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科学方法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科技文化存在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技是“价值中立”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文化指引。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科学推进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却并不左右原子能技术为何种目标服务。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工具理性愈益强大,不少人精神上却无所皈依,在滚滚红尘中泯灭了灵性,以至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自尊心低落,有些人富贵则淫,贫贱则移,威武则屈。面对这种社会现状,呼唤人文传统,并对其加以现代改造,便显得有双倍的必要。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人文学者借鉴科学技术的成就与方法,自然科学家也能在人文学科中得到启示。学术泰斗王国维提出的以地下之遗物(考古材料)比照纸上之遗文(文献材料)的二重证据法,是人文学者借取科学的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达尔文与华莱士不约而同地从马尔萨斯《人口论》中获得灵感,则是人文学科滋补自然科学发展的典型例证。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创造性活动彼此间存在相关性、联系性和互补性。

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教育是人发展自身的重要社会现象,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丰富复杂的。就教育促进人的心智发展而言,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分成四个层次或境界。这四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常识层次、知识层次、智慧层次和精神层次。(如图1“教育心智塔”)教育心智塔的这四个层次,虽然是人的发展的四重境界,但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境界,即一个教育活动能在怎样的高度自觉地引导和促进人的发展。这四个层级,反映的是每一个教育活动可能达到的不同层次和境界。一个小学教师,可以在智慧和精神等很高层次上来展开教孩子们“1+1=2”这样简单知识的教育活动;而一个大学教师讲授高级微积分的教育活动或许只能达到知识的层次。

在谈论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将其分开甚至对立起来。实际上,在教育心智塔的两个较低层次,人文和科学的确是可以分开的;然而,一旦教育活动进入智慧和精神的高级层次,人文和科学就是统一一体、密不可分的了,这里的科学也是人文的一部分。科学,即便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尽管它生产的是关于自然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无一不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智慧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层面,科学必须还原为人文,才能真正显现其作为科学的意义。人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真正的目的在于其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而不是止步于记住这些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发展,获得知识不过是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和一种手段。知识唯有转化成智慧,才能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科学与人文的疏离,实质上是科学知识与自身意义的疏离,其结果就是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异化。当下,知识更加易得,也日益失去了获得之后的趣味性和兴奋感,同时教育也逐渐丧失了神圣感和崇高感,并逐渐向教育心智塔的低层退缩,最后退化为一种简单记住一些无意义符号的活动,这是一种只是“记住”而非“知道”的未完成教育。

教育仅限于常识和知识层次,对人的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我们只是要培养一名从事简单劳动的工匠,智慧和精神层次的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科学教育也只有在智慧和精神层次的人文化过程中走向完整,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乃至科学教育本身的再人文化,是当代学校教育走出危机所必需的。

(摘编自项贤明《当代学校教育中的科学和人文危机)》

1.对两则材料中画横线的词语,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物质化”是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证、体验、理解、领悟、量化处理等。

B.“价值中立”指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行善和威慑,科技成果的走向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

C.“意义危机”指当下社会注重工具理性,缺乏价值理性而造成的道德迷失的现状。

D.“记住”而非“知道”描述的是低层次的教育,学生只能记住某些符号,但却不能形成自己的智慧和精神,没有成为其世界观人生观的一部分。

2.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的24599:uId:24599“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B.应倡导人们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以便实现两种文化的协调发展。

C.根据“教育心智塔”,能够在智慧和精神等高层次上展开教育的老师,和只讲解知识的老师相比,前者的教育水平和层次更高。

D.科学教育只有从知识提高到智慧和精神的层次,才能使科学转化成人的创造力,才能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的意义。

3.下列名人的论述中,不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我绝不承认科学破产,不过也不承认科学万能罢了”。

B.托尔斯泰——“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C.爱因斯坦——“人类精神必须置于技术之上”。

D.池田大作——“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

4.两则材料都有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思考,但侧重点却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小王是一名高中生,立志成为科研人才,他一心沉浸在理科的刷题中,却忽视了自身人文素

