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艺术文化生活娱乐知识竞赛-书法知识竞赛历年高频考点试卷专家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临摹2.唐隶、唐八分指何而言?两者是完全一样的书体吗?3.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古人有关“苍颉造书”的记载和传说?其与后世书体的创造有何不同?4.蔡邕是怎样创造飞白书的?5.王献之小楷那件最著名?6.晚明抗清志士黄道周的书法如何?7.洗碑8.清代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篆书家是谁?其书法渊源如何?9.谈一谈书法创新的年龄规律。10.王羲之幼年时曾向(),后又向()学习楷书。11.如何理解“匆匆不及草书”?12.宋太宗赵炅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什么重大贡献?13.笔画是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笔画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下面哪一项笔画和其名称的对应关系完全正确?()A、亅:弯钩 ,ㄑ:撇点B、ㄋ:横折折折钩,乚:竖弯钩C、丶:点 ,丿:捺D、乙:横折弯钩,ㄥ: 竖折14.什么是碑派?15.三希堂收藏的三件稀世之宝是什么?16.擒笔与纵笔是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在总结吸收前人用笔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A、周星莲B、王羲之C、钟繇D、怀素17.法帖18.什么是宣纸?19.那么清代和现代书法“尚”什么呢?20.云间书派是怎样组成的?作为地域流派的组成,它与吴门书派有什么差别?21.明代著《书诀》的丰坊是怎样一个人?22.写字时眼睛应距离桌面近();胸距离桌边()整;手距离笔尖约()。A、一寸;一拳,一尺B、一拳;一尺;一寸C、一尺;一拳;一寸D、一尺;一寸;一拳23.试述唐太宗正在唐代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24.蔡襄的书法追求正在宋四家中有什么先导作用?25.楷书的特征是什么?它的两大体系唐碑与魏碑有何区别?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的作用意义是什么?2.什么叫隶书?3.什么叫古隶?4.幼年放牛打柴,后中状元的罗伦的书法怎样?5.单款是指落上书写者的姓名(或字、号)、正文出处、书写时间及地点等。位置在正文之后。6.一天能写三万字的蒙古族书法家是谁?他是怎样奖掖后进的?7.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人民盛爱不衰?8.什么叫款识?9.什么叫吉语印?10.老庄思想对书法的影响表现在哪里?11.什么是异族书?12.什么是逸体?13.广义而言,书法则不仅指毛笔书法,还包括了钢笔书法、粉笔书法以及少数民族书法甚至日本的假名书法、韩国的韩文书法等等。14.内擫外拓15.隶书和八分书是怎么回事?东汉八分书的典型风格及代表作品有哪些?16.何谓南路体?17.请介绍管领元代书法的赵孟頫的书法生涯?18.清代大学者阮元在《小沧浪笔谈》中称誉谁“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他是具有怎样造诣的一位书家?19.试举出四位清代篆书家。20.今草是谁创造的?21.藁草书起于何人?22.汉代隶书代表作有哪些?23.什么叫做赵体书?24.柳穿鱼25.汉、唐以后,还有哪些隶体书名世?第3卷一.参考题库(共25题)1.明末清初,哪一位书法家被誉为“神笔”?他的宦途和书法生涯如何?书论见解怎样?2.“禅宗”与书法有什么关系?3.“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是哪一位书法家的诗句?他的书法艺术和生平如何?4.为碑学中兴推波助澜的三本理论著作及其作者?5.已发现的最早的印章是怎样的?6.著名的狂草墨迹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何继承与发展?7.请举例3―5种摩崖刻石?8.“心圆管直”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心圆管直”?9.铁线篆10.从书法作品的款式上瞧,明代较前代有哪些发展?11.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究竟如何?12.现在发行了哪些有关篆刻艺术的报刊?13.如何理解“创新”?14.什么是叠篆?15.得康里亲授并受其影响的书家有()A、饶介B、耶律楚材C、危素D、赵世延E、勃术鲁羽16.钱沣的书艺有何特色?17.起笔、行笔、收笔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写任何一种点画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所谓“逆入、涩行、紧收”,便是这三种用笔方法的要决。18.什么是秦隶?19.被乾隆称誉为三件稀世珍品之一、并收入《三希堂法帖》的《伯远帖》的作者是谁?20.听说在六朝人的书论中,王僧虔《笔意赞》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其内容有否值得介绍的?21.什么叫肖形印?22.唐代有哪些书家的书法可独称一体?23.仿宋体的基本划一共有多少种?24.什么叫漆书?25.书法史上被作四大楷书家的是谁?试分别举出其楷书代表作。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学习前人书法的一种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笔画书写的称“临”;以薄纸蒙碑帖上,依其形迹而复写的称“摹”,或称“影书”。小学生习字,用描红本子,也属摹。《丹铅总录》引岳珂语称:“临摹两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栌欀桷,虽具准绳,而缔创既成,气象自有工拙;临帖如双鹄并翔,青犬浮云,浩荡万里,各随所至而息。” 南宋美夔《续书谱》称:“初学书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 又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临摹之外,尚有“钩”法,用油纸蒙碑帖或真迹上,以极细之笔画将油纸下字迹双钩下来,再用墨填满双钩内空处,称“钩填”。2.参考答案: 唐隶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唐朝的楷书而言。唐代人称当时的真书为“隶”,据《唐六典》记载,唐代校书郎正字所掌字体有五: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隶书为“典籍、奏表、公私文书所用”,故即“真书”也。另一种含义就是唐朝人书写的隶书,亦称为“唐分”或“唐八分”。从这个含义来讲,“唐隶”与“唐八分”实为一种字体。而从前一种含意看,则“唐隶”与“唐八分”实为两种书体。 对于唐人隶书(指后一种含义)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有的说:“分书宏伟,犹有古法(清叶昌炽《语石》);而有的却说其:“既不通《说文》,则别体杂出,而有意圭角,擅用挑踢,与汉人迥殊。”(钱泳《书学·隶书》),认为它过于做作。3.参考答案:在古籍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有关“苍颉造书”的传说,如:《荀子》载:“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一也。”唐玄度云:“颉有四目,通于神明,观察众象,而为古文。”关于书体和字体还没有分离开来的早期文字的创造问题,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和发现,往往把文字或字体的创造归结于一人并笼罩上一种神秘的色彩。根据古代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可知古文字分布地域较广,异体字也很多(如陶片上的符号,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可见,古代文字是广大人民集体智慧长期积累的结晶。据有人考证,所谓“苍颉”,其实就是“创契”。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如果真有苍颉这个史官的话,那他也是一个搜集整理古代文字的人,文字并非完全由其创造。正如后面还要谈到的小篆、隶书一样,并非是李斯、程邈的独创,而是他们搜集当时各种文字,以简约、省便为原则加以整理,使之统一化、规范化罢了。但在文字逐渐进入艺术领域之后,书体的创造(即创新)就多属书家个人的创造。如欧阳询的欧体书,颜真卿的颜体书,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等。虽然他们也是吸收古今众家之长,但其独特的点画形态和结体、布局方法以及书法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独特的神韵情调,却是书家个人的独创。