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高职)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套可编辑PPT课件无题十五从军征蒹葭短歌行(其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江花月夜登幽州台歌

第一篇诗人的情怀1、无题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出自《李义山诗集》注释①东风:春风。②残:凋零。③丝: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④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⑤镜:照镜,用作动词。⑥但:只。⑦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⑧蓬山:指海上仙山之一蓬莱山。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⑨青鸟:传说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为情人传递消息。创作背景在唐代,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诗人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艳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难是两情的久久期盼,分别难是知心的话儿说了没一半,更因分别后再难相见。相见难、分别难说到底是相爱的环境太难,因为“东风无力,百花凋残。”凄婉悲凉氛围的铺设,为突出诗作的主题意境做了最精准的渲染与映衬。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为的是留作他人御风寒;蜡烛燃烧自己是为照亮别人。春蚕和蜡烛无私付出,连生命都在所不惜,生命为了爱情而燃烧,给心爱之人送去光明和温暖是生命的本色与辉煌。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去追求真挚的爱情是生命的绝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也就自然成为流传千古、长咏不衰的爱情绝唱。赏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晓妆临镜,面对渐渐变白的鬓发,你愁我也愁,换句话说就是岁月无情人有情,纵然你的青春风华不再,也丝毫不会改变我对你的一往情深。月下吟咏,夜深露浓风冷,在外面待得太久你会着凉。愁坏、冻坏你的身体,比割下我的心肝还要难受。诗人以独特的情感视角,选取“晓览镜、夜吟咏”这两段人的心理最容易发生微妙变化的光景,写出了在心爱之人最需要精神支持时,对方心有灵犀送来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的真切感悟,使得诗作更加感人。赏析“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颔、颈二联比兴的对象皆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事物,这是两情深深的暗喻。蚕丝回环,情丝缠绵;烛泪不止,人泪涟涟,这是两情难舍的明比。两联交相辉映、珠联璧合,又是两情依依的传神描摹。本篇同诗人的其他无题诗一样,创意造象时暗喻、时明比,双管振羽,异彩纷呈,融情叙景处多维交叉,映射层叠,光怪陆离。如此超迈拔绝的表现手法,开辟了七言律诗创作的新天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催生出诗作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或许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即便如此,也隔不断我们刻骨铭心的爱恋。那只爱情的精灵——青鸟非常佩服我们的真诚执着,愿为我们鸿雁传书。青鸟能被感动,上苍也能被感动,愿奇迹在我们身上发生,愿我们不再相见难、分别难。全诗以美丽的神话传说结束,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哪怕是稍纵即逝的再次相见的希望与决心;同时,也将诗作沉凝浓重的悲壮基调幻化出瑰丽迷人传奇色彩,炼铸出了魅力无比的千古名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名句朱彝尊:“义山《无题》诗当以‘春蚕’一联为冠。”纪昀:“不作绝望语,诗人忠厚之遗。”孙洙:“一息尚存,志不稍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感悟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2.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汉)无名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注释①始:才。②阿(8):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③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④冢(zh6ng),坟墓、高坟。⑤累累(l9il9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⑥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7u),洞穴。⑦雉(zh#):野鸡。⑧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⑨舂(ch4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用杵撞击,使去皮壳或捣碎。⑩羹(g8ng):糊状的食物。贻(y!):送,赠送。创作背景汉代社会,经过初年短暂的休养生息以后,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汉武帝时达到了昌盛时期。但是,经济繁荣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相反,统治阶级凭借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穷兵黩武,对外长期进行战争,对内又大兴土木,人民受到了残酷的奴役和剥削。汉武帝晚年,社会上呈现出动荡不安的景象。直到东汉末年,人民暴动、起义时有发生,此起彼伏,统治阶级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大肆征集兵员,延长服役时间。连年的战祸,导致家破人亡,土地荒芜,乐府诗中有不少的篇幅反映了这方面的情况。《十五从军征》就是其中突出的一篇。赏析此诗不但反映了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诗的开头写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诗中的主人公服兵役竟达六十五年之久,历时之长,骇人听闻。一个“始”字,满含了主人公对这种兵役制度的痛恨,又表现出对自己还能幸存于世的似悲似喜的感慨。这句诗是对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是对罪恶的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鞭挞。“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赏析主人公终于见到了乡里人,心中自然百感交集,急不可待地打听“家中有阿谁?”这句话里有痛苦的回忆,有不安的推测,还有微茫的希望,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刻画的十分逼真。“遥望是君家”,乡里人没有正面回答主人公急于知道的事情,而是答非所问。随着乡里人的指点望去,主人公看到了自己的家了:松柏丛生,坟冢高垒。日夜渴望的家啊,竟然如同一个荒凉的坟场。这难道是真的吗?“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赏析主人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急忙赶到残垣断壁旁边,看到的是从洞里钻出的野兔,在屋梁上乱飞的野鸡,野生的谷,疯长的葵……作者抓住几个典型的景物,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这幅画面荒凉的可悲,寂静的可怕,这难道只是主人公一家的情况吗?不,这是封建压迫剥削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缩影。这荒凉的情景还告诉我们:就是在没有战争的后方,劳动人民一样活不下去,家破人亡是他们不可摆脱的命运。诗中没有直接点明造成主人公家乡荒芜的原因。但这个原因不难想象。青壮年都去戍边打仗,土地荒芜那是自然的。“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赏析“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这段文字中,作者没有写主人公的动作、外貌、语言。有泪无声,哽咽难言,无声胜有声。更何况四野茫茫不见人影,又有谁理解他痛苦的心情而值得他声泪俱下地倾吐呢?因此,主人公只好用劳动来冲淡痛苦心情了。他采下野谷舂米煮饭,采来葵菜做成汤。回家的第一个目的是想见亲人,如今端起碗来,亲人又在哪里?主人公想尽办法也压不住心中的悲痛,“家中”的一景一物,自己的一举一动,又随时引起悲痛,这是多么令人难熬的啊!于是,主人公茫然了,不知所措了,他下意识地走出门,漫无目的地四处张望,情不自禁地泪雨滂沱了。赏析这首诗不仅思想性强,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次,这首诗所选意象也非常典型。这首诗结构严谨。除第一句用总结性的口吻写了六十五年的戍卒生活外,其他的篇幅只写了回到家中后,在短暂时间内主人公的所见所感,显得极其精悍。《兵车行》: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延伸阅读赏析这是一篇叙事诗。读完后,一个饱经风霜、穷困衰老、悲愤满腔的老者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我们的脑中。作者就专写他急切的询问,炊食的劳作,痛不能言,怅然东望,泪落沾衣的情景,而这些更能表现主人公的形象,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更能与主人公所处的典型环境相吻合。从“家中有阿谁”的问话里,我们知道主人公的头脑是清醒的,对那个黑暗的社会不再抱有幻想,这是他从长期的痛苦遭遇中所获得的认识。在表现手法上,这首诗采用写实手法,没有修饰,没有夸张,从“松柏冢累累”到“井上生旅葵”,短短二十五字,就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画面,营造了浓厚的悲凉氛围。在语言上,这首诗通俗易懂,时至今天,读起来并没有艰涩之处。它韵律和谐,从头至尾,一韵到底。诗中运用排比句式,读起来,充满了节奏感,朴实流畅的风格得以充分体现。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名句从一个饱经风霜、穷困衰老,十五从军、八十岁才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的老者身上,我们体味到了百姓不幸的遭遇及不义之战带给百姓的苦难,也使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感悟乐府“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两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双璧为《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3.蒹葭蒹葭无名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出自《诗经·国风·秦风》注释①蒹葭(ji`nji`):芦荻,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下文“萋萋”“采采”义同。③溯洄(s&hu!)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从,追,追求。④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⑤晞(x~):晒干。⑥湄(m9i):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⑦跻(j~):升高,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⑧坻(ch!):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⑨采采:茂盛的样子。⑩涘(s#):水边。沚(zh@):水中的小块陆地。