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考融合之《琵琶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女子与筝,暗示弹筝女子形象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时间。B.第二句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弹筝女子只顾低头弹筝、自娱自乐的情态。C.“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两句,引导读者品味奇妙的无声之美。D.“别有深情一万重”写筝声传达出弹筝女子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蕴藉,引人遐想。2.本诗和《琵琶行(并序)》描写音乐的角度有何异同?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闻早莺【1】白居易日出眠未起,屋头闻早莺。忽如上林晓,万年枝上鸣。忆为近臣时,秉笔直承明。春深视草【2】暇,旦暮闻此声。今闻在何处,寂寞浔阳城。鸟声信如一,分别【3】在人情。不作天涯意,岂殊禁中【4】听。注释:【1】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2】视草:奉旨修正诏谕类的公文。【3】分别:区别,分辨。【4】禁中:指帝王居所。3.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至四句,诗人早晨听到莺语,熟悉的声音,勾起回忆。B.五至八句,诗人回忆在京城时每天都能听到莺声的情境。C.九至十句,诗人闻莺声于浔阳城,今昔对照,顿生感慨。D.最后四句,诗人对两处“鸟声”展开议论,以收束全诗。4.下列诗句中的“莺声”所寄寓的情感倾向,与《闻早莺》最接近的一项是(
)A.闲洒阶边草,轻随箔外风。黄莺弄不足,衔入未央宫。(王维《左掖梨花》)B.写啭清弦里,迁乔暗木中。友生若可冀,幽谷响还通。(李峤《莺》)C.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D.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李商隐《天涯》)5.《闻早莺》与《琵琶行》都是白居易被贬江州时期的作品,都表达出了“天涯意”,也有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两首诗思想情感的不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逄,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与朋友相聚于多景楼诚为乐事,因此诗人即使愁情满腹且又疾病缠身,也要举杯共饮,但愿心中烦扰都能借酒一扫而空。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后二句先言事后言情,由情至事,由事归情,言事与言情结合,意蕴盎然。D.“醉脸春融”写弹奏者,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丽而不艳,媚中含庄的动人姿态。7.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D.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借乐声传情,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真切感人。9.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蜀僧濬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②,馀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①绿绮:古代名琴。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③霜钟:《诗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僧人持名琴从峨眉峰翩翩而来,气派非凡,暗含了诗人对蜀僧的仰慕与敬佩。B.颔联中“一挥手”叙写蜀僧弹琴的姿态与技艺,“万壑松”表现出琴声的音乐效果。C.颈联写出了听琴时的愉悦畅快,赞美了僧人的琴声、琴技,表达了得遇知音的欣慰之情。D.本诗描写音乐的独到之处是,着重表现对音乐的描摹,表现弹者、听者之间的情感交流。11.音乐是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本诗尾联与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用相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②瓶:烤火用的烘瓶。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间,意同《滕王阁序》中的“时维九月,序属三秋”。B.颔联写淅沥的雨声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了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上联的“睡美”形成照应。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13.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②。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③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④从此始。【注】①广陵客:指善于弹琴的人(琴师)。②《渌水》《楚妃》:都是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这里代指归隐。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因酒兴而鸣琴。B.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的深秋月色图,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知己也足以抵挡了。C.第五句扣合首句,写铜炉熏染檀香,华烛闪烁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气氛中,广陵客登场献艺。D.末尾两句写诗人奉命出使,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之外的清淮,不禁暗自潸然泪下。15.本诗七、八句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均有对音乐的描写,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重题)白居易日高睡足犹慵起,小阁重衾不怕寒。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犹慵起”三字,反映出诗人的慵懒状态,也直接道出他已经有点厌倦宦途生涯。B.颔联写了作者倚枕听钟声、拨帘看山雪的情景,细腻传神,寓情于景,充满了生活情趣。C.颈联写诗人虽然处境卑微,但是如果想在此安度余生,得到司马这个职务,已经知足了。D.尾联引人深思,传达出作者恬淡的心境,苏东坡“心安处是吾乡”的想法与之不谋而合。17.同样是被贬江州的诗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此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水调歌头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①,使就声律,以遗之云。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②,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注】①隐括: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②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寻:长度单位。