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_第1页
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_第2页
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_第3页
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_第4页
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渐(解析版)-2023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晚清时期的经济、外交、政治和西学东

福题呈现1

【母题来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

【母题题文】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

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

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D

画题解密

【试题解析】由材料可知1846—1848年上海的进口货值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854年还没有

1845年多,结合所学可知后来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所以D选项正确;西方列

强的经济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A选项错误;所谓西方商品倾销重心的转移,所指应

该是倾销的地点或者倾销商品的种类变化,材料都不能体现,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西方

的工业制成品涌入中国市场,对中国传统手工业是冲击(或者说客观上推动了转型)而不是

恢复,C选项错误。

【命题意图】通过一组1846年到1854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再下降的数值变化

反映的问题考查学生精准分析问题的推理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

【命题方向】晚清对外贸易(列强经济侵略特征)

[得分要点】晚清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甲午中日战争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进行商品输出为主,资本

输出为辅.列强通过武力打开中国大门,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特权,开放通商口岸,向中国

倾销商品,但由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外国的商品并不是很占优势.也在通商口岸设

立船坞和工厂,进行资本输出.

2.甲午中日战争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改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以商品输出为辅.这一时

期,资本主义向帝国时代发展,经济侵略的方式也发生变化.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有在通商

口岸开设工厂、强迫清政府向列强借款、争夺中国的开采矿山权和修筑铁路权.附有苛刻的

政治、经济条件,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画题呈现2

【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卷

【母题题文】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

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

—今美利坚教师丁玛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

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

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

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

【答案】D

画题解密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一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可知,学

者张斯桂认为,《万国公法》对中国外交有益,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D项正确;A

项内容与材料“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最勿可及己,此外诸国,一春秋

大列国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部分中国人力主融入国际社会,排除B项;材

料只是强调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而非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近代中国外交,通过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

的言论的精准辨析理解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命题方向】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

【得分要点】近代中国外交近代化

1.变迁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反映了中国近

代史的变迁.

清朝前期,外交事务原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理藩院原名蒙古衙门,本为处理边疆民族

事务的机构,也处理朝鲜、琉球等藩属国相关事务.由于清前期与沙俄多次交涉,因此理藩

院也处理对外事务.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南京条约》开五口通商,故而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

片战争相继订立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再开11口通商,伴随着通商口岸不断增多,

外交事务频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而

不是以“藩属”的地位继续跟清朝交涉,故而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成为中枢外交

机构,是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起步.

1867年,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使节,蒲安臣使团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外交使团.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相继设置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属于地方外交机构,时北洋大臣

实权重于南洋大臣;总理衙门对南、北洋大臣起备顾问、代传达的作用.

清末新政时,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在中央裁撤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外务部,位

居六部之上,外务部为常设的外交机构,职权趋向专一,责任日益明确,是中国建立正规外

交机构的转折点;外务部在政府机构中占突出地位,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外交中枢.

在地方,清政府设立地方交涉司,用以削夺地方督抚外交权力,来达到自上而下统一外

交行政的结果.与此同时,清廷取消了地方大吏在中央外交机构的兼衔(比如直隶总督不再

兼任北洋大臣),明确外务部对地方督抚的指挥权,设立交涉司,作为省级正式对外机构.

此举削弱了地方督抚的权力,也打击了如盛宣怀之类的买办大臣.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设立外交部,王宠惠为第一任外交总长.南京临时政

府对外交部的改革奠定民国外交部的根基,有力推动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

1912年,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制定《外交部官制》,创建了较

为完善的外交人才培养体系.在外交人才的选拔上,废除前清时期的保举制,制订了外交官

领事官任用暂行章程,把兼通一国以上外国语言规定为外交官录用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淘汰

了清末外交官中的传统型外交人员.因此,民国初期的外交部人才鼎盛,外交官素质相对较

高,颜惠庆、顾维钧、王正廷等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都扮演过重要角色.在驻外使领馆方面,

陆征祥收回了驻外使团的人事任免权,规定领事按年度编制预算交外交部审核,经费按月拨

发,理顺了驻外使领馆与外交部之间的关系.

