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评价题型专练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评价题型专练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评价题型专练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评价题型专练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评价题型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山羊兹拉特[美]艾·巴·辛格每年灯节前后,大雪飘飘,天气很冷,从村子通往城里的路也总是覆盖着雪。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之后,硝皮匠勒文决定把家里的山羊兹拉特卖了。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城里的屠夫费佛尔答应给他八个盾。这样一笔钱足够他买灯节用的蜡烛,以及土豆、煎鸡蛋薄饼的油、给孩子们的衣物和全家过节的种种开支了。于是,勒文叫他的大儿子阿隆把山羊牵到城里去。听到这事,阿隆的母亲不禁泪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可他只得听从父亲的命令,将一根绳索套在兹拉特的脖子上。他随身带上两片涂了奶酪的面包,准备路上饿了吃。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可兹拉特还是像往常一样,显得那么温驯那么可亲。它舔着阿隆的手,摇晃着它下巴上那小撮白胡子,它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当阿隆把山羊牵上通往城里的路时,兹拉特才觉得有点奇怪,它用疑问的目光,似乎在问:“你要把我带到哪儿去?”离开村子那会儿,太阳还闪闪发亮,突然,一大块乌云从东边涌来,很快地盖满了整个天空,一股冷风吹起来,天黑得如同夜幕降临前的黄昏。起先,阿隆还以为又要下雨了,可没想到下起冰雹来。不一会儿,冰雹竟又变成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十二岁的阿隆见过各种各样的天气,但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雪。顷刻,整个大地被白雪覆盖。通往城里的路本来就又窄又弯,这时根本看不清路了。阿隆已弄不清楚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凛冽的风很快又穿透了他单薄的棉衣。当兹拉特的腿在雪里越陷越深时,它开始转过头去,惊讶地看看阿隆。它那温和的眼睛似乎在问:“这么大的风雪,我们为什么不回家?到底要去哪儿?”阿隆希望有个农民赶车路过,可却连个人影也见不到。雪越来越大,棉絮般的雪花旋转着飘落下来。透过雪层,阿隆的靴子触到一块新翻过的松软的土地。他敏感地感觉到他们迷路了,他知道,这实在是一场猛烈的风雪,如果找不到个避风雪的地方,他们都将冻死。现在,雪已深及阿隆的双膝,他手脚冻麻了,脚趾也失去了知觉,呼吸困难。突然,他眼前出现了一个大雪堆,他牵着兹拉特,好奇地朝着那一大堆雪走去,当他走近时,发现这是一个极大的埋在雪底下的草堆。阿隆高兴极了,他费尽力气,在雪中开出一条路。这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完全知道接下来该做些什么。一到干草堆边,他为自己和山羊挖了一个洞。尽管外边极冷,可草堆里却是那么暖洋洋的。再说,干草又是兹拉特的食物。他们钻进去之后,阿隆用干草封住洞口,只留下了一个类似天窗的口。兹拉特吃饱后,坐在后腿上,阿隆吃完了他那两片涂着奶酪的面包,他仍觉得饿得慌。突然看见兹拉特乳房涨鼓鼓的全是奶。于是,他立即靠着山羊躺下,对准奶头,使他挤的奶直接射进嘴里。兹拉特并不习惯这样的挤奶法,不过它纹丝不动。外边,大风将雪片堆积在洞口处,四周变得一片漆黑。干草堆里一点不冷。草堆里的野草和野花散发出夏日阳光的温暖。兹拉特上下左右不时地吃着草,它的身子散发出热气,阿隆靠着它缩成一团。他便一边捋着兹拉特的毛一边问它:“兹拉特,我们现在的一切,你是怎么想的?”“咩——”兹拉特说。“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这个草垛,我们俩现在不都得冻僵了?”阿隆说。“咩——”山羊又答道。“如果大雪仍继续这样下的话,我们可能要在这儿呆几天。”阿隆解释说。“咩——”兹拉特叫了一声。“‘咩——’是什么意思?你最好说得更明白些,”阿隆要求道。“咩——咩——”兹拉特试着要说明白。“噢——你不会说话,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是吗?”阿隆耐心地说。“咩——”阿隆困了。他用干草做了个枕头躺下睡了。兹拉特也跟着睡了。暴风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第三天夜里,雪停了。但阿隆还不敢摸黑找路回家。他钻出草堆,环顾周围的世界。夜空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圆月在雪地上洒下片片银辉。