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1页
江西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2页
江西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3页
江西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4页
江西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西省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PDF)2023-2024学年度江西省四所重点中学联合测评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2023.11.2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

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

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

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

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

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

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

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

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再

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

字的用处了。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

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

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

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

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

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

言。“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

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

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

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

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

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

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

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

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

的意是有限的。所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

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极大发展,但乡村文化发展依然滞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出了问题,即实行城市文化向乡村文化单向输入,乡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缺乏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

文化下乡活动的开展标志着乡村文化政策由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乡村文化建设的逐渐转

变。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在此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城市

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

等。

文化下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从其政策特征来看,

文化下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乡二元性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下乡的“文化”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二者

是同质构成的。反过来看,这隐含着乡村缺乏文化或者乡村文化是边缘性文化,需要扶持和帮助。在这

种政策立意中,作为主流文化载体的城市具有乡村无法比拟的文化优势,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在地位

上是不平等的。城市文化散发出先进、文明的气息,代表着主流的、主导性的文化。唯其如此,才有必

要向乡村输入。

此外,文化下乡政策也体现了单向的外部输入性。文化下乡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路径。从供给的主体

看,这是一种主动的作为,文化下乡活动往往是多部门联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各司其职。

从被供给的对象看,这意味着被动接受从外而来、从上而下的文化。就发展历程看,受城乡二元结构思

维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政策的主要特征就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强势改造。

(摘编自鲍磊《文化下乡及其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把乡下人听见汽车喇叭鸣叫而不知所措称为“愚”,那么也可把城里人不辨苞谷和小麦称

为“愚”。

B.文化下乡活动是我国乡村文化政策发生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它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显

著。

C.建设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电影院,送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等等,是我国文化下乡的具

体措施。

D.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层层推进,各司其职,说明我国文化下乡活动所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

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文字交流有时会因为词不达意而引起误会,而用表情、动作来交流则可避免误会。

B.虽然文字和语言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但在乡土社会中依然有必要推行文字下乡。

C.如果送到乡村的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城市文化,那么文化下乡活动就会和初衷相违背。

D.从语言风格上看,材料一语言平易晓畅,生动活泼;材料二则严谨准确,逻辑严密。

3.下列选项中,和材料一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相同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3分)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A.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

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

万不行的。

B.教育不仅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还有心灵与心灵的交流。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以情动人、

以情育人、以情化人,才能铸就更健全的人格、更高贵的精神。而缺少爱的教育,注定是冰冷的、空洞

的,是没有灵魂的,肯定是失败的教育。

C.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沉醉期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宋人翁森云:“以书之

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

高”。阅读,实乃人生第一快事。

D.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

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

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4.材料一说“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乡土社会的本质”具体指哪些内容?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费孝通先生论述的是“文字下乡”,但对材料二所论述的推行“文化下乡”也有许多启示,请根据材

料一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潘先生在难中(节选)

叶绍钧

第二天早上,几许房间里的电灯还是昏黄地亮着,但潘先生夫妇两个已经在那里谈话了。

“我说你一定不要回去,”潘师母焦心地说,“这报纸上的话,知道它靠得住靠不住的。既然千难万

难地逃了出来,哪有立刻又回去的道理!”

“你懂得什么!”潘先生颇怀着鄙薄的意思,“回去是一定要回去的,我自有保全自己的法子。”

潘先生心里也着实有点烦乱,局长的意思照常开学,作为校长,自己万无主张暂缓开学之理,回去

当然是天经地义,但是又怎么放得下这里!看他夫人这样的依依之情,决计一走,未免太没有恩义。又

况一个女人两个孩子都是很懦弱的,一无依傍,寄住在外边,怎能断言决没有意外?他这样想时,不禁

深深地发恨:恨这大帅那大帅调兵遣将,预备作战;恨教育局长主张照常开课。

火车抵达让里,已是下午三点过了。潘先生下了车,急忙赶到家,看见大门紧紧关着。扣了十几下,

王妈方才把门开了。一见潘先生,出惊地说:“怎么,先生回来了!不用逃难了么?”