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做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赏析《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于秦地的一首民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蒹葭》属于秦风。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期秦地的民歌。出处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全诗有一种含蓄之美,意境朦胧,让人心生向往。爱情赏析诗人并未直接写到自己如何想念伊人,却很巧妙地将寻找的焦急心情表露无遗;间接地将可见而不可求、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肠寸断以及无限怅惘的苦涩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白的浓霜,微微的秋风送来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寒气。在这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心上人。爱情赏析《蒹葭》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在于它创造了情与景互相生发、渗透并融合无间的美妙神奇的诗歌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符合我们对诗歌基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从《蒹葭》的艺术手法上看,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比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与赞叹,空灵缥缈的意境弥漫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的空寂悲凉,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心上人的心境。千古绝唱赏析诗中“宛”字的妙用,使诗的意境显得空灵朦胧,引人遐想。苍凉凄迷的环境很好地衬托了主人公寻觅而无所得的忧伤凄婉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另外,诗歌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达到了反复抒情的目的。在当时那样的社会条件下,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实在很让人惊赞。《蒹葭》作为诗经的代表作,更是经典中的经典,脍炙人口。千古绝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名句《蒹葭》是一首意境美好,千古流传的诗歌。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感悟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编成于春秋时代,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起点,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诗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诗经》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对我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4.短歌行(其一)短歌行(其一)(汉)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出自《文选》注释①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也是对着的意思。②几何:多少。③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④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⑤青青子衿(j~n),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⑥呦(y4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8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⑦苹:艾蒿。⑧何时可掇(du4):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注释⑨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⑩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䜩(y3n):聚在一起叙谈,通“宴”。海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典出《史记》卷三十三。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简介曹操(155—220年),字孟德,今安徽亳县人,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本人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赏析曹操的《短歌行》,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气格高远,感情丰富赏析全诗第一节抒写人生苦短的忧叹。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可从他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得到佐证;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最后用《管子·形势解》中渴求人才的话和“周公吐哺”的典故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突出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气格高远,感情丰富赏析全诗以感慨开始,继之慷慨、沉吟,再继之忧愁、开朗。一忧一喜,忽徐忽急,以如歌的行板倾诉了作者慷慨激昂的情怀。总之,这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忧叹,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毛泽东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慷慨激昂谭元春《古诗归》:“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名句人生到底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青年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探索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感悟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全唐诗》注释①少府:官名。②蜀州:今四川崇州。③城阙(qu-)辅三秦:城阙,即城楼,代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有三秦护卫。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④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注释⑤宦(hu3n)游:出外做官。⑥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⑦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⑧无为:无须、不必。⑨歧(q!)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⑩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诗人简介王勃(约650—约676年),字子安,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能文,文笔流畅,被赞为“神通”。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均属上乘之作,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在长安时所作。“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赏析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护卫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有白华津、万里津、涉头津、江首津、江南津五个渡口,称为“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赏析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很是动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泪别沾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赏析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基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全诗朴素无华,没有堆砌辞藻和过多的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诗人目的是要劝慰杜少府,劝他不要过于感伤。先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千古绝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名句王勃的这首诗一反传统离别诗的感伤情怀,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昂扬的精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令人鼓舞,绝无感伤。此诗格调高昂,因而别具一格。感悟延伸阅读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6.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出自《全唐诗》注释①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的黄金台。②前:过去。③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④后:未来。⑤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⑥念:想到。⑦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⑧怆(chu3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⑨涕:古时指眼泪。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做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等七首诗篇。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0年),字伯玉,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开耀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和右拾遗。陈子昂在政治上曾针对时弊,提过一些改革的建议。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在文学方面针对初唐的浮艳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等,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标志着初唐诗风的转变。赏析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赏析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时,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感动。