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1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2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3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4页
人体解剖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內臟神經系統

內臟運動神經周圍部副交感神經內臟感覺神經交感神經→分佈於內臟、心血管、平滑肌和腺體包括中樞部周圍部內臟運動神經又稱自主神經系統或植物神經系統內臟神經系統交感低級中樞(T1~L2或L3中間帶外側核)副交感低級中樞(S2~S4骶副交感核)脊髓周圍部內髒神經系統中樞部副交感N

交感N(頸、胸、腰、盆部)顱部:行於動眼N、面N、舌咽N、迷走N內骶部:盆內臟N內臟運動N內臟感覺N脊N節腦N節膝N節、舌咽N下節、迷走N下節內臟感覺中繼核(孤束核)一般內臟運動核(副交感低級中樞:動眼N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N背核)心血管運動調節中樞(延髓)呼吸運動調節中樞(延髓、腦橋)

腦幹

間腦:情緒行為、體溫攝食、水準衡、心血管、內分泌、生物節律調節中樞大腦:邊緣葉、新皮質內臟功能調節中樞內臟神經系統組成一、內臟運動神經(一)內臟運動N與軀體運動N的區別內臟運動神經軀體運動神經支配器官平滑肌、心肌、腺體(不受意志控制)骨骼肌(受意志控制)纖維成分2種:交感N、副交感N只有一種神經元數目節前N元、節後N元一級神經元纖維粗細薄髓(節前f)和無髓(節後f)的細纖維較粗的有髓纖維分佈形式節後f以N叢形式分佈以N幹形式分佈(二)內臟神經分類1.交感神經低級中樞:脊髓T1~L3節段灰質側柱中間外側核周圍部:交感幹、交感N節和由N節發出的分支、交感N叢等自主神經概觀(1)交感N節根據位置不同,分為:椎旁節椎前節椎旁N節(交感幹N節)

位於脊柱兩旁,借節間支連成左右兩條交感幹

交感幹全長可分為5部分,每側有19~24個N節:

頸部3~4個胸部10~12個腰部4個骶部2~3個尾部兩側合成1個奇N節

頸部胸部腰部骶部尾部奇N節椎前N節

腹腔N節(2)

腸系膜上N節(1)

腸系膜下N節(1)

主動脈腎N節(2)位於脊柱前方,腹主A髒支的根部,包括:腹腔N節腸系膜上N節腸系膜下N節主動脈腎N節(2)交感幹椎旁神經節+節間支構成顱底-尾骨(3)交通支

白交通支

有髓的節前f,呈白色連於T1~L3脊N前支與相應的交感幹N節之間

灰交通支

無髓的節後f,色灰暗連於交感幹與31對脊N前支之間脊N灰交通支白交通支交感幹N節中間外側核→前根→脊N幹→白交通支→交感幹1、止於相應的椎旁N節並換元2、在交感幹內上行或下行後,終於上方或下方的椎旁N節(T1~T6)中間外側核的節前f,在交感幹內上升至頸部,在頸部椎旁N節換元(T6~T10)在交感幹內上升或下降,至其他胸部交感N節換元(T11~L3)在交感幹內下降,在腰骶部交感N節換元3、穿過椎旁節後,至椎前節換N元交感N節前f三種去向2、攀附動脈走行,在動脈外膜形成相應的N叢(如頸內、外動脈叢,腹腔叢,腸系膜上叢等),並隨動脈分佈到所支配的器官3、由交感N節直接分佈到所支配的臟器

1、發自交感幹N節的節後f經灰交通支返回脊N,隨脊N分佈至頭頸部、軀幹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豎毛肌等。31對脊N與交感幹之間都有灰交通支聯繫,脊N的分支一般都含有交感N節後f交感N節後f三種去向(4)交感神經的分佈1)頸部

頸上N節頸中N節頸下N節第1胸N節

頸胸N節(星狀N節)頸上N節頸中N節頸下N節第1胸N節節後Nf的分佈:隨8對頸N分佈形成A叢,隨A分支分佈咽叢心叢2)胸部胸神經節位於肋骨小頭的前方每側有10~12個

隨12對胸N分佈胸主動脈叢、食管叢、肺叢、心叢等穿過第6~9胸N節的節前f,組成內臟大N→腹腔N節穿過第10~12胸N節的節前f,組成內臟小N→主A腎N節內臟最小N節後Nf的分佈:3)腰部

有4對腰N節4)盆部節後Nf的分佈:隨5對腰N分佈腰內臟N節後Nf的分佈:隨骶尾N分佈盆叢2~3對骶N節、1個奇N節1.來自脊髓T1~T5節段中間外側核的節前f,更換神經元後,其節後f支配頭頸、胸腔器官和上肢血管、汗腺、豎毛肌2.來自脊髓T6~T12節段中間外側核的節前f,更換N元後,其節後f支配肝、脾、腎和結腸左曲以上的消化管3.來自脊髓L1~L3節段中間外側核的節前f,更換N元後,其節後f支配結腸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器官和下肢的血管、汗腺、豎毛肌小結(1)低級中樞:

腦幹→動眼N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N經背核脊髓→骶部第2~4節段骶副交感核(2)周圍部:

副交感N節→器官旁節器官內節顱部:睫狀N節翼齶N節下頜下N節耳N節自主神經概觀2、副交感神經動眼N副核→動眼N→→瞳孔括約肌、睫狀肌睫狀N節翼齶N節面神經上泌涎核下頜下腺、舌下腺鼓索岩大神經淚腺,鼻腔、口腔、齶的粘膜腺下頜下N節下泌涎核→舌咽N的鼓室N→岩小N→→耳顳N→腮腺耳N節迷走N背核→迷走N→胸腔臟器腹腔臟器(結腸左曲以上消化管)器官旁節器官內節→1)顱部副交感神經睫狀神經節翼齶神經節下頜下神經節耳神經節迷走神經骶副交感核結腸左曲以下消化管及盆腔器官盆內臟神經器官旁節器官內節盆內臟神經盆叢2)骶部副交感神經(三)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區別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低級中樞脊髓胸腰部腦幹、脊髓骶部神經節位置椎旁N節、椎前N節器官旁節、器官內節節前N元和節後N元的比例大小分佈範圍廣範圍小作用互相拮抗又互相統一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作用比較: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心臟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心跳減緩、血壓下降瞳孔散大縮小支氣管平滑肌鬆弛,口徑加大平滑肌收縮、口徑縮窄胃腸蠕動減慢蠕動增強膀胱逼尿肌鬆弛、尿道括約肌收縮(貯尿)逼尿肌收縮、括約肌鬆弛(排尿)1.心叢2.肺叢3.腹腔叢4.腹主動脈叢5.腹下叢