潘先生含糊回答了她,奔进里面四周一看,便开了房门的锁,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没有变更,

一点没有变更,什么都同昨天一样。便又锁上房门,回身出门,吩咐王妈道:“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

潘先生出门,就去访那当通信员的教育局职员,问他局长究竟有没有照常开学的意思。那人回答

道,“怎么没有?他还说有一些教员只顾逃难,不顾职务,这就是表示教育的事业不配他们干的,乘此

淘汰一下也是好处。”潘先生听了,仿佛觉得一凛;但又赞赏自己有主意,决定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

的。一口气奔到自己的学校里,提起笔就起草送给学生家属的通告。

他起好草稿,往复看了三遍,觉得再没有可以增损,便得意地誊上蜡纸,又自己动手印刷了百多

张,命校役向一个个学生家里送去。公事算是完毕了,开始想到私事:既要开学,上海是去不成了,他

们母子三个住在旅馆里怎么弄得下去!但也没有办法,惟有教他们一切留意,安心住着。于是蘸着刚才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的残墨写寄与夫人的信。

明天,他从茶馆里得到确实的信息,铁路真个不通了!他心头突然一沉,似乎觉得最亲热的一妻两

儿忽地乘风飘去,飘得很远,几至于渺茫。校役回报昨天的使命,潘先生并不留心在这些上边,更深的

忧虑正萦绕于心曲。

他抽完了一支香烟以后,应走的路途决定了,便赶到红十字会分会的办事处。他缴纳会费愿做会

员;又宣言自己的学校房屋还宽阔,也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

措,当然受热诚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

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他是红十字会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如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

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

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不很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拿几个备在那里。办事员依他的话

给了他。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着;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

上去了。一枚红十字徽章早已跳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

余几枚呢,潘先生重重包裹,藏在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

是阿二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

种新的勇气。

……

碧庄地方两军开火了,离让里只一百多里路。

红十字会究竟是可以得到真消息的机关,潘先生每天傍晚到姓吴的办事员家里打听去。姓吴的告

诉他没有什么,或者说前方抵住在那里,他才透了口气回家。

这一天傍晚,潘先生又到姓吴的家里。等了好久,姓吴的才从外面走进来。

姓吴的悄悄地说,似乎防着人家偷听了去的样子,“确实的消息,正安(距碧庄八里的一个镇)今

天早上失守了!”

“啊!”潘先生发狂似地喊出来。顿了一顿,回身就走,一壁说道,“我回去了!”

路上的电灯似乎特别昏暗,背后又仿佛有人追赶着的样子,惴惴地,歪斜的急步赶到了家,叮嘱王

妈道:“你关着门就可安睡,我今夜有事,不回来住了。”他看见衣橱里有件绉纱的旧棉袍,当时没收拾

在寄出去的箱子里,丢了也可惜;又有孩子的几件布夹衫,仔细看实在还可以穿穿;又有潘师母的一条

旧绸裙,她不一定舍得便不要它:便胡乱包在一起,提着出门。

“车!车!福星街教堂。”

明天清晨,潘先生的眼球上添了几缕红丝。风吹过来,觉得身上很冷。他急欲知道外面的情形,独

个闪出教堂的大门。路上同平时的早晨一样,街犬竖起了尾巴高兴地这头那头望,偶尔走过一两个睡眼

惺忪的人。他走过去。转入又一条街,也听不见什么特别的风声。回想昨夜的匆忙情形,不禁心里好笑。

但是再转一念,又觉得实在并无可笑,小心一点总比冒险好。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报纸上看到照常开学的消息后,已逃难到上海的潘先生又独自坐火车回到让里。

B.王妈开门看到潘先生时那么惊讶,是因为昨天刚拖家带口去逃难的潘先生又回来了。

C.局势渐紧,潘先生为了保全性命财产,主动向红十字会申请把学校变成妇女收容所。

D.潘先生从吴办事员那得知正安失守后,镇定地回家收拾衣物,再去福星街教堂避难。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潘先生“开了房门的锁,闯进去上下左右打量着”“你照旧好好把门关上”的言行,突