艺术表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名句杨慎《升庵诗话》:“其辞简直,有汉魏之风。”黄周星《唐诗快》:“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人怎样才不虚耗自己短促的一生?这是我们每一个都会思考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远非陈子昂生活的唐代所能比拟,尽管陈子昂那种孤独感伤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情绪已为我们所不取,但我们读起这首诗来,仍然强烈地感觉到宇宙的辽阔,时间的流逝,从而使我们思考个人在这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和时间的长河里,到底应该有些什么作为才不是虚度此生?感悟延伸阅读伯玉毁琴陈子昂第二次落第,适一人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古代一种计量单位)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豪贵,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遍发诗文给与会者。其时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曰:“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一时帝京斐然瞩目。狱中卜命卢藏用《陈子昂别传》云:“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7.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出自《全唐诗》注释①滟(y3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②芳甸(di3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③霰(xi3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④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⑤汀(t~ng):水边平地,小洲。⑥悠悠:渺茫、深远。⑦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注释⑧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⑨离人:此处指思妇。⑩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⑪捣衣砧(zh8n):捣衣石、捶布石。⑫相闻:互通音信。⑬逐:追随。⑭文:同“纹”。⑮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1”。⑯碣(ji9)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诗人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唐中宗神龙(705—707年)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唐玄宗开元时(713—741年)尚在世。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创作背景《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赏析“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赏析“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赏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赏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景,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赏析“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是象征感伤别离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赏析“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以下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尤为痴情,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赏析“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想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赏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盼望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赏析“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是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赏析赏析《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思想艺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名句谭元春:“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陆时雍《唐诗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感悟延伸阅读代答闺梦还(唐)张若虚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秋词过故人庄芙蓉楼送辛渐凉州词(其一)登鹳雀楼次北固山下出塞第二篇拥抱大自然8、秋词秋词(唐)刘禹锡(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出自《刘禹锡集笺证》注释①自古:从古以来,泛指从前。②逢:遇到。③寂寥: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④春朝(zh`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⑤排云:推开白云。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⑥碧霄:青天。⑦嗾(s6u):使,叫。创作背景这两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两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刘禹锡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但效果与柳宗元不一样,在怎样用于立身处世这一点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实实的好处,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感悟。这样,他就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诗人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

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赏析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赏析“我言秋日胜春朝”“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悲秋论调的有力否定。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排”,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是诗人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省,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赏析“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情境诗人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了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表达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了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后人留下的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赏析其二:前两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赏析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都是抒发议论的即兴诗,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但又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赏析“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另辟蹊径,一反常调,用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秋词》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名句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寻味。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诗人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很值得我们现代青年人学习。感悟9.过故人庄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自《全唐诗》注释①过:拜访。②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庄,田庄。③具:准备,置办。④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盛饭食(字面指鸡和黄米饭)。黍(sh^),黄米,古代认为是上等的粮食。⑤合:环绕。⑥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⑦斜(xi1):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1。⑧轩:窗户。⑨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⑩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把,拿起。端起。话桑麻:闲谈农事。桑麻,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庄稼。重阳日:指夏历的九月初九。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就菊花:赏菊花。就,靠近,指去做某事。诗人简介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王孟”,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对去姓田的朋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作者心旷神怡,赞叹着美丽的田园风光,创作出这首诗。赏析这首田园诗,描写了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描写了老朋友的深深情谊。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赏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不是第一次做客。“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山村生活情趣。面对场院菜圃,把酒谈论庄稼,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结尾两句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赏析这一开头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作者“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也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没有用力,却很用心,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下文却是极好的导入,并渲染了全诗基调。