,几乎成天将他抱在怀里。就是平常少主人给他气受,甚至辱骂他,他见了他的小少爷这闷气便烟一般地消散了。有时候他还这样地想:再过几年,少主人转了运,好好地兴家立业。小少爷也渐渐长大了,叫他念书识字,他这样的聪敏,自然就成了出色的人物了。老天再叫我多活几岁,能够看见小少爷受人家尊敬,受人家夸奖,然后死了去,见了主人和主母,他老两口一定很欢喜的。也许主人会笑着说:“老吴到底是有用,难为他带了儿孙都成人了。”自从少主人不在家以后,他天天抱了小少爷坐在柜台里面,替少主人支持生意,入款都被少主人掠去赌博,因之也无法添置货物,门面渐渐地艰窘,也渐渐地冷落起来。之后,少主母说她有些首饰,想私自变卖了,在生意上添补。吴老爹听了,想了一想,叹了口气,惨然地说:“好罢,那么今晚上就办妥,明天好买油。”第三天一个暴风雨的晚间,好久没有回家的少主人忽然回来了。吴老爹一见非常的惊异,因为少主人完全变了相貌了。少主人的脸色好像一张白纸,两眼深陷,下额瘦削,再也看不出来以前肥红的面庞了。头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他从也没有梦想到他的少主人居然有了这样的模样。少主人一进屋,将斗笠放在门口,很疲乏地坐在一个矮椅上,看看屋里,什么也没有问。少顷,哑声地说:“我还没弄到饭吃呢。”这时候吴老爹站在灯的旁边,忽然听少主人这样地说,全身顿时发抖。没吃饭就是了,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话头呢,这分明是街上行气的口吻。“我已经将房子卖了。就是这,还不够还账,明日还要将家具卖掉。我的女人同孩子,我叫他们回娘家过活去。跟着我,我也没有法子。不过……”少主人的声音有些呜咽了,“不过,吴老爹我对不住你,我没有好处给你,反累你老人家受罪!家业丢了,我倒不在乎。只是吴老爹你,我真有些良心不安!”少主人哭了,再也说不下去了。吴老爹也放声哭了。少主母早已晕了。“少主人将来怎样呢?”吴老爹哭着问。“我么?”少主人已经忍住了眼泪,“我要当兵去!你不要太伤心了,我就要走,他们在那里等着我分账!”说了,戴上了斗笠,开了门匆匆地走了。当晚吴老爹迷离地倒在床上,心中空洞,并不觉得如何的悲伤。不过思想异常纷乱,使他不能安静。他知道了他平常的一切的梦,现在是完全破碎了,而且破碎得了无痕迹。他悔恨,他不该信任命运,命运所给予的希望,直是扯谎和欺骗,结果是这样的惨报。他不愿再活下去了,生是这样无聊和空虚。转而既要是当下死去,岂不是使活着的人,更难忍受吗?还是活着罢,为着那尚活着的人,为着那尚有未尽的忧苦和劳瘁!第二天清早,镇北首,大路上,有一个老人戴着破斗笠,穿着草鞋,背了小小的包袱,独自在春雨纷纷的大路上缓缓地走着。从这老人迎面走过的三四个穿蓑衣的少年工人,这里面忽然有一个叫着说:“这不是十字街油盐店的吴老爹么?这老头背着包被上哪里去呢?”吴老爹好像没有听着后面有人招呼他,仍旧在大路上缓缓地走着。痴立在路旁的这一阵少年,于是都目送着这老人向那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一九二六年七月十九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主人主母离世后,少主人成为了吴家的当家人,面对嗜赌成性的少主人,吴老爹和少主母无能为力。B.少主人不耐烦吴老爹的劝导后,吴老爹转而将希望寄托到小少爷身上,对少主人彻底失望。C.文中写面对少主人的胡作非为,少主母只能以泪洗面、尽己所能支撑家计,凸显了少主母的软弱可欺、懦弱无能。D.少主人越闹越不成样子,直至将家财败尽去当兵,整个过程无所不为,良心彻底泯灭。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主母悲惨的人生遭际,具有时代的鲜明烙印,体现出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的根深蒂固及对妇女的迫害。B.文中画线句子,使用工笔细描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少主人的落魄,把他的狼狈相刻画得淋漓尽致,揭示出他人生命运的改变。C.在描述少主人把祖产败尽前特意交代了“暴风雨的晚间”,这一环境描写为后文的展开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氛围,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D.作者用客观冷静的笔触直面羊镇的人间悲剧,怀着批判与悲悯的矛盾心态、倾注笔力关注吴老爹不幸的人生遭遇与磨难。8.请以吴老爹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9.本文在叙述上别具匠心,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特色及作用。〖答案〗6.A7.B8.①侧面描写,从主人主母的评价及托付后事于他可知其谨慎而忠实。②对比,从他和少主人对油盐店的态度可知其安分守己。③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从其对少主母的劝慰、家业败尽后对少主人后路的关心、对生与死的考量可知其内心酸楚却关爱体贴他人。④欲抑先扬,扬中有抑,安于天命、愚忠、丧失自我意识,始终将希望寄托于少主人及“运”“命”,自己的生活中没有自己,自己的舞台上自己只是配角。传统文化中的忠义观念牢牢束缚着他的头脑,使他最终成为少主人堕落之路上的殉葬品。9.①倒叙,开头先交代现在的羊镇以及羊镇人对吴老爹的淡忘,再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打破时间限制,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更能全方位展示吴老爹的经历及心理活动,同时吴老爹作为读者审视的对象,更能引发读者的反思。③留白式结尾,文章以“于是都目送着这老人向那不可知的地方走去”作结,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少主人彻底失望”过于绝对。从文中可以看出,之后吴老爹还不止一次的寄希望于少主人“交好运”“转运”,可见对少主人并未彻底绝望。