出了他对家里财物的珍惜和对王妈的不信任。

B.小说写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时“如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把他如愿加入

红十字会后的自豪之感表现得生动自然。

C.小说描写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在战乱中举家逃难的种种行径,在批判潘先生的同时,也深刻地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表现了军阀混战给底层人民带来的动荡和苦难。

D.小说没有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如实地表现普通人在特殊年代的故事,作品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8.潘先生在难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品善于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请结合文中画线段落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杜夔字公良,河南人也。以知音为雅乐郎,中平五年,疾去官。州郡司徒礼辟,以世乱奔荆州。荆

州牧.刘表令与孟曜为汉主合雅乐,乐备,表欲庭观之,夔谏曰:“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

乃不可乎!”表纳其言而止。后表子琮降太.祖.,太祖以夔为军谋祭酒,参太乐事,因令创制雅乐。夔善

钟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时散郎邓静、尹齐善咏雅乐,歌师尹胡能歌宗

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夔总统研精,远考诸经,近采故事,教.习.讲肄,备作乐器,

绍复先代古乐,皆自夔始也。黄初中,为太乐令、协律都尉。汉铸钟工柴玉巧有意思,形器之中,多所

造作,亦为时贵人见知。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玉甚厌之,谓夔清浊任意,

颇拒捍夔。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养

马士。文帝爱待玉,又尝令夔与左骧等于宾客之中吹笙鼓琴,夔有难色,由是帝意不悦。后因他事系夔,

使骧等就学,夔自谓所习者雅,仕宦有本,意犹不满,遂黜免以卒。弟子河南邵登、张泰、桑馥,各至

太乐丞,下邳陈颃司律中郎将。自左延年等虽妙于音,成善郑声,其好古存正莫及夔。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

为养马士

B.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

为养马士

C.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为

养马士

D.夔/玉更相/白于太祖/太祖取/所铸钟杂错更试/然后知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于是罪/玉及诸子皆

为养马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牧”,有管理人民之意。文中的“牧”指古代的一种官名,荆州牧为荆州当时的最高官员。

B.“丝竹”指管弦乐器,与《琵琶行》中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丝竹”意义相同。

C.太祖,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文中的“太祖”即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

D.教习,古代的一种学官,“训课庶吉士者曰教习”,主掌课试之事。文中的“教习”即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A.杜夔调制好雅乐后,没有满足荆州牧刘表想在庭院中观赏的要求,反而说服刘表停止了这场不

合时宜的演奏。

B.杜夔聪明智慧,超过常人,在艺术领域水平颇高。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

长的。

C.魏文帝曹丕爱惜柴玉,曾经命令杜夔等人在宾客之中吹笙弹琴,杜夔当时面有难色。魏文帝对

此不高兴。

D.左延年等人虽然也精通音乐,但都只擅长郑声一类的俗乐,他们在爱好古乐保存正声方面,没

有谁能比得上杜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将军号为天子合乐,而庭作之,无乃不可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夔令玉铸铜钟,其声均清浊多不如法,数毁改作。(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杜夔除了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哪些个性令人称道?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5~16题。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苏轼

东武望余枕②,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③,堕泪半公却妊肠④。

[注]①杨元素,杨绘,公元1074年七月接替陈襄任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府,

杨绘为其他别于西湖。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今杭州。③河塘,沙河塘,在杭州城南

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地。④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勤政爱民,后人为他立庙建碑,见者

无不落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杭州知州杨绘为调任密州知府的苏轼饯别,苏轼唱和杨绘,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B.上片为虚写,“东武望余杭”描绘了词人想象与杨绘分别之后两地相望的情景。

C.“不用诉离觞”写词人劝杨绘不必为离别而伤神,因为“痛饮”能够化解别愁。

D.“堕泪羊公却姓杨”化用了历史典故,词人把杨绘比作羊祜来表述自己的情感。

16.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述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鹿”音同“禄”,世人喜好将其作为“长寿安康、仕途美好”的象征;“鹿”幽居山林,生活