在地方,交涉署和交涉分署的设立,都为外交部直属机构,直接接受外交总长之命,办

理地方外交行政事务.

2.特点

从清末到民国的外交体现了以下特点:打破原有的宗藩与朝贡体制,外交逐渐近代化;

正规外交机构从无到有,并逐步完善;逐步突破边务外交体制;中央与地方二元化矛盾逐步

缓解.

福题呈现

【母题来源】2022年广东卷

【母题题文】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表11889年张之洞和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

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

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轻孰重D.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答案】D

福题解密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可知张之洞认为铁路的修建最紧要的是储备

铁轨,“日本铁路日增……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可知李鸿章认为日本修建铁路最为紧缺的是

铁轨,甚至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所以二者均认为炼铁先于修筑铁路,D项正确;借鉴明治维

新修筑铁路的经验教训主要是李鸿章的观点,张之洞并未体现,排除A项;“前六七年积款

积铁”“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说明张之洞和李鸿章都认为修筑铁路需要巨额的资金储

备,目的是为了警示清政府需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并未提及举借外债的方式,排除B项;

修筑铁路、冶炼钢铁都属于民用工业,排除C项.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张李二人的争论考查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命题方向】本题通过张李二人的争论考察洋务运动.

【得分要点】洋务运动

(一)背景:

1.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2.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洋务派.

⑴目标:“求强”、“求富”.

(2)代表人物:奕近、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主张:他们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捻,可以勒远略”.

⑷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内容

1.创办近代工业: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

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为了求富,洋务派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

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

2.创办近代教育:开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3.筹划海防:建成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三)结果:失败.

(四)评价:

1.进步性: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局限性:

(1)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

达到.

(2)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

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

(3)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画题呈现4

【母题来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

【母题题文】“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

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

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B

画题解密

【试题解析】由材料可知梁启超“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

革命思想”,而结合所学可知维新派本来是讲和平改良的,所以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

知,当时的主流思想应该是改良,排除A选项;“根本”是绝对词不选,排除C选项;结合

所学可知,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言论和行动,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解读题文信息进而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核心素养。

【命题方向】戊戌变法(策略争论)

【得分要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

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2.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3.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他们提倡西学,议论时政,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福题呈现5

【母题来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

【母题题文】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

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

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画题解密

【试题解析】题干意思是维新变法时期,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实践变法,但他认为康有为所著

《孔子改制考》理论存在很大问题,奏请朝廷销毁《孔子改制考》,结合所学可知,《孔子

改制考》是康有为倡导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本想借孔子来为变法寻找合乎传统价值的理论

依据,以减少变法阻力,结果却事与愿违,他的有关孔子改制的考证,牵强附会,很不严密,

不仅没有起到预期作用,反而给人攻击口实,其书言论过激,其弟子追捧“康学”的行为都很

让人反感,不仅一般士子难以接受,还引起很多官僚、士大夫阶层不满,于是支持并推行变

法的陈宝箴提议销毁该书,陈宝箴的主张有助于减少变法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分歧和矛盾,

有助于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看不出来新旧势力合流;

也不符合史实,维新派与顽固派矛盾很大,不可能合流.B项不符合史实,“中体西用”是洋

务派主张,《孔子改制考》不是宣扬“中体西用”思想,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不可能是试

图突破“中体西用”;B项也不符合逻辑,陈宝箴已在推行变法,说明早就突破洋务派“中体

西用''的束缚.D项不符合常识,“彻底否定”用语过于绝对;不符合逻辑和题意,陈宝箴作

为变法的实践者,说明他是支持变法改革的;陈宝箴更加务实的主张,只是为了减少康有为

偏激言论的不良影响,减少改革阻力,并非彻底否定变法理论.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

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命题方向】本题考查的是晚清政治——维新变法运动.