C.“凸显了少主母的软弱可欺、懦弱无能”曲解文意。少主母饱受封建宗法社会的迫害、礼教思想的侵蚀,这么写凸显了少主母的无可奈何和辛酸。D.“良心彻底泯灭”过于绝对。少主人在家业败尽之后说的“只是吴老爹你,我真有些良心不安!”“少主人哭了,再也说不下去了”,可见他良心并未彻底泯灭。故选A。【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B.“使用工笔细描手法”说法有误。作者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头上戴一破斗笠,披了一件破小袄,下面赤着脚,裤子提在膝盖上”,并未再加任何繁复细致的描写,语句也简短生动,可见使用的是白描手法。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原文对吴老爹形象的描写,首先出于“他的主人和主母见他谨慎而且忠实,对他也非常好,几十年来,从没有向他发过怒,或向他斥责过”。这里通过他的主人和主母的评价,甚至是“主人就将刚十八岁已经结过婚的少主人,托吴老爹好好地同着少主人一起过活”的托孤行为,可看出他谨慎而忠实的性格特点。在主人和主母死后,少主人当家期间,少主人的态度是“但是少主人竟没有这样的耐性子,有时候愤然地说:‘这生意真不是人做的。’”“但是少主人却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还遵少主人的斥责”“入款都被少主人掠去赌博,因之也无法添置货物,门面渐渐地艰窘,也渐渐地冷落起来”,可见其好高骛远,乃至最终走上赌博的不归路。而与此相反,吴老爹却“吴老爹起初以为这是少年免不了的毛病,曾委婉地劝他”“吴老爹时常在少主人面前说比方想开导他”“自从少主人不在家以后,他天天抱了小少爷坐在柜台里面,替少主人支持生意”。两相对比,更可见其安分守己。文中还有不少对吴老爹的直接描写,如劝慰少主母时的语言描写“吴老爹遇见的时候,总劝她不要过于伤心,少主人一定是这几年走混沌运,命里带的,也没有法子,什么时候运气转了就好了”,他自己的心理描写“其实他心里时常盘算,少主人究竟什么时候才交好运呢?”,以及行动描写如“当晚吴老爹迷离地倒在床上,心中空洞,并不觉得如何的悲伤。不过思想异常纷乱,使他不能安静”。这些,都展现了他内心酸楚却关爱体贴他人的形象特点。从文中对吴老爹的描写及其与少主人的对比可看出,作者对吴老爹安分守己、谨慎而忠实等特质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辛苦一辈子,最终却只能落魄地离开羊镇。从这一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欲抑先扬,扬中有抑的写作思路。对于少主人痴迷赌博,越闹越不成样子的原因分析,吴老爹却只认为“有时候他还这样地想:再过几年,少主人转了运,好好地兴家立业”。而对于自身价值,他想的是被主人认可“老吴到底是有用,难为他带了儿孙都成人了”。最终,只落得个“他知道了他平常的一切的梦,现在是完全破碎了,而且破碎得了无痕迹。他悔恨,他不该信任命运,命运所给予的希望,直是扯谎和欺骗,结果是这样的惨报”。可见作者在描写吴老爹时,也暗中批判了他身上安于天命、愚忠、丧失自我意识的劣根性。【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的能力。文章开头,作者不直接描写吴老爹,而是说“羊镇的十字街,还是以前那样扰攘着”,并由此引出“这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十字街右边一家油盐店的吴老爹,现在谁也不知道他了”,并进而叙述吴老爹与少主人的人生经历。可见这里是运用了倒叙手法,先交代现在的羊镇以及羊镇人对吴老爹的淡忘,再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打破时间限制,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叙述视角上,根据原文“他十四岁的时候,便来到这油盐店家”“他的主人和主母见他谨慎而且忠实,对他也非常好”“可是少主人的性格,并不能像主人那样安分守己地生活”等可知,文章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这样的叙述视角,一方面更能全方位展示吴老爹的经历及心理活动,如“有时候他还这样地想:再过几年,少主人转了运,好好地兴家立业。小少爷也渐渐长大了,叫他念书识字,他这样的聪敏,自然就成了出色的人物了”“他悔恨,他不该信任命运,命运所给予的希望,直是扯谎和欺骗,结果是这样的惨报”等。同时,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述,可以将吴老爹置于被读者审视的位置,这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反思。文中,当少主人把家产败光后,吴老爹觉得“他不愿再活下去了,生是这样无聊和空虚。转而既要是当下死去,岂不是使活着的人,更难忍受吗?还是活着罢,为着那尚活着的人,为着那尚有未尽的忧苦和劳瘁!”那么他后面将如何活着,文章最后只说“文中痴立在路旁的这一阵少年,于是都目送着这老人向那不可知的地方走去”。这一留白式结尾,也给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二、古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文本二:齐王封田婴于薛,号曰靖郭君,得专齐之权。靖郭君欲城薛,客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傥侥智略。靖郭君使文主家待宾客,宾客争誉其美,皆请以文为嗣。靖郭君卒,文嗣为薛公,号曰孟尝君。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食客常数千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由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夫贤者,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今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戌趋去未至中闺孟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臣光曰:孟尝君可谓能用谏矣。