如果可以把古字体的“创造”比作老和尚的百衲衣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以后书体的创造就是春蚕吃了桑叶以后吐出的丝、蜜蜂采了花粉以后酿出的蜜,其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正确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是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的必不可缺的修养。4.参考答案:东汉灵帝熹平年间,蔡邕奉命作《圣皇篇》。完稿后,蔡邕前去皇家图书馆“鸿都”交卷。那时,正巧鸿都门在整修,于是蔡邕就“待诏门下”,看到工匠们用刷石灰的“垩帚”在刷墙,扫帚过后,飞白丝丝,故受启发,于是他据此创出了一种笔画间丝丝留白的“飞白书”。5.参考答案: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最著名。6.参考答案: 黄道周,明神宗万历十三年生,清世祖顺治三年(或作明福王弘光元年)卒。福建漳浦人。字幼平或作幼玄,又字螭若,号石斋。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崇祯二年进右中丞。福王时官至礼部尚书。唐王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在婺源与清兵作战时,兵败不屈而死。 黄道周工书善画,亦精天文、地理等。故跟其学习的人很多。其文章、书法、绘画的风格刚正、严冷,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说:他的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清王文治《快雨堂跋》认为其楷书格调遒劲秀媚,直逼钟、王,其隶书草书也能自成一家,是明末书法家中之佼佼者。7.参考答案: 碑刻术语。古碑因风化剥蚀或人为磨损,后人依据原有旧画加以剔刻,谓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画精神难免大逊,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即是被洗者。8.参考答案: 钱坫(公元一七四四——一八○六年),字献之,号十兰,又号篆秋,嘉定县人。他的族叔钱大昕是清代著名学者,另一位族叔钱大昭和哥哥钱塘也都是学者。钱坫承接家学,精通文字训诂、经史、舆地、音韵、金石等学问。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中乡试付榜,以副贡生身价游关中,充当陕西巡抚毕沅的幕僚,与名流孙星衍、洪亮吉、方子云等一起研讨训诂、舆地等方面的学问。官至乾州州判,兼署武功县,后因病归家,六十三岁时去世。 钱坫在家时没有学过篆书,后来去北京探望钱大昕时,大昕命他学写唐代李阳冰的《城隍庙碑》。于是他刻苦临习,书艺大进。后托辞说是梦见唐中老人教其书写《乾卦象》,醒来遂书之,并以其展示于人,当时的篆书大家翁方纲听说此事,就看钱坫的书迹,看罢,十分赞赏,认为是出于神授,打这以后钱坫就名扬天下了。因他当时年少气盛,于是就套用李阳冰的话,刻一石章,上写了“斯(李斯),冰(李阳冰)之后,直至小生”的话。后来在游焦山时,看见壁间的篆书《心经》,大为佩服,认为可以与李阳冰比美,但随后当他知道是同时代的邓石如所写的时,却又挑剔其中不合六书的地方对邓进行诋毁攻击,事实上邓的篆书确是比钱坫更胜一筹的。 钱坫晚年右体偏瘫,改用左手书写,因单纯的小篆宛转难以称意,就将钟鼎文、石鼓文、秦汉铜器款识、汉碑题额诸体,参杂于篆书之中,书体忽圆忽方,似篆似隶,笔力苍厚,别有一番风味。9.参考答案: 我们的国家迫切需要有很多学科的专家,对从事书法艺术的人而言,不想成为书法家的人是没有出息的!要想成为书法家,除了必备的修养和条件而外,最根本的一条是要有勇于独创的精神。在我国书法界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老书家们常为一些年轻人忽略了传统而去争新眩奇感到扼腕叹息;年轻人也对一些老书家不肯摆脱前人的藩篱虽口不言而心非之。在这个现象里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年龄和创新的关系。前人惋惜过宋代书家米芾“求变太早”,现在很多人主张,只要认真学习古代的书法,多学上几家,到了晚年就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主张固然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并没有认清书法艺术创新的年龄规律。 我们再试看这样两个事实:一九七九年上海《书法》杂志举办了全国群众书法征稿作品评选活动,从一万四千多件作品中评选出了一百件优秀书法作品,其中获奖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64件,而年龄在30~45岁的就占50件之多;一九八五年在河南郑州举办的《国际书法展览》上,从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寄来的二万多件作品里选出一千零五件正式展出,而三四十岁的中青年的作品占全部展品的三分之二左右。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有新意的作品。看来这个年龄规律也适合现在。因此,希望一切有志从事祖国书法艺术事业的人,在打好坚实的书法基础上,在“最佳年龄”时,要力求创新,有如郑板桥所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错过了这个“最佳年龄”,创造性则可能小了,因为人的精力和思想都是受约于自然法则的。10.参考答案:卫夫人;钟繇11.参考答案: 草书本是书写快速流便的产物。但由于在有关史籍书论中常见有“匆匆不及草书”、“匆匆不暇草书”、“忙不及草”、“适迫遽,故不及草”等语句,反让后人对草书到底是写快好还是写慢好产生了疑问,屡辨不清。有人认为是草书写得慢,所以“匆匆不暇草书”意即来不及写草书。有人则将其断句为“匆匆不暇,草书”,又解释为时间来不及,只好草草书写之。 其实,细审这些句子的出处,联系其上下之文义,应以解释为“因时间匆忙,故来不及写草书”为宜。但这里的来不及写草书却不是因为草书写得慢而来不及写,而是草书形成艺术之后,形体结构变化大,定则多,不容易掌握,如为初学,反觉得难以下笔,导至书写迟缓,所以,时间一紧迫,就来不及写草书了。后人就常常拿这句话作自谦之词,来表示“时间仓促,不能作草书为歉”的意思,并非草书必须写慢。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说:“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朦、混希夷,然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清张廷相、鲁一贞著的《玉燕楼书法·五则》亦云:“古人云:忙中不及作草,甚哉,草书之难也……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自始之终,一笔混成夫岂易事。”所以,对草书须快写当是毫无疑义的。但对这句话,则不应解释为快速了草的书写。正如宋高宗赵构所说:“昔人论草书,谓张伯英以一笔书之,行断则再续。蟠屈拿攫,飞动自然,筋骨心手相应,所以率情运用,略无留碍,故誉者云:‘应指宜事如矢发机,霆不暇激,电不及飞。’皆造极而言创始之意也。后世或云‘忙不及草’者,岂草之本旨哉,正须翰动若驰,落纸云烟方佳耳。”12.参考答案: 宋太宗赵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最大贡献,是其在位期间即淳化三年,拿出皇室秘阁中所珍藏的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排次序,标明法帖,摹勒在枣木板上,凡是进登二府的大臣,都赐给一套拓本,世称《淳化秘阁法帖》。这是我国书法史上无争论、无疑义的最早的一套集大成式的书法丛帖。此帖摹勒逼真,精神完足,被誉为诸家法帖之冠。宋以前的很多书法作品由此得以流传至今。 宋太宗,后晋高祖天福四年生,宋太宗至道三年卒(公元九三九——九七七年)。是太祖赵匡胤的弟弟,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当皇帝后,又改名炅。宋太宗性情沉谋英断,治国有方,号称贤君。他特别爱学习,多才多艺,是帝王书法家之中的佼佼者。雍熙三年十月,太宗写了飞白书赐给宰相李昉时说:“朕退朝未曾虚度光阴,读书外留意真、草书,近又学飞白”,可见其学习之勤奋。同时他还亲自指点教授其大臣们学习书法。宋黄庭坚在其《山谷集》中说:“熙陵(太宗)妙尽八法,当时士大夫皆亲承指画。”米芾《海岳名言》评论太宗书法是“真造八法、妙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宋朱长文《墨池编》详细地记载了宋太宗学书的情况。他说:宋太宗在没当皇帝以前书法就写得很好,人们得到他的字迹就像得到宝贝一样。后来他当了皇帝,平定了天下以后,每天处理完天下大事,就练习书法,每次学到深夜,因此书法艺术又有长足进展,篆、隶、草、行、飞白、八分都写得“巧倍前古,体兼数妙,英气奇彩,飞动超举”。而草书写得尤为精妙。当时宋太宗曾对他的近臣说:我接管了天下后,为什么还要注意笔砚上的事呢?主要是我心里非常喜欢它呀!听说江东有个人能写小草,我几次召他来询问,原来他连向背之法还不知道。小草的写法很难,飞白的气势也很不好掌握。我真恐怕草法和飞白有失真传啊!由此可见,宋太宗是有意的在振兴书法艺术上下功夫,才命令刻制了《淳化秘阁法帖》的。世存宋太宗书迹有《书库碑跋》、《崔颢黄鹤楼诗》、《前人诗一首》,《毕文简淳化阁帖》等。13.参考答案:B14.参考答案:碑派是清代出现的新兴的书法艺术流派。它不是狭义地指对魏碑的学习研究,而是广义地指清代书坛对唐朝以前文字,甲骨、钟鼎、秦权、汉碑、瓦当、封泥、简牍、六朝墓志、造像等文字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书派。