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在随葬器物中,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这反映了当时A.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 B.出现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C.社会化分工达到较高水平 D.仍然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答案】A【解析】材料“大汶口文化后期墓葬中出现随葬品多寡不一的现象,多者达四五十件,寡者一件都没有”体现的是当时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生产资料私有制已经出现,A项正确;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战国时代,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战国游士多敢于和君主分庭抗礼,君主也往往以平等态度相待。材料旨在说明A.统治方式带有迷信色彩 B.原始民主传统仍有影响C.君主权力受到较大限制 D.游士敢干挑战君主权威【答案】B【解析】材料“君主作出重大抉择时,会根据多名占卜官员的意见,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进行决议”体现的是当时君主权力并非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迷信色彩,排除A项;君主权力受到较大制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与挑战君主权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中华文明兴起的典型代表。以下属于夏文明成就的是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实行内外服制③中央设行政、军事等机构与职官④干支纪日法是夏朝立法最大成就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内外服制和干支纪日法是商朝的文明成就,②④错误,ABC排除;①③均是夏文明的成就,D符合题意。故选D。4.何尊是周朝代表性酒铜器祭祀用品,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写有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这反映了西周当时A.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 B.已经迈入早期国家阶段C.集权的政治制度大体形成 D.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合【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有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形成、贫富分化现象的产生等。由此可知,材料信息“何尊是周朝代表性酒铜器祭祀用品”、“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洛阳)之事”反映了西周已经迈入早期国家阶段,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青铜铸造水平如何的信息,故A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秦朝大体形成,而不是西周,故C错误;材料主旨体现不出王权与神权的结合,故D错误。5.从考古资料看,西周墓葬所见的列鼎制度有九鼎、七鼎、五鼎单数排列,配上八簋、六簋、四籃的双数排列,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各处出土的青铜器皿,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这表明西周的分封制()A.具有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特点 B.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文化认同C.通过礼乐等级实现对地方的管理 D.造就了青铜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铭文的文字是一样的,铭文词句格律也一致”、“显示了层级的整齐规矩”,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巩固了森严的统治秩序,促进了文化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不是强调青铜文化的繁荣,而是强调文化认同、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6.宗法社会等级与特权的结合,使得法有等差。宗族对成员不仅拥有超越法的权力,甚至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权力,影响了法律的执行过程和程序;对宗族内部事务的处理,人们信赖的是宗族的裁判,而不是官方的法庭和法律。中国古代社会这一现象A.成为专制制度形成的历史根源B.有利于基层宗族力量的发展C.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定D.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畸形【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宗族可以越过官方的法庭和法律,逃避法律制裁,这有利于宗族势力的扩张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的现象只是有利于宗族势力的发展,宗族力量的发展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是一把双刃剑,排除C项;中国古代社会不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排除D项。7.在秦王朝,皇帝是绝对的主宰,最高皇权与三代以内的家庭结合,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宗族的家天下走向家庭的家天下,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这表明秦朝()A.君主至上的地位逐渐形成 B.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C.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 D.实现了最高权力向君主的集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父家长与皇帝直接合一”“排除了旧的宗法制度对皇权的约束”“从重王室宗族转到重皇帝、皇帝家庭”可知,秦朝最高权力从宗族向君主集中,故本题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权力由宗族向君主的集中,而非君主至上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出父系家长制开始处于统治地位,排除B项;“中央对地方实现垂直管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运动种类多,而且女性参与运动,这说明唐朝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活力,A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材料主旨并非关于唐诗,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统治者,而且踏青和力量无关,排除D。9.《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规定。此律条的“疏议”释义:“化外人,谓萧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该规定主要体现了唐代()A.兼收并蓄的文化氛围 B.优容宽待的民族政策C.儒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D.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答案】D【解析】根据“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化外人,谓萧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可得出同类与异类的处理方式不同,反映出当时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D项正确;材料与兼收并蓄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不仅针对其他民族,还有外国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法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10.金世宗(1123-1189年)视《贞观政要》为治国的镜鉴。其在位时期,金国出现繁荣盛景象,因其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这说明A.虚怀纳谏是国家治理的根本 B.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C.儒家思想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仁政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答案】B【解析】《贞观政要》记录了唐太宗与大臣间的对话和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女真皇帝金世宗通过学习《贞观政要》,推动金国的社会进步,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故B项;A项的“根本”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社会矛盾,排除C项;儒家思想的核心也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11.元至正五年(1345),由中书右丞相脱脱担任都总裁的《辽史》《宋史》《金史》三部史书纂修成书。在三史的修订中,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的原则。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参与了编修。元朝史书编修A.创新了编写体例 B.消除了民族分歧C.稳定了社会秩序 D.助力了国家治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编修《辽史》《宋史》《金史》,摆脱了正统之争,采取平等对待三朝原则。且汉、蒙古、畏兀儿等多个民族的学者都参与了编修。这说明元朝史书编修符合各民族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从而助力了元朝的国家治理,D项正确;元朝史书编修没有编写体例的创新,排除A项;“消除了民族分歧”过于绝对,且编修史书不可能消除了民族分歧,排除B项;仅凭编修史书,不会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12.北宋中期,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意在A.帮助新兴地主阶级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B.用天人感应等学说强化儒学独尊的地位C.重建儒学在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D.蔑视权威和教条批判高度集权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口号展现了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试图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学思想以重建儒家的价值信仰,故C项正确;儒学复兴旨在重建儒学价值信仰而非探索治国安邦的策略,排除A项;以天人感应等学说强化儒学独尊地位出现于西汉时期,排除B项;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有利于强化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而非批判专制主义,排除D项。