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青年男女在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C.“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了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19.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加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两种手法,结合两篇作品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听筝汤式酒乍醒,月初明,谁家小楼调玉筝,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诉衷情。恰流莺花底叮咛,又孤鸿云外悲鸣,滴碎金砌①雨,敲碎玉壶冰。听,尽是断肠声!【注】①金砌,装饰华美的台阶。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为聆听筝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时空环境。B.“指拨轻清,音律和平”从演奏者使用的乐器角度,表达了对筝曲的赞美:筝曲的音律十分和谐,演奏者的指法也清纯雅正。C.“恰流莺”四句以莺语、鸿鸣、滴雨、敲冰等丰富悦耳的音响,声情并茂地展示筝曲之美,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D.作者以“听,尽是断肠声”结束全曲,既承前文“诉衷情”的情思,又与上句“敲碎玉壶冰”相照应。21.本诗与《琵琶行》同是描写音乐的经典作品,两部作品在描写音乐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B2.(1)相同点:①两首诗都选取了一个无声的时刻,表现乐声的美妙。本诗中的“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和《琵琶行并序》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均通过无声的时刻引导读者去领悟乐声的美妙。②都从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如《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听众的感受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本诗中“别有深情一万重”也是通过听众的感受,烘托乐声中蕴含的丰富情感。(2)不同点:《琵琶行并序》还从正面(直接)对乐声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运用连贯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比如“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等,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而本诗中没有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自娱自乐”错误。联系全诗看,次句连用两个“自”,是旁若无人的样子,应表现弹筝者全神倾注于筝乐的神态,“暗低容”,“深情一万重”都看出女子的筝音并不欢快。选项说表现她“自娱自乐的情态”理解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相同点。本诗“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弦声凝绝、柔指轻顿,那片刻的宁静又诉说出千万重的深情。是无声的顷刻让人感受到了深情;《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样,也是“以无声写声”,通过听众的感受,写出了音乐的美妙,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两首诗都选取了一个无声的时刻,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面和西面的画舫和游船都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之中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通过周围的环境和听众的感受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本诗“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说这位女子在弹筝时突然停住了,古筝发出一声呜咽之音,这顷刻的停顿中包含着说不尽的深意。从侧面落笔,衬托乐曲的优美和弹琴者心中的忧愁暗恨。两首诗都从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不同的是,《琵琶行》正面(直接)对乐声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运用连贯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比如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本诗没有直接描写音乐的内容,没有用比喻手法,都是侧面描写。3.B4.D5.《闻早莺》:①用大量笔墨回忆了京城为近臣时的生活,可见诗人的留恋之意;②故作旷达语,反倒流露出了身在天涯、想要回京的愿望。《琵琶行》:①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②诗人将身份低微的琵琶女引为知己,表达了一种平等与尊重;③琵琶女一身技艺却流落江湖,诗人满腹才情而被贬江州,两人的遭际相似,表达了对才高者被贬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诗人回忆在京城时每天都能听到莺声的情境”错。“忆为近臣时,秉笔直承明。春深视草暇,旦暮闻此声”,意思是回忆起自己曾经在朝廷中任职的时光,为皇帝撰写诏书,直接承受着皇帝的恩宠和明主的赏识。而现在,他已经离开了朝廷,孤独地生活在浔阳城中,只能通过鸟声来感受昔日的荣耀。可看出并非回忆在京城时每天都能听到莺声。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闻早莺》通过描绘黎明时分的黄莺的叫声来感受昔日的荣耀,唤起了诗人对过去官员身份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时光的留恋和对现实感到的失落。A.诗句以黄莺的行为来反衬飘零梨花的美。句意:飘落的梨花在春风中轻柔地飘舞与悠闲自得地翻转着翩翩落地。黄莺欢快地欣赏梨花,玩弄了一会儿还不满足,又用口衔着她飞进了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面去。B.诗句将莺鸟的歌声与风声、林间的回响相联系,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氛围。诗人通过这些描写,抒发了对友谊的渴望,并将友谊比作幽谷中的回响,表达了对真挚而持久的友谊的向往。句意:黄莺的歌声如同清脆的琴弦,如同悠扬的乔木之间的呢喃。如果能拥有友爱之心,那幽谷之间的回响也会通达起来。C.诗句写黄莺啼晓本该是梦醒的时候,女子怕惊醒她去辽西的梦,表达她惟恐梦中不能与心上人相见的担忧之情。句意:把树上的黄莺鸟惊走,不要让它在树枝啼鸣。惊扰了我的好梦,梦中不能到辽西,与我心爱的人儿相会。D.诗句移情及物,使黄莺感叹悲啼而垂泪,用泪水打湿高枝的娇花。表达诗人的人生挫伤和幻灭的痛苦。句意:繁花似锦的春天独在天涯,天涯的红日又在渐渐西斜。美丽的黄莺啊你若有泪水,请为我洒向最高枝的娇花。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闻早莺》:①“忽如上林晓,万年枝上鸣。忆为近臣时,秉笔直承明。春深视草暇,旦暮闻此声”,诗人早晨听到莺语感到非常熟悉,如同当年在京城听到的声音,勾起做当初做朝臣的回忆。由此看出,用大量笔墨回忆了京城为近臣时的生活,可见诗人的留恋之意;②“不作天涯意,岂殊禁中听”,写自己不再怀念远方,哪里只是在京城能听到黄莺的声音,不会因为离开朝廷而感到落寞。