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至六单元阶段性检测卷(含答案)_第1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至六单元阶段性检测卷(含答案)_第2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至六单元阶段性检测卷(含答案)_第3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至六单元阶段性检测卷(含答案)_第4页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至六单元阶段性检测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至六单元阶段性检测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33年,英国对华茶征收96%至100%的进口税,1834年提高到100%至300%,到1840年时,英国对华征收关税种类增长到1146项。英国的这些举动旨在()A.推行贸易自由政策 B.巩固对华贸易的顺差地位C.逼迫中国开关通商 D.扭转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2.1840—1860年,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师夷之长技”的思想,逐渐更多地关注世界。他们最早的做法是()A.唤醒民众的世界意识 B.宣传西方政治文明C.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 D.创办大量民族工业3.下表为1860—1865年地方总督、巡抚的统计比例表。据此可知,晚清()年代满汉总督比例满汉巡抚比例18605∶56∶918615∶54∶1118624∶62∶1318633∶71∶1418642∶80∶1518651∶90∶15A.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革 B.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C.中央集权面临严重危机 D.朝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4.下表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部分新式学堂。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类型新式学堂代表外国语类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军事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技术实业学校天津西医学堂A.洋务运动致力于建立新式海军 B.洋务运动重在学习西方语言C.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和技术 D.洋务运动实现了富国强兵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其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小变仍亡”的主要原因是()A.未能创建近代民族企业 B.未能改变封建专制统治C.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 D.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兴起6.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日此前近五十余年间的所有条约一概被废除。中国被迫按照日方要求,在此前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与日本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关条约》()A.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 B.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C.是平等国家间关系的建构开端 D.是日本进行对华侵略的新起点7.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解释西方议院,认为议院成员主要由官员、富人和乡贤组成,其目的是下情上达,符合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这说明康有为、梁启超()A.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 B.存在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知C.秉承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D.具有跨时代的民主政治意识8.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等六国驻福州领事签订了《福建互保协定》,并宣布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何种骚乱,双方必须遵守各款规定。这一协定()A.阻扼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体现了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表明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9.1901年4月,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办事宗旨是兴利除弊,具体职责是审阅新政相关章奏,将可行者转交相关部门推行。督办政务处的设立()A.彻底改变清朝权力结构 B.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一定程度推动新政实施 D.实现了国家近代化转型10.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曾说,列强之与中国最有关系者有六焉:美、法二国,则当表同情革命者也;德、俄二国,则当反对革命者也;日本则民间表同情,而其政府反对者也;英国则民间表同情,而其政府未定者也。是故吾之外交关键,可以举足轻重为我成败存亡所系者,厥为英国。倘英国佑我,则日本不能为患矣。此认识从一个侧面说明孙中山()A.充分认清了列强侵略中国的本质 B.将革命成败寄希望于列强的态度上C.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D.深感人民群众才是革命坚定力量11.孙中山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澂(时任湖广总督)一逃。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时任负责军事指挥的镇协)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B.武汉三镇不具备爆发革命的环境C.武昌起义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D.瑞澂逃跑是清政府灭亡的主要原因12.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主张“把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即使是激进的革命派也主张“民族主义之大目的,在统一全族以立国”。材料表明辛亥革命()A.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新发展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D.加快了中国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变迁13.1912年,军费占当时政府支出的33.8%,1923年为64%。这反映了该时期()A.经济发展 B.军阀混战 C.政权更迭 D.国防稳固14.下表是1916年在中国的华商、外商煤矿年产量占比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年产量(万吨)≥10010~991~9≤1外商(%)10088.541.50华商(%)011.558.5100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华商难以抵制外商排挤C.矿产资源遭到破坏 D.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15.有学者指出:或许因为憧憬并未迅速变为国人期望的美好现实,于是人们开始追索何者应对中国基本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负责。……武力的辛亥革命被认为名实不符,而新文化运动则开始被相当一些人寄望为“真正的革命”。该学者意在说明()A.辛亥革命没有取得成效 B.思想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C.当时儒学已失去思想主流地位 D.新文化运动深化了革命内涵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社会心理变化是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然而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则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立宪改革导致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而失败。——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中的激进与保守》材料二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个阶段,然而清末新政却是清朝最后十年社会全面危机时的适应时势之举。人们常用其宗旨来证明其失败的必然性,然“琴瑟改弦”会改变基调,“假演”的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综观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如此全面深刻的改革是罕见的。从发展学角度来审视,清末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分水岭,它以并非自愿的自我毁灭为代价,较为全面地开启了现代化的闸门,为辛亥后走上正式起跑线奠定了基础。——摘编自忻平《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化的主要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要影响。(8分)17.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材料二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的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4分)18.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3分)材料1912年、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状况表行业1912年1920年发展速度(1912年=100)平均增长率(%)棉纺织业华商纱厂纱锭数(枚)5095641598074(1922年)313.612.1华商纱厂布机数(台)26166675(1921年)255.211.0机制面粉业华商厂日产能力(包)66470(1913年)203950306.817.4华商厂产量(万包)1966(1913年)8316(1921年)423.019.8火柴业华商厂资本额(万元)361(1913年)746206.610.9电力业华商厂发电容量(千瓦)1201329602246.411.9水泥业启新厂产量(吨)59405109741184.78.0——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9.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材料国家出路的探索代表人物救国探索方案林则徐、魏源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洪仁玕等“地上天国”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变法”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民主共和”——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从表中任选两个救国探索方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救国探索方案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救国探索方案,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不断提高对华茶的进口税,增加对华征收关税的种类,说明1840年之前,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英国这些举动旨在扭转这种不利情况,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并不是推行自由贸易,排除A项;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排除B项;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排除C项。