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义-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0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义-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0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义-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0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义-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0讲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义-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部分第九单元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时空坐标阶段特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政治(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实践,港澳回归,海峡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3)新时期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外交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1)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了经济实力。(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思想文化(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2)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点第20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应学生用书第131页课标要求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3.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清知识结构基础全通关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准备①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观念,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时间1978年12月内容工作着重点决定停止使用“以②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内容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恢复路线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拨乱反正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初步实践平反冤假错案原则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表现对改革开放前的冤假错案和政策予以纠正正确评价历史标志③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意义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修订宪法背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内容1982年年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经济体制改革农村④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城市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对外开放经济特区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⑤、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⑥经济体制

开放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⑦

成就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对比分析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较低、国防力量薄弱。(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2)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3)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1)单一公有制。(2)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2.成效(1)香港、澳门回归过程1997年7月1日,⑧回归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缓和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⑨》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对话“九二共识”:1992年11月,海峡两岸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性交涉中“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汪辜会谈:1993年4月,海协会、台湾海基会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发展A.颁布《反分裂国家法》:⑩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B.习马会面: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图解历史“一国两制”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邓小平理论创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过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内容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发展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内容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发展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3.科学发展观创立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内容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的集中体现

发展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在2012年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确立在2017年中共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载入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方面表现国民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超级计算机、探月工程、C919大型客机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文化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国防事业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图解历史小康社会(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会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发挥大国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推动《巴黎协定》生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即共商共建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延伸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世界秩序观、国际责任观和国家利益观(1)世界秩序观:以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立足点、以维护国际秩序总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为着力点。(2)国际责任观:以公平、平等、正义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原则、以关切发展中国家利益为重点、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3)国家利益观:是以捍卫主权、安全、发展三大国家核心利益为重心的三位一体综合安全思想。维护中国的基本制度和政治大局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是国家核心利益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链接贯通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选择性必修1第3课P20~21)二、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选择性必修1第4课P25~27)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选择性必修1第13课P76~79)四、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选择性必修1第14课P82~83)五、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选择性必修1第14课P83~84)答案①真理标准②阶级斗争③1981④家庭联产承包⑤深圳⑥社会主义市场⑦世界贸易组织⑧香港⑨告台湾同胞书⑩2005改革开放江泽民方法论十九高铁技术突破重点难点素养全研通一、大国崛起——凯歌行进中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主题阐释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和不足。只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继往开来。真题验证(2022·山东·9)下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解题秘籍试题主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其成就材料分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比重相对下降明确答案1984年至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的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占比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失分点评史实不符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移花接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排除B项时序不清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深度研习材料1978年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到1983年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探究步骤】步骤:思路梳理作答:特点: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从少数到基本普及。意义:改变(突破)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特色大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主题阐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需要更多地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经验,中国外交与时俱进,提出“全方位、不结盟、无敌国”的外交政策,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助力担当。自1978年启动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外交发生深刻变革并取得伟大成就。这40多年间,中国同世界体系与秩序的关系,经历了由对立者、挑战者、革命者到跟进者、参与者、贡献者的重大变化;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总体布局;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为国与国交往开辟了新路径;中国创造性地提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指明了新方向。真题验证(2022·湖北·10)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解题秘籍试题主旨奥运会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材料分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引领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明确答案“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表明了中国开放的态度,给世界各国呈现出一个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故选C项失分点评词不达意奥运精神指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与“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不符,排除A项节外生枝“开放的中国盼奥运”是中国拥抱世界、走向世界的体现,与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无关,排除B项表述夸张“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强调的是中国开放的态度,一个口号要上升到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然有夸大成分,排除D项深度研习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探究步骤】“四读”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得出重要信息:材料:从正文“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以得出现实意义“两定”限定词(时间、空间、角度):时空限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容限定——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定位词(原因、特点、影响):第①小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归纳;第②小问,据材料“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回答作答:表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等。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世界繁荣进步。演练创新试题从知识到见识品真题知导向1.(2022·湖南·10)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答案D解析“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其中的待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说法,而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就业市场竞争条件下才会出现的现象,上述变化是党中央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竞争背景下失业现象的正视,所以属于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及作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更加顺畅,故选D项;题干强调的是党中央对失业现象的认识及积极应对,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题干中变化的前提,排除A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