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研究文献综述3800字】_第1页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研究文献综述3800字】_第2页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研究文献综述3800字】_第3页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研究文献综述3800字】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研究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1101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激励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1229471.国外研究综述 196122.国内研究综述 3276513.国内外研究述评 41.国外研究综述(1)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国外学界对于班级管理的研究较为成熟,对于班级管理概念的论述,主流观点有:美国学者约翰逊和班尼(L.VJohnson&U.Abany)将班级管理定义为“。班级管理是组织班级团体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的活动”L.V.Johnson&M.A.Bany(1970).ClassroomManagement.NewYork:Macmillan美国学者埃默(E.TEmmer,1980)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E.T.Emmer.ClassroomManagement.ByMichaelJ.Dunkin(ed.).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Oxford:pegramonpress,他认为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培养班集体的合作意识、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树立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国学者古德(C.VGood,1970)认为班级管理的作用在于“处理或指导班级活动所特别涉及到的问题”CarterV.Good(ed)(1973)DictionaryofEducation.NewYork:McGram-HillBookCompany.L.V.Johnson&M.A.Bany(1970).ClassroomManagement.NewYork:MacmillanE.T.Emmer.ClassroomManagement.ByMichaelJ.Dunkin(ed.).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Oxford:pegramonpressCarterV.Good(ed)(1973)DictionaryofEducation.NewYork:McGram-HillBookCompany.(2)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国外学者就开始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进行相关研究。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和发展,“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罗对激励理论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激励理论,对人性提出了一种假设——“经济人假设”。研究表明,如果每个人都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那么金钱就是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唯一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于1968年通过实验发现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能对学生产生预期性的效果的现象。他们通过实验发现,教师在受到实验者的名单暗示后,不仅会对这些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更愿意给这些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和提升自己。学生则给教师积极的回应,教师收到回应后则会以更饱满的激情反馈给该学生,并维持原有的期望,同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注意。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成绩、表现以及社会行为都会向教师期望的方向靠拢,最终达到教师的期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最具代表性的激励理论之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归属与爱的需要又称为缺失性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成为成长性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依次递增,只有当缺失性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成长性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激励要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提出了ERG理论,他认为人存在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此外,还有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称为“保健激励理论”,该理论指出激励的运用要同时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考虑。保健因素通常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而激励因素通常与工作本身有关。激励因素是能够在工作中激励员工、给员工带来满意感的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工作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工作负担以及晋升因素等。保健因素是能够在工作中安抚员工、消除员工不满意的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技术监督方式、工资薪金、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地位等因素。(3)关于激励策略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化理论,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产生强化作用的刺激成为强化物,他们的呈现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6.美国心理学家洛克1967年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他认为目标本身就带有激励的作用,设置目标能使人们的行为朝着既定的方面前进,并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监管自己当前的行为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对自己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正,从而达到目标要求。目标设置理论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利用目标设置理论设置出明确合适的目标,通过对目标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使用目标设置理论时应注意:目标既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同时在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设置中,多设立学生较容易达到的短期目标,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在整个目标设置理论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贯穿教师给学生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与目标的差距,同时也激励着学生向目标努力。2.国内研究综述(1)关于班级管理的研究一般认为,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对象进行的教育管理活动。我国学界对班级管理的研究较为全面,不同学者对班级管理做了不同的定义。贺乐凡教授认为班级管理是“使班集体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活动。”贺乐凡.学校管理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126贺乐凡.学校管理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126.劳凯声.班主任工作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218.鲁洁.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276-277.在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将班级管理中的“management”翻译为经营。台湾学界对班级管理定义的理解与大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不同的是,大部分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的完整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班级管理活动,同时也包括组织班级活动和营造班级环境。例如吴清山等学者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遵循一定的原则,适当且有序地解决班级事务,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吴清山等著.班级经营[M].台湾吴清山等著.班级经营[M].台湾: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8.朱文雄.班级经营[M].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5:7.(2)关于激励的研究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国际关系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主要受到苏联的影响。马卡连科认为集体是社会有机体,集体中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机构、权能、责任等部分,这才称得上是集体。由此可见“班级”的概念并不等于“班集体”,班集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曹长德教授将班级管理定义为“班主任根据一定的教育管理要求,带领学生进行的为了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活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改革思潮逐步受到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班级管理”上。台湾学者林进材提出了班级管理的八大理念:平等、扎根、包容、关爱、引导、同理、温暖和接纳。班级经营的概念受西方教育思潮中“民主、自由”的影响。(3)关于激励策略的研究沙文静在2011年发表的论文《班级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研究》中对激励理论进行了系统详细地分类,并通过研究学习激励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激励策略和使用激励策略时的注意事项来提升管理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2014年孙凌发表的《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以教师和离异家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研究的出发点,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并在激励理论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合理的激励策略,并在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操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进了接下来对于激励理论运用的研究。在2016年孟炎炎发表的硕士论文《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基于安徽省H市F中学的研究》中,作者正式展开了对激励策略的研究。作者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分析解读学生在受到激励前后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从而发现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近两年来,如何将激励策略运用到班级管理工作中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重视,这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的运用。如在2018年杨强强发表的期刊《让激励成为进步的动力——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的多元思考》中,就将激励策略真正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中,作者综合运用了情感激励法、责任激励法、榜样激励法和物质激励法来管理班级,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将激励策略引入班级管理中所获得的良好效果。同年在王乐胜、彭振静发表的期刊《浅谈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中阐述了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激励标准,并进一步具体地讨论了不同激励策略的运用情况。3.国内外研究述评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激励相关的理论研究的整理,笔者发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