早期碑学崇尚汉碑,杰出代表为郑篮、朱彝尊、金农等人,到了清代中期阮元公开倡导碑学,并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后包世臣、康有为推波助澜,分别著有《艺舟双楫》《广艺舟双楫》,大力鼓吹碑学,使碑学之风大盛,师法对象由汉碑扩展到北碑及唐代以前的文字。15.参考答案:“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书房,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乾隆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他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贴》和王献之的《中秋帖》置于书房,视之为三件稀世珍宝,又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三希堂”。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的作品,当时只是手札便条而已,因帖内有“快雪时睛”几字而得名。此帖用笔洒脱,字体舒朗,动中有稳,是王体行书中的精品,被后人称有“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王珣的《伯远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的晋代行书。其内容为叙事之辞,该帖的命名出自于贴内的首句的“伯远”二字,《伯远帖》的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的行草作品。王献之的《中秋帖》,全文共二十二字四行。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书法受其父影响,且又有创新,他将王体行书的笔法进一步加以升华和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王献之的用笔如行云流水,连带互映关系,将字体处理得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们尊称为“书圣”,而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16.参考答案:A17.参考答案: 亦称“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迹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书(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摹刻秘阁所藏法书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样,总称《淳化秘阁法帖》。“法帖”的名称,相传由此始行。《法帖谱系》称:“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历代所藏真迹,命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此历代法帖之祖。”18.参考答案: 宣纸是用青檀树皮制成的,用于书画具有“表达艺术妙味”的特殊性能。安徽泾县的小岭是宣纸的故乡。四川夹江也出产书画纸,叫做“夹江宣”。 宣纸分为生宣和熟宣两大类,生宣能吸水渗化,而熟宣不吸水渗化。19.参考答案: 清代书法尚“气”。这个“气”既包含前面所解释“气韵”之“气”,又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不像以往将气说的那么玄,它是具体的。如书卷气、山林气、庙堂气、金石气等,这是高雅的境界;另外还有脂粉气、闺阁气、霸悍气、江湖气、馆阁气、市井气、行家气、粗俗气等低下的境界。清人常以此区分作品的高低、雅俗,无疑,它对丰富中国美学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书法应“尚”什么,目前还未有人提出。依笔者所见,应提“尚情”较能概括时代书法特点。其原因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几乎将人的个性窒息殆尽,但社会的发展将会来个极大的突破,追求个性意识是一个文明社会的特征,当我们结束了愚昧、落后的封建统治后,中国人民将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将个人的价值提到重要地位,表现在艺术上,将是对感情的充分抒发,对主体精神的高度弘扬。当然,这种个性意识的发展并不能脱离社会的制约,它与社会的前进同步发展。从书法艺术本身来讲,它虽然要遵守书法所应具有的根本特征,如用笔的力度,但也决不会停留在尚法、尚意阶段,人们将对结体、章法进行更大胆的突破,用笔也不可能保持不变,它的抒情作用要加强,书法中的一切技法、形式因素都只不过是用来作为主体抒发性情的工具和手段,它的表现性、抽象性特征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书法未来的局面,将是一个百花争艳、各体并存的时代,不可能有一种书体成为主流、一个书家成为书坛盟主,书法艺术一定要向多元化发展。所以,不同性情、气质的人,都可以找到一种抒发情感的书体形式,都可以去创造更新的风格。人们的情感,将在书法艺术中发挥到极致。“尚情”,比“尚意”更为高扬人的主体精神,更适应新的艺术思潮,如果不把“尚情”当做一个封闭的观念、当做一个框子的话,那么指出现代书风的“尚情”特征对书法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20.参考答案: 云间,古代又称松江、华亭。今属于上海。云间书派又称华亭书派。董其昌将相关云间籍的若干书家串正在一同,这些书家原先没有几多师承关系和全体联系,所以云间派只能是一个涣散的地域集体。待董其昌推出莫如忠、莫云卿父子后,云间书派才算真正组成,假如将陆深、莫氏父子瞧作云间派的先导的话,其核心正是董其昌本人,而真正能与吴门书家对抗者,仅董其昌一人,此时吴门书派己成渐衰趋向,于是云间派的兴起正好取而代之。万历年间以董其昌为核心的云间书派,固然多有追随者,但能与董其昌比肩者几乎没有。董其昌的好友陈继儒固然名满天下,但书艺究竟不可,不久云间书派就被明末个解放思想影响下的浪漫书风的声浪所掩。清代的云间派实践是董华亭派了。21.参考答案: 丰坊是明代嘉靖二年(公元一五二三年)进士,关于他的确切生卒年代,目前已无法查考。他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来改名为道生,改字为人翁,号南禺外史。鄞(今浙江宁波)人,后居吴中。 丰坊为人狂诞而逸出法纪,人品不佳。原先,他家有万卷楼,藏有古碑刻极多,由于见多识广,加之临摹功夫深,几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所以常常以己之假去易人家的真,故而恨他的人很多。最后竟至家道败落,贫病而死,结局可谓悲矣。 在书法上,他兼擅诸体,尤精草书,所以詹景凤《詹氏小辨》说道:“道生书学极博,五体并能,诸家自魏、晋以及国朝,靡不兼通,规矩尽从手出,盖工于执笔者也,以故其书大有腕力,特神韵稍不足。”关于丰书神韵不足的问题,陶宗仪《书史会要》也说:“坊草书自晋、唐而来,无今人一笔态度,唯喜用枯笔,乏风韵耳。”由于丰坊“晚痺(关节病变)而跌株连臂”),所以对于书法“不无少妨”,加上“人望不副”,故“天下恶其人并恶其书”。但明王世懋《王奉常集》中,对于他书法的造诣,却还是说了“今观诸帖,虽多老年颓笔,然时出入二王,兼存米颠风致”的公道话。丰坊所著《书诀》,论述学习书法的方法,而尤注重于篆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2.参考答案:C23.参考答案: 唐太宗深知以文治天下的原理,制定了合适书法发展的各项政策,设有特地的教育机构国子监,学书是其学习内容之一,设书学博士执教,施行以书取仕的重要举措,科举中书法独占一科,选官员也无例外,均以身言书判来确定。唐太宗喜欢王羲之书法,并亲身撰写《王羲之传赞》,确立了王羲之正在初唐时独尊天下的职位地方,并抉择了初唐书法的发展偏向。以致书家名手应运而生,书法事业蒸蒸日上。24.参考答案: 蔡襄的书法有两类,一是较灵巧者,用笔遒润劲实,结体稳重端雅,颇有雍容华滋、淳淡婉美的神韵。如《澄心堂纸帖》。二是较潇洒者,用笔简洁清巧,结体闲雅温静,灵动悠闲,于潇洒雅逸中见优游飘然的情境。如《扈从帖》、《脚气帖》。他可以冲破宋初“趋时贵书”民风的笼罩,经过终身的勤奋将已意与昔人融为一体,走出一条属于他本人的路而成为一代大众。他的这种探究精神,势必为“尚意”书家的上台展平了门路。25.参考答案: 楷书的特征有三:其一,笔划平正,点画形态工妙,结体方整而多变,能在静止的点画结构中体味到飞动灵透的神韵。正如宋人所说:楷法犹如快马入阵。其二,笔画的形态及字的结构有规律可循,形成了完整的“永字八法”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这八法,既是笔法,又是字法,每一点画和其他点画都有顾盼呼应关系。其三,运笔贵用中锋,一波三折,筋骨齐全,血肉丰满。魏碑和唐碑都具有以上特点。但魏碑是楷书的发展时期,其法度没有唐楷那样森严,其体势、运笔、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比较大,比较随便。此时期的传世之作,广布全国各地,纵贯整个南北朝时期,随年代和地域不同,书体的面貌和风格差异很大。但总的来看,结体略扁似方,点画尚留有隶意,大小参差多变、行笔潇洒自如,意态丰富,神韵灵动,各种风格突出,以气韵生动取胜。唐碑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书体纷呈。