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1讲内环境【学习目标】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机制。【基础知识】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组织液中的物质组织液中的物质返回血液循环系统组织细胞组织液中的物组织细胞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细胞毛细淋巴管毛细淋巴管血浆中的物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毛细血管毛细血管2.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3.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无机盐(约1%)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蛋白),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溶液渗透压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④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减少下降增多减少下降增多升高增加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降低,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具体原因分析:(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②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③调节血浆pH的物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37℃左右。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同一个人1日内不超过1℃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相对越高。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①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器官有小肠、肺、肾脏、皮肤。②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eq\o(────→,\s\up7(代谢废物))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③呼吸循环循环呼吸④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4)葡萄糖与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①葡萄糖至少穿过7层膜:小肠黏膜上皮(2层)→进毛细血管(2层)…→出毛细血管(2层)→组织细胞(1层)。②O2至少穿过11层膜:肺泡壁(2层)→进毛细血管(2层)→进红细胞(1层)…→出红细胞(1层)→出毛细血管(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注: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第二节内环境的稳态1.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2.内环境的稳态(1)含义:调节器官、系统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稳态会被破坏的原因: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障碍。(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图图1-4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思考:①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最终被肝脏组织细胞吸收,涉及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循环系统。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最终排到体外,涉及的系统有:循环系统、泌尿系统。③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会使人患尿毒症。(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疾病发生。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2)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5.【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性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结果与结论曲线图: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3)实验结论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考点剖析】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例1.下列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A.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B.肝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C.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D.乙酰胆碱扩散至突触后膜解析:选D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发生在胃中,而胃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肝糖原水解生成葡萄糖发生在肝细胞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错误;葡萄糖分解生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突触间隙中是组织液,乙酰胆碱扩散至突触后膜发生在内环境中,D正确。考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例2.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剧烈运动中,产生过多的乳酸,内环境的pH明显下降B.过敏反应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C.侏儒症的病因是孕妇缺碘,引起胎儿发育过程中内环境稳态失衡D.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集聚过多,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选D[解析]剧烈运动产生的大量乳酸会与血浆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发生中和反应,所以内环境的pH不会明显下降,A错误;过敏反应会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等物质随水分大量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侏儒症是由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少引起的,C错误;中暑是由于体内热量集聚过多,说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D正确。考点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的媒介例3.(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解析:选C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A、D项所述现象不会发生;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会导致血浆量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NaCl排出体外,C项能够发生,而B项不会发生。
考点四: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例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解析:选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考点五:【实验】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例5.在“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机制”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分别向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加入酸或碱时,每次滴加要严格控制滴数
B.该实验通过对比实验说明生物材料与缓冲液相似,在一定范围内对酸碱有缓冲能力
C.实验中每次滴加酸或碱后要”摇匀”使其充分混合,确保pH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D.实验开始时无需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解析:选DA.在分别向水、缓冲液、生物材料加入酸或碱时,每次滴加要严格控制滴数(每次1滴,共30滴),A正确;B.该实验通过对比实验说明生物材料与缓冲液相似,在一定范围内对酸碱有缓冲能力,B正确;C.实验中每次滴加酸或碱后要”摇匀”使其充分混合,确保pH检测结果的准确性,C正确;D.实验开始时需对水、缓冲液、生物材料的pH进行检测,以便于对照,D错误。【真题演练】1.(山东卷,7)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氨经肝脏代谢转变为尿素,此过程发生障碍时,大量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谷氨酰胺含量增加可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患者会出现昏迷、膝跳反射明显增强等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B.患者膝跳反射增强的原因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C.静脉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水肿D.患者能进食后,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答案】C【解析】A、膝跳反射一共有2个神经元参与,缩手反射有3个神经元参与,膝跳反射的突触数目少,都是非条件反射,因此兴奋经过膝跳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比经过缩手反射神经中枢的时间短,A正确;B、患者由于谷氨酰胺增多,引起脑组织水肿、代谢障碍,所以应该是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减弱,B正确;C、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没有作用于脑组织,所以输入抗利尿激素类药物,不能减轻脑组织水肿,C错误;D、如果患者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其中的氨基酸脱氢产生的氨进入脑组织的氨与谷氨酸反应生成谷氨酰胺,加重病情,所以应减少蛋白类食品摄入,D正确。故选C。2.(河北卷)高盐饮食后一段时间内,虽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但机体依旧处于正钠平衡(总Na+摄入多于排泄)状态。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B.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与主动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有关C.细胞内液不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细胞外液总量和体液总量均增多【答案】C【解析】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A正确;B、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机体可以通过主动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B正确;C、细胞内液可以与细胞外液相互交换成分,因此,细胞内液参与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但机体处于正钠平衡时,通过调节饮水和泌尿可以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回归Na+摄入前的水平,饮水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细胞外液总量,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组成,体液的总量也会增多,D正确。故选C。3.(全国Ⅱ卷)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答案】D【解析】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4.(全国Ⅲ卷)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答案】D【解析】D项,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故D项叙述错误。A项,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故A项叙述正确。B项,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