一切都那么洁白,那么安静,沉浸在宏大天地的梦幻之中。第四天早晨,阿隆听到一辆雪橇的铃铛声。原来,草堆离大路并不远。阿隆牵着兹拉特,向赶雪橇的农民问路。不过,他没有询问通往城里和屠夫费佛尔家的路,而是回村、回家的路。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这三天来,阿隆全家及邻居们到处找过他和山羊。可在风雪中,他们没有发现丝毫踪迹,大家都认为他们已经冻死了。阿隆的妈妈和妹妹们哭了一阵又一阵。父亲坐在一边儿,一声不吭,脸色阴沉。突然,一位邻居跑来报告说:阿隆和山羊兹拉特回村了。家里一片欢腾。阿隆讲述了他如何找到那个大草堆,兹拉特又是怎么给他奶吃。阿隆的妹妹们抱着兹拉特,亲了又亲,并给它拿来胡萝卜和土豆皮。兹拉特一边贪婪地吃着,一边咩咩地叫着。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有时,阿隆问它:“兹拉特,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那三天三夜吗?”兹拉特用角搔搔颈背,摇摇长着胡子的脑袋,发出它那惟一的声音:“咩——”(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可今年是个暖冬,只下了很少一点儿雪,田里芳草青青”,这为阿隆独自牵着山羊兹拉特进城提供了可能性。B.得知要卖山羊,“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表现了她们的不舍,以及背弃了良知与道义之后的自责。C.草堆相守时,山羊兹拉特的“语言”只有“咩——”,这是作者表达上的节制,也给读者留下了解读的空间。D.小说构思精巧,情节跌宕。用阿隆和山羊的对话做结尾,既照应了小说的高潮情节,又使小说结构严谨,意味深长。2.1978年,辛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有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充满了悲悯情怀。”你从《山羊兹拉特》中读出了哪些悲悯情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骑桶者【注】卡夫卡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一一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成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注]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因缺煤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冬天。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对“我”生活环境的描写,交代了人物出场的背景,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悲凉,奠定了文章沉重的基调。B.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在借煤时所遭遇的残酷打击。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既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也便于读者走进骑桶者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D.《骑桶者》和《变形记》都具有荒诞性和隐喻意味,曲折再现了客观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2.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从文本中,你能看到卡夫卡反映了现代人的哪些困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菩萨尹学芸我记事以后,母亲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娘救过我的命。五岁的时候,我高烧昏厥,干娘就用针条扎我的人中,放出紫黑色的血。后来,我也看见过干娘给别人放血。那是在北京读书的一个大学生,邻村人,脸色惨白,但神情镇静,眼球半天也不动一动。我那时有七八岁,刚上一年级。边看边打冷战,想干娘大概给我刺时也用的这根针,上面还挂着不知谁的血丝,她好歹只用手绢擦一擦。但干娘确实医好了很多人的病。你不知道那些人是谁,也不知道她们得的是什么病,但提起干娘,大家都尊她一声老菩萨。过去,干娘跟我们住一条街,母亲经常差我给干娘端碗饺子,或送碗粉蒸肉。我稍一懈怠,母亲就说,你的命是干娘给的,你要像孝顺亲爹亲妈一样孝颇她。我读初中之前,跟干娘一直很亲,放学丢下书包就去她家找吃的。干娘喜欢做高粱饭,里面放许多红爬豆,闷得面面的,有丝丝的甜。干娘总会给我预留出一碗。她有两个儿子,老大福成,老二福满。福满看见我就横眉立目,就像我抢了他的饭碗一样。我是什么时候跟干娘不亲的呢?大概就是小棉花死的那年。我十三岁,她也十三岁。小棉花长得细皮嫩肉,一张小狐狸脸,眉毛淡淡地高挑着,一看就是短命鬼,村里人都这样说。