养的提升。请你以老师的口吻,劝说小王同学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列出要点。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

马伯庸

张竹君伸出右手,从布鞘里取出一把薄如柳叶的手术刀。

五根修长的手指轻轻一握,便和刀柄上的波浪纹完全贴合。这个动作她已做过不知多少次了,几乎已成为一种本能。

这把刀是她从夏葛女医学堂毕业时,院长富玛利亲自所赠,用来表彰其优异的成绩与勇气。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这把手术刀伴随着她从广东到上海,又从上海来了武昌,早已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每次握紧它,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总会浮现在张竹君的脑海里:“Dedicationisourspecialty.”——奉献乃吾侪之任也。

张竹君握紧了刀,看向眼前的伤员。

这是个民军的伤兵,左肩中了一枪,子弹卡在了肩胛骨与锁骨之间,很简单的小手术。唯一的问题是,她太累了。此时已经是十一月的最后一天,汉阳失守的第三天。大量败兵拥入武昌城中,伤员数量激增,这让红十字会与赤十字会的医护人员疲于奔命。张竹君今天已经做了九台手术,这是第十台。她握着刀,明显感觉到有些眼花。

张竹君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嗅盐,放在鼻下深吸一口。一股强烈的氨气味道像长矛--样刺入鼻腔,刺激得整个人一激灵。趁着这股劲,张竹君迅速拿起手术刀忙活起来。

从手术一开始,病人便不住地颤抖,没办法,止痛药物在数天之前便已用罄,医师们只能靠一点点烧酒来做麻醉。为了让手术顺利进行,张竹君不得不找来方三响,让他用一双大手死死按住对方,以确保不会干扰手术。

手术刀巧妙地避开肩胛背动脉,游走于肌肉与神经之间,不一时便剥出了弹头位置。张竹君暗自松了一口气,正准备放下刀换镊子将弹头夹出来,却不防-声惊雷般的爆炸从外面响起。

这是来自清军的炮击,他们自从占领汉阳之后,拉了数门大炮到龟山上,每天居高临下朝武昌城里不断轰击。那个伤员正疼得死去活来,骤闻爆炸声,吓得迸出一股绝力,竟挣脱了方三响的压制,身体向前顶去。偏偏张竹君因为过于疲惫,注意力有些涣散,一下子被伤员撞歪了身体,手术刀“当啷”一声落在了地上。

方三响急忙松开病人,要过去搀扶张校长,却发现她的右手血流如注,从虎口到手腕内侧被刀割出一条血口子。

方三响见状大惊,这刀身上的血污尚没清洗,极容易造成感染。张竹君却先抬起左手,强忍剧痛道:“我的手不成了,先叫孙希来给病人做完手术。”

自从武昌变成前线之后,红十字会和赤十字会不得不联起手来,在蛇山脚下的一处英商别墅内设立了临时医院。此时孙希、峨利生和其他几位红会医师就在不远处忙碌着,与这边只隔一道布帘。

听到方三响的召唤,孙希急忙赶过来,也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他连忙接过手术,继续帮伤员拔弹头。

方三响则把张竹君搀到旁边的藤椅上,抓起旁边的烧酒壶直接淋上去。红会储备的酒精一早便用尽了,只能靠当地酒坊捐的十几坛樊口春烧酒支撑。对酒徒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佳酿,至于消毒效果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这个刀口狭长而深,边缘平直,可见刀刃之锋锐。不幸中的万幸是,总算没伤到神经与肌腱,但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再执刀了。

张竹君全程神色淡然,任凭方三响拿开水烫过的棉布条做包扎,半点仪态不失。直到姚英子也闻讯跑过来,从地上捡起手术刀,她才有些心疼地问道:“刀口有没有损伤”

姚英子举起刀刃端详片刻,摇摇头。张竹君这才松了一口气,抬起手掌,自嘲道:“我小时候听阿妈讲古,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可见名剑须用血祭。这刀跟随我这么多年,到今天我才想起血祭,真是屈就它啦。”