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诗》云:“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孟尝君有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戌趋A去B未至C中闺D孟尝君召E而反之F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王封田婴于薛”的“封”,指君王以土地、爵位或名号赐人。B.“所以”指原因,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中“所以”含义相同。C.“趋”,礼貌性的小步快走,常用作子对父、臣对君时,表示恭敬。D.“虽”,指即使,与《论语》“回虽不做,请事斯语矣”中的“虽”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不然就应该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B.田文性格洒脱,富裕多金,才智出众,在四十几个兄弟中脱颖而出,被父亲委以重任,获得了宾客们的赞誉。C.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接受了楚王的象床之礼,准备护送回国时,听从进谏,最终谢绝了象床。D.公孙戌劝谏成功后,孟尝君因其神态生疑,得知真相后宣称厌恶这样有利益私心而进谏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乌足尚哉!(2)苟其言之善也,虽怀诈谖之心,犹将用之,况尽忠无私以事其上乎!14.靖郭君欲城薛时,客是如何成功地劝他放弃打算的?〖答案〗10.BDF11.D12.C13.(1)(孟尝君)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私侵民财,这真是个大奸贼,有什么值得推崇歌颂的!(2)如果提的意见对,即使有欺诈之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竭尽忠诚、毫无私心来侍奉君王的言论呢!14.①比喻论证或者打比方,把靖郭君比作能力巨大的大鱼,齐国比作水,论证拥有齐国权力才是最重要的。②从反面假设论证,假设失去掌管齐国的权力,即使把薛城墙修得再高也保不住自己。〖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官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戌”作主语,“趋去”作谓语,故应在B处停顿;“至”作谓语,“中闺”作宾语,故应在D处停顿;“孟尝君”作主语,“召而反”作谓语,“之”作宾语,故应在F处停顿。故选BDF。【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B.正确。“所以”均表原因。句意: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因为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C.正确。句意: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D.“含义相同”错误。即使;/虽然。句意:即使有欺诈之心。/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司马光认为”错,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出自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可见,应该是王安石这样认为的。B.“田文性格洒脱,富裕多金,才智出众”错,原文是“其妾之子曰文,通傥侥智略”,可见,田文是风流通达,富有智谋,而不是富裕多金。D.“孟尝君……宣称厌恶这样有利益私心而进谏的人”错,原文是“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可见,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故选C【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蠹”,侵害、损害;“是奸人之雄也”,判断句;“乌”,哪里、怎么;“尚”,崇尚推崇。(2)“苟”,如果;“虽”,即使;“诈谖”,欺诈;“事”,侍奉。【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概括:运用比喻论证,把靖郭君比作能力巨大的大鱼,齐国比作水,论证拥有齐国权力才是最重要的。(2)根据“苟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概括:从反面假设论证,假设失去掌管齐国的权力,即使把薛城墙修得再高也保不住自己。参考译文:文本一:世人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像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哪里能说是得到了贤士!如果不是这样,(孟尝君)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齐国)就应当可以依靠国力制服秦国君临天下,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王安石《读〈孟尝君传〉》)文本二:齐王把薛城封给田婴,号称靖郭君,齐国的大权全部落到田婴手中。靖郭君想在薛建城,一个幕客对他劝阻说:“您没有看到海里的大鱼吗?