如颜、柳、欧、褚、虞、薛等,他们大都师承隋书,取法魏晋,追迹钟、王,并讲究字体结构,精求点画形态,兼有新创而各面 貌。与魏碑相比,这些书体大都法度谨严。其字迹大小多整齐画一,点画形态和结体变化不大,以法度森严著称。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和书法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据考证,印章进入书法作品当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到清朝,印章才成了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明清以来,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书画作品上的用印。由于不少书法家同时又是篆刻家,他们用的印多是自己根据书法的内容而随时刻镌的。在书法作品的恰当位置上钤印适当的鲜红的印章,如同画龙点睛一样,会顿时使书法作品鲜亮、精神起来,益发招人慕爱。 书法用印虽无定格,却也不能乱来。其一,因印章色泽鲜明突出,故其大小一般不能大于题款的字,亦不可过小。其占据的空间亦不能和正文或题款相同,位置一般不要并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或导之视觉上偏沉的感觉。印文(阳文,亦称朱文;阴文,亦称白文)的选择,钤印的多少,以及印泥的色泽、质地都应根据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需要而设置。如用两方印,则应一方朱文,一方白文,白文在上,朱印在下为好。印章的内容有名、号印和闲章,闲章内容不一,以有一定的思想情调和特定内涵为好。 闲章不宜多用,应以与书法作品内容相并联为好。如在题款中有年号的,“八十年代”之类的印章即不可钤用。印泥的颜色一般以朱红、朱磦为好,质地亦需讲究,要选用色泽鲜明、不走油退色的书画印泥。一般办公印泥色泽灰暗走油退色,不宜在书法作品中使用。2.参考答案: 据文字训诂,“隶”字有“徒隶”、“隶属”、“辅佐”等多种意思,因之,隶书的产生渊源也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狱吏程邈犯罪后被关在监狱里,他在狱中省减篆书笔画,改圆转为方折,“以趋约易”。这种字体多为紧急公文所使用,即“徒隶”——下层小官吏们使用的字,故称之谓隶书。实际上是一种较为方折而草率书写的篆书。另外,由于这种书体开始仅在下层社会中流行,而官方在庄重场合下使用的文字如诏版、刻石、权量铭文等都仍用的是小篆,这种字体仅起辅助作用或隶属作用,故称之谓隶书。事实上,秦汉交替之际的隶书就是当时社会上趋于方折潦草一类的“俗”体书的代称,正如晋卫恒所说:“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自战国时初创,经过秦汉到三国,在楷书未创制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体神态在其四百多年中是逐渐改变和美化的。西汉的隶书带有篆书、秦隶的遗意,笔画平直少波磔撇捺。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后期,便趋于工整精巧,结体扁平,布白匀称,笔画形态逐渐丰富多变。并出现了隶书特有的波磔分明的笔划,形成了汉隶的规模,即当时称谓的“隶楷”,即现在所说的隶书。3.参考答案:从广义上讲,包括秦隶和汉隶,与今隶对称而称之谓古隶。如明朝陆深《书辑》中所说:“合秦、汉谓之‘古隶’。”狭义上乃专指刚从秦朝小篆蜕变而来的秦末汉初的隶书,其笔画虽简约方折,但尚留篆书意味,笔画形态亦少波折夸张、俯仰向背之势。现在也有人把东汉以前的木牍、竹简文字及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称为古隶。4.参考答案:罗伦,生于明宣宗宣德六年,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一四三一年——公元一四七八年)。吉安永丰(今江西永丰县)人。字彝正,号一峰。自幼家穷,靠放牛打柴为生,还能勤读不辍。成化二年考进士,得入廷试,当场对答洋洋万言,直斥时弊,被选为进士第一(即常说的状元),授翰林修撰。因其为人刚直,故仕途不顺,毅然托病归家,不再做官。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伦善行楷,法文国信,笔力清健,结构端严,评者谓为翰墨中珊瑚玉树。”5.参考答案:正确6.参考答案: 是康里子山(公元一二九五年——公元一三四五年)。蒙古族人,号恕叟。出身世家,父亲不忽木,元成宗时官拜昭文馆大学士、平章军国事。子山博通群书,克己修身,操行廉洁,忠直敢谏。历任兵部郎中、礼部尚书、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五十一岁去世,谥文忠。 他的书法从小受到父亲不忽木和兄长康里回回的薰陶,后来他正楷学虞世南,行草学钟繇、王羲之。他在学书中立足传统,勤学苦练,每天办完公事后,要写完一千个字才吃饭。他曾说:“我一天能够写三万字,从来没有因为太疲倦而中途停过笔。”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书法笔画遒媚,转折圆劲,行草书尤为活泼开朗,飘逸优美。评论者说他的书法可与赵孟頫南北并雄,缺点是不够沉着,结体稍嫌疏松。著名作品有《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渔文辞》、《梓人传》等。 康里子山以推荐人才、奖掖后进为己任。杭州吴福孙善于书法,托人将小楷数万字进呈皇帝,召见时,子山恰巧在旁,就上奏皇帝说:“我的书法只是徒有虚名罢了,像吴福孙所写的,连我也赶不上。”元顺帝至正年间,将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大家都认为这题写阁榜之事,非子山莫属。但子山却认为自己下属周伯琦书当世无双,然而却因为名气不大,所以皇帝根本不知道。于是他命令周伯琦每天写宣文阁榜十几纸,把周弄得莫名其妙。一天,皇帝下旨令子山写阁榜,他推辞说:“我所擅长的是楷书,楷书不是古代书体,古书体都比不上篆书,当代没有比周伯琦的篆书写得更好的人了。”皇帝听了他的话,召用了周伯琦。7.参考答案: 王羲之之所以被称为“书圣”,固然与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的厚爱与彰扬分不开,但其书法能在几千年来为人民盛爱不衰,却有着更深刻的内在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逐渐挣脱了“谶讳经学”、“天命观”的枷索,主体意识逐渐醒觉,以人为中心的审美评价开始扩散。王羲之正是这种醒觉的先行者。他以刻苦的治学态度,遍访大江南北,搜寻名家真迹,开阔了眼界,又以大胆的超越精神不蹈古人窠臼,脱离成法羁绊,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唯美主义书法艺术的创始人。所以,尽管他的书法当时并不为一般人所喜爱,甚至遭到包括他叔父王导在内的一些守旧派书家的非难,却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后代人的喜爱。 通观王羲之为世人所重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说,王羲之之所以被称为书圣,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闻名遐尔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兰亭序》一帖的风貌意蕴和其文中所描写的人际关系、自然美景,达到了贴切入微、完美和谐的统一。这种唯美主义的书法风范,又是作者当时心绪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充分渲泄,因此,其创造出来的书法艺术品能超时越空,沁入人类相通的审美意识当中,构成使人们感到偷悦、畅荡的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层次审美享受。这种天人合一、混然一体的美的艺术创造自然会受到人类的普遍的爱。如果王羲之的书法没有这种深刻的美的内涵,即使皇帝再吹捧也没用的。据说,王羲之在写了这帖《兰亭序》以后,又重写了很多次,终因难与此帖相媲美而未见传世。在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中,被皇帝吹捧上了天的书法家何止数十,他们虽然当时曾炫赫一时,但却终被历史所湮没,就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艺术创造并没有达到一定的审美高度,所以就难于被后世所认可而广泛流传。8.参考答案: “款识(音志)”是边款的雅称,历来惯于称凹入的阴刻文字为“款”,凸起的阳刻文字为“识”。考其历史,在隋代官印“广纳府印”背后,即凿有“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造”的楷书。类似有款的还有“观阳县印”等。北宋官印“新浦县新铸印”的印背也凿有“太平兴国五年十月铸”楷书字样。在元代八思巴文官印的背面,也有楷书释文。一直至明清,这些官印的背后除释文外,大多为制作年号与制作机构。 石章被采作印材,为篆刻家提供了理想的物质条件。文彭和与其有师友之谊的何震,被公认为在石侧刻款的创始者。文彭开始的刻款是先用毛笔在石侧书写,再与双刀法刻出,如同刻碑一样,何震则始用单刀刻款。双刀法较能体现笔意,单刀直切则能较好地体现刀味与石味。 刻款的书体视作者的书法造诣而定,所以,对一个篆刻家来说,擅长真、草、隶、篆各体,也是刻款的需要,但一般的刻款以行楷为多见。