【得分要点】维新变法运动

1.历史背景

(1)政治形势: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

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

天下之公理

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

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

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

六人被杀.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

5.历史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6.失败原因

(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4)变法措施头绪繁多,操之过急.

府题呈现

【母题来源】2022年湖南卷

【母题题文】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

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纱厂,并推动它

走上迅速扩展之路.这一现象反映()

A.机器大生产导致了小农经济破产

B.个体手工业阻碍机器大生产发展

C.”织,,”耕,,分离瓦解了自然经济

D.个体手工业可纳入新的经济体系

【答案】D

画题解密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生纱厂与周边家庭手工棉纺织业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A,B.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个体手工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且个体手工业也获得了发展,D项符合.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大生纱厂和周边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史实,考

查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

【命题方向】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得分要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⑵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表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⑴中日甲午中日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

⑵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⑶由沿海向内地拓展.

3.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画题呈现

【母题来源】2022年广东卷

【母题题文】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

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

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答案】C

画题解密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

出身……胥于是乎在“,可知作者认为清末新政时期废除科举导致传统士大夫步入仕途的机

会失去了,但是通过留学也可以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实现个人的价值,反映了清末新政时

期的教育改革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C项正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说明

当时出洋留学依然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游学译编》才会刊登这篇劝人留学的文

章,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留学也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并未说明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

源,排除B项;科举停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人的中体西用观念,迫使一批开明士大夫

重新审视西方文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通过一篇劝学书考察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考

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命题方向】本题通过一篇劝学书考察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得分要点】清末“新政”

(1)目的: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时间: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3)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4)评价:清未新政的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

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福题皇观8

【母题来源】2022年山东卷

【母题题文】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

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

之处是

A.求富救国B.实业救国C.以商救国D.富民救国

【答案】A

画题解密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和1901年“新

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

来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19世纪末以张骞、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代

表的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

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以兵强国,以商求富”达到求富救国的目

的,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命题意图】本题对洋务新政和清末新政创办近代企业,振兴商务共同目的的考查,体现了

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

【命题方向】本题考查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得分要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比较

比校项洋务运动清末“新政”

不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形成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

同条约》签订,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点代表奕祈、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慈禧为首的统治者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和官督商办的民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

用企业,创办了培养翻译和军事商务、奖励实业等

人才的学校,建成了北洋舰队为

代表的新式海军

评价(1)引进了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没有达到了革命的爆发.

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敌侵略的

目的。(3)只是引进军事和生产技

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

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相目的求富救国,挽救统治危机

同内容都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

点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影响都推动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近代化

府题呈现

【母题来源】2022年湖南卷

【母题题文】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

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阍题解密

【试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人们重新研究之前“几乎被

人遗忘”的《墨子》,而C选项直接反映了这一点,故选C.A选项阐述了墨学复兴对于传

统科技转型的作用,材料未提及,排除.B项“一脉相承”材料未反映,排除,D项材料也未

提及,且中国古代的科技以经验积累为基础,排除.

【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晚清时期西学东渐影响,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

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的考查.

【命题方向】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得分要点】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

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有明末清初、晚清、民初三个阶段.

1.明末清初:

⑴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

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⑵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

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晚清(1840年以后):西学进一步传入.

⑴传入背景:

①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

冲击.

②开明官员主张学习: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

之长技以制夷

⑵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①创办新式学堂:

A.京师同文馆: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

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

B.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

②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严复、詹天佑等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识分子.

③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1868年,专门引进、翻译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

籍得到翻译.