姚英子心疼道:“您快别讲话了--方三响,你包扎之前,敷抗毒粉了没有”方三响两手一摊:“没有,硼酸早用光了,只有烧酒。”姚英子大急,伤口不敷硼酸,极容易导致化脓,怎么可以不敷

张竹君抬手劝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别责怪三响,要骂也是骂沈敦和。讲那么多大话,怎么物资却送不上来”

对于这种日常嘲讽,姚英子和方三响装作没听见,好说歹说把她哄去后屋休息。从后屋出来以后,姚英子小声抱怨道:“唉,张校长真是的,这个事情怎么好怪到沈会董头上,还不是因为军政府那些人乱来”

从汉阳撤退之后,战时总司令官黄兴主动请辞,宣布返回上海,再图北伐云云。结果没过两天,大都督黎元洪也离开武昌,跑到下游九十里外的葛店,如今城里只剩一个蒋翊武主持大局。这一系列变动,导致武昌城内人心惶惶。

方三响归队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此时听到抱怨,眉宇间的郁结更深了。姚英子懊悔地拍了-下脑袋,正想着怎么转移话题,方三响却主动开口道:“今天军政府的公告说,江浙沪联军已占领了南京,整个江南尽归义军所有。英子,你不必气恼,各省援军正纷纷赶来,武昌只要自己多撑一撑,便不会垮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对张竹君的手术刀描写详细,让读者意识到手术刀对医生的重要性,这与后文担心手术刀受损的情节相吻合。

B.文中直接引用了富玛利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叮嘱,英文原句真实呈现了人物忠于所学,翻译句又进行了强调。

C.敷毒粉、硼酸等医药用品的描写,武昌、汉阳、黎元洪、黄兴等真实名字的呈现,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

D.本文情节从张竹君医生做手术到她误伤自己,接着孙希前来救急,最后张医生伤无大碍,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7.文章末尾,通过人物对话简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医生责怪沈敦和只知说大话,未及时输送物资,表明战时后勤人员拖延低效。

B.姚英子认为物资匮乏另有原因,表明医疗人员对时局的认知不尽相同。

C.战时总司令黄兴返回上海,大都督黎元洪离开武昌,证明军政府工作较为混乱。

D.方三响分析了义军的作战形势,开导英子不必气恼,这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希望。

8.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大医”之“大”体现在何处。(4分)

9.干将、莫邪铸剑十年不成,他们的女儿舍身跳下炉子才铸出神器,这是-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本文将名剑需用血来祭与张医生手术中不小心划伤自己的情节联系在一起,这有着怎样的用意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汝汝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戮杀大臣,亲近导谀。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3分)

吾则死矣A王必封B汝C汝必让D肥饶之地E而受F沙石G之间H有寝丘者。

11.请在括号内填入含有文中加点字的成语,且加点字在成语中的意思与原文相同。(3分)

(1)胜()(2)累()(3)实()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做某件事前,都要先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定下计划,但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却常常会陷入危难的境地,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

B.楚庄王在邲地战胜晋国,凯旋后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孙叔敖患痈疽将终时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土地贫瘠,无人觊觎,能代代相传。

C.晋厉公在位时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后来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被栾书和中行偃囚禁起来,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三个月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D.孔子认为,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是君王的事情,人们有时候想补益某件事却恰恰损害了它,有时候想损害它却又恰恰对它有利,利与害的转化、祸与福的缘由是需要明察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

(2)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14.文中是如何论证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①李录事

韦应物

与君十五待皇阁,晚拂炉烟上赤墀②。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飘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注:①燕:通“宴”。②赤墀:官中殿庭前涂成朱红色的台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与李录事一起在宫中任职的经历,暗示宴请李录事的原因。