2.[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他们翻译并撰写著作介绍西方,故选C项;A项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的是西方先进器物,而后才是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D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并非最早,排除。3.[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1865年汉族总督、巡抚的比例逐渐升高,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的朝廷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选拔,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满汉民族矛盾缓和,排除B项;严重危机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4.[解析]从材料“军事”“水师”“西医”等字眼可以看出,洋务运动重视学习西方军事和技术,故选C项;A、B两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5.[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没有改变封建专制制度,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近代民族企业,排除A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排除C项;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与洋务运动的失败无关,排除D项。6.[解析]材料中中国被迫按照日方要求,在此前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与日本陆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说明从《马关条约》起,日本侵华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故选D项;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始,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马关条约》是在侵略战争基础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以不能说是平等国家间关系的建构开端,排除C项。7.[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梁启超用中国传统的历史文明解释西方议院,这说明他们对西方政治制度缺乏正确的认识,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康有为、梁启超缺乏对西方制度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中国历史的错误认知,排除B项;中体西用思想属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而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革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他们具有跨时代的民主政治意识,D项错误。8.[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材料属于“东南互保”的内容,说明地方势力兴起,清政府的权威削弱,统治危机加深,B项正确;1900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兴起,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马关条约》的签订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9.[解析]据材料“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专门的新政管理机构”可知,督办政务处的设立是为了管理新政,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新政的实施,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行为,清朝权力结构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没有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没有实现国家近代化转型,排除D项。10.[解析]孙中山的论述体现了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由“是故吾之外交关键,可以举足轻重为我成败存亡所系者,厥为英国”可知孙中山将革命成败寄希望于列强的态度上,B项正确,A项排除。C、D两项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主张和认识,排除。11.[解析]根据“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倘瑞澂不逃,则张彪(时任负责军事指挥的镇协)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可知,孙中山认为武昌起义成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C项。12.[解析]由“把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民族主义之大目的,在统一全族以立国”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对推动全国各族的统一、重新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故选A项;题干信息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推动民族关系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方面的意义,而不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意义,排除B、D两项;题干信息只是表明辛亥革命在民族方面的主张和目标,没有提到其结果,排除C项。13.[解析]1912年到1923年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一时期军阀割据混战,故军费占政府支出的比重明显上升,B项正确。14.[解析]从表格外商、华商比例来看,外商资本明显超过华商资本,华商相对规模较小、经济力量有限,难以抵制外商的排挤,B项正确;表格涉及的是华商,并不等于民族工业,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煤矿年产量,由表格不能得出矿产资源遭到破坏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D项。15.[解析]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没有起到真正的革命作用,而新文化运动则起到了真正的革命作用,说明新文化运动深化了革命的内涵,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辛亥革命其实也是真正的革命,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儒学的地位变化,排除C项。16.(1)[答案]主要特点:都是中国近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其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清朝统治;主要是封建上层统治者主导的以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进行的;近代化的内容具有递进性,由学习器物推进到学习制度;保守势力的强大等因素导致近代化实践均遭到失败;等。(6分,任答3点即可)[解析]主要特点:依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中日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得出都是中国近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其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清朝统治;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式分析,得出主要是封建上层统治者主导的以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进行的;从近代化的内容分析,得出近代化的内容具有递进性,由学习器物推进到学习制度;依据材料“洋务运动由于士绅保守势力过于强大而遭受失败,戊戌变法由于激进改革精英的不当战略而失败,而清末新政则由于不适当的分权化立宪改革导致中央权威的急剧流失而失败”,得出保守势力的强大等因素导致近代化实践均遭到失败;等。(2)[答案]影响: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拥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群众基础,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8分)[解析]影响:从民族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从阶级角度分析,得出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从思想传播角度分析,得出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拥有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群众基础,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从新政的军队训练分析,得出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17.(1)[答案]目的:遵循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巩固专制统治;歌功颂德(或粉饰太平)。(4分,任答2点即可)[解析]据材料一“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可得出,遵循国际惯例(或与国际接轨);从材料一“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可得出,巩固专制统治,歌功颂德(或粉饰太平)。(2)[答案]创立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创立中华民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废除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新变化:开展新文化运动,倡导白话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8分)[解析]创立背景,据材料二“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创立中华民国;由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共和理念传播。废除背景,据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可得出,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新变化,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是开展新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