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樟树市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述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解析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解析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述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三: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D.“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三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也在现场,但这三人的神态“缺席”,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这一段的“不写之写”。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7.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非常惊讶,可见他们不的海匪。

C.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下去。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牲了。

8.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

9.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徒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太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B.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C.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D.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产,文中指同胞兄弟,古人还以“手足”“昆季”“伯仲”等代指兄弟。

B.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

C.御史大夫:官名,汉代始置。其主要职能一是作为丞相的副手处理政事,二是负责监察百官,但不包括丞相。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持法公允,反对施加酷刑。昭帝即位,因年幼而霍光秉政,此间,朝廷依然崇尚严刑峻法,身廷尉正时黄霸温和仁厚,数次裁决疑难案件都被一致认为判得公平。

B.在首次担任颍川太守的期间里,黄霸对颍川百姓施以教化,制定推行了各种利民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治为天下第一。

C.黄霸用人有方,避免无谓更替。许县县丞年老耳聋,督邮报告黄霸想要辞退他,黄霸不同意,认为他很廉洁,还能应付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例行公事。

D.黄霸政绩突出,得到宣帝重用。由于在地方的治政成绩,汉宣帝将黄霸召入京师任职,先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御史大夫,最后官拜丞相,封建成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

14.黄霸不同意辞退许县县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瘦马行

杜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①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①硉兀:形容马骨突出犹如山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依据诗歌内容,此诗应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且晚于漂泊三峡时所作的《登高》。

B.第7、8句写去年骅骝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

C.第9、10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丙丁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

D.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16.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且要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国,虽然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一些,“______”,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曾经从野外收集到大量白蚁进行观察,有的放在一起,使之成群,有的分开。成群的白蚁变得越来越友好而好动,不断地用触角互相接触。分开的白蚁又变成了另一种东西。①,而不再互相接触。它们甚至互相咬掉触角的末端部分,以减少触动的诱惑。最后,暴躁易怒的白蚁终于安下心来,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过得好一点,它们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

②,倒更像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它们是活动的细胞,通过一个密致的、由许多蚂蚁组成的结缔组织,在一个由枝状网络形成的母体上循环活动。条条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③,能告知整个蚁丘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食物的地点,敌人的接近,甚至太阳的方位。其他蚂蚁得知这些情况后,就会通过触角相互接触传递类似密码的信息,使蚁丘的各个蠕动的部件各种行为保持协调一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一次见到福建土楼,一定会为之震撼。清晨的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层层梯田映衬下,5座依山而建的巨型建筑①——这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

福建土楼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围拢型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闽西南山区,建造形态独特,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重要代表,由4座圆形土楼和1座方形土楼组成。站在村中的观景台远眺,5座土楼②,无论移动哪一座,都会破坏眼前和谐的美感、视觉上的协调。

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以观察到土楼内③的生活。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点,进门处,人们三三两两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生机蓬勃。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田螺坑土楼人们充满烟火气息的群居生活,请简要分析这一表述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22.比喻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也有人认为“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你读了上面材料后有什么感触?请写一篇文章表述你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清江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解析解答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述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解析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解析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述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材料三: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D.“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三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也在现场,但这三人的神态“缺席”,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这一段的“不写之写”。

1.C2.C3.A

4.首先,指出《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不写之写”。其次,应从美学修辞的角度理解“不写之写”,对“不写之写”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接着,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最后,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三十五回的中的“不写之写”,并重申了“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

5.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

①薛宝钗是一位封建正统教养所陶铸的“冷”美人,时时处处以礼教道德来规范和压抑自己,罕言寡语,稳重平和,冷静克制,随分从时,自守身份。

②贾迎春在贾府中的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二木头”的诨名和“懦小姐”的定评生动准确的道出了迎春的性格特点。

③李纨是性格随和、“心如槁木”的寡妇,恪守封建礼教和伦理纲常,平时不苟言笑,在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循规蹈矩,越表现的端庄持重。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故事特点”说法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述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

