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九年级初升高暑假现代文阅读考点巩固专练(记叙文):人物分析问题()现代文阅读(记叙文):人物分析问题
(共16题)
一、复合题(共16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相关练习。
母亲的菜园
阿若
①这个是青菜,这个是小包菜,这个是四叶菜……母亲站在菜地里,一一给我介绍菜名,多少有些自豪的样子。我怕记不住,拿了个小本子,一笔一画地记了下来。记下来也不好使,总有两三样长相酷似的菜分不清楚。
②一个多月前,我从外地回老家看母亲。母亲独在乡下居住,日常种地,仰望生活。见很少回家的儿子回来了,母亲自然万分高兴。高兴之中包含着多了一个帮手的喜悦。
③房前的二分地新鲜着。母亲早已翻好,充分地晾晒,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清冷带腥的味道。“只能种这二分地了!”母亲幽幽地说,语气中满是无奈。这二分地原来是个鱼塘,后来被泥土填平。泥土是我们家修房后多余出来的。原来泥土与木块结合的老式扇架房改成了青砖瓦房。那些泥土曾经站在风雨里,构筑了我们遮风挡雨的家园,守护我们平安而寻常的烟火。如今,它们散漫地躺了下来,就像干活累了的农人那样随意一躺,与大地融为一体成为地球并不起眼的一个小板块,孕育蔬菜种子或秧苗。
④二分地,成为母亲与天地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岁月对话的场地。
⑤母亲不育种,她带着我去赶场,乡场上有专门卖菜秧的——大多是些年龄较大的种菜“老把式”。母亲自有她的选秧标准,从乡场上买回菜秧,一小捆一小捆的。母亲把绳子解开,一根一根地分拣秧苗,把那些孱(chán)弱的、有病害的剔除出来,剩下根壮叶肥的留用。
⑥我一直没搞明白,母亲为何上午买回菜秧,活鲜鲜的时候不栽,总要等到下午半晌以后,再拿起有些蔫软的秧苗往地里走?止不住问了一次,母亲没解释,只说了一句“你不懂”,便挥锄打窝子(刨坑)。母亲干的活儿很漂亮。不用拉线,打的窝子基本横平竖直,这是母亲长年练就的基本功。
⑦“把秧苗放在窝子中间,用温润的泥土将根部压实。”母亲叮嘱我。“秧苗蔫了,站不起来啊?”“站不起来没关系,扯一晚上露水就都活过来了。”我们边说边干,一小时左右工夫,二分地里全部种上了蔬菜。
⑧站起身来,舒展一下疲惫的筋骨。回望一眼,二分地被划分成好几个小块。母亲的这种划分完全没有章法,主要是根据哪种秧苗的多少,决定哪种菜占的位置和面积大小。黄色的泥土上,伏卧了星星点点的绿色。
⑨母亲刨出两个相对平整的地面。我将盛满化肥水的水桶放下来,把扁担插进松软的泥土里。嘴里吐出一口气,肩头上的肌肉也立即松弛下来。
⑩再次用水瓢在水桶搅和几下,我舀起肥水浇地。没想到,这还是一个技术活儿。母亲在旁边看着着急。慢慢地有了感觉,在一折一返中,水瓢蜻蜓点水般地匀速前进,母亲的脸色这才舒展了。
二分地浇下来,一直机械地抬架着的两只胳膊酸胀不已。望着这片充满收获希望的菜地,母亲倒是蛮有成就感。“扯一晚上露水就都活过来了。”母亲又说了一遍。夜色逼了过来,灯光将我们召回了家。
一觉醒来,我迷糊着起夜。推开房门,满院子月光直直地倾泻下来,似有月光砸地的声音。草丛中虫子的鸣唱清晰可闻,三四种声音此起彼伏,世界由此显得更加寂静。当然,还有一种薄荷般的清凉,掠过面颊,我浑身不自觉地颤抖了一下。
天光大亮时,我再次踱到菜地边,看见所有的秧苗都鲜活地站了起来,才解开了昨天的疑惑。“扯一晚上露水就都活过来了。”果真如此。
当我再次返回老家,二分地里已经挤满了嫩绿的蔬菜,蓬勃旺盛。我有时在想,这二分地是母亲与天地达成的最终和解——她可以坚守那被现代化抛弃的生产方式,也是母亲亲手签名留给季节的书签——她随时打开,就能读到她过往的一切美好。母亲指点着蔬菜,就像指点着江山一样,告诉我这个菜的名字,那个菜的习性,然后蹲下身去,轻轻一提,洗净却仍然带着泥土味儿的时蔬就会被素炒、蒜蓉或者烧汤,搭配着香肠、腊肉端上桌,香气随即迎风飘溢。
于是,整个村庄,不,也许全中国的肠胃都开始苏醒,因为在每一处村庄,每一个城市,都有像母亲这样视勤劳为生命的人。
(选自《河南日报》2021.3.17,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语句。
(3)体会第段加点字的表述效果。
(4)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特点。
(5)对这篇文章的主旨,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简要谈谈。
(6)你在写景或叙事时,能做到“详略得当”吗?本文在这一点上处理得很好,不妨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吧。
(7)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老师详细讲解了“详略得当”这一写作特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文在详略安排上的特点。
篇目详写与略写文章主旨总结
《母亲的菜园》详写:种秧苗、给秧苗浇水略写:挑选秧苗的过程详略得当的好处:使文章点面结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详的完整,丰富文章内容,略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便于表明人物事迹,突出人物形象。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A,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B。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画线A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述作用?
(2)画线B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指什么?为什么是“海市蜃楼”?
(3)“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遗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英国民族勇气”的理解。