在刻款上,赵之谦堪称为一位有胆有识的大家,他既首创用北魏书体刻阴文款,还前无古人地创造用《龙门二十品》中《始平公造像》法,以阳文刻边款,更能别出心裁地把经过艺术变形的走兽、佛龛造像、马戏杂耍等取法于汉画像砖的图像刻入款识,从而丰富了边款的形式内容,为边款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作者的姓名、年龄、刻制地点(大多以斋馆名出之)、时间、天气(如“晴窗、雨窗、大雪”等)、心情等。从这些边款中,可以考查到作者的一些生平情况。 (2)表明作者与求刻者的关系。有时能起史料作用。刻款格式也可随意变化,一般在后面署作者名,如“××同志属(即嘱)刻,×××”,“××先生索刻,××”,“××老师教正,××刻”。也可前后倒置成“××为××同志刻”等。 (3)对印文内容的补充说明,如赵之谦刻有一方“我欲不伤悲不得已”,何事令作者伤悲?边款上刻有“撝叔悼亡,乃刻此语”。 (4)注明印文篆字的出典、来源。有些字奇古难辨,即撰文在边款中示人出典,如“关内侯印,关字渻文如此”,“说文×字作×”,“金文×作×”等。 (5)注明作者对此印在艺术风格上的借鉴与探索。如常见的“××抚汉铸印”,“参吴让之意”,“仿赵撝叔九字印”,“法三公山碑为××作”,“仿秦小玺”,“拟古封泥”等。 (6)表达作者在艺术上的见解和宗旨。如赵之谦在“何传洙印”的边款上写道:“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浑厚则全恃腕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越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吴昌硕于封泥得益非浅,他的心得是“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这些精辟的印论凝聚了作者创作上的甘苦与心得,是印学理论上的宝贵财富。 (7)摘取一些较能表达作者意趣倾向的,自作或他人作的诗文,或者格言警句。如吴昌硕刻“石门沈云”一印边款中,即附自作诗一首:“点点梅花媚古春,莹莹灯火照清贫,缶庐风雪寒如此,著个吟诗缶道人”。9.参考答案:古人做事,多尚吉样。在战国以来的古玺印中,还有一种印文内容并非官名、私人姓名,而用一些古代带有吉祥意义的祝辞、成语入印,世称吉语印,一般都是为死者殉葬的专用品。实际上开了后世闲文印的先河。这些吉语印由简渐繁。战国古玺中常见的吉语印有“昌”、“正行”、“得志”、“行吉”、“有千金”等。秦印中有“和众”、“敬事”、“相思得志”、“思言敬事”、“忠仁思士”、“壹心慎事”、“宜民和众”等。汉代的吉语印文字增多,最多有二十字的祝辞,如:“今日利行”、“日利大年”、“永寿康宁”、“长富贵乐毋事”、“宜官秩、长乐吉、贵有日”、“建明德、子千亿、保万年、治无极”、“绥统承祖、子孙慈仁、永保二亲、福禄未央、万岁无疆”等。10.参考答案: 道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和补充,几千年来,对于形成中国人的世界观、心理结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起了极大的作用。老庄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强调自然美。儒家思想给书法艺术以束缚,而老庄思想则主张进行热烈的情感抒发,追求个性的表达,它给于儒家思想以有力的冲击,并从根本上对儒进行否定。在《庄子·天道》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他强调的是精神性的、主体的、无功利的追求,并抓住了艺术的创作特征和审美规律。老子认为,万象出于天意,人必须归于无为自然的形态,这样才能达于天道。他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天人合一”,反对人为的道德、法典,他认为这一切损害了人类的天性,是虚伪的东西,表现在艺术上,他是让人们回归于真实的个人,进行无为创作。他的关于“无”的哲学思想,是一切东方艺术发展为独特个性的思想本源。这个“无”并非无有的无,而是内涵极为深刻的实体。在老庄思想影响下,中国书法出现了不同于端庄、典雅书风的飘逸、稚拙、朴素、柔美的、带有强烈个性的书风,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 飘逸,它不被任何理性所约束,是人类天性的自由表达,已经达到了自由无碍的妙境。但它是建立在真正掌握了书法技巧、并超越了畦畛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如此境界。稚拙,老庄强调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敦其若朴,旷其若谷,混其若浊。”他所指的是不经过修饰、像山中刚砍下的木头带有一种原始的属性,又像混浊的水处于一种混沌的局面;他还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无名之朴”等,这些思想表现在书法上,则是稚、拙。这是为中国艺术界所公认的最高的理想境界,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气质,决非那些灵珑小巧的玩艺儿所能望其项背的。柔美,在老庄思想中的美是柔软,“天下莫柔弱于水……柔不胜刚,天下莫能行”、“柔弱胜刚强”;庄子说“鉴止于水”,对于柔的作用不能低估,它力量大得惊人,它可以“怀山裹陵”、“磨铁销铜”,利剑虽刃,却“抽刀断水水更流”。这种柔是寓刚于柔。草书中柔美的线条含有内在的刚性,它更靭,更富有弹性。老庄这一美学思想,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品格。另外,关于空白在书法上的应用,也是基于老庄的哲学思想。11.参考答案:异族书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文字和外国(主要为东南亚各国)的文字。中国古代书论著作中常将这类文字视为一种书体。如唐韦续《墨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知》、唐释道书《法苑珠林·召师》等著作中记载有各种异族书,如:西域书有驴唇书、莲叶书、节分书、大秦书、驮乘书、牸牛书、树叶书、起尸书、右旋书、覆书、天书、龙书、鸟音书等六十四种。”还有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外域》录异族书十五种如:“天竺书、畏吾儿书、回回书、日本国书、浮提国书、外国胡书、酉夏书、西洋马八儿等国书,流球国书、真腊国书、林邑国书、康国书、安息国书,云南大理国书”等。此外见于《汉书》、《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大唐西域记》、《说苑》著录者,尚有蒙古书、契丹文、突厥文、古藏文、回鹘文……健驮罗国书……暹罗文、吕宋文等。由于古人对“书学”和“文字学”常常混淆,而且认为外国文字和中国文字是同源异派,故多见录。实际上,在众多的外国文字中,最初使用中国汉字,而后产生变化,但与汉字书法同步发展,且美学思想基本一致的,只有日本书法。12.参考答案:指王羲之的一种书体。其名称来源有二:其一是因王羲之字逸少,取“逸”字命其字体;另一种是认为王羲之少年变法,超逸旧体,书体劲秀飘逸,故称之谓“逸体”。这里的“逸”即超越的意思。13.参考答案:正确14.参考答案: 书法术语。 内擫,指意在收敛的笔势; 外拓,指意在纵放的笔势。 近人沈尹默认为:“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用内擫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说大王(羲之)是内擫,小王(献之)则是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而实增。”并指出:“内擫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15.参考答案: 何谓八分书,历来说法不一。从书法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八分书属隶书范畴,是隶体的一种。在时间上应是先隶而后分。胡小石先生说:“隶书既成,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则为八分。”可见八分书是在隶书方折平直笔势的基础上,随书写实践的衍进,去质而从文,化直笔为波磔俯仰,化古隶中篆势下垂的竖势波尾为横势左右波磔的分势,形成如翚斯飞的形式美感和“八角垂芒”的妙趣。“言八分者,切不可为后来《宣和书谱》所引蔡文姬‘八分篆,二分隶’之伪证所误。八分之八,在此不可读为八九之八,乃以八之相背,状书之势者。”(胡小石《书艺略论》)八分书在书写上强调分势,与隶书有不同的体势和韵味,艺术境界亦不同。 西汉八分书的风貌已在居延、武威等地出土的竹木简书中显露出来,东汉八分书继西汉的势头向前衍进,八分书的艺术境界和风格更鲜明突出,更丰富多彩。由于东汉官府记工役、叙祀典多立碑刻石,社会上盛行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之风,“托金石之坚,广传后也”,因此碑碣云起,八分书借碑石得以留传。东汉八分书到桓帝、灵帝时达到极盛,法度严谨而又灿烂多姿。 细劲奇逸的风格以《礼器碑》为代表,此碑立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碑字精妙峻逸,秀劲庄严的形质之中流出奇逸之趣,清王澍说此碑“瘦劲如铁,变化若龙”。笔法细劲而雄健,历来认为是继承春秋齐国青铜铭文的特色,实际上在西汉的简书中也多有类似的细劲书风。此碑历来受书家推崇,视为隶法极则。杨守敬《平碑记》说:“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扬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韩仁铭》在结体和笔法上与《礼器碑》近似,但稍为疏朗,用笔遒劲朴实,不如《礼器碑》之变化奇异,书风稍有不同。