B.“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可知只说索隐派属于历史学范畴,并没有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D.“‘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表述绝对化。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说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所写的内容来解读。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比喻、象征,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六段,第一段“《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指出《红楼梦》中有大量的“不写之写”。

第二段“‘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指出应从美学修辞的角度理解“不写之写”,对“不写之写”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段“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论述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

第四至六段“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因为这些不写之写……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具体分析了《红楼梦》三十五回的中的“不写之写”,并重申了“不写之写”的艺术魅力。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可知,《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三人此处神态的“缺席”,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些“不写之写”,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

①薛宝钗:她受封建正统教养,稳重平和,冷静克制,自守身份。在薛宝钗看来,笑话之所以说得好,关键并不仅仅在当场效果,还在经得起事后回味,或者说,那种说笑而当场出效果浓烈气氛,让人无礼失态的场面,虽然也好笑,但毕竟是浅薄的,是不雅的,是发乎情而失去礼仪的(事后,凤姐和鸳鸯连声向刘姥姥赔礼道歉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众人笑态的场面中,薛宝钗神态描写的“缺席”才更符合宝钗为人特色。

②贾迎春:她在贾府中几乎没有存在感,温柔沉默,懦弱无能,才华上平庸无能,处世上懦弱怕事。因为当写薛姨妈把茶喷到探春裙子上,探春则把饭碗扣到迎春身上时,其实已经写了迎春,所以接下来写仆人“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姊妹”一词,应该暗示了探春、迎春两人。至于回避直接写迎春的神态,未必说明迎春没有笑,一方面,在刻画众人无法控制的笑场中,有主动与被动行为的层次区别,而让“二木头”迎春充当被动角色正合适;另一方面的可能是,如何让一贯木讷的迎春身处这样的语境,写出她的特殊的笑或者不笑,还有被饭碗扣身上的尴尬,也许是颇费斟酌的,所以干脆把她的神态描写略过了。

③李纨:李纨是性格随和、循规蹈矩、端庄持重的寡妇,当李纨知道了凤姐和鸳鸯打算捉弄刘姥姥时,就笑劝说:“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这样,先写李纨的笑劝而没写后来笑闹中的反应,是说明了她的笑已经在劝阻时提前释放,后来果然不笑了,还是依然忍俊不禁?如果她没笑,在群体性笑场中,把她安置在怎样的位置、构想出怎样的神情才妥贴?如果她也笑了,一个已被剧透过的人,她的笑,和其他人的失控之笑有怎样的区别?诸如此类的问题,与其说是令棘手,还不如说是更能引发读者想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燕(节选)

峻青

五月的一个傍晚,我由定海乘船去嵊泗列岛。船在这宁静的粉红海洋里,像一匹在草原上撒欢奔跑的小马。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她是刚分配到文工团的新演员。我轻轻地走到她身边,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①,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

“是为演出准备的吗”

“不是,”她笑了,“因为我想起一个人,一个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她抬起头来迅速地望了我一眼,说道:“她和我一样,是一个部队文工团的演员。不,她不是演员,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

“说吧,小燕,我很希望听听这个英雄的故事。”

她点了点头,眼睛望着前面那一列在月光下迷迷蒙蒙的山影,神情回到了过去。

风怒吼着,大海里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只小小的火轮呜呜地叫着离开定海码头,向着大海里驶去。那是1950年秋天的一个黄昏。

小火轮上只有二十几个乘客,全是当地居民,另有三个军人,其中一个女的长得非常漂亮,身上穿着一套草绿色军装。一双乌黑的大眼睛像闪电似的。

那时候,我正病得厉害,在厕所旁边一条狭窄过道上躺下,像个蜷缩的小狗。迷迷糊糊中,一股凉森森的冷开水涌进我的喉咙。我的神志渐渐清醒,睁眼一看,喂我水喝的正是那个穿草绿色军装的女同志。见我睁开了眼睛,她长长地嘘出一口气。她照顾我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我的泪唰唰地流了出来。