(4)“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斯科特内心怎样的复杂感情?
(5)联系全文,写出你对选文最后一段文字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活在人类的心里
鲁彦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歔,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有改动)
(1)文章第一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2)第四段对鲁迅先生的和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对鲁迅先生的之情。
(3)第五、六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这一特点。这样写,意在用的写法,表现鲁迅的特点,突出鲁迅所做的工作是的伟大工作。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四小题。
①摸着黑回家的母亲,与黑暗融为一体,像一片不被人知的最单薄的影子,贴着地面,缓缓蠕动。
②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③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三个儿子,三颗骄傲的星星。三个女儿,三件贴心的棉袄。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④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⑤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⑥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⑦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满脸鼻涕的孩子。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⑧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⑨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⑩驼背的母亲,离土地越来越近。我担心有一天,她的头会低得触到地面,那是母亲的句号。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
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蹿出来为母亲鼓掌。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今夜,我想念母亲。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歪。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面句子。
i如果耳背的上帝还能听见我的祷告,我不祈求风调雨顺,不祈求鸿运当头,只求让母亲可以伸直了腰身,好好地伸个懒腰。
ii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2)第②段与第③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4)结合全文内容,请你为这篇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现代文阅读。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空闲捏制小泥人→→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i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
ii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述效果。)
(3)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4)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土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阅读“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作为学者的方面”,回答问题。
(1)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2)为了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选取了什么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4)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
(5)“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阅读《五猖会》,回答下列各题。
五猖会
鲁迅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就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甲]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娖(chuò)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乙]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丙]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丁]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五月二十五日
(1)概括围绕“五猖会”写了哪些内容?