⑶影响:

①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②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③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

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3.民国初年: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⑴前期: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①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②主张: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⑵后期:接受马克思主义

①背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

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②促进因素: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2022•安徽合肥•二模)美国人亨特夫在1852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天,我陪

同夫人、新加坡约翰斯顿公司的瑞德、旗昌洋行的奥恩以及吉布-利文斯顿洋行的吉布参观

了广州城的五仙观,观赏了五羊石.据这段记载可以推知

A.不平等条约动摇传统华夷观念B.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手段

C.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和经商D.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化全面冲击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美国人亨特夫及家属可到中国内地进行参观,且没有受到阻挠,反

映出在鸦片战争后,人们不太强硬排斥外国传统华夷观念有所动摇,A项正确;B项是在甲

午战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商,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湖北・江夏实验高中模拟预测)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贸易督办纳皮尔要求结

束朝贡贸易,但遭到清敢府拒绝,后同珠江口岸上的清军发生了交火.1886年,广东的官

员要求英国政府委派官员负责英国在华贸易事务,公行对中外贸易尤其是鸦片生意的垄断被

打破了.上述事件

A.成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B.导致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崩溃

C.表明清廷统治面临严峻挑战D.说明清改府放开了外贸限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清政府由最初拒绝英国的贸易耍求,到后来要求英国政府委派官员负

责英国在华贸易事务,这一变化反映出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现状,面临统治危机,C项正确;

鸦片战争已经爆发,排除A项;上述事件马清朝中央集权制度崩溃无关,排除B项;材料

不能说明清改府放开了外贸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山东•模拟预测)《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

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

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B.极力维护天朝上国形象

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D.积极融入国际关系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

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

进外交文书''及所学知识可得,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对世界的看法也在发生着变化,

自己的天朝上国思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天下观的缓慢转型,A项正确;材料的意思不是在

说清政府的行为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政府这些行为不是重视自

己的主权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清朝晚期不是主动融入世界的,不符合题意,排

除D项.故选A项.

4.(2022•云南・昆明一中模拟预测)官僚阶层对士大夫出身而热衷洋务的郭嵩煮等仇恨颇

深,有官员上奏:“请戮郭嵩森、丁日昌之尸以谢天下.”然同期郑观应、王韬,或稍晚的严

复等持激烈变革之意者,却并未招致士大夫官僚的合伙打击.由此可知,当时

A.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艰难B.士大夫阶层都是因循守旧

C.维新派比洋务派更受欢迎D.民族工业的发展阻力重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官僚阶层对士大夫出身而热衷洋务的郭嵩奏等仇恨颇深“可知,反映的是

郭嵩森由于是士大夫身份,而且热衷洋务,受到官僚阶层的严厉打击,这说明中国近代化的

阻力较大,过程艰难,A项正确;郭嵩煮是士大夫代表,但是他热衷洋务,并不因循守旧,

因此“都是因循守旧”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比较洋务派与维新派哪个更受欢迎,

排除C项;材料与民族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湖南岳阳•模拟预测)晚清大臣曾国藩在一封奏折里说,许多洋务官员一味模仿

西洋“制器之术”,其实不得要领.“制器”之术的关键在于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所有制

器的奥秘都可以用公式和图纸来研究.如果一味模仿,而不知“制器”的“所以然”,是徒费心

力.当下要务,是创办翻译学校,翻译西洋自然科学书籍.据此可知,曾国藩

A.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观念B.对欧美科技发展新趋势有所了解

C.对西方的学习超越“器物”层面D.提倡对传统教育进行近代化改造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曾国藩注意到掌握技术先要掌握自然科学,这是注意到了西方科技发

展的新趋势,B项正确;曾国藩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学习西方科技,并未突破中体西用,也未

超越“器物”层面,排除A、C两项;他提倡办翻译学校,并没有提倡把传统学堂改为近代学

校,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全国•模拟预测)如表是晚清时期一些国人的思想主张,由此可知当时

人物思想主张

洋务为国家招携怀远一大政……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

冯桂芬

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李鸿章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郑观应目击时艰,无可下手,而一言以蔽之日:莫如自强为先.

