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教案
一、课文解读:
该作品带有“自传”性质,展现的是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小说中的大卫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一位有成就的作家,这与狄更斯本人的生平有相似之处。课文的节选部分出场的米考伯夫妇,也有着狄更斯父母的影子。
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扣住“成长”这一线索,梳理大卫所经历的事,遇到的人,并思考这一切对他的成长的影响。注意把握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体会作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精湛手法。
二、课文重点:
紧扣“成长”这一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并分析其对大卫产生的影响。
三、课文难点:
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四、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狄更斯生平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找出货行、住所及监狱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体会其对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托尔斯泰
他,被高尔基称赞为“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被萧伯纳评价为“是一位革命者,敢于蔑视众议院”;他被后人赞誉为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就是狄更斯。今天我们一起来进入他杰出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
【知人论世】
1.知人——作者介绍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出生于英国的朴次茅斯市。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经常入不敷出。少年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狄更斯只上过几年学,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
生平经历
1812年狄更斯出生在朴次茅斯市郊。祖父、祖母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
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
在狄更斯12岁那年,父亲因负债被捕入狱,数周后其母伊丽莎白及幼年子女们也迁入其中。此前狄更斯在黑鞋油作坊当童工,他没有随家人住进监狱,而是在朋友家借宿。约翰获释后,全家在索默斯镇栖身。
1825年,狄更斯进威灵顿豪斯学校读书。
1826年,全家因欠缴房租而遭驱逐。狄更斯被迫辍学,在律师事务所当学徒。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
1870年3月9日,受维多利亚女王接见。6月9日,因患脑溢血逝世。
狄更斯是文学上伟大的革新家。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描写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小人物,着力表现他们的善良、温情和道德感化的力量,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
他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他们习惯的动作、姿势和用语等揭示他们的内心生活和思想面貌,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人民的生动的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
2.论世——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属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范畴,细致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画卷。小说故事背景依托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这时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实际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小说对种种社会现象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和深刻的批判。
1848年,比狄更斯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因患肺结核早逝,她的死使狄更斯非常悲伤。范妮死后,狄更斯写下一篇七千字的回忆文章,记录他俩一起度过的充满艰辛的童年。而这篇回忆文章也为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做了准备。后来,就有了作者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大卫·科波菲尔》的诞生。
该小说带有自传色彩,许多内容来源于狄更斯的亲身经历和见闻。狄更斯曾在作坊里当过童工,深刻体会过世态炎凉,小说中有的段落,几乎是作家从自传中移植而来。作者给小说主人公取过许多名字,最后才想到“大卫·科波菲尔”。据说因为这个名字的缩写D.C.正是作者名字缩写的颠倒。
知识链接
自传体小说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比如,卢梭的《忏悔录》、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整体感知】
1.《大卫·科波菲尔》内容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遗腹子,在母亲及女仆佩格蒂的抚养照管下长大。就在母亲再婚前,大卫去佩格蒂哥哥家住了两星期,他们的善良深深地感染了他。不久,母亲嫁给了谋得斯通,此人凶狠贪婪,觊觎大卫家的财产,常常责打大卫,并且剥夺了母亲对他关怀和爱抚的权利。大卫的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立即把尚不足10岁的大卫送去当童工,衣食无着。后来大卫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姨婆贝西小姐。
贝西小姐性格怪异,但心地善良。她不仅把大卫留下,还供他上学。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律师威克菲尔家,与他的女儿爱格妮斯相处融洽。大卫回到伦敦后,爱上了斯潘洛律师的女儿朵拉。但两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朵拉虽然容貌美丽,但头脑简单。
大卫成了作家,朵拉却患了重病去世。大卫满怀悲痛,出国旅行。当他三年后回到英国时,发觉爱格妮斯始终爱着他。他们终于喜结良缘,与姨婆贝西还有女仆佩格蒂愉快地生活在一起。
2.《大卫·科波菲尔》全章概览
第一章来到人间
第二章初识世事
第三章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蒙羞受辱
第五章遣送离家
第六章相识增多
第七章第一学期
第八章我的假期
第九章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独自谋生(观看节选部分的视频)
第十二章决计出逃
3.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情节。
大卫·科波菲尔“我”到货行做童工(1-5段)环境恶劣,生活贫苦,初识米考伯
“我”入住米考伯家(6-44段)入住米考伯家米考伯被追债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
“我”搬离米考伯家(45-54段)米考伯入狱“我”探视米考伯“我”搬离米考伯家
【文本研读】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我”经历了哪些主要事件?是怎样一步步成长的?