(2)文中“我”在看五猖会这件事上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3)回忆性散文中,常将自己站在现时的评论与思考穿插于回忆叙事中,请阅读本文中相关语句,从[甲][乙][丙][丁]划线句中任选一处谈谈其在文中的作用。
(4)《朝花夕拾》中有多篇谈到了关于儿童教育问题,请将你读完本文后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以提问的形式写出。(一个问题即可)。
我的问题是: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
陆小鹿
闻先生,说的是西南联大的闻一多先生。
2018年11月,央视推出了五集纪录片《西南联大》。看完这部大师云集的纪录片,我惊讶地发现,闻一多先生是那么才华横溢,那么富有生活情趣。
西南联大从长沙西迁昆明时,闻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开始了长达三千里的徒步西南之旅。艰苦的长途跋涉,没有磨灭闻先生的情趣。他一边走一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抽空写生,手绘了不少风景画。在贵州镇宁的火牛洞里,他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银色的月光下,大海在欢腾……”用歌声来赞美祖国的美景。我后来才知道,闻先生曾在美国学过美术专业,他既是画家,又是诗人,还懂音乐……那时的文人真叫人折服。
在西南联大,闻先生担任中文系教授,他开出了十来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先秦两汉文学……最叫座的课是古代神话,吸引了联大各个院系的学生。汪曾祺为此写过一篇极富画面感的文章《闻一多先生上课》:“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是可以抽烟的)。”“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实际上,生活中,闻先生寡言少语,但其内心情感充沛。他喜欢竹子。住在北平时,就在屋外种满了竹子。每当读书累了,就去阳台上转一转,看一眼青翠婆娑的竹子。1945年,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么事要代办。闻一多当时只说了一句:“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
闻先生曾是一个满怀梦想的文艺青年,当文化救亡的幻想破灭后,他毅然决然投入战斗之中。1946年7月,社会教育家李公朴在昆明被人枪杀。在他的追悼会上,怀着一介书生的热血情怀,闻先生毫无畏惧地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然而,就是这次演讲,就在这一天的散会返家途中,闻先生被暗杀于昆明街头。此时,《西南联大》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是一首根据闻一多先生写给夭折女儿的诗作《也许》创作的歌曲——“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忧伤的旋律,令我不禁潸然泪下。一代才子兼民主主义战士就这样倒下,令人无限伤感!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1)文章的标题《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3)本文主要记述了有关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4)文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阅读《偶遇》,回答问题。
偶遇
丁立梅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穿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番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订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订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捏花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有改动)
(1)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如花似玉:形容女子姿容美艳。)
(2)从第④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从第⑤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具有的优秀品质。
(3)第⑥段中加点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我”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
(4)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田园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乌鸦。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模样,已经惹人垂涎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揳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好,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的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毛巾常常被汗湿得能拧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蹿;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着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⑤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悠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⑥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_____