她总是半夜时分肚子疼,她妈就让她去找老菩萨,大约找了十来回小棉花就一命鸣呼了。小棉花的妈买了二斤点心孝敬老菩萨,说这个讨债的,要死不早死,麻烦了老菩萨那么多回,真是个害人精。小棉花有五个姐姐,没人拿老六当回事。干娘盘腿坐着,脚心朝上,把嗒吧嗒抽长杆烟袋。干娘垂着眼皮说,小棉花赶去投胎了,她下辈子是娘娘命。我不知深浅,插了句嘴:“皇帝都没有了,去哪当娘娘?”挨了我妈一巴掌。妈并不解释为什么打我。我追着问她我哪说错了。我妈说,你那个时候就不应该说话。你是人,老菩萨是神。在神面前哪有你说话的份儿!小小的白茬棺材毛毛糙糙,小棉花的妈可真不是仔细人。小棉花就躺在那种毛糙棺材里,身下铺着薄薄的一层垫子,连我都觉得浑身扎得慌。没人说干娘什么。大家都觉得,小棉花的妈如果不让小棉花来找干娘,会死得更早。可是,我怎么就想不通呢!干娘随福成哥搬去了前街,我舒了一口长气。在我的感觉里,干娘像一只大鸟,遮了这一条街,我有时会觉得透不过气。一见着她,她就喜欢拉着我的手没完没了地说话,再不就把我拽到她家,从柜子里拿出油纸包,让我吃点心。那点心不知放多久了,都是柜子里的陈年旧味,为防虫子和耗子,干娘不知洒了多少六六粉。干娘料事如神,但不知道即使没有六六粉味,我也不稀罕吃她的东西了。学校对面就是供销社,里面卖各式点心。虽然不能吃得随心所欲,也能隔三差五解个馋。关键是,新买点心的那股香气哪里是她的六六粉味的点心可比。她还爱显摆辉煌经历,某人做了对不起她的事,她就在那家办喜事的时候使法术,把席面都给搬走了。饭桌上空空如也,这个米粒儿也不剩。待人家找来告饶,她又给搬了回来。我问那么多的盘碗搬去了哪里,她说那家住村东,她给搬到了村西一家人的木头垛上。我那时还有好奇心,问那户人家姓甚名谁,哪个村的。后来就懒得问了。反正不是前庄的老张家就是后庄的老李家,总没有一个实实落落的名字让我刨根问底。她咬着长杆烟袋吧唧嘴,述说那些往事的时候,像是在梦游。我躲着她。妈让我去送东西、我再不肯去。妈骂我没良心,忘了干娘曾是我的救命恩人。有次把我骂急了,我说,她哪是救命,分明是害命。我没被地一针扎死是我命大!时过境迁,妈大概也有点悔悟。有次我们说起同年的小棉花,妈说:‘肚子疼按说也不是啥大事,怎么就死了人了——那丫头若活到现在,说不定也出息了。”正当我不愿意再去干娘家,妈就自己颠颠儿地把东西送过去,几个豆馅包子,或两个粘火烧。也没啥好东西。但在干娘那里,都紧俏。她一辈子也做不好饭。后来干娘搬走了,妈还想去送,哥嫂都说,拉倒吧,多老远。妈才慢慢打消了念头。几年前,我给妈买了件红罩衫。后来嫂子告诉我,妈给干娘送过去了。妈对干娘说:“这是云丫给你买的,她在外工作忙,一直也没忘记你!”我翻妈的柜子。一件羊绒的小开领衫不见了,一件蚕丝棉袄不见了。我工资不高,买那些东西.也是要咬牙的。我问妈为啥把新衣服都送人。妈说,你干娘也不是外人。再说,她又没闺女。我说,再也不给您买了。妈得意地说,我有啥送啥。(节选,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的鉴赏和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叙述干娘用针给人放血,救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给人物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文“老菩萨”的称呼做铺垫。B.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使人物在不长的篇幅内生动起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C.小说结尾以母亲“得意”的宣言结束,戛然而止,既表明了母亲在这件事上的态度,也侧面表现出“我”的愤恨之情,文字简短而意蕴丰富。D.整篇小说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却包含者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情感。2.有人评价说,这篇小说像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民风的美和善。也如实映照出其丑陋的一面。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评价。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镜面农夫刘慈欣水娃从娘颤颤的手中接过那个小小的包裹,包裹中有娘做的一双厚底布鞋,三个馍,二十块钱。爹蹲在路边,闷闷地抽着旱烟锅。水娃抬头看看自己出生和长大的村庄,这处于永恒干旱中的村庄,只靠着水窖中积下的一点雨水过活。一阵子风吹过,前面这条出村的小路淹没于黄尘中,水娃沿着这条路走去,迈出了他新生活的第一步。这条路,将通向一个他做梦都想不到的地方。西昌基地,“地平线”号航天飞机,轰鸣着开上蓝天。机舱里坐着水娃和其他十四名镜面清洁工。这些曾经的优秀蜘蛛人经过三个月的地面培训,被从六十人中挑选出来,首批进入太空进行实际操作。向同步轨道的变轨飞行整整进行了六个小时,从舷窗望出去,他发现“地平线”号已经来到中国太阳的正下方,反射镜占据了星空的大部分面积,航天飞机如同是飞行在一个巨大的银色穹顶下的一只小蚊子。“地平线”号继续靠近,水娃渐渐体会到镜面的巨大:他们仿佛飞行在一望无际的银色平原上。可以看到银色大地上有一条条长长的接缝,这些接缝像地图上的经纬线一样织成了方格。