典雅华美的风格以《西岳华山庙碑》为代表。此碑原石在明代地震时裂毁,后代重刻。历来推此碑为汉隶第一精品。碑字结体方整匀称,用笔法度端严,波磔分明,俯仰有致而骨气洞达,有“八角垂芒”之妙,华饰之美犹为突出,少古朴深藏之致。属于东汉后期隶书八分极盛时的代表作品。《夏承碑》与此碑风格近似,精工华美一致,而笔法较华山碑更为奇绝。16.参考答案:《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意思是“南风”这种歌,声音呆板无力,不能与“北风”这种歌抗衡。明代书坛上,江南一带的书法柔媚无力,了无风韵,人称“南路体”,隐含上述“南风不竞”的典故,借此来暗离对这种书体的贬义。17.参考答案: 赵孟頫(公元一二五四年——公元一三二二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鸥波、水晶宫道人等。他是宋太祖的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后裔,因为皇上赐他五世祖第宅于湖州,故称其为湖州人。宋亡入元,元世祖忽必烈搜访遗逸,经行台侍御史程钜夫的荐举,于至元二十三年(公元一二八六年),赵孟頫出来做了元朝的官。其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他是一个聪明绝伦的人,从小读书过目成诵,才气英迈,诗文清远,文章经济,冠绝时流,又复旁通佛、老之学,尤擅书画。在书法上,他于篆、隶、真、行、草各体无不精熟。据前人评论,他的书法一生变了三次:初年学思陵(宋高宗),中年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晚年学李北海。他平时写字极快,落笔如风雨,一天竟然能够写一万个字。 在我国书法史上,他和王羲之、米芾一样,是一个轶事流传较多的人物。明汪珂玉《珊瑚网·诸家评米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陶宗仪称赵文敏偶得海岳《壮怀赋》一卷,中缺数行,因取刻本摹拓,以补其缺,凡易五、七纸,终不如意,乃叹曰:‘今不逮古多矣。’遂以刻本完之。”可见他是很服善的。 关于他书法的造诣,后人确实有褒有贬,与其同时的鲜于枢说:“子昂篆、隶、真、行、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明代的解缙认为:“(赵孟頫)天资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古人,超入魏、晋,当时翕然师之。”清代的包世臣却很不赞成赵的书法,认为是:“吴兴书笔专用平顺,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如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从用笔、字体到布局作了全面的否定。平心而论,这里他虽然道出了赵书缺乏大的变化,雄强不足、姿媚有余的弱点,却也未免偏激。总的来说赵字秀媚清劲,入古出古颇得新意,是称得上一代名家的。其书法传世极多,而以《六体千字文》、《汲黯传》、《胆巴碑》、《三门记》等最为人们所熟悉。18.参考答案: 桂馥(一七三六——一八○五),字冬卉,号未谷,又号雩门、老菭、渎井复民、肃然山外史。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曾任云南永平县知县,七十岁时,死于永平。桂馥博览群书,对金石碑版研究很深,考证鉴赏俱精。曾经自己赋诗说:“傅(山)郑(汝器)难齐驾,翁(方纲)黄(易)许比肩,自从经品目,一字值千钱。”对自己的才能是很自负的。 他的隶书直接师法汉碑,对《孔宙》、《衡方》、《张迁》诸碑功力尤深。晚年对汉碑详加剖析评价,书风为之一变。他早年隶书端厚平稳,秀丽挺拔,能将汉碑缩小,越小越精。晚年刚劲沉着,浑厚雄伟,结体方满,外密中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张维屏《松轩随笔》说:“百余年来,论天下八分书,推桂未谷为第一。”桂馥还撰写了一部《国朝隶品》,专门评价清代书法家们的隶书作品。 除隶书外,他的行楷也瘦秀飘逸,自成一家。还善长指书,曾在济南五龙潭,将一根枯木,一劈为二,用手指蘸墨写了幅篆书对联,古茂而有奇趣。《复初斋集》中也有《题桂未谷指头八分歌》之说。他的篆刻和隶书齐名,同样风靡海内。此外,他写诗文、游记也是好手,阮元称他“诗才隶笔,同时无偶”。书迹书论有《霖雨桥记》、《黑龙潭诗刻》、《续三十五举》、《缪篆分韵》等。19.参考答案: 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20.参考答案:汉张芝。据唐张怀瓘《书断》记载,张芝原先擅长章草,“学崔(瑗)、杜(度)之法”。后来脱去旧习,“因而变之”,省减了章草的点画波磔,居然被他创出了一种名为“今草”的新书体。晋王羲之论汉、魏书迹,首推钟(繇)、张(芝),认为“其余不足观”。他还说:“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流水速,拨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自若,变态无穷”。并把他的章草列为神品,隶书列为妙品。21.参考答案:根据刘有定批注的元朝郑杓的《衍极·书要篇》的记载:“藁草,或云起于屈原。楚怀王令条国典,因为藁草,故取名耳。”也就是说,是屈原奉了楚怀王的命令,起草国家的法律典刑,写出草稿以后,人们就将这种书体称为藁草。唐蔡希综《书法论》也认为“草圣始自楚屈原”。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藁草实际是当时篆书的快速、草率、便捷的写法,即草篆。从屈原一生的学识、经历来看,其起草国典,始作草篆,是完全有可能的。屈原(公元前三四○——约公元前二七八年),楚国人,名平,字原。他给自己起名叫正则,取字叫灵均。以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入仕楚怀王,甚得宠幸。历任左徒、三闾大夫等。为楚国做了不少好事。后因遭谗言,去职被逐。终至忧国忧民,不能自已,自沉汨罗江而死。因其诗文盖世,开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之渊薮,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故其书名终被诗名、政名所掩,不见多传。22.参考答案: 《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华山庙碑》、《曹全碑》、《张迁碑》、《石门碑》、《衡方碑》、《鲜于璜碑》。23.参考答案:赵体书是宋末元初赵孟乡顷所书写的一种正楷书体。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代皇室后裔,后入仕元朝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聪明过人,精力绝世,尤以书画擅名,篆隶真行草无所不能,仅传世有名的碑帖即达七八十种,以小楷为最精。他的书法初学张即之,后得力于米芾。赵体楷书的特点是结体略扁,行笔流利,字态雅健洒落中又见纯和奇伟之姿。明人解缙在其《春雨杂述》中评其书法为:“尽掩古人,超入魏晋”。近人马宗霍亦云:“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但亦有人认为赵书柔媚有余,骨力不足。也有人以人品论书品,因为他是贰臣而贬其书法。平心而论,赵体书就其艺术值价而言,在书法史上自有其重要的地位。传世之作著名的有《小楷道德经》、《胆巴碑》、《妙严寺记》、《六体千字文》、《丈人帖》、《书赤壁赋》、《临兰亭卷跋》等。24.参考答案: 书法术语。比喻应用啄法的短撇。 如形、影、彤、彬诸字,其右侧的竖三撇,须有仰、平、覆三种有变化的笔势,似三条小鱼,用柳枝穿连起来,故名。25.参考答案:汉、唐以后,五代、宋、元、明等几个朝代,很少有突出的隶书名世。直到清代,随金石复古之风盛行,碑学大兴,隶书也开始复兴,出现了一批隶书大家,其书体风格特出,令世人触目。如著名的“金农体”,虽其亦称“漆书”,但基本属于隶体书范围。这种书体,结构苍古奇逸,笔力沉雄,笔画横粗竖细,如漆刷子写的一样,且波挑劲健,所以有人称之谓“漆书”。还有伊秉绶的隶书,化《张迁碑》、《郙阁颂》为己用,大小扁长多变,气魄沉雄古拙,用笔圆润而又坚挺,自成大家风范。还有郑簠、邓石如、赵之谦等亦以隶书名擅一时。第3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王铎(公元一五九二——一六五二年)。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石樵,又号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雪山道人、烟潭渔雯等,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一六二二)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皇帝自杀,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小王朝时,王铎官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不久,弘光朝覆灭,他投降了清朝,累官至礼部尚书。 六十一岁时告老还家,抵家不满十日就去世了。谥文安。明清之际,北方书法以王铎和傅山最为著名。王铎有“神笔”的美称,其书学功力很深,他精研当时几乎成为绝学的六书古文字学,钟鼎款识、秦汉碑碣以及释典文字。当时秘阁所藏法帖部类繁多,编次混乱,但随便举出一个字来,王铎便能立即讲出该字的源流和诸帖异同,毫厘不爽。