(选自《文苑》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品读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揳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
(4)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5)在横线上写几句话,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要呼应前文,表述情感,点明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余光中永在
王蒙
①“乡愁”诗人余光中先生走了,乡愁时代却没有就此结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不舍昼夜的逝者以外,重要的是跳动的中国心,还有美丽且鲜明的中国诗文,以及你我的记忆与吟诵活泼如初。
②1982年,纽约,圣约翰大学,中国当代文学讨论会。我听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作家、评论家黄维梁先生发言,他高度评价余光中的诗文,而且认为余先生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散会后,黄教授将余先生的作品集和自己的评论集赠送给我。我一路上饶有兴趣地阅读着,感染着余先生的清晰、明白与真诚。当时,大陆更热衷的是朦胧诗,是诗语言的锤炼与变幻莫测,而这位台湾诗人的诗明白如话,深入浅出,不跩(zhuǎi),不做作。我甚至觉得他的诗还欠一点发酵与点燃。
③1986年初,又是纽约,我作为国际笔会嘉宾,在第四十八届年会上碰到了余先生。我们握手问好,文明礼貌,同时,保持着难以没有的戒心与距离。
④1993年,我参加《联合报》召开的两岸三地文学四十年讨论会,我与余诗人是仅有的作晚餐演讲的主讲人。我听到演讲的两个主题,一个是说小岛也能产生大作家,一个是他严厉抨击所谓“台语写作”的自我封闭的愚蠢与狭隘。他有他的天真和明朗之处,他有他的红线。
⑤此后我们见面越来越频繁了。而且余先生在大陆文坛,有了越来越高的威望与越来越大的影响。记得轻易不夸奖谁的四川资深诗人、学者流沙河就对余光中作品评价甚高。邀请余光中访问做客的大陆文学团体与大学越来越多。有一个笑话,说是南京大学邀请了余光中与其他几位台湾诗人到访,打的横幅是“热烈欢迎余光中先生一行”,有一位也是台湾资深诗人的客人,长得高高大大,他一到场,立刻被青年学生围上,唤道:“您是余先生吗?”他回答:“我不是余光中,我是‘一行’。”
⑥2001年,我三次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世纪征文”活动,我与白先勇是小说终审评委,而余光中是文学翻译的终审评委。我们变成了同事。
⑦2004年,我们应邀到海南师范学院与黄维梁先生一起参加关于散文的座谈,主持人是喻大翔教授。谈到我此生读过的最好散文时,我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而余先生说,诗是他的情人,散文是他的妻子。
⑧2006年,我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余先生荣誉博士学位的活动。会后,我把他与白先勇及文学院副院长、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请到了青岛的中国海洋大学做客,还举行了包括余先生作品在内的诗歌朗诵会。他的《乡愁》再一次赢得了热烈掌声与欢呼。
⑨他定居在高雄。他在台湾反对过可能有某些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还说过什么“狼来了”。然而,他的后半生在他的诗中惦念缠绕的长江黄河华山、济南南宁……到处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和足迹。他说,他要住在台湾的西部,从窗子望出去,就是故乡大陆,而如果住在台东,看过去是美国,有什么意思?当然,他的梦与愁跟你我一样,在中华,不在美利坚,也不在不列颠。
⑩陈水扁主政期间,余先生公开反对文化教育“去中国化”,当陈不通至极地用“罄竹难书”赞扬台湾义工的业绩时,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行政负责人居然为陈“擦皮鞋”,他愤然予以指责。“擦皮鞋”一词我是从他那里听来的,应该是拍马与掩饰的意思吧。
余光中走了。两岸各地友人与读者怀念着他,默诵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外头里头,情意超越生死。长江黄河,奔流澎湃汹涌。中华是屈原、李白、杜甫的中华,也是鲁迅、艾青的中华,还是余光中、郑愁予,以及欢迎、接待他们一行的男女老少的中华。余光中永在,中华诗歌永存,乡愁永远,仍然是那么明白,那么简单,那么深情,那么不可抗拒也不可分割。
(有删改)
(1)选文第⑤段插入了一个笑话,有人说显得多余,也有人说可以使文章更有韵味,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2)说说你对选文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3)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4)选文在记叙过程中多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试找出一例并加以分析。
(5)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余光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现代文阅读。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越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制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⑨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