我把身世详细地告诉了她。我父亲是个渔民,我五岁时他出海打鱼遇上风暴再没有回来。母亲叫我到定海学戏,戏班里老板打骂虐待,最后把生了病的我赶出来。她流了泪,把她的出身历史也告诉了我,她叫蓝海燕,也是渔民的女儿。父母参加抗战双双牺牲了。她在部队剧团大,成了一个话剧演员。

那天夜里,她对我说了很多话。最后我疲倦了,依偎在她身边呼呼睡了过去。

突然一阵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眼一看,啊!有两个商人打扮的“乘客”手里端着匣枪,把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打死了。还有两个拿枪的“乘客”把海燕大姐按在凳子上用绳子捆,海燕大姐在拼命挣扎。

我吃了一惊,忽地爬起身来。“不许动!”有人粗声地喊,“谁动,我打死谁!”

舱门口高凳上站着一个粗黑的汉子,手握一支匣枪。啊!那是我老板的哥哥、我的仇人单耳虎!我心想糟了,遇上海匪了。

乌云低低地在海面翻腾,白花花的浪头一排接一排地向着轮船冲来,船在这茫无边际的海上摇晃着。

单耳虎向一个穿海员服装的老头儿喊道:“船长,开船。大陈②的方向。”

“什么?大陈?”老船长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全舱乘客也都叫喊起来。这不是一般的海匪,这是劫船逃跑!

老船长看看那黑洞洞的枪口,又看看那地上的尸体,脸上出现惊惧的神色。

船外风浪声突然增高了,风在呜呜地呼啸。

就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身旁响起:“船长,不要开船!”

我回头一看,啊,是蓝海燕!她高高地仰着头,挺着胸,眼睛里放射着闪电似的亮光:“坚决不开!记住,船长,你不能忘记一个海员的荣誉,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这儿是我们军队控制的区域。我们的巡逻艇随时都会来!”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她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人们振奋起来了,立刻有四五个人从位子上站了起来。

枪声响了,接二连三有人倒下。舱里又沉寂了,乘客们缩回位上,绝望地望着海燕。她把乱发向后一甩,大声地说:“老乡们,我们坚持下去!他们逃不掉!”

“我不开!”老船长毅然点点头。他的脸上,惊惧的影子早已不见了。

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

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

“小妹妹!”我回头一看,是海燕大姐。我立刻领会了她的意思,赶紧趁这时机溜到海燕大姐身后给她解开了绳子。

海燕抖掉身上的绳子,像一阵旋风似的冲向门口。乘客们轰地站了起来,随着她一齐奔过去。

“砰坪!”海燕大姐摇晃了一下,血从她的左肩涌了出来。后面的群众一拥而上,黑瘦子被踏成一团肉酱,匣枪落进了海燕大姐的手里。

暴风雨般的战斗爆发得很快,结束得也很迅速。四个匪徒受到了应有惩罚,却独不见了特务头子单耳虎。突然响起一声冷枪,海燕大姐身子一晃,跌到船板上。

船尾上有人喊:“快来呀,在水里!”大家一齐涌到船尾。朦胧的亮光中,水中一个黑色的影子。船上的人都气得不行,也急得厉害。

突然两声枪响,我回头一看,啊,是海燕大姐!只见她一手捂着满是鲜血的胸脯,一手擎着匣枪,威严地望着海里。海里的黑影不见了。船上响起一阵沉雷般的欢呼声。

斗争胜利了,我们又回到船舱。但是海燕大姐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林小燕的故事讲到这里停住了。

月亮这时已经升得很高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

1959年10月20日(有删改)

[注]①《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②大陈,大陈岛,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位于椒江区东南52公里的东海海上。1955年1月,解放军攻克一江山岛,大陈岛失去外围屏障,国民党当局被迫实施“大陈撤退”计划,毁坏岛内设施,向台湾撤离,随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大陈岛。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海燕与林小燕都父母双亡,二人同病相怜,这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

B.蓝海燕同情林小燕的遭遇,且十分痛恨单耳虎等特务的行为,可见她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C.面对特务的凶残,老船长起初惊恐,后在蓝海燕的激励下变得勇敢,这衬托了蓝海燕的形象。

