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_第1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_第2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_第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_第4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声声慢》词开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全词最为精彩

的部分。请你仔细品味,说说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其平仄情况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寻寻觅觅”,声音从

低升高,“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凄凄惨参戚戚。”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

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

的感觉。作者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音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

平仄变换,细腻地描写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B.“寻寻觅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一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家徒四壁,空空荡荡,一无所获。“凄

凄惨参戚戚。”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的心绪。总之,作者连续使用十

四个字的叠音词,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悲伤惨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C.“寻寻觅觅”是第一层,写词人在一种幻觉状态下的行动。“冷冷清清”是第二层,

写环境,说明寻找一无所获的原因。“凄凄惨惨戚戚”是第三层,写寻找一无所获后的

心情。

D.“寻寻觅觅”是描写词人在幻觉神态之下的行动,词人缘何会有这样的幻觉?只能

有一种解释,写丈夫新亡之后,词人在极度悲伤神情恍惚之中寻觅丈夫。

2.李白的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主要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通过奇特的构思来表现,诗中构思出一场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

动形象,极富浪漫色彩。

B.主要是通过丑恶的现实与光明的梦幻进行鲜明对比来表现的。

C.全诗运用了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

D.主要是通过诗的形式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句型多变、节奏缓急等方面来表现的。

3.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

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

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

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

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

现实观照的结果

4.下列诗句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B.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

而来下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D.指如削葱根

5.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漫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煤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6.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一味陷在消沉的情绪中,

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B.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

生苦短的感叹而无法自拔。

C.诗人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他要招揽贤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混杂,情

绪或低落或高昂,到诗歌的结尾处,才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已用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

求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

D.结语作者借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

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读整首诗,让人由衷赞叹曹操的心胸肝胆。

7.阅读《登高》回答问题,下面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

B.“百年”指诗人离家时间很长,表达了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C.“多病”指诗人疾病缠身,身体衰弱。

D.“独”是形容诗人独自一人登台,孤独寂寞的境况。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社鼓

9.下列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i)慷慨(k&i)青青(jin)

B.笙箫(sheng)阡值(mo)契合(qie)

C.周匝(za)哺育(pu)鼓鼓(se)

D.沉畛(yin)拾掇(dud)呦呦(ao)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公瑾(刖)哺育(bu)雄姿(zT)羽扇纶巾(lun)

B.投掷(zhen)贮存(zhO)绦虫(扬o)廊腰缓回(m0n)

C.故垒(lei)还酹(同)露骨(位)鼎铛玉石(chEng)

D.模范(mo)散漫(san)华发(huG)尽态极妍(y4n)

1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上片实写抒情,借孙仲谋和刘寄奴之典歌咏英雄人物的伟大功业.

B.下片追述历史,抒写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慨和对朝廷的警示告诫.

C.“烽火扬州路”和“佛狸祠下”用今昔场景对比愤斥偏安之举.

D.全词语言沉郁顿挫,意境深宏博大,用典意韵深远,情感真切深沉.

12.《短歌行》中,引用《诗经》的句子,用来比喻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两句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史学具有数字人文的共性,但其作为历史学的个性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总体而言,

数字史学更重视网络的利用与展示,这也是很早就有学者提出“网络史学”的原因。历史学

家利用互联网向同行传递和展示史料,将文献放置到互联网以便史学爱好者、历史教师、学

生能够利用它们,这些行为已经被史学界认可为专业的学术活动,成为数字史学的重要内容,

是一条迥异于宽泛意义上数字人文的路径。

当然,“要么在线,要么落伍”的宣言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能够与数字史学画上等号。互

联网只是恰好因为平台优势成为一种媒介而已,不过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些值得玩味的问

题,数字史学对网络的强调让我们看到了它与“公众史学”存在诸多交集。许多早期从事数

字史学研究的学者都是社会史专家,或者是试图借助数字工具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的支持