他主张书法理应学古,不要妄为,只有学古后才能创新。他认为开始学书时困难在于入帖。后来的困难是出帖,这一“入”、“出”,讲出了学书的关键所在。他自定写字功课为一天临帖,一天应酬索书者,互相间隔,到老也雷打不动。他真、行、草、篆、隶诸体皆工。他的楷书学钟繇,而带篆、隶笔法,险劲沉着,健而不猛、丰而不腴,极有书卷气。行草成就最高,师法王羲之父子及米芾,笔力遒劲有余,能纵能收,体势连绵缠绕错落跌宕,布白如雨夹雪,豪迈俊爽,流畅超逸。遗帖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龟龙馆帖》和《弘月馆帖》等。2.参考答案: 禅宗为中国佛教派别之一,以专修“禅定”为主。南宗的“顿悟”说,对中国艺术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书法受其影响尤甚。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使人安静而止息杂念,见性成佛。中国书论中有“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要求书家作书前排除杂念,万神归一,“入定”后,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神奇之笔。“入定”愈深,则穷微测奥,通乎神解,可将思维引向平日未能意会到的问题,激发起灵感,也就是将潜意识调动起来。平时无意间所见、所闻、随心的谈话、读书、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突然会按着新的思路贯穿在一条线上,就像电子计算机,一下抓住了关键。实际这是思维过程一个飞跃。但这种飞跃,又非理性的思索。禅宗的特点是“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在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 他们主张超脱世间的荣辱得失,但与道家的超脱不同,而是认为只有回到内心才能解脱,主张在直觉中体验人生的自由。艺术是一种直觉活动,它包涵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的面相当多,当人们企图诉诸理性对它解释时,总是只抓住了其中的一面两面,即使当代最完整的理论也很难将它的产生、它的思维、创作过程、对它的欣赏等问题阐发得鞭辟入微。它是整个生命力的冲动,是对整个主体自我完善的渴求。人们对它的表述总是显得蹩脚,而只有通过主体在日常生活的大量感性中得到妙悟,达到了大彻大悟,才可直入堂奥。“它既非刻意追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既非泯灭含虑,又非念念不忘,所谓在不住中又常住。”这正是艺术创作的特点。有才能的书法家在“悟”字上表现得特别突出。我们的理论家,常常引用“夏云奇峰”、“担夫争道”、“惊蛇入草”之类的说法,实际这是历史上的书论者故弄玄虚之谈。 有实践经验者都会感到书法创作中的顿悟绝非看了一次“客观物体”所能奏效,我们当代人看到的物体更多,如果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理论去套实践,那么很难有人说他的书作是直接受某一种物体启发所致。一个有才华的书法家创出了新体,是由他的气质、意志、修养及整个的主体在书法艺术长期实践中,由更高层次的追求引导,对潜意识(而不仅仅是某客观物体)进行调整、筛选,最佳意象迅速汇集,直觉的智慧因子压倒了理性中的想象、感知而与情感、意向紧密融合后所突然迸发的结果。所以说“悟”,是在高层次上对现实的把握,是理性对于感性内容的积淀而使人直接感受到艺术的内在规律,这是“永恒的瞬间”或“瞬间的永恒”。许多书法大师并未进行深入的理性研究,实践一直在感性之中,由于悟性,他超越了感性,创造出了传世之作。而许多未必不勤奋、知识面不能谓之不高的书家,一生则只能徘徊在高层次书法艺术大门之外。原因是缺少在感性中的妙悟。禅家的“悟”的确抓住了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的核心问题。3.参考答案: 是傅山的诗句。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他慨叹国土的沦亡,后因介入抗清活动而被捕,但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出狱后,清廷曾几次以功名利禄为手段来笼络他,他都严词拒绝,宁死也不入京赴试。是一个有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所以他论书亦特别重视人的节操、品格。“作字先作人”,是他的心声。 傅山因赵孟頫不顾自己出身宋代宗室的身分而在元朝任职这一点,十分卑视他。曾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他所崇敬的是颜真卿这样的忠贞之士,“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是他赞颂颜真卿的诗句。他又曾说过:“常临羲之、献之各千过,不以为意。惟鲁公姓名,写时便觉肃然起敬。才展鲁公帖,即不敢倾侧睥睨者,臣子之良知也。”崇颜之心跃然纸上。 傅的书法,亦如其人,极有个性。篆、隶、真、草各体皆能,而行草尤为超绝。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流畅,墨酣意足,深得雄逸奇伟之趣。小楷亦清俊古穆,出于魏晋。傅山的书论更有独到之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自己的书作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傅山自述其学书过程云:“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何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于是复学颜太师。”由此可见傅山的书法与颜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颜真卿的高尚品格与书法艺术的成就,都是傅所引以为师的。 傅山论书还强调“正入变出”。所谓“正入”,就是循之古法,在学习古人有了坚实的基础时才能“变出”,舍此是别无捷径的。傅山,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一六○五年)生,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九○年),(亦有记载为一六○七——一六八四),字青主,别字公宅。山西阳曲人。明亡后号朱衣道人、丹崖子、丹崖翁等,均离有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其他别号尚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传世作品有《傅青主诗画题录册》、《霜红龛集》等。4.参考答案: 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5.参考答案: 玺印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这要从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和遗存的实物结合起来看,不能单凭某一家的论断来决定。一种说法认为玺印起源于三代,这是根据唐杜佑的《通典》:“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钮”的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根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的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这襄公二十九年即公元前五百四十四年,相当于春秋中叶。这是比较可靠的关于玺印的最早记载。其中的“玺书”就是用印章封发的官府文书。在汉代人所著的纬书中,如《春秋运斗枢》、《春秋合诚图》等书则把玺印提早到黄帝和尧舜时代。比如《春秋运斗枢》中载:“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文曰天王符玺。”而《春秋合诚图》中则说:“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说得煞有介事,但这些书都是汉代方士编造的,其中大多为荒诞不经的传说,是不能完全使人相信的。 还有认为玺印是起源于殷代的,一方面认为这与殷代书契的刻制有关,(比如其时能刻制出精美的甲骨文)。而且,在黄濬所著的《邺中片羽》中载有三方从河南安阳殷墟中出土的铜玺,这是现在已知最早的印章,或可说是类似古玺的古物,但文字古奥,无法释读。有的认为这只是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就如同族徽一般。也有认为这可能是古代铸铜器铭文用的母范,不一定就是玺印。安阳殷墟由于出土了甲骨而举世瞩目,这一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在解放前搞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是在殷商文化层中,至今还不曾出土过一件玺印,以上三玺出土情况不详,由于不是经过科学发掘而获得,不知道原来存在的地层,也无其它可供旁证的共存遗物,难以科学地确定其时代。不过,从其中一方的图案与商代铜器上所铸的族徽相似的情况来看,也有可能是商代或西周作品。