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故B项叙述正确。C项,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故C项叙述正确。注意本题要选择的是叙述错误的选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过关检测】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是在机体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B.细胞外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离子,含量最多的是Na+和Cl—C.血浆中的葡萄糖先进入组织液,再进入淋巴液后才能被各种淋巴细胞吸收利用D.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答案】C【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稳态是在机体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稳态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A正确;B、细胞外液中含有各种无机盐离子,含量最多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都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B正确;C、血浆中也存在淋巴细胞,故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直接被淋巴细胞吸收,C错误;D、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细胞有关,D正确。故选C。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中酶促反应加快C.内环境的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D.内环境稳态需要正常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答案】D【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代谢紊乱,细胞中酶促反应可能变慢,B错误;C、内环境的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保证机体细胞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C错误;D、内环境稳态需要正常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盐离子含量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不大B.吃碱性食品后,人体内组织液的pH随之升高C.严重腹泻、呕吐后,人体需要补充水分和无机盐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答案】C【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错误;B、人体血浆中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所以吃碱性食品后,人体内的pH也能够保持稳定,B错误;C、严重腹泻、呕吐时,会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钠盐),这时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和食盐,就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所以此时应特别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和食盐,C正确;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肝细胞内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O2浓度B.血液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心肌细胞C.若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可能会引起组织肿胀D.人体的细胞都是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答案】D【分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详解】A、氧气可以从内环境被动运输到肝细胞内,故推测肝细胞内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中的O2浓度,A正确;B、心肌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液中的药物需要经过组织液进入心肌细胞中,B正确;C、若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人体的某些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如小肠黏膜上皮细胞,D错误。故选D。5.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之间的关系,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2、6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和丙中D.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组织液与血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单向转化为淋巴,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所以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详解】A、过程2、6受阻时,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A正确;B、由分析可知:乙表示组织液、丁表示细胞内液,B正确;C、血浆和淋巴中都含有淋巴细胞,所以淋巴细胞即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甲血浆和丙淋巴中,C正确;D、丁和甲血浆相互进行物质交换,丁是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且运输氧气,在血浆中氧气浓度低的地方,红细胞中的O2浓度比血浆高,D错误。故选D。6.如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①处的CO2浓度低于⑤处 B.饭后4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 D.若营养不良,④中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液,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液,淋巴液通过淋巴液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正常情况下,①为动脉端,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随着血流方向,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故①处的CO2浓度低于⑤处,A正确;B、饭后4h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肝糖原分解后进入血液,因此随着血流方向,葡萄糖浓度升高,故①低于⑤处,B错误;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液和④组织液,C正确;D、若营养不良,血浆渗透压降低,④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B。二、实验题7.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__________、滴管等实验用具。(2)实验步骤: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分别标号1、2、3。②先向A组的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依次滴入等量的____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填表。③B组的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pH并记录填表。(3)结果预测: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2)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乳酸(或Na2CO3溶液)等量的Na2CO3溶液(或乳酸)(3)1号试管pH明显降低(或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pH明显升高(或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分析】实验操作步骤的安排一般如下:第一步:取材随机均分为几组,编号;第二步: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第三步:把上述各组放在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等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第四步:观察并记录比较相应的因变量。(1)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Na2CO3溶液、乳酸等;要完成该实验还必须有测定pH的pH试纸和添加的滴管。(2)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其实验步骤: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PH降低和PH升高对溶液PH的影响,每组取3支试管,分别标号1、2、3。②不同组自变量的处理: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再依次滴入等量乳酸,测量pH并记录入表。③对B组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后,再滴加等量的Na2CO3,测量pH并记录填表。(3)若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则缓冲溶液和血浆均能维持pH相对稳定,因此A组和B组的实验现象分别为: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从A、B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