者。

数字史学就目前看,研究工作的重点还停留在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

以GIS的运用为主。与“数字文学”相比,文本分析在数字历史领域运用还比较少,这背后

有许多客观原因,最主要的因素是史料的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达不到大规模进行文本挖掘

的程度。传统的历史研究重视的一手文献往往以档案、手稿等形式出现。这些文献的数字化

远没有达到丰富的程度,而且进行数字化使用的OCR技术,还存在诸多缺陷,需要大量的人

工校对,其准确度才能达到进行研究的要求。所以在从事数字文学的专家已经在讨论如何分

析文本的时候,数字史学的专家还要首先解决史料数字化的问题。当然,对历史文献进行文

本分析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例如有学者对18世纪美国出版的报纸进行了主题分析,也有对

美国与德国学术界的古典学期刊进行了类型研究。

在这样的前提下,数据库建设具有完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问题在于,数据库建设是

非常烧钱的项目,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做出高质量、有使用价值的数据库。同时,

数字化程度不足的状态,也决定了学者使用数字工具的倾向。据西方学者统计,在数字人文

有关GIS的143个重要项目中,92个涉及历史问题。

(摘编自王涛《“数字史学”:现代、问题与展望》)

材料二:

正如古腾堡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化进程中思想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数字技

术的革命更进一步改变了知识世界的图景。历史学与新媒体相结合所诞生的数字史学,迎合

了晚近以来历史学写作朝向大众化的趋势,成为公众史学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史料相比,数字化史料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传统的纸质史料,如图书和档

案,不论其存世数量还是保存地点都是封闭的,有的文献本身可能就是珍本孤本,即便有印

刷或抄录的版本,流传数量一般也较为有限,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数据库、网络图书馆可

以直接将数字化之后的史料呈现到用户的终端。研究者与史料之间,不再有空间的阻隔;研

究者与研究者之间,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异。一个中学生可以同一位大学教授一样,获得同样

的史料,并展开独立的研究和解读,专业研究者之前所拥有的特权在数字化时代逐渐消失了,

这极大地扩大了公众史学的参与面,大大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量。

数字史学进一步践行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历史学“自下而上”的趋向,更加走向平民

化和大众化。数字史学的研究成果不再只是传统的学术专著和论文的形式,通过网络、影像

等新媒体的呈现,极大地扩大了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与此同时,它也极大地鼓励了业余历史

研究者的积极参与。以维基百科网站为例,它自建立之初即将自己定位为一部包含人类所有

知识领域的百科全书,并作为一个开放源允许大众广泛参与。在约3500万注册用户中,有

近8万名积极的写作者和编辑者,其中大多都是业余的普通网民。

与传统史学不同,数字史学毫不拘泥于形式,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形式的多样

性。不仅文字、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超文本等,均可以通过数字的形式呈现,而且在

数字数据库和网络图书馆建设、网站演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单机光碟和软件开发、电子

出版、多平台应用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前景。

数字史学有着传统史学无法比拟的互动性。如果数字史学仅是网站演示或光碟形式的话,

它同传统史学的差别只是改换了一种新的传播载体而已,都只是单向的内容发布。但近十年,

基于网络平台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也就是Web2.0技术的成熟,更是极

大地推动了数字史学的前进。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普通人不必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

可以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平台上,专业历史学家、业余研究者乃至普通读者,

都可以展开交流和对话,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

的关系。

综上所及,数字史学与公众史学有着诸多的交集和共性。数字史学的发展为更好地开展

公众史学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史料的前提和保障,在技术上为普通人参与历史研究创造了一

个良好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和形式,并改变了历史学的形态。

(摘编自周兵《历史学与新媒体:数字史学刍议》)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史学的概念出现较早,这与历史学家重视网络利用有关,藉此开展的文献研究的

专业性得到学界认可。

B.史料数字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文本挖掘的程度,导致数字史学专家尚未采用文本

分析的方式进行史学研究。

C.数字史学迎合了历史学写作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公众史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质