(1)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3)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老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婴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牌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寒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火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但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藏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能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四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
(2)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i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ii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亦说明理由。
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4)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炭火街舞的肉香味道
明前茶
①晚上九点多,路过马叔烧烤摊的散客都被客气回绝:“没货了,明儿请早。”头一回来的客人就奇怪了,料理柜的下层明明放着几百根羊肉串,青椒串、土豆串、山药蛋串也有不少,白搁着串儿不烤,这老板多奇葩?
②见客人面有不快,马叔微笑着解释:“那些串儿都是给马上就要下晚自习的高三学生留的。要不,我给您烤个玉米棒?我老家的出产,连着外面的皮煨熟后糯香可口。”
③客人要了玉米棒,坐下来听马叔讲自个的故事。
④自打厂里效益不好,马叔自谋生路已有20年。他什么零工都干过,后来从远房舅舅那里学了烤羊肉串的手艺,夫妻俩就专心干这行,至今已15年。后来儿子考上了本市最好的高中,恰逢政府对露天餐饮也管得严了,两口子就在南街侧面的小街里,盘了一个铺面,入室经营。这里学生多,生意好,尤其是高三学生晚上9点钟下自习,那是一拨生意高峰。马叔说:“女孩发育早,怕胖不吃宵夜,来的都是瘦高挑刚窜完个子的男孩子,胃口跟小狼似的喉咙里恨不能伸出小手来。”
⑤为了让学生快点吃上肉串,马叔不断改进方法。他首先想到的是,串串要有技巧,带羊油的肉块,要夹杂着瘦肉一起串,这样,蓬勃的炭火就能将羊油逼出来,令瘦肉滋润不柴;马叔还琢磨出一种“双手交替轮转”的手法,可以同时烤60到80串羊肉,这样,外侧的羊肉串刚燎到猛火烈炭,就滚到了内侧,无需刷酱降温,也不会给烤焦了。几分钟间,呲呲作响的羊肉串就烤成了,在旁边一个不锈钢长盘里一滚,羊肉串上沾满了二荆条喷香艳红的辣椒末,学生们被难题搞得板滞的眼神,顿时就被微焦的肉香点亮。
⑥晚上9点多,学生涌出校门,马叔的烧烤炉子已添炭加火,用吹风机扇旺了。不时有骑车经过的男孩被这熊熊炭火下的人影和香气吸引。马叔放着街舞音乐在干活,烤串在长条形炭炉上轻柔拍打的声音,也跟上了街舞的节奏。他的身影被炉火投在墙上,单手左右翻滚,双手拨动轮转,双脚踢踏作响,仿佛不是在干活,而是沉醉在舞蹈节奏里。男孩遥遥地喊:“十串纯肉,不滚辣,要饼子。”马叔应承:“这把只有八串了,给你加两串山药蛋吧。胡萝卜汁败个火,你也来上一罐。”男孩大声答应着,跨坐在自行车坐垫上等着。
⑦另一个炭炉上,马嫂已经用两个铁丝网夹,同时烤热了六个发面饼和一把山药蛋串儿。马叔迅速剖开发面饼,一把呲呲作响的羊肉串伸进去,左手一摁饼子,右手把钢签儿一抽,一个扎扎实实的肉夹馍,夹满了炭香四溢的羊肉串,每个10串以上,让男生们迅速吃出了“大河东流去,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豪情。
⑧除了纯肉版的肉夹馍,马叔还给那些正在爆痘的男孩子烤菜夹馍。夹了小土豆串的,山药蛋串的,青椒香菇串的,滋味更丰富,尤其是烤裂了皮的山药蛋和小土豆,一压饼身,一抽签儿,就是一包软和又滚烫的豆泥,里头还夹杂着沙沙的颗粒感,香糯可口。马叔费尽口舌,搭卖男孩一罐浓郁可口的胡萝卜汁,比外面便宜一半。胡萝卜汁装在矮墩墩的小塑料罐里,吸管从插口猛插进去的时候,有时会呲一脸,男孩们便表演着如何张口接住那呲出来的一缕胡萝卜汁。小店里洋溢着此起彼伏的笑声。
⑨相熟的男孩七嘴八舌地逗马叔:“叔,你儿子肯定也不爱吃胡萝卜,你也是拿羊肉串,哄他喝胡萝卜汁吧……”
⑩“叔,你儿子过年都留校搞科研不回来,你怪想他的吧。”
“叔,你会唱学长们作词作曲的《十里店南街的日子》吗,咱给你唱一段吧……”
男孩们不约而同地轻声哼唱起来:“十里店南街的日子啊,嗅见梅花的香,十里店南街的日子啊,白玉兰一盏盏盛满了青春的笑,十里店南街的日子啊,少不了物理老师敲黑板的渭南腔调,十里店南街的日子啊,回想起马叔炭火街舞的肉香味道……”
马叔是头一次听到这歌,心头涌起热浪,手上的动作就慢了,史无前例地烤焦了小半把烤串。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炭火炉子也成了那么多高三学子青春回忆的一部分,与枝头的白玉兰和老师敲黑板的声音一样,不可或缺。
(选自《羊城晚报》2021.3.21)
(1)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i女孩发育早,怕胖不吃宵夜,来的都是瘦高挑刚窜完个子的男孩子,胃口跟小狼似的,喉咙里恨不能伸出小手来。(从修辞角度)
ii他的身影被炉火投在墙上,单手左右翻滚,双手拨动轮转,双脚踢踏作响,仿佛不是在干活,而是沉醉在舞蹈节奏里。(从描写角度)
(2)本文第⑤段和第⑧段详细记叙了与马叔烧烤有关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第⑤段:
第⑧段:
(3)第⑨~段写男生们与马叔逗趣及给马叔唱歌,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4)第段写道“马叔是头一次听到这歌,心头涌起热浪,手上的动作就慢了,史无前例地烤焦了小半把烤串”,请以第一人称写出马叔此时的内心活动。
(5)本文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好的学生时代,正处于学生时代的你是否因此想起了某个令自己难以忘怀的校园生活的片段,请将其用优美的语言记录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六床病人
①她无力地躺着,脸和身体都明显有了变化。忘了这是第几次认真地注视她,仿佛多年前,她在小小的摇篮旁注视着我。
②她的眼皮有些松弛了,眼镜被拉扯成三角形,外眼角向下耷着。脸上布着淡淡的褐斑,并不密集。身体很瘦弱,然而腹部略有突起。
③之前的60年,她有着各种身份:丫头、梅梅、老师、妈妈、老张、老伴、外婆。此刻,她只有一个称呼:六床病人。
④医生细致地询问病情,对每次询问,她都一脸茫然。是身体里的秘密机关已经衰败到她无法察觉的地步,还是她从来都没关注过它们?
