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790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790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790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790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790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等教育法学类自考-0790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推勘院2.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有哪些?3.明代中央官制的一个特点是中央主要官僚机构有三系统。()4.庶吉士5.唐后期,监察权力大大削弱,监察制度多有破坏。这是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不相适应的一种必然现象。()6.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7.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部制。A、三B、六C、八D、九8.概述秦汉时期的司法制度与司法审判程序是什么?9.概述魏晋南北朝的监察系统是什么?10.枢密使11.六科给事中12.清军机处成立后()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A、内阁大臣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D、宰相13.梁启超和王国维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哪些?14.秦汉的"三公制"中,御史大夫承担的职责是什么?15.怎样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宗法(家族)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家族)制社会?16.论宋代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形成的关系。17.概述唐代御史台的组织架构及职官配置是怎样的?18.列举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弊端?19.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A、先秦时期B、前秦时期C、先汉时期D、前汉时期20.唐代的谏官均为规谏皇帝过失的谏官,这实际上是对皇帝个人的一种监察。()21.《尚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政书体的文献。()22.行御史台23.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24.宋代台谏职权统一,均为监察百官臣僚,尤其以宰相为主要监察对象。()25.唐代监察御史的执掌是什么?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西周时期,法统入礼,刑与礼总属于周礼体系之中。2.明代东厂设于成祖时期,西厂设于宪宗时期,人员和权利超过东厂。()3.简述汉代选官的主要途径?4.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5.论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6.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方正统地位。7.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9.简述汉代至明清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制度表现?10.解析律、令、格、式的含义?11.简述汉代的地方监察制度?12.特奏名13.尚书台14.少府15.任子制16.八股文17.西周的选拔人才注重德与能的结合,而以能为重。()18.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A、君主专制制B、君主制C、等级君主制D、君主立宪制19.绿营兵20.中西封建君主制异同比较是什么?21.结合两汉、宋、明、清各朝代削弱相权的事实谈谈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22.六察官23.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国体。()24."兄长去世后由弟按年序依次继承王位,同辈之弟无或去世则由长兄之子继位。"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之为()。A、兄终弟及B、父死子继C、嫡长子继承制D、王子继承制25.元朝重宗教,宣政院的权力很大。()第3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八旗制度2."非进士者不入翰林,非翰林者不入内阁"说明清代翰林院的地位重要。()3.笔帖式4.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5.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A、中央集权制B、等级君主制C、联邦制D、邦联制6.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等级制7.客卿8.官事可摄9.三司会审10.明代的学校分中央国子监的"国学"和地方的府、州、县学、国学的学生称"监生";府、州、县学的学生称"生员"。()11.唐宋时期翰林学士院的沿革是怎样的?12.论商周时期中央官制的职能划分与官职配置。13."笔帖式"是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高级官员。()14.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A、《春秋》B、《资治通鉴》C、《史记》D、《左传》15.三司推事16.释褐试17.南书房18.九卿会审1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A、家庭B、分封C、法律D、内阁20.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即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21.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A、"战国封建说"B、"西周封建说"C、"魏晋封建说"D、"先秦说"22.元代"一省制"是什么?23.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A、御史台B、中书台C、司隶台D、尚书台24.政事堂25.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宋代由中书省指定的的特别法官组成的机构。2.参考答案: (1)监察机构有北京、南京两套系统。中央最高监察机构称都察院。 (2)按省区划分,明分十三道监察区,设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主察内外百司之官邪"。除都察院,明还有专门监察中央六部,直属皇帝的一种独立监察官,称"六科给事中"。 (3)监权多门,有主要监察机构都察院。有主要监察六部的六科给事中。也有检校、厂卫特务组织,兼领对官民的司法审判和监视风闻奏事之权。 (4)对地方监察的御史巡按制度。明代监察御史的主要职掌是奉皇帝谕旨巡察地方省府州县。这种巡察纠劾地方官员的御史称"巡按御史"。3.参考答案:错误4.参考答案:明清翰林院中最低级的学习人员。5.参考答案:错误6.参考答案: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7.参考答案:B8.参考答案: 秦代九卿中,廷尉为中央掌司法的最高官员,其司法机构也称廷尉。秦时已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的司法审理程序系统,地方基层的民事诉讼案件先由乡官啬夫受理,不能解决则上交县,县不能决送郡,郡不能决送中央廷尉,最后由廷尉审理后报呈皇帝裁决。 汉代的司法制度中,皇帝拥有最高司法审判权,对重大案件有最后复审裁决权,大赦与特赦权也归皇帝掌握,中央司法机关沿秦制仍为廷尉,廷尉为中央最司法官,负责审理皇帝下达的案件。汉代的司法审判基本采用刑讯逼供制度,一般刑事案件地方一级司法机关可自行处理,死刑和重大疑难案件则需上报廷尉处理,并经皇帝批准,司法机构和司法官员的活动也要受监察机构和监察官的监督。9.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中央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魏晋又称宪台,梁及北魏、北齐又称南台,北周称司宪)。