D.蓝海燕的英勇牺牲使林小燕深受革命精神洗礼,林小燕的形象与蓝海燕的形象相映生辉。

7.关于文中蓝海燕等人与海匪斗争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匪扮成商人混入乘客中,开枪打死了文工团的两个男同志,而蓝海燕也被捆起来了。

B.单耳虎要求船长开船,驶向大陈的方向,老船长对此非常惊讶,可见他们不的海匪。

C.在紧要关头,蓝海燕挺身而出,她告诉船长不应该做祖国的叛徒,又告诉老乡们要坚持下去。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四个匪徒受到了惩罚,蓝海燕在击毙单耳虎后牺牲了。

8.蓝海燕是文本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处的描写。

9.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A7.D

8.①海浪凶狠,海风呼啸,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环境描写写出了此时海上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形势的紧张,烘托了主人公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②“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眼睛里闪着光”是动态描写,“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通过外貌、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蓝海燕的神采,又表现出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特点。

9.①《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②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③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都父母双亡”“是蓝海燕关心照顾生病的林小燕的原因之一”错误。林小燕只是父亲去世,并未父母双亡;蓝海燕照顾林小燕在前,二人互叙身世在后,选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重要段落作用的的能力。

D.“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错误,原文是“沉默,紧张的沉默。风浪在大声地呼啸着,惊慌和紧张在匪徒们当中开始滋生。突然,透过风浪的呼啸,远处海上传来一阵隆隆的响声。‘巡逻艇!’站在舱门口的黑瘦子大声说,匪徒们更加惊慌。我的心里不禁一阵狂喜”。可见,并不仅仅是巡逻艇的出现才让海匪们惊慌起来。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环境和人物描写的能力。

“海浪凶狠地拍打着船体,呼啸的海风吹开了窗子,涌了进来。天空乌云乱翻,电光闪闪”属于环境描写,“凶狠”的海浪,“呼啸的海风”以及“乌云乱翻,电光闪闪”,突出了此时海上恶劣的环境,渲染了一种敌我对峙的紧张气氛,烘托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海燕的头发高高扬起”“立在那里,眼睛里闪着光”,是对海燕进行外貌、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蓝海燕的威严、镇定和不可动摇的形象。“简直就像一尊庄严的女神”运用比喻,静态描写蓝海燕威严的姿态和英雄的神采。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特定内容作用的能力。

(1)文章开头说“林小燕站在舱外甲板上,默默地望着大海出神……听到她在吟诵高尔基的《海燕》她整个身心都贯注其中”,结尾说“林小燕凝神望着这银色的海面,又低低地吟诵起那篇她心爱的《海燕》”,林小燕时常吟诵《海燕》,体现了林小燕对蓝海燕的想念,永远无法忘怀她。

(2)中间部分是林小燕讲述了主人公蓝海燕的英雄事迹。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又名《海燕之歌》,赞颂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高尔基通过对海燕形象的描写,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小说中“海燕”与蓝海燕同名,林小燕吟诵高尔基的《海燕》,热情歌颂了蓝海燕临危不惧,坚强无畏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体现了林小燕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3)结构上,文本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林小燕吟诵《海燕》,起到首尾照应的作用,这样就使文章结构完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徒云陵。霸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以待诏入钱赏官,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后复入谷沈黎郡,补左冯翊二百石卒史。自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幼,大将军霍光秉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与燕王谋作乱,光既诛之,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会宣帝即位,在民间时知百姓苦吏急也,闻霸持法平,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三岁,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颁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太甚者耳。”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后数月,征霸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五凤三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丞相五岁,甘露三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B.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C.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D.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坐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又发骑士诣北军/马不适士/劾乏军兴/连贬秩/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产,文中指同胞兄弟,古人还以“手足”“昆季”“伯仲”等代指兄弟。

B.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区名;汉时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称为“三辅”。

C.御史大夫:官名,汉代始置。其主要职能一是作为丞相的副手处理政事,二是负责监察百官,但不包括丞相。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持法公允,反对施加酷刑。昭帝即位,因年幼而霍光秉政,此间,朝廷依然崇尚严刑峻法,身为廷尉正时黄霸温和仁厚,数次裁决疑难案件都被一致认为判得公平。