⑤医生转身问我:“她从前做过什么手术?”
⑥“从前,从前……”我反复念叨着。从前,我们在哪里?
⑦家乡的小砖房,一年四季潮湿漏雨。没有自来水,到街道唯一的自来水打水处提一分钱一桶的水。她长年不吃早饭,只为省一点钱给孩子们买点儿营养品,尽管他们仍然瘦弱多病。她经常在半夜三更惊醒,抱着发烧的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全县唯一的医院,然后整夜地陪着孩子打点滴。那是一个男主人长期在外地工作的家,一个有两个幼小孩子的家。家的外面,有一个毕业班的孩子们在注视着她。
⑧她天性乐观,在房前屋后开垦几块空地,种了多样新鲜蔬菜。生长蓬勃的各色蔬菜,给了我们许多乐趣和希望。在最艰苦的日子里,我们总能吃上鲜嫩的白菜、生脆的小黄瓜和柔软的茄子。她在县城唯一的书店里给我们买《科普大全》《儿童文学》《365夜故事》。夜幕降临,孩子们在她悦耳的故事里入睡。每到星期六,学生们聚集在简陋的屋檐下,听她讲解着一道道难题。她是那么美丽,衣衫整洁而别致,皮肤白皙,眉眼如画。
⑨有时候,她也暴跳如雷,我的任性和一味沉迷于绘画常引发她的怒火。还有,因为我参加同学生日会的晚归,她拿衣架抽我的大腿,大声地吼叫:“你知道我养你们容易吗?我一个人!”
⑩“想起来了吗?”医生问。
我茫然。印象里,她总是健康快乐的,像是钢铁不能摧垮的,怎么会生病,甚至做手术?
“两次生孩子都是剖宫产手术。”突然,她小声地说。
医生顿了片刻,点点头,无语。
点滴打上了,每天四瓶。医生拿来表格,各种空格,密密麻麻。人的一生,五分钟就在一张表格上填充。身体的秘密,也在各种细致的检查后一点点显露:脑部梗塞、肾囊肿、心肌缺血、贫血。
我认真注视着她。这个与我有着非同寻常关系的女人,曾经也是曼妙的女子。几十年的岁月仿佛形成一个断层,中间有多少悲欢离合啊,依稀记得的却只有她的美丽和美好。那些断层中间的日子,或者就是我们成长的故事。
(选自《广州日报,有改动》)
(1)第③段罗列母亲一系列身份和称呼有什么含义?
(2)关于这篇文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②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衰老瘦弱、病情严重的样子,为下文医生诊治做铺垫。
B.面对医生询问,母亲“一脸茫然”,说明她从未在意过自己的身体,对病情毫无察觉。
C.结尾段“断层”的含义是:直到母亲病倒,子女才意识到完全忘记了对她的关心爱护。
D.文中写母亲的伟大,也表述了作为子女惯于接受母爱却疏于照顾她的内疚心情。
(3)本文叙事采用了插叙的方法,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插叙的作用。
(4)文中的母亲有哪些美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文中表述的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或触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是意音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2016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慰。
(有改动)
(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2)选文第③段“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
(3)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品质令人敬佩?