长官为御史中丞,权力很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御史中丞下设治书侍御史掌律令、举劾,下统侍御史。侍御史分曹办事,掌受百官奏事,察举百僚。另有殿中侍御史。司隶校尉掌察京师并统领京师所在州,称司州(或司州牧)。魏晋南北朝时值动荡分裂时期,地方权重,皇权衰微,故御史虽名有"肃震百僚之权",但在实际执行监察时往往因多种原因而使监察之权多有限制。10.参考答案: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11.参考答案:明代专门监察中央六部,直属皇帝的一种独立监察官。12.参考答案:B13.参考答案: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中国专制政体进化史论》一文,这是用西方资产阶级进化史观研究中国历代政治演化进程的第一篇专题论文;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和《殷周制度论》则是用西方实证史学研究中国先秦政治制度史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王国维首创了用地下出土文物资料(甲骨文)和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史记·殷本纪等》)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这种方法对现代史学形成了重大的影响。14.参考答案:秦中央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寺,其长官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一,为副丞相,掌天下文书。图书秘籍和监察百官,兼有皇帝秘书长和最高监察地方的监御史。15.参考答案:家族关系根深蒂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崇宗敬祖、尊老敬孝、由孝入忠,以孝道治天下的社会意识和政治意识,家长意识和君主意识相结合的权威意识浓厚。社会关系的取向主要依据血缘关系及由血缘关系外延的地缘关系,由亲情关系到地缘关系到政治关系,社会网络关系往往通过这种多重的人情关系来构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忽略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16.参考答案: (1)"官无常位,权无常势"。即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权力的转移具有高频率性,官宦之家与寒门之士在入仕形式、权力争取上具有了形式上的平等性。 (2)文官治国并且文官的主体是具有进士身份的知识分子。科举制导致了宋代官僚,尤其是高官主体由科举进士构成。 (3)士人干政、谏政意识的加强。大量来自社会中下层的科举士人进入仕途,他们大多具有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和拥护皇权政治心态,以天下为已任,干政、谏政的意识比较强。 (4)推崇进士、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的进一步抬升,追逐名利的文化心态和官本位心理的凝固。17.参考答案:御史台为专掌监察(拥有一定司法审判权)的中央监察机构(高宗龙朔二年曾改称"司宪台",武则天时又改称肃政台,分左、右肃政台、睿宗后复御史台名称)。长官为御史大夫(高宗时称大司宪,武后时称左、右肃政大夫),从三品。以御史中丞2人为付长官(高宗时称司宪大夫),正四品下。御史大夫和中丞"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御史台下属机构有三个,即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别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任职。18.参考答案: (1)它是君主专制的工具(君为臣纲、臣事君以忠、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此,传统社会的官僚只是君主的奴仆而非民众的公仆。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必然形成惟命是从、欺上瞒下、阿谀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官僚主义的官场恶习及长官意志、奴性意识和官本位心态。 (2)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所受教育局限于经学、文学和史学等引经据典式的人文领域。缺乏自然科学和辨证逻辑思维的训练。 (3)导致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的双重价值观。19.参考答案:A20.参考答案:正确21.参考答案:正确22.参考答案:元御史台的派出机构,也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等官。行御史台只设在江南和陕西两地。23.参考答案:正确24.参考答案:正确25.参考答案:掌监察百僚和巡按地方州县,主要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监察尚书六部,由3至6个监察御史分别监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号"六察官"。第二部分是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其中特别是巡按监察地方州县是监察御史的主要职掌,监察御史受皇帝指派巡按地方,监察地方官。除此外,监察御史还有监军、监馆驿、监仓库等监权。在诸御史中,监察御史官品最低,仅为正八品以上,但职掌范围最广,权力相对也大。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正确2.参考答案:正确3.参考答案: 汉代选官多途,主要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和"征辟制"。 (1)按军功赐爵授官。 (2)"郎选" (3)纳粟赐爵授官 (4)察举制 (5)征辟制4.参考答案:第一,群相制。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5.参考答案: (1)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历时久远; (2)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和完备的文官制度; (3)政治体制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与制约; (4)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联系密切; (5)政体的严整与思想的控制严密互为表里; (6)礼制的法律化及以礼治国的伦理型政; (7)君主制政体始终与农耕文明相联系; (8)政治结构发展不平衡。6.参考答案:错误7.参考答案:儒家8.参考答案: (1)学术性论文和专著成倍增长。论文超过2000篇、各类专著超过百部。最具代表性的有白钢主编的10卷本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它可以说是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与国内以往中国政治制度史著述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侧重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制度设置的静态描述和制度运行机制的动态分析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其它有关专著主要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 (2)禁区冲破后多种理论和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 (3)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有向政治学转移的趋势。 (4)以史资治。运用政治制度史研究成果为我国当代政治体制改革、反腐肃贪、整顿吏治、加强监察等现实政治服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9.参考答案: (1)以察举制为主的两汉选官制度。主要选官制度为"察举制"和"征辟制"。 (2)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体选官制。 (3)从隋、唐开始,中国选官制度的历史进入了科举制时代,至此以后,中国封建政治逐渐过渡到典型的士人政治(或称官僚政治)的时代,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与皇权走向彻底合流。10.