习性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述隐逸情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结束演奏后的动作及神

态,同时也引出下文对其身世的叙述。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叠字,增添了乡村

远景的平静安详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从我国东北到西南,从华北和黄淮海地区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收获一派

繁忙景象。面对丰收的景象,人们①。在这丰收的喜悦背后,离不开在粮食领域长期默默耕耘的

功勋模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端牢、

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②,创造性地

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解

决中国粮食问题,几十年来,袁隆平领衔的科研队伍接连攻破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

1000公斤、1100公斤……世界纪录一次次被刷新。袁隆平生前常说起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如今,袁隆平终于③:我国稻谷生产量世界第一,2021年达2.128亿

吨,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一半,累计种植面积超过6亿公顷;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

答腊岛,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或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超过700

多万公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具体阐释文中“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句话的两层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评估报告显示,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全球整体状况处于“好”和“较好”的比例为63%,而中

国比例为89%。这说明①。我国各类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理应持续接力,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

工作。保护文化遗产,重在让更多人有兴趣亲近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供起来,不是保护。真

正的保护,是赋予它们“烟火气”,展现它们的独特魅力。为此,就要推动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传播动

能,多措并举做好推广工作。否则,再好的东西,如果藏在深闺无人识,或者羞答答蒙上面纱,也会失

去应有的生命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维持原貌,②。当古老的文化遗产遇到新兴的科学技

术,它们将获得新生。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做法值得推广,比如敦煌莫高窟主动拥抱数字化,258个洞

窟已完成数字化保护。这一创新让敦煌莫高窟的美永久保存。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文化遗产保护自

觉借力,进行创新,意义深远。保护文化遗产,③。专业人才是文化遗产保护最关键的要素。以

装裱修复古字画为例,这工作就不是一般人所能做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故宫博物院的

一些做法值得思考。据介绍,故宫博物院已建立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传承谱系,既不断锤炼技艺,又

坚持薪火相传,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确保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烟火气”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从路标那里,他能看见“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

D.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刚过去的两届奥运会,造就了两位“苏神”。

苏翊鸣是一战封神的17岁“传奇少年”,初登冬奥赛场就收获一金一银。面对媒体的采访,他说:

“我热爱单板滑雪,不管是在哪场比赛中,我都是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对待未来,他说:“我是一

个喜欢不断去挑战、去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所以不管接下来有什么样的目标,我都会一如既往像现在这

样付出自己的全部去努力完成。”

苏炳添是三战奥运的32岁田径老将,多年前,年龄就已经成为他的弱点,他也曾遭遇低迷、伤病,

一次次考虑退役。但他又一次次选择相信,选择留下,选择坚持。他制定严密科学的训练计划,打破自

己原有的起跑习惯,最终跑出了突破黄种人极限的9秒83。

上面的材料,对正在追求理想的你有什么启发?请抓住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表述你的感

受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2023-2024学年度江西省四所重点中学联合测评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参考解析

1.B“它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成效显著”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今,文化下乡已成为

一项定期性的、制度化的活动”,但并没有评价其成效如何。

2.C“如果……那么文化下乡活动就会和初衷相违背”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二原文“文化下

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城市文化散发出先进、文明的气息,代表着主流的、主导性的文

化。唯其如此,才有必要向乡村输入”可知,并没有完全否定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输入。

3.D画线句中,根据原文“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

去……”可知,运用的主要是事实论证。A.运用的是道理论证。B.“培育爱……才能……而缺少爱

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教育”运用的是对比论证。C.“以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

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使用的是引用论证。D.“别的

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可知是事实论证。

4.从空间来讲,乡下人的生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生活,可以通过交谈来进行沟通,不需要借用

文字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述。(4分)

5.①我们应尊重乡土文化本色,摒弃对乡土文化的轻视和不平等态度。②选择优秀的、适合融入

乡村的城市文化进行文化下乡。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本身的优质内容及其特色,积极发挥乡