(1)上腹下叢

(2)下腹下叢即盆叢3、內臟神經叢特點:

1.痛閾較高。

2.彌散的內臟痛,定位不准確膝神經節舌咽神經下節迷走神經下節———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周圍突脊髓(中間內側核)孤束核中樞突→內臟器官中樞突脊神經節周圍突———交感神經———骶部副交感神經→內臟器官二、內臟感覺神經硬膜外隙蛛網膜下隙硬膜外隙與顱內不相通,蛛網膜下隙則與顱內的蛛網膜下隙相通二間隙定義:蝶鞍兩側,兩層硬腦膜間的不規則腔隙。腔隙內有許多結締組織,形似海綿而得名內容:內側壁有頸內動脈和展神經;外側壁自上而下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和上頜神經特點:與周圍靜脈有廣泛的交通和聯繫臨床意義:海綿竇綜合征海綿竇海綿竇大腦動脈環(willis環)cerebralarterialcircle組成(5個部分):前交通動脈、兩側大腦前動脈、頸內動脈、後交通動脈、大腦後動脈位置:腦底面,圍繞視交叉、灰結節,乳頭體作用:調節兩側大腦半球血液供應腦脊液迴圈

Circulationofcerebrospinalfluid(CSF)

CirculationofcerebrospinalfluidCSFdrainsfromlateralventricle側腦室的腦脊液interventricularforamina室間孔thirdventricle第三腦室mesencephalicaqueduct中腦水管fourthventricle第四腦室medianandtwolateralapertures第四腦室正中孔和外側孔subarachnoidspace蛛網膜下隙arachnoidgranulations蛛網膜粒superiorsagittalsinus上矢狀竇Vein靜脈掌握1、軀幹四肢本體感覺、精細觸覺傳導路的傳導途徑2、軀幹、四肢、頭面淺感覺傳導路傳導途徑3、視覺傳導路傳導途徑4、瞳孔對光反射的途徑5、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的傳導途徑6、錐體外系的概念目的要求神經系統傳導路感覺傳導通路神經系統傳導路運動傳導通路神經系統傳導路引起效應接受刺激傳導衝動產生感覺發出指令定義神經系統傳導路神經系統傳導路神經系統傳導路

本體感覺(深感覺)痛溫覺(淺感覺)上行(感覺傳導路)視覺聽覺、平衡覺

嗅覺分類味覺

錐體系下行(運動傳導路)錐體外系

一、本體感覺傳導通路(深感覺)(一)意識性本體感覺通路(二)非意識性本體感覺通路二、痛溫覺粗觸覺壓覺傳導路(淺感覺)(一)軀體四肢痛溫覺觸壓覺傳導路(二)頭面部痛溫覺觸壓覺傳導路第一節感覺傳導通路一、感覺傳導通路三、視覺傳導路和瞳孔對光反射通路

1、視覺傳導路

2、瞳孔對光反射通路四、聽覺傳導通路五、平衡覺傳導通路六、內臟感覺傳導通路:嗅覺、味覺等。(一)軀幹四肢深感覺傳導路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T5以下---薄束T4以上---楔束本體感覺(深感覺)肌、肌腱、關節的位置覺、運動覺、震動覺。第一級神經元錐體交叉橫切面第二級神經元內側丘系交叉橫切面內側丘系交叉一交叉橄欖中部橫切面橄欖上部橫切面腦橋上部橫切面腦橋中下部橫切面中腦下丘平面橫切面第三級神經元

三級神經元

Ⅰ脊神經節

Ⅱ薄束核楔束核

Ⅲ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二次換元薄束核和楔束核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一次交叉內側丘系交叉特點小腦皮質脊神經節胸核(C8~L2)脊髓小腦後束脊髓小腦前束腰骶膨大(二)軀幹四肢非意識性本體感覺傳導路功能:調節肌張力協調運動維持姿勢平衡肌腱、關節本體感受器肌、腱關節脊N節周圍突經脊N中樞突經脊N後根內側部C8-L2胸核腰骶膨大Ⅴ-Ⅶ層外側部同側脊髓小腦後束小腦下腳兩側脊髓小腦前束小腦上腳舊小腦皮質●●精細觸覺消失:不能辨認物體性狀紋理感覺性共濟失調:閉目難立征,閉目指鼻失誤閉眼時不能確定損傷同側關節的位置、運動方向,及兩點間距離-為丘系交叉以下損傷閉眼時不能確定損傷對側關節的位置、運動方向,及兩點間距離-為丘系交叉以上損傷損傷表現二、痛溫覺、粗觸覺和壓覺傳導通路(一)軀幹四肢淺感覺傳導路軀幹四肢淺感覺傳導路

上升1~2節段白質前聯合交叉

淺感覺痛溫觸壓覺三級神經元脊神經節

後角Ⅰ、Ⅳ-Ⅶ板層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二次換元後角Ⅰ、Ⅳ-Ⅶ板層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一次交叉白質前連合特點淺感覺傳導路三級神經元一交叉脊髓節細胞白質前聯合交叉後角固有核丘腦腹後外側核(一)軀幹四肢淺感覺傳導路1、損傷平面對側1-2節段下痛溫覺喪失2、感覺分離,見側索損傷,傳導痛溫覺的脊丘側束行於側索,而傳導觸壓覺的脊丘前束行於前索,單純後索、外側索損傷,痛溫覺消失,但觸覺存在淺感覺損傷表現淺感覺損傷(二)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內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頭面部皮膚、粘膜●三叉N節、舌咽N上N節迷走N上N節、面N膝N節周圍突經相應腦N中樞突入腦幹●三叉N脊束核三叉N腦橋核在腦幹內交叉三叉丘系●丘腦中央輻射內囊後肢丘腦腹後內側核中央後回下部丘腦腹後內側核三叉神經節三叉神經脊束三叉神經感覺核中央後回下1/3丘腦中央輻射內囊後肢ⅠⅡⅢ內側丘系背側三叉丘系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三級神經元一交叉脊髓節細胞腦幹不同位置三叉神經脊束核丘腦腹後內側核(二)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頭面部感覺傳導路損傷1、三叉丘系以上:對側頭面部痛溫觸覺覺障礙2、三叉丘系以下:同側頭面部痛溫觸覺障礙*側枝參與腦幹網狀結構,形成頭面部角膜、泌涎、眼心反射三、視覺傳導路與瞳孔對光反射通路三、視覺傳導路與瞳孔對光反射通路視神經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輻射視區(一)視覺傳導路視錐細胞視杆細胞●雙極細胞●節細胞視N視交叉鼻側半的f交叉-對側視束顳側半的f不交叉-同側視束●外側膝狀體視輻射內囊後肢距狀溝上、下的視區皮質視野視輻射視神經