参考答案: 律主要指刑法,其中也包括民事法、诉讼法和婚姻法等,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令指国家组织制度方面的规定; 格指皇帝临时颁布的国家机关必须遵守的各种敕令; 式指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序和活动细则,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11.参考答案:汉代对地方的监察有所加强。汉初废秦御史名,于各地设监察御史,或由丞相史和特察巡察地方。汉武帝时,又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巡察所部郡国,"以六条问事"。六条中除一条是监察地方豪右,其余五条都是监察郡国守相等官吏的。至东汉时,刺史才逐步由监察官转为州行政长官。12.参考答案:是宋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对那些屡考不中、多次落第的考生所采取的特赐科举及第的方法,故又称"恩科"。13.参考答案: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14.参考答案:少府负责皇帝奉养之官。战国时,始置少府,掌管手工业和国君的私人庄园。东汉仍称少府。秦汉沿置少府,列为九卿之一。到了东汉,少府的职能、机构都发生很多变化。元朝始废。15.参考答案:所谓任子,即后世的门荫(或称恩荫)制。汉制规定:二千石以上现任官任职满三年的,可推举子弟一人为郎。16.参考答案:明代科举考试采用一种特殊的文体,有如下特点:一是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二是每篇文章形式统一。17.参考答案:错误18.参考答案:B19.参考答案:是清朝入关后招募汉人和收编降清的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的一支军队。因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20.参考答案: 中国的君主制自公元前21世纪奴隶制时代的夏朝就出现了,至1912年满清帝国被推翻,其间经历了奴隶制时代的宗法等级君主制和封建社会的专制君主制,历时4300年左右的历史。而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则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从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君主制直接转化过来的,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与封建经济、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相始终的。如果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为标志,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前后延续时间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君主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官制度以及具体的行政、司法、监察和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备严密可以说是相应历史时期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欧洲的君主制是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后形成的,至今不到二千年的历史;而西欧封建君主制则是在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其间经历了分散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君主专制制三个发展阶段。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到15世纪左右,在新兴资产阶级的拥护下才得以在英法等主要欧洲国家确立,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法国大革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西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封建制度的解体、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相始终的。21.参考答案: 汉初丞相(吕后以前多称相国)位高权重,"掌丞天子,助理万机",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深,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武帝以后,丞相与皇帝殿廷相争乃至拒绝执行帝命的事是很难再见了。不仅如此,汉武帝时,丞相时有贬官杀头之虞,位居相职,竟被视为祸事。汉武帝为限制相权,还重用"中朝官",使丞相的实际权力也开始被剥夺。东汉时期,相权进一步削弱,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实际权力都转移到尚书台手中。宋代是皇权高度凝固,相权空前萎缩的的时期。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和枢密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军政权;三司使司和三司使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财政权;审官院和三班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人事权;审刑院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司法权。辽代中枢机构形式上也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大系统,而且北面官又分北、南二大分支系统。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又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到了元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一大变化,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朱元璋集皇权、相权于一身。 相权与皇权关系的总体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并直至废止,皇权不断加强而至极度集中。22.参考答案:唐代察院第一部分是监察尚书六部,由3至6个监察御史分别监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号"六察官"。23.参考答案:错误24.参考答案:A25.参考答案:正确第3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是一种以"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2.参考答案:正确3.参考答案:官名。清代在各主要衙门中设立的,专门负责翻译满汉奏章文书的低级官员,由满人、蒙古人和汉军旗人担任。"笔帖试"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士人"(或"博士")。4.参考答案:错误5.参考答案:B6.参考答案:B7.参考答案:他国之士通过游说成为异国之官。8.参考答案:奴隶社会官僚机构的整体框架还不完整,职责权的对应原则尚不明晰,这就是所谓的"官事可摄"。9.参考答案:元朝凡重大案件由联合审判组织"三法司"指刑部,督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审理。10.参考答案:正确11.参考答案:唐玄宗时期,始设翰林学士院,选朝官中有才艺者兼翰林学士,初掌文学侍从,顾问应对等事,后发展为专掌起草重要诏命。肃宗时因天下用兵不止,翰林学士在皇帝左右,朝政军国大计多出自其手。唐宪宗时,在翰林学士中又选一人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权力很大,唐后代的宰相,很多都出自翰林学士承旨。宋朝的翰林学士院,设翰林学士、直学士若干人,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各种诏命,其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称旨。宋朝翰林学士为清要官,宰相多出自其间。12.参考答案:商周时期,中央官制已有了基本的职能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顾问官、政务官、事务官、内务官和宗教史职官等几种类型。西周时的顾问官"三公"-太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