主要事件事件梗概或“我”的感受人生成长
被遗弃成为童工内心十分痛苦,心窝仿佛有一道裂口。孤独,感到这个世界不可理解。成长的起点。
成为米考伯家的房客米考伯“文雅”、微笑、乐观、露出亲密的样子,还有言语神情间的关爱影响了“我”。“我”懂得了对关爱、温情和“文雅”予以回馈,见米考伯前“洗了手和脸”。
倾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说了解了米考伯家的困难,在米考伯太太的诉说中感受到有别于“从来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支持”生活的温情。“我”在冷漠环境和苦难生活中学会了同情,并对米考伯先生一家产生深厚感情
成为米考伯家的房客关切米考伯家的生计,拿出仅有的两三先令“真心实意”地请米考伯太太收下;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轻便财物。“我”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展示出一个孩子纯真善良的本性。
“我”去探望入狱的米考伯为米考伯的入狱而“心碎”,为与米考伯吃羊腰肉而借刀叉,感受到狱中一顿中饭的“有趣”。在苦难的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
“我”经常探望狱中的米考伯一家米考伯太太带着孩子入狱陪伴丈夫,“我”在监狱附近租了房子,经常去探望米考伯一家。学会珍惜患难之情,将苦难生活编成故事讲给那个孤儿听,懂得了将苦难化作财富。
2.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①是线索人物,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串联起故事,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是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小说通过大卫的眼睛,审视黑暗社会现实中的善与恶,表达作者情感。
③是故事的叙述者,用第一人称叙事,更加真实可信。
思考概括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的作用?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3.从节选文字来看,米考伯先生的性格有哪些特点?其典型性何在?
(1)性格特点
①经济拮据,爱慕虚荣。
米考伯先生初次亮相时,“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刻画肖像,三言两语,便鲜明地将经济拮据,却爱慕虚荣、喜欢装成“文雅的气派”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来。
②乐观幽默,善良体贴。
米考伯先生出场时自称“我很好”,称呼“我”为“年轻创业者”;在介绍自己的房子和向“我”介绍伦敦这座“现代巴比伦”的道路时多次使用“简而言之”,还表示“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这些语言描写,展现了他的乐观与幽默风趣,表现出他体贴、关照孩子的善良本性。
③喜欢享受,得过且过。
米考伯先生收入不多却又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所以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不得不变卖家当或四处举债。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会伤心、羞愧,甚至拿着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而债主一走,他不到半个小时就擦亮自己的皮鞋,哼着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出门去了。这种能屈能伸、盲目乐观的性格是他最显著的特点。
(2)典型性
米考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代表了19世纪欧洲社会中的一类人。比如他的太太,同样爱慕虚荣,将娘家的辉煌挂在嘴边;同样“能屈能伸”,3点钟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4点钟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又如破产的霍普金斯船长,衣衫褴褛,女儿头发蓬乱,他却保留着象征高贵、文雅生活的刀叉,跟米考伯是同一类人。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代表性,使米考伯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债多不愁、乐知天命”的米考伯夫妇成了文学中的典型,他们的性格被称作“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一词也被收入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4.简要概括米考伯太太的形象特点。
①乐观坚强,爱慕虚荣,喜欢享受。因为丈夫的债务,财产被法院强制没收,她依然边炸牛排边和大卫谈论往事,兴致极好。
②自尊自重,尽心持家。当大卫提出可以借钱给她的时候,她坚决拒绝,而是请求大卫帮她去当铺用银餐具换钱维持生计。
③对爱忠诚,深爱丈夫。米考伯因为债务被抓进监狱,但米考伯太太去监狱陪伴,并且相信他可以“时来运转”;大卫探监回来报告情况的时候,她竟晕过去了。
5.简要分析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形象。
①自强自立。他被人遗弃后,在恶劣的环境中做童工,获取的是微薄的报酬,却能够独立安排好自己的生活。
②积极向上。他渴望读书,想成为有学问、有名望的人,为失学而痛苦,为所处的地位而感到羞耻。
③善良宽厚。他为米考伯先生的债务忧心,为米考伯夫妇的困难处境感到痛苦、心碎,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太太,并帮助米考伯太太典当餐具;米考伯先生入狱后,他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6.找出课文节选部分的环境描写,并分析作用。
知识回顾: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
(1)社会背景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交待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本身: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特点,奠定情感基调。