視交叉

視束

外側膝狀體

視區視覺傳導路鼻側纖維交叉顳側纖維不交叉視覺中樞雙眼同向偏盲視路損傷最具診斷價值的臨床表現是視野缺損單眼全盲雙眼顳側視野偏盲雙眼鼻側視野偏盲視神經損傷:表現一側眼球全盲;同側直接對光反射消失,間接瞳孔對光反射存在;對側直接對光反射存在,間接瞳孔對光反射消失。視交叉損傷:表現雙眼顳側視野偏盲。一側視交叉外側部損傷:表現患側視野鼻側偏盲一側視束以後損傷:表現雙眼對側視野同向偏盲,如左側損傷則左眼視野鼻側半和右眼視野顳側半偏盲動眼神經損傷:表現直接、間接對光反射都消失損傷表現頂蓋前區

動眼神經副核

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

瞳孔擴約肌上丘臂

瞳孔對光反射通路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兩側視束上丘臂頂蓋前區兩側動眼神經副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節後纖維瞳孔括約肌收縮兩側瞳孔縮小視錐細胞視杆細胞雙極細胞周圍突雙極細胞中樞突節細胞視N視交叉兩側視束

兩側上丘臂頂蓋前區兩側動眼N副核兩側動眼N兩側睫狀N節兩側睫狀短N兩側瞳孔括約肌收縮雙極細胞光線兩側瞳孔縮小(二)瞳孔對光反射通路距狀溝二岸皮質光頂蓋前區動眼神經副交感核睫狀N節視覺傳導路對光反射外側膝狀體(17區)何國棟瞳孔括約肌感光細胞雙極細胞節細胞視網膜ⅠⅡⅢⅢ視束視交叉視神經雙側內囊後肢視輻射存在(+)存在(+)喪失(-)喪失(-)動眼神經損傷喪失(-)存在(+)存在(+)喪失(-)視神經損傷間接對光反射直接對光反射間接對光反射直接對光反射健側眼患側眼損傷表現視傳導徑路不同部位損傷後的臨床表現

由於視網膜不同部位的纖維在視路不同段程中有精確的排列和投射部位,當視覺傳導在不同部位受損,則出現不同的特定視野改變,臨床上細微的檢查視野,按其缺損變化可做出相關部位病變的定位診斷四、聽覺傳導路四、聽覺傳導路螺旋器蝸N節●蝸N蝸N核●交叉成斜方體→對側外側丘系不交叉→同側外側丘系●下丘下丘臂●內側膝狀體聽輻射內囊後肢顳橫回平衡覺傳導通路壺腹脊球囊斑橢圓囊斑●前庭N節前庭N●前庭N核●丘腦腹後核顳上回前方前庭神經核的纖維聯繫

內側縱束:上升→動眼N核、滑車N核、展N核下降→副N脊髓核、上段頸髓前角前庭脊髓束發出纖維經小腦下腳入小腦發出纖維與腦幹網狀結構、迷走N背核、疑核聯繫傳導路一級N二級N三級N交叉位置淺感覺脊神經節後角細胞丘腦腹後外側核白質前聯合深感覺脊神經節薄楔束核丘腦腹後外側核延髓丘系交叉聽覺螺旋神經節蝸神經核內側膝狀體腦橋斜方體視覺雙極細胞節細胞外側膝狀體視交叉

感覺傳導路小結感覺傳導路小結一、錐體系:支配隨意運動二、錐體外系:調節肌張力,協調肌群運動維持姿勢平衡,產生習慣動作第二節運動傳導通路

上運動神經元→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額、頂葉部分區域的錐體細胞

下運動神經元→腦幹內一般軀體和特殊內臟運動核的神經元、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大腦皮質錐體細胞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錐體束腦幹內一般軀體和特殊內臟運動核的神經元一、錐體系中央前回下部的錐體細胞●內囊膝大腦腳底中3/5的內側部雙側動眼N核、滑車N核展N核、疑核、三叉N運動核、副N脊髓核面N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神經元對側舌下神經核面N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神經元眼外肌、咀嚼肌、同側面上部表情肌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咽喉肌●●對側面下部表情肌,對側舌肌

動眼N核滑車N核三叉N運動核展N核面N核上半面N核下半疑核副N核舌下N核(一)皮質核束起點止點功能中央前回下部雙側一般軀體運動核雙側特殊內臟運動核面N核下半、舌下N核受對側支配支配頭、頸部肌的運動皮質核束2、皮質核束損傷表現(1)舌下神經核、面神經核下部受單側交叉支配,其餘腦神經運動核均受雙側支配(2)一側上運動神經元損傷(核上癱),可致對側面下部表情肌和對側舌肌癱瘓。表現:對側鼻唇溝消失,口角下垂,不能鼓腮,嘴角偏向患側,舌尖偏向病灶對側(3)一側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核下癱),可致患側面部表情肌全部麻痹,額紋消失,口角下垂,不能閉眼,鼻唇溝消失,患側舌肌癱瘓並偏向病灶側

核上癱(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對側眼裂以下的面肌、對側舌肌癱瘓

核下癱(下運動神經元受損):

一側面N核受損:病灶側所有的面肌癱瘓

一側舌下N核受損:病灶側全部舌肌癱瘓皮質核束損傷表現面神經核上癱面神經核下癱核上癱核下癱舌下神經核上癱舌下神經核下癱核下癱核上癱(二)皮質脊髓束同側脊髓前索皮質脊髓前束腦橋基底部、延髓錐體內囊後肢、大腦腳底、皮質脊髓束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葉前部的錐體細胞●錐體交叉●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對側脊髓側索皮質脊髓側束雙側軀幹肌對側四肢肌四肢肌四肢肌軀幹肌軀幹肌內囊後肢大腦腳底中3/5的外側部腦橋基底部延髓錐體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皮質脊髓束的走行及終止部位

錐體交叉以上受損,對側肢體癱瘓

錐體交叉以下受損,同側肢體癱瘓軀幹肌運動不受明顯影響。皮質脊髓束的損傷表現錐體系皮質脊髓束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四肢肌軀幹肌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錐體系何國棟