村建设自身文化的内生动力。(6分,每点2分)

6.D“镇定”错误,从“发狂”“惴惴”“胡乱一包”等词句可以看出潘先生的慌乱恐惧。

7.B“自豪”不对,结合原文“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

一枚红十字徽章早已跳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与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枚

呢,潘先生重重包裹,藏在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

的。’虽然他们远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

勇气”,不是为能入红十字会尽己之力而感到喜悦、自豪,而是为能借红十字会保护自己和家人而窃喜。

可知,应是“窃喜”。

8.①烦乱:刚逃难到上海,自己又得回去,把妻儿丢在上海无依无靠,担心发生意外而着急,又

恨兵荒马乱,恨局长主张照常开课;②惊喜:回家乡后,听职员说局长将来要淘汰“只顾逃难,不顾职

务”的教员,他心中先是“一凛”,接着又沾沾自喜,认为“从上海回来到底是不错的”;③忧虑:不久

铁路不通,局势紧张,他马上想到家人离散,“更深的忧虑正萦绕于心曲”。④心安:将自己关联红十字

会,求得红十字旗和徽章,觉得为自己的住处和家人求了一份保障,从此安全了,心安了些。⑤慌乱:

听说正安失守,匆忙赶回家并收拾物什准备逃离正安。⑥宽慰:庆幸第二天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宽慰自

己的行为十分合理。(6分,每点1分)

9.①本该挂在学校侧门的旗子,却挂在了潘先生家门口用以保家,写出潘先生的虚伪自私。②潘

先生衣襟上的红十字徽章,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讽刺了潘先生因占便宜而得意的市侩心态。③多余的

几枚徽章,被重重包裹,藏在贴身小衫口袋,写出了潘先生盘算精细周密,庸俗卑琐。④“红十字旗立

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着”,既写出了潘先生因得到暂时安定而心情舒展,又写出了对潘先生虚伪行为

的嘲讽和批判。(4分,每点1分)

10.C“更相”作状语,修饰“白”,两者不能断开。“玉及诸子”作“罪”的宾语,两者不

能断开,排除BD;“夔为精而玉之妄也”作“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句意:杜、柴两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人相互到曹操面前告对方的状。曹操把各个钟取来,让敲试,得知杜夔确实精通,而柴玉多误,于是惩

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

11.D“文中的‘教习’即此意”错误,文中的“教习”是教授的意思。

12.B“于他而言,管弦乐器,音乐舞蹈,没有不擅长的”错误,根据原文“夔善钟律,聪思

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惟歌舞非所长”可知,唱歌跳舞不是他的特长。

13.(1)现在将军号称为天子调制音乐,却要在自己庭院中演奏,恐怕不可以这样做吧?

(2)杜夔令柴玉铸造铜钟,铜钟的声韵清浊大都不合音律的要求,多次销毁改制。

(1)“合乐”,调制音乐;“作”,演奏;“无乃……乎”,恐怕……吧。(2)“铸”,

铸造;“不如法”,不合音律的要求;“数”,多次;“改作”,改制。

14.①考虑周全,敢于直谏;②尽职尽责,要求严格;③立场坚定,原则性强。(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杜夔字公良,是河南人。因为懂得音律,当了雅乐郎官,中平五年,因病辞职。州郡司徒礼聘他,因

为天下大乱,他奔赴荆州。荆州牧刘表下令让他和孟曜主持创作帝王郊庙朝会所用的雅乐。音乐准备好

以后,刘表想在庭院内欣赏,杜夔劝诫道:“今将军名义上是为皇帝准备雅乐,而在庭院内欣赏,恐怕

不可以吧!”刘表接受了他的意见,停止演奏。后来,刘表的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让杜夔任军谋祭