海网罩不住它,鱼钩也牵不住它,然而它一离开海水,连小小蚂蚁也可以制它于死地。今天的齐国,就是您的汪洋大海。您能长期掌握住齐国,又要薛城做什么!如果失去齐国大权,即使把薛城城墙砌到天上,也保不住自己!”靖郭君于是放弃了扩建计划。靖郭君有四十个儿子,其中一个小老婆生的儿子叫田文。田文风流通达、富有智谋。靖郭君便让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都在靖郭君面前争相称赞田文,建议让他做继承人。靖郭君死后,田文果然接班做了薛公,号为孟尝君。他四处招揽收留各国的游士和有罪出逃的人才,为他们添置家产,给以丰厚待遇,还救济他们的亲属。这样,孟尝君门下收养的食客常达几千人,都各自认为孟尝君亲近自己,因此孟尝君的美名传遍天下。臣司马光曰: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士人中贤良的人,用到大处可以有利于天下,用到小处可以有利于一国。如今孟尝君养士,不分才智愚笨,不论好坏,盗用国君用作俸禄的钱财,来营结自己的党羽,夸大虚美名誉,对上欺侮君王,对下私侵民财,这真是个大奸贼,有什么值得推崇歌颂的!孟尝君代表齐国前往楚国访问,楚王送他一张象牙床。孟尝君令登徒直先护送象牙床回国。登徒直却不愿意去,他对孟尝君门下人公孙戌说:“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啊!你要是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你。”公孙戌答应了。公孙戌见到孟尝君说:“各个小国家之所以都延请您担任国相,是因为您能扶助弱小贫穷,使灭亡的国家复存,使后嗣断绝者延续,大家十分钦佩您的仁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刚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的厚礼,那些还没去的国家又拿什么来接待您呢!”孟尝君听罢回答说:“你说得有理。”于是决定谢绝楚国的象牙床厚礼。公孙戌告辞快步离开,还没出小官门,孟尝君就把他叫了回来,问道:“你为什么那么趾高气昂、神采飞扬呢?”公孙戌只得把赚了宝剑的事如实报告。孟尝君于是令人在门上贴出布告,写道:“无论何人,只要能弘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的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也没关系,请赶快来提出意见。”臣司马光曰:孟尝君可以算是能虚心接受意见的人了。只要提的意见对,即使是别有用心,他也予以采纳,更何况那些毫无私心的尽忠之言呢!《诗经》写道:“采集蔓菁,采集土瓜,根好根坏不要管它。”孟尝君是做到了这种兼容并包的雅度。(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备注〗晃衡,原名仲满、阿倍仲麻吕,日本人。公元717年(唐玄宗开元五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改姓名为晃衡,历仕玄宗、肃宗、代家三朝,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是说,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B.三、四两句一问一答,寄寓诗人深情。大意是说:中国以外,哪里最为遥远呢?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现在友人要去那里,真像登天一样难啊!C.五、六句正面描绘了友人回国旅途的艰险,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D.诗最后两句,诗人设想晁衡战胜艰难险阻,平安回到祖国,但又感叹无法互通音讯。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深情。16.千百年来,历代诗论家们公认王维“诗中有画”,但往往没有注意到。他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不能绘出的画境”。试结合本诗的七、八两句,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C16.①诗人没有实写海上的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鱼。②黑、红、蓝(天)、碧(波)四种色彩,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恢弘阔大的动态的图画,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奇诡、恐怖的感觉。③诗人借怪异的景物形象和交织变幻的色彩表现出海上航行的艰险和对友人的安危的忧虑。〖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五、六句正面描绘了友人回国旅途的艰险”说法有误。“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两句避实就虚,从有限中求无限。要说的意思只开了一个头便立即带住,让读者自己去思索、联想、补充、丰富。诗人在这里不作正面描绘,只提供联想线索;不言艰险而艰险之状自明,不说忧虑而忧虑知情自见,正是这两句诗高明的地方。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题目中之所以说王维的“诗中画”大多是“绘画所不能绘出的画境”,是因为有时候他对于某些景象的描写并非是现实性的工笔白描,而是运用了一定的夸张、想象等。比如本诗的七、八两句“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在这里,诗人不只是没有实写海上景象,而且充分运用想象,虚构了两种怪异的景物:有大到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有眼里红光进射的大鱼,波涛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构成了一幅恢宏阔大的动态图画。