運動傳導路四肢肌軀幹肌軀幹肌中央前回中上2/3中央旁小葉前部中央前回下1/3內囊膝內囊後肢中腦:腳底中3/5腦橋基底部延髓錐體錐體交叉75%纖維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沿途陸續離開錐體束,終止於軀體運動和特殊內臟運動8核。發動隨意運動四肢近端肌皮質核束支配特點舌下神經核和麵神經核的下半只受對側錐體束支配,其餘6個半核為雙側支配。脊髓前角運動細胞外側核受對側錐體束支配,內側核為雙側支配。錐體束損傷時,只有單側支配的核團才會產生症狀。錐體束錐體束損傷症狀:面神經核【核上癱】舌下神經核

核上癱對側上、下肢硬癱上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錐體交叉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兩個神經元一次交叉兩個通路錐體系

上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損害部位皮質運動區錐體系脊髓前角腦幹軀體運動核癱瘓範圍較廣泛全肌群癱局限單一肌癱肌萎縮無明顯早期出現肌張力增高減低反射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均消失病理反射有無肌顫無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後區別錐體束上神經元下神經元效應器損傷症狀鑒別癱瘓肌張力腱反射病理反射淺反射肌萎縮痙攣性癱瘓(硬癱)遲緩性癱瘓(軟癱)亢進陽性(+)或消失無

(短期內不出現)消失陰性(–)消失出現反射弧中斷錐體束對下神經元的抑制性影響消失(錐體束損傷的確鑿證據嬰幼兒除外)(下神經元不斷發放衝動保證肌肉的營養代謝)錐體系錐體系損傷定義:錐體系以外的影響控制軀體運動的傳導路徑通路:1、皮質-新紋狀體-背側丘腦-皮質環路

2、新紋狀體-黑質回路

3、皮質-腦橋-小腦-皮質環路功能:調節肌張力,協調肌肉活動,維持體態姿勢,產生習慣動作

二、錐體外系

錐體外系結構複雜,包括大腦皮質、紋狀體、背側丘腦、底丘腦、中腦頂蓋、紅核、黑質、腦橋核、前庭核、小腦、和腦幹網狀結構等以及它們的纖維聯繫。錐體外系的纖維最後經紅核脊髓束、網狀脊髓束等中繼,下行終止於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細胞二、錐體外系發生古老,多次中繼,聯繫複雜,形成許多回饋通路功能:調節肌張力,協調肌肉活動維持體態姿式和習慣性動作協同錐體系的活動,完成人體的運動功能特點1.皮質-新紋狀體-背側丘腦-皮質環路2.新紋狀體-黑質環路3.蒼白球-底丘腦環路4.皮質-腦橋-小腦-皮質環路皮質-新紋狀體-背側丘腦-皮質環路皮質紋狀體環路皮質-腦橋-小腦-皮質環路皮質腦橋小腦環路皮質腦橋小腦環路錐體外系通路示意圖環路①皮質紋體蒼白球系形成環路錐體外系紋體蒼白球系傳出網狀結構皮質—腦橋—小腦系環路②環路③【錐體外系】錐體系以外的運動傳導路,協助錐體系更好地完成隨意運動特點發生古老多次中繼,聯繫複雜形成若干回饋通路功能調節肌張力自動整體姿勢(完成無意識習慣性動作)。維持調節

配合錐體系,協調肌群運動,糾正隨意運動的誤差,確保精細動作的完成錐體外系可分為

1皮質—紋體—蒼白球系⑴皮質—紋狀體—背測丘腦環路

⑵紋體—黑質環路⑶蒼白球—底丘腦環路(P359)2皮質—腦橋—小腦系錐體外系損傷共濟失調步態滿跚醉漢步態

感覺和運動傳導通路都有一次交叉,形成大腦皮質對軀體的交叉管理

交叉以上損傷表現為對側功能障礙交叉以下損傷表現為同側功能障礙傳導通路小結感覺傳導通路:一般由三級神經元組成:第一級神經元的胞體在脊神經節或腦神經節第二級神經元在脊髓後角或腦幹的腦神經感覺核中第三級神經元在間腦其中二級纖維在脊髓或腦幹有一次交叉,第三級纖維都經內囊上傳至大腦感覺中樞可總結為:三級傳導,二次接替,一次交叉,對側管理傳導通路小結1.由上下兩級神經元組成,上神經元在大腦皮質,下神經元在腦神經運動核和脊髓前角運動細胞2.八對腦神經運動核中除面神經核下半部分及舌下神經核只接受對側纖維外,其他都接受雙側皮質核束的支配3.皮質脊髓束纖維在延髓進行一次交叉4.有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即核上癱和核下癱的區別5.錐體外系協調錐體系的活動,二者協同完成運動功能運動傳導路小結運動傳導路:錐體系由上下兩級神經元組成上運動神經元在大腦皮質下運動神經元在脊髓前角通路中上運動神經元要進行一次交叉傳導通路小結病例分析神經系統傳導通路損傷示例右內囊損傷三偏綜合征左半身硬癱左半身感覺障礙雙眼左側同向偏盲病理征+腦橋右半損傷左半身硬癱左半身感覺障礙右側表情肌核下癱右眼球不能外展左側舌肌麻痹舌尖偏向左側(核上癱。病理征+脊髓全橫斷橫斷平面以下感覺運動消失,無反射—截癱。脊髓半橫斷傷側平面以下深感覺障礙同側肢體硬癱對側低2個節段淺感覺障礙頸髓後索損傷損傷平面以下深感覺障礙淺感覺傳導路損傷示例錐體束損傷示例CompanyLogoCPUCompanyLogo(一)外形及分葉(二)邊緣系統(三)大腦皮層功能定位(五)大腦髓質四、端腦(四)基底核(六)側腦室CompanyLogo一縱裂大腦縱裂CompanyLogo兩半球CompanyLogo大腦橫裂腦回腦溝CompanyLogo三極:額極枕極顳極三面:上外側面內側面下麵(一)外形和分葉CompanyLogo三溝外側溝中央溝頂枕溝CompanyLogo五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島葉CompanyLogo大腦半球的分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島葉CompanyLogo1、上外側面CompanyLogo1、上外側面CompanyLogo2、內側面CompanyLogo3、下麵CompanyLogo島葉島葉CompanyLogo一縱裂:大腦縱裂二半球:左半球、右半球三面:上外側面、內側面、下麵三溝:外側溝、中央溝、頂枕溝三極:顳極、枕極、額極五葉:額葉、頂葉、顳葉、枕葉、島葉(一)外形及分葉CompanyLogo額葉:三溝:中央前溝、額上溝、額下溝四回: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頂葉:二溝:中央後溝、頂內溝一回:中央後回。