酒,在太乐手下任职,井命令杜夔创作雅乐。杜夔精通音乐,聪明过人,各种乐器无所不能,只有唱歌

跳舞不是他的特长。当时散郎邓静、尹齐擅长唱雅乐,歌师尹胡也能唱宗庙郊祀的乐曲,舞师冯肃,服

养知晓前代各种舞蹈,杜夔主管此事,精心研究考证前代经典,收集近代学故,教授讲学,制作乐器,

继承恢复前代的古乐,这些事都是从杜夔开始的。黄初年间(220-226),杜夔任太乐令,协律都尉。

汉铸钟的工匠柴玉手很灵巧,在音乐上很用心思,乐器中,很多都是他制造的,也被当时的达官贵人赏

识。杜夔命令柴玉铸铜钟,声音清浊,与古法不合,杜夔命令他多次重新制作。柴玉感到厌烦,说杜夔

任意指挥,所以也常常反驳不听杜夔的意见。杜、柴两人相互到曹操面前告对方的状。曹操把各个钟取

来,让敲试,得知杜夔确实精通,而柴玉多误,于是惩罚柴玉和他的儿子们,让他们去做养马人。魏文

帝曾丕很喜欢柴玉,又下令杜夔和左骧等当着各宾客吹笙弹琴,杜夔很不愿意。因此,曹丕也感到不

满。后来因为其他事而把杜夔拘囚起来,让左骧等人去跟杜夔学习,杜夔自恃所学都是雅乐,这是作官

的资本,心中还是表示不满,杜夔于是被罢免而死。杜夔的弟子有河南邵登、张泰、桑馥,他们都官至

太乐丞,下邳县陈颃任司律中郎将。自汉代左延年始,他们虽然擅长音乐,但大都喜欢郑国的俗乐,真

正能保存继承古乐的人,推杜夔为天下第一。

15.C曲解词意,“因为‘痛饮’能够化解别愁”错误,“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大

意为“不用像世俗的样子用酒来诉说离情别绪,痛快的饮宴从来都另有缘由”。

16.①表述了苏轼想象与杨绘别后对他的思念之情和对再次相见的盼望之情。②抒发了苏轼对杭

州的留恋之情,也表述了苏轼功成还乡的愿望。③表述了苏轼对杨绘的敬佩、赞赏以及对他出任杭州知

州的喜悦之情。(6分,每点2分)

17.(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3)暖暖远人村依依城里烟

18.①喜笑颜开②呕心沥血③得偿夙愿(1个1分)①结合前后内容“面对

丰收的景象”“在这丰收的喜悦背后”可知,此处是说人们面对丰收景象时喜悦的心情,可填“喜笑

颜开”。喜笑颜开: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的样子。②此处说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

{#{ABKYqAogCIQBAAAQhCUwGACgGQkAGCCIoOwAAAsAIBwAFABAA=}#}

究、应用与推广,并费尽心力,创造性地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

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可填“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和精力。③此处说袁

隆平生前的两个梦想终于实现了,可填“得偿夙愿”。得偿夙愿:终于满足了日思夜想的愿望。

19.①在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颇有建树。②超级稻亩产量不断攀升,解决了中国

粮食问题。(4分,每点2分)

20.杂交水稻已被推广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4分,一处2分)

画线句子的语病有:“数十个国家或地区”不合逻辑,改“或”为“和”;“超过700多万公

顷”成分赘余,去掉“多”。

21.D文中的“是赋予它们‘烟火气’”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此处的“烟火气”并不是“烟

火气”本身的意思,而是指让文化遗产“走进大众的生活中”的意思。A.引号表示特定称谓;B.引

号表示否定和讽刺;C.引号表示突出强调;D.“这6部‘机器’”中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机

器”并不是“机器”本身的意思,而是指他身上的六种器官,用在此处说明他的“眼、耳、口、手、脚、

脑”六种器官配合得当,运用灵活,像机器一样。

22.①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良好。②也需要做好创新。③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6分,每

点2分)

23.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内容关于两个“苏神”,之所以苏翊鸣和苏

炳添被称为“神”,是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审题时要找出二人身上的可取之处,以此立意即可。

苏翊鸣一战封神时只有17岁,可谓是英雄出少年,他正是当代追逐梦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