所以,关于印章的起源,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但根据历史情况和印章最初的作用,再把古代文献资料和遗存的实物结合起来看,普遍认为,我国的印章最早起源于春秋而盛行于战国,而我们现在可以确知的,最早的遗存玺印,也大多正是战国时期的。6.参考答案: 狂草书体,最早称为“一笔书”,是汉末张芝创造的。但“一笔书”是什么模样呢?据文献记载:“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联,隔行不断,谓之一笔书。”张芝所写的“一笔书”墨迹,世上早已无存,就连《淳化阁帖》中标题为汉张芝的《知汝帖》等四帖草书,也被米芾鉴定为唐代张旭的作品。在东晋,王献之的草书学张芝,存世的草书墨迹有三行,名为《中秋帖》,后人却认为这是米芾的临本,即是临本,但对“一笔书”的风貌也能得到初步的了解。到了唐代,“四声始于沈约,狂草始于伯高(张旭)”。这就是说,狂草这个名称是从张旭时开始的,人们把张旭的草书称为狂草。它和“一笔书”比较,虽在体势连绵方面大约相似,但其内涵已有明显的不同,张旭的草书创作是“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带有很重的感情因素,其风格同李白浪漫豪放的诗歌一致。“狂草”一词,十分形象地把草书的形式和感情色彩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张旭存世的墨迹只有《古诗四帖》一件,草书四十行,它是由明代董其昌鉴定的,现在也得到人们进一步肯定。观其书迹,虽说渊源于王献之一笔书,但其时代特征和强烈的个性表现无遗。丰道生说:“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董其昌也说:“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用笔如锥划沙,纯用中锋,抛弃了以前兼有侧锋的用笔。张旭之后不久,又出现了一个大草书家释怀素,存世狂草墨迹著名的有《自序帖》和《苦笋帖》。《自序帖》有一百二十六行,六百九十八字。《苦笋帖》仅两行,十四字。品其风貌与张旭接近,明显是受了张旭的影响,而且怀素也坦率地承认,在《自叙帖》中自豪地记载舟对他的评语:“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他那幅笔飞墨舞的《自序帖》就像一组感情奔放的抒情曲,着实动人心弦。 “以狂继颠”就是他的书法艺术表现特色,所以时人把他和张旭并称为“颠张醉素”。但他们在用笔方面也有较大的区别,黄庭坚曾指出张旭用笔“肥劲”,怀素用笔“瘦硬”。用笔瘦硬就是怀素在书法艺术上的创造和发展。 在宋代,能继承和发展狂草的书家只有黄庭坚,存世的狂草墨迹有数件,最有名的是《诸上座帖》和《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有九十八行,四百七十七字,现藏故宫博物院;《李白忆旧游诗卷》前阙八十字,存五十二行,三百四十余字,现流落日本,这两篇均为黄庭坚狂草的代表作,风格大体接近,沈周赞其书日:“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孙承泽亦曰:“字法奇宕,如龙搏虎跃,不可控御,宇宙之奇观也。”黄庭坚自述他草书的渊源,最早师法周越,用笔有抖擞的习气,后来观苏子美书乃得古人笔意,又见张旭、怀素、高闲的墨迹,方知用笔之妙,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在晚年入三峡,见长年荡浆而大悟笔法。与张旭、怀素的狂草进行比较,黄庭坚的草书表现出笔意古雅,韵度飘逸,感情较为含蓄。固所以南宋姜夔评曰:“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 在明代,善草书者不少,其中以祝允明善狂草最著名,祝允明存世草书墨迹较多,以所书《前后赤壁赋》可为代表,文嘉评其书曰:“枝山(祝允明)此书点画狼藉,使转精神,得张颠之雄壮,藏真之飞动,所谓屋漏痕、折钗股、担夫争道、长年荡浆等法咸备,盖晚年用意之书也。”祝允明传统功力深厚,仅草书方面,对前人的作品无不精心临写,集众所长,表现出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的个人风格。其弱点是用笔稍扁,略少含蓄。7.参考答案: 摩崖刻石有:《石门铭》、《郑文公碑》、《泰山金刚经》、《天柱山铭》》、《论经书诗》8.参考答案:现在,人们多将“心圆管直”理解为执笔法或运笔法。“心圆管直”一词最早见于南齐王僧虔《笔意赞》中,他说:“剡(地名)纸易(地名)墨,心圆管直,浆色深浓,万毫齐力。”他这里讲的心圆管直是指的毛笔制作的质量好,笔心饱满圆实,笔管端直。但后来有人将其中的“心圆”理解为握笔人的“心”意要全神贯注,势态周圆,而将管直理解为执笔时笔管要(垂)直(于纸面)。例如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执笔法》中说:“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将笔毫的“心圆”理解为执笔人心的“周圆”倒也未尝不可,但将“管直”理解为执笔时笔管要垂直,并将它与中锋运笔并提,列入执笔法之要则,则是谬以千里了。所谓“笔管上放铜钱,笔行而钱不掉”就是这种谬言的极至。实际上,除规整篆书以外,书写其他任何书体都不可能保持笔管的绝对垂直,若想始终保持笔管的垂直,使之成为僵棍一条就不可能写出摇曳生姿、顾盼灵活、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来。试看当今的书法大家们,行笔时无不龙飞凤舞起倒偃仰,千变万化,何来垂直之有?其实,古人中亦有通达之士对此做过正确的论述。如清朝的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就说:“作字之法,先使腕灵笔活,凌空取势,沈著痛快,淋漓酣畅,莼任自然,不可思议,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体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相合。”由是可见,对古人所传笔法,应须仔细分析,去伪存真,并注重实践验证,且不可机械照搬,人云亦云。9.参考答案: 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铁线篆。”10.参考答案:明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款式老练期,明代以前,书法的款式主要是翰札、手卷、团扇、条幅等,而明代除此以外又增添了折扇、长卷、中堂等。晚明还出现了对子,款式连续富余,到此书法上的款式大要具备。宋代的书法固然已有装裱的悬挂欣赏,但没有组成民风。由于明代欣赏的方式以挂正在墙上为主,大幅的巨制成这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的重要特。看觉方式的改变,增添了书法的方式美。11.参考答案: 是张裕钊(公元一八二三——一八九四年)。张裕钊,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人。 张裕钊学书勤苦,每天临池,从不中辍。他的书画兼取魏、晋、南北朝诸家而自成一体,结体硬朗瘦长,外方内圆,精气内含,严整清拔,用笔挺劲峻削。康有为对他倾倒备至,称誉他的书法:“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又说书法从唐代起就不行了,张裕钊继邓石如而起,“用力尤深,兼陶古今,浑灏深古,直接晋、魏之传……尤为书法中兴矣!”但后来评论书法者,附和康有为说法的不多。一般认为张裕钊的指书在清代碑学中可自成一家,其他书体并未超越同时代其他书家的水平。12.参考答案: 还没有单独介绍篆刻的报刊,一般都附于书法报刊之中,大致有下列几种: 《西泠艺丛》(西泠印社) 《西泠艺报》(西泠印社) 《中国书法》(北京宝文堂书店) 《中国书画》(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书画报》(天津中国书画报社) 《书法报》(书协湖北分会) 《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 《书法研究》(上海书画出版社) 《青少年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 《青少年书法报》(黑龙江省书协) 《文物》(文物出版社)13.参考答案: 前面已谈到,一切“创新”,若不与传统联系,则是无源之水,事实证明是行不通的。所以,“创新”本身也是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用言词表述,它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书法的形质,即用笔、结体、章法上进行了突破; 二、在审美意象中给人以新的感受; 三、作品必须具备艺术生命力。 前两种似乎容易理解。第三条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对目前来讲,则是更应该强调的因素。现在很有一些在用笔、用墨、章法上大胆突破的作品,名曰“创新”,也给了人以新的感受,但它们是否有生命力,则就很难说了。“创新”很容易愚弄人,在思路上一直想创新的人,未必不正确,但往往忽视了书法艺术的一个规律:任何书法的“创新”,在实际的行程中,都是以对传统的复归而实现的,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真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中寻到了源泉。清中晚期以至吴昌硕、于右任这些大家,都是对碑学的复兴中找到自己的艺术语言的。历代书家莫不如此:王羲之初学卫夫人,后北游名山大川,尽观名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