渐渐地,银色大地上的经线不再平行,而是向一点会聚,好像“地平线”号正在驶向这巨大地图上的一个极点。极点很快出现了,所有经向接缝都会聚在一个小黑点上,航天飞机向着这个小黑点下降,水娃震惊地发现,这个黑点竟是这银色大地上的一个全密封的圆柱体,水娃知道,这就是中国太阳的控制站,是他们以后三个月在这冷寂太空中惟一的家。太空蜘蛛人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每天,镜面清洁工们驾驶着一台台有手扶拖拉机大小的机器,在广阔的镜面上来回行驶擦光镜面,很像在银色的大地上耕种着什么,于是西方新闻媒体给他们起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镜面农夫”。但镜面清洁工的工作是十分艰辛的,他们很快发现,清洁镜面的枯燥和劳累,比在地球上擦高楼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天收工回到控制站后,往往累得连太空服都脱不下来。人们像生活在一个潜水艇中。但能够回到站里还算幸运,清洁到镜面外缘时往往下班后回不来,只能在“野外”过“夜”,从太空服中吸些流质食物,然后悬在半空中睡觉。工作的危险更不用说,镜面清洁工是人类航天史上进行太空行走最多的人,在“野外”,太空服的一个小故障就足以置人于死地,还有微陨石、太空垃圾和太阳磁暴等等。这样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控制站中的工程师们怨气冲天,但天生就能吃苦的“镜面农夫”们却默默地适应了这一切。在进入太空后的第五天,水娃与家里通了话,这时水娃正在距控制站五十多公里处干活,他的家乡正处于中国太阳的光斑之中。水娃爹:“娃啊,你是在那个日头上吗?它在俺们头上照着呢,这夜跟白天一样啊!”水娃:“是,爹,俺是在上面!”水娃娘对水娃爹:“我看到咱娃了,那日头上有个小黑点点!”水娃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他的眼泪涌了出来,说:“爹、娘,俺也看到你们了,亚洲大陆的那个地方也有两个小黑点点!明天多穿点衣服,我看到一大股寒流从大陆北面向你们那里移过来了!”……“镜面农夫”们的工作是出色的,他们逐渐承担了更多的任务,范围都超出了他们的清洁工作。他们承担了一项更高层次的工作:监视和加固应力超限点。这需要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这项工作的正式名称是:光压和太阳风所致轨道误差修正。太阳风和光压对面积巨大的镜面产生作用力,这种力量在每平方公里的镜面上达两公斤左右,使镜面轨道变扁上移,在地面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变形的轨道与正常的轨道同时显示,很像是正常的轨道上长出了头发。轨道理发时镜面产生的加速度比姿态和形状调整时大得多,这时“镜面农夫”们的工作十分重要,他们仔细地观察着地面的每一处异常变化,随时进行紧急加固,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镜面农夫”们都明白,他们这批人是第一批也是最后一批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太空工人了。几年后,水娃在北京买了房子,建立了家庭,又有了孩子。每年他有一半时间在太空,他热爱这项工作,在三万多公里高空的银色大地巡行,使他的心中产生了一种超脱的宁静;他觉得自己已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未来就如同脚下的银色平原一样平滑地向前伸展。许多年前作为蜘蛛人踏上第一座高楼的楼顶时,水娃看到了整个北京;来到中国太阳时,他看到了整个地球;看到了他以前做梦都不会想到的东西,虽然这知识还很粗浅,但足以使那更遥远的世界对他产生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送别场面的描写,突出了水娃家乡的贫困,为后文写他从生存的最低起点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做了铺垫,和他落户北京形成对比。B.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把读者的视角引向太空,引向普通人的追梦生活,通过水娃写出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对家人的牵挂,真实可感。C.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对高科技进行描述和解读,这符合科幻小说创作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的特点,也为小说增添了更富有波澜的故事情节。D.这篇小说扎根于中国人浓重的乡土情怀,故而,由此生长出的故事也都有中国人能理解的人文关怀;再加上科学理论的支持,让故事意味悠远。2.有人说,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也有人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请根据本小说谈谈你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