(4)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
(5)你认为选文中那件事能够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
解析
一、复合题(共16题)
1.
(1)表现出母亲一一向“我”展示她的劳动成果时自豪骄傲的心理。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站”“守护”“躺”等词将泥土拟人化,既生动地表现出泥土用途的变化,又表述了“我”对泥土的赞美和喜爱。
(3)用“砸”字来形容月光照在地上的样子,生动地表现出月光的清明澄澈,使文章语言极富美感。
(4)热爱土地,勤劳能干,熟练掌握种菜技术,疼爱孩子。
(5)示例:本文通过叙述“我”和母亲在“二分地”种菜的经历,赞扬了像母亲这样热爱土地、视勤劳为生命的人。
(6)示例:家乡的四季是美丽的。春天,小草偷偷地探出了脑袋,树枝默默地抽出了新芽,鸟儿在树枝间飞来飞去,唱着欢快的歌。杨柳在春风中摇摆着细长的枝条,像是在袅娜地跳舞,显示她美丽的姿态。夏天,山坡上浓密的绿叶间多了鸟儿的嬉闹,百花丛中的蝴蝶在繁忙地飞舞,树上的蝉儿在拼命地鸣叫,小溪里的水在欢乐地歌唱,池塘的荷花开了,朵朵荷花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秋天,层林尽染,漫山遍野都是金色。冬天大雪纷飞,银装素裹。家乡的四季是美丽的,我爱我的家乡!
(7)赞颂了像母亲这样热爱土地,视勤劳为生命的人。
(7)此题阅读原文,根据要求作答即可。通读《母亲的菜园》全文,可总结出本文的文章主旨。
2.
(1)拟人、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暴风雪之凶猛,暗示了斯科特一行悲剧性的结局。
(2)“心中的海市蜃楼”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时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因为他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见到他的祖国、亲人和朋友了。
(3)斯科特一行是英国探险家的代表,是英国的英雄,他们诚实、守信,勇于承认失败,坦然面对成败;他们视死如归,在死亡面前绝不哀叹;他们为了大局勇于自我牺牲;他们富于集体主义精神……
(4)对妻子的无限眷念,在死亡面前超常的冷静。
(5)这是全文点明题旨的句子,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虽然以悲剧告终,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敢的探索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堪称英雄,令人仰慕。
3.
(1)①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②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写出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千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
(2)神态、外貌;北大教室听课学子的反应;沉静敏锐、为中国的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高质量的讲课水平;敬仰与热爱
(3)极平常;反衬;性格沉稳,思想敏锐深邃,话语平常却富于透彻的剖析力、幽默感及强大的感染力;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
4.
(1)i写出了“我”对年迈母亲身体状况的担忧,表述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与敬重,强烈抒发出“我”对母亲的怜爱和美好祝愿。
ii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甘愿为一家人做饭的喜悦场景,做饭一景足以见证母亲持家的勤劳付出。
(2)不矛盾。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但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
(3)不辞辛劳,疼爱孩子胜过关心自己。
(4)示例: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5.
(1)开油饼店;专心捏泥人
(2)i脸发烫有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是脸因热气熏蒸而发烫;深层原因是干部的话说到自己心坎上,自己捏泥人的手艺得到行家认可,脸因激动而发烫。
ii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随心所欲捏泥人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她心满意足的欢畅心情。
(3)①她有理想,心灵手巧。做工人、卖油饼、捏泥人,最终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②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如她“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成为“泥人王”。
(4)①揭示了文章的内容,主人公灵巧的双手不仅赋予了泥土鲜活的生命力,也让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扬。②点明中心,揭示了深藏于泥土的无尽力量。③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
6.
(1)向人家宣告终结要干什么或告诉人家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嘘、自谓的意思。
(2)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3)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的人品。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纸上的字写得密,写得整齐,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在学术上下的功夫之深。
7.