二小葉:頂上小葉、頂下小葉(緣上回、角回)枕葉:顳葉:三溝:顳上溝、顳中溝、顳下溝四回:顳橫回、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島葉:兩溝:島中央溝、島環狀溝

兩回:島長回、島短回1、上外側面的溝和回CompanyLogo額葉中央前溝額上溝額下溝中央前回額上回額中回額下回Frontlobe(1)額葉CompanyLogo頂葉中央後溝頂內溝中央後回頂上小葉頂下小葉緣上回角回(2)頂葉parietallobeCompanyLogo顳葉顳上溝顳下溝顳上回顳中回顳下回顳橫回Temporallobe(3)顳葉CompanyLogo(3)枕葉CompanyLogo(4)島葉CompanyLogo2、內側面CompanyLogo枕葉頂枕溝距狀溝楔回舌回內側面胼胝體溝扣帶溝中央旁溝緣支中央旁小葉扣帶回Occipitallobe枕葉和大腦半球內側面的溝回CompanyLogo四溝:距狀溝、扣帶溝、胼胝體溝、頂枕溝二葉:中央旁小葉:前半、後半邊緣葉:三回:楔回、舌回、扣帶回

邊緣葉:包括:隔區(胼胝體下回、終板旁回)、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及齒狀回、島葉前部、顳極2、內側面CompanyLogo3、端腦下麵CompanyLogo海馬結構CompanyLogo嗅束溝嗅球嗅束嗅紋嗅三角嗅皮質半球底面嗅腦:包括嗅球、嗅束、嗅紋、嗅三角和嗅皮質CompanyLogo嗅球、嗅束、嗅三角前穿質:眶溝、眶回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溝枕顳外側回、枕顳內側回、海馬旁回(鉤)、齒狀回、海馬海馬結構:海馬+齒狀回端腦的底面CompanyLogo嗅球嗅束嗅紋嗅三角嗅皮質CompanyLogo枕顳溝側副溝海馬溝枕顳外側回枕顳內側回海馬旁回鉤齒狀回顳葉底面CompanyLogo大腦底面的溝回CompanyLogo定義:邊緣葉與其聯繫的皮層下結構(杏仁體、隔核、下丘腦、背丘前核、中腦被蓋)結構:海馬結構(海馬+齒狀回)海馬環路:海馬旁回-海馬結構-乳頭體-丘腦前核-扣帶回-海馬旁回。與情感、學習、記憶有關杏仁體:參與內臟、內分泌活動、情緒活動隔區:胼胝體嘴下方,包括旁嗅區和胼胝體下回。為衝動整合中樞,與憤怒、進食、性行為、生殖行為、學習、記憶有關功能:進化上屬古老部分,司內臟調節、情緒反應、性活動等(二)邊緣系統CompanyLogo(二)邊緣系統CompanyLogo海馬旁回海馬扣帶回齒狀回皮質下結構下丘腦杏仁體丘腦前核群邊緣葉(二)邊緣系統Limbicsystem邊緣系統CompanyLogo邊緣葉:隔區(胼胝體下回、終板前回)扣帶回、海馬旁回、鉤、海馬、齒狀回顳極邊緣葉是內臟活動的高級中樞,其功能與個體保存、種族保存、情緒反應等有關CompanyLogo扣帶回杏仁體海馬旁回終板旁回胼胝體下回邊緣系統LimbicsystemCompanyLogo1、第一軀體運動區:中央前回、旁中央小葉前部三特點(1)上下顛倒、頭部正(2)左右交叉(3)面積大小與功能的重要複雜有關2、第一軀體感覺區:中央後回、旁中央小葉後部三特點(1)上下顛倒、頭部正(2)左右交叉(3)面積大小與感覺敏感程度有關3、視覺區:距狀溝上下的皮質(楔葉、舌回),一側接受雙眼同側半視網膜衝動,損傷致同向性偏盲4、聽覺區:顳橫回。5、平衡覺區:中央後回下端,顳上回前方?6、嗅覺區:海馬旁回鉤的內側部(梨狀前區,杏仁周區)(二)大腦皮層機能定位CompanyLogo7、味覺區:額葉轉入外側溝內面的島蓋皮質,島葉皮質前部8、內臟活動中樞:邊緣葉語言中樞:多位於左側半球,少位於右半球或兩側大腦半球9、運動性語言中樞:說話中樞。額下回後部。Broca區。受損能發音但不會說話---運動性失語症10、書寫中樞:額中回後部。受損手的運動功能存在,但不會寫字繪圖—失寫症。11、聽覺性語言中樞:顳上回後部。受損能聽到講話,但不理解(聽話中樞)意思,不能回答問題---感覺性失語症。12、視覺性語言中樞:閱讀中樞:角回。受損視覺正常,但不理解文字符號意義---失讀症*Wernicke區:包括顳上、中回後部、緣上回、角回(二)大腦皮層機能定位CompanyLogoPosition:位於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第一軀體運動區FirstsomaticmotorareaCompanyLogo

特點

上下顛倒,但頭部是正的左右交叉,即一側運動區支配對側肢體的運動身體各部投影區的大小與各部形體大小無關,而取決於功能的重要性和複雜程度

第一軀體運動區FirstsomaticmotorareaCompanyLogoPosition

位於中央後回和中央旁小葉後部第一軀體感覺區FirstsomaticsensoryareaCompanyLogo

特點

上下顛倒,但頭部也是正的左右交叉,一側軀體感覺區管理對側半身的感覺第一軀體感覺區Firstsomaticsensoryarea身體各部在該區投射範圍的大小也與形體的大小無關,而取決於該部感覺的敏感程度

CompanyLogo

位於枕葉內側面距狀溝兩側的皮質視覺區VisualareaCompanyLogo運動性語言中樞

Motorspeecharea位於額下回的後部書寫中樞Writingarea位於額中回的後部聽覺性語言中樞

Auditoryspeecharea位於顳上回的後部視覺性語言中樞

Visualspeecharea位於角回語言中樞LanguageareaCompanyLogo語言中樞Wernicke區Wernicke---顳上回、顳中回後部、緣上回以及角回CompanyLogo一、左右大腦半球發育不同,呈不對稱性:

左:與語言、意識、數學分析相關。右:與非語言資訊、音樂、圖形、時空概念相關二、應為:各有優勢,相互協調配合無絕對一側優勢大腦半球關於“優勢半球”CompanyLogo額葉:功能:軀體運動、發音、語言、高級思維額葉綜合征(1)運動體征:對側面部、肢體麻痹(2)強握征現象,空中部自覺摸索,握住不放(3)運動性失語(4)書寫不能(5)刺激性體征:頭眼全身癲癇樣發作(6)精神症狀:記憶喪失,智能低下端腦各葉的功能與臨床綜合征額葉綜合症CompanyLogo頂葉:功能:軀體感覺、味覺、語言頂葉綜合征:

(1)感覺障礙:麻木、沉重、不靈活(2)失語、失讀、失用綜合征

Bianchi綜合征:表達性失語、失用、失讀病灶對側半身感覺障礙手足觸覺認識不能(實體覺消失),一過性輕偏癱(3)右頂葉綜合征:失用、失認征Apractognosia綜合征:形體感覺障礙;不認識左癱而下地摔傷;不認識衣服與身體關係失穿衣、失用定向障礙,計算障礙(4)失讀征(5)Gerstmann綜合征(格斯特曼)手指認識不能,書寫計算不能(6)頂葉刺激征:麻木感覺遲鈍端腦各葉的功能與臨床綜合征頂葉綜合症CompanyLogo枕葉:與視覺資訊的整合有關。損傷可致視野缺損、視野偏盲顳葉:與聽覺、語言、記憶有關顳葉綜合征(1)象限偏盲(2)感覺性失語(3)閱讀書寫障礙(4)健忘性失語(命名性失語)(5)記憶障礙(6)顳葉刺激征:癲癇島葉:與內臟感覺有關邊緣葉:內臟調節、情緒反映、行為及性活動有關端腦各葉的功能與臨床綜合征顳葉綜合症CompanyLogo基底核側腦室皮質髓質端腦的內部結構CompanyLogo大腦皮質

大腦髓質

基底核

側腦室端腦的內部結構CompanyLogoCompanyLogo尾狀核:分頭、體、尾新紋狀體殼豆狀核蒼白球------舊紋狀體屏狀核杏仁體*紋狀體:屬錐體外系,調節軀體運動,蒼白球參與學習記憶(四)基底核CompanyLogo尾狀核紋狀體杏仁體背側丘腦1、尾狀核2、豆狀核CompanyLogo尾狀核殼蒼白球屏狀核3、屏狀核4、杏仁核CompanyLogo一、肌張力增強—運動減少綜合征(蒼白球、黑質損害)

1、肌張力增強,鉛管、齒輪樣強直,“路標手”

2、運動減少或少動症

3、慌張步態,開始走不出,走開後小步停不下

4、全身屈曲,缺乏表情、雕像、人體模型、假面具臉,易激動、哭泣

5、聲音低啞、單調、構音困難

6、靜止性震顫(手、足、頭6-10次/S),睡眠消失,激動加重,搓丸、數錢,震顫性麻痹,Parkinson綜合征(帕金森)基底核病變綜合征CompanyLogo二、肌張力減低—運動增多綜合征(尾狀核、殼損害)

1、舞蹈症:頭面肢體迅速、粗大、無目的、無規律、不自主的運動,擠眼、皺眉、奴嘴

2、手足徐動症:間歇、緩慢、彎彎曲曲蚯蚓樣運動(手足),多見尾狀核病變

3、扭曲痙攣:徐緩的扭曲轉動,局部徐動症基底核病變綜合征CompanyLogo基底核損傷綜合征CompanyLogo位置:大腦半球內深面的腔隙形態:馬蹄鐵形分部:

中央部:位於頂葉

前角:深入額葉

後角:深入枕葉下角:深入顳葉2.側腦室lateralventricleCompanyLogo側面觀下麵觀CompanyLogo

前角(額葉)

四部後角(枕葉)側腦室下角(顳葉)中央部(頂葉)

一孔室間孔

一叢側腦室脈絡叢2.側腦室lateralventricleCompanyLogo(1)進化分類:原皮質:海馬、齒狀回舊皮質:嗅腦

新皮質:94%(2)六層:Ⅰ分子層,Ⅱ外顆粒層,

Ⅲ外錐體細胞層Ⅳ內顆粒層

Ⅴ節細胞層,Ⅵ多形細胞層。(3)皮質分區:Brodmmann52區,1909

3、大腦皮質細胞構築CompanyLogo大腦皮質---位於端腦表面,由神經元胞體和樹突構成,細胞排成6層,故皮質又稱皮層,大腦皮質含神經元數目約130-140億,生後不再增加分子層外粒層外錐體層內粒層內錐體層多形層細胞構築CompanyLogoBrodmann(1909)52區大腦皮層的機能分區CompanyLogo

連合系:連合左右半球纖維大腦半球的髓質聯絡系:聯繫同側半球皮質纖維

投射系:皮質與皮質下間的上下行纖維(四)大腦半球的髓質CompanyLogo聯合系聯絡系投射系大腦半球的髓質CompanyLogo

弓狀纖維--聯繫相臨溝回上縱束--連接額、頂、枕、顳葉聯絡纖維下縱束--連接枕、顳葉鉤束--連接額、顳葉扣帶:位於扣帶、海馬回深部,連接邊緣葉(1)聯絡纖維CompanyLogo(1)聯絡纖維CompanyLogo胼胝體:連合左右半球新皮質纖維

分:嘴、膝、幹、壓四部前聯合:終板上方橫過中線的連合纖維,連接兩顳葉及兩側嗅球穹隆及穹隆連合:海馬-海馬傘-穹隆-乳頭體=弓形纖維越邊連合纖維=穹隆連合2、聯合纖維CompanyLogo(1)胼胝體(corpuscallosumCompanyLogo前連合胼胝體:嘴膝幹壓部前連合後連合穹隆連合後連合(1)胼胝體(corpuscallosumCompanyLogo大腦髓質聯合纖維CompanyLogo穹隆及穹隆連合CompanyLogo穹窿及穹隆聯合CompanyLogoCompanyLogo

定義:位於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纖維板

額橋束前肢(豆尾間)丘腦前輻射分部內囊膝------皮質核束

皮質脊髓束皮質紅核束內囊後肢(豆丘間)頂枕顳橋束丘腦中央輻射視輻射---豆狀核後部聽輻射---豆狀核下部內囊損傷:三偏綜征: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3)投射纖維內囊CompanyLogo內囊的定義位於背側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板(上、下行傳導束)CompanyLogoCompanyLogo內囊輻射冠CompanyLogo

位於背側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板(上、下行傳導束)內囊(internalcapsule)CompanyLogo內囊前肢(額部)Anteriorlimbofinternalcapsule內囊膝Genuofinternalcapsule內囊後肢(枕部)Posteriorlimbofinternalcapsule(豆丘部、豆狀核後部、豆狀核下部)

內囊分三部CompanyLogo丘腦前輻射額橋束豆狀核皮質紅核束頂枕顳橋束聽輻射視輻射尾狀核頭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背側丘腦丘腦中央輻射內側膝狀體