由此看出,诗人故作旷达语,反倒流露出了身在天涯、想要回京的愿望。《琵琶行》:①“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意思是听了琵琶声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加歔欷。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曾经是否相识。由此看出,表达了对琵琶女的同情;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意思是同样都是天涯沦落的可怜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曾经是否相识。由此看出,诗人将身份低微的琵琶女引为知己,表达了一种平等与尊重;③“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意思是十三岁就已学会弹奏琵琶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乐团的第一部里。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伎们嫉妒,体现出琵琶女身怀绝技;“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写诗人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便一直因病卧床。由此看出,琵琶女一身技艺却流落江湖,诗人满腹才情而被贬江州,两人的遭际相似,表达了对才高者被贬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6.B7.①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②“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③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但愿心中烦扰都能借酒一扫而空”说法错误。“乐事回头一笑空”是说,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答题时先分析手法,这两句诗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解释,“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下来,只看见夕阳斜照在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这是词的结句,正是景语。“唯见江心秋月白”,意思是只看见江中心映着的秋月泛着白光。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这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高超技艺的句子,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再分析艺术效果: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还沉浸在音乐的回味中,此刻出现了刹那的宁静,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8.D9.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异:①柳诗这两句运用通感,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的杜鹃鸟绕着落花的场景,将筝声由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听筝的悲怨之情。(或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听到筝声而想象到了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的画面。化无形为有形,表达出伤春惜别之情。)②白诗这两句借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听者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本诗着力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错误。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人世悲欢。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同:本诗颔联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借柳条随风摇荡、啼鸟围绕落花的视觉描写,来侧面描写音乐带给人的感受。“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完一曲后,周围船只中的人们都还沉浸在琴声中,安静无言,一轮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故而二者都用了侧面描写手法。异:本诗中,通过描摹柳枝追逐春风,仿佛依依不舍话别;鸟儿绕着落花声声啼鸣,仿佛充满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视觉画面来展现听觉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筝声中的“悲怨声”。白居易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环境,一是借人人沉醉于琵琶声中,回味无穷,久久没有回过神来的“悄无言”的效果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二是渲染出“江心秋月白”的宁静凄清氛围来衬托琵琶声的余音绕梁之感。10.D11.都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本诗尾联描写曲终时的景色,写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侧面表现了琴声的魅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表现了琵琶音乐的魅力。【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着重表现对音乐的描摹”有误。本诗对琴声着墨不多,只有一句“如听万壑松”,而是着重表现听琴者的感受以及弹者、听者之间心灵的交流,如“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描写曲终时的景色,写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感觉时间过的很快,这是以感觉时间过得快来表现听者沉浸于琴声达到入神的状态,衬托出弹者技艺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悄无言”表明听众存在;“秋月白”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的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12.D13.①《琵琶行》塑造的是失意苦闷、抑郁不得志的江州司马形象。诗中描写了被贬之地的环境,侧面烘托了诗人被贬之后内心的苦闷;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后“江州司马青衫湿”,写出了江州司马抑郁不得志的形象。②本诗中的老翁安闲自得,安适闲淡。首联中的“安闲”二字直接点出老翁的形象;老翁在秋雨之夜仍然安然“睡美”和睡醒之后看见红红的“霜叶”,写出了老翁的闲适。【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表达老翁内心的愤懑无奈之情”错误。尾联写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老翁的闲适无事、孤寂淡泊;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中“老翁”的是安闲清静、闲散无事形象。“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耐人玩味。