量,呈现形式愈加丰富。

D.与数字史学利用新媒体改变历史学的受众范围不同,传统史学的研究更具专业性,且

专业化水平较高。

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么在线,要么落伍”的宣言,虽然道破了数字史学与互联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

但二者不能等同。

B.学生与教授、网民与专业人士在数字化的史料面前享有同样的阅读权限,研究者身份

的差异性消失了。

C.维基百科作为网民可参与写作、编辑的平台,业余历史研究者在其中积极交流,体现

了数字史学平民化的特点。

D.Web2.0的分享机制,使得数字史学改变了以往传统、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

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是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凝结着人

生与时代的经脸智慧,富于文化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是一个民族的特殊表情,往往成为人

们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形象体现。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每到国家民族面临考验的重大关

头,优秀作家总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的精

髓,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始终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生活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是

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宝贵品质。我们从现代经典作家作品中,可以看到民族精神成长的轨迹,

也同样能够从抗震救灾、抗击非典、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的现场,感受到当代中国作家与时

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坚定自觉。

杰出的作家之所以为世人尊敬,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世代流传,根本在于作家将自己

的观察、思考和创作自觉地融入时代发展的大势之中,自觉地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

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否以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的担当,与国家利益心心相

印,同民族大义息息相通,是检验一个作家品格的试金石。

当前,抗疫斗争还在继续,广大中国作家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时代使命,激发正能

量、弘扬真善美,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战胜疫情提供精神支持。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作协工作的政治要求,广大

中国作家有责任、有义务心怀祖国人民,响应时代召唤,推出更多记录伟大时代,满足人民

精神文化需求,激励全体人民奋斗热情的优秀作品,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展现文学

的力量,实现文学工作者的真正价值。

(摘自《文艺报》2020年6月24日第1版)

材料二:

记者(澎湃新闻):疫情过后,您会对这场疫情进行写作吗?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事实上已经开始了,我原本以为自己这么快就动笔

是不可能的。所谓修辞立其诚,可能是因为最真实的命运来到了身边,对着什么去“立其诚”

已经成为了一种直觉吧,所以也就开始写了。不过依然很困难。

这一次的灾难,为什么极难书写?因为它不是一场突然到来又突然结束的灾难,而是

在长时间内对人进行考脸。如果你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那么,它就很有可能和你的写

作互相抵消了。如果真是这样,死者的尊严何在?人与灾难进行对抗的尊严何在?写作的尊

严何在?

我们的一些作品为什么被诟病?就是没有更加仔细地去辨认,没有更加深入地去倾听,

其结果就是不分青红皂白,任由一堆感叹号大行其道,没有严正的态度,没有一颗一起承受

的心,没有相匹配的伦理和美学,那么,实际上,你的职责就并没有帮你去做值得做的事。

记者(澎湃新闻):您觉得,一个作家写灾难,或者说灾难里诞生的文学,其路径在

哪里呢?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杜甫之所以伟大,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他的作品能“以

诗证史”。任何人都有写作的自由,但你应该面对自己的心、别人的心,更真诚也更真实地

写作;你应该尽可能地增强你写作的有效性,尽可能地去触及灾难中人的精神境遇。

你看去年大家公认的两部最好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和《人,或所有的士兵》,一

部写汶川地震,一部写香港沦陷,文本与历史都相隔了很长时间,但是,历史却在文本里得

到了复活,死去的亡灵又一次在地底挪动了他们的踝骨。对于灾难文学,我所理解的基本信

条没有发生变化:写灾难的目的,就是要去反思灾难,从灾难中得到精神上的成长。当然,

因作家自身气质相异,理解也会不同。

另外,此次灾难不同于抗震和抗洪,作家们其实极难深入现场。然而作家们尤其是非

虚构作家,如果不深入进去,可能陷入写作的疑难。据我所知,情况得到好转之后,已经有

好几个优秀的非虚构作家展开了采访,我和湖北省作协的诸位同事也正在为这些作家做着服

务。

灾难文学要与死难者、战斗者的尊严相匹配。

(摘自《澎湃新闻》2020年4月14B)