外側膝狀體通過內囊的纖維束CompanyLogo3、投射纖維(projectionfibers)CompanyLogo通過內囊的纖維束CompanyLogo“三偏”症狀偏癱偏麻偏盲內囊損傷表現CompanyLogo左半身痙攣性癱左半身感覺障礙雙眼左側偏盲左側表情肌核上癱病理反射+右內囊損傷CompanyLogo偏癱CompanyLogo偏麻CompanyLogo偏盲CompanyLogo偏盲CompanyLogo無偏聾現象?CompanyLogo

對側偏身感覺喪失(丘腦中央輻射損傷)對側偏癱(皮質核束、皮質脊髓束損傷)

兩眼視野對側同向性偏盲(視輻射受損)“三偏”綜合症CompanyLogo神經系統研究新進展CompanyLogo

神經幹細胞在神經發育和修復受損神經組織中發揮重要作用。神經幹細胞移植是修復和代替受損腦組織的有效方法,能重建部分環路和功能神經幹細胞的應用CompanyLogo神經幹細胞的應用(一)軀幹四肢深感覺傳導路

三級神經元

Ⅰ脊神經節

Ⅱ薄束核楔束核

Ⅲ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二次換元薄束核和楔束核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一次交叉內側丘系交叉特點(一)軀幹四肢淺感覺傳導路軀幹四肢淺感覺傳導路

上升1~2節段白質前聯合交叉

淺感覺痛溫觸壓覺三級神經元脊神經節

後角Ⅰ、Ⅳ-Ⅶ板層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二次換元

後角Ⅰ、Ⅳ-Ⅶ板層背側丘腦腹後外側核一次交叉白質前連合特點(二)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內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三級神經元一交叉脊髓節細胞腦幹不同位置三叉神經脊束核丘腦腹後內側核(二)頭面部淺感覺傳導路(一)視覺傳導路視錐細胞視杆細胞●雙極細胞●節細胞視N視交叉鼻側半的f交叉-對側視束顳側半的f不交叉-同側視束●外側膝狀體視輻射內囊後肢距狀溝上、下的視區皮質視野視輻射視神經

視交叉

視束

外側膝狀體

視區頂蓋前區

動眼神經副核

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

瞳孔擴約肌上丘臂

瞳孔對光反射通路視網膜視神經視交叉兩側視束上丘臂頂蓋前區兩側動眼神經副核動眼神經睫狀神經節節後纖維瞳孔括約肌收縮兩側瞳孔縮小起點止點功能中央前回下部雙側一般軀體運動核雙側特殊內臟運動核面N核下半、舌下N核受對側支配支配頭、頸部肌的運動皮質核束四肢肌四肢肌軀幹肌軀幹肌內囊後肢大腦腳底中3/5的外側部腦橋基底部延髓錐體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皮質脊髓前束皮質脊髓束的走行及終止部位右內囊損傷三偏綜合征左半身硬癱左半身感覺障礙雙眼左側同向偏盲病理征+第二十四章

周圍神經系統一.定義:中樞神經以外的神經腦神經12對二.分部脊神經31對內臟神經:作為腦和脊髓神經成分,

布於內臟心血管腺體

腦神經節脊神經節內臟運動神經節神經節構造:髓鞘;神經膜(內膜、束膜、外膜)神經周圍神經再生(一)構成、分部、纖維成分:根、神經、支

C8、T12、L5、S5、C0131對四種纖維成分(二)典型分支:前支後支脊膜支交通支第一節脊神經後根前根脊神經節脊神經脊神經的構成脊神經:31對,C8,T12,L5,S5,Co1

前根

前支脊神經後根

後支

前支成叢(頸胸腰骶叢)和節段性分佈後支節段性分佈脊神經穿出位置C1—寰枕之間C2~7—同序頸椎上方椎間孔C8—C7下方椎間孔T1~12,L1~5—同序椎骨下椎間孔S1~4—同序骶前孔、骶後孔S5、C0—骶管裂孔脊神經的組成

軀體感覺纖維

內臟感覺纖維

軀體運動纖維內臟運動纖維脊神經纖維成分1、脊膜支—竇椎神經2、交通支:灰、白3、後支:節段性分佈4、前支:成叢、節段脊神經的典型分支脊神經(一)組成、位置:C1~4前支,胸鎖乳突肌上份深面,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面(二)分支:皮支:枕小N、耳大N、頸橫N、鎖骨上N

肌支:膈神經一、頸叢枕小耳大頸橫鎖骨上膈神經頸叢

膈神經行程分佈*膈N行程:前斜角肌前面鎖骨下AV之間肺根前心包兩側*頸叢口訣:

枕小,耳大,頸橫,鎖骨上膈神經膈神經*副膈神經出現率48%膈神經損傷:同側半膈肌癱瘓,腹式呼吸減弱或消失,呼吸困難或窒息;刺激產生呃逆頸叢頸袢(一)組成、位置:C5~8、T1前支斜角肌間隙、鎖骨下A、V周圍(二)分支:三肩三胸

肌皮、正中、尺、橈、腋二、臂叢臂叢五根、三幹、六股、三束肩胛背神經:起於神經根,布於菱形肌、肩胛提肌肩胛上神經:起於上幹,布於岡上、下肌、肩關節肩胛下神經:發自後束,布於肩胛下肌、大圓肌胸長神經:起於神經根,布於前鋸肌,損傷:“翼狀肩胛”胸內側神經:發自內側束布於胸大小肌。胸外側神經:發自外側束胸背神經:發自後束,布於背闊肌,損傷:肩關節後伸無力(二)臂叢分支“三肩”“三胸”(二)主要分支1、肌皮神經2、正中神經3、尺神經4、腋神經5、橈神經肌皮正中尺橈腋發自外側束分佈:三肌:肱二頭肌肱肌喙肱肌前臂外側皮膚1、肌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肌皮神經發自內外側束分佈:除肱橈肌、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尺側半以外的前臂肌

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

1、2蚓狀肌

掌心、魚際、橈側三個半手指及中遠節指背皮膚2、正中神經2、正中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正中神經分支骨間前神經返支指掌側總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下降拇食指不能對掌魚際肌萎縮“猿手”正中神經損傷發自內側束分佈: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尺側半拇收肌小魚際