B.额联承首联的“侍”字,回忆皇帝的奢靡生活,暗示唐朝必然走向衰败。

C.本诗前四句概写往事,后四句写现实境况,现实顺承往事而来,脉络清晰。

D.全诗“句句照应,笔笔流转”,始终围绕题目,语言质朴而韵味深长。

金圣叹曾说:“读之,不觉声泪为之齐下也。”诗中哪些内容让金圣叹“声泪齐下”?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述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可以读出京口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2)杜甫《客至》中采用互文修辞,将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的两句是“,

。”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近年来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新环境。上海市教委主任倪闽景指出,当下青少年的成长空间正从“二维世界”切换到“三维世界”,新增加的就是“数字世界”。"数字世界"①,孩子们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中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学习成长、娱乐休闲等都与互联网②,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未成年人。没有网络治理,互联网就像开车看手机一样危险。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使未成年人远离网络不法侵害势在必行。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对于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国家必须加大整治,未成年人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危害。保障好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还应该得到家庭、学校等多方的关注。父母要给未成年人树立榜样,③,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的同时,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上网行为。学校需要常规化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创新方式方法,确保取得实效。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需要国家监管部门、家庭、学校等多方协同发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述效果。(4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障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①)。

我国古代建筑有着鲜明的等级色彩,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深深地影响建筑形式的发展。建筑布局、规模、间架以及屋顶,(②)。如屋顶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单檐攒尖、悬山、硬山等级别,其中庑殿顶级别最高,它是四面斜坡,一条正脊,四条斜脊的样式,多用于宫殿建筑。重檐庑殿顶是屋顶中的最高级,只有皇帝的正殿和皇帝的家庙才能使用。其次是歇山顶,它多用于一般宫殿和寺院。再次是攒尖式。悬山顶和硬山顶(③),多用于小型寺庙、衙署或民居。开间有11、9、7、3等级别,其中皇帝以面阔9间、进深5间为最高级宫殿,其次,依次是王府正殿7间,三品至五品官员厅堂7间,六品至九品官员厅堂3间,百姓建筑不得超过3间。色彩有赤、绿、青、蓝、黑、灰等,其中皇宫用黄色琉璃瓦顶,皇子、亲王等用绿色琉璃瓦顶,一般民居只能用黑色或青色瓦片顶。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不是描写宫廷建筑的一项是(3分)

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B.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C.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D.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这一生,面对大千世界,有三种心态:知足,知不足,不知足。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找到方向,在不知足中获取动力。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一月考(解析)8月16日

解析:1.A“物质化”是“非人格化”方法,体验、理解、领悟是人格化的方法。

2.DA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协调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其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可知,重在协调发展,并非把关注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世界。B项,曲解文意。材料一说“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并不是要用科学方法研究人文,或用人文方法开展科研。C项,张冠李戴。四个层级揭示的是教育活动的水平,而不是教育者的水平。

3.B托尔斯泰的话,论证的是科学和艺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与材料一观点不符。梁启超和池田大作的话是说科学的局限性,爱因斯坦的话是说科学要有人类精神来引领。都是材料一的观点。

4.①材料一从科技自身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对其的指引与补充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

②材料二从教育的层级和境界的角度,分析科学教育要在人文化过程中走向智慧和精神的层次,强调了科学与人文要平衡发展,当代学校教育才能走出危机。

①科学有“价值中立”的局限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够让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②具备良好的人文传统和素养能够抵御当下社会的种种困扰,为你的科学研究提供强大的精

神支持和动力。

③人的发展是丰富而全面的,优秀的科学家不仅具备科学知识,还具备科学精神和良好的人

文素养。

(二)现代文阅读

6.C(“表明本文实乃对真实历史的记录”有误。小说固然使用了真实的人名、地名等,但小说具有虚构性。)

7.A(“表明战时后勤人员拖延低效”有误)