材料三: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的伟大的抗疫精神,被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们敏锐地

捕捉到并热情地表现出来了。报告文学作家李朝全、纪红建、李春雷、曾散、普玄、张培忠、

许锋等人深入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一线,在细致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迅速写出一大批作品,

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上,真实报告了疫情

情况,写下全国人民尤其是湖北人民抗疫斗争的感人事迹,塑造了由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支

援湖北医疗队、部队医护人员和许许多多抗疫一线的普通人、志愿者共同组成的英雄群像。

这些走向抗疫一线的报告文学作家,并不是严峻现实的局外人。他们自己所处的城市,

也是中国抗疫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作家和我们每个普通人一样,都身心疲惫地经受着疫情

考脸,也都会不同程度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然而,他们到一线后,看到的是那些勇敢

前行的人们,看到的是与病魔的斗争,看到的是奉献与牺牲。他们笔下的人物,是普通人,

有喜怒哀乐、人情世故,有生活的困扰,甚至有命运的不幸。可是他们却在斗争中显现出与

普通人不一样的本色与品格。通过这些人物,报告文学弘扬了社会正能量,给人以信心、给

人以思考、给人以力量。

(张陵《抗疫报告文学:书写大爱,礼赞英雄》《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4月13日)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合为时而著”,文学作为实践的产物,往往成为人们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形

象体现,在国家民族面临考验的重大关头,优秀的作家总能发时代之声。

B.一个作家,能够在时代发展的大势之中自觉地将个体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

系在一起,就可能创作出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

C.”修辞立其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面对抗击灾难者或灾难中的死难者,写

作者能否说真话就成为检验作家品格的试金石。

D.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作家深入抗疫一线,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迅速写出

了一大批作品,承担了作为作家应该担当的责任。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生活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是作家应有的家国情怀,

而写作抗击疫情的作品就更需要有这种家国情怀。

B.写灾难文学,其途径就要像杜甫那样面对灾难毫不退缩,能够“以诗证史”,通过写

灾难来反思灾难,在灾难中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成长。

C.一个作家,面对灾难文学的题材,要仔细地去辨认,要深入地去倾听,要尊重死者的

尊严以及人与灾难对抗的尊严,通过创作体现出作品的价值。

D.从材料中可见,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他的立场是自己的,但又是国家的、人民的,

要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展现文学的力量。

17.下列材料,全属于作家面对灾难,“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项是()

A.阿来的长篇小说《云中记》,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B.屈原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C.杜甫的叙事诗《三吏》《三别》,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

D.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

18.分别概括材料一中三个段落的内容并阐释段落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

19.作为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写出反映中华民族抗疫的好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山水间

金仁须

初听“仙岩”“既海”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既海是小海,或考说,

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爱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瞌黄帝,大

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

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

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

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簿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

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

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

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是个大才,故事很多。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

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

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

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才华横溢,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泥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

以7万兵力打败荷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

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一水一战,

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肥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

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

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

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展”。

正如钱钟书所言:“人于山水,如'好美色';山水于人,如'惊知己'。"谢灵运

"好美色”,寄情山水,作诗百首,留存几十首,永嘉山水因此名闻天下;永嘉山水亦不负

灵运,“惊知己”,成全了中国山水诗第一人。山水与灵运,堪称是人与自然的一曲“高山

流水”。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揩光养晦;

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而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

雄才大略;谢灵运孤高自恋,迷在山水阵里,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

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

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

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

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

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

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

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

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

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死时才49岁。“大

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

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

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

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

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

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

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

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赘叹,连

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

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弘一法师有言:“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既

海仙岩一行,山水有禅意,此言为偈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20.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绿》是一篇写景散文,全文对梅雨潭的风景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因此,本文作者对

仙岩、瓯海的美景不再关注。

B.《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是谢安等名士纵情山水的真实记录,当时他们共赏永嘉春