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是被贬谪在偏远的地方,感觉孤独而委屈,内心凄凉、郁闷、悲伤的形象。“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14.D15.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①李诗七、八句琴声一响万物寂静,四座之人都为之陶醉,不觉星辰渐稀。作者从听者反应和周围环境表现了琴声的美妙。②白诗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听众的“悄无言”和环境的“秋月白”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异:白诗中有关于音乐的正面描写,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写琵琶声的婉转动听,而李诗中没有。【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之外的清淮”错误,诗人是奉命出使清淮,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不禁暗自潸然泪下”无中生有。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同:都运用了侧面描写。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侧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在这曼妙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似乎忘记了尘世的酸辛,漠然了黑夜的漫长。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夜是过得很快。“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演奏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意思是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的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异:白诗中正面描写琵琶声的片段精彩绝伦,用了一系列绝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激越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柔和的小弦声比作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和小弦交错弹奏,让人感到仿佛是大大小小的珍珠落到了玉盘中。写出了琵琶声的婉转动听。而李诗中没有。16.B17.本诗触境怡情,及时行乐,对迁谪之感毫不挂怀,充分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琵琶行》全诗感情悲苦,充分表达了自己“谪居卧病”于江州的伤痛。【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颔联写了作者倚枕听钟声、拨帘看山雪的情景”说法有误。这是作者虚写自己倚枕听钟、拨帘看雪的情景,遗爱寺、香炉峰都是庐山的景点,诗人应该多次前往游访,故而此时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它们的具体的位置和特点。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诗中,全诗开篇就反映出诗人微妙的心态,日上三竿,诗人也早已睡到自然醒,可是他依然不愿起床。这一天也应该是休息日,而且还不需要加班。诗人平时很难有充足的睡眠,所以他非常珍惜这个睡懒觉的机会。“犹慵起”三字,反映出诗人的慵懒状态,也委婉地道出他已经有点厌倦宦途生涯。而颔联两句,作者虚写自己倚枕听钟、拨帘看雪的情景,可见诗人虽然身在府衙,却心在寺院,他甚至神游禅境,与那些高僧隔空交流,一吐心中的不快和苦衷。虽然如此,诗人还是为自己感到庆幸。所以诗人又收拾心情,振奋精神,并且略带欣慰地说,“匡庐便是逃名地,司马仍为送老官。”庐山风景秀丽,远离喧嚣,确实是一处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诗人虽然处境卑微,但是如果想在此安度余生,得到司马这个职务,已经应该知足了。结尾引人深思,传达出作者恬淡的心境,“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诗人觉得人生苦短,需要及时行乐,只要身心保持恬静安详,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京城,其实四海之内,都可安家。由此可见,本诗充分表现出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琵琶行》中,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可见在本诗中,诗人充分表达了自己无辜被贬的伤痛、愤懑之情。18.A19.①比喻。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勇士猛进的呼喊、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和坠入深渊(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比喻手法,变抽象为具体(或: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②烘托。本词中“肠中冰炭”是写音乐一会儿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无泪与君倾”是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③对比。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琵琶行》中,有“大弦”的骤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宛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描写了天将亮时青年男女在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错误,此处并非实写私语场景,而是将琵琶弹奏声比作私语(或从琵琶弹奏声中听出私语况味);另,“天将亮时”的解说亦不合语意,“微明”是指灯光微弱。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比喻。本词中,“昵昵儿女语”“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等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琵琶行》中,“如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防工程制式销售合同范本
- 分散采购服务合同范本
- 农村燃气安装合同范例
- 协助宠物国际托运合同范本
- 农田租赁合同范本
- 专利转让入股合同范本
- 养鱼合作转让合同范本
- 公版采购合同范本
- 单位解聘教师合同范本
- 买卖中介公司合同范本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课件
- 新版人音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2024年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全面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常用液压元件型号对照表230
- 项目章程模板范文
- 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系统
- 轮扣架支模体系材料量计算
- 主题班会教案《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班会方案
- 食物链和食物网课件(共18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