B.在首次担任颍川太守的期间里,黄霸对颍川百姓施以教化,制定推行了各种利民措施,深得民心,郡中户口增加,治为天下第一。

C.黄霸用人有方,避免无谓更替。许县县丞年老耳聋,督邮报告黄霸想要辞退他,黄霸不同意,认为他很廉洁,还能应付官场上迎来送往的例行公事。

D.黄霸政绩突出,得到宣帝重用。由于在地方的治政成绩,汉宣帝将黄霸召入京师任职,先担任太子太傅,后迁御史大夫,最后官拜丞相,封建成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由是俗吏尚严酷以为能,而霸独用宽和为名。

(2)宣帝下诏以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

14.黄霸不同意辞退许县县丞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0.D11.C12.A

13.(1)于是遵守武帝时代的法度,用严厉的刑罚约束一众属下,由此那些庸碌的官吏便崇尚采用严酷的手段作为自己的能事,而唯独黄霸因宽容温和而著名。

(2)宣帝颁下诏书任命黄霸为颍川太守。当时皇帝专心于治理天下,多次下达给予百姓恩惠的诏书,但有的官吏却不宣布皇帝的命令。

14.①更换官员过程中的耗费大,再加上官吏因为交接之际毁掉簿册盗取财物,公私的耗费非常大。②这些耗费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会加重百姓的负担。②更换的新官员不一定贤能,可能还不如旧官,反而增加了混乱。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皇上征召他担任京兆尹,俸禄二千石。因为调遣民工修治驰道没有事先上报朝廷,又调遣骑士到北方造成军马无法配给的局面,黄霸被举报弹劾影响了军队出动,于是他接连被贬官降职。后来有诏书令他回颍川郡做太守,可俸禄却已被降至八百石。

“发民治驰道不先以闻”是“坐”的宾语,本句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

“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的主语是黄霸,不是“太守官”,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汉代始置”“但不包括丞相”错误,秦代始置,西汉沿置;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尤其是丞相。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昭帝即位,因年幼而霍光秉政时期……身为廷尉正的黄霸”错误。原文“会宣帝即位,……,召以为廷尉正,数决疑狱,庭中称平”,可知黄霸担任廷尉正是在汉宣帝时。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绳”,约束;“尚”,崇尚;“用”,因为。

(2)“垂意”,注意、关心;“治”,治理;“奉宣”,宣布皇帝的命令。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由“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分析可知,更换官员过程中的耗费大,再加上官吏因为交接之际毁掉簿册盗取财物,公私的耗费非常大;

由“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分析可知,更换的新官员不一定贤能,可能还不如旧宫,反而增加了混乱。

参考译文:

黄霸,字次公,淮阳郡阳夏县人,他家以豪杰役使当地吏民而徙居云陵。黄霸年少时就学习法律条令,爱好做官处理政事,武帝末年以待诏身份捐钱获赏为官,补官为侍郎谒者,因亲兄弟犯罪而弹劾罢免。后来又捐谷给沈黎郡,补官为左冯翊官俸二百石的卒吏。自武帝末年开始,国家使用法律开始严厉起来。昭帝即位时还很年幼,大将军霍光代为辅政,大臣之间争权夺利,上官桀等人还与燕王合谋作乱,霍光杀掉了他们,于是遵守武帝时代的法度,以严厉的刑罚约束一众下属,由此那些庸碌的官吏便崇尚采用严酷的手段作为自己的能事,而唯独黄霸因宽容温和而著名。遇上宣帝即位,他在民间时便深知百姓苦于官吏用刑的严峻,又听说黄霸持法公平,便召黄霸做了廷尉正,黄霸数次裁决疑难案件,庭中都一致认为判待公平。又过了三年,宣帝颁下诏书任命黄霸为颍川郡太守。当时皇上正专心于治理天下,多次下达皇恩浩荡的诏书给民众,但有的官吏却不让百姓知道。太守黄霸专门选择了优秀的下属吏员,分到各处去发布上诏令,让民众都能知道皇上的旨意。他还让邮亭和乡官都畜养鸡猪,以此来赡养老弱孤苦和贫穷的人。然后又制订了条令教则,发给各方父老、师帅和伍长等基层小吏,由其颁行于民间,劝说百姓严防奸盗,并安心于农耕蚕桑之业,节约使用货物资财,种树木、养牲畜,减少吃粮的马匹。黄霸大力推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致力于取得优良的成效以保全和安抚郡县的长吏。许县县丞年老患病导致耳聋,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他走,黄霸说:“许县县丞是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做接待迎送的工作,只是稍微耳聋,有什么妨碍呢?姑且好好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有人问这么做的缘故,黄霸说:“频繁更换长吏,送别旧人和迎接新官的费用以及奸诈的官吏因为交接之际毁掉簿册盗取财物,公私的耗费非常大,这些都是从百姓那里取得的,所更换的新官吏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旧官吏,只是增加混乱。大凡治理的道理,只在除掉太过分的官员罢了。”黄霸因为外表宽厚、内心清明,得到了官吏和百姓的爱戴,户籍人口每年都在增加,治理状况是天下最好的。上征召他试任京兆尹,俸禄二千石。后因调遣民工修治驰道没有事先上报朝廷,又因调遣骑士到北方造成军马无法配给的局面,被举劾影响了军队出动,接连被贬官降职。后来有诏书令他回颍川郡做太守,俸禄八百石,像以前一样进行治理。前后八年,郡中越加安顺。………数月后,朝廷征召黄霸为太子太傅,又调任御史大夫。五凤三年,黄霸取代丙吉任丞相,被封为建成侯,拥有六百户的封地。黄霸任丞相五年,甘露三年寿终,谥号定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瘦马行

杜甫

东郊瘦马使我伤:骨骼硉兀①如堵墙。

绊之欲动转欹侧,此岂有意仍腾骧?

细看六印带官字,众道三军遗路傍。

去岁奔波逐馀寇,骅骝不惯不得将。

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

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①硉兀:形容马骨突出犹如山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依据诗歌内容,此诗应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且晚于漂泊三峡时所作的《登高》。

B.第7、8句写去年骅骝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

C.第9、10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丙丁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

D.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16.本诗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15.A16.本诗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写瘦马实则是写自己。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述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如瘦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且晚于漂泊三峡时所作的《登高》”错,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登高》作于大历二年(767)在夔州之时。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此诗是杜甫贬官作华州司功时所作,是一篇写实而兼抒情的作品,借马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

前六句写瘦马憔悴的外形;瘦弱突出的马骨,就像墙头伸出的石头一般。拿起马缰绳,绊动它的马足,它却只挪动四蹄,歪歪倒倒。仔细看看它身上的六个印子,其中有一个官方印,大家都说它是那部队遗留在路旁的。起句喝破,随以三句写其瘦态。七、八句写去年骅骝良马还在左奔右突驰骋在疆场,驱逐敌寇,不是良驹也不会被选中使用在战场。既写出征战的辛苦,也衬托出东郊瘦马的优秀品质。九、十句,写天气寒冷,远远的放逐,丙丁只能与鹤为伴,日落时分会遭到乌鸦啄疮的无情的捉弄。将瘦马处境的悲哀可怜描绘到了极致。最后两句,写明年草长马肥,更试其材,必有可观,故希望有人能收养。杜甫总是积极的,所以他笔下的马也老是想立功的马。

全诗分两段,首六句写瘦马憔悴的外形,次六句写瘦马悲楚的内心。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境遇的悲凉,无人赏识,一如瘦马被遗弃道旁;但诗人并非一味表述悲愤之情,还渴望着朝廷能重用自己,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如瘦被善待后,有一番作为,报效国家。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且要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国,虽然他们的实力比秦国弱一些,“______”,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______”。