色,饮酒赋诗,抒写人生感慨。

C.与山水互为知己是李白推崇谢灵运的主要原因,他曾梦想沿着谢灵运的足迹云游天姥

山,以此抒发恃才傲物的情怀。

D.山水诗使自然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丰富了中国诗歌和绘画题材,开启了乐府诗

及唐代孟浩然、王维等人的创作。

21.文章最后三段写弘一法师是否显得赘余?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远的怀念

孙犁

一九三八年春天,我在本县参加抗日工作,认识了人民自卫军政治部的宣传科长林扬。

他是“七七”事变后,刚刚从北平监狱里出来,就参加了抗日武装部队的。他很弱,面色很

不好,对人很和蔼。他介绍我去找路一,说路正在组织一个编辑室,需要我这样的人。路住

在侯町村,初见面,给我的印象太严肃了:他坐在一张太师椅上,冬天的军装外面,套了一

件那时乡下人很少见到的风雨衣,腰系皮带,斜佩一把大盒子枪,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

颇使我望而生畏。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和诗人远千里见面,是在他那里,由他介绍的。

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这种人我是很容易接近的,当然印象很好。

第二年,我转移到山地工作。一九四一年秋季,我又跟随路从山地回到冀中。在我县郝

村,又见到了远,他那时在梁斌领导的剧社工作,是文学组长,负责几种油印小刊物的编辑

工作。我到冀中后,帮助编辑《冀中一日》,当地做文艺工作的同志,很多人住在郝村,在

一个食堂吃饭。

这样,和远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他每天总是笑容满面的。每次我给剧团团员讲课的时候,

他也总是坐在地下,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很不安。

就在这个秋天,冀中军区有一次反“扫荡”。我跟随剧团到南边几个县打游击,后又回

到本县。源沱河发了水,决定暂时疏散,我留本村。远要到赵庄,我给他介绍了一个亲戚做

堡垒户,他把当时穿不着的一条绿色毛线裤留给了我。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延安回到冀中,在河间又见到了远。他那时拄着双拐,

下肢已经麻痹了。精神还是那样好,谈笑风生。我们常到大提上去散步,知道他这些年的生

活变化,如不坚强,是会把他完全压倒的。“五一”大“扫荡”以后,他在地洞里坚持报纸

工作,每天清晨,从地洞里出来,透透风。洞的出口在野外,他站在园田的井台上,贪馋地

呼吸着寒冷新鲜的空气。看着阳光照耀的、尖顶上挂着露珠的麦苗,多么留恋大地之上啊!