(1)①回忆小时候对迎神赛会的渴望。②插叙《陶庵梦忆》中赛会的豪奢场面。③回忆小时候看赛会的感受及对五猖会的渴望。④叙述去看五猖会去被父亲强制背书的事。
(2)渴望——无奈——着急——失去兴致。
(3)示例:[丁]:“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不解与不满。
(4)示例:父亲在全家兴奋要看《五猖会》之际让我背书有何不妥?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我盼望看迎神赛会、被逼背书”等事件。
(2)本题考查文章的感情。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分析的心理或找出表述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因为“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所以“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心中高兴;父亲教读《鉴略》,“我忐忑着”“我担着心”“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可以看出“我”无奈、失落的心情;“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看出背书的痛苦;“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背完书后去看五猖会,的心情已无法高兴了。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含义理解,句子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准确把握。如[甲]“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结合上文“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以看出这句话用明时赛会的豪奢、热闹,来对比现在的简单,写出了自己对赛会的向往。从[乙]句中可以知道鲁迅当时读的书是《鉴略》,所谓《鉴略》是指清代王仕云著,是旧时启蒙用的一种历史读物。鲁迅七岁起就开始读《鉴略》,长年被关在牢笼似的家庭里,强记、死背“那一字也不懂”的古文,过着一种几乎与外界隔离的“牢笼“生活。“去拿你的书来”,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丙]句由“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等语句可见,当时的“我”在父亲的要求下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语句意义。说明读书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记忆。否则,背下来也没有意义。[丁]结合上文中的“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和开始的高兴、盼望之情的对比,可以看出句子表述的是“我的不解与不满之情”。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拓展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解析不唯一。只要学生围绕要求提问即可,注意表述是问句形式。如本文父亲在全家兴奋要看《五猖会》之际让我背书有何不妥?可让读者思考其中原因。
8.
(1)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点明了他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结构上,总结全文,高度概括;内容上,表述对闻一多先生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之情。
(3)①闻一多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还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②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③闻先生喜欢竹子;④闻先生在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
(4)①闻一多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还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②从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和汪曾祺写的《闻一多先生上课》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文采斐然的人;③闻一多在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的民主主义战士。
(5)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长达三千里的艰苦跋涉中,闻一多先生依然情趣盎然。
9.
(1)是说她把生活过得美好而充满活力。
(2)技艺高超;诚实守信
(3)第一问: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
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
示例三:能一如既往给人温暖、美好的感受。
第二问:示例:虽然生活对他不公,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坚强面对,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4)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
10.
(1)回忆并描绘了父亲的田园以及父亲在田园中劳作的情景,表现了“我”童年的快乐生活,表述了“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父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文章首段对田园的环境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是为了渲染田园的幽静和美丽,为下文写父亲的田园劳作及“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奠定感情基调。
(3)示例一:用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连贯的动作,细腻地刻画出父亲动作的娴熟和流畅,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述了对父亲的敬佩之情。
示例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锄柄比作画笔,挥锄的动作比作画彩虹,突出了劳动的美感,表述了对父亲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4)刻画了父亲热情、好客、善良、豁达、与邻里乡亲友好相处的性格特征。
(5)示例:父亲的田园,像一个美丽的摇篮,盛放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盛放着“我”对父亲的怀念,更盛放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公司员工培训
- 食堂大灶点火规范培训
-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月考英语试卷(12月份)
-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省实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无答案)
- 信息技术(第2版)(拓展模块) 教案 项目3、4 DHC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4 物联网
- T-ZFDSA 10-2024 沙棘面制作标准
- 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项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课版)课件 易月娥 项目5、6 Web和FTP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证书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
- 高中语文第1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第2节联想与想象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 骨盆临床解剖
- 环保行动未来在手-共筑绿色生活守护地球家园
- 多种油脂肪乳注射液(C6-24)-临床用药解读
-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范》(NB-T 10347-2019)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中职版劳动教育)全套教学课件
- 社会经济热点-贫富差距专题
- 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解析
- 幼儿园世界地球日保护地球妈妈
- 猪肉配送服务应急保障方案
- AI技术在智能旅游中的应用
- 财产损害谅解书
- 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报告
- 航天集团员工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