张之洞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A.洋务思想引发世人关注B.变法图强成为朝野共识

C.纲常伦理受到严重挑战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表述的人物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的

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这有利于洋务思想的传播,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图强

属于维新派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中

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主体仍然是儒家伦理纲常,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发展的是洋务经济,并不等同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排

除D项.故选A项.

7.(2022•辽宁・东北育才双语学校模拟预测)1895年,中国只有极少数由外国人或买办创

办的报刊,且报刊在国人中影响有限.从1895年至1898年,各地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

多由外国人或买办创办的,而且地点不局限于通商口岸,还扩展到成都、西安、桂林等内地

城市.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遇惨败

C.列强侵略逐渐深入中国内地D.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1895年至1898年,各地出现各类新报刊月60种,多由外国人或买办

创办的,而且地点不局限于通商口岸,还扩展到成都、西安、桂林等内地城市”并结合所学

可知,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与发展直接促成了报刊种类的增多和影响区域的扩大,D项正确;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不是导致材料中报刊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中国在甲午

战争中遭遇惨败是报刊变化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宜接原因,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

以后列强侵略逐渐深入中国内地,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2・重庆•模拟预测)据统计,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以自己名义及代他人草拟或授

意他人所上的诸多奏折中,废八股为中心的文教改革建议最多,涉及政治制度变革的折子最

少.而康有为最具宪政意义的主张,如“立开制度局”等内容在奏折中均未见踪影.这反映出

戊戌变法

A.严重损害士人群体利益B.政治改良时机尚不成熟

C.旨在维护皇权独尊地位D.效仿西方改革流于形式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关于政治改革的主张被接受程度最小,说明当时政

治改良的时机还不成熟,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士人群体利益的损害,排除A项;戊

戌变法主张进行改良,并不是维护皇权独尊,排除C项;废八股为中心并不是效仿西方,

排除D项.故选B项.

9.(2022•天津•二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求新求变.

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的触动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与新政.有

关上述变法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B.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C.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D.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虽然都失败了,但二者都学习西方,一定程度

上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BC项是戊戌变法,排除B、C项;二者都失败,并没

有巩固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2•山东•胜利一中模拟预测)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

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

没有为他求情,却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

不得而知据此分析最恰当的是

A.民族危机加速思想启蒙B.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

C.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D.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

【答案】B

【解析】材料“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

为他求情”“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体现了谭继洵认为维

新变法在当时招致一片骂声,在后世能否沉冤得雪也未可知,由此可见作为总督巡抚的谭继

洵并不认可儿子谭嗣同的变法行为,说明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

民族危机和思想启蒙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C项;

材料强调维新变法失败后晚清高官的态度,没有体现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故得不出“政治

黑暗是变法的败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2•四川绵阳•三模)戊戌政变后,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计划废黜光绪,这一计划遭

到列强反对而未能实现.守旧派本就坚决反对“西学”,现在更加痛恨“洋人”,大清王朝的政

治走向“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据此可知当时

A.西方列强支持中国自强B.反帝思潮与政局变动交织

C.慈禧太后坚决捍卫主权D.排外意识弥漫于社会各界

【答案】B

【解析】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在戊戌政变之后计划废黜光绪,但遭遇挫折,使得保守势力更

加仇视西学进而痛恨洋人,这说明当时反帝思潮和政局变动交织,B项正确;列强想要灭亡

中国,而非希望中国自强,排除A项;慈禧是为了牢牢掌握政权,而非维护主权,排除C

项;D项错在“社会各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2.(2022•广东•模拟预测)晚清绅商向来主张由上而下的立宪,反对激烈革命.武昌起义

后,长沙新军响应,“各商民人等,欢迎义师……绅学各界人等前往投效者,络绎不绝”.在

起义各省,绅商都不同程度地协助了反清的“独立”运动.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三民主义得到社会各界认同B.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社会各界民众

C.革命党人政治势力迅速壮大D.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处境

【答案】D

[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