(3)人物角度:①暗示人物内心活动②烘托或反衬人物形象
(4)情节角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5)主题角度:揭示、暗示或升华文章的主题。
(1)货行环境描写
第2段: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作用:运用了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既让人心生同情,又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2)米考伯住宅环境描写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部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作用:突出了米考伯先生一家生活的窘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米考伯先生被追债与入狱做铺垫。侧面突出了米考伯夫妇二人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主题。
(3)监狱环境描写
第46段:在它附近会看到一个院子,穿过那个院子,再一直往前走,就能看到一个监狱看守。……我想到了罗德里克·蓝登关在监狱里时,跟他同狱的只有一个人,那人除了身上裹的一块破地毯外,一无所有。
作用:突出了监狱环境的简陋;“我”前去探监,突出了“我”的善良和对友情的珍惜;讴歌和赞扬了建立在善良正直的人性光辉之上的人道主义,强调“仁爱”的复归,大卫便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总结:
本文节选部分描述了货行、米考伯家、监狱等环境。
①通过大卫这个孩子的眼睛来看周围的环境,揭示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
②体现了社会差异的悬殊而导致的尖锐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的日益显现昭示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第二课时
【探究鉴赏】
1.作者为什么塑造大卫“孤儿”这一人物形象?读完后你有怎样的感悟?
大卫·科波菲尔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
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揭开了“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感悟:我们要学习大卫这种坚持、奋发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拥有乐观的心态,不逃避,勇敢坚强地面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逆风飞翔的蝶。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以大卫为榜样,做一株看似柔弱,但历经风雨永不弯曲的青竹。
2.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①独特的孩童视角。
小说以独特的孩子视角,反映宏阔的社会现实,更加真实、巧妙。首先,小说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环境。如:从“我”的视角展现了童工工作环境之恶劣;对粉白·土豆的叙述,展现出社会底层孩子的悲惨生活。用孩子的眼睛展现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更加真实,更加具有震撼力。其次,以孩子的视角透视社会本质。节选部分多次写到米考伯夫妇面对生活的打击,先是痛苦不堪,继而继续“享受生活”的戏剧化场景。孩子的眼睛带着不解,将成人一望即知的虚荣以荒谬的形式展现出来,折射出物质享受对人心的侵蚀,暴露物欲的罪恶,巧妙地映照出物欲社会的丑恶。
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用艺术夸张来突出人物的某些特征。在描写米考伯夫妇时,作者捕捉到他们特有的外部特征,如习惯动作、姿势、用语等,经过夸张增强、漫画式折射,反映出其爱慕虚荣、盲目乐观、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而又内心善良、充满温情的性格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7陆文学自传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讲义岳麓版选修1
-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09走进社会主义市抄济讲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训练提升1在哈金森工厂含解析粤教版选修传记蚜
- 第二单元《关爱老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粤教版
- 17《爬天都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导读课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玩一玩(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沪教版
-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2025年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试题题库
- 水果自动分拣系统的设计外文文献翻译
- 施工图设计技术交底文档
- GB/T 3921-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皂洗色牢度
- GA/T 1780-2021多道心理测试实验室建设规范
- PPT模板第二讲运动选材概述运动选材学
- 营养学基础知识-课件
- 教育心理学陈琦课件
- 六年级i体育课件-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和预防 通用版(共14张PPT)
- 高中数学《椭圆》方程典型例题20例(含标准答案)
- 唐诗中的中医药知识-PPT幻灯片
- 中国科技发展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