诗句中,诗人直接用上“黑”“红”这两个颜色词,说明因为鳌的巨大使原本的蓝天变成黑色,以及因为大鱼眼里红光迸射导致碧波变红的怪异景象。从中可以看出,其实诗句中还暗含了另两种颜色:蓝(天),碧(波)。由此可见,诗人在这里同时展现出黑,红,蓝(天),碧(波)四种色彩,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幻,构成了一幅光怪陆离的动态图画。作者在这里越是极力描写巨鳌与大鱼的巨大与翻腾,就越是说明海上航行是多么的危险。这一切,都加深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可见此处是借神秘诡谲的海上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担忧,突出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上,波光荡漾,清明澄澈的景象。(3)李白的《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子〉四章》中写老子通过观察器皿“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了“无”的意义,得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答案〗(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4)埏埴以为器有器之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倏地变成了网红词的“躺平”通常是指人因压力大,事情头绪多,搞得焦头烂额,从而放弃行动而任其自然发展的处事方式。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躺平其实是一种睡姿。①,是个人的习惯,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否则,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②。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③。成人则不然,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常以仰卧和侧卧位为宜,侧卧位时在双下肢下方垫一软枕。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成人正常的睡姿是向右侧卧位,侧卧时背和双腿像弓一样微微弯曲,手交叉成拱形,就像胎儿呆在母亲腹中,全身容易放松,有利于解除疲劳,由此可见,“躺平”只可一时,打个盹而已。18.下列句子中的“某”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追在当阳桥前,张飞赶到,高叫:“四弟不必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B.石家庄部队某团政治处按照党委的要求,准备召集营级干部开会。C.李某因谎称“我要抢劫珠宝店”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7日。D.叶公好龙比喻表面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的爱好它,甚至畏惧它。19.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中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经常打鼾的人侧卧,就不会打鼾。B.婴幼儿或少儿,因为没有生活压力,所以什么睡姿都可以。C.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仰卧位时,对缓解症状有帮助。D.孕妇采用左侧卧位睡姿有利于胎儿在子宫里的发育。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D19.C20.①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②还可能损害身体健康③睡姿可以千态万状〖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文中画线句中的“某”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A.“某”是自称之词,指代“我”或本名,旧时谦虚的用法;B.“某”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C.“某”指一定的不明说的人或事物;D.“某”指不定的不说明的人或事物。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A.主观臆断,文中只说“经常打鼾的人不宜仰卧入睡,以侧卧位为宜”。B.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婴幼儿或少儿时期骨架柔软”可知是因为骨架柔软。D.主观臆断,文中只说“孕妇最佳的睡姿是左侧卧位”,并未提及其他。故选C。【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但对于某些人群和特殊情况,需要采取更适宜的睡姿”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对每个人“个人的习惯”而言,不同的睡姿都有可能,故可填虽然睡觉采用哪种姿势。第二空,根据前文“否则,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可知,后文应填比影响睡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