“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赏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作者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村庄不显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样就由近及远地描述了故事背景:坐落平畴又遥接青山的村庄,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傲孤僻。赏析“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开轩”二字似乎很不经意,但轩窗一开,使让外景转入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读者感到是田园气息。于是,读者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这就与前两句交相辉映,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读者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盛唐社会的现实色彩。赏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赏析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变得自由和灵便了。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全诗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生动描写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地流露出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句句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名句方回《瀛奎律髓》:“此诗句句自然,无刻划之痕。”沈德潜《唐诗别裁》:“语淡而味终不薄。”闻一多《唐诗杂论》:“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融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感悟延伸阅读“重阳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10.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全唐诗》注释①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③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④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⑤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⑥平明:天大亮的时候。⑦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⑧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诗人简介王昌龄(约698—约756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创作背景诗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后。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一首提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赏析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了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由此可见一斑。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同时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寒雨连江夜入吴”赏析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往。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王昌龄没有将别愁离绪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而是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平明送客楚山孤”赏析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名句陆时雍《唐诗镜》:“炼格最高。‘孤’字时作一语。后二句别有深情。”《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唐人多送别妙。少伯诸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绝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感悟11.凉州词(其一)凉州词(其一)(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全唐诗》注释①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②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③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④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⑤何须:何必。⑥度:吹过。⑦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诗人简介王之涣(688—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徙绛州,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他尤善五言诗,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创作背景“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713—741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赏析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赏析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名句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然而这种哀怨并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感悟延伸阅读凉州词二首·其一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2.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全唐诗》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②白日:太阳。③依:依傍。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⑥穷:尽。⑦千里目:眼界宽阔。⑧更:再。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被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鹳雀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赏析写的是登楼远望的壮阔景色,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使千载之后的读者仍能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白日依山尽”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黄河入海流”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而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赏析两句即景生意,把诗篇推向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料,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点题,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之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名句《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感悟13.出塞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全唐诗》注释①但使:只要。②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③不教:不叫,不让。教,让。④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⑤度:越过。⑥阴山:中国北部东西走向山脉和重要分界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创作背景《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赏析这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写征人未还,多少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希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令人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崇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赏析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笼罩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生动表现出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长河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深入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同时,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由此创造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万里长征人未还”赏析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像飞将军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读来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名句《升庵诗话》:“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踰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唐诗摘钞》:“中晚唐绝句涉议论便不佳,此诗亦涉议论,而未尝不佳。此何以故?风度胜故,气味胜故。”王昌龄作为一个边塞诗人,对于边地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开篇的写景只不过是为了起兴,烘托出一种悲凉的边塞气氛,以引出下文所要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并且暗讽当朝的无所作为。后人对《出塞》评价很高,它的确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