3~4蚓狀肌骨間肌3、尺神經屈腕力下降拇指不能內收2~5指不能內收外展4~5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骨間肌萎縮“爪形手”尺神經損傷發自後束分佈:肱三頭肌、肱橈肌前臂後群肌手背橈側兩個半近節指背皮膚4、橈神經皮支:臂後、臂外側、前臂後皮神經手背橈側兩個半近節指背皮膚肌支:臂後群、前臂後群、肱橈肌肘關節支:橈神經淺支:指背神經深支:骨間後神經橈神經尺神經橈神經橈神經損傷垂腕征陽性虎口區感覺障礙肩胛上神經、腋神經的行程和分佈發自後束分佈:三角肌小圓肌損傷:方肩畸形臂不能外展5、腋神經

組成和位置:C5~8,T1前支,斜角肌間隙鎖骨下A周,腋腔內

五根;三幹;六股;三束臂叢小結

肩胛背N

三肩肩胛上N

短系肩胛下N

胸長神經

三胸胸背神經分支胸內外側N

肌皮神經正中神經

長系尺神經橈神經腋神經臂叢肌皮正中尺橈腋手背的神經手的神經分佈:M正中、U尺、R橈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腋路臂叢阻滯1、試述頸淺叢及分支,膈神經的行程與分佈?2、試述臂叢的位置及主要分支?3、試述臂肌、前臂肌的神經支配?(前群、後群)手的神經支配?(皮膚:手掌手背;肌肉)復習思考題再見!下次內容胸神經腰神經骶神經胸神經、腰叢、骶叢人體解剖教研室趙恒珂周圍神經(二)美麗的牛角嶺(一)組成:胸1—12前支

11對肋間神經

1對肋下神經(二)位置:在肋間隙內,肋間內肌與肋間最內肌之間三、胸神經前支胸神經的皮支外側皮支前皮支脊神經後支T2--胸骨角平面T4----乳頭平面T6----劍突平面T8----肋弓最低點平面T10---臍平面T12---臍到恥骨聯合連線中點水準胸神經的節段性分佈(一)組成和位置:

由T1前支一部分、L1-3前支和L4前支一部分組成腰大肌深面,腰椎橫突前面四、腰叢(lumberplexus)(二)腰叢的分支1、髂腹下神經2、髂腹股溝神經3、股外側皮神經4、股神經5、閉孔神經6、生殖股神經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生殖股神經閉孔神經腰叢的主要分支1、組成:由L4前支一部分、L5前支(合稱腰骶幹)和全部骶、尾神經前支組成五、骶叢(sacralplexus)盆腔內,骶骨和梨狀肌的前面,髂血管後方位置1、臀上神經2、臀下神經3、股後皮神經4、陰部神經5、坐骨神經(二)骶叢的主要分支坐骨神經坐骨神經臀上神經臀下神經陰部神經坐骨神經與梨狀肌的關係類型A穿經梨狀肌下孔66.3%B穿梨狀肌及下孔27.3%C穿經梨狀肌D

穿經梨狀肌上、下孔E穿經梨狀肌及上孔F穿經梨狀肌上孔G

以多根穿經梨狀肌(CDEFG

類型占6.4%)坐骨神經與梨狀肌的關係類型坐骨神經的投影位置

坐骨結節與大轉子連線的中點,向下至股骨內外側髁之間中點的連線,上2/3為其投影

*梨狀肌間隙綜合症:

坐骨神經受梨狀肌收縮壓迫,神經幹供血不足形成。坐骨神經阻滯圖坐骨神經的投影位置

梨狀肌起於第2、3、4骶椎前面,分佈於小骨盆的內面,經坐骨大孔入臀部,止於股骨大粗隆。此肌因急、慢性損傷,或加上解剖上變異,致易發生損傷性炎性改變,刺激或壓迫神經,而產生腰腿痛,稱為梨狀肌綜合症,也稱股神經盆腔出口綜合征梨狀肌間隙綜合征陰部神經肌支支配:大腿後群肌髖關節坐骨神經脛神經腓總神經足底內側神經足底外側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腓腸內側皮神經腓淺神經腓深神經腓腸神經Sciaticnerve足底外側神經足底內側神經趾足底總神經趾足底固有神經肌支支配:大腿後群肌、髖關節、小腿後群肌(脛神經)、小腿外側群肌(腓淺神經)、小腿前群肌(腓深神經)、足底肌(足底內、外側神經)皮支支配:小腿後內側皮膚(腓腸內側皮神經)、小腿外側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足跟(腓腸神經)、足背、足外側皮膚(腓淺神經皮支)、1-2趾間皮膚(腓深神經皮支)

坐骨神經大腿前群肌----

股神經大腿內側群肌----

閉孔神經大腿後群肌-----

坐骨神經本幹小腿後群肌及足底肌-----

脛神經小腿外側群肌-----

腓淺神經小腿前群肌------

腓深神經下肢肌群及其神經支配間腦的分部背側丘腦上丘腦下丘腦底丘腦後丘腦支持保護營養緩衝運輸腦脊髓被膜、血管、腦脊液概述第一節腦和脊髓的被膜1硬膜2蛛網膜3軟膜一、脊髓的被膜Concept硬脊膜蛛網膜軟脊膜三被膜硬膜外隙蛛網膜下隙硬膜外隙與顱內不相通,蛛網膜下隙則與顱內的蛛網膜下隙相通二間隙終池齒狀韌帶硬脊膜蛛網膜骨膜軟脊膜蛛網膜下隙硬膜外隙椎內靜脈硬膜下隙3.軟脊膜1.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下隙2.蛛網膜

蛛網膜下隙齒狀韌帶齒狀韌帶:是軟脊膜向外側突出形成的結構,其內側附著於脊神經前、後根之間,外側呈鋸齒狀,以其齒尖與蛛網膜相接,齒狀韌帶有固定脊髓的作用。脊髓的被膜L3-4(在兩側髂脊最高點的連線上)硬膜外隙:硬膜外麻醉蛛網膜下隙:腰穿蛛網膜皮膚棘上韌帶棘間韌帶黃韌帶硬膜外隙硬脊膜蛛網膜下隙臨床應用Concept腦的被膜硬腦膜蛛網膜軟腦膜TextText二、腦的被膜(一)硬腦膜

厚而堅韌,有內外兩層,二者間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在顱頂部附著疏鬆,在顱底部附著牢固在一些部位內層折疊,形成硬腦膜隔主要有以下結構:

大腦鐮、小腦幕、小腦鐮、鞍隔(一)硬腦膜硬腦膜鐮竇幕隔硬腦膜形成結構硬腦膜形成結構硬腦膜硬膜外血腫大腦鐮小腦幕鞍隔鐮幕隔小腦幕鞍隔小腦幕切跡與小腦幕切跡疝硬腦膜在一些部位內外兩層分開,內面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