8.①“大医”有精湛的医术。张医生做手术时,手术刀巧妙地避开伤员的肩胛背动脉,游走在肌肉与神经之间,很快剥出弹头的位置,足见她的医术精湛。②“大医”有崇高的医德。张医生一天做十台手术,疲惫时她用鼻子深吸嗅盐来刺激自己,继续投入工作,彰显了敬业奉献的精神。③“大医”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小说中的医生跟士兵同赴战场,共克时艰,体现了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家国情怀。(答对1点2分,任意2点即4分。其它解析酌情给分。)

9.①张医生以此传说缓和了紧张气氛,表现了她的乐观与宽厚。

②引用此传说,照应了上文“奉献乃吾侪之任也”的铮铮誓言。

③以此传说,表明革命成功必须付出代价,革命者必须奉献、担当。

④此传说充实了小说的内容,增添了文学色彩和悲壮气息。

(答对以上任意一点2分,共6分。其它解析酌情给分。)

10.ACE

①.不可胜数②.穷年累世③.春华秋实

12.D

13.(1)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

(2)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

14.先由三大危险引出观点:益和损可以互相转化;再举正反两个事例论证观点,进一步说明表面的损可能是益,而很大的益会招来更大的损。

句意: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间叫寑丘的地方。

“吾则死矣”,主谓结构,“矣”为句末语气词,A处断开。

“王必封汝”,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C处断开。

“汝必让肥饶之地”,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汝”为主语,“肥饶之地”作“让”宾语,E处断开。故ACE三处需要断句。

胜:尽。句意:这样的事例还真的数不胜数。/数不过来。形容多。

累:连续。句意:所以能代代相传。/形容时间长久。

实:结果实。句意:两次结果实的树木,它的根必定受损伤。/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D.“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是君王的事情”错误。孔子此处话的意思是,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应该是行王道的君王的那样大的事,而不是“是君王的事情”。

故选D。

(1)“使”,假若;“是”,正确;“达”,通达。

(2)“俗”,法规;“二世而爵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惟”,唯独。

结合“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可知,先由三大危险引出观点:益和损可以互相转化;

“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举正反两个事例论证观点,进一步说明表面的损可能带来的是益,而很大的益会招来更大的损。

参考译文:

灾祸的降临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来是自己促成的。祸福同出一门,利害相近为邻,不是圣明的人是难以区分这其中的奥妙的。大凡人们要做某件事,都要先用他的智慧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根据思考的结论定下计划谋略,实践下来的结果,有人得利有人受害,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差别所在。但是那些自以为明白存亡之关键、祸福之由来的聪明人,在办事处事中还是陷入危难境地,这样的事例还真的数不胜数。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百事的变化、国家的治乱,都有待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来完成。所以对此不可不审慎。

天下有三种危险:缺少德行而尊宠却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贵,这是第二种危险;没有大的功劳却有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所以事物有时候是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以前楚庄王在河雍之间的邲地战胜了晋国,凯旋归来后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间叫寑丘的地方,那儿土地贫瘠,所以地名也难听,所以没人喜欢那里。”不久,孙叔敖去世了,楚庄王果然将肥沃富饶的领地封赏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谢绝了,而要求赏封寑丘之地。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那么,什么叫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从前晋厉公南伐楚国、东伐齐国、西伐秦国、北伐燕国,部队纵横天下,威震四方,没有阻碍也没有挫折。于是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气横志骄、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国内无辅佐规谏的大臣,国外没有诸侯的援助。同时又杀戮忠臣,亲近小人。在会合诸侯的第二年,厉公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持,囚禁起来;这时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囚禁三个月后就一命呜呼了。每战必胜,每攻必克,然后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是每个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但晋厉公却因为这些而落得个身死国亡。这就是我们说的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孙叔敖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贫瘠,所以能代代相传;晋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以想称霸天下,结果死在匠骊氏的领地。

一般性的人都只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只有圣人懂得弊可以转化为利,利可以转化为弊。两次结果实的树木,它的根必定受损伤;盗人家墓的人也必定有祸殃,这说的就是贪大利反而造成大害的事。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和《益》卦时,未尝不喟然叹息道:“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