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021版新教材)_第1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021版新教材)_第2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021版新教材)_第3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021版新教材)_第4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021版新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全册教材分析与学

情分析(2021版新教材)

第一单元《声音》教材和学情分析

1.听听声音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

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

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

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

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

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

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

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

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

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1页共25页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

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

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

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

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

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

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

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

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

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

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

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

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

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

第2页共25页

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

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

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

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

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

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

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

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

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

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

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

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

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

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

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

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

第3页共25页

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

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

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

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

点所在。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

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

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

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

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

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

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

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

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

第4页共25页

楚。

5.声音的强与弱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

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

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

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

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

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

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

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

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

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

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6.声音的高与低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

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

一个属性一一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

第5页共25页

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

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

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

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

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

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

的另一个基本属性一一音高。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

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

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

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

不同因素。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

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

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6页共25页

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

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

紧都有关系。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

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

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

同的声音。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

识不明确。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

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

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

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

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

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

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第7页共25页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

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

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

“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

动听的乐曲。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材和学情分析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

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

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

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

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

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官

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

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

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器模拟人体

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

究呼吸奥秘的兴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

第8页共25页

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

究兴趣。

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

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

内部的情况。此外,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

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

生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

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

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

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

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2.呼吸和健康生活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

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

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

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

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

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

第9页共25页

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

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

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

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

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

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

健康。

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

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

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

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

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测量肺活量

《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

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

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

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

第10页共25页

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

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

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

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

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

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

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

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

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

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

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4.一天的食物

《一天的食物》一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

学生通过记录一天吃的食物,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和整理有

用信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食物。在记

录、整理和分类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

第11页共25页

的,为后续探究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

聚焦板块展示的食物图片隐含着人的食物构成是“丰富的”,呈

现的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

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层次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记录一天的食

物,通过统计小组或全班学生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丰

富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在

分类过程中再次体会食物的多样性。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发现一天中所吃

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并认识到食物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满足

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

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

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

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

不尽全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

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

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5.食物中的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年册第二单元《食

第12页共25页

物》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

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本

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

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

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

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运用碘酒和

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

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肪;在教师或成年人的

指导,运用双缩胭试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另外食物的营养

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

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

营养卡”,学生就能回答“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

问题了。接着让他们找找“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

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同时使学生明白,

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

第13页共25页

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予学生暴露前认

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

全面和深入。

6.营养要均衡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

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

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

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

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首先从膳

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

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

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

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

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一一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

饮食习惯一一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

第14页共25页

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

“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

不清楚。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

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

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

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一一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

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

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

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

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

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

重要性。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

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

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

第15页共25页

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

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

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

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

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

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

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

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

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

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官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

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

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

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

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

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第16页共25页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

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

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

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

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

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

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

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

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和学情分析

1.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

的。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

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

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

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

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

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

止。

第17页共25页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

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

“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

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用气球驱动小车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

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

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

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

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

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

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

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

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

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

用更大的力。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

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

第18页共25页

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

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

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学生会想

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难理解。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2课我

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

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

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

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

“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

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

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

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

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

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

第19页共25页

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

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

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

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

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

力会越大。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

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

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

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榛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4.弹簧测力计

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

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前3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

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本节课安排了两

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

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

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

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

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

第20页共25页

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

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

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5.运动与摩擦力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

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

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

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

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

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

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

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

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

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第21页共25页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

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

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

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6.运动的小车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包

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动力和阻碍运动的摩擦力。本节课将从能量的角度

去研究运动的物体,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聚焦板块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

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

转动……并指出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引出研究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

体有能量吗?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

情况,体会“小槌运动的越快,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通过观察不

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体会“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

量越大”。

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对象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两个对比实验,

都会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

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板块,教科书用一段说明性文字给出了关于能量的知识。第

一句话是让学生明了一切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就不会构成

第22页共25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