①.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②.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③.覆压三百余里④.隔离天日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懈、怠、慎、壅、覆、赂、劫。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曾经从野外收集到大量白蚁进行观察,有的放在一起,使之成群,有的分开。成群的白蚁变得越来越友好而好动,不断地用触角互相接触。分开的白蚁又变成了另一种东西。①,而不再互相接触。它们甚至互相咬掉触角的末端部分,以减少触动的诱惑。最后,暴躁易怒的白蚁终于安下心来,要在这种不利环境中过得好一点,它们开始准备产卵,并照顾新孵出的幼蚁。

②,倒更像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它们是活动的细胞,通过一个密致的、由许多蚂蚁组成的结缔组织,在一个由枝状网络形成的母体上循环活动。条条线路交织得这样致密紧凑,使得蚁丘具有一个生物的所有基本标准。③,能告知整个蚁丘关于外部世界的情况:食物的地点,敌人的接近,甚至太阳的方位。其他蚂蚁得知这些情况后,就会通过触角相互接触传递类似密码的信息,使蚁丘的各个蠕动的部件各种行为保持协调一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C.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8.①它们变得富有攻击性

②蚂蚁其实不是独立实体

③蚂蚁通过相互间不断接触19.A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前文“分开的白蚁又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可知分开的白蚁与放在一起的白蚁的友好而好动是相反的,再结合后文“不再互相接触”“暴躁易怒”可以填:它们变得富有攻击性。

第②空,结合后文“倒更像一个动物身上的一些部件”“它们是活动的细胞……在一个由枝状网络形成的母体上循环活动”可知这里是说蚂蚁不是独立的实体,可以填:蚂蚁其实不是独立的实体。

第③空,结合后文“就会通过触角相互接触传递类似密码的信息”可知蚂蚁是过相互间不断接触来传递信息的,可以填:蚂蚁通过相互间不断接触。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暴躁易怒”“安下心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蚁当作人来写,赋予白蚁人的情感。

A.“呼”“语”字,运用拟人,把鸟雀当作人来写。

B.运用了比喻,把美人流泪的面容比作沾上雨水的梨花。

C.比喻。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

D.比喻。把“万事”比作“东流水”。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第一次见到福建土楼,一定会为之震撼。清晨的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层层梯田映衬下,5座依山而建的巨型建筑①——这是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

福建土楼是由生土夯筑而成的大型围拢型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闽西南山区,建造形态独特,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重要代表,由4座圆形土楼和1座方形土楼组成。站在村中的观景台远眺,5座土楼②,无论移动哪一座,都会破坏眼前和谐的美感、视觉上的协调。

田螺坑土楼群居住人数多,生活气息浓。人们在这里,仍可以观察到土楼内③的生活。推开土楼厚重的木门,仿佛进入了一片自成体系的小天地。周末早上8点,进门处,人们三三两两聊着天;老人从菜地里摘回新鲜蔬菜,中年人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早餐,小孩们搬出凳子开始做作业……或圆或方的空间里,是一幅幅流动的生活景象,充满温暖的烟火气。

漫步村中,鹅卵石铺就的乡间小路上,处处生机蓬勃。阳光照射下的土楼,散发着一抹橙黄色的暖意。如果将镜头拉远,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庞大的、或方或圆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落在绿色深处的山峦与河流之间,像时光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也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段段悠悠岁月。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田螺坑土楼人们充满烟火气息的群居生活,请简要分析这一表述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22.比喻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将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0.①映入眼帘②错落有致③原汁原味

21.①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铺叙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聊天、采摘蔬菜、准备早餐、写作业……突出了温暖的烟火气。②逐一描写“老人”“中年人”“小孩们”的生活景象,突出了田螺坑土楼群中和谐有序的群居生活。

22.①“土楼”与“明珠”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②分布特点相似:“土楼”是散落在山峦与河流之间的,“明珠”是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形状相似:“土楼”是圆形建筑,“明珠”也是圆的。视觉效果相似:阳光照射下的“土楼”带着土壤的肤色,散发着橙黄的光彩;“明珠”闪烁着明亮的光芒。③将“土楼”比作“明珠”,化平淡为生动,突显了土楼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绽放着奇光异彩。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提到“第一次见到福建土楼”,加上后文的解释“这是位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