我只有在地洞过一夜的亲身体验,已经觉得窒息不堪,如同活埋在坟墓里。而他是要每

天钻进去工作,在萤火一般的灯光下,刻写抗日宣传品,写街头诗,一年,两年。后来,他

转移到白洋淀水乡,长期在船上生活战斗,受潮湿,得了全身性的骨质增生病。最初是整个

身子坏了,起不来,他很顽强,和疾病斗争,和敌人斗争,现在居然可以同我散步,虽然借

助双拐,他也很高兴了。

他还告诉我:他原来的爱人,在“五一”大“扫荡”后,秋夜趟水转移,掉在旷野一眼

水井里牺牲了。

我想起远留给我的那条毛线裤,是件女衣,可能是牺牲了的女同志穿的,我过路以前扔

在家里。第二年春荒,家里人拿到集上去卖,被一群汉奸女人包围,几乎是讹诈了去。

她的牺牲,使我受了启发,后来写进长篇小说的后部,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

进城以后,远又有了新的爱人。腿也完全好了,又工作又写诗。有一个时期,他是我的

上级,我私心庆幸有他这样一个领导。一九五二年,我到安国县下乡,路经保定,他住在旧

培德中学的一座小楼上,热情地组织了一个报告会,叫我去讲讲。

我爱人病重,住在省医院的时候,他曾专去看望了她,惠及我的家属,使她临终之前,

记下我们之间的友谊。

听到远的死耗,我正在干校的菜窖里整理白菜。这个消息,在我已经麻木的脑子里,沉

重地轰击了一声。夜晚回到住处,不能入睡。

后来,我的书籍发还了,所有现代的作品,全部散失,在当作文物保管的古典书籍里,

却发见了远的诗集《三唱集》。

这部诗集出版前,远曾委托我帮助编选,我当时并没有认真去做。远明知道我写的字很

难看,却一定要我写书面,我却兴冲冲写了。现在面对书本,既惭愧有负他的嘱托,又感激

他对旧谊的重视。我把书郑重包装好,写上了几句话。

远是很聪明的,办事也很干练。他很乐观,绝不是忧郁病患者。对人对事,有相当的忍

耐力。他的记忆力之强,曾使我吃惊,他能够背诵“五四”时代和三十年代的诗,包括李金

发那样的诗。远也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但他终于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他在童年求学时,在党的教育下,便为自己树立人生的理想,处世的准则,待人的道义,

艺术的风格等等。循规蹈矩,孜孜不倦,取得了自己的成就。我没有见过远当面骂人,训斥

人;在政治上、工作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非分的想法,不良的作风。我不只看见他的当前,

也见过他的过去。

他在青年时是一名电工,我想如果他一直爬在高高的电线杆上,也许还在愉快勤奋地操

作吧。

现在,不知他魂飞何处,或在丛莽,或在云天,或徘徊冥途,或审视谛听,不会很快就

随风流散,无处招唤吧。历史和事实都会证明: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

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

(选自《孙犁散文集》)

文本二:

我们应该从历史上,找出散文创作成败得失的一些规律,那对我们衡量当前的散文,可

能是比较有用的。从我们熟读的一些古代或近代的散文看,凡是长时期初人称诵的名篇,都

是感情真实,文字朴实之作。比如说说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

我们常说,文章要感人肺腑,出自肺腑之言,才能感动别人的肺腑。言不由衷,读者自

然会认为你是欺骗。读者和作者一样,都具备人的良知良能。你有几分真诚,读者就感受到

几分真诚,丝毫作不得假。

这两篇文章,所以能流传百代,就是因为感情的真挚和文字的朴素无华。

(选自孙犁《关于散文创作的答问》)

2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远“高个子,白净文雅,书生模样”的外表而言,文章更加注重表现他“美好

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

B.“我”只在洞里过了一夜就觉得窒息不堪,而远却在里面工作了两年。这一对比突出

了远的坚忍顽强,甘于奉献。

C.“我”把远原来的爱人的牺牲写进长篇小说里作为一个人物的归结,这也是当作家的

“我”纪念烈士的一种独特方式。

D.结尾一段是“我”代表国家民族和人民大众对远作出的高度评价,堪称盖棺定论,蕴

含了对远的深切哀悼和深情怀念。

23.下列关于文本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于细微处见匠心,如以一条绿色毛线裤串联多个人和事,折射出不同人物的思

想性格以及社会时代背景。

B.听到远的死讯,“我”只是觉得脑子里“沉重地轰击了一声”,并未感到多么悲痛。

这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允许。

C.远去世后,“我”把他的诗集《三唱集》当作文物珍藏。现在,面对书本,睹物思人,

“我”心中既惭愧又感激。

D.文本一结尾从童年写到青年直到现在,完整地概括出远一生的经历,足见“我不只看

见他的当前,也见过他的过去”.

24.文本一开头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25.如欲以“感情真挚,文字朴实”为题写一则《远的怀念》的赏析文字,请列出赏析要点

并略作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土科,又同策制举。

哲宗立,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初,神宗以夏国内乱,用兵攻讨,

乃于熙河增兰州,于延安增安强、米脂等五寨。二年,夏遣使贺登位,使还,未出境,又遭

使入境。朝廷知其有请兰州、五寨地意,大臣议弃守未决。辙言日:“顷者西人虽至,疆埸

之事,初不自言。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朝

廷深觉其意,忍而不予,情得势穷,始来请命,一失此机,必为后悔。彼若点集兵马,屯聚

境上,许之则畏兵而予,不复为思;不予则边衅一开,祸难无已。间不容发,正在此时,不

可失也。况今日之事,主上妙年,母后听断,将帅吏土,恩情未接,兵交之日,谁使效命?