故选C。13.中国古代阅读以隋唐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如下表所示。该变化反映出中国古代()阶段阅读概况隋唐以前阅读是一种奢侈,是达官显贵和家境殷实的文人墨客的专利隋唐以后阅读行为出现了由“官”向“民”下移和扩展,阅读人数大大增加,出现阅读目的性的分化和阅读内容的多元化A.官僚士大夫文化影响力增强 B.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C.官府对百姓的控制力明显减弱 D.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缓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隋唐前后阅读行为主体、阅读目的性和阅读内容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变化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科技文化的进步,B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官僚士大夫文化影响力的信息,排除A项;C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D项表述中“阶级矛盾缓和”之说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物资产区集中区域粮食产区江南,特别是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棉布产区江南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后起之地有河南、河北、湖北等地丝绸产区江南,尤其是嘉兴、湖州、杭州,还有广东、四川食盐、茶叶等产区食盐:江苏扬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荼叶:江浙、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陕西紫阳、湖南安化等地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食.棉布、丝绸等物资产区集中分布,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分工,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宋代就已经完成了,排除B项;重衣抑商政策没有被政府废止,排除C项。故选D项。15.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商品经济繁荣 B.君主专制加强C.商人地位提高 D.市民文化成熟【答案】A【解析】材料“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发展,这主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A正确;BCD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故选A。16.徐光启《农政全书》载:北方气候干,不宜纺棉,南方湿润,纺棉纤维不易断裂,织成布匹,细密耐用。这一现象A.说明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推动了国内商品的长途贩运C.表明南方经济的发展优于北方 D.反映农产品区域性分工出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现象表明纺织业中出现了地区差异,这一差异推动了国内商品的长途贩运,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纺织业中南北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地区性差异,不能说明整个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纺织业地区差异,不能说明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北方,排除C项;纺织业的区域差别不代表农产品的区域分工,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是一个成功的创造。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民”。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摘编自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宗法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西周政治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答案】(1)特点: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解析】(1)特点:根据“周代的宗法制完备而严格”得出体系完备;根据“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得出等级森严、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2)趋势:根据“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得出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原因:根据“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得出血缘纽带日渐疏远。建构:结合秦朝制度的建立可概括得出有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18.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其一生充满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者,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摘自贾谊《过秦论》材料二:秦皇负雇(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贾谊、章太炎对秦始皇的态度及依据。(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的原则。【答案】(1)态度及依据:贾谊批判和否定秦始皇。理由:焚书坑儒,施行暴政。章太炎赞赏和肯定秦始皇。理由:废除宗法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赏罚分明;法制严谨完整和相对稳定。(2)原则:历史(紧扣时代背景)、客观(论从史出)、辨证(全面、一分为二)【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贾谊对秦始皇持批判和否定态度,从材料中“秦王……禁文书而酷刑法者,……以暴虐为天下始”可知,理由是焚书坑儒,施行暴政;根据材料二信息可知,章太炎对秦始皇持赞赏和肯定态度,从材料中“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可知,理由是废除宗法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赏罚分明;法制严谨完整和相对稳定。(2)合理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历史、客观、辨证三大原则。【点睛】本题可以得出的备考启示:合理合情评价历史人物的三大原则——历史(紧扣时代背景)、客观(论从史出)、辨证(全面、一分为二)。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搞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请回答:(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答案】(1)原因: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对策:宋:削夺节度使权力;编选禁军;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明: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督抚制度。效果:宋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原因:提高行政效率。特点: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材料二中“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结合知识可知,宋明面对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的问题。对策:根据材料一中“(宋太祖)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可知,宋初削夺节度使权力,编选禁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还包括派文臣做知州,通判监督知州,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根据材料二中“(明太祖)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可知,明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根据“(督抚)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可知,实行督抚制度。效果:根据材料一中“(宋)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知,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重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弊病。明:根据材料二中“(督抚)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结合材料二中“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共同原因在于,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特点:综合两则材料及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发展进程和规律等方面分析可知,宋明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出,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行政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点,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两代时期是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剧变的重大时期,当中华常国驱连传教士、封闭国门,陶醉于“十全式功”之时,欧亚大陆的远西端,新兴的资本主义呼唤来工业革命。瓦特发明的双向运动蒸汽机,使得欧洲人获得一盖“阿拉丁神灯”。产业革命催化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之中,宗法农业社会的中国也在幼难逸。中西方的冲突已成不可避免之势。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中国文化推入了一个规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历史阶段。——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古代文化概论》材料二中国连续不断的道德堕落、政局不稳以及经济恶化,为复辟皇权的反复企图和外国的侵略提供了条件。在更广闻的范围内,欧洲的战争暴露了令人非常钦美的西方文明所固有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随即废除沙皇在俄的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仿佛这些划时代的事件尚且不够一样,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给子日本,而不是公正地归还中国。在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