若其羽书沓至,胜负纷然,临机决断,谁任其责?”于是朝廷许还五寨,夏人遂服。迁起居

郎、中书舍人。

朝廷以吏部元丰所定吏额,比旧额数倍,命辙量事裁减。辙乃白宰执,请据实立额,

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不过十年,羡额当尽。功虽稍缓,而见吏

知非身患,不复怨矣。吕大防命诸司吏任永寿与省吏数人典之,遂背辙议以立额,日裁损吏

员,复以好恶改易诸局次。永寿复以赃刺配,大防略依辙议行之。

徽宗即位,徙永州、岳州,已而复太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崇宁中,蔡京当

国,又降朝请大夫,罢祠,居许州,再复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自作传万

余言,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政和二年,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

士。淳熙中,谥文定。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

处殆与兄轼相迫。

(选自《宋史•苏辙传》,有删改)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祐二年,西夏派遣使者来宋,表面上恭贺神宗登基,实质上想要请求安疆等五座营

寨归属他们。

B.为改善人浮于事的现象,朝廷命令苏辙依据各机构的具体情况裁减多余吏员,过程并

非一帆风顺。

C.苏辙晚年境况颇为失意,近十年的时间内,居住在许州自建的房屋内,每天沉默独坐,

直至逝世。

D.苏辙在为人方面低调内敛,在写作方面文风鲜明,颇具特征,有些佳作可以与苏轼的

作品比肩。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度其狡心,盖知朝廷厌兵,确然不请,欲使此议发自朝廷,得以为重。

②辙乃具以白宰执,请据实立额,俟吏之年满转出,或事故死亡者勿补,及额而止。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

2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试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

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

孤单处境。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

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

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五、语言表达

29.下面语句都是有关《琵琶行》和白居易的,请把它们组成一副对联。(只写序号)①堤

建西湖②心在苍生③千秋永祀老诗翁

④神归东洛⑤笔铮■时政⑥万户争传新乐府

上联: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

3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沿着绿色铺开的道路,我穿过敦煌街道。麻雀蹲在树上叫着,抖掉身上的黑夜,

观察日出前每一个细节。一辆辆早起的出租车穿梭在大街上,偶尔刺耳的喇叭声,唤醒

睡梦中的旅客。英高窟绚烂的壁画,精美的彩塑,精彩的本生故事,九色鹿舍己救人,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在脑海里浮动成一首首错散成韵的诗。

党河水安静她流淌,河岸上的草木舔着水花,自顾自地灿烂、摇曳、生长。我沿

着河岸前行,荡荡的河水仿佛东汉“草圣”张芝家的墨池。每天清晨,张芝、张昶兄弟

俩在墨池里蘸一蘸笔尖,就把水染黑了。他们家的庭院,到处挂满布,写着黑字的布在

风里飘扬。这些集月之阴柔、日之阳刚、地之宽厚、天之崇高于一体的字,像篝火呼啦

啦燃烧在黑夜,像七月敦煌的天气,烫透、蒸熟那些生硬的果实。

党河岸上,土坯房上,许多烟囱冒起了烟,人们在告别昨夜的梦吗?有音乐从窗

户里流出,有诵读声飘在村庄上空。这些美好的声音,让缀满果实的杏树心花怒放,让

李子杏子像海绵球一样在墙上轻轻蹦跳。阳光向四面舒展开去,华彩斑斓,无边无际。

比拟能准确再现情态,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拟进行简要赏析。

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

史存在;①,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